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笛声何处

笛声何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笛声何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笛声何处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公主岭;耕地土壤;问题;改良措施

中图分类号: S159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19.045

1耕地土壤存在的问题

1.1物理性状恶化

随着土壤腐殖质层变薄和腐殖质含量的不断下降,土壤的物理性状也日趋恶化,表现为:土壤容重增大,孔隙减少,通透性变差,土壤持水能力下降,根据公主岭市耕地地力调查结果,公主岭市耕地容重平均为1.43克/立方厘米,而自然黑土容重多在1.0克~1.2克/立方厘米之间。物理性状的恶化导致了土壤保水保肥性能减弱,抗旱涝能力降低,土壤板结加重,耕性越来越差。

1.2耕层厚度变薄

自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大型农业机械和畜力为主的耕作方式已经代替了以小四轮拖拉机等小型机械为主的耕作方式,由于小型机械马力不足,在多年作业后,致使耕层厚度变薄。

1.3土壤侵蚀加剧

风蚀。由于春季多风多雨,春播时期的蒸发量远远高于降水量,加之近年来防护林老化和乱砍乱伐现象频繁发生,导致防护林面积逐年减少,每逢春季大风时节,极易造成表层土壤随风移动,发生严重的风蚀,引起沙尘和扬沙,尤其是公主岭市西北部各乡(镇)更加严重;水蚀。公主岭市南部是山地,丘陵起伏不平,因坡度的关系降雨不能被土壤吸收。产生径流,冲刷地表带走表土,产生严重片蚀和沟蚀,把肥沃土壤带走。水土流失面积达34600公顷。

1.4有机质含量下降

根据公主岭市耕地地力调查结果,公主岭市耕地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2.16%,而自然黑土垦前表层有机质含量多为3%~6%之间,低于3%的比较少见。吉林省土壤长期定位监测结果表明,由于重种轻养,农肥和有机肥的投入明显减少,导致土壤有机质仍在以平均每年0.1%的速度下降。

2改良措施

2.1采用深松蓄水,提高耕地水分利用率

公主岭市属于“雨养农业”区,地下水埋在数十米以下,土壤水分来源以降水为主,因此土壤的保水性致关重要,通过深松蓄水,建立“土壤水库”能使土壤水分的蓄积量大大提高,同时减少了地表径流,能有效防治水土流失。

2.2秸秆还田,种植绿肥作物

提高耕地肥力,不应以增加植物营养物质为主,而应以保持与改善植物的土壤营养环境条件为重要措施,经济合理利用有机物来培肥土壤,恢复和保持地力,提高耕地抗性。秸秆还田和种植绿肥作物是保持土壤有机质平衡的一个重要有机质来源,也是提高耕地肥力的主要手段。

2.3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有机肥和无机肥的配合施用

近年来由于化肥的增产作用在农民心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致出现了重化肥,轻有机肥的倾向,导致土壤中有机质的大量消耗,随着土壤有机质的下降使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下降、容重变大、土壤板结。增施有机肥,不仅能增加和更新土壤有机质,加强微生物活动能力,还可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为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是保持和提高耕地肥力的重要途径。施用量平均每公顷35吨左右。

2.4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普遍滞后是造成耕地质量退化和水土流失发生的主要原因。农田防护林建设有待加强,目前,公主岭市的森林覆盖面积极低,仅为8.6%,已有的三北防护林树龄普遍偏大,防风功能减弱,加之地势平坦开阔,春季少雨多风,致使土壤春季风蚀现象较为严重;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目前绝大多数农田不具备排灌能力。长期以来,农民一直靠天吃饭,忽视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致使在种植业调整中,一些高附加值作物的种植因缺乏水利条件而难以实施,也是造成耕地水土流失的主要方面。

2.5调整农林牧结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公主岭市耕地自开垦以来,基本上采取掠夺式经营,农林牧比例比重失调,农田生态系统日趋恶化草场被开垦,牧业成了“短腿”,农田大多数无林网。合理调整农林牧三元结构,适当地退耕还林,退耕还草,能使农田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达到合理有机地结合,形成较为完善稳定的农田生态系统结构,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耕层变薄,这是恢复耕地地力的有效措施。

3结语

改良公主岭市耕地地力,应以土壤培肥,用养结合,防止水土流失为中心,在培肥地力,改变耕种制度,建立合理的农田生态系统等方面,建立一套完整的提高土壤生产力、防止耕地地力下降的技术体系,才是最终解决耕地地力退化的长期有效机制。

参考文献

[1]范重秀.榆中县低产土壤农化性状及改良措施[J].甘肃农业,2000,(05).

