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秒的认识课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秒”是较小的计量时间的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小学生一般不易感知1秒和几秒有多长。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观察体验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使他们在层层递进的活动中体验、反思和调整,逐步建立起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学生能在开放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和想象力,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算一算等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
3.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渗新知
1.复习时间单位“时”和“分”
谈话引入:这节数学课老师要和同学们相处40分钟,“分”是我们学过的时间单位,我们还学过什么时间单位?(课件出示没有秒针的钟表)认识这两枚针吗?谁来介绍一下?(课件出示:时针、分针)你还知道有关时和分的哪些知识?
2.根据生活经验引出“秒”
师:再来看看50米赛跑的图片(课件出示图片和文字:6101号运动员跑50米要8____ )。这里用什么单位呢?为什么不用时或分了呢?
师:我们计量比较短的时间要用“秒”作单位。
(设计意图:在已学的时间单位时、分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引出跑50米的时间不能用8时、8分来计量,而是用8秒来计量,让学生意识到计量很短的时间用“秒”比较合适。)
3.认识秒针
师:秒针长什么样子?你能介绍一下吗?(课件再次出示钟表,指出“秒针”并出现文字)
师:秒针走的方向也和时针、分针相同,都是绕钟表的中心点顺时针方向转动。
4.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秒的知识。(板书课题)
5.秒在生活中的运用
师:除了跑步时我们可以用 “秒” 来计时外,你还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也看到过用“秒”计时的?
学生说后,教师课件出示图片:神舟十号升空倒计时、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倒计时、红绿灯、电视节目中24秒后回来等。
(设计意图:搜集生活中“秒”的运用,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二、层层体验获新知
1.探索计量“秒”的工具
师:看来,生活中用“秒”计时的地方还真不少呢!那么能计量“秒”的工具有哪些呢?
学生说,然后教师课件出示一些带有秒针的钟表和没有秒针的计时工具,如秒表、电子钟表、手机中的计时器等。
师:现在我们利用带有秒针的钟表来体验“秒”。
2.体验1秒
师:在钟面上秒针怎么走是1秒呢?(根据学生叙述,教师板书: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是这样吗?(课件显示秒针一动,同时滴答一响说明1秒)
(1)课件反复出现两三次让学生看。
(2)闭眼听感受两次。
(3)拳头相碰为它打节奏。
(4)再次感受1秒,强化1秒节奏。
师:秒针走1小格,滴答一声就经过了1秒(课件再出示一次),1秒实在很短暂,这么短的时间里你能做什么呢?学生说后做动作(眨眼、吸气、跺脚、数数、翻书、拍手等)。
(5)1秒的价值。
师:我们在1秒钟里面只能眨1次眼、吸1口气……来看看老师给你们带来的一些信息。
课件出示一组数据:汽车每秒约行20米;动车每秒约行55米;喷气式飞机每秒约行500米;人造卫星每秒约行7900米;光每秒约行30万千米,1秒可绕地球7圈半;超级计算机每秒约可进行3万亿次运算。
师:同样是1秒钟,你看和我们做的事比较后(呈现上面的图片叠加),现在你对“1秒”又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呢?
师:是啊,看来1秒钟很短暂,但是只要我们好好地利用它,还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
(设计意图:1秒的节奏感知很重要,所以设计了四个层次:反复听、看,闭眼感受,打节奏,配合动作来感受1秒的时长,这样和数数、拍手、眨眼……等现实情境联系起来了,学生对“秒”的认识就有了一个鲜明具体的情境支持。)
3.体验5秒
师:时间这么重要,让我们抓紧时间往下看。那你能知道这个钟走了几秒吗?(课件展示秒针走5秒的动画),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1,走了 1大格,就是5小格,1小格是1秒,那么5小格就是5秒。(指名学生说)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知道5秒有多长吗?
