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钱塘湖春行阅读答案

钱塘湖春行阅读答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钱塘湖春行阅读答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钱塘湖春行阅读答案

钱塘湖春行阅读答案范文第1篇

短 歌 行

曹 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本诗的第一句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文中提到的“酒”指的是()。

A.朝露 B.杜康 C.明月 D.周公

2.请你解释最后一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评价曹操是一代奸雄,也有人评价曹操是伟大的政治家,结合本诗,说说你是怎样评价曹操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逢入京使》,回答问题。

逢入京使

岑 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诗句“双袖龙钟泪不干”中“龙钟”和“泪不干”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怎样的神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诗中具有相同意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形往往成为诗人笔下的绝唱,如本诗的最后两句“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是为什么?请你再举一例类似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早春》,回答问题。

早春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1.与《钱塘湖春行》比较,从内容上来说,这两首诗都是写_____景色的;从表达情感上来说,都是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____之情。

2.“草色遥看近却无”展现的是怎样的一种景象?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回忆一下写春的古诗,请你再默写出一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天净沙・秋》,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1.把本诗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比较,有何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与《天净沙・秋思》同样是写“秋”的词,说说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诗词中写“秋”的诗句还有很多,请你各写出一句表现“悲”与“喜”的诗句,并注明作者出处。

钱塘湖春行阅读答案范文第2篇

一、关注题目

题目往往对诗歌的内容有明显的提示作用。有些题目显示事件、情感;有些题目交作目的和写作背景;有些题目点明中心。如北宋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从“春日登楼”提示了时间、事件,就可以知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春天登楼远眺所见之景,从“怀归”就可以知道抒的是怀念家乡之情。再如一道诗歌鉴赏题,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有一问题“简析诗人的感情”,很多学生从诗中首联、颔联所写哀景和颈联、尾联的“愧”等字中得出的答案是悲伤之情。这样的答案是错误的,原因是没有注意题目。题目《喜外弟卢纶见宿》中就提示了作者的情感因外弟来访而喜,因此,本诗中作者的情感是“又悲又喜,因为自己被贬沉沦,亲人还来探望而喜;但自己的处境不佳,感到对不起亲人,所以仍感辛酸惭愧”。所以,注意题目是快速读懂诗歌的有效方法。

二、关注作者

鉴赏诗歌必须知人论世。即鉴赏诗歌要结合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等。联系这些,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如诗歌鉴赏题南宋诗人戴复古的《江阴浮远堂》:“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文本后有注解:“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问题是:“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解答这道题,注释中诗人所处朝代这一信息,尤为重要。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国家衰亡已无可挽回,这让许多爱国志士包括诗人戴复古都极度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它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心理。

三、关注注释

注释是诗歌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一般来说,文本后给出的每一个注释都是有用的,有的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内容或感情基调;有的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寓意;有的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或主旨;还有的解释诗中的生僻字句,降低阅读的难度。如诗歌鉴赏题杜牧的《齐安郡晚秋》:“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注]①齐安郡,即黄州。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其中一个问题:“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这里的注解很重要,根据注解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诗人游赏山水,吟啸抒怀,看似闲适自得;但雨夜人散,酒醒闻雁,诗人倍感孤独寂寞。所以,注意出题者给出的每一个注释,能够更准确更快速地读懂诗歌。

四、关注文本

这是重点,前三步都是为这一步服务的,而这一步也是对前三步的辨析和印证,对于文本我们主要关注以下方面:

1.注意诗的语言特点。诗歌的语言与散文的语言不同,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也富于跳跃性,讲究韵律,因此,诗歌的语言往往会打破语法规则,出现省略、倒装等语言现象。如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玉臂寒”。这种情况在诗词里出现得比较多,需要我们在鉴赏诗歌时注意,这样才能快速读懂诗歌。

2.注意情感关键字,把握诗眼。诗歌中往往有一些最精练传神的词句、透露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这些能够帮助我们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的字眼,阅读时要抓住,如《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中的“愁”,又如《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中的“爱”等等。抓住这些关键字才能快速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

3.注意诗中的意象。意象就是熔铸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诗歌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在古典诗歌中,有一些意象涵义具有稳定性。如,芭蕉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梧桐大多表凄苦之意,梅象征高洁等等。对这些常见意象应在平时有意识地积累。

4.注意诗中运用的典故。典故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含蓄,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诗歌中典故的运用一般来说都是写人喻己,以他人来比照自己。

