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金属有机化合物;合成催化剂;配体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0.012

0 引言

格林雅发现金属镁有机化合物之后,促进了有机镁有机化合物有机合成的发展。第一主族的锂试剂和第二主族的镁试剂是形成金属有机化合物的主要试剂。除了这两种试剂外,过渡金属可以作为配体的金属有机化合物体。本文重点介绍了镁和锂两种金属有机化合物在制作催化剂时的效果,希望可以给催化剂的制备提供一些参考。

1 有机化合物金属锂的化学性质

1.1 可以进行金属化合反应(如图1)

反应时,主要由活泼的C-H键和有机化合物结合之后,发生了氢交换反应,此反应的进行,不仅可以体现金属化合物的性质,还是制备复杂有机锂化合物的重要方法。

1.2 与极性不饱和化合物发生加成反应

极性不饱和化合物主要表示含有C=O和C=N键的一系列化合物,除了包含羧酸及其衍生物、醛和酮等一些有机化物外,还包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无机化合物。锂试剂与(格林雅)试剂和含有C=O和C=N键的化合物所发生的反应存在巨大差异:一方面,前者比后者反应激烈;另一方面,有机锂试剂发生加成反应,格林雅试剂发生还原反应。例如:

加成反应

还原反应

1.3 与二氧化碳发生加成反应

锂有机化合物课二氧化碳反应后,可生成活泼的酰基锂,不能单独存在。所以与二氧化碳的进行的反应必须在一定条件下进行,主要是低温环境。进行反应时,可以将醛、酮等直接酰化,进而成为一种新型的酰化剂。将有机物融入到干冰中,如果含有比较丰富的烷基,就可以产生比较高的羰酸。

由于有机锂化合物进行制备的时候,对环境要求非常严格,必须在惰性环境下进展。许克林技术就是制备金属有机化合物的有效方法。

1.4 与卤化镁发生羟化反应

锂有机化合物能够与卤化镁进行反应,可以制得金属有机化合物。

。由于X分子中含有的C-X键不活泼,不可以直接发生与镁反应生成格林雅试剂,但金属锂却可以和进行反应。经过反应之后,可以制备格林雅试剂。

2 金属锂有机化合物在合成不对称有机反应催化剂配体中的应用

2.1 合成手性配体

有机合成催化剂可以在正丁基锂的作用下,由奎林(QN)和1,4二氟蒽醌为原料反应生成。该配体可以和锇配合,在α,β-不饱和羧酸和产生的衍生物作用下,进行双应羟氨反应(图2)。

此反应是由天然产物分子为构件合成的新型化合物,让给成手性化合物提高了可能。由于很多天然产物分子中含有C=O键,在格林雅试剂的作用下,可以发生还原反应而转化为C-OH,再借助丁基锂的作用,可以形成催化剂配体,当此种配体与过渡金属发生反应之后,就会作为高效的有机化合物催化剂进行使用。

2.2 形成BINAP

另一种不对称合成催化剂的配体双(二苯膦基)-1,1――联萘(BINAP)合成的时候,也是通过此种方法制成的(图3)。

但是实际应用时,由于2-二胺基-1,1`-联萘的单纯的异构体不易得到,所以此反应的实用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

3 金属镁在有机化合物合成反应中催化剂配体中的应用

镁和有机化合物反应生成的“格林雅试剂”是组成有机镁化合物的主要成分,若使用双格林雅和苯并咪唑可以水解生成二酮,并有效的合成了2,15-十六二酮,而由此种合成方法合成的酮,会在格林雅试剂的作用下还原成醇,尤其是反应结束之后,生成的酮具有特殊结构,可以再还原,进而生成具有旋光性能的光学醇(如图4)。

