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青铜器的价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环己酮装置 加氢前反应器 设计
加氢前反应器是环己酮装置中的关键设备之一,对整个装置生产的安全性和最终成品的产量、品质等起着关键作用。
1 加氢前反应器的工作原理
来自上游工序的反应气体(苯和氢的混合气体)由顶部进入加氢前反应器,经过装填催化剂的换热管内,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苯与氢气进行加成反应,生成环己烷,反应式为:C6H6+3H2C6H12+Q,混合气体由底部排出,进入加氢后反应器继续加成反应,全部转换成环己烷。
反应产生的大量反应热,通过与壳程介质(导热油)进行热交换,被强制导出,以控制反应温度。
2 加氢前反应器的结构
加氢前反应器的型式为立式列管式反应器,设备直径为 φ2600mm,反应管为φ25×2×4500mm列管,共计4955根,换热面积为1634m2,换热管内装填催化剂,约7.64m3。为使整个换热管内温度均衡,保证加成反应的顺利进行,在壳程中间设置一个中间管板,将壳程分隔成上、下两个腔,每个腔各设置两个导热油进口和两个导热油出口。导热油进口处设置防冲挡板,用以防止导热油冲击换热管,导致换热管振动和磨损。折流板的形式为圆盘-圆环形,壳程上、下腔内各设置5块折流板,折流板间距为275mm。
加氢前反应器主要由管板、筒体、上下管箱及换热管束等部件组成,其结构见图1。上下封头采用椭圆封头,上封头反应混合气进口设置气体分布器,下管板下侧面装有丝网和格栅等组成的填料支撑。
3 加氢前反应器的设计
3.1 设计参数
主要设计参数如表1。
3.2 介质特性
(1)苯。苯为中度危害、易爆介质,当用于确定压力容器密封性、致密性要求时,苯应列为高度危害介质。
(2)氢气及氢腐蚀[1]。氢气为易爆介质。当压力容器的设计温度大于或等于200℃且与氢气氛相接触时为氢腐蚀环境。
处于临氢状态下操作的压力容器,氢会进入钢材,进入量随着操作温度和操作氢分压的提高而增加,钢中的渗碳体(Fe3C)和不稳定碳化物析出的碳与氢反应生成甲烷,导致钢材破裂,这种现象称为氢腐蚀。
3.3 材料选择
由于加氢前反应器管程的设计压力、温度都较高,且处于临氢状态,对于加氢前反应器的设计,材料选择的正确与否关系加氢前反应器能否正常运行。
碳素钢在425℃以上、C-0.5Mo钢在475℃以上长时间使用时,钢中的渗碳体会自行分解析出碳原子,这些碳原子先以微细的点状形式出现在金属内部,此后逐渐聚集长大成较粗的颗粒,产生石墨化,从而使钢材的强度下降,塑性和韧性降低,引起钢材的脆断。[1]
铬钼钢具有良好的抗氢腐蚀能力,其高温持久强度极限和蠕变极限也较高,因此在高温高压临氢环境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工程设计中,应根据容器的操作温度(另加20℃以上)和氢分压从纳尔逊曲线(美国API RP947《钢在氢环境中的操作极限》)中查取相应钢的类型。
本设备的材料选用情况见表2。
3.4 催化剂支撑
催化剂装填在换热管内,采用两层丝网及支撑格栅支撑。这种支撑方式结构简单、加工容易、装卸方便、阻力降小。
在下管板下侧铺设一层2目和一层5目的不锈钢丝网,丝网被环形密封条和支撑格栅压住(图2),紧贴在下管板上,环形密封条和支撑格栅与下管板之间采用螺柱联接。为了安装、拆卸方便,环形密封条均分成6块,支撑格栅分成12块。
环形密封条和支撑格栅与下管板的连接结构如图3所示。
3.5 管箱结构
根据加氢前反应器操作程序,在投入运行前需将丝网、支撑格栅等固定在下管板上,然后在每根换热管内装填催化剂,催化剂尚需定期更换,所以,从操作的角度来讲,管箱采用可拆式的比较合理。
虽然由于设备直径较大,采用法兰联接存在以下不利因素:
(1)大直径法兰加工时密封面的平面度要求很难保证,导致其密封性能很难保证,容易在操作时出现泄漏,且大直径法兰造价较高。
