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描写黄河的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
(2)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至广陵》
(3)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4)山随平野尽,江入大江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3)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第一课时)
执教:全椒县章辉小学
陈良付
教学目标
1.会写“簸、涯、莺”三个生字。反复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了解诗的意思,培养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欣赏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
2.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诗句描绘的景色。
3.体会诗人当时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浪淘沙》,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同学们,刚才老师播放的是有关黄河的图片,欣赏了这组图片,你能想到哪些词语?你还知道哪些与黄河有关的诗句?
2.这节课,我们跟随着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一起到黄河边上,去听听黄河的涛声,去看看黄河的气势。
二、回顾学法,自主学习
1.在学古诗之前,请同学来回顾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诵古诗——明诗意——品意境——悟感情
2.自学提纲
(1)“浪淘沙”怎样理解?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
(2)将古诗读正确、流利。
(3)理解词语:①九曲:②簸:③天涯:④直上:
(4)结合重点词语说说古诗大意。
三、合作探究,全班交流
(一)解题意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浪淘:波浪淘洗。题目的意思是大浪淘沙。刘禹锡的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是其中的一首。
(二)知作者
刘禹锡(772年-842年),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晚年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他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浪淘沙九首》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三)诵古诗
1.指名朗读古诗。
2.示范朗读。
3.指导朗读节奏。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5.齐读。
(四)明诗意
1.自读古诗,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和同桌交流。
①九曲:弯曲,形容黄河弯弯曲曲的样子。
②浪涛风簸:波浪滔天,大风颠动。
③天涯:天边。
④直上:一直到达。
2.逐句交流诗意。
3.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弯弯曲曲的黄河汹涌奔腾,挟来万里泥沙,大浪翻涌,狂风怒吼,仿佛来自天涯。如今可以沿着黄河直上九天银河,一起走进牛郎织女的家。)
4.齐读。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五)品意境
1.出示图片,结合1、2两句谈感悟。指导朗读,读出黄河九曲绵长的曲折和裹挟泥沙汹涌奔腾的气势。(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
2.出示图片,结合3、4两句谈感悟。指导朗读,读出诗人逆流而上、一往无前、直冲霄汉的豪迈气概。(诗人欲上九霄的气概)
(六)悟诗情
1.这首诗前两句歌咏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后两句诗人有景色联想到黄河与天河相通的典故,又联系自己的处境,进而驰骋想象。他想到了谁?为什么?
2.交流。牵牛织女是神话传说中的牛郎和织女两个人。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在鹊桥上相会一次。表达了人民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作者以此寄托了对宁静的田园生活的憧憬。表现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四、拓展延伸