上述反应中使用的C=O位于e键,此种现象是能量较低时产生的最稳定的构象。六员环如果可以经过修饰将C=O成为a键中稳定的构象,然后在大体积R基团的作用下,可以生成具有单一旋光性的具有光学性质的纯产物醇。产生的具有光学性质的纯的醇可以与金属锂产生一系列的化合反应,进而得到一些具有旋光性的催化剂配体。例如,合成β-氨基醇配体。

4 超临界二氧化碳介质中催化反应探究

超临界二氧化碳的主要特点是可以将气体完全的进行溶解,而且进行回收利用的时候,可以对过渡金属催化剂进行回收利用。相关研究人员曾在不饱和羟酸不对称加氢反应中加入了全氟代烷基醇,有效增加了溶解度。如果过渡金属中含有芳香族取代基的时候,对SCCO2溶解度将会有很大的提升。带电的络合物通常不易融于SCCO2中,但是可以通过化学手段,在抗衡离子的作用下,增加溶解度。

5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在合成催化剂已经开始应用到农业、香料等的研究中并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本文主要对合成催化剂配体的金属有机化合物进行研究,由于此种类型的催化剂价格非常昂贵,同时还不能进行有效的回收。因此必须加快对合成催化剂的研究,给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陈明华;张国义.制备不对称有机合成催化剂配体的金属有机化合物[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3).

[2]姚子健.基于功能化碳硼烷配体的后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反应和催化性能研究[J]. 复旦大学,2015,(02).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范文第2篇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要求

能根据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命名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2、模块要求

能根据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命名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1)了解有机物分类的依据,知道有机物一般的分类方法;能够举例说明一些常见的有机物类别。

(2)能根据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命名简单的烃类化合物;知道同系物的含义。

(3)了解常见有机化合物的习惯名称。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简单的烷烃、烯烃、炔烃命名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烷烃命名限于5个碳原子之内)。不要求掌握含多种官能团的复杂物质的命名。注意习惯命名法与系统命名法的区别与联系。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烃基的概念。

(2)知道同系物的含义。

(3)了解常见有机化合物的习惯名称;学会用有机化合物的系统命名的方法对简单的烃类化合物进行命名:要求熟练掌握5个碳原子之内烷烃的命名;掌握烯烃、炔烃、苯及苯的同系物的命名方法。

(4)培养学生用概念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练习掌握烷烃的系统命名法。

(2)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能力。

(3)通过问题的讨论、交流、分组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比较、归纳、动手练习。提炼出简单的烃类化合物的系统命名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交流、讨论,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2)了解学习系统命名法的重要性,体会物质分类的必要性。

(3)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各类有机物系统命名法的辩证统一关系,进行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与突破

(一)教学重点的分析确定

本节课题即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教学重点落在烷烃的系统命名方法。烷烃的系统命名方法是有机化合物的系统命名的方法的基础,也是学习有机化学的基础。

基于以上观点确定教学重点为:烷烃的系统命名方法。

(二)教学难点的分析确定

教学重点如果处理得当还是比较容易掌握的,新课程的理念之一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因此如何让学生利用烷烃的系统命名方法去学习命名烯烃、炔烃和苯及苯的同系物的方法就成了教学难点。

基于以上观点确定教学难点为:如何根据烷烃的命名方法命名烯烃、炔烃、苯同系物。

(三)重难点的突破

学生已经学习了有机物的分类、结构特点,以及同分异构体的书写,知道有机物由于碳原子的成键特点与连接方式不同,有机物分子中普遍存在着同分异构现象。因此烷烃的系统命名比较容易掌握,在充分掌握这个知识的基础上给出最简单的烯烃让学生自己命名,在逐渐增加碳原子的个数,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知识尝试命名,于是可以小结出烯烃的系统命名法;此时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讨论得出炔烃的系统命名的方法。这样,烷烃的命名方法就被运用到烯烃、炔烃的命名方法中去了。至于苯同系物的命名还是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分析学习。

因此,可以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出发,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帮助下,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努力探索、协作学习,使学生自己能顺利完成对有机化合物的系统命名法体系的建构从而突破难点。