(2)大直径法兰的密封垫片制造困难。但在制造时严格控制质量,仍能够保证法兰平面度的要求。垫片采用缠绕式垫片,缠绕式垫片具有多道密封作用,且回弹性好,对密封面的表面质量和尺寸精度要求不高,这有利于解决法兰密封性能的问题。
所以本设备仍采用凹凸面带颈对焊法兰联接的管箱结构。
3.6 换热管的布置
换热管的排列形式为三角形排列,管间距为32mm。
由于固定环形密封条和支撑格栅的螺柱需占据部分换热管的位置,布管时,在开螺柱孔的位置不能布管,所以设计时,应首先确定环形密封条和支撑格栅的结构,这样在布置换热管时才能正确预留出设置螺柱孔的位置。
3.7 上、下管板结构
如采用兼作法兰的管板结构,操作时管板的微量变形将影响管板法兰的密封性能,对于大直径的设备,其作用将较为明显。且法兰力矩对管板的影响也较大,经过计算,本设备如采用兼作法兰的管板,则管板厚度为260mm;采用不兼作法兰的管板,则管板厚度仅需100mm。
由此可见,为了提高设备工作过程中的密封性能,减少法兰力矩对管板的影响,降低制造成本,采用不兼作法兰的管板结构较为合理。
本设备上、下管板采用不兼作法兰的管板,管板为碗形锻件,其与管箱筒节(管箱法兰颈部)的连接采用全焊透双U形坡口的对接焊接型式。
3.8 换热管与管板的连接
换热管与管板的焊接接头的强度和密封性是换热器设计的关键点之一。对于密封性能要求较高的场合、承受振动或疲劳的场合、有间隙腐蚀的场合、采用复合管板的场合,一般采用强度胀加密封焊或强度焊加贴胀的连接型式。[2]
由于本设备设计温度、管程设计压力较高,且管板与换热管的拉脱强度和密封性要求亦较高,所以上、下管板与换热管采用强度焊加贴胀的连接型式(图4)。这样,既能满足设计压力、设计温度的要求,也能满足强度和密封性的要求,同时避免了设备在工作中出现振动、间隙腐蚀等影响换热管与管板焊接接头强度和密封性的情况。
中间管板的作用是将壳程分成上、下独立的两个腔,考虑制造工艺等因素,中间管板与换热管的连接采用强度胀的型式(图5)。
为了保证丝网能够紧贴在下管板下侧面上,要求换热管端部与管板面平齐,并在焊接后加工平整。换热管与管板的焊接接头高度一般不得小于换热管壁厚的1.4倍,根据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的要求,对于φ25×2的换热管,其值应为3.5mm。为使换热管与管板的焊接接头底部能够焊透,不出现未焊透和未熔合等缺陷,并使熔敷金属填充量最小,即坡口截面最小,将管板上的管头坡口定为半U形的型式。
此外,为了保证制造过程中的焊接质量和密封性能,对管头的焊接及胀接提出以下控制要求:(1)换热管与管板的焊接分为两层,在焊完第一层后进行磁粉检测,合格后再进行第二层的焊接。(2)胀管采用柔性胀。
3.9 强度计算
管箱封头、管程容器法兰、壳程筒体以及开孔补强等强度计算依据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和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进行,根据SW6-98《压力容器强度设计软件包》计算结果,确定各零部件的计算厚度和名义厚度。
由于固定环形密封条和支撑格栅用的螺柱占用了部分换热管布管位置,导致管板周边不布管区无量纲宽度k值大于1.0,管板计算不能按GB151-1999进行计算,按GB151-1999的要求,可按JB4732附录I给出的方法进行计算,根据SW6-98中管板计算方法按JB4732-95的方式进行计算,得出管板厚度。
3.10 设备制造检验的基本要求
设备制造检验的基本要求见表3。
4 结语
加氢前反应器自2008年投入运行后,运行情况一直良好。说明本设备的选材、结构设计及强度计算满足工艺生产的要求,可为同类设备的设计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压力容器设计工程师培训教程.新华出版社,2005.