5.注意诗中议论抒情的句子,特别是诗的最后两句。先景后情、卒章显志,是诗文常见的写法。古代诗词常在末尾两句点明题旨,阅读时应该重点注意。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前两句只是写色彩明丽之美景,不能确定情感。后两句则点明了诗人思归之情。

五、关注问题

钱塘湖春行阅读答案范文第3篇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1~6题 20分)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3分)

头晕目眩() 瞬()间

骚()扰 猝()然长逝

玷()污 犬吠()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3分)

zhù()立 洗zhuó()

zǔ()咒duò()落

梦mèi() qī()息

3.按课文原文填空。(4分)

(1)夏蚊成雷,_________。

(2)________,江春入旧年。

(3)稻花香里说丰年,_______。

(4)最爱湖东行不足,_______。

4.根据要求填写诗句。(6分)

(1)《观沧海》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想象的丰富奇特,他收天地于胸中,观宇宙之变化,胸襟阔大,气吞山河。最能表现这一特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钱塘湖春行》中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消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从积累的古诗词中写出一个与“思乡”有关的完整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5.冰心的《繁星》《春水》是对母爱、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的歌颂。(2分)

6.仿照下面的句式,选择恰当的内容,写出一个句子。(2分)

例句: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播下一粒种子,便种下一份希望。

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7~23题 5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8分)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________,________。”(《卫灵公》)

7.《论语》是记录________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_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2分)

8.将文中空缺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

(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生活中我们既要从正面学习,也要善于从反面借鉴,这正如上文所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2.出自本文的成语很多,请至少写出两个。(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7分)

山永远在

李国文

①一群人穿着鲜艳的登山服,在白雪皑皑的安第斯山间艰难地行进着。很少见到这样大规模的探险队伍,后来听解说,知道是南美洲委内瑞拉的盲人们,希望实现登山的梦想,正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攀登。那真是一次悲壮之旅。走出每一步路,度过每一分钟,完全以生命为代价。任何人看到这个画面。都不由得肃然起敬。

②盲人们每三个人结成一组,一个仍残存些许视力的盲人走在前面,两个全盲的走在后边,他们三人通过手里握着的长木棒,联结成为一个整体,通过脚和手,实实在在地感受这座大山。

③安第斯山脉平均海拔为3000米。最高峰海拔近七千米,对正常的登山运动员来说,也是一次体能的极限考验。虽然有很多志愿者做后援,但即便在可以使用驴子驮物的山路上,盲人们也是步履维艰,行进缓慢。那么,他们要想攀上最高峰,该是比登天还要难的事情了。

④据电视台的报道,这支盲人登山队在短短的行程中,已经有好几位上了岁数的盲人,在风雪弥漫的夜间宿营后,一觉睡去,再也醒不过来,将生命留在了安第斯山。于是,组织者便决定后撤,将登山计划放到未来更合适的时候,做更充分的准备以后再进行。一些走得兴起的盲人队员,不免有些失望,最后,他们还是想开了。无论如何,他们开始了行程,尽管离峰巅还远,但是,终究迈出了第一步,是结结实实在安第斯山上的一步,是纸面上的计划化为现实的一步。他们对记者说:“山永远在,我们还会来的。”

⑤这实在是一句至理名言,对于未来,有目标和没有目标,是很不一样的。有了一个奋斗方向,我们努力追求了,结果也许离那个目标尚远,但我们毕竟迈出了第一步。“山永远在”这句话很重要。有这句话,意味着还有登攀;没有这句话,也就等于说放弃、终止,也就不会再有奋斗、争取了。

13.本文记叙的内容是什么?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第①段画线的句子中“这个画面”指代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第③段从哪些方面表现了盲人们登山的艰难?(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山永远在”这句话很重要,你怎样理解?(用原文的话来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如何理解第⑤段画线句子的含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结合本文,谈谈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5分)

树 叶

①一场风雨过后,街旁的树下就落了一层叶子。

②这是故乡的初秋,叶子也该是这些早熟的叶子,从湛蓝旷远的天空悠然飘落,百转千回之后遗落于地,并没有什么生命遗失的痉挛和苦痛的挣扎,一如它们生时的超脱、潇洒和平静。这是秋叶生命的涅磐(佛教用语,指超脱生死的最高境界。后人以此称高僧逝世――编者注)。