根据学生提供的方法,跟着走动的钟表做一做,如跟着钟表轻轻地拍拍手、从1开始数数、轻轻跺跺脚、伸伸手臂等,提醒学生注意匀速。
师:你还能从钟面上找出秒针从哪里走到哪里是5秒呢?如果秒针在这里(在钟表上点上一个红点,不是数字上),那么走5秒该走到哪里呢?只要秒针走5小格就是5秒。
4.估计10秒、15秒
师:现在老师请你们做一个10秒钟的小闹钟,看看哪只闹钟准。听好老师的要求:当老师说开始,你们都闭上眼睛,自己在心里暗暗打节奏,觉得10秒到了,就轻轻地举高你的右手,在举手的同时睁开眼睛,你看到的数字是不是10。(课件出示依次跳动的数字)
师:你为什么这么准,你心里是怎么打节奏的?(采访一下估得准确的学生)你觉得问题出在哪里?(再采访一下估得很不准的学生)我们在打节奏的时候速度要均匀。
(设计意图:重视节奏感的把握和对学生体验后的评价,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反思不断调整速度,准确掌握秒的概念。)
师:我们再来一次好吗?这次要做一个15秒的小闹钟。(评价)
师:刚才我们感受了15秒,如果秒针从12(出示课件钟)出发,经过15秒应该到数字几呢?还可以从几到几呢?都是几大格、几小格呢?用乘法口诀三五十五,15小格就是15秒,也就是秒针走几小格就是几秒。(课件出示:秒针走几小格就是几秒)
5.认识1分=60秒
(1)初步感知。
师:观察秒针和分针是怎么走的?(课件演示)
看完后让学生说说发现:秒针从数12转一圈又回到12,走了12大格就是60小格,就是60秒(板书60秒),分针走了1小格就是1分(板书1分)。
所以1分=60秒,反问:60秒=?分 。
师:如果从数字1开始怎么走就是60秒,1分钟呢?你能用一句话来说明秒针怎么走就是1圈60秒呢?(不是从数12开始,随便在课件钟面上指一个点)要走60秒就是1分钟,秒针只要从起点出发绕中心点转一周又回到原先起点就可以了。 如果秒针走半圈也就是从12走到6是几秒?(指出也就是半分),秒针走2圈是几秒?几分?
(2)体验60秒。
师:60秒有多长呢?我们能做什么呢?让我们来试试。
分组做一做:方格中画苹果、田字格中写“秒”字、方格中写从1开始的数、做口算等(课件先出示画、写的方法)。用课件播放1分钟的音乐,帮助学生感知做练习的时间。
练习结束后小结:60秒里大约可以画几个苹果、写几个“秒”字、数能写到几及做了几道口算题。
(设计意图:在感知1秒后,又体验了5秒,估计10秒和15秒,最后体验60秒,这样让学生在层层递进的活动中体验、反思和调整,真正掌握“秒”和“分”的时间观念。)
三、游戏激趣拓新知
1.砸金蛋游戏(课件出示5个金蛋,砸金蛋看似随机,但是练习题的呈现还是需要有层次)
(1)金蛋1呈现:练习十四第1题。
学生大约每天睡9( ) ;挂红领巾大约需要20( );烧饭大约需要25( )。
(2)金蛋2呈现:估计。
从教室最后一桌走到第一桌需要( )秒;在黑板上写名字需要( )秒。
练习方法:一名学生演示,其他学生估计时间写在纸上,教师秒表计时最后评价。
(3)金蛋3呈现:看钟表,经过多少时间?
时针、分针、秒针都从7到10各经过多少时间?小结计时方法。
(4)金蛋4呈现:“请你当评委” 。
根据4名学生跑100米的成绩来确定名次。
2.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3.金蛋5呈现两句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
师:老师觉得你们这节课的表现非常棒,老师送给你们两句话(课件出示名人名言),希望以后大家都能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设计意图:以新颖的“砸金蛋”游戏呈现,不仅能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刚学的知识得以巩固并加以拓展。)
【教学反思】
1、使学生了解角的形成,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各种表示法;
2、通过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使学生掌握度、分、秒的进位制,会作度、分、秒间的单位互化
4、采用自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三种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度、分、秒的进位制,,会作度、分、秒间的单位互化
教学手段:
教具:电脑课件、实物投影、量角器
学具:量角器需测量的角
教学过程:
一、建立角的概念
(一)引入角(利用课件演示)
1、从生活中引入
提问:
A、以前我们曾经认识过角,那你们能从这两个图形中指出哪些地方是角吗?