关键词: 博物馆 青铜器 名称英译
中国青铜器作为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其中文名称英译具有重要的文化信息传递功能。我国人文景观众多,特别是博物馆,收藏展出的青铜器文物不在少数。目前国内,多数青铜器名称英译比较混杂,亟待规范。本文主要以中国文字博物馆展出的部分商代青铜器名称英译为例,归纳青铜器的种类和功用,旨在探索其英译原则和策略。
一、青铜器的文化价值
青铜器诞生于人类文明的青铜时代,是世界文明的标志。以艺术价值来看,中国青铜器精美的制作工艺世界闻名。青铜器又称“铜器”,主要指先秦时期用红铜和锡制作的器具,盛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这其中属商代的青铜最为精美。在我国境内出土的大量商代早期的青铜器为研究我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提供了诸多宝贵的证据。
青铜器的文化价值首先体现在其历史性。多数出土的古青铜器都刻有铭文,表明该器物的名称、使用的场合或是主人的相关信息等,具有极大的考古价值。如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的司母毋鼎,因其鼎身刻有“司母毋”字样,所以命名为“司母戊鼎”。
高超的铸造工艺是青铜器的另一价值体现,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限智慧与技艺。如商代晚期的青铜器四羊方尊,据考古学者分析是用两次分铸技术铸造的,即先将羊角与龙头单个铸好,再进行整体浇铸(百度百科)。如此鬼斧神工的铸造技艺也是对外传播中华文明的重点之一。
二、青铜器功用分类及英译策略
青铜器按其功用可分为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礼器等。作者实地考察了中国文字博物馆展出的其中65个青铜器文物的名称英译,按其功用划分为食器礼器类、酒器水器类和武器乐器类,以分析其中出现的问题,归纳总结其英译的原则。
1.食器、礼器类名称英译
最常见的青铜器当属食器和礼器类的青铜器。上文中提到的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都属于礼器,即在古代用贵族在举行祭祀、丧葬、朝聘、征伐和宴享、婚冠等礼仪活动中所使用的器皿指青铜器中的鼎、簋、觚、豆、钟等都属于食器或礼器类。
表1为中国博物馆食器礼器类青铜器名称及英译。不难发现,多数青铜器中文名称属难检字,这些汉字只在古语中使用,甚至是专门用来表示该青铜器名称的字。Backer(2000:21)就曾指出,源语文化文化专有词语所表达的概念也许不存在于目的语中。况且在某些情况下,现代汉语中都没有对应的字,只能靠解释才能让今人明白其功用,在英语中更难找到对应的单词或短语。因此对这些青铜器名称的英译只能采取释意法或音译加意译法,如鼎既可以作wine-container(释意法)或Ding-vessel(音译加意译法)。但这两种策略都有其缺陷:前者虽指明了青铜器的功用,但不具有鼎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性;后者沿用了“Ding”的概念却不能让读者明了该青铜器的功用。若将两种策略结合起来,使用音译加意译再加注的策略则可以两全。如“簋”可译为:Gui-vessel(food container)。
2.酒器、水器类名称英译
作为青铜器的另一大类酒水盛器类,如爵、壶、尊等,这些名称虽用于古时,但对现代中国人来讲并不陌生。但具体到各个器具之间的差别,就不得而知了。针对旅游文本,方梦之、毛忠明(2003:274)认为,“旅游资料是一种大众化的、喜闻乐见的通俗读物,它的目的就是要让普通游客看懂并能从中获取相关的自然、地理、文化、风俗等方面的知识”。博物馆作为大众科普中心,有责任向包括外国游客在内的参观者介绍相关知识。但由于参观的时间限制,解释应当简洁明了,最好能在其名称中有所体现。如均是盛酒水的器具,爵、觯、觚等是饮酒器,一般译为cup,而像壶、尊、卣之类的盛酒器,一般译作vessel或wine Hu-vessel,Zhi-vessel等,并没有凸显其功用,甚至与上文提到的食器礼器类相似;有的音译因为译者没有仔细考究中文汉语拼音而造成误译,如“瓿”应音译为“bu”而非“bo”;而且对于饮酒器和盛酒器英译,并没有特别区别开来,翻译方法比较混乱。加注的方法同样适用于酒器类青铜器名称英译,也是较为安全的翻译方法,如Jue-vessel(wine cup),Hu-vessel(wine or water container),Jia-vessel(for wine warming)。另外,也可以用cup和container加以区别饮酒器和盛酒器。
