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效沟通心理学

高效沟通心理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效沟通心理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效沟通心理学

高效沟通心理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创业;心理支持系统;构建

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实践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还存在着参与比率低、成功率低的“双低”现象。有资料显示,中国大学生每年选择创业的比例为5%,创业成功率平均为3%,这一数字与美国的大学生创业成功率20%有较大差距。究其根源,除客观原因外,大学生创业心理不成熟,缺乏完善的心理支持系统是造成创业“双低”现象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实现创业带动就业的目的,构建大学生创业心理支持系统势在必行。

一、大学生创业心理支持系统的内涵

大学生创业心理支持系统是指由大学生在创业实践活动中能感受到的,来自社会、学校、家庭、朋辈、环境以及其他方面的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支持和帮助。心理支持系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其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良好的心理支持系统能对大学生创业产生积极的影响,当他们面对创业挫折和困境,处于应激之中时,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给他们力量和信心。心理支持越多,越不易受创业路上应激事件的打击;反之,心理支持匮乏,容易受打击,造成心理障碍。大学生创业心理支持系统包含认知支持、情感支持、行为支持三个维度。

认知支持指给创业大学生提供各种信息、意见与知识等,使他们获得自我认同感。自我认同感是一个人自我认知程度的标志,是一个人情商高低的主要标尺之一。只有建立了比较充分的自我认同感,才能有效建立自信。而自信是一个人成功创业的重要心理基础。人在创业过程中,会面临种种冲突和矛盾,而这些冲突会使人产生心理不适,容易导致人的自我认知偏差。而每个人的自我认识水平、自我调控能力存在差异性。当个体无法解决内心冲突、排解消极情绪时,就需要他人提供各种信息、意见与知识,帮助其增进自我认同感,加强自我和谐。

情感支持指给予创业大学生安慰、倾听、理解及交流等,使其心情愉悦、积极乐观。情绪参与人们的一切活动之中,尤其是充满挑战的创业活动,离不开积极情绪的支持。创业者拥有愉悦的情绪、美好的情感、高尚的情操才会有充足的精力投入工作,才能沉着冷静处理各种事件。因此,及时给予创业大学生情感支持十分必要,帮助其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心态平和、心情愉悦。

行为支持并非指代替创业者直接开展创业活动,而是从行为上激励其坚持将自己的创业梦想转化为果断、勇敢、敏捷的行动。创业是真实具体的实践活动,必须实干,任何停留在口头和想象的目标,都只会永远是幻想。创业是艰难的,遇到挫折和困难就犹豫不决、踌躇不前只会错失良机。因此,必须鼓励创业者乐于冒险和挑战,迎难而上,不轻言失败和放弃,使其具备顽强的斗志和拼搏精神,能以耐心和毅力对待困难,一步一步迈向成功。

二、构建大学生创业心理支持系统的意义

1.构建大学生创业心理支持系统,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心理素质

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比较,我国大学生创业存在着参与比率低、成功率低的“双低”现象,反映出国内大学生的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创业对大学生来说,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而且是工作岗位的创造和崭新事业的开创,没有现成的模式,需要经历许多艰辛与挑战,很大程度上是对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的检验。综合素质尤其心理素质是影响人能否成功创业的关键因素。因此,通过构建大学生创业心理支持系统,唤醒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使其保持创业激情,提高创业成就期望,增强创业自我效能感,缓解创业压力,克服创业困难,将极大地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

2.大学生创业心理支持系统的构建与实施,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和成功率

自我意识模糊、自信不足、害怕失败等问题使得大学生不愿意去挑战自我,实现创业梦想;而抗挫能力差、缺乏毅力让不少已迈出创业脚步的大学生又退了回来。这种大学生情感、心理方面的障碍反映出在创业路上正式化、物质化的传统社会支持无法给大学生提供足够精神性支持。通过大学生创业心理支持系统的构建与实施,从认知、情感、行为上给予大学生心理支持,帮助其认识自我,发挥潜能,提升素质,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机率。

