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框架梁

框架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框架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框架梁

框架梁范文第1篇

【关健词】工业民用建筑;主次梁;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F28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民用建筑中,框架结构是最常见的结构形式。大多数多层公共建筑都是采用框架结构设计。天灾总会给我们血的教训,对这类建筑应该加强抗震设计、重视钢筋工程施工质量,保证钢筋混凝土构件整体工作性能,已经成为建筑界仁人志士正在努力做的工作。现阶段,多数设计图纸采用标准图集(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03G101-1(以下简称《平法》)的制图规则和构造节点。但由于现在的结构设计多为电算程序,很多设计人员对一些构造细节问题考虑不周,仅注明采用图集做法,对一些可选择性的做法指令不够明确,加之施工单位技术人员虽对《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比较熟悉,但对《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以下简称《规范》)学习理解不够,混凝土结构理论知识偏少。由于实际工程中混凝土结构的配筋量越来越大,尤其在一些梁柱节点部位钢筋密集,给施工带来了巨大困难,对实际问题的处理完全依赖参建各方技术人员的经验与能力,这些都给建筑结构的质量安全留下隐患。下面笔者结合自身以及本企业多年施工现场经验,对框架结构之框架梁钢筋施工应注意的几点问题进行解析。

1框架梁纵向钢筋中间支座的锚固

框架梁纵向钢筋中间支座的锚固,常常由于设计图纸标注不明确、图集做法选用不恰当,从而采用错误做法,留下质量隐患如《规范》第10.4.2条,当计算中充分利用钢筋的抗拉强度时可以采用三种方式进行钢筋的锚固,见图1

在选用图集做法时,大多施工人员都忽略选用条件,全部采用直接锚固。当柱梁节点截面尺寸不够钢筋的直锚长度时,也即部分锚固长度已经穿过柱梁节点到达临跨的梁中时,笔者认为应该采取图1(b)弯折锚固,或者采用图1(c),在梁中弯矩较小处设置搭接接头的形式。这样也可以减轻梁柱节点区钢筋拥挤的现象,利于节点区混凝土浇注,提高节点刚性。

对于抗震的设计,《规范》和《平法》只给出了直接锚固的方式,这种方式局限于节点截面满足直锚长度1aE的情况,而对不满足的情况没有规定,这给现场施工提供了错误的指向。一般认为,该下部纵向钢筋必须在节点处截断,考虑到《规范》第11.1.7条第4项规定“纵向受力钢筋链接接头的位置尽量避开梁端、柱端箍筋加密区;当无法避开时,应采用满足等强度要求的高质量机械连接接头,且钢筋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应超过50%。”,笔者认为也可参照非抗震形式或者抗震端节点形式做成弯折锚固或者在梁中弯矩较小处设置钢筋等强度高质量机械连接接头,钢筋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应超过50%。弯锚长度为0.41ae+15d。

2框架梁纵向钢筋的连接

2.1框架梁的纵向钢筋连接接头个数

钢筋连接是对钢筋混凝土工作整体性的一个减弱,不可为了充分利用钢筋材料,而无限制地设置钢筋接头。框架梁纵向钢筋的连接接头个数应该尽可能少,应该结合钢筋料长、工程设计情况合理设置,钢筋非连接区严禁设置钢筋接头。《规范》第9.4.1条规定:“受力钢筋的接头应设置在受力较小处。在同一根钢筋上宜少设接头。”《平法》中对于梁的纵向钢筋构造也有“当d≤28时,除按图示位置搭接外,也可在跨中lni/3范围内采用一次搭接接长”的说明。

由此可见,在进行钢筋算量下料时,应该本着尽量少设接头的原则进行钢筋料长的合理选择。目前市场上钢筋料长一般为9 m,12 m等尺料,可以按照料长,考虑接头设置个数。当1+1E≤12 m,且(2+0.3 )1E≤1n/3时,可以考虑d≤28的钢筋一次搭接接长,这样可以达到少设接头,提高质量同时减少钢筋用量的目的。