所以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但在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的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支持者、引路人、评价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有机化合物结构复杂,种类繁多,普遍存在同分异构现象。为了使每一种有机化合物有对应一个名称,所以必须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对每一种有机化合物进行命名。这是高中化学中唯一较系统地学习的有机物的命名方法,通过命名来区别不同物质,更重要的是利用命名来反映物质内部结构的特殊性和分子组成中的数量关系。同时,还可以从有机物名称了解物质结构,从而可以初步推断物质的大致性质。这一节的内容可以说是学生今后学习有机物知识的必要环节。因此在学习系统命名法时,首先要使学生了解掌握命名法的重要性。

(二)学时安排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计划安排1学时。不宜随意扩展和加深难度。总之,本节教材对知识的要求属于初步学会应用层次。

四、教学资源建议

学生在学习了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以后,已经具备了必需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不感到困难,但在学习了同分异构体的写法和烷烃的命名法后,有部分同学会感到困难,原因是学生感到有机化学变化多,不好记,结构式和命名也不好写。因此,有一些同学对学习有机化学渐渐失去兴趣,造成分化。建议在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

(1)对教材的前后顺序做适当调整。建议先讲烷烃的命名法,后讲同分异构体的写法。这样,可以加强对烷烃的命名法的练习,使命名的知识得到巩固,也能从结构上对同分异构体作进一步的分析,避免写重复的现象,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同分异构体的写法。

(2)注意组织学生多讨论、多练习,尤其要注意抓住学生在命名时经常出现的错误,如选错主链等。可以以改错的形式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明确产生错误的原因。

(3)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烷烃的系统命名法的一般步骤,注重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归纳能力。烷烃的系统命名是核心内容,是有机物系统命名的基础,建议根据命名的三个步骤(选主链、编号位、写名称)结合具体的例子边讲边练。

五、教学方法,学习指导策略

(一)在教学过程中选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烷烃的系统命名是有机物系统命名的基础,也是本节教材学习的核心内容,但教材中所举例子偏少,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烷烃系统命名的规则。建议根据命名的三个步骤(选主链、编位号、写名称)增加相应的例子使学生熟悉系统命名的基本原则,为迁移到烯、炔和苯的同系物的系统命名打好基础。

本节教学可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既可以由教师结合动画展示、讲解典型例子的命名;也可以由教师给出阅读提纲,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自行归纳命名原则;还可以由教师列出几个烷烃的结构简式和对应的系统命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或自主学习,发现并总结规律。不管是哪一种形式,在教学都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动手练习。练习的方式也有多种,如给出结构简式写名称,给出名称写结构简式,同时给出结构简式和系统命名,判断名称是否正确,指出出错的原因等。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在判断稍微复杂点的烷烃的主链时,容易出错,表现为未能准确找出最长的碳链,究其原因是因为不熟悉具有空间结构的碳链的平面书写方式,所以教师可以利用球棍模型,组装碳架,增强教学直观性,减少学生的错误认识。

讨论烷烃后,在烷烃的系统命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烯、炔以及苯的同系物的结构的不同点,找出由结构不同所带来的选主链、编号以及命名上的差异,从而完成学习的迁移。注意把握教学的深广度(参考课标的提法),无需一步到位,其他有机物的命名在后续章节中还有简单的介绍,不必在此拓展。

在学习中,学生可以借助教师提供的多媒体动画、电脑图片、有机物分子模型、列举有机物结构式的图表等多种形式,练习烷、烯、炔和苯的同系物等同分异构体书写和命名,初步学会有机物的系统命名法。