B、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角。一起看一看。谁能从这些常用的物品中找出角?
2、从射线引入
提问:
A、昨天我们认识了射线,想从一点可以引出多少条射线?
B、如果从一点出发任意取两条射线,那出现的是什么图形?
C、哪两条射线可以组成一个角?谁来指一指。
(二)认识角,总结角的定义
3、过渡:角是怎么形成的呢?一起看
(1)、演示:老师在这画上一个点,现在从这点出发引出一条射线,再从这点出发引出第二条射线。
提问:观察从这点引出了几条射线?此时所组成的图形是什么图形?
(2)、判断下列哪些图形是角。
(√)(×)(√)(×)(√)
为何第二幅和第四幅图形不是角?(学生回答)
谁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怎样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总结: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angle)
角的第二定义:角也可以看做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所形成的图形.如下图中的角,可以看做射线OA绕端点0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OB所形成的.我们把OA叫做角的始边,OB叫做角的终边.
B
0A
4、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明确顶点、边的作用
(1)观看角的图形提问:这个点叫什么?这两条射线叫什么?(学生边说师边标名称)
(2)角可以画在本上、黑板上,那角的位置是由谁决定的?
(3)顶点可以确定角的位置,从顶点引出的两条边可以组成一个角。
5、学会用符号表示角
提问:那么,角的符号是什么?该怎么写,怎么读的呢?(电脑显示)
(1)可以标上三个大写字母,写作:∠ABC或∠CBA,读作:角ABC或角CBA.
(2)观察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特点?(字母B都在中间)
(3)所以,在只有一个角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写作:∠B,读作:角B
(4)为了方便,有时我们还可以标上数字,写作∠1,读作:角1
(5)注:区别“∠”和“<”的不同。请同学们指着用学具折出的一个角,训练一下这三种读法。
6、强调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二、角的度量
1、学习角的度量
(1)教学生认识量角器
(2)认识了量角器,那怎样使用它去测量角的度数呢?这部分知识请同学们合作学习。
提出要求:小组合作边学习测量方法边尝试测量
第一个角,想想有几种方法?
1、要求合作学习探究、测量。
2、反馈汇报:学生边演示边复述过程
3、教师利用课件演示正确的操作过程,纠正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4、归纳概括测量方法(两重合一对)
(1)用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
(2)零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可与内零度刻度线重合;也可与外零度刻度线重合)
(3)另一条边所对的角的度数,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5、小结:同一个角无论是用内刻度量角,还是用外刻度量角,结果都一样。
6、独立练习测量角的度数(书做一做中第一题1,3与第二题)
(1)独立测量,师注意查看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2)课件演示纠正问题
三、度、分、秒的进位制及这些单位间的互化
为了更精细地度量角,我们引入更小的角度单位:分、秒.把1°的角等分成60份,每份叫做1分记作1′;把1′的角再等分成60份,每份叫做1秒的角,1秒记作1″.
1°=60′,1′=60″;
1′=()°,1″=()′.
例1将57.32°用度、分、秒表示.
解:先把0.32°化为分,
0.32°=60′×0.32=19.2′.
再把0.2′化为秒,
0.2′=60″×0.2=12″.
所以57.32″=57°19′12″.
例2把10°6′36″用度表示.
解:先把36″化为分,
36″=()′×36=0.6′
6′+0.6′=6.6′.
再把6.6′化为度,
6.6′=()°×6.6=0.11°.
所以10°6′36″=10.11°.