2.2框架梁纵向连接方法

在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中捆扎搭接接头的框架梁纵向钢筋连接时通常都是与相邻钢筋紧贴,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绑扎连接的两根钢筋可以紧贴,但此两个搭接钢筋与其他钢筋之间必须留有空隙。《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第5.4.6条规定,其横向间距应不小于钢筋的直径,且不小于25 mm。这是因为搭接传力的本质是锚固,两根相绑受力钢筋分别将力通过粘结锚固作用传递给握裹层混凝土,从而完成力的过渡。因此,绑扎完毕的钢筋四周应该有足够的混凝土握裹层。在梁截面设计有较多纵向钢筋时,如果采用纵向钢筋搭接接头,必须重视钢筋绑扎完成后的钢筋净距。必要时采取减少同一截面搭接接头百分率的措施错开搭接接头实现净距要求。

3框架梁箍筋的设置

3.1纵向受力钢筋的箍筋加密

框架梁箍筋加密区的范围正常是距柱边≥2hb且≥500(一级抗震等级)≥0.5hb且≥500(二至四级抗震等级)。这个范围在《平法》图集中有明确标示,施工时一般不会做错。但是,对采用搭接连接方式的纵向受力钢筋,由于较少采用,且不被重视,往往容易漏掉。《规范》规定:“在纵向受力钢筋搭接长度范围内应配置箍筋。”同时提出了对箍筋直径、间距、拉压区的要求。在这里应该强调,箍筋的约束对绑扎搭接的钢筋传力特别重要。有箍筋约束的搭接钢筋在受力时不容易分离,其传力性能才能够维持。而失去约束,两搭接钢筋一旦分离,则会发生传力中断的脆性破坏。震害调查表明,配箍约束是不亚于搭接长度的重要构造措施。 因此,纵向钢筋采用搭接连接时,必须按照《规范》要求设置加密箍筋。

3.2主次梁相交处附加横向钢筋的设置

在主次梁相交处附加横向钢筋范围内,主梁的正常箍筋漏放是施工现场最常见的问题之一,也是较有争议的一个问题。主次梁相交处附加横向钢筋范围的主梁正常箍筋应该正常布置。

从结构受力角度来讲,我们在计算主梁抗剪承载力验算时的假定是荷载直接作用于梁顶部。但是对于主次梁交接处,荷载是通过次梁传递给主梁的,属于间接加载。试验证明,在主次梁节点处,次梁底部处的主梁上裂缝的出现早于理论值。因此《规范》第10.2.13条规定:“位于梁下部或梁截面高度范围内的集中荷载,应全部由附加横向钢筋(箍筋、吊筋)承担,附加横向钢筋宜采用箍筋。箍筋应布置在长度为s=2h1+3b的范围内。附加横向钢筋所需的总截面面积Asv≥F/fyv.sina即附加横向钢筋是为承受次梁集中荷载而设置的,其只受集中荷载、次梁宽度、以及次梁梁底至主梁下部纵向钢筋的距三个因素影响。与主梁的横向钢筋没有关系。在实际设计中,当荷载较小时,应设置附加箍筋,荷载较大时,可采取两者结合的方式。另外,从钢筋算量角度来看,主梁正常箍筋的个数也是按照整个梁长来计算的,N=(加密区长度/加密区间距)x2+(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并没有删除附加箍筋的区域。因此,附加箍筋与主梁正常箍筋各自发挥不同的功能应该分别单独设置。实际施工时,应按照正确的箍筋算量方式(考虑正常箍筋和附加箍筋两种不同功能)计划、加工足量的箍筋,在主梁箍筋绑扎时,应按照设计位置划线,按线将可采取两种方式相结合箍筋绑扎到位。在此需要提醒的是,附加箍筋必须按照s=2h1+3b这个范围进行布置才能起到承担次梁集中荷载的作用,否则相当于附加箍筋截面设计不足,会对结构形成安全隐患。

4框架梁主次梁相交节点的钢筋排列

随着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的多元化发展,框架梁主次梁相交节点处的钢筋排列问题也正逐步得到重视,也有不少专家学者专门撰文阐述此事,并给出相应的技术措施,本文不再赘述。但强调三点管理问题。