(二)实际应用教学:对烷烃透彻认识领会,然后把学习烷烃命名的方法迁移到烯烃、炔烃及苯同系物。

(三)思维方式教学:通过实际应用逐步形成有序性思维的思考问题的方式。

六、课堂评价建议

(一)对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度,可以通过纸笔测验的方式来检查。例如,

1、用系统命名法命名

2、写出下列物质的结构简式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医学院 有机化学 教学方式

有机化学作为医学院的一门公共基础课,针对的是一、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接受的专业知识有限,往往意识不到化学对于医药学的重要性。由于有机化学主要介绍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化学反应、反应机理等内容,受学科特点的影响,往往使学生产生枯燥、抽象、不易理解等倦怠情绪。如何提高医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学到更多与医学紧密相关的有机化学知识,成为我们应该思考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1.上好绪论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开展好有机化学第一节课,绪论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一门新课,开课时务必介绍有机化学的来源,介绍有机化合物起源于“生命力”学说,可以结合生动的动植物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随后介绍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结合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加深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认识,例如: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燃料――酒精、天然气、石油等,讲解有机化合物可燃性的特点;针对有机化合物反应速度慢这一特点,可以列举乙醇与乙酸合成乙酸乙酯的反应,如果不加催化剂,则反应时间需要十六年,通过实验事实加深该特点的认识,同时强调有机化学反应催化剂的重要性;最后介绍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医药专业学生今后学习专业课或从事医疗行业的重要性。通过这几方面的介绍,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为后续的内容的讲解做良好开端。

2.理论联系医药应用实际

有机化学涉及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命名、化学反应等内容,理论性很强,大部分教师往往按课本上枯燥的知识进行填鸭式教学,使学生体会不到有机化学与生活及所学医学专业的联系,直接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展示所学章节的化合物,在医药和生活中实际应用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芳香烃章节中列举青霉素、中药莪术、布洛芬等药物主要成分,充分体现芳香烃在医药合成的重要作用;对映异构章节,通过介绍氯霉素它的两个对映异构体药效相差近百倍、著名的反应停事件中R构型具有止吐作用,而S构型具有致畸作用等实例,让学生更加深刻体会到对映异构体在医药中的重要性。作为非医学专业出身的化学教师,其要课下努力丰富医学知识并运用到教学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有机化学在医药中的重要性,拓宽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运用多媒体教学

有机化学中的分子空间结构、原子轨道杂化过程、б键、п键与共轭п键的形成、同分异构体中的立体异构、化学反应的反应历程等,内容都非常抽象,单凭空间想象或者用板书书写都不易理解。现今,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使上述原来枯燥、抽象、静态的学习内容,通过图形、动画等形式生动、形象、动态地展现出来,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的同时吸引注意力,激发求知欲,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体实例:在讲乙烷的构象异构时,动画演示通过旋转碳碳之间的б键使乙烷产生无数个构象异构体,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各种构象之间氢原子相对距离的变化,从而加深对两种极端构象的记忆;在讲解左旋乳酸和右旋乳酸时,可以通过图形形象展示二者互为镜像,组成相同但不能重叠,是一对对映异构体;在讲解苯环亲电取代反应历程时,通过动画可以动态展示亲电试剂如何进攻苯环,首先形成的π-络合物、б-络合物中间体,最终形成取代苯的反应过程。此外,通过播放趣味化学实验及与有机化学相关的魔术视频等,改观对有机化学枯燥不易理解的认识,增强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热情。总之,合理运用多媒体并结合板书,增强课题趣味性并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加强与学生沟通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范文第4篇