3.构建大学生创业心理支持系统,能够缓解大学生就业困难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下行风险不断加大,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就业总量压力持续加大,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就业压力急剧加大。大学生创业心理支持系统的构建,一方面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有助于大学生充分就业;另一方面,能提高大学生创业的参与率和成功率,实现“创业带动就业”的目的,对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困难、保障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大学生创业心理支持系统构建的策略

1.完善组织机构,健全工作机制

完善的组织机构是构建大学生创业心理支持系统的具体承担者,也是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的重要保障。高校应成立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或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学校主要领导牵头,分管校领导具体负责,学工处、教务处、科技处、财务处、团委等职能部门共同配合,全体教师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保障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2.改革教育教学,完善课程体系

高校应科学把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就业教育的内在联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以人为本和尊重个性的原则,探索并形成符合创业大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中,将管理学、营销学、心理学、法学等知识有效融入,注重观念引导、知识传授、技能培养的有机结合;在教学形式上,改变传统“灌输式”模式,引入互动教学、情景仿真、角色扮演、模拟训练等教法,实现课程体系与相关技能平台、创业实践平台的相互支撑;在课程体系上,构建普惠型、提高型、精英型和实战型四个体系,涵盖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实务等内容。

3.开展素质拓展,拓宽教育载体

根据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要求和特点,对传统的素质拓展训练进行研究、实践、创新和二次开发,构建以提高创新创业品质为主要目的,融体验、感悟为一体的素质拓展体验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使之成为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的新载体。素质拓展体验式教育能有效地激发大学生个人潜能,培养乐观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提高沟通交流的主动性和技巧性,树立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团队精神,促进大学生创业所必备的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4.整合教育队伍,深化教育效果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保证,也是构建大学生创业心理支持系统的关键因素。一方面,充分发挥现有教师队伍的作用,尤其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他们大多数系统学过心理学基本知识,参加过专业培训,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和思想问题,能够灵活、有效地运用心理学原理、技巧,解决大学生心理方面的实际问题。以他们来充实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可以深化创业教育效果,灵活应对工作中遇到的学生心理问题,特别是坚定大学生创业信念,克服创业困难,保持创业激情。另一方面,选配富有创业经验和创业能力的业务教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担任学生创业实践专职指导教师,积极创造条件,组织他们参加国内外专业培训,培养和选拔出一批有影响的创业教育学科(专业)带头人。

5.创建和谐校园,营造创业氛围

通过开展创业规划竞赛、创业设计竞赛、科技作品竞赛以及举办创业论坛、经验交流会、事迹报告会等课外创业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在创业活动中经锻炼、增知识、长才干、做贡献。建立适合学生特点的多种形式创业教育社团,积极提供条件,支持学生自主地开展创业活动,促进学生创业群体的沟通和交流。以学生社团为依托,丰富创业文化活动,把创业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范畴,以大学生科技节、文化艺术节、社团巡礼节等为载体,开展了一系列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活动,大力提倡与时俱进的新时期创业精神,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勇于争先的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广泛利用各级各类新闻媒体、互联网和校内宣传阵地,加大对学生创业成功典型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6.加强社会联动,创新教育平台

创业是一项复杂的实践工程,创业教育与社会实践密不可分。第一,学校可以选聘成功企业家、社会各方面创业成功人士和政府相关专业人员担任学生创业兼职导师,给大学生呈现他们的创业理念、创业经历和经验,现身说法给学生提出适当的建议。第二,重视本校毕业生的创业案例研究与编写,本校的历届毕业生各方面的素质与在校生有相似之处,学校对毕业生创业案例的研究有助于对在校生将来创业产生实质性的指导作用。第三,坚持校府联盟服务社会,拓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科技交流和创业实践等方面的合作,施行“企业进校园计划”,使学生创新创业团队与企业直接对接,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战性。

参考文献:

高效沟通心理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互助;思考;措施

一、前言

心理互助是指人们通过各种行为,彼此有意识地施加心理影响,使参与者的心理素质向积极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就高校而言,心理互助就是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相似性及大学生自发助人的愿望出发,以大学生群体心理发展阶段及问题为中心,以参与式为基础,知行并重,强调心理体验和心理调适,调动学生助人为乐的愿望,以增强求助意识,在团体氛围中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

二、构建民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互助模式意义重大

2.1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

心理互助的实质就是互相帮助,满足彼此心理上的需求。每个人心理都存在希望被人理解、被人爱护、被人尊重以及肯定的需求,尤其是民办高校的学生,他们的这种心理需求更加强烈。而要想是这些需求得到满足就要通过互相帮助才能实现,大学生心理互助模式的构建就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个有效的途径。

2.2有利于充分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已经逐渐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学的过程中也更加注重学生主观积极性的发挥。大学生心理互助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构建的,希望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彼此尊重,彼此信任。

2.3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心理互助是一种群体性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是建立在助人为乐的前提下,其目的是为了使人更好地进步,是认知教育﹑理解教育﹑体验教育﹑知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互助能促进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提高,进而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三、大学生心理互助的主要形式

3.1朋辈互助

所谓的朋辈互助就是在朋辈之中进行心理互助活动,这是大学生心理互助的最主要形式,因为大学生才是心理互助的主体。而朋辈则是朋友与同辈的简称,同辈人或者是朋友之间交流起来比较容易,因为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都比较接近,在交流的过程中不容易出现隔阂,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氛围与心理环境。及时的安慰、鼓励与劝导能够有效帮助大学生走出阴霾,建立信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心理辅导活动。大学生朋辈互助的主要途径包括互助式心理训练﹑互助式心理激励﹑互助式心理辅导﹑互助式心理暗示和互助式心理环境暗示等方式。

3.2组建和设立大学生心理社团及互助员

社团是大学的重要组织团体,每个社团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在构件大学生心理互助模式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充分发挥社团的重要作用。一般情况下,社团都是由一些志同道合的大学生组成的,在组建大学生心理社团的时候也要经过一定的辅导和培训,社团成员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还应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这样才能给那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一定的开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惑。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会比较轻松、自然,以为他们是同龄人,很容易找到共同话题,这样就可以在一种非常放松的状态下帮助那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排除心理困惑。社团在开展心理活动中,让大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3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课题研究

让大学生自主选择与大学生心理发展﹑心理问题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并通过研究获取心理知识,掌握心理方法,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心理发展。研究课题能否顺利进行取决于研究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大学生才会主动积极地研究。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最关注和最感兴趣的问题几乎都与心理有关。课题研究的方式可以充分满足大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心理需求,可使大学生获得心理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知识,减少和避免不利因素对心理的影响,形成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许多同学在自己感兴趣的心理问题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研究。

四、民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互助模式的建构

民办高校大学生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他们的心理问题会多一些,多数学生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心理上的困惑,这主要是因为民办高校的学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与那些考入重点高校的学生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而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心理互助模式来解决。

4.1建立一支能够深入到各社区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在大学生中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社团组织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可以通过学生社团将工作延伸到学生中去,从而扩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学生之间彼此比较了解,许多问题可以通过同学间的谈心和心理互助得到缓解或解决。因此,在大学生中建立一支能够深入到各社区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健全心理互助工作机制,可以实现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及时发现﹑早期干预和有效解决。

4.2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促进心理互助模式的构建

民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应该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因为学生才是构建心理互助模式的主体。只有让他们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才能正确的对待这一问题,才能积极、主动的去解决它。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走出心理困惑,还能推动大学生心理互助模式的构建。

4.3健全制度保障大学生心理互助活动规范运行

总体而言,大学生心理互助活动应以“发展为本,教育为纲,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思想工作,对工作人员的素质﹑工作能力和工作方法都有很高要求。因此,必须有规章制度加以保障,具体内容为:第一、应在一年级学生中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制度,以朋辈心理互助活动为主要形式,增进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理解;第二、应把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与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相结合,健全学生信息员﹑社区辅导员和学生心理咨询员的选修课培训制度;第三、应把心理互助工作与整体的学生工作结合起来,建立良好的学生心理互助队伍及考核激励机制;第四、建立学生心理咨询员的招聘选拔培训考核聘用和督导制度。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民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互助模式的构建是非常有必要的,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比较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性格特点,能够有效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起到良好的效果,促进他们健康心理的形成。所以,民办普通本科高校要积极构建心理互助模式,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这样他们才能勇于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参考文献】

[1]张敏生.心理互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新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 2010(08):26-28.