(1)在设计阶段,我们应该重视电算程序完毕后在做手工调整,并对多梁相交引起的损失采取措施加以处理,在结构设计说明里加以明确,给参建各方提供明确的执行依据。

(2)在施工准备阶段,做好设计交底,对多梁交叉措施加以强调。施工单位技术人员编制方案时做好重点安排,做好一线操作人员的技术交底。

(3)在结构实施阶段,派专人负责多梁交叉节点钢筋下料、加工的质量控制、监督定点使用。以避免施工遗漏,保证结构质量。

6结语

框架梁范文第2篇

1、扣减关系不一样,框架梁算至柱边,基础梁是满算,柱子从基础梁以上开始计算。

2、框架梁的模板需要计算三面,框架梁的模板只需要计算两面。

3、基础梁是基础,是柱墙的底部支座,框架梁是框架节点中的受弯构件,其以框架柱为支座。

4、基础梁的支座负筋表示在支座下方,框架梁的支座负筋表示在支座上方。

框架梁范文第3篇

框架梁的控制截面是跨中截面和支座截面。

框架柱的控制截面在顶面截面和底面截面。

框架梁和框架柱截面选取原因如下:

框架梁,最大正弯矩一般作用在跨中,而最大负弯矩及最大剪力作用在支座处,所以取跨中和支座作为控制截面,框架柱,最大弯矩发生在柱子的上下端,所以柱子的顶面和底面作为控制截面。

(来源:文章屋网 )

框架梁范文第4篇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37 文献标识码: A

钢筋混凝土框架,由于其自身侧向刚度较小,地震作用引起的侧向位移较大,合理的抗震措施成为框架抗震性能实现的有利保证。

一、引言

汶川地震表明:“强柱弱梁”是框架抗震设计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梁铰屈服机制的重要结构措施。试验研究表明,梁端屈服型框架有较大的内力重分布和能量消耗能力,极限层间位移大,抗震性能较好;柱端屈服型框架容易形成倒塌机制。

“强柱弱梁”的基本概念就是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结构发生大的水平位移进入非弹性阶段时,为使框架仍有承受竖向荷载的能力而免于倒塌,要求塑性铰首先在梁上形成,而避免在吸收地震能量较少的框架柱出现塑性铰。对于超静定框架,由于存在多余约束,当某一截面出现塑性铰后,内力重分布,并不会立即导致结构的破坏。但是塑性铰出现在框架柱上比出现在框架梁上有更严重的后果。因为框架柱出现塑性铰,随之而来的是产生大的层间位移,导致建筑物的永久偏斜,接着会引起失稳。比较好的方法是出现梁铰。

框架只能在自身平面内抵抗侧向力,必须在两个正交的主轴方向设置框架,以抵抗各个方向的侧向力。框架柱和梁轴线宜重合,不宜偏心。当梁柱中先不能重合时,应考虑偏心对梁柱节点核芯区和框架柱受力的不利影响,梁宽度不满足要求时,应采取加腋措施至满足《高规》第6.1.7条的要求。

梁柱节点将框架梁和框架柱连接在一起,是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节点而言,则要求在地震作用时竖向荷载下邻近节点的柱端抗弯强度必须大于梁的抗弯强度。宁可发生钢筋受弯屈服破坏,而不允许产生混凝土压碎、剪切破坏和锚固破坏。因此对节点核芯区混凝土要求有足够的约束和配置足够的抗剪钢筋,即使保护层剥落时仍能保持传递竖向荷载和水平剪力。

二、下面分别从抗弯承载力、抗剪承载力和抗压强度三方面进行讨论

1. 框架节点区抗弯承载力

主要是指邻近节点核芯区的柱端和梁端截面如何实现“强柱弱梁”的要求。“强柱弱梁”的具体含义是:任何一个框架梁柱节点,在最不利的设计轴力作用下,邻近节点上下的柱端的抗弯能力之和必须大于同一平面内各梁所承担的极限抗弯能力之和。梁柱节点的抗震设计应满足节点处柱端实际受弯承载力 和梁端实际受弯承载力 应满足下列不等式: 。

《抗震规范》第6.2.2条规定:一、二、三、四级框架的梁柱节点处,除框架顶层和柱轴压力小于0.15者及框支梁与框支柱的节点外,柱端组合弯矩设计值应符合下式要求: ;一级框架结构和9度的一级框架可不符合上式要求,但应符合下式要求: 。

1)影响“强柱弱梁”的主要因素:

(1)梁端负弯矩

由上图可以看出,梁端负弯矩是影响“强柱弱梁”的重要因素,梁端负弯矩越大,则对框架柱的要求越高;因此,适当降低梁端负弯矩数值,对“强柱弱梁”的实现具有积极的意义。

(2)梁端正弯矩

由上图还可以发现,在强柱弱梁验算中,梁端正弯矩与节点相对应的梁端负弯矩组成强柱弱梁验算的梁端力偶,合理取用梁端正弯矩数值,同样对强柱弱梁的实现具重要意义。

(3)梁端实配钢筋面积

梁端(指梁端的顶部和底部)实配钢筋面积直接影响梁端受弯承载力,合理控制梁端实配钢筋与计算钢筋的比例关系,对强柱弱梁的实现意义重大。

2)结构设计建议

(1)抗震设计的结构应尽量考虑框架梁的塑性内力重分布,采用柱边缘截面处的梁端内力设计值。

(2)构件的裂缝宽度验算中,宜采用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分析方法,采用柱边缘截面处的梁端内力设计值,确保构件的裂缝宽度验算不致给强柱弱梁验算增加新的负担。同时,建议按梁的净跨单元验算框架梁梁端的裂缝宽度。

(3)正确区分框架梁梁中截面配筋要求与框架梁端部截面梁底配筋的不同概念,控制梁端下部实际配筋数量与强柱弱梁计算中梁底配筋的计算值不致相差太大。

(4)严格控制梁端实配钢筋,对梁端负弯矩钢筋不应超配,对梁端正弯矩钢筋应控制超配比例。

(5)在进行梁的配筋设计及梁端裂缝验算时,应考虑梁端实配受压钢筋的作用,以适当减小梁顶配筋,有利“强柱弱梁”的实现。

2.框架节点核芯区抗剪承载力

框架节点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往往发生节点核芯区剪切破坏。其原因是梁柱节点核芯区承受很大的剪力。考虑到框架节点的“强剪弱弯”,梁柱节点核芯区的受剪承载力应大于梁的弯曲屈服超强引起的剪力。

核芯区截面抗震验算方法应符合《抗震规范》附录D的规定,由公式 可知:影响框架梁柱节点核芯区抗剪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是节点核芯区有效验算宽度 及正交梁的约束影响系数 ,而 、 均与梁柱截面的宽度比值有关。结构设计中应采取提高 、 的有效措施。

1)提高框架梁柱节点核芯区抗剪承载力的途径很多,但主要的是加大框架梁对梁柱节点的约束,可直接加大框架梁的截面宽度或在框架梁的端部设置水平加腋(即在框架梁的宽度方向加腋)。

2)当梁柱节点核芯区的实际抗剪承载力与规范要求相差不多,且框架梁宽略小于1/2框架梁的截面宽度时,可结合工程实际情况适当加大框架梁的截面宽度,以满足规范对框架梁柱节点核芯区的抗震承载力验算要求。

3)当梁柱节点核芯区的实际抗剪承载力与规范要求相差铰多,且框架梁宽远小于1/2框架梁的截面宽度时,可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在框架梁端部设置水平加腋,以加大框架梁对梁柱节点的约束,以满足规范对框架梁柱节点核芯区的抗震承载力验算要求。

当柱混凝土强度等级比梁高较多时,且梁柱节点核芯区混凝土强度等级随梁板时,可根据工程具体情况,采取综合措施,整体加大梁柱节点区域,既提高框架梁柱节点核芯区抗剪承载力,又可满足节点区采用低强度等级的验算问题。

3.框架节点区抗压强度

梁柱节点作为框架柱的一部分应能传递上面框架柱的轴向压力。为了使框架柱与梁柱节点有较好的延性与足够的抗压强度,除应适当限制节点中轴向压应力的数值外,并要求对节点核芯区混凝土在水平方向进行适当的约束。这种约束可由框架柱的纵向钢筋和节点四周的梁来提供,或在核芯区内配备必要的横向钢筋(封闭箍筋),形成所谓“约束混凝土”。

在钢筋混凝土构件中,可以通过设置密排螺旋筋或与应力方向相垂直的封闭箍筋(箍筋末端弯钩不小于135°且有8倍钢筋直径的延长段),即可认为是“约束混凝土”。这些横向钢筋在一开始是没有应力的,此时混凝土基本上不受约束,只是在混凝土应力接近其极限强度(大约是85%的非约束混凝土的强度)时,混凝土内部裂缝引起体积膨胀使螺旋筋或箍筋受拉,反过来,螺旋筋或箍筋就约束了混凝土。当约束起作用时,那些未受约束的混凝土保护层会剥落,但是受约束的核芯区所增加的强度将能弥补由于保护层剥落而产生的强度损失。