四、巩固练习
课本P122练习
时间的认识包括认识钟表,时、分、秒以及年、月、日等,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这些内容既是循序渐进的,又有其相对独立性。课件《认识时间》以课程标准为指南,以服务教学为宗旨,依据北师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至三年级上册中“认识钟表”、“时、分、秒”、“年、月、日”等内容制作,旨在服务于这些知识的教与学。
课件思路及内容结构
1.认识时钟
此板块主要用于教学生认识钟面,学会看时钟。其中“钟面的认识”用来帮助学生认识钟面,课件将与钟面有关的知识全部设计在一个界面中,教学时教师可根据不同年级的需要只呈现相关内容;“时分秒进率”主要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了解时针与分针、分针与秒针之间的关系,既可自动演示也可手动演示;“经历与体验”让学生体验1分钟的长短,感受24小时的变化;“教你认时钟”设计为一个可以随意拨针又可准确报时的时钟,用以教学生认时钟。
2.读写时间
此板块主要设计有“随机时间”和“调节时间”两部分,供学生进行练习,让学生学会读、写时间(包括24时计时法)。其中“随机时间”又设计有整时、整分、整时/半时、近似时间等练习,这样设计便于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习题供学生学习和练习;“调节时间”,主要为教师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随即出示习题而设计。
3.玩玩做做
此板块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认识时间和读写时间的知识。设计有4个与认识时间有关且十分有趣的小游戏,包括:营救喜羊羊(初级型适用于一年级学生,挑战型适用于二年级学生),射气球(适用于三年级学生),闯三关(第一关为一年级学生设计,第二、三关为二、三年级学生设计)、勇攀高峰(为二、三年级学生设计)。
4.年、月、日
此板块用以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课件设计有一个“百年日历”和可直接输入的几个表格,供学生“探索发现”平年闰年的规律,揭示“二月的秘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意识。同时,还设计有一些相关演示与巩固练习题。
5.知识延伸
此板块包括有钟表博览、古人记时和惜时名言等内容,用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课件中预设有5个动物头像做成的卡通钟面,点击课件界面左边中间的小三角形呈现出来以供教师选用,建议多课时使用时适当更换钟面,这样会让学生每次学习都有新鲜感。
课件主要特点
1.智能性好
课件中大部分练习和所有小游戏都是随机出题并能及时正确、灵活地评价或给出答案。以“玩玩做做”中“勇攀高峰”为例。进入该页面时,有一快速运行的数字表(如下页图1),点击停止后出现一个随机时间,这时,要求学生将时钟拨到与数字表上的时间相同,正确时,课件会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攀登者便可向上攀登一程……攀登到顶峰时,还会再给出总评。课件的评价也有很强的灵活性,如“读写时间”中“随机时间”里的几组题,不仅全部为随机出题,且无论学生用“普通计时法”还是用“24时计时法”答题,课件均可灵活正确地做出判断。
课件中的主要学具“时钟”和“百年日历”不仅功能全且智能性好。“时钟”除前面介绍的可以随意拨针,按键可调节时间,它还有智能化的语音报时功能,当操作者进入“认识时钟”中的“教你认时间”界面以后,点击“开始”按钮,便可以任意拨分针,拨针停止后,点击时钟上的“语音报时”,时钟会准确告诉你所拨的当前时间。“百年日历”中的时间与计算机时间同步,年、月可以灵活地选择(点击显示年月旁边的小三角),可呈现两百年的日历,供学生学习“看日历”、探索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规律,揭示“二月的秘密”(课件设计有供学生探索规律、揭示秘密所需用的表)。
2.实用性强
(1)既是课件,也是学件
作为课件,它有课堂问题思考、有教学演示动画、有与之相应的练习等。以“认识时钟”中“时分秒进率”为例,进入该界面后,点击时钟下方,会出现认识钟面所需思考的问题,鼠标按住分针提按时针旋转,可以演示时针与分针的关系,也可直接点击“演示”按钮,课件自动演示时针与分针的关系,当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完成时钟下方的问题思考后,课件能准确做出评价。在教学中,教师可选择“经历与体验”中的“体验1分钟”,让学生体验1分钟的长短,教学完成后教师又可选择“读写时间”中的相关习题供学习进行练习,也可选择“玩玩做做”中相关的小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巩固所学知识。如果课堂上学生存在某些方面的不足,教师可借助“读写时间”中的“调节时间”有针对性地出题练习,因此说,它很适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
