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以美德为话题的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消费文化;日常生活;美学;审美活动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5-0021-01
无论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西方,美学和艺术总是少数精英所所享有的特权,并且被排除在日常生活之外,而日常生活总被看作是庸俗和琐碎的。可是突然有一天,我们周围开始充斥着古典文学改编的电视剧,充斥着所谓“中国风”的哼哼唧唧的流行歌曲,充斥着各式各样的视觉冲击的画面的时候,我们发现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界限似乎正在消失,而传统文学艺术也正从精英主义的象牙塔中逐渐跌落,这到底是对美学观念的大解放,还是我们走入了消费时代迷雾而出现的审美泛化?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正是引起了国内很多学者的关注,无论我们所站的立场如何,我们都无法否认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研究给当代美学研究带来了新的际遇和精神,同时也需要正视它所带来的新的问题。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产生的语境和原因
(一)消费文化的盛行
二十世纪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引起世界经济一体化,科技标准化,媒体普遍化,等现象出现,消费意识形态的扩展,消费文化的出现成为举世举目的文化特征,无论是民族、艺术还是文化的变化,还包括人类审美的发展,都不约而同进入了消费时代这一特殊的文化语境,并受其强烈影响和制约。虽然中国从整体上还未完全步入消费时代,但是消费文化却已经渗入了各个社会阶层的社会意识中,从街上琳琅满目的广告牌和电视广告上的种种诱惑已经使我们察觉出这种种变化,对那些有能力进行消费的人群来说,所谓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就发生在他们事实上的消费行动中,而对那些没有消费能力的人群来说他们的审美经验和能力也受到了这种消费文化的影响。可以说国内消费文化的影响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出现的直接原因。
(二)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
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在悄无声息中的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并主宰着我们的审美品位和判断,网络和电视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它们使原先只为小众精英创作的艺术作品开始不断复制,变得家喻户晓,而且网络也改变了文学艺术的存在形式。毫无疑问,网络电视等新的大众传播方式的出现和普及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提供了技术条件和保障。而且传播符号也在媒介技术的发展中开始发生转向,影视、摄影、广告、卡通等图像泛滥,大众的日常生活被这种无限复制的影视图像所包围。就这样我们逐渐生活在了一个仿真的世界中,我们分不清真实的世界和影像世界的差别,于是我们的日常生活被一层层的视觉符号所包裹,以一种审美的方式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三)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上文已经分析了日常生活审美化产生的两个外部原因,而从内在方面讲日常生活审美化也与人发展的基本需要有关,人的本质属性包括人的生理属性和社会心理属性,而从根本上说人的本质又是由社会心理所决定,如果人的精神和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他也只是作为动物生存而不是作为人而存在。而在当代社会,物质发展足够富足的时候,人们的基本需要都得到了满足,对精神生活、生活质量、生活环境的要求大为提高。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在日常审美生活中对审美观念的追求。对审美情趣的注意,人们逐渐把消费物质的过程,更看成了一个体验美,体验文化的过程,于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物质产品不仅实用,而且也要赏心悦目,充满诗情画意。日常生活审美化就在上述的过程中回到了人间,使物质的发展和人的发展达到了统一,也契合了普通人对美的基本追求。
(四)日常生活审美化符合美学发展的基本趋势