③由生到死,由死回生,它们附着于树,是为了丰富母体,辉煌母体,并不是做寄生虫,一味索取,不知奉献。而它们成熟后离开母体也只在于一种使命的完成。

④用不着唱赞歌。只需那一场风一场雨,秋叶便可如风雨飘飘落下。

⑤这是自然之秋徐徐拉开序幕,把广阔的天地做背景,把生命飞旋成这大舞台上最真实的道具。

⑥树叶可为演员,一个人却并非戏子,再好的戏剧于他们也只是戏剧。然而他们还是被这壮观的落叶场面吸引了。他们观摩着这大自然最好的舞剧,感到身心俱清俱纯。

⑦一个远来的游子,被这舞剧所表演出的热爱生命的主题而深深感动。他拾起一片落叶久久看着,看着,直到自己的身心也被那红得透明的秋叶点燃,发出了噼噼啪啪的燃烧声。

⑧游子于寂寞无声的街道上走了。那身影在白杨潇潇的原野上越来越小,最后,终于也走成一枚秋叶,镶在了故乡初秋的风景里。

19.第②段画线句“它们成熟后离开母体也只在于一种使命的完成”,“使命”指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这是秋叶生命的涅檠”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为什么人们看到“壮观的落叶场面”会感到“身心俱清俱纯?”(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第⑦段画线句“直到自己的身心也被那红得透明的秋叶点燃,发出了噼噼啪啪的燃烧声”的含义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如何理解结尾“终于也走成一枚秋叶,镶在了故乡初秋的风景里”这句话?(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 写作(50分)

24.亲爱的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这个乡村、城市、祖国乃至世界,一定有许多使你感动或令你自豪的人、事、情、景、物……请你先从下面两个作文题中选出其中一个,再选择一个合适的词语(如文学、亲情、生命、宽容、理解,又如母亲、班级、祖国、长城、成功等),填入所选题目的横线上,完成题目,然后作文。

题目(1)____让我感动 (2)___让我自豪

钱塘湖春行阅读答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诗歌教学:情景: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2)05-0138-01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开始,诗就以一种正统文学的形式抒发着作者对现实,对社会乃至对人生的感触。因此读诗赏诗不仅仅是对一种中国传统文学形式的继承,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学习。不同阶段的学生对诗的学习,要求所达到的程度是不同的。对于启蒙教育初期和早期教育的孩子而言,学习诗歌只要求熟读成诵,郎朗上口,目的是培养孩子语言节奏与韵律感。小学阶段,对诗歌只要求有个粗浅的认识:而到了中学,学习诗歌就代表对诗歌的表面意思进行串解,能对作品展开联想和想象,在脑海中出现画面,能简单地归纳出作品的主题。应该说由于能力、阅历、知识面等原因,这样的理解和学习,都只是一些皮毛的东西,还没有真正触及到诗歌文字地下诗人的灵魂。

中学语文教材选人了不少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典范诗文,只要教法得当,就可以开拓学生视野、发展智力、培养健康而高尚的审美观。诗歌文字精炼,语言美,意境更美,初高中学生大都酷爱诗文,但他们却不愿意听老师唠唠叨叨的讲诗文。好好一首诗歌被老师切割的支离破碎,学生只能一鳞半爪地获得点金碎玉。传统的初中诗歌教学中,许多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善于肢解活生生的艺术品,解释词义、字义、句义,甚至翻译;挖掘典故、修辞,机械地归纳主旨;难于引导学生进入诗境,初中诗歌教学应遵循美育规律,注重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如何创设情景呢?

一、图画展现

图画具有很强的直观性,美的画图能使人赏心悦目,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可采用直观教具,变诗歌的语言文字为可感的视觉形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引导学生进入诗境。要求学生在音乐和画面所营造的独特的氛围中,边观察画面,边朗读,边思考,展开联想和想象,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玩味由这些意象组合成的意境。使学生把视与思、读与思结合其来,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同时在理性认识、视像、联想想象的相互感应下,获得对这首诗的进一步认识与审美享受,从而达到“课伊始,趣乃生;课正行,趣仍浓”的教学效果。