框架节点核芯区的抗震构造措施尚应符合《抗震规范》第6.3.10条规定:框架节点核芯区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间距宜按《抗震规范》第6.3.7条采用,一、二、三级框架节点核芯区配箍特征值分别不宜小于0.12、0.10和0.08,且体积配箍率分别不宜小于0.6%、0.5%和0.4%。柱剪跨比不大于2的框架节点核芯区,体积配箍率不宜小于核芯区上、下柱端的较大体积配箍率。

三、结语

通过以上对梁柱节点的强度要求的分析,抗震设计要求弱梁、强柱、节点更强,可见节点设计的重要性。在对梁柱节点及与节点相连接的结构受力构件的抗震性能应进行充分的分析,并加强其构造措施,以提高梁柱节点在地震作用下的承载力和延性。通过抗震概念设计使钢筋混凝土框架成为延性耗能框架。

参考文献:

[1]唐九如.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89.10:23-29

框架梁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边坡, 锚索框架梁,护坡,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the high slope anchor frame beams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slope discussed.

Keywords: high slope, anchor frame beams, slope protectio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预应力锚索框架梁,是一种将框架梁护坡与锚固工程有机结合的支挡结构。主要工作原理是利用一定深度的注浆锚索将钢筋混凝土梁体牢牢地锚固在岩土体坡面上,它承受的荷载通过锚索和岩石壁面摩擦力传递到稳定岩体上。预应力锚索框架梁,具有结构形式多样布置灵活不必开挖扰动边坡施工安全快速等优点在边坡或滑坡工程中已得到广泛应用。

一、工程概况

某高速公路工程K24+100~K24+500段左侧深挖路堑边坡地设计,全长400m。本路段边坡地层除坡顶局部为残积土外主要为砂土状强风化混合二长花岗岩,除底部局部岩出露完整外,大多比较破碎。设计采用锚索框架梁+三维植草坡面防护结构,设计三层坡面(中间设平台),三层边坡率分别为1:0.25、1:0.5、1:0.75,边坡最大高度在25m左右。坡顶、平台、坡脚分别设天沟和截水沟、排水边沟;坡脚设绿化树池,以便对边坡进行竖向垂直绿化。

二、锚索的工作原理及作用机理

1、锚索的工作原理

锚索就是高挖方路段为了减少对原状土的挖方数量,保护生态环境而设计的一种特殊挡防结构。主要解决破裂面至土体临空面之间破裂土体的稳定。其作用原理是:依靠对锚索的张拉预应力,用锚具锁定在桩身上,锚索产生的反作用力通过桩身传递到破裂土体,使破裂土体在外力作用下稳定。锚索预应力一头靠锚固段承受,另一头靠桩身承受,中间穿过破裂土体,从而达到施加固体稳定或限制其变形的目的。

2、预应力锚索在高边坡防护中的作用机理

(1)葫芦串机理。通过锚索进入山体,将破碎风化的孤立岩体及松散土体串集在一起,象葫芦串一样形成整体,达到稳定。

(2)骨架机理。锚索进入山体与端头连接在一起,在整个边坡内外形成了骨架结构。

(3)组合机理:锚索孔内注入砂浆,将周边围岩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体。

三、施工要点

1、施工准备

(1)施工前,将预应力锚索试验报告提交给监理工程师审批。

(2)整理场地、搭设工作平台,测量放样确定预应力锚索的位置,并作出标记。

2、造孔

(1)锚孔测放:根据施工设计图要求,将锚孔位置准确测放在坡面上,孔位在坡面上纵横误差不得超过技术规范及设计图纸的要求。

(2)钻孔设备:根据锚固地层的类别、锚孔孔径、锚孔深度、以及施工场地条件等来选择钻孔设备。锚孔钻造采用潜孔钻机或锚索钻机冲击成孔。

(3)钻机就位:根据坡面测放孔位准确安装固定钻机、调整机位,确保锚孔开钻就位纵横误差、高程误差、钻孔倾角和方向符合设计要求。

(4)钻进方式:锚孔钻进采用无水干钻,根据钻机性能和锚固地层严格控制钻孔速度,防止钻孔扭曲和变径,造成下锚困难或其它意外事故。

(5)钻进过程:钻进过程中对每个孔的地层变化,钻进状态(钻压、钻速)、地下水及一些特殊情况作好现场施工记录。如遇塌孔缩孔等不良钻进现象时,应立即停钻,及时进行固壁灌浆处理(灌浆压力0.1~0.2MPa),待水泥砂浆初凝后,重新扫孔钻进。