为了培养矿物分选加工和矿产资源综合应用领域的工程技术人才,有机化学的教材内容应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突出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特点,着力拓宽学生知识面。据此,本课程选择的是获得第三届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由徐寿昌主编的《有机化学》,该教材按照官能团系统分类,每一个章节介绍一类有机化合物,而每一章节又按照结构、制备方法、物理和化学性质为主线,便于学生归纳总结和综合应用。但是在2011年我校在本科生培养方案的调整中,将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有机化学的教学课时由64学时缩减为48学时,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首先,我们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处理,在缩减课时的情况下,精选本学科中最基本、最重要、最精华的部分作为重点教学内容。例如,教材中烷烃、烯烃、炔烃、脂环烃、芳烃、卤代烃、醇和醚、酚和醌、醛和酮、羧酸、胺、杂环化合物等每一个章节都包含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而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对这些内容略有掌握,因此我们在第一章有机化合物的分类中,补充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将有机化合物按照官能团命名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后面的章节中就不再介绍。教材中某种有机化合物的制备反应和另一种有机化合物的化学反应前后重复介绍,可以将这一部分内容合并简化。以醇制备卤烃为例,教材第九章卤烷的制备方法中介绍了醇与氢卤酸作用,而第十章醇的化学性质又详细介绍了卤烃的生成,将这两部分内容整合有助于学生的理解,避免了重复。教材中立体化学的内容比较抽象,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一定的要求,而立体化学和矿物加工的专业知识关联较少,我们将其内容适当简化删减。其次,为了强调矿物加工专业特色,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必须重点讲授一些和专业相关的内容。例如,我们学校的矿物加工专业主要是面对煤炭行业,学生必须对煤的相关知识了解透彻。煤是由有机质和矿物质组成,煤中的有机质又是由苯环、脂环、杂环和一系列的含氧、硫、氮的官能团组成,要认清煤的大分子结构,必须掌握好有机化学中芳烃、环烷烃、酚和杂环化合物这些章节的内容,另外煤经常发生的一些化学反应,如氧化反应、裂解反应、芳构化反应、加氢反应、缩聚反应、脱氧反应和磺化反应等也渗透在有机化学各章节中。煤的浮选过程中浮选药剂分为捕收剂、起泡剂和调整剂三种,这些药剂大多是有机化合物。捕收剂主要是煤油、轻柴油等,它们是石油裂解的馏分产品,主要是C11-C16的烷烃,在有机化学烷烃的学习中可以介绍;起泡剂包含天然起泡剂松醇油(α-萜烯醇),工业副产品起泡剂杂醇和仲辛醇,人工起泡剂醚醇类化合物,在有机化学萜类、醇类和醚类化合物的讲授中介绍;调整剂主要是一些乳化剂和絮凝剂,涉及有机化学中高分子聚合物的知识。水煤浆是一种新型的煤基流体燃料,由煤70%、水30%和少量添加剂经一定工艺流程加工而成,添加剂起着关键作用。水煤浆添加剂中主要是分散剂和稳定剂,分散剂是磺酸盐、羧酸盐、聚烯烃类化合物,稳定剂是高分子表面活性剂、聚丙烯酸盐类化合物,这些涉及羧酸和高分子聚合物的相关知识。目前,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以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密切结合为切入点,将相互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化学、煤化学、选矿学的教学内容融合,将打破过去有机化学、煤化学和选矿学在课程设置上过于独立、缺乏联系的局面,整合原有课程内容,拓展学生知识结构。

二、有机化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在课堂上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为主,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启发式、互动式和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课堂上积极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增加一些教科书上没有列出的反应及其具体应用实例,将同类型的反应随时进行总结,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又可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扩大知识面。例如,水煤浆添加剂中普遍用到的分散剂是萘磺酸盐,在萘磺酸盐的制备过程中涉及我们所学有机化学中萘的磺化反应,萘在165℃时与浓硫酸反应的主要产物是β-萘磺酸,β-萘磺酸经过与甲醛发生缩合反应后与碱中和即可得到我们所需的产品萘磺酸盐。学生通过这个实例的学习,将会加深对萘的磺化反应的认识,同时拓宽了知识面,还与所学的专业知识也联系起来。FS-201作为一种浮选剂在很多选煤厂使用,它的药剂用量比煤油低30%左右。这种药剂的主要成分是轻质烷基苯。这种药剂的合成涉及有机化学中最著名的傅克烷基化反应。它的合成是烯烃与苯在三氯化铝的催化作用下进行傅克烷基化反应,反应物经碱洗、水洗再经脱苯、精馏,截取255℃以前的馏分。课本中一个普通的化学反应在工业上得到应用,学生将会印象深刻。通过这些实例的学习,学生发现有机化学课程并不是完全和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关系,专业知识也并不是深奥难懂,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相辅相成,融会贯通。

