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三数学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针对初三学生的心理研究
1.恐惧心理逐渐形成
由于初三的学习量加大,加上老师和家长的期盼,升学的压力。许多学生在无形之中对初三都是有着恐惧心理的。而这种心理往往被老师给忽略,不受家长的关心。老师和家长一味地给孩子们增加学习的压力,这样一来,孩子们心理上的负担就更加加重了。一旦学习成绩有所下滑,他们就会失去信心,害怕触碰数学题,不再积极去学习数学,长此以往,数学成绩就会一落千丈。最终导致孩子自卑,使教学的质量下降。
2.胆怯自卑心理的存在
有的学生在整节课后,明明自己心中还有问题,却不敢直接问老师。老师在提问的时候,自己想回答,却又过多地担心自己答不对,怕因此得到学生的嘲笑和老师的冷眼相对。
3.依赖性心理的存在
许多学生在学习上存在依赖性,并不是自己去主动地去学习、去探讨。在课上表现为:思路跟不上别的学生,反映比其他学生慢。自己不愿意去动脑筋,盲目地跟着其他学生随声应和。课堂上自己不愿意去解题,而是等着老师去讲。在课下做作业时,经常抄袭同学的作业,这样的学生,往往不能举一反三,降低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会影响教学效率。
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策略
针对上述学生的心理变化,作为老师,在备课时一定要精心设计,讲课时一定要顾及学生的心理,多多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习成绩。
1.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兴趣
自信心是成功的保证,是坚强意志的体现。要学好数学,首先必须对这门学科感兴趣。学生一旦有了自信心和学习的兴趣,那就有了学习的动机。教师应该在平常的课程中,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从简单到复杂,一步一步地来,在做题中做到举一反三,增强学生思维能力,逐渐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知道,只要学肯定能学会,能学好。在讲解难题的时候,可以将难度分解,从而降低难度,逐步地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这样循序渐进,不用发愁数学成绩不会提高。
2.注重解题方法的总结积累
要想提高数学成绩,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做到的。想要提高成绩,在平时就应该引导学生善于总结解题的技巧和方法。在平时的课上课下,学生做的题肯定不在少数。作为老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去总结、去思考。比如,在证明题中,我们可以出下面三道题来让学生解答。(1)a,b,c是三条直线a∥c,b∥c。求证a∥b。(2)假设命题不成立,即m,n全为奇数。(3)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外角中,至多有一个锐角。等学生做完了,就让学生自己去琢磨,做这些题方法的类似处在哪里?让学生对反证法得到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遇到这种类型的题都会正确解答。
3.讲课时与学生实时互动
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讲课的语言上要幽默风趣,这样的语言环境会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另外,在课堂教课过程中,应多注意学生的举动。课堂上,老师多让学生来发表言论,这样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抓住学生的“心”进行教学。每当遇到一个学生有不同意见的时候,老师便可以抓住机会,让学生组成不同的小组,积极地参与讨论,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并派每组的代表总结观点,发表言论,共同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
三、课后多与学生沟通交流
解题思路:
由题意知,实际10天比原计划10天多生产水泥(4.8×10)吨,而多生产的这些水泥按原计划还需用(12-10)天才能完成,也就是说原计划(12-10)天能生产水泥(4.8×10)吨。
答题:
在教学中,笔者总结出了解决应用题的三种方法,希望通过对这三种教学方法的总结为教学实践提供帮助。
众所周知,解决小学教育教学中应用题的方法很多,然而如何在众多的解题方法中筛选出学生易于理解,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一直是广大数学教师所研究的问题。
本人多年的教学中深感以下三种方法对培养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很有帮助,在此提出,与大家共勉。
一、创设问题情境,利用生活常识解决数学应用题
一般情况来说,我们可以给学生创设的情境有两种。第一种,就是给出问题、明确条件和已经确定的答案。学生在解决这类应用题的时候,各种数量之间的关系和解题的方法是事先知道的,所以这种问题情境是封闭的,以往的应用题很多都是这种类型。
还有一种创设的情境就是:一切都不明了,需要学生自己发现。即使是问题明确了,也是需要学生自己依据问题的信息去创设和补充,也就是说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学生自己动脑去思考、去探索,所以这种问题情境具有丰富的挑战性和开放性。它的教学效果是丰硕的、教育意义是重大的。比如:在日常生活中,一位家长给孩子50元钱,让孩子去买青菜。已经知道,韭菜一斤5元、菠菜3斤10元、圆葱2斤15元。孩子要用这50元买菜,能有几种方法?有的学生设计出一种方法、有的设计出几种方法甚至十几种方法,这就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再如,我们在教学“加法交换律”的时候,先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找寻这样的例子,班级中女生有多少人?男生有多少人?女生和男生一共有多少人?男生和女生一共有多少人?看看两次加完之后的结果,有什么特点?再拿分座例子说一说,一排学生左边有多少人?右边有多少人?左边与右边有多少人?右边与左边一共有多少人?看看两次计算之后结果有怎样的变化?这些实例有一个共性的东西,那就是计算结果相同。
而后让学生寻觅生活中结果不发生改变的现象,而后就能够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之后,其结果是不会改变的。
在巩固之后,让学生再举出一些实际的例子来进一步说明加法交换律,给学生创设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情境,既能够有效满足小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又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题目所表达的意思,促进学习效率提高。
二、利用好数量关系,解决数学应用题
这种方法是重点培养问题情境中发现数学信息的能力,从而提炼出自己要解决的问题。
一般可以先让学生去感知问题,也就是说利用文字的描述、画面或者其它有用的信息,去了解已知的条件和对解题有用的东西。了解了可以利用的有用信息后,再去了解问题所提供的目标信息,即知道了要解决什么问题,明确问题的初始状态和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状态。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一共有十一种:(1)已知一部分数和另一部分数,求总数。