(6)孔径孔深:为确保锚孔直径和锚孔深度,要求实际使用钻头直径不得小于设计孔径,实际钻孔深度大于设计深度0.2m。

(7)锚孔清理:钻进达到设计深度之后,不能立即停钻,要求稳钻1~2分钟,防止孔底尖灭,达不到设计孔径。钻孔孔壁不得有沉碴及水体粘滞,必须清理干净。

(8)锚孔检验:锚孔成造结束后,须经现场监理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

3、锚索的安装

(1)锚筋体组装

①当采用锚索(钢筋)作为锚筋体时,锚索组装前钢筋应平直,并经除油和除锈处理合格。

②当采用钢绞线或高强钢丝作锚筋体时,锚索编束前,要确保每根钢绞线或高强钢丝顺直,不扭不叉,排列均匀,严格按照设计尺寸下料,每股长度误差不大于±50mm。钢绞线要求采用机械切割,严禁采用电弧切割,并经除油和除锈处理合格,对有死弯、机械损伤及锈坑材料应剔除。

③在锚索体完成隔离支架和紧箍环的组装之后,应在锚索体底端接装导向帽,以便下锚顺利。

④当采用二次补充注浆的锚筋体组装时,应同时装放二次注浆管和止浆密封装置。

⑤压力分散型锚索之锚固段钢质承载板与挤压套之间要求采用对拉栓接固定措施,所有钢质材料外露部分表面要求涂刷防锈漆保护。对于压力分散型锚索,各单元锚索应有明确可靠标记,以便采用差异分步张拉。

(2)锚筋体防腐:锚筋体自由段的防腐与隔离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施做。

(3)隔离支架:隔离支架应由钢质、塑料或其他对锚筋体无损害的材料制作。

(4)塑料套管:塑料套管的材质、规格和型号应满足设计要求,具有足够强度,保证其在加工和安装过程中不致损坏。

(5)注浆管:注浆管应满足设计要求,具有足够强度,保证在注浆施工过程中注浆顺利,不堵塞、爆管或破损拉断。

(6)锚筋体长度:锚筋体长度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制作,锚固段长度制作允许误差为±50mm,自由段长度除满足设计要求外,应充分考虑张拉设备和施工工艺要求,一般预留超长1.0~1.5m。

(7)锚筋体检验:在锚筋体制作完成后,应进行外观检验和锚筋体各部件检查,使用前需经现场监理工程师认可。

(8)锚筋体的运输与吊装:水平运输时,各支点间距不得大于2m,锚筋体的弯转半径不宜太小,以不改变和损伤钢筋体结构为限。垂直运输时,除主吊点外,其他吊点应使锚筋体快速、安全脱钩。在运输和吊装过程中,应细心操作,不得损伤锚筋体及其防护介质和组成部件。

(9)锚筋体安装:入孔安放锚筋体时,应防止锚筋体挤压、弯曲或扭转,锚筋体入孔倾角和方位应与锚孔的倾角和方位一致,要求平顺推送,严禁抖动、扭转和串动,防止中途散束和卡阻。锚筋体入孔长度应满足设计要求,锚筋体安装完成后,不得随意敲击,不得悬持重物。

4、注浆施工

(1)注浆浆液:注浆浆液应严格按照配合比搅拌均匀,随搅随用,浆液应在初凝前用完,并严防石块、杂物混入浆液。

(2)注浆结束:锚孔灌浆作业一般宜为孔底返浆方式注浆,直至锚孔孔口溢出浆液或排气管停止排气时,方可停止注浆。注浆结束后,应将注浆管、注浆枪和注浆套管清洗干净。

(3)注浆记录与试验:注浆作业过程应做好注浆记录,同时,每批次注浆都应进行浆体强度试验,保证满足设计浆体强度要求。

5、框架梁施工

(1)施工准备。施工现场三通一平工作要完成,进入工作面等施工辅道已经修建完毕;各钢筋、砂石材料已经试验抽检合格;各施工机具已进场并满足施工生产要求;各作业人员已进场并进行技术交底培训;根据工程需要及工程划分,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其他人员均已到位。