[2]孙光.大学生同辈心理互助模式探讨与实践[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1):12-14.

[3]于娜,杜天骄,李艳波.大学生朋辈心理互助——高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J].西北医学教育,2010(05):19-21.

高效沟通心理学范文第3篇

一、高职院校公共心理学教学有效性缺失的表现

1教学方法陈旧在教学理念上,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心理学教师依然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和服从者,完全没有师生互动、生生交流的环节,没有给学生留下思维空间和余地。在教学方式上,没有引入案例教学法、情景创设法、心理游戏法、小组合作、多媒体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手段,课堂难以形成生动活泼的气氛,学生感觉到枯燥无趣。教学内容也仅局限于心理学教材,一些心理学的经典例证和现代社会严重脱节,没有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来设置内容,学生难以理解。2忽视实践操作重理论轻实践,这是很多课程都存在的通病,在高职院校公共心理课上更为突出。很多高职院校公共心理学的教师把公共课当成普通心理学专业课来上,过分重视了书本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对学生科学心理观的培养,训练轻视了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心理问题的能力。造成学生只是在背诵心理学规律、心理学流派、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调试和治疗等理论知识,并不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无法将理论知识向实践应用转化,学生学习心理课后面对各种心理问题仍然手足无措。3考核方式单一目前,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对公共心理学课程的考核方式采用纸笔考试的办法,虽然便于操作,但是评价学生的尺度过于单一,只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忽略了对学生现实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学生运用心理学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察。考试的内容,大多是名词解释、简答题、案例分析题,有很多还是去年考过的,案例分析也较为陈旧,考试时容易投机取巧。有的虽然也有一定比例的平时分,但是平时分仅仅是以一个课程论文来评定,有很大局限性。

二、高职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分析

1加强师生交流,明确教学目标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包括传统的师生观和教学观。在知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学生可以掌握丰富的信息资源,教师不再是学习资料的独占者,也不再是教学活动的权威。所以要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间的交流。教师对心理课有什么期待目标,想要学生如何配合教学,对于课堂;学生想要在心理课上学到什么知识,想要教师以何种方式呈现,等等这些都可以畅所欲言。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师生能对教学目标达成一致,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迈开高效课堂的第一步。2改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要学会激发学生兴趣,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传统的讲述法有很多弊端,尤其心理学又是一门交互性强、需要学生广泛参与和感受的课程,所以要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提升课堂有效性。如根据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景排演心里短剧,让学生深入思考背后的心理学知识;如通过短片或舒缓的音乐制造放松惬意的环境,让学生迅速地进入状态;如进行“模拟心理师”的活动,让学生扮演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去解决同学的心理问题,如举办心理学讲座汇报,介绍各流派的代表思想。3注重知识运用,增加课外活动传统的心理学教材基本上是以普通心理学为骨干,辅以教育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等,没有切进学生实际生活的内容,也很少有心理活动,因此要更注重应用心理学的教学。实践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如心理短剧、自我白描、人物访谈、团体心理游戏等。通过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心理短剧,锻炼学生的表达、表演、分析、组织能力及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度;通过访谈让他们了解身边的平凡且优秀的人物,学习与人沟通;通过一些团体游戏可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等等。4优化评价方式,力求全面细致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应试成绩和实践能力的考察相结合,采用形成性评价策略,综合考察学生的心理学知识,重点考查学生对心理健康状况的把握,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在每堂课抽出分钟,让学生现场模拟解决教师事前设定的某一心理问题,根据学生的反应综合评定他们的课堂成绩;还可以尝试让学生以社会现实为背景,以身边发生的有关心理问题的事件为素材,自己编制设计心理困境,自我设计解决方案,并把这一方案作为课堂作业进行成绩评定。