三、有机化学教学手段的更新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有机化学;教学实效性

高中阶段的有机化学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一些常见的有机化合物的构造、性能、用途及相关研究方法。随着高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有机化学的教材中也融入了大量的新内容,虽然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对于化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但收获的教学成果并不显著。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师有必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教学内容的设定,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优势。

一、有机化学的相关概念及发展历程

高中化学教师要想切实提高自身的教学实效性,首先应当让学生对有机化学这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有充分地了解与把握。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有机化学分为提取、创立和后期发展三个重要阶段。其中,在提取阶段,人们对于有机化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应用和提取方面,更关注如何利用有机化学的知识进行药物方面的研究,从中提取所需的目标化合物,例如,农业生产中经常使用到的化肥以及医学领域的吗啡等物质。创立阶段是指一些关于有机化合物合成以及其他重要理论形成的时期。在这段时间内,专家们研究并合成了许多经典的有机化合物,至今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仍有着广泛应用,如乙酸、油脂等。同时还创立了一些重要理论,为有机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后期发展阶段是指近现代有机化学高速发展的时期,在此期间,科学家们以量子力学为研究基础,成功建立了现代结构理论体系并成功合成了一些十分复杂的天然物,极大地推动了有机化学的发展。

二、提升高中有机化学教学实效性的具体策略

(一)明确新旧教材教学内容的变化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高中化学有机化学部分的内容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前应先仔细研读教材,把握作者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大纲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对比同样的教学内容在选修模块和必修模块内容编排的不同,进而准确控制好教学进度。同时,教师还应借助新课程标准进一步把握新版教材的内容广度,在教学过程中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实现高效教学。

(二)突破教学重难点,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高考要求

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刚接触到有机化学时会表现出较浓的学习兴趣,但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入和难度的不断增加,不少学生反映需要理解记忆的内容太多且复杂,尤其是各种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结构多变,关系复杂,学习起来非常吃力。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教学。根据近几年来的高考试题,我们可以了解到高考的考点仍在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题型以推断题和框架为主,题目大多以医药、环境、新材料、生活等领域最新的科研成果为背景,既考查了学生对有机化学主干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有机化学知识对人类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

(三)教会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方法

除了传授课本上的知识外,教师还应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由其结构决定,反之,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反映了其内部结构。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一般规律,从其结构特点出发分析其性质、用途等。例如,在讲解“乙烯”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其结构模型,介绍乙烯分子的特点,进而延伸至化学键、分子极性等关联知识点,强化学生对各个知识点关系的理解与记忆。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直观、形象地展示各种有机分子的结构组成,帮助学生清晰地把握各个分子结构的异同点,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从而有效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成效。

(四)以实验的方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在有机化学的教学中,通过实验能有效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并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地掌握化学知识。为了保证教学的趣味性,可采用如下的步骤开展实验:首先,根据教材的内容及教学目的安排实验活动;其次,有效引导学生通过深入观察独立完成实验;再次,引导学生根据实际的实验过程及结果进行总结并填写实验报告;最后,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论证,让他们对课题有更加深入地了解。

(五)联系生活实际,渗透有机化学原理

有机化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学生对课本上知识内容的理解,增强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如:为什么肥皂可以去除污渍?福尔马林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做菜时加入醋和酒的目的是什么?等等,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语

在新时期,教师应不断总结有机化学的教学方法,准确把握考试大纲的重难点要求,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适当调整教学方案,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与信息处理能力,切实提高有机化学的教学实效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裘南丽.浅谈高中有机化学教学的点滴体会[J].才智,201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