如:我教《沁园春》,上课开始我简练地导入:同学们,让我们一些走进《沁心园》的世界,大家一定会感到精神振奋,心气豪爽,然后打开画面学生,学生面前顿然出现一个红装素裹的世界——画面上没有任何文字,红色与白色交相辉映、暖冷相间、色彩富丽、线条复杂、纵横驰骋,气象如此雄伟,意境如些恢宏,学生一下沉醉于其中,稍后要他们谈谈看这幅画的体会,大家踊跃发言、许多同学最强烈的感受是“江山如此多娇”,此种意境,我把“江山如紫多娇,引无数英雄意折腰”这两句作为赏析的切如点。并非常醒目地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一同与作者“登高远眺”领略,冰封雪飘的北国风光,体会作者包蕴万千的胸怀和乾坤在握的气魄,体会词中那气撼山河、千古气雄的豪情,这幅画给人的视觉印象如此强烈,给学生们带来了互大的审美愉悦,拓展了他们的视觉空间和想象空间,使他们睁开了欣赏美的眼睛。

二、有感情的朗读

1 播放录音,声音最具表情功能,能使诗歌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也使听的人更逼真、更深切的感受,更能激起人的想像,声音的高低、轻重可以给学生营养一个特殊的氛围。在给学生上高尔基的《海燕》时,先让学生合上书本,微闭眼睛,凝神静听《海燕》的配乐朗诵,那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男生朗诵深深地感染每一个学生。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苍茫的大海聚集的乌云,耀眼的闪电,汹涌的浪涛、飞翔的海燕,完毕,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发出啧啧的赞叹声,他们的脸上都绽开了灿烂的笑,想像的翅膀张开了。

2 老师范读。现行中学语文教材都配有教学朗诵磁带,这无疑给诗歌教学带来了方便。这是不是老师就不再范读了?我认为录音带不能完全代替老师的真情朗读,有时,老师若能根据自己的音质、音色的特征,选择适合自己朗读的诗歌当堂范读,那么学生更易受感染、效果会更佳,教师在范读时,把握诗歌的基调、节奏、韵律、领悟诗的意蕴,融进自己的思想、情感,进入角色,在倾听诗人心声的同时,也就在倾听自己的灵魂与诗人所产生的共鸣,学生聆听自己老师动听的声音,沐浴在老师的如痴如醉中,他们怎能不被引入诗境呢?如教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已进入了月光清寒明澈的世界,与词人一道“起舞异清影”,教室里异常寂静,学生们的心扉被打开了。

3 训练朗读。教师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了教学的主体——学生。许多情况下我们通过训练学生朗读形式,指导学生朗读,以备课堂教学所用形式,指导学生朗读、以备课堂教学所用,如教《春》时,我事先听了一遍朗读带,感觉效果不好,此诗字面意义很明白,可学生难以感受理解诗中春天中春雨润无声、春雨绵绵万物萌发、入春意盎然、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春天景象,全文共写了春草图、春风图、春雨图。并分组朗读出每一幅场景图的内容,要求学生朗读的情感基调,学生们全身心投入朗读并沉浸于其中,这难道不是一种很好的情境吗?

三、形象描述

教师用互动的语言富有感情地描述诗歌形象,同样能够诱发感情,引导学生进入诗境。试想如果教师语言死气沉沉,枯燥乏味,整个课堂将是一潭死水。老舍说过“老师的语言既有意思又有响声,还要有色彩”那么老师在导课时,应根据诗的不同基调变化不同情绪,语气和语调、绘声绘色地展示诗的情境。教师的表情、手势动作、渗透着教师个人的理想、气质、教学技艺对教学氛围起着强烈的渲染作用。例如教李清照的《如梦令》时,一开讲我面带微笑,用亲切的目光环视全班同学,用轻柔缓慢的语调娓娓描述:“有这样一个地方,那里有亭台、小溪夕阳、有湛蓝的湖水,清白的鸥鹭、娇艳的藕花,碧绿的荷叶,茶花深处还有一群微醉的少年嬉闹着、划着小船……”学生们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我所描述的那个世界,在地些充满诗情画意的诗歌时都可采用这种形象描述法来创设情境,如《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等。

钱塘湖春行阅读答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阅读素养;图书资源;小学语文;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7-0089-02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学科素养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钱理群教授曾说:“语文教学落实到人文教学上,就是给人打一个精神的底子。”作为华夏儿女,必须学好母语。语文是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是最有文学价值、最具人文魅力、最能提升学生品味和能力的学科。所以语文教师,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肩负着播撒人类文明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使命。因此,教师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大阅读活动,综合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实践能力。其中走进学校图书馆和网络空间,利用社会公益图书馆资源,进行随时随地的阅读,是既方便又快捷的阅读途径。