1.学习《浪淘沙》(其二)
2.总结积累: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浪淘沙》,感受到诗人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古人用他们的双脚踏遍了祖国山川河流,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写下无数千古不朽的名篇。课后请大家再收集有关描写黄河的古诗,读一读,去领略中华民族特有的古诗古韵吧!
板书设计
浪淘沙
雄伟壮美的景象
【关键词】李白;《将进酒》;艺术分析
从类型角度看来,《将进酒》属于具有较高理想水平的作品类型,在题材上,则属于诗歌。同时,其也是一个抒情性较强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性,通过声同情间的密切结合表达出诗人的浓厚情感。为了更好的把握《将进酒》的艺术特点,在此,我们对该作品进行全面的艺术分析。
一、《将进酒》的类型与体裁
(一)作品类型
从类型方面看来,《将进酒》属于具有较强理想特征的作品。作为理想型文学,《将进酒》已经实现了对现实的超越,在对表现性具有较高追求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十分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从全篇可以了解到,整部作品当中充满了不凡的气象以及狂放的豪迈,整个时刻狂作而备份,沉着而豪纵,可以说具有着强大、不可想象的力量与气势。同时,在整个诗篇当中通过巨额数字以及夸张手法的应用实现其豪放之情的表现,且同时具有十分深厚、充实的内在情感。节奏方面,疾徐尽变,在具有奔放特征的同时不留易,通过狂放肆意语言的应用实现诗人激愤、狂放等情绪的表达。从诗歌的开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就能够直观的感受到作者的夸张手法,在第一句中,不仅强烈的表现出黄河在奔流当中产生的气势,同时也将黄河之水比作时间一样,在不复返之后不仅使人感受到时光如梭、青春易逝的感叹,同时也具有一种脱俗、潇洒的情怀。而在第二句当中,则实现较多代表颜色词汇的融入,如“青”、“雪”等等,以较为形象的方式实现人生短促、年华易老画面的描绘。其中,“青”同“雪”之间、“朝”同“暮”之间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即一个人在早上还是一头黑发,但在晚上时,已经满头白发,以此给人以一种视觉上的冲击,更能够使人感受到时间的快速流淌。通过该种具有虚幻特征的描写,不仅能够较好的体现出理想文学变形、虚构以及夸张方法,且在不追求外表真实形的同时更好的实现情感真实的追求以及情感逻辑的遵循。在这里,作者大胆对自身幻想、想象能力进行发挥,对黄河水从天而降以及青丝变换等形象进行虚构描写,强烈的表现出对时光易逝感慨的表达。
(二)作品体裁
从体裁角度看来,《将进酒》也属于诗的范畴当中。诗是一种具有活跃结构、具有韵律节奏以及语词凝练的文学体裁,具有较为明显的跳跃性、音乐性以及凝练性。对于《将进酒》而言,其作为李白创作的古体诗,整个诗歌以七言为主,其中间或具有三言以及十言长局,整个作品句式具有参差错落的特征,具有富于变化以及音节清亮的特征。在整个诗篇当中,作者通过精粹、凝练语句的应用将不得志以及壮志未酬的深意放置在诗歌当中,更好的实现诗人人格的体现,并通过生动、准确语句的应用实现相应场景的勾勒。同时,诗句中也有时间的跳跃,“朝如青丝暮成雪”,朝夕之间的大幅度跳跃,突出时光流逝、青春易老,体现了诗的跳跃性。
二、《将进酒》抒情特征
(一)声同情
对于诗句短篇,其主要以七言为主,其中具有一定的三、五言句,诗句又主要以散行表现,在通过短小对仗句点染的基础上在节奏方面具有较多的变化。在《将进酒》当中,其中“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句子当中充满了口语色彩以及生活情绪,且在流畅、自然语言当中实现喝酒过程中愉快的气氛。而在这里,诗句突然变成的三言,并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获得了别样的韵味。在结尾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又将诗句变为三言,则在增加诗句阅读通顺性的同时使诗歌具有了更高的韵味,再结合诗歌自身的内容,也充分表达出了诗人洒脱豪放以及不注重钱财的特征。通过最后一句的表现,在将整个诗歌推向新的同时保证其能够同前方良好呼应,在以豪情实现哀愁凸显的同时进一步实现整个诗歌中心以及主题的深化,不仅是诗人豪放潇洒性情的体现,同时也是整个诗歌的点睛之笔。此外,诗歌在格律以及声调方面也同诗本身情调具有十分协调的特征,较好的实现诗人诗歌豪放以及豁达特征的表达。
(二)抒情方式