(2)已知小数和相差数,求大数。(3)已知总数和其中一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4)已知大数和相差数,求小数。(5)已知大数和小数,求相差数。(6)已知每份数和份数,求总数。
(7)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8)已知总数和份数,求每份数。(9)已知总数和每份数,求份数。(10)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11)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
数量关系是指应用题中已知数量与已知数量,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要解答应用题必须首先理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只有理清了它们的数量关系,才能据此恰当的选择算法,把问题转化成数学算式,通过计算进行解答。
如: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地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56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8千米,两车在离终点72千米处相遇,求两地的距离是多少千米?这道题要求总路程,但并没有告诉我们他们行了多少时间,那么我们必须要先求到时间才行。题中只告诉我们两车在离终点32千米处相遇,但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可以发现因为乙车的速度慢一些,这32千米实际正是它行的。那知道了:72÷48=1.5(小时)因为甲乙两车是同时相向而行,所以这个时间也是甲车行的时间,甲与乙相遇时行的路程就是56×1.5=84(千米)两地的距离是72+84=156(千米)。
三、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独立去解决数学应用题
《新课程标准》提出:形成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教学中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充分发展的最有效途径。
比如:一年级教材中,有一副乒乓球比赛图,有4名小学生正在进行混双比赛,还有一个小学生在计分。有的学生根据4名小学生正在进行混双比赛,还有一个小学生在计分,列出算式:4+1=5或1+4=5;有的学生根据男女生人数列出:2+3=5或3+2=5;也有的同学列出:2+2=4,它的理由是:在打乒乓球的有男生2人、女生2人;或者左右各有两人在打乒乓球,一共4人。他们都能运用加法含义去解决数学问题,都是正确的。再比如:教师自己设计图片,在一所民宅中,一共有8个人,屋外有3人,屋内有几人?学生可能列出的算式:8-3=5、3+5=8、8-5=3,这种原因就是学生经过分析已经知道了屋里有5个人,所以算式都是正确的,后面的两个算式就有了代数思想,这对学生以后学习代数具有帮助作用。
关键词:指导思想;具体应用;切忌滥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2-263-01
目前我国正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多媒体教学以课程教材改革的总体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为指导,力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营造出新的教学环境。它具有表现力强,交互性强,资源共享等特点,逐渐成为一种应用面广泛的辅助教学手段。
一、多媒体教学的指导思想
首先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多媒体教学有其两面性:一方面,多媒体教学不但可以增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还弥补了许多传统教学中的缺陷和不足,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丰富多彩的气氛中接受知识、发展智力、尤其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个性发展方面起到了显著的效果。另一方面,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不能替代教师,多媒体不能成为化学课堂的主宰,更不能替代化学课堂的教学活动,而只能作为化学课堂教学的一个必要补充和手段 。
二、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利用
1、在新章节的导入中可选用多媒体课件
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我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是这样导入的:首先,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中,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黄龙洞的精美图片,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然后追问“是哪位能工巧匠给我们雕砌了如此多姿多彩的世界呢?就此引出”二氧化碳”导入新课。在这里,利用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又创设了与新课紧密相关的教学情境,自然而又精彩的就把学生引入了新课的学习当中。
2、化学课堂不能做实验时应利用多媒体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在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实验无法现场操作,使得教学内容枯燥、抽象、说服力不强,学生难于理解,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此时如果利用多媒体教学,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讲“甲烷的可燃性”时,由于制取甲烷比较繁琐且初中化学课上不要求学生会制取甲烷,点燃甲烷时又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必须得先验纯。为了让学生知道一些有关甲烷的常识,了解甲烷燃烧的现象及产物。我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了点燃不纯甲烷发生爆炸的实验,巨大的爆炸声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安全意识。然后通过观察纯净的甲烷燃烧时的现象及产物的验证方法,使学生从实验中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从宏观的角度来分析理解微观粒子的奥妙。
3、解决抽象问题时应利用多媒体
研究分子、原子及核外电子等微粒的运动是初中化学课本上的一部分内容,而微观粒子的运动又是用眼看不到、用手摸不着的,通常情况下我们只有借助于挂图和模型,通过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而微粒运动变化的过程却无法充分展示,但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微粒的分开和结合过程,能使学生很快地理解和接受。还有的化学反应需要我们从微观的角度进行分析,如: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质,学生对看不见的实质确实难以理解,利用多媒体技术二维或三维动画软件,可将模拟化学反应的过程随教学过程同步进行。