作者:崔岩单位:呼和浩特职业学院

高效沟通心理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辅导员;职业倦怠;调适

辅导员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和管理干部的组成部分,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在育人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辅导员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肩负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而职业倦怠严重影响了辅导员的工作效率,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只有减轻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并激发其内在动力,才能帮助他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

高职学生的特点决定了辅导员在学生的学业引导、纪律养成等方面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辅导员经常超负荷工作,在与学生或其他人相处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冲突得不到有效缓解,极易产生心理挫折感,在思想、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高度疲劳和紧张状态。

(一)事业上的失望感

很多辅导员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他们对于职业愿景有较多的期待。但学生对辅导员的态度不同于专业教师,且不同类型的学生与辅导员的合作程度不同,这增加了辅导员工作的精力投入和精力消耗。同时,学生管理工作琐碎繁杂,事务性工作消磨了辅导员的职业自豪感,其所学专业知识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也不能高效利用,长期的高强度工作和较大的心理压力是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

(二)精神上的疲惫感

一方面,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内容涉及学生思想教育、安全、心理、学业、出勤、资助等方面,工作量大,这使他们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状态,且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辅导员作为第一责任人需要全程参与处理工作,甚至会被追究管理责任。另一方面,辅导员面对的是敏感且自我意识较强的大学生,学生一旦有消极情绪或不满想法,通常都将矛头指向辅导员,这些消极情绪也会加重辅导员的职业倦怠,使其出现紧张、焦虑、沮丧和无助等消极心理现象。

(三)认知上的冲突感

国家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近年来对于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做出了明确要求,对于辅导员身份和编制做出了明确指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辅导员身份认同的焦虑。虽然国家在制度和经济上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但推动的进程缓慢,辅导员仍然面临诸如核心能力不足和职业发展前景不明确等问题。在职称评定和薪资水平方面,辅导员与普通教师之间仍然存在差异。高职院校师资大致分为教师系列、行政系列、教辅系列三大类别,其中思政教师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支力量,在晋级空间上有明确的单独体系,高职院校已经落地实施。辅导员岗位系列人员虽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双重身份,但在岗位认定和晋级空间上还不够清晰,身份和发展空间具有不明确性,容易对职业产生倦怠情绪,导致拒绝感与平淡感的消极心理发生。

(四)职业技能上的恐慌感

辅导员往往身兼多职,要通过主题教育向学生传播思想正能量,要将学生在校表现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要处理学生出现的各类问题,关爱学生心理健康,并将学生教育管理现状及时向上级反馈,同时还要努力将奖、勤、助、贷、补等层面的琐碎工作做好,并努力成为学生的朋友、知己。面对多重角色,辅导员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等,竭尽全力扮演着完美角色,并以超负荷运转的方式努力做好各项工作,无论身体还是心理上都承受较大的压力,必然出现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感。

二、积极心理学指导高职院校

辅导员工作的现实意义积极心理学是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状态,包括幸福、美德、意义、审美、创新、善良、心理健康等积极的心理能量,着重对人类有价值的美德与优势进行研究的新学科,其目的是发挥自身的潜能和优势,展望蓬勃发展的人生。它致力于发现和弘扬使个人、家庭、组织和社会得以繁荣兴旺、积极发展的心理和环境因素。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三个维度:一是个体的积极情感体验,主要探索人类的幸福感、获得感、快乐感,倡导构建乐观主义态度;二是积极的人格特质,主要研究积极的心理特征、品格优势,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积极的人际关系、宽容和智慧、灵性等;三是群体的积极组织系统,强调要从国家、社会与家庭三个方面建构积极的环境组织系统,从而促进个体获得幸福感,形成积极的人格。辅导员可以灵活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自身实践,利用乐观、幽默和其他积极品质减轻工作压力,增强固有的积极力量。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入手,探索化解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有效路径,提升他们的积极情绪体检,并以此理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实效,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一)利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发掘自身能量,自我赋能