3.兵器、乐器等名称英译
兵器、乐器及其它是青铜器的第三大类。各种武器乐器的差别较大,如表3,“戈”翻译成“Ge-dagger”,“铍”译成“Pi-sward”,“铙”译成“Nao-bell”。但“矛”在英语中有对应的“spear”,因此不必译为“Mao-spear”。青铜乐器“勾”因其是古代特有的一种乐器,直接用音译加注的翻译策略即可。译为:“Goudiao(Musical instrument)”(原译音译错误)。
三、结语
中国出土的青铜器具有极高历史文化价值,在博物馆展出的青铜器更是对外文化交流的良好载体。不同的青铜器有其独特的功用,因此博物馆青铜器名称英译应当根据其功用的特殊性遵循相应的英译原则,使用不同的英译策略。
参考文献:
[1]Baker,Mona.In other Words: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1. 创设生活化的情景,揭示艺术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在青铜器一课的学习中,要使学生赏识古代青铜器,了解青铜器和现代生活的关系,就要拉近古代青铜器与现代学生生活的距离感,创设生活化的场景。教师以问题情境为引入的起点,激发学生对青铜器的兴趣。我利用广州特有的俗语提问:“过年时大家有没有吃‘九大簋’啊?广州人通常说请你吃‘九大簋’,那是什么意思呢?”学生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九大簋是什么?是鸡鸭鱼肉?是不是火锅?满汉全席?”我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簋”字,注解拼音“guǐ”。有学生注意到,这个簋字的下端是“皿”字。学生提出,簋应该是一种器皿。我顺势引入了青铜器的鉴赏学习,使学生从生活的情境自然地进入本课学习。
2. 组织多元的学习方式,发现艺术品独特的美感价值
教师引导的小组讨论形式。我把学生分成小组,并给每组一张印有各种不同的青铜器图片。学生观察图片,并辨认图片中的青铜器哪些是用来装食物的,哪些是用来盛酒的。然后我引导学生赏析古代青铜器的造型特点,感知青铜器的外形之美,在小组讨论中说说自己对青铜器的认识。教师通过自己的介入、讲解和姿态,传达给学生“一种意识,一种在艺术作品中寻找真正潜在价值的意识,一种寻找有意义的艺术形式的意识和培养一种真实品位的意识”。而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独立思考,展开想象,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学生主导的表演形式。两位学生以说唱的形式表演了《我们眼中的青铜器》,向全班同学展示两件古代的青铜器。学生在乐曲声中播放课件,展示不同时期的青铜器。流行音乐、熟悉的伙伴、模仿电视人物的表演,引起了其他学生听觉和视觉上的共鸣。通过主持人与听众的互动提问,全班不知不觉的进入青铜器美感价值的课堂辩论状态中。学生在自由的欣赏和聆听过程中,感受到青铜器的另一层社会、文化的含义: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不但有精湛的工艺、精美的花纹和形状,更是根据当时社会的贵族阶层审美观念而铸造的,它体现了特定的精神目的和神权思想。
在活动中,我也不时引导学生加深对青铜器美感的认识。我问:“铜何尊是周朝时期的青铜器,你们认为它与商朝时期的尊有什么不同呢?”学生们利用之前小组讨论和表演中获得的知识,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了:“周朝的尊是圆的,造型独特,看上去美观又别致。商朝的青铜器造型凝重、朴实,庄重典雅,而四羊方尊是宁静中突出威严的感觉。”“不同点是四羊方尊的羊脚部分像龙的形状的就是兽面纹,还有细雷纹,而且是遍布整个尊的。”“这不是羊的外形吗?”“四羊方尊的外形顾名思义是由四只卷角的羊头组成,并用手指轻触幻灯片中的羊头,它让我想起藏羚羊。尊腹即为羊的前胸,羊腿则附于高图足上。羊的前胸及颈背部饰鳞纹,两侧饰有美丽的长冠凤纹。其实,我想这件四羊方尊是因为制作者看到了四只羊十分兴奋活跃,才制作出这么生动的形象,把四只羊合在一起。”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但理解了古代青铜器的独特美感价值,还逐步融入了自己的看法和感情。