在诗歌抒情当中,其所使用的修辞方式即作者在抒情当中所使用的语言方式。在抒情话语当中,可以使用的修辞方式有较多,如对比同夸张、象征同比喻以及用典同借代等。在《将进酒》当中,李白对夸张的修辞方式进行了充分的运用,以此更好的实现其豪迈诗情的表现。在开头位置,其描写到黄河水从天上倾泻而下,具有十分壮观的特征。在诗歌中,其通过夸张手法的应用,最大程度上突出了黄河奔流当中所具有的磅礴气势,给人一种大气、豁达的感觉。而对于高堂明镜的描写,则感叹人生衰老的悲哀怅惘,同样通过夸张手法的应用实现生命短暂的无奈与悲痛。“会须一饮三百杯”当中的“三百杯”同样是虚指,通过巨额数字的描写,李白对喝酒当中的豪迈进行了充分的体现,在诗歌最后,“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描写更是一种夸张,不仅是对愁绪的时空长度的描写,充分体现出了“愁“之长,同时也表明一壶美酒就能够浇灭这万古之愁,更是体现出了诗人潇洒、豪迈的性情。同时,诗歌当中对于陈王,即曹植的描写,则表明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情绪。在该典故中,曹植通过《名都篇》的描写表现出一个贵族青年无所事事姿态,仅仅通过饮酒为乐消遣岁月。对于该中描写,实际上描写的就是诗人自己,以此抒发其不受重用的怅惘情绪。
(三)抒情角色
在抒情性作品中,抒情角色是诗人表现情感时所处的地位。在诗歌当中,主要的抒情角色根据其类型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以作者第一人称出现,在作品当中,“我”即表示诗人自身;第二种,即作者在整篇文章中为一个叙事者,在故事讲述当中,或者以托人的方式抒情,或者以代人的方式抒情;第三种即作者为一个叙事者,在针对一个事件实施讲述的过程中表达情感。在《将进酒》当中,诗人以酒消愁,回首往事,还没有取得功业,但人生却已经发出了短促的悲叹。而对该种悲叹来说,其却并不是凄凄惨惨,而是具有豪迈、慷慨的特征。在诗歌中,诗人通过“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方式表达表示了对未来的向往,在表达出自身怀才不遇的同时表现出了自身渴望用世的思想。在诗句当中,“我”即表示诗人自身,诗人在对自我价值具有充分自信以及肯定特征的同时实现其慷慨激昂以及资信精神的表达。而在诗歌当中对丹丘生以及岑夫子的劝酒词,更是体现出了作者的豪迈精神,即要同好友沉醉在酣畅痛饮的情况下实现人生快意的享受。此时此刻,诗人已经同诗歌当中的“我”融为一体,在直接实现内心生活表现的基础上实现狂放豪迈性格以及旷达人生态度的表现。
三、结束语
《将进酒》作为我国著名的诗歌,自身具有十分丰富的分析意义。在上文中,我们对李白《将进酒》的艺术分析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作为具有浓厚文学意义的作品,该作品还有更多方面值的我们去探究、学习。
参考文献:
[1]云丹敏.说《将进酒》的教学[J].现代职业教育.2016(15):55-56.
[2]谈胜轶.李白《将进酒》:牢骚、怨怼中的盛唐气象[J].中学语文.2016(Z1):77-79.
【原文照录】
救救母亲!救救地球!
孙 瑶
1995年6月,断流四十多天的黄河涌出了第一股水流,夕阳西下,带不走黄河两岸人民急切的目光;世间喧嚣,淹没不了人们渴望的心情,“看,有水啦!”河岸边的人群中不知谁大叫了一声,大家不约而同地望向干涸的河床,而人们满怀希望迎来的,却是一股混着恶臭的黑糊糊的污水,水面上漂着一条条死鱼,苍白的瞳孔仿佛在鞭打着人们的心,这是人们盼望的甘甜的河水吗?这一刻,时间仿佛凝住了,江岸上一片寂静,我的心里实在不是个滋味。(此段描述黄河水受到严重污染的情景,描写生动具体,带有明显的情感倾向,但写“我”在现场显然不符合真实。)
“真该死啊!”人群中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家沉痛地说道:“都是我们自己造的孽呀!”望着汩汩的污水,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此段过渡,由叙述描写转到下文的议论和抒情。“我”不可能在当场,只能是看到报纸上的消息而引发感想。)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她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奇迹,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悠久历史,“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描绘的正是黄河,可见她昔日的气势磅礴、雄伟壮阔。(此段想到黄河辉煌的昔日,联想到黄河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跟现在的情况形成对比。)
我似乎听到了黄河在哭泣:“我养育了你们人类一代又一代的子孙,然而有谁能想到,你们不但不知恩图报,反而恩将仇报,把一袋袋甚至一箱箱垃圾倒入我的身体,还因为图效率,图钱财,把那些未经清理的废水、废渣、废物全部注入我的血液……还有,你们无休止地滥用水资源,不懂节约,致使我的内部循环系统出现问题。你们会遭到惩罚的!”(此段用设想的方式,用拟人的手法,探究黄河受到污染的原因,议论环境恶化的危害。可惜的是,内容简单,匆匆而过,谈原因没有分类,说危害没有深入。)
我不禁想得更多。人类不再畏惧自然破坏自然的时候,大海、苍穹,自然中的一切似乎都可以为我所用。到了一定程度,自然真的恼火了,于是,洪涝、大气污染事件、泥石流、土地盐渍化不断发生,摆在人类面前。不知是人类认为自然的报复还算仁慈,还是人类自身认识的偏差,悲剧,似乎却愈演愈烈。秋风中弥漫着烟雾,昙花凋败,湖水浑浊,燕失树丛,蚌无清潭。万物,趋向于失生命。(此段联想到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人类对自然的报复,只是泛泛而谈,没有具体的事例,没有针对性。)