积极心理学不同于其他心理学,它更加关注人的力量,认为心理学不仅应该为“患者”解决心理问题,更应该为普通人提供思维源泉以增强幸福感,使普通大众的生活更加有意义。积极心理学注重发掘自身能量,让个体能够关注自己积极的品质,拥有更多积极情绪,更加快乐。因此,辅导员需要用阳光心态影响更多的学生,不断发掘自身能量,自我赋能,成为正能量的发散者。

(二)学习积极心理学相关知识,化被动处理为主动引导

积极心理学为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他们不再以问题矫正为导向,而是关注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注重激发潜能,积极引导,重在预防,能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

(三)掌握积极心理学相关方法技能,提升服务和管理水平

以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现状为基础,设计合理的沟通交流方式,找准个体思想交流共情的切入点,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效率。积极心理学强调激励与教育自觉,认为每个学生的优点、需求与特点不尽相同。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现状,辅导员在工作中要善于采用赞赏的教育方式,与学生构建良好的人际沟通氛围,引导学生理智处理问题,做出正确决定。

三、以积极心理学指导高职院校辅导员调适职业倦怠的路径

(一)积极地自我认知,发展自我良好品质积极地认识自我,对自己形成客观评价,辩证地看待自己,悦纳自我,从而产生积极的自尊感,提升自信心。辅导员职业倦怠感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情绪低落并伴有焦虑、紧张、易怒等消极情绪,人际关系失调,自我评价及价值感降低,缺乏主观能动性和自信心,对社会、工作均产生悲观消极情绪。高职院校辅导员需要有效建立心理适应模型,通过不断学习强化积极品质,有效缓解压力并保持心理平衡,改善工作环境,关爱自己,热爱工作,对生活充满期待和希望。

(二)掌握积极的人际沟通方式,构建和谐人际网络

在促进教师自身发展方面,积极心理品质与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工作满意度、工作绩效、工作投入度、职业发展意向、身心健康水平、工作人际关系等方面呈正相关关系,与教师的职业倦怠、离职倾向、压力感等方面呈负相关关系。高职院校辅导员可采用积极主动的沟通方式,提高沟通互动中的支持度和参与度,传递正面的信息,利用“三明治沟通法”,即指出正面的肯定、提出建议(负面)、告知未来展望(正面)的结构式沟通技巧,使别人更易于接受,增强沟通效果,使自己与同事和学生的关系更加和谐。

(三)营造积极的组织文化氛围,促进合作学习型教师文化建设

积极心理学研究发现群体层面的积极组织系统有利于激发个体的积极情绪、增强幸福感。塑造具有共同信念的合作学习型教师文化,以教师文化的先进性和动态发展性为引领,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浸润教师的心理;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教师感受积极能量;开设辅导员交流沙龙、团体辅导等项目,帮助辅导员疏通情绪、发现工作乐趣、寻找工作成就感、营造团队归属感、掌握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决问题,利用积极的团队反馈信息强化积极的效果,让辅导员在工作中感受到幸福。

高效沟通心理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质量;心理学;工艺;管理

工艺是科研生产的重要环节,工艺过程包含了“人、机、料、法、环、测”六个主要的组成要素。在这几个组成要素中,“人”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核心要素地位特别突出。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在工艺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如何在工艺工作中深入挖掘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持续提升产品质量,这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人”区别于其它工艺过程要素的本质特点就是具有独立的思维特性,其行为会受到心理因素的直接影响。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分析研究工艺过程中各要素对“人”心理的作用机制,对于工艺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工艺质量管理过程中应用心理学的例子俯拾皆是,比如蓬勃发展的管理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是组织、企业中人际关系方面的人的心理因素的作用,是管理中更纯粹的人的因素问题[1]。运用管理心理学的方法可以研究人与人的关系,探讨组织中个体、群体、组织的心理活动规律,说明如何通过调整人际关系、激励动机、增强组织凝聚力等手段,来协调工艺生产的组织系统高效运行。又如“策动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受目的的引导和驱动的[2],所以要花力气重点解决人的行为激励问题,总结激励人心理和行为的各种途径与技巧,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工效的目的。