在美学发展的历史上,虽然早期美学关注的是玄虚的,形而上的美学,但是从但在德国古典美学发展期间,就出现了对日常生活关注的趋向。从康德开始,就提出了美学要成为自然向人类生成的中介,而后来的席勒、费尔巴哈、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理论中,这种回到现实生活的美学观点更加具有了延续性。而马克思恩格斯更是把美学研究的根基奠定在了以物质生产劳动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之上,20世纪的美学发展过程也是走向了回归现实的道路,这不仅表现在由自上而下的形而上学向自下而上的科学实证的方法上的转换还是表由认识美学向人类社会本体论美学的转换。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关注日常生活一直是美学研究所关注的话题,也应该是美学研究的题中只义。
二、走向反面的日常生活审美化
从对日常生活审美化产生的语境及其原因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出现有它历史的必然性,是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的产物,显示了这个时代人们对于精神消费,审美文化的需要。但当我们欣喜于日常生活审美化勃兴时,也不免忧心于日常生活的过度美学化所带来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发展过度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会对审美主体产生的一系列负面影响。
(一)审美主体审美知觉的钝化
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出现的确美学化应该走出精英化和贵族化的窠臼而进入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形象无所不用其极,视觉的花样把戏不断地使得视觉形象本身的意义日益衰竭,。美似乎无所不在却又不知何在。外界所谓的美,不断刺激我们的视觉,听觉,但有一条基本的原则我们不能否认那就是,我们的知觉不光需要活力和刺激,同样也需要延宕和宁静的领地,也需要间断。如果我们的审美知觉被不断刺激,直接的后果就是钝化了人们的审美趣味和辨别力,从而就会冷漠,而走向麻木,那就无所谓美,也无所谓不美了,这样全面的审美化会导致它自身的反面审美化剧变为非审美化。
(二)审美活动堕落为实用的感官享乐美学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片面发展,出现了不可避免的审美歪曲。似乎审美似乎仅仅就是物质条件方面的优越和感官的享乐。感官体验代替了思想的能动作用,审美成为大众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物质满足的快乐,美已经成为强调消费之后的快乐,从纯精神领域向着人的身体或本能欲望趋近,使人们在感官享受中变得精神空虚。而事实上,与动物相比较,除了享受感官的以外,人的生存还追求更高的生存境界。而作为美学家应该追求审美精神,追求高的审美的人生境界,如果日常生活审美化走向了这个极端,我们不禁会对人类的前途,和整个社会的前途担忧。
(三)对传统经典艺术产生的冲击
随着消费文化的兴起,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影响,过去人们所崇尚的精英艺术逐渐以新的形式和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轻音乐经常成为宾馆、咖啡厅、高级餐
厅等场所的背景音乐,绘画作品被挂在公共场所作为一种装饰,而文学名著在电视上被翻拍甚至恶搞。所谓高雅艺术如今逐渐休闲化、娱乐化、背景化、装饰化。艺术品变成看过即忘的一次性消费品。艺术也从一种理性主义的超凡脱俗的精神理想,蜕变为日用商品,毫无疑问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们已经丢失了我们文化殿堂中最宝贵的明珠,而所谓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过程也变成了庸俗肤浅的同义语。
一、立意的大与小
所谓“大”就是那些看似很宽泛的题目,如“时代与生活”“回到原点”“中国的崛起”;所谓“小”就是那些看似具体而微小的题目。如一景、一物、一事、一理的题目,如“窗”“肩膀”“旧书”等。对这两类不同的题目,立意的方法是不同的。
1.化大为小,找准切入点
学生在写作中要注意化大为小。对那些范围宽泛的题目,可以选取小的角度、小的方面,缩小凝练成内容具体充实、立意鲜明集中的文章。例如2013年陕西高考作文:一位年轻的工匠大胆地把一块带有裂缝的宝石切开,变成了两块宝石,这是很多有经验的老工匠都不敢做的,他的勇气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写作时要避免空谈,可以围绕着“勇气”这个话题进行展开。从这个角度进行陈述,写起来就会有话可说,立意深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向学生强调立意从“小巧”的角度入手,关注某一点,通过小的话题来展现大的思想和意义。话题小了,学生会把它陈述得更加深刻,而且会突出主题。
那么,如何化大为小呢?