(2)测量放样。各开挖后断面的复测工作已经完成,开挖坡体在人工修整其坡比等达到要求,然后测放出框架纵梁、横梁位置及施作起始范围。

(3)基础开挖。尽量修整好边坡,凸出地方要削平,按后按框架竖梁、横梁尺寸及模板厚度精确挖出单根梁肋轮廓。其中最下一级边坡平台有网格坡脚基础,测量放线后经监理验收后可开挖。

(4)钢筋绑扎。

①先施工竖梁,并于接点处预留横梁钢筋,竖梁形成后,再施工横梁。

②在施工安置框架钢筋之前,先清除框架基础底浮碴,保证基础密实,并在底部铺一层1:3水泥砂浆垫层。

③在坡面上打短钢筋锚钉,准备好与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一致的砂浆垫块。

④绑扎钢筋,用砂浆垫块垫起,与坡面保持一定中距离,并和短钢筋锚钉连接牢固。

(5)立模板。

①模板采用木板或桥梁板按设计尺寸进行拼装。模板线型在曲线段时每5m放一控制点挂线施工,保证线形顺畅,符合施工要求。

②立模前首先检查钢筋骨架施工质量,并做好记录,然后立模板。

③模板表面刷脱模剂,模板接装要平整、严实、净空尺寸准确,设合设计要求并美观。

④用脚手架钢杆支撑固定模板,模板底部要与基础紧密接触,以防跑浆、胀模。

⑤检查立模质量,并做好原始质检记录。

(6)混凝土浇筑。

①浇筑前应检查框架的截面尺寸,要严格检查钢筋数量及布置情况。

②框架主筋的保护层一定要满足设计要求,最小不能少于50mm,箍筋净保护层不得小于35mm,主筋的净保护层不小于40mm。

③钢筋宜制成整体长骨架,其制作、搭接、安装要符合设计及技术规范要求。

④浇筑框架混凝土必须连续作业,边浇筑边振捣。浇筑过程中如有混凝土滑动迹象可采取速凝或早强混凝土或用盖模模压住。各竖梁混凝土应不间断浇筑,若因故中断浇筑,其接缝按通常方式处理。

⑤锚索框架的施工是锚索与混凝土框架两项工程密切配合的过程。锚索和框架的相对位置比二者的绝对位置更重要,务必须精确测量,准确定位。

⑥浇筑框架混凝土时,应分别从下而上在三个部位制取混凝土试件各一组,进行试验。

⑦坡脚基础混凝土浇筑采用C20混凝土,施工时选用30振捣棒振捣密实,顶面用光抹压光。

5、张拉锁定与封锚

(1)锚筋张拉。

①锚具托台座的承压面应平整,并与锚筋的轴线方向垂直。

②锚具安装应与锚垫板和千斤顶密贴对中,千斤顶轴线与锚孔及锚筋体轴线在一条直线上,不得弯压或偏折锚头,确保承载均匀同轴,必要时用钢质垫片调整满足。

③锚固体与台座混凝土强度均达到设计强度的90%以上时,方可进行张拉。

④锚筋正式张拉之前,应取0.1~0.2倍设计张拉力值对锚筋进行1~2次预张拉,确保锚固体各部分接触密贴,锚筋体顺布平直。

⑤永久锚筋张拉控制应力不应超过其极限应力值的0.6倍,临时锚筋张拉控制应力不应超过其极限应力值的0.65倍。

(2)锚筋锁定:锚筋张拉至设定最大张拉荷载值后,应持荷稳定10~15分钟,然后卸荷进行锁定作业。锁定使用锚具和夹片应符合技术标准与质量要求。若发现有明显预应力损失,应及时进行补偿张拉。

(3)锚孔封锚:锚筋锁定后,须用机械切割余露锚筋,严禁电弧烧割,并应留长5~10cm外露锚筋,以防拽滑。最后用水泥净浆注满锚垫板及锚头各部分空隙,并按设计要求封锚处理,防止锈蚀和兼顾美观。

四、结束语

高边坡的防护治理工程较为复杂,采用预应力锚索,施工方便、快捷,对边坡稳定性可以起到一个快速的加固作用,并且可以避免常规的路基支挡方式所需要的庞大材料及人力,大大地缩减施工时间,而且通过力学检算及工程实践,发现优于常规的支挡方式,同时在施工中,对周边的环境影响要小得多,符合目前环保要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