1工艺质量管理的核心要素

现在质量管理工作越来越细化,质量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人在工艺质量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日益明显。应用心理学方法在工艺质量管理过程中关注人的心理活动,以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性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基于这样几个原因:首先,工艺生产过程是人来完成的,工艺生产过程要靠人来实现质量目标。即使是整个企业的管理,最重要的仍然是对人的管理,因此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规律,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必然成为工艺质量管理的研究对象。其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重视人的因素,发挥人的主动精神,挖掘人的潜在能力显得更加重要。技术范畴之外的情感交流和人际交往会成为核心话题。日渐复杂的环境也要求团队有快速适应能力、较强可塑性及对不确定因素的承受力[3]。这些因素使得心理学成为工艺质量管理的刚性需求。再次,人是质量管理的主体,现代质量管理体系强调以人为中心,科学技术越发展,就越要重视人的因素,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制度,因此,在工艺质量管理过程中着重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性,将有助于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了解人的心理规律,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促使质量管理取得最佳的成绩。每个人的思维、情绪、习性及外在表现千差万别,正是因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相同的两个人,所以,需要通过建立工艺师与操作者“此时此地”的联系,在彼此的联系中产生互动,工艺师通过分析在互动中呈现出来的操作者的心理特征,以此来把握工艺指导的时机和方法,以期收到更好、更直接的指导效果。我们可以通过操作者对于某种色彩的喜好来分析他的潜在性格特点,可以通过操作者的外在表现推断他是否有需要及时更正的癖好、习性。进而给出我们一些积极的建议,让操作者可以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工作时始终保持平和、阳光的心态。

2工艺质量管理案例分析

2.1手表效应

一个人如果只有一块手表,在他心里会有一个确定的时间。但如果一个人有两块或者更多的手表,而且这些手表显示的时间并不相同,那么他将不知道哪块手表的时间更准确而出现思维混乱,进而变得无所适从。不同手表的时间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而手表效应的深层含义就在于:每个人都不能同时挑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行为准则或者目标信念,否则他的工作和生活很快就会陷入混乱[4]。(1)案例车间的操作者在安装某产品的过程中发现,工艺文件中对于产品的防护漆固化列出了常温固化和加热固化两种方法。现有的环境条件和设备条件可以保障操作者按照工艺文件规定要求完成两种途径的固化过程。但操作者面对这两种选择产生了犹豫,是选择常温固化还是加热固化?思虑再三,还是请来工艺师最终确定采用加热固化方式完成产品防护漆固化。(2)分析车间的操作者所表现出来的犹豫正是手表效应在作祟。在执行工艺规定时,操作者的态度是谨慎的,“按照工艺规定执行肯定没错”,对执行文件也怀有很大的依赖性。当面对选择时,会主动放弃判断。(3)措施在制定具体产品工艺时,明确工艺方法的适用环境,同时对应一种情境给出唯一的工艺操作方法,避免操作者做选择题。

2.2旁观者效应

在处理一件事情时,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某项任务,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强,会做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要求多个个体共同去完成某项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变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时就会退缩。这被称为“旁观者效应”[4]。旁观者效应的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1)案例在编制某产品的工艺文件时,设计师要求A工艺师在工艺文件中增加某元器件的安装注意事项。同时B工艺师负责的其它产品也安装了该元器件,设计师认为A工艺师会转达B工艺师这项要求,所以没有通知B工艺师。A工艺师认为B工艺师会去询问设计师,所以没有转达B工艺师这项要求。结果A工艺师在该产品的文件中落实了这项要求,但B工艺师没有落实这项要求。文件校对时发现了文件差异,B工艺师落实了这项要求。(2)分析A工艺师、设计师都存在着思维惯性,没有进一步明确工作任务的状态,认为“责任”是别人的事。(3)措施针对“旁观者”的心态,改进工作方法,职责分明,责任到人。同时通过监督环节,督促责任落实到位、不放空枪,落实到制度中。所有的设计要求都按程序明确固化,通知到人。工艺人员进行“A、B角配伍”对工艺文件质量进行校对、复核,保证工艺文件编制质量。工艺师定期举行交流活动,把工作中解决问题的经验、操作的技巧、产品的共性特点等进行分享。工艺副总一直及时向工艺师推广工作经验。工艺文件各级审签环节严格把关,人人分工明确,一级对一级负责。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通过占比进行科学地细化、具体化。同时责任落实情况纳入绩效考评,履责后要在绩效考评时述责,倒逼责任人紧绷“责任弦”,不能有丝毫懈怠。