学生可以采用细化话题的方式,将话题切分为几个小的子话题,然后从中筛选出自己最拿手的去写。如以“变化”为话题构思,学生可以将它划分为人、事、物、观念四大类,并再一次将话题范围锁定在具体的人、事、物、及具体的场景上。学生可以立足于“路”的迂回,“灯”的变化,写出时代的巨大变化;学生可以“昔日野菜无人问,而今野菜待嘉宾”为题反映出时代的巨变;可写“电脑进农家”凸显出农村的新变化;可用“老太太扭起秧歌舞”“老奶奶穿红又挂绿”,写出老人的新观念、新时尚。通过这些具体的、微小的变化来展现出大的主题,写起来会得心应手。
2.小中显大,扩大延伸面
学生在写作中还要注意小中显大。写作时要避免通篇就事论事,可先从小处落笔,再由此及彼、由点到面,在大处显出立意。譬如,可将凡人小事、实物情境同某种情感、哲理、观念联系起来,在小的题材中表现出广阔的社会背景和重大的主题。例如2015年陕西省高考作文题:一位父亲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打电话,旁边的孩子一再提醒,父亲不要拨打电话。可是父亲不听劝阻,最终孩子选择了报警。事件就是在高速公路上打电话,这在生活中看似很常见的事情。可是透过这件小事,学生可以进一步拓展,把它与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联系起来,维护法律的尊严;也可以从对于珍重生命,崇尚原则的角度来探究;或者是写仁厚礼信,世事洞明。通过小事来展现大的道理,明确立意。化大为小也好,小中显大也好,其核心是切口小,开掘深,写出新意,写出深度。
二、立意的虚与实
所谓虚是指一些抽象性的概念题。如“人生难得几精彩”“君子和而不同”“生活的真谛”“大道至简”等。所谓实是指一些具体的物象、景象、事象题。如“路”“向远处看”“人在旅途”“别让眼睛老去”等。针对这两类不同的情况,可以采用不同的对策。
1.化虚为实,抽象实作
对那些抽象性的概念题,学生可以化虚像为实像。如对“传统与时尚”之类较虚的题目,一位学生借助一只锄头的前后命运来表现,这叫化虚为实法。另外,材料的具体化也是“化虚为实”的常用方式。“民族精神”是个大话题,很容易写成大话套话。如选取“一个中国结的故事”为材料,则可以把话题演绎得委婉细腻,富有情致。
2.化实为虚,具体虚升
对那些具体性的物象题,学生可以揭示其比喻义,象征义,将具体升华为抽象的道理,使立意得到深化。如2014年陕西高考作文:学校开运动会,最后一个项目是“山羊过独木桥”,学生没有让任何一个人从桥上掉下去,而是通过抱住转身的方式使双双通过。这是一件具体的事情,在写作中学生可以把它转化为“合作”“团结”“共赢”等话题进行写作,把实实在在的东西转化为虚拟的词汇,使写作超凡脱俗。
三、立意中的正与反
1.正向立意
正向立意也就是根据材料的中心,联系实际,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这些观点和主张是对原材料中心的具体化。学生要提出具有正气、饱含正能量的立意,通过写作展现出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例如2012年陕西高考作文要求考生以《船主和漆工的故事》为话题进行写作,漆工涂好船后,顺便将船上的漏洞补好了,使船主的儿子可以平安归来,船主感谢他,给了他一大笔钱。这种充满正能量的信息,学生应该在写作中进行拓展,展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反向立意
审视当前的作文教学,不少教师把重心落足到作文技巧与形式的训练方面,关注作文而忽略学生生命主体,从而导致作文情感缺失、形式僵化、内容空洞等诸多问题。
探究其根本原因,是作文教学把“作文”当作教学终极目标和目的,把作文形式与技巧的训练当作是提升作文的主要途径,导致作文与生命情感的剥离。
由于重文轻人,从而淡化了人的主体地位,致使人的发展受到漠视。这与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和谐、自由的发展相背离。
生态课堂的三态:生命态、生活态、生动态,尤其是生命态使学生的生命主体得到充分的尊重。始终把学生当作独立、完整、自由、发展的生命主体,才能有效地突破上述作文教学的弊端。而生命主体中与作文紧密相连的是情感,文是情感的产物,文因情而生,情之所至,兴之所发,思于心,发诸笔端所成。刘勰在《情采》中指出:情先乎采,是为文的基础。
爱是情感中最活跃、最重要的部分,在文与人的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位教育家指出:爱是人类最光辉灿烂的人性,最崇高伟大的品德,教子做人,首先要赋予他一颗爱心。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文章内容是学生心灵美丑的折射,要想写出感情真挚、思想健康的文章,必先要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自身的思想品位,对生活和生命有着热爱的情感状态,唯有如此,才能笔下生情,笔下传情,也才能用手中的笔去点燃高尚而闪亮的思想火花。
因此爱就成了作文教学最重要的情感支点,如何以爱为支点进行生态作文教学,我作了如下探微:
一、利用教材培养学生对爱的关注