作为学件,它有知识的传授,如前面介绍的“教你认时钟”;有可供学生学习探究的学具,如前面已作介绍的“时钟”和“百年日历”,又有大量的分类型、分层次的练习和游戏,再加上学件具有及时评价功能。这样,即使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学生也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可见,它也适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可称为学件。
(2)操作方式简便
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计算机运用能力有限,设计时尽量让操作方式简便。运用该课件练习时,学生只需会点击鼠标、输入数字、按方向键等简单的操作即可,少数需要输入文字的地方,备有文字的选项,十分方便学生学习与练习。
活动理念: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当一项工作或任务远远超出个人能力范围时,进行团队合作就势在必行。学会团队合作不仅能够完善和扩大个人的能力,还能够帮助成员加强相互理解和沟通,把团队任务内化为自己的任务,真正做团队工作的主人,这样的团队会战胜一切困难,赢得最终的胜利。
活动目标:
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团队精神,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增进团队的参与、合作意识。
②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认识团队力量的强大,从现在做起,改变自己的行为,学会更为融洽地与团体合作。
③ 知识与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树立团队合作意识。
活动重点: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到合作的重要性,感受合作成功的快乐。
活动难点:培养团队精神,逐步理解、学会合作的意义。
活动准备:
① 花生, 答题卡,一个塑料瓶里放3个带拉线的小球。
② 多媒体课件。
活动设计:
课前准备活动
① (课件1)
② 课前2分钟热身:拍手歌(课件2)
(铃响)(课件3)
1 活动激趣,揭示课题
1.1 五指的争执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5个小朋友,他们之间发生了一点小小的争吵。他们到底在争什么?让我们来听一听。(课件4:小故事)
1.2 小测试一:拿笔
(过渡)师:到底谁说得对?下面,让我们来做个小测试:(全班活动)。现在请你拿出你的钢笔放在桌上,然后伸出你的右手食指,在不借助任何外力的情况下,用食指把笔拿起来,思考: 用一根手指拿笔容易吗?为什么?(数3)
师: “现在,请你用两个手指拿起笔,思考:用两根手指拿笔容易吗?为什么?”(数3)
师:“把笔轻轻放回桌上,请你再用五个手指拿起笔。(数3)思考:用5根手指拿笔容易吗?为什么?”
问:现在,请告诉我, 刚才的三次体验中:哪一次最困难,而哪一次最容易?为什么?(学生回答)
得出小结:对,每个手指都有自己的作用,但仅仅依靠一个手指的力量,很难顺利的完成一个任务,所以必须依靠手指共同合作的力量。
1.2 小测试二:系红领巾
(过渡)师:让我们再做个小测试。请听老师口令:
首先:请你拿出你的红领巾放在桌上,背起左手,用右手把红领巾带上(数5),有没有系好的同学?思考:一只手系红领巾容易吗?为什么?
现在,请你把红领巾放回桌上,然后伸出你的左手,用两只手把红领巾系上(慢数5)。请说一说:我们用一只手系红领巾容易还是一双手系红领巾容易?为什么?(学生回答)。
小结:是呀!很多事情我们需要双手来完成。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学习中,还有哪些事情需要用我们双手完成?(学生说)(如:系鞋带, 扣纽扣, 叠被子等等)
1.4 小测试三:小瓶口,拉小球
师(过渡):你们说得真好,有很多事需要手指合作、双手合作才能完成。那么我们的人与人完成一件事时是否也需要合作呢?现在,再让我们来做个小测试。
师:现在我请三个同学到台上来。(分配)口令:三人一起拉(第一次)。思考:小球为什么没能拉上来?现在,请你们想想解决问题更好的办法,咱们再来一次(5秒商量时间。)(第二次)提问:现在,大家来猜一猜:他们为什么第一次拉不上来,而第二次很快就把小球拉出来了?