1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前提

小学生正处在思想和能力形成的关键阶段,所以小学时期的语文教学对小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教材的编写还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阅读教学都占有很大的比例,这也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手段。

新课改的目标也要求教师必须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但是,传统的阅读教学受到教学方法、阅读兴趣、学习任务等因素的制约,阅读教学效果不佳。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高度重视阅读教学工作,在增强学生基础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探究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进行科学阅读的方法,就成了当务之急。这就要求语文教学中,在使学生都获得必需的知识的同时,有必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成长空间,最终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增加学生人文底蕴,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 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笔者发现只依靠课上是远远不够的。学校的图书馆、电子阅览室里藏有大量的图书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参考,指导学生科学阅读,唤起他们强烈的阅读欲望。学生正处在长身体、学知识的关键时期,使他们全面发展,陶冶情操,所以要把学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和网络资源整合到课堂教学中,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教学中,笔者总是有意识地把一些知识的获取留给学生自己去完成。

比如在学习《钱塘湖春行》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古诗时,笔者课前会布置学生去图书馆或利用网络查阅相关背景知识,以及课文中涉及的人物百科、地理常识、历史文化等。这样既让学生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自主学习,又加强学科间的联系,更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结合学生读书少,文学素养不够深厚的情况,笔者组织了读名著谈感悟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充分发挥图书资源的作用,同时也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和社会实践。万事开头难,笔者首先确定了“真善美”的主题,教师指导学生去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寻找“真善美”的事例和人物,通过广泛阅读后写出读后感。学生兴致很高,自由结组,自主投入学习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图书阅读、写心得活动进行了一个多月,期间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学校图书馆和电子阅览教室。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小组内分共明确:每人负责到图书馆读2本图书,找出相关材料并进行分析,写出感悟,然后小组成员在一起进行交流,再写出心得体会。学生反映:交流中他们利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且体会到分享的乐趣。笔者还听说有的学生进行了相关社会采访和问卷调查,学会与人交流的方法。

两个月后上了阅读成果展示课。展示课上,学生让笔者大开眼界:一场以“真善美”为主题的演讲、辩论会令人赞叹不己,内容充实,事例感人,充分展示了现代小学生的风采,提高了实践能力。

3 广泛开展读书活动,积淀阅读素养

小学生喜欢开展活动,喜欢在活动中接受新知。因此,笔者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如讲故事、读书心得交流会,促进学生主动阅读。针对小学生的特点,笔者推荐系列文学作品,如《格林童话》《小故事大道理》《感恩生活回味一生》《英才是这样造就的》,以及《图说天下》系列丛书等。学生通过阅读后交流阅读心得体会,收获颇丰。学生这样评价:“从书里获得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让我们更爱看书,更了解了东西方文化。老师的这次活动设计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拓宽了我们的视野,陶冶了我们的情操,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懂得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我们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由我们自己去寻找答案,体验徜徉在书的海洋中的快乐。”这次阅读活动很成功,得益于有益的图书资源和学生的读书热情,让学生自主去搜寻知识,他们记得更牢固,理解得更深刻,有利于学生的阅读积淀。

4 利用电子图书资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当今时代是信息化时代,各种电子资源随手可得。小学生喜欢新生事物,尤其是对电子读物更是感兴趣。因此,教师应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发挥电子图书资源优势,让学生进行电子阅读。在家庭里,用手机或者平板电脑进行阅读,利用网络进行电子阅读;在外出时,指导学生留意公共场所的电子屏,上边有很多的知识可供学习,尤其是社会常识,那些知识是课本上学不到的。通过课外阅读,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黄山奇石》和《参观人民大会堂》时,笔者提前提示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有机会可以游览黄山和人民大会堂,也可以在网上查阅有关黄山奇石的美景和人民大会堂的有关图片信息或者文本资料,把自己喜欢的图片或者视频下载下来,把那些精美的文字摘抄下来,上课时展示给全体同学。学生通过自己搜索、查阅、整理资料,课上展示、讲解,有效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习作能力,综合提高了实践技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5 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全面落实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提出明确的要求,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全面落实教学目标,为把学生教育成全面发展的人奠定基础。为此,在教学时,笔者针对相关话题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书目的推荐,丰富学生的阅读信息量,提高学生的信息整理能力,通过广泛阅读,能自我提炼出文章的主旨,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关期刊更多

人民音乐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文化交流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省委宣传部

浙江水利科技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省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