3. 通过评述和模仿撰写评论,提高对艺术作品欣赏的层次
初步学会欣赏评价。教师在指导学生写欣赏评论的初期,可以先教学生欣赏借鉴别人的评论。教师摘抄一些不同的艺术评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学习。比如,为什么要写评论?他们觉得哪个评论比较好?为什么那个评论写得好?写得好的评论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那些不好的评论有什么不好,哪里可以改进等等。或者教师可以对同一个艺术作品列出几种不同解释,让学生分辨其中的优劣。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观赏艺术作品时更加接近作品的特殊本质,学会明白清楚地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及其审美价值。
模仿、借鉴、评论技巧。在认识到评论的基本写法后,教师就要开始指导学生通过模仿专家的评论学习写艺术欣赏评论。我先摘选一段有关专家对青铜纹饰描述:“商代的青铜器,主要是作为祭祀用的,器皿上的装饰就与祭祀有关。这样看来,被称作饕餮的兽面纹,应是祭祀的牛羊猪等作为祭祀牺牲的形象表现,但这种表现,往往并不是采用完全的写实手法,而是加以象征化、抽象化,或予以综合处理。”我安排学生续写这段评论,并联系生活实际向学生提出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你见过有古代青铜器纹理的器具吗?那些器具是什么?有什么功能?在学习了青铜器一课后,你对这些器具有什么新的看法?”学生对商周时期的纹饰特色是这样进行点评的:“青铜器的纹饰丰富多彩,并能很好地组织在统一变化中,如对称、均衡、集中、放射等各种美的形式,这件凤纹尊就是利用对称的纹饰,通过凤鸟回顾的动态,巧妙地与尊的口部造型完美的组合在一起。”通过模仿、借鉴、续写及评论进行循序渐进的评述训练,既降低了学生写作评论的难度,不断提升其写作评论的才能,也激发了学生撰写美术评论的积极性。
【摘要】 观察和评价芬太尼静注、MgSO4静注和低剂量依托米酯预注减少依托米酯在无痛人流术中发生的肌阵挛。180例女性患者,按不同方法分成6组进行麻醉,再进行手术。结果表明:在用托烷斯琼1~1.5mg时,静注依托咪酯0.3mg/kg前,依此静注芬太尼1.0~1.5μg/kg(150秒前)、MgSO4 60mg(90秒前)和预注小量依托咪酯0.03~0.05mg/kg(50~60秒前),无呼吸循环抑制,无注射痛,患者苏醒绝大部分平稳,极少部分有轻度恶心呕吐,是无痛人流术的又一种麻醉方法。
【关键词】 依托米酯; 肌阵挛; 无痛人流术
依托米酯(福尔利,恩华公司)作为一种麻醉诱导药,因为其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常配合用于心血管和危重病人的手术麻醉,由于依托米酯有轻度镇痛作用[1],故用于短小的手术,但因首次静脉注射时,有肌阵挛的发生,资料显示,肌阵挛的发生率可达80%~90%,限制其在短小手术的使用。为改善依托米酯在无痛人流术中肌阵挛的缺点,本研究设计几种麻醉方法评价对肌阵挛的改善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80例女性患者,年龄17~43岁,麻醉前30分钟肌肉注射阿托品,麻醉前15分钟静脉注射托烷斯琼1~1.5mg,随后, 按不同方法分组麻醉,每组30例,再进行手术。A组:麻醉前150、90和50~60秒时生理盐水静脉注射(静脉注射以下简称静注),再开始异丙酚2~3 mg/kg静注;B组:麻醉前150和90秒时生理盐水静注,50~60秒时依托咪酯0.03~0.05 mg/kg静注,再开始依托咪酯0.3 mg/kg静注;C组麻醉前150秒时生理盐水静注,90秒前静注MgSO4 60~80mg,前50~60秒时依托咪酯0.03~0.05mg/kg静注,再开始依托咪酯0.3 mg/kg静注;D组:麻醉前150秒芬太尼0.5μg/kg静注,90秒前静注MgSO460mg,50~60秒前静注依托咪酯0.03~0.05mg/kg,最后静注依托咪酯0.3 mg/kg;E组:麻醉前150秒芬太尼1.0μg/kg静注,90秒前静注MgSO460mg,50~60秒前静注依托咪酯0.03~0.05 mg/kg,最后静注依托咪酯0.3mg/kg;F组:麻醉前150秒芬太尼1.5μg/kg静注, 90秒前静注MgSO460mg,50~60秒前静注依托咪酯0.03~0.05 mg/kg,最后静注依托咪酯0.3 mg/kg,若患者麻醉变浅,可静注依托咪酯0.1~0.2 mg/kg,若患者肌阵挛严重干扰手术,无法控制,可改用异丙酚麻醉,以便顺利完成手术。