(采访下面的同学)(学生回答)。
现在我们让他们自己说一说。(采访做实验的同学)
得出小结:我们人与人在完成一件事时也是需要通过合作才能成功。(课件5)(请大家一起读一读)
导出课题:今天,我们活动的主题是《学会合作》。(课件6)板书课题。(大家来齐读一遍课题)
2 活动体验,学会合作
活动一:剥花生
2.1 (过渡)师:那么,我们平时是怎样合作的呢?接下来,我们来进行一次小比拼。(课件7)(相同的时间和图片,不同的人数。)现在,我请四组同学来进行剥花生大赛,在相同的时间内,看看哪组剥出的花生米最多?(选人,分成1. 3.7人/组)。(小提示:一定要把剥好的花生壳请放进旁边的袋子里)。现在请你们张开10根手指,听口令:预备,开始。(时间:稍等后,其他同学和老师一起倒数10)停。
2.2 (结束后)采访全班同学:问:哪组的花生米最少?为什么?再采访失利小组的同学,问:你的花生米为什么那么少?你是怎么想的?(板书:个人 (有限))
采访全班同学,问:哪个组的花生米最多?为什么?再采访获胜小组的同学,问:你们的花生米怎么那么多?你们有什么感受?板书:团队(强大)
2.3 得出启示:有些事需要大家共同合作才能顺利完成任务,人多力量大。(板书:合作――完成任务)
活动二:记忆冲刺
2.3.1 师(过渡):是不是人多做事就一定能获得胜利呢?我们再来做个小比拼。(课件8)现在,我们全班分成每4人一小组比试,看看哪个小组团队才是最优秀的团队?(发答题卡)
准备, 请听题:大屏幕上将会出现各种排列不同的图形,请小组同学在15秒之内快速记住图形排列的顺序,然后,在图形消失后再打开答题卡做题,根据你刚才的记忆填空。(注意: 如果犯规的小组将取消比赛资格。)准备,开始(课件9)后(如果成功,问组员是如何做到的,)(如果不成功,师: 这次不成功,没有关系,咱们总结刚才失败的地方,想想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解决。15秒商量,准备,开始。 现在, 我们再来试试。(课件9)
2.3.2 (结束后)问:谁获得了胜利?(核对答案(课件10))祝贺获胜的小组(采访获胜的小组,问:你们是怎么做到的?有什么感受?)再采访个别失利的小组,问:你们为什么失利了,你们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并鼓励学生。 (3-4个失利小组)[引导:(分工合作)]
2.3.3 小结:通过这个小测试,我们明白了,要想获得成功,我们还需要掌握合作的方法。(板书:方法――获得成功)
2.3.4 过渡:通过刚才的两次活动,我们明白了:人不是孤立地生活在世界上,完成一个看似非常简单的认务都需要团队的齐心协力。我们生活在一个集体里,需要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关爱,共同成长。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件11):
3 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3.1 师(过渡):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我们的景洪市第二小学团队是怎样合作并获得成功的
(课件视频12: 我们的团队)
3.2 拓展:(提问:除了刚才看到的这些活动以外,我们还参加过许多类似的团队合作活动,比如接力赛、篮球赛等等。你们一定都参加过,现在,请你们来说一说你们参加过的活动,让我们都能分享到你的快乐。)
3.3 学生交流
3.4 小结:同学们,你们说得真好!相信通过今天的这堂课。你们会更加懂得如何去和伙伴合作。咱们的口号是:团结!合作!成功!
(课件13)
3.5 请起立!(全班起立)举起你们的右手。让我们共同呼响!