2.3马蝇效应

林肯年少时曾经和他的兄弟在农场里犁地,林肯吆喝着马,他的兄弟负责扶犁。可是那匹马很懒,走得慢腾腾的。可是过了一会儿,马开始走的飞快,林肯非常奇怪,等走到地头他才发现有一只很大的马蝇叮在马身上,林肯顺手将马蝇打落了。看到这一幕,林肯的兄弟抱怨道:“你怎么能将马蝇打掉呢?刚才就是因为那个家伙,马才跑起来的!”没有马蝇叮咬,马走得慢腾腾的,有马蝇叮咬,马就跑得飞快。因为有压力,所以才有动力,这就是马蝇效应[5]。在工艺质量管理工作中,找到压力源,运用好压力源,才能切实提高工作效率。(1)案例生产现场的操作者曾经害怕见到工艺师,因为工艺师会发现并指出操作者生产过程中不符合规定的细节,操作者因此可能会受到处罚或者感到难堪。工艺师也曾经觉得“只要工艺文件编制完成,指导生产不出问题就万事大吉”,生产现场去得少,缺乏同操作者的有效沟通。(2)分析操作者和工艺师都有自己的“痛点”,并尽力回避自己的“痛点”。如何对症下药,改变讳疾忌医的心理?这需要管理者找到激励源,把握激励源,实现操作者与工艺师之间形成良性互动。(3)措施组织工艺师深入生产一线,实行工艺师生产现场轮值制度。零距离指导生产、零距离发现问题、零距离解决问题,取得明显效果。在生产现场工艺师同操作者有效沟通,工艺师可以审视工艺文件的可操作效果,操作者可以直接咨询操作中遇到的问题。有好的建议也可直接便利地传达给工艺师。在工艺师的绩效考核体系中,引入“事业心和责任感”、“团队精神”、“服务意识”、“沟通能力”等考核项目,使得考核制度更符合对员工的管理需求,让工艺师自觉进步,发挥出最大的潜能。

3工艺质量管理的人文机制

团队的素质能力、富于激励的奖惩制度、强大的质量文化构成了相互作用、联系紧密的工艺质量管理人文机制。心理学在工艺质量管理人文机制中起到了活化作用。通过心理学的方法可以有效地锻炼人的意志力,提升自控能力。团队成员在工艺工作中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同其他成员进行有效沟通,都可以运用心理学的技巧;在运用奖惩制度时,不仅仅把奖惩制度看作是管理的手段,更要让员工在心理上作为一种激励来接受;在工艺质量管理工作中,通过分析人的心理表现,制订相应的质量文化内容;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推进质量文化的宣贯更易让人接受。

4结语

心理学方法在工艺质量管理工作中应用空间广阔,是细化工艺质量管理的重要途径。认真梳理工艺师与组织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积极营造工艺师与操作者的良性互动,就会顺利地破解工艺质量管理工作中的难题。心理学方法不仅适用于工艺质量管理,也可以推广到整个质量管理工作中。

作者:张宴程 崔宏敏 张广学 王万生 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九研究所

参考文献:

[1]程正方.管理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孙科炎,李婧.行为心理学[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

[3]帕特里克•阿玛尔.管理心理学[M].奥蓝格,石京华,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