肌阵挛的评定标准:①无肌阵挛;②轻微肌阵挛(末梢小关节抽动);③肌阵挛(包括肘关节等抽动);④严重肌阵挛(包括髋关节等抽动)[3]。恶心呕吐评定标准:①无恶心呕吐;②轻微恶心,无呕吐;③恶心呕吐;④严重恶心呕吐。
观察期间,患者呈头和上半身略高于水平面(10~15°)卧位,呼吸空气(血氧饱和度降至92%以下时,用手抬高患者下腭和吸氧,均可缓解缺氧),记录麻醉前、 150秒前、90秒前、50~60秒、再开始用异丙酚或依托咪酯全量用药时、手术中及苏醒时的肌阵挛、注药疼痛情况。术毕恶心呕吐情况、病人的苏醒情况和有无不良记忆。
统计学处理:SPSS13.0用于统计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依据资料特点分别采用卡方检验和Fisher精确概率检验。P
转贴于
2 结果
各组皆顺利完成手术,肌阵挛发生情况见表1,F组预防肌阵挛最佳。注药疼痛情况:使用依托咪酯的各组注药疼痛发生率几乎为0,B组一例患者述有轻微疼痛,而异丙酚组(A组)有轻微疼痛14例,发生率为46.67%,疼痛8例,发生率为26.67%,与依托咪酯各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5);苏醒情况:E组有一例患者呈短时间内烦躁,持续1分钟左右,无苏醒延迟发生。所有患者均无不良记忆,A组2例有良好梦幻回忆。表1 各组肌阵挛发生情况(例)
3 讨论
尽管依托咪酯对呼吸循环干扰小,但麻醉剂量诱导时,可发生不自主的双上下肢的抖动(肌肉紧张阵挛),双上下肢明显阵挛,则干扰无痛人流术这一类小手术的进行,原因可能是依托咪酯麻醉剂量能兴奋皮层下中枢,发生类似入睡时腿抽动的现象,但这种抽动并不同于颠痫的抽搐[1]。针对这一缺点,目前有多种方法来克服,目前,大约有4种以上方法,可不同程度减少肌肉紧张阵挛发生,具体原因还不清楚。据文献报道,静注依托咪酯0.3 mg/kg的150秒前静注芬太尼100μg(约2μg/kg),可使肌阵挛发生率减低到8%,而当静注芬太尼400μg,则可使肌阵挛发生率减低到0%,但患者却出现明显的呼吸暂停[2];MgSO4 60mg在静注依托咪酯0.3 mg/kg之前90秒前静注,既可以降低肌阵挛发生率(降低至76%)又可以镇痛[3],静注依托咪酯0.3 mg/kg的50~60秒前静注依托咪酯0.03~0.05 mg/kg,也可降低肌阵挛发生率[1]。我们采取未用芬太尼和减低静注芬太尼量为0.5、1.0和1.5μg/kg(为文献报告量的一半左右),术前150秒静脉注射,并随后静注MgSO4 60mg,50~60秒前静注依托咪酯0.03~0.05 mg/kg,最后静注依托咪酯0.3 mg/kg,观察有无改变减轻肌阵挛效果。对比六组得到的结论,可以看出,E、F组的减轻肌阵挛效果显著,且基本无副作用;C、D组减轻肌阵挛效果稍差,但与E、 F组比较,并无统计学意义,B组减轻肌阵挛效果最差,只是改变依托咪酯肌阵挛由3或4级变为2级或1级。为防止患者的苏醒延迟,没有采用静注氟哌利多或咪唑安定的方法[4]。依托咪酯对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影响曾引起争论,但我院无痛人流术为短小手术,故没有考虑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影响。综合以上得知:静注依托咪酯0.3 mg/kg前,依此静注芬太尼1.0~1.5μg/kg(150秒前)、MgSO460mg(90秒前)和预注小量依托咪酯0.03~0.05mg/kg(50~60秒前),无呼吸循环抑制,无注射痛,在用托烷斯琼1~1.5mg时,患者苏醒绝大部分平稳,只有少部分有轻度恶心呕吐,是无痛人流术的又一种麻醉方法。
【参考文献】
1 Doenicke AW, Roizen MF, Kugler J, et al. Reducing myoclonus after etomidate. Anesthesiology. 1999, 90:113~119.
2 Hueter L, Schwarzkopf K, Simon M, et al. Pretreatment with sufentanil reduces myoclonus after etomidate. Acta Anaesthesiol Scand, 2003, 47:482~484.