学生作文最欠缺的是关注,如父母给孩子的可谓倾其所有,然而面对抒写母爱亲情的作文竟然提笔无言,谈到父母不少学生连好感都没有,甚至视父母如路人。
究其原因,不是学生无情,而是学生没有关注父母的意识与行为,尽管父母爱的付出如山似海,他们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导致他们的情感世界没有父母爱的身影,有的只是向父母索取,有的是自己欲望得不到满足而对父母产生的不满与报怨。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应体现高中课程的共同价值,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充分发挥本课程的优势,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所以在日常教学探讨艺术手法背后,教师必须挖掘蕴含其中厚重的爱。引起学生对自我情感的观照与反思,触动学生的情感认知,产生相应的关注行为。
如《〈宽容〉序言》中“宽容的精神”,不仅体现在社会的尺度,也包括个体的范畴;不仅表现在思想上宽容地对待不同意见、不同性格、不同文化,也表现在生活中对同学、对朋友、对家人等的尊重、谅解。利用此文让学生从宽容中关注爱,并以《解读宽容》为题作文。
再如《项脊轩志》中日常生活的小事中缓缓渗透出来的亲情,也许在发生的时候,尚不能感悟,一旦在事后回忆,便禁不住热泪盈眶。可让学生从眷恋中关注爱,并以《记忆与感动》为话题作文。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关注,教师可以把课文与生活有机地整合,设立相应的关注目标,如:以《〈宽容〉序言》设立“记录微笑”,以《项脊轩志》设立“聆听母亲的叮嘱”,并要求持续观察一周以上,每天写出观察日记。
二、利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对爱的认同感
产生爱的基础是对行为的认同,之所以学生认识不到爱,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学生认为父母、老师、同学、社会等所做的一切都是他们应该做的,把自己放在一个理所当然承受爱的位置,缺乏认同。根据教育心理学,教师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培养认同感:
反思法:在教学中利用各种因素与条件引起学生对自己行为的反思,从而纠正错误的认知,形成正确的爱的观念。比如教学《我与地坛》一文时,可以利用史铁生对不懂母爱的追悔,引导学生去反思自己,以《我能读懂母爱吗》为题进行作文。
案例法:最近在网上盛传并感动无数网民的著名演讲《感恩父母》,演讲家邹越用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因与父母发生矛盾离家出走的女孩子,用下跪来感谢给他一碗面的老板。但老板痛心地告诉她:孩子,你我素不相识,我只是给你一碗面,你就用下跪来谢我,而你的母亲给你煮了一辈子的饭,你非但没感激她,还弃她于不顾,我这碗面不应该给你吃呀!就这一句话深深地激起了出走孩子内心对父母爱的认同感,并促成了孩子的转变。
情景创设法:教师可以创设出真实的生活情景,并要求学生以此作文,比如:假如我没有了父母,我会怎么生活;如果我在泰坦尼克上,我将怎么办等。这样让学生换一个角度认识生活从而克服心理适应所带来的麻木感。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只有失去才知道拥有的珍贵。
移情法: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夫曼通过对“移情与亲社会行为”课题的多年研究指出,移情是孩子亲社会行为产生、形成、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因此,家长要充分利用孩子的移情力,让孩子通过角色互换,体验社会生活中不同角色的感受。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用移情法让学生去亲近生活、理解生活、认同生活。
三、利用生活实践加强学生对爱的体验
体验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经验形成教育,它具有新的教育理念,一方面,强调个体的亲身经历与自我认识,另一方面,在价值观上,又重视人与人的理解与合作,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理念落实在教育行为上,就是要强调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与道德体验。因此除了让学生从经验上去关注并认同爱,更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爱,促进学生个性情感的发展。如,照顾社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写出行动报告。组织义卖活动,以此作文。
四、利用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对爱的回报