大自然是公正严明的,惩罚终于降临到人类头顶,中国的缺水状况不亚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如果人们再不珍惜水,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一颗眼泪。突然,不知从哪里传来的声音:“世界各地现已被浓雾包围,各地沙漠化严重,已找不到绿洲了……”现在我们唯一能做的,只有彻底醒悟过来,尽最大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对大自然的索取,多奉献,每个人都伸出手来创建我们的绿色家园。(此段回到水问题上来,指出危害和问题的解决办法,但跟上文的联系不紧。)
多少年风雨地球默默承受,多少年苦难地球独自经受,多少年辛酸地球都尝过。地球的伤疤,应该让每一个地球人去抚摸,并夜夜牢记。如果现在是我们昨天行动的结果,那么未来将是我们现在行动的结果。没有地球,就没有我们,地球的未来,我们肩负。(此段上升到保护地球上来,内容跟前面重复了。)
【升格指导】
本文针对黄河的污染发表感想和看法,紧扣了原材料的内容,围绕中心来谈,并且能够联想开去。但文章联想的层次感不强,想到什么说什么,没有注意条理性,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升格:
一、用标志句体现思维的过渡和转换
可以设计带有标志性的句子,比如“报上的一则消息引起了我的注意”“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我似乎听到了黄河在哭泣”“我又似乎听到一种强大的声音”等类的句子,既提示各段文章的主要内容,又体现作者思维的层次。还可以设计“我有一个梦想”之类的句子,用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使文章首尾照应,针线细密。
二、用相似材料体现内容的充实和深化
文章的题目是“救救母亲!救救地球”,但文章在拓展开来的时候,只是泛泛而谈,没有列举类似的事例。可以丰富补充相似的论据,比如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比如日本的镉污染灾难等,这样文章就从黄河推广到地球,视野就宽广了,文章的内容也深化了。
三、用抒情性画面体现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原文在揭示题旨的时候,更多的是空洞的议论,大而无当,不如用抒情含蓄地表达,用梦境写自己的期望。比如用幻觉写感想,这样在描写中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更有艺术感染力量。
【改后文】
地球的未来,我们肩负
孙 瑶
我有一个梦想,梦中是无尽的徜徉,一片鸟语花香,阳光中氤氲着和谐,苜蓿花开,海浪拍岸,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天然中竞自由。
然而,现实是无奈的。报上的一则消息引起了我的注意。
1995年6月,断流四十多天的黄河涌出了第一股水流,夕阳西下,带不走黄河两岸人民急切的目光,世间喧嚣,淹没不了人们渴望的心情。“看,有水啦!”河岸边的人群中不知谁大叫了一声,大家不约而同地望向干涸的河床,而人们满怀希望迎来的,却是一股混着恶臭的黑乎乎的污水,水面上漂着一条条死鱼,苍白的瞳孔仿佛在鞭打着人们的心。这是人们盼望的甘甜的河水吗?这一刻,时间仿佛凝住了,江岸上一片寂静。“真该死啊!”人群中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家沉痛地说道:“都是我们自己造的孽呀!”
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她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奇迹,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悠久历史。“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描绘的正是黄河,可见她昔日的气势磅礴,雄伟壮阔。
我似乎听到了黄河在哭泣――“我养育了你们人类一代又一代的子孙,然而有谁能想到,你们不但不知恩图报,反而恩将仇报,把一袋袋甚至一箱箱垃圾倒入我的身体。你们为了图效率,图钱财,把那些未经清理的废水、废渣、废物全部注入我的血液……还有,你们无休止地滥用水资源,不懂节约,致使我的内部循环系统出现问题。你们会遭到惩罚的!”
我似乎又看到了英国伦敦的那场烟雾――1952年12月5~8日,烟雾弥漫全城,侵袭着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当人们的眼睛感觉到它时,眼泪就会顺着面颊流下来。每吸一口气就吸入一肺腔的污染气体。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都可以听到咳嗽声。烟雾期间的4天中,死亡人数较常年同期约多4000人!
我似乎又看到日本的那场镉灾难――日本的三井金属公司排出镉,造成在河流两岸如群马县等地出现一种怪病。患者一开始是腰、手、脚等各关节疼痛,延续几年之后,身体各部位神经痛和全身骨痛,使人不能行动,以至呼吸都感到难以忍受的痛苦,最后骨胳软化萎缩,自然骨折,一直到饮食不进,在衰弱疼痛中死去,有的甚至因无法忍受痛苦而自杀!