[关键词]青铜纹饰 产品设计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03.034
1、引言
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漫漫历史长河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曾出现过数次文化艺术的繁荣阶段,而以商周为盛期的青铜器文化,因其独特的形式与特征,在中国工艺美术史发展中,是继彩陶之后的又一辉煌创造,它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艺术史谱写了辉煌灿烂的篇章。商周青铜器的设计,不仅体现了其作为器皿的基本实用特点,更突出了审美与造型的统一关系,将造型美寓于科学的功能设计中去。直到今天,这些传统的文化艺术品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以青铜器为代表的商周时期传统文化,对现代的产品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2、商周青铜器纹饰的图案特征研究
2.1 商周青铜器概述
中国古代青铜器是祖先们智慧和工艺的结晶。中国青铜器不但数量多,而且造型丰富、品种繁多。有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农具与工具、车马器、生活用具、货币、玺印等。单在酒器类中又有爵、角、觯、小⒆稹⒑、卣、方彝、觥、、B、勺、禁等二十多个器种,而每一器种在每个时代都呈现不同的风采,同一时代的同一器种,其式样也多姿多彩,因而使青铜器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而青铜器之所以著名,并不仅仅在于其种类的繁杂,关键在于青铜器本身的质量。我国青铜器精品极多,尤其在商周时期,中国青铜器制造处于顶峰阶段。此时的青铜器精品极多,青铜器以其制作工艺精湛、形制瑰异、花纹繁缛、富丽堂皇而为世人所称赞。商周青铜器,不仅在造型方面具有非常强的特色,而在纹饰的装饰与造型的结合上达到了美学与功能的统一。因而对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好的了解和更深入的认识青铜器文化,对于青铜器自身的保护和青铜器文化的继续发扬,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2 商周青铜器纹饰研究
正如张光直先生所说“政治、宗教与艺术的紧密结合在古世界是一个普遍现象,而在中国,这种结合就集中体现在青铜器纹饰上。”中国古代青铜器虽然只经历了一千六百多年的繁荣阶段,但是青铜器纹饰所蕴藏的政治历史文化精魄博大精深,至今吸引着专家学者们仍然持续不倦的研究和学习。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人们的政治精神、宗教意识通过器具表达的途径与范围非常有限,而作为祭祀礼器、生活器皿等主要用器的青铜器,其纹饰就不可能是单纯的装饰艺术,必然是人们的政治精神、意识形态、文化观念、甚至制造构思与制作技术在青铜器上集中体现。
青铜器的纹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生产生活状态,是记载时代政治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就青铜器纹饰的形体图像来说,大致可分为几何纹、动物纹及人物纹三大类。
2.2.1 质朴简练又抽象流畅的几何纹
早期的青铜器几何纹是对新石器时代陶器纹样的继承和发展。由于商周时期距离原始社会阶段比较近,那时人类艺术的发展也还处于幼年时期,所以对于纹样多属于较为简单的抽象几何纹。几何纹是以点、线、圆形、方形、三角形为基本要素构成。典型的以连珠纹、弦纹、直条纹、云雷纹、火纹等为代表,艺术处理和章法结构较为单一,多以对事物的概括模仿或抽象再现为主。
2.2.2 狰狞神秘走向轻松闲适的动物纹
中国青铜器成熟的商周时代,随着制铜技术的发展和失蜡和合范工艺的发明,青铜器艺术达到鼎峰,而这个时代青铜器纹饰发展的重要趋向是产生了抽象化、线条化。青铜器艺术家们很懂得简化、抽象在纹样造型中的重要意义,最为著名的就属流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的最具代表性兽面纹――饕餮纹。以粗犷的勾曲回旋的线条构成,全是变形纹样,除兽目圆大,以为象征外,其余条纹并不具体表现物象的各个部位,纹饰多平雕,个别主纹出现了浮雕。还有较为常见的夔龙纹和凤纹等,这些纹饰的形态奇特,图像抽象,纹饰狰狞神秘,体现出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以及当时的人们对这些神秘的事物的崇拜心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青铜器应用的普及,动物纹也发生了改进,原来粗犷的线条变得较细,而且之前较为抽象神秘的动物纹饰也变得较为写实。马、牛、羊、鸡、犬、豕六畜,象、鹿、犀、虎、免等野生动物和一些变形的动物如长鼻兽、蜗身兽等成为了青铜器动物纹的主体。虎纹、牛纹、鸟纹等多见于后来的青铜器之中。
2.2.3 由辅助衬托走上首要主位的人物纹