知爱更需爱的回报。感恩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而学生的思想境界决定着人对生活的态度与认识。会感恩的学生会更自觉地去留心生活的点滴,会更自觉地从他人的角度去理解生活,会更自觉地用实际行动去回馈他人,做一个懂爱、会爱、回报爱的人。随着学生这种视野、认识、思想的不断提升,学生对生活认识的广度与深度也随之不断扩展,生活既作文,因此作文的深度广度也随之提升。
培养感恩的方法是很多的,比如以感恩为话题作文,以感恩为主题的综合实践课,以感恩为内容的主题班会,组织以献爱心为主题的捐赠活动等。
五、利用经典文章培养学生对爱的升华
经典文章不仅是冯友兰《人生的境界》,赵鑫珊《人是什么》,《庄子: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等文章,还可以找很多文章来学习,可以提升爱,爱自己,爱所有的人。这样,学生才具有思辨、厚重的爱,这样的文章才是高考阅卷老师青睐的对象
教师应该以爱父母为发散点,用经典文章引导学生去爱老师、同学、亲友以及身边所有的人,去爱家、爱社区、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爱自然。
随着爱的不断扩展与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就会随之扩展与升华,而对人、事、物就更能体察入微,产生积极的思维状态和超然的审美状态。爱就如催化剂。因为爱老师,学生会更加留意老师的点点滴滴;因为爱学校,学生会对学校的一草一木格外有情;因为爱秋雨,雨也会因爱而在学生的心灵舞出最美的旋律;也正是因为有了爱的情感,学生才会把爱给予他人,给予世界。当学生把爱的给予当作是一种责任,一种美德时,所抒写出的作文才会真正彰显人性最美的光彩。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做中学;习作源泉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一、挖掘教材内“做中学”之“源”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有关综合学习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侧重于培养学生对事物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更能体现“做中学”课题的宗旨,与我们研究的课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五年级中就有以“说名道姓”为话题的“学和做”内容,并介绍与姓名相关的知识,提示学生探究路径,这样的活动就可以让学生去调查研究自己姓名的来历,自己家族中的名人等一系列与姓名有关的活动。这些让学生自主合作去进行思考、查询等活动,最后再形成书面习作――《说说我的姓名》,这样有利于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也更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二、探寻乡俗中“做中学”之“味”
1.民风民俗
搜集民间故事、谚语及民歌活动。我们让学生走访老人,上网查找有关资料,紧密结合当地文化背景,征集民间故事、谚语及民歌。搜集到后,我们又鼓励学生去搜集传说后面的故事,引出了一段有关乌龙山和白龙荡的动人传说。此项活动的开展,不仅让学生领悟到乡土文化的魅力,还使学生感受到传统美德的熏陶。有的学生还自编自演了相声,编抄报、儿歌等形式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我班学生史梦恬在调查了长荡湖水质以后还写了调查研究报告。
2.特色镇文化
近些年,金坛作为江南小镇,积极进行农村产业调整,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产业。我们组织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深入到各地实地走访、了解,让学生切身感受特色镇的来历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实实在在的特色文化,如远近闻名的标米之
乡――指前、香芋之乡――建昌、花木之乡――尧塘、盐卤之乡――登冠等特色鲜明的村镇。我组织学生编写了特色村镇的来历、特色村镇风采的儿歌,还结合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了“家乡的特产”汇报会。最后以自己喜欢的形式完成习作。
三、体验活动时“做中学”之“趣”