我又似乎听到一种强大的声音:“世界各地现已被浓雾包围,各地沙漠化严重,已找不到一块绿洲了……”
我有一个梦想,梦中是纯纯的蓝色和白色的天空,下面是淡淡人烟,鸡鸣、狗吠,一片桃林,一条小溪,粉红的花瓣顺流浮沉,似乎还泛着几丝清香,朦胧中陡生一种静谧、悠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A-0075-01
语感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教师应帮助学生获得基本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充分挖掘课文内容中思想情感的教育内涵,在看、听、说、思的过程中,形成较强的语感。有了语感,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意义、情味才能有深切的理解和感受。现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方法。
一、朗读训练
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声情并茂的朗读能把学生带入情境,增强对文章的感受能力,大量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传统方法。如在教学《槐乡五月》描写槐花盛开的一段时,先出示挂图,教师范读,让学生在看图的同时欣赏本段的录音;随后让学生闭上眼睛,重新欣赏配乐朗读录音,再要求学生根据朗读的内容展开想象;最后由学生表演朗读。学生在经历了品图、听读、畅想、演读等多种形式的对语言的体会后,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情感逐层深入,充分领悟课文遣词造句的生动及作者感情的丰富,对文本语言逐步有了体会,达到训练语感的目的。
二、分析语言
字、词、句、段是组成语言的基础。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关键词句、段落表达出来的。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些重点词句、段落,进行分析、比较和细细品味,学生的语感才会得到提升。如在教学《肖邦》一文最后一句“当时他才39岁”时,教师启发提问:句中的“才”能不能去掉?学生通过比较发现:一个“才”字,反映了肖邦去世时还非常年轻,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这位伟大的音乐家早逝的惋惜之情。这里,抓住“才”字能否去掉,学生进行词句比较,品出其中的语气神韵,领悟作者独具匠心的遣词造句的能力,进一步培养语言表达与感知的能力。
三、引导想象
语文课文大多是形象性很强的文学作品,以生动、活泼、感人的具体形象反映客观事物。学生训练语感,要将文本与感性的具体形象联系起来,领会其丰富的内涵。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启发想象,让自己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如在教学《黄河的主人》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观看录像,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作用。学生感受了黄河波浪滔天的气势,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艄公在波浪滔天的河面上操着一只又轻又小的筏子破浪前行,会碰到危险吗?同学们触景生情,议论纷纷,表示竹筏行驶过程中肯定会危机四伏。面对如此险恶的风浪,艄公的表现怎样呢?通过想象,黄河主人的形象就越发高大、清晰,一个沉着、机敏、勇敢的艄公形象逐渐凸现。这样,学生领悟了文章的内涵,达到与作者心灵沟通、情感共鸣,增强了语感。
四、品析诗词
中国的诗词歌赋是语言中的典范、精华。品析古诗词,能帮助学生提升语感,提高人文素养。如在教学《望月》时,有位教师让学生寻找和交流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学生的兴致顿时高涨。“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学生朗诵写月的诗歌,读出了诵月诗句的基调和韵味,调动了情绪,激发了吟诗的热情。这种活动,使学生感受了古诗文的语言魅力,加深了对诗词的感悟和内化,促进了语感的积淀。
五、创设意境
教师可以通过优美的描述性语言把学生带进美的意境,以美感来增进语感。如教学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对当时的景色作这样的描述:“春满人间,绿草赏心,红花悦目,鸟语声声。微微润湿的空气中,散发出百花的芳香。清风阵阵,春烟袅袅。”这样的描述把美的主体放在美的环境中衬托,使学生感受到送别时的美景,由语言文字的美感受到物的美、情的美,并由此提升语感。“李白和孟浩然以酒当歌,谈古论今,‘今日一别,后会有期’,‘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春风阵阵,杨柳依依。‘一路顺风’,‘请多保重’。”这段话中的迷人景色,伤情别离的语句,给人难以磨灭的印象,而这些都来自学生平时的语言积累。
六、填空补白训练
语感训练离不开文字训练这一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尤其要抓住课文中作者留下的空白进行语感训练。“空白”指的是文章中隐含却没有直接写出的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空白”填补上,训练学生的语感。如教学《孔子游春》这一课时,文中两次出现了省略号,可在朗读感悟的基础上进行写作的迁移训练,让学生续写。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进行了思维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