早期青铜器上人物形象多为辅助图案的圆雕,周代青铜器底部偶见一些小的立体人形,多呈现奴隶跪着托顶举鼎的姿势,及被猛兽追逐等。周代晚期青铜器人物形象与以前图像有所不同,更接近人的本来面目。此时虽然人物形象所占比例很少,但表明人物形象开始进入了青铜器中。而春秋中期到战国中期青铜器上盛行镶嵌或刻纹图像,在青铜器外壁或内底以“全景式”的图像展示了人物活动,大多为帝王贵族生活的活动,包括宴饮、歌舞、习射、采桑、戈射以及战争场景。人物纹成为了当时青铜器的主要装饰纹样。
2.3 商周青铜器纹饰的内涵寓意
前人以其智慧才能创造和推动中国青铜器走过了一千五百多年的辉煌历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青铜器的产生和发展顺应了人们特别是统治阶层精神意识的表达和生活的需求。探究青铜器的发展历程和纹饰特征可以看出,在夏商周时期社会生产力还很低下,人们对自然世界的认识还较为肤浅,对各种不可知物象充满敬畏和幻想,将神灵作为精神思想的依托。而青铜器开始的主要社会功能是作为祭祀的礼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青铜器的作用逐渐转变为实用器具,纹饰的寓意也发生着变化,从早期的图腾标记,发展到后来的对神灵的崇拜,对王权的象征,对丰登平安的祈求及避邪意愿,再到后来的对人们生活中的事物的描述,对生活的贴近。虽然青铜器纹饰作为古代艺术作品比起现代似乎有点简洁,但在意识表达和艺术欣赏上并不比现代逊色。
青铜器纹饰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政治思想、意识形态,还展现了青铜器纹饰艺术。充分体现出了华夏民族的智慧和才艺,是中国古代美学艺术的典范。而对与商周青铜器纹饰的研究,可以对现代的产品设计起到很好的借鉴意义。
3、商周青铜纹饰对现代产品设计的借鉴价值
3.1 绎“境”
商周青铜器纹饰,一直伴随着商周青铜器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及用途的发展而发展的。经历了从抽象到具象,再到抽象的过程。而这都是当时的时代环境所决定的,是为迎合当时的时代的需要。商周青铜器的发展之所以举世瞩目,就是因为在当时,青铜器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物质到精神,应有尽有。而现代的产品设计,要结合青铜纹饰的特点,吸取商周青铜器纹饰的特点,首先就必须注重对于整体环境的演绎。因为任何事物都非独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的环境所相关。单单的只关注于某一单一的产品的设计,而忽略了整体的环境,即使设计的产品再好,再有商周的特色,也因为缺失了它所生存的土壤而与周围的环境不相适应,变得十分突兀。因此,在现代产品设计时,首先应该是对产品整体环境的演绎设计,然后再去逐个的设计环境中的每一项事物,最后再把设计好的产品放到先前演绎的大的环境中去,最终实现产品整体风格的和谐统一美。
3.2 装“饰”
由于青铜纹饰的特点鲜明,种类繁多,因而在现代的产品设计中,将青铜纹饰与现代产品结合到一起并不会有较高的难度。根据产品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纹样。贴近普通生活的产品可以选择较为写实的纹样作为产品的装饰纹样;造型简洁的产品,只需少量的附加一些简单抽象的纹样,如弦纹、云雷纹、环带纹等作为产品装饰即可;而一些应用场合较为正式、庄严的,则可以选择兽面纹作为产品的装饰纹样。根据产品不同的应用场景来选择合适的装饰纹样,才能使得产品与纹样相统一。
3.3 创“意”
创“意”作为最高层次的产品设计,要求产品设计不仅在符合功能实用的基础上,更要符合产品的造型美、装饰美、意境美。不是单纯的使用青铜纹饰去装饰产品,而是要将纹饰的设计手法和纹饰深层次的寓意与产品设计相结合起来。根据产品自身的特点,用设计的手法去设计产品的纹饰,使之具有特定的意境,从而达到一种意境美。即使不使用具体的某类纹饰,但是最终的效果却能使产品具备这种神似的感觉,给人以亲切感、严肃感或狰狞感等,即是成功的创“意”。
4、结语
商周青铜器并不仅仅作为对历史的见证,更重要的是其设计思想和美学价值。而这也是后人在产品设计中所应该吸取和发扬的。研究商周青铜期,不仅仅只是了解前人的设计和审美,更重要的则是如何根据这些,去发展和创新现有的产品设计,将这些特点与现代的产品相结合,从而设计出更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产品而为世界所瞩目。
参考文献
[1] 许道胜.瑰异谲诡 豪华壮丽――中国青铜文化[ M]. 沈阳: 沈阳出版社,1997
[2] 张俊成等.商周青铜器纹饰研究史述[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7.22
[3] 吴丹.饕餮纹饰的象征意蕴[J].装饰 2004.4
[4] 张光直.商周青铜器上的动物纹样[J].考古与文物1981(2)
[5] 郭军林.中国青铜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9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