(课件14)
结束语:在我们今后的生活中,我们的团队可能只是两个人,也有可能是一个班级,一个年级,一个学校,甚至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无论你处于哪一个团队,只有学会合作,你的团队才会创造奇迹。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就是教给学生能借助于自己的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之成为一种思索活动。”因此,课堂教学要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以发展为主线,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践和思考的环境,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发挥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让人识别一种东西所用的方法不同,所需的时间也不一样。如:语言描述需2.8秒,线条图画需1.5秒,黑白照片需1.2秒,彩色照片需0.9秒,而直接观看物体的原状则只需0.4秒。这几组数据清楚地表明,人的感官越接近实物的原状,接收信号所需的时间就越少,信息传输的速度也就越快,也就是说表象信号易于接受。而随着21世纪的到来,以常规电教为主体的“多媒体优化组合”构建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运用这种心理学的感官原理的理论,应用于英语教学的一种实践。多媒体课件以其声、光、色、图的神奇结合,为学生提供了直观形象、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给英语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改变了传统的注重认知、灌输、封闭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创设了和谐高效的英语教学氛围,更大地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二、常规电教媒体在英语学科中的应用
(一)借助常规电教媒体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学习兴趣。古代教育家孔子早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这句话明确地指出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我认为在英语教学中巧妙运用常规电教媒体技术,把教材中单调的文字形象、生动、逼真地展示出来,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鲜明、生动、清晰的视觉形象,使学生感兴趣,产生爱学习、乐学习的情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成师生之间的共鸣,可以更好地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例如,我在教学Disneyland一课时,先给学生放映了《唐老鸭与米老鼠》《白雪公主》等片段,让学生在笑过之余更迫切地想要了解Disneyland的历史。
(二)借助常规电教媒体创设生动活泼的英语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开展和实施,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充当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现行的新课程改革倡导的研究性学习是使学生变被动型的学习为投入型的学习,让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和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而信息技术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如在学习Ann’s Birthday Party一课时,首先,用powerpoint制作出教学课件,通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示:Ann 邀请朋友参加生日聚会——朋友们高兴地接受邀请——Ann和妈妈为聚会做准备——朋友们先后到来——送生日礼物——唱生日歌——吃蛋糕等,帮助学生阅读和理解课文。然后设计有关问题,了解学生的理解能力。这样就把学生带入到一个具体而真实的情境中,达到语言的时间效果。其次,是通过课件展示课文的重要语言知识点,并进行知识运用的练习题。最后,提出问题:What do you think about Ann’s party?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问答。再运用所学知识分角色表演。这样,整个课堂学生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借助常规电教媒体可以化难为易,化烦为简,从而扩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电教媒体课件具有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图像等直观媒体信息可同步进行的优点,可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对学生的认识具有“催化”作用,为学生实现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架设桥梁。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常规电教媒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充实直观内容,丰富感知材料,能够较彻底地分解知识技能信息的复杂度。在课堂操练过程中,让学生与电脑扮演不同的角色,这种人机交互的方式使得知识化难为易,化烦为简,学生能轻松地学习。同时,利用预先设计好的课件,能迅速地多角度的展示教学内容,从而改变以往先板书后讲解的低效程序,优化了课堂,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另外,在展示方式上也一改过去只有抽象文字,取而代之以图文结合体,使同学们利用图片展示的鲜明形象深刻理解和记忆板书的重要内容。例如,我在教学英语语法主动语态变被动语态时,我先用电教媒体课件给出一个主谓宾结构的句子”They make shoes in that factory.”,并分别对其主谓宾进行了下划线,然后我用电教媒体课件以动态的形式先使其宾语shoes跳到了句首,紧接着将其谓语make变为be动词加上其过去分词形式 are made又跳到了新句子的谓语部分,又将其原来的主语they变为by加其宾格形式them跳到了新句子的谓语后,最后将原句的剩余部分跳下来呈现出了它的完整被动句Shoes are made by them in that factory.之后我让学生自己归纳主动句变被动句的方法,学生都能很快而且很准确地完成任务,最后我再将主动句变被动句的结构公式跳出来S+am/is/are+过去分词,这样就使得很复杂的语法知识变得简单,学生容易理解,而且学起来更轻松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