众所周知,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时能起到课堂教学不能达到的作用。因为活动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具体的现实中去感受,是一种自由的学习实践,强调学生亲自经历和参与,在“做、考察、实验、调查、访问、探究”等一系列动手、动脑的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体验和感受生活的能力,从而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学校每学期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我校还有结合我校校本课程特色来安排的内容,如,在四年级的“养蚕”活动、五年级的“科学种植”活动中,孩子们亲自到田间地头走一走、看一看,去采摘桑叶,跟有经验的人学习养蚕,学习播种、浇灌、施肥……把书本上那些抽象的知识变成真实可感的知识,使校本课程得到深化,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获得凸显,个性得到发展,同时形成和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这是我班学生众多养蚕日记中的几篇:
可爱的蚕宝宝
忽然有一天,我的蚕宝宝不动了,我用手轻轻地碰一下他,它才勉强动一下,之后又不动了。我把切好的嫩桑叶放到它面前,它还是一动不动。我以为它快死了,十分伤心。这时,妈妈走过来说:“先别急着扔啊!它在蜕皮呢!”“蜕皮?”我疑惑地看着蚕宝宝。一会儿之后,它慢慢地从那张黄黄的旧皮里面爬了出来,身子变白、变长、变胖了许多……(王沐阳)
我是小报童
我拿着报纸在广场上走着,突然看见一个老爷爷坐在那儿,挺悠闲的,我就鼓起勇气走了过去,问道:“爷爷,您要不要报纸呀?”那位老爷爷接过我手中的一份报纸看了看,又摸了摸口袋,这时我本以为可以成功地卖出一份,可是,那位老爷爷却说没有带钱,哎!真是出师不利啊!……就在这十分无奈之时,同学孙秀全突然出现在我眼前,他高兴地将一元钱放在我手中,又从我手中拿去一份报纸,我感到很吃惊,决定跟过去看看。
原来孙秀全和温翔他们都在大统华入口处卖,那儿的人流量十分大,所以有人买报纸的几率就更大了。看来做生意,市口挺重要的。
人生因诚信而精彩
谭玉丽
人生会因诚信而精彩。
诚实守信是成就事业的基石。人们总是亲切地称呼诚实守信的人为“老实人”。说过:“老实人,敢讲真话的人,归根到底,于人民事业有利,于自己也不吃亏。爱讲假话的人,一害人民,二害自己,总是吃亏。”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却对此不以为然,对老实人嗤之以鼻。他们情感上虚与委蛇,经济上尔虞我诈,工作上弄虚作假。抛掉诚信的人举步维艰,缺乏真情的家庭支离破碎,假冒伪劣商品泛滥成灾,社会生活危机四伏。这些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使人不寒而栗。难怪有人在与人相处时提心吊胆,在购买商品时无所适从,在投身工作时诚惶诚恐,更勿言成就一番事业了。但即使如此,也遮不住坚守诚信者的光辉。当代伟大的企业家之一李嘉诚先生,人如其名。正是因为他讲诚信,才能取得朋友的信任,赢得员工尽职尽责的付出,获得事业的成功。可见,只有诚信才能打下牢固的事业基础,取得辉煌的人生业绩。
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一个人的品格如何,就看他是否诚实守信。蔡璘坚持归还亡友钱财的事迹为人们津津乐道。他最让人尊敬的是当亡友的儿子以无字据凭证为由而推辞时,仍坚持将钱财归还原主。坚守诚信,面对唾手可得的百万巨款却不为所动的故事今天仍在接二连三地上演着:汕头市的王燕丹、茂名市的林海燕等彩票经营站的负责人,对电话赊购或未取走的中了一等奖500万元的彩票,主动寻找主人,完璧归赵。本来她们可以将彩票据为己有,但她们没有因财失义,因财失信,这些人堪称“重诺责,敦风义”的典范。人心如秤,社会也给予她们很高的赞誉,相继授予她们“爱国、守法、诚信、知礼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等多种荣誉称号,她们用诚信铸就了精彩的人生。
韩非子曾说过:“小信诚则大信立。”小事失信于人,大事就难以取信于人。一次,我与好友相约,说好了不见不散。那天,天空下着毛毛细雨,我如期来到约定的地方,然而,我等了大半天也不见她。当时我很生气,最后失望而归。几天后好友解释说自己家来了亲戚,要怎样怎样云云,一大堆冠冕堂皇的理由从她嘴里说出,就像是特级会计在打算盘,噼里拍啦地响个不停。看来,一个不守信用的人,为了掩盖自己的过失,是可以找出上千条理由来为自己开脱的。巴尔扎克说过:“遵守诺言就像保卫你的荣誉一样。”是的,一诺千金嘛。如果不遵守诺言,又何来荣誉呢?信誉、信誉,先守“信”,之后才有“誉”嘛!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由此可知,人只有诚实守信才能获得他人的认可与尊重。我可以原谅好友,但是,我担心她在大事上不能取得别人的信任。如果那样,她的人生不就暗淡无光了吗?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胡主席提出“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我们应该学会做一个诚实的人,诚恳待人,诚信处事。让我们的内心淋浴美德的阳光,成就人生的精彩,为我们诚信的祖国增光添彩吧!