4、在各单元复习中应用多媒体课件增大课堂容量
多媒体教学因其信息传输容量大、速度快、效果好,使得课堂时空被大大地拓宽和延长,也使得教学密度明显加大。化学知识繁杂琐碎,复习阶段往往涉及的内容多,知识点碎,学生很难把这些内容条理化 ,教师串讲起来也很费力。这时应将有关知识制成多媒体课件,教师利用这些课件进行教学,学生很容易弄清知识脉络,并对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做到胸有成竹,同时根据相关知识采集同一知识点的类型题,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三、切忌滥用多媒体课件
关键词:初三数学;教学质量;提高方法
初三数学的教学量大,基本上第一学期就要完成初三数学上下两册的教学,到了初三下学期就要进行整个初中数学体系复习。复习的内容多且杂,复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数学中考成绩。在这种背景下,学生的压力会不自觉的增加。如今的课堂教学推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心理状态就显得极其重要,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的努力,教学质量就能提高的。所以研究学生的心理是提高初三数学教学质量的前提。
通过长期的教学沟通,笔者发现一般负能量的心理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一是恐惧心理。学生很害怕自己学不好最终导致考不好而辜负自己、家长和教师,这种心理和家庭和学校有分不开的关系,家长和教师对学生过分关心会被视为一种无形的压力,这样孩子一旦数学成绩下滑马上回失去信心,上课时心猿意马最后成绩一落千丈也就更害怕学习。二是自卑心理,有些学生很自卑,遇到难题不会问,越不问难题越多。上课老师提问从来不举手,害怕答错更害怕答错以后老师和同学异样的眼光,越是自卑越是不能积极思考学习。三是依赖心理,在复习的时候很多学生会产生依赖心理,认为这都是以前学过的内容,自己肯定没问题。在遇到难题时,也不会动脑子去解题,只会等待老师的答案。这样一来就没有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面对学生的这三种心理,作为教师,一定要从这方面着手制定出具体的提高初三数学教学质量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对初三数学学习的信心,引导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学生出现以上三种心理的综合原因都是对自己缺乏信心,对学习没有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数学又感兴趣,相信不会有哪位学生是学不好的。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前提就是要做好基础知识点的教学,再把难题分解,落实到各个基础知识点。让学生意识到再难的题目都是由一些简单题堆积而成,慢慢分解的话都是可以解答的。例如已知反比例函数y=k/x和一次函数y=2x-1,其中一次函数的图像经过(a,b),(a+1,b+1)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这道题咋一看是两种函数的结合体,这时就需要教师将题目进行分解,题目中提到的两种函数分别是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根据一次函数中的两个点可以解出y和x的数值,然后代入反比例函数的公式就可以了。一道题分解下来就是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基础知识,这样不仅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也能增强做题的自信心。在讲解题目时,可以将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具体的图像画出来更能加强记忆,也可以让学生自行分解和做图,这样生动的课堂模式必然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
二、引导学生重视方法的积累
数学是一个结构性学科,以一个章节为中心,可以拓展横向、纵向的多种章节,这个结构庞大而复杂,因此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学生注重日常学习中的积累,包括知识点的积累和解题方法的积累。在此主要讲解题方法的积累。数学的的结构体系虽说庞大,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只要善于总结一些常见的解题方法,便能触类旁通,灵活运用到各种不同的题型中去。例如,在教学“二次函数与坐标系”这一章节时,老师需要做好的不仅仅是把基础的理论交给学生,更要引导他们学会总结解题方法。在他们总结出了“y=ax^2+bx+c中,a决定图形的开口方向,a>0时开口向上,a
三、注重课堂上下与学生的交流互动
所谓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在如今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任务不再是简单的站在讲台上讲讲了。老师尤其要注重课堂上下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学生平时受困于繁重的学习任务,再加上课堂上老师讲课刻板、严肃、流程化,久而久之很多学生渐渐形成了厌学心理,这就要求教学工作中课堂上下积极与学生交流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的热情。课堂上,老师通过一些小互动,活跃气氛,从而提升课堂授课效率,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章节时,老师经常需要在黑板上绘制一些圆形图,在老师画图的时候,学生往往自己坐着发呆,没有任何交流。如果老师善于互动,就可以请学生上台作图,让学生参与其中,从而通过这类小互动提高课堂活跃度,从而提升课堂效率。而课后,老师同样需要注重学生的课后反馈。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所以很多时候几遍对于课堂教学内容有疑问也不愿意主动请教老师,因此这点需要老师主动去观察。对于观察中发现的对某些知识点把握不住的学生,老师需要课后主动与学生沟通,为他们排忧解难,从而让学生形成较高的学习信心,成为学生真正的良师益友。
四、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教学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教学工作中除了完成传统教学观念中的课堂教学任务之外,更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善以及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把初中数学教学活跃起来,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同时,提升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热情,从而为学生进入高中学习更难的数学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谢超微. 提高初三数学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J]. 新课程(中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