特色简析
以“诚信”为话题的作文并不鲜见,而本文在一贯的“古今中外、举例引证、正反对比”的传统写作套路之下,由大而细,在第三自然段结合切身感受添补一笔,作为反面事例,叙述流畅,比喻形象,过渡了然无痕,此为本文可贵之处。不足之处在于作者阐述第一个分论点时反面微词有余,正面例证不足。
佳作展示二
一张假钞的旅行
刘文欣
菜市场卖猪肉的张三,这辈子最大的乐趣就是回家后用油腻腻的手指头清点那一张张皱巴巴的钞票,有时一个晚上要有滋有味地数好几遍。
一天晚上,张三像往常一样哼着小曲,抚摸着“毛爷爷(100元面值的人民币的一种叫法)”。突然,他发觉其中一张百元钞票不对劲,连忙把钱举起,对着灯光看了又看:竟然是一张假钞!这真如一个晴天霹雳,张三半天才反应过来,他一边骂着那个用假钞骗他猪肉的人,一边把假钞往口袋里塞,生怕老婆发现了骂自己不长眼。
第二天卖肉时,张三总是心神不宁,一直在想着那张假钞。他犹豫了半天,还是决定把钱换出去。他结结巴巴地央求一个妇女,用那张一百元的假钞换了不多的零钱,而那个妇女也趁火打劫,在猪肉上大砍价,张三咬了咬牙,很不情愿地答应了。
于是这张假钞又开始了它的旅程,免费在各个地方旅行。那个妇女在一家面包店用出了它;面包店的老板把它作为资料费给了儿子;儿子又用在了网吧;网吧老板城府极深,面无表情地把它作为工资发给收银员;收银员把它带回了家,发现是假钞后气愤地将它扔在了地上,后来他的妻子又在一家夜市地摊上甩给了摊贩……这张假钞在这些日子里转遍了小城,还到省城里逛了一圈,就差出国了。要把它的经历都写下来,可能要写一部百万字的巨作了。这张假钞受到了无数人迎着阳光、灯光和验钞机紫外线的照射,在验明正身后又被人们咬牙切齿地咒骂了一遍又一遍,然后再接着开始下一段旅程。
后来,这张假钞到了一个盲人老太太手里。老太太把自己辛辛苦苦收获的稻谷卖给了粮食贩子,换来了这张假钞。老太太非常爱惜,把钞票压在床垫下,每天晚上她都要摸一摸,确认钱是否还在。她家里很穷,要靠这张钞票在过年时买件棉袄。
临近春节的一天,盲人老太太来到镇上的服装店,一位年轻的售货员热情相迎,老太太说:“我只要件暖和便宜的。”
结账时,老太太从口袋里掏出了那张假钞,递给售货员。售货员像往常一样把钱放进了验钞机里。验钞机发出“滴滴”的响声,提醒着那是假钞。人们都向盲人老太太那里看去,老太太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急忙问:“怎么了?”
售货员看着一脸茫然的老太太失明的眼睛,一下子明白了,于是答道:“验钞机坏了,这是您的衣服和找您的钱,您慢走!”
等老太太走后,售货员从自己钱包里掏出了一张百元真币,轻轻地放入了钱箱里。
这张假钞的不寻常的旅行,至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