[2] 宇文高峰,郭晓辉.咸阳市低产土壤的障碍因素及治理途径[J].土壤,1997,(01).

[3] 杨政权.长顺县低产土壤的障碍因素及改良途径[J].贵州农业科学,1983,(05).

[4] 王梅农.低洼圩区低产土壤改良研究初报[J].江苏农业科学,1989,(06).

[5] 宋庆华,任玉侠,李国辉.黑土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最优模式[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

笛声何处范文第2篇

第一条 本合同双方当事人

出让方(土地所有者):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下简称甲方)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政编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职务:_______________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________

受让方(土地使用者):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下简称乙方)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政编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职务:_______________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方将依法拥有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给乙方。根据国家实施关于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有关规定,双方本着平等、自愿、诚实、守信的原则,订立本合同。

第二条 甲方依据本合同出让土地的使用权,土地所有权属甲方,地下资源、埋藏物和公用设施均不在土地使用权出让范围。

第三条?乙方在受让使用权的土地范围内所进行的开发、利用、经营土地的活动,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法律、法规及广东省的有关规定,并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

第四条 乙方根据本合同付清全部出让金并领有土地使用证后,在受让的土地使用权使用年限内,土地使用权按有关规定可以转让、出租、抵押或用于其他经济活动。

第五条 土地使用权发生转让、出租、抵押的,双方当事人均要签订书面合同,并于合同签订后三十日内到当地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办理有关手续和按规定缴纳税费。

第六条 本合同项下的地块位于______________,土地总面积为______________平方米(大写:______________平方米),集体土地所有证号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位置及四至范围详见附图。附图已经甲乙双方签字盖章确认。

第七条 甲方交付乙方的土地的现状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八条 本合同项下的出让地块,按照批准规划用途为______________用地。

第九条 本合同项下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年限为______年,土地使用权出让年限自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起,至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止。

在出让期限内,如需改变本合同第八条规定的土地用途或增加总建筑面积,应当取得甲方和土地、规划部门同意,并经原批准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批准,依照有关规定补签或重新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并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手续。

笛声何处范文第3篇

关键词:萨拉乌苏;迎风坡;丘间地;背风坡;灌木类群;生物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S7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0008405

1引言

传统的沙地绿化多利用人工固沙先锋植物种的优势作用增加植物在沙地的覆盖率,这种从恢复生态学的入侵生态学角度引进优良固沙植物强势种的做法确实起到了防风固沙的重要作用,但对于有人为活动参与的公园类场地而言,这种生态学种植方式也降低了沙地植物营造的景观性和场地的功能性。但沙地植物景观的营造也不能像一般场地一样仅停留在美学意义上,忽略了沙地种植本身的自然性和生态性,并影响到沙地植物防风固沙的基本功能。

设计成集生态恢复、地方特色、场地功能、发展控制于一体的游览环境,以取得期许的社会、环境、人文、生态效益,将是有场地功能的沙地植物景观营造设计未来改进的方向。

2项目背景

鄂尔多斯草原气候处于东南季风和西风带、暖温带与温带的交错处,自然地带上是在阿拉善荒漠与落叶阔叶林之间的过渡带,植被地带上处于荒漠、荒漠草原与典型草原的过渡地带。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该区地处过渡带和生态脆弱区,植被分布格局动态变化对生态环境变化具有很敏感的指示作用。[1]

项目区作为一个特殊敏感的生态过渡带,造就了该地区较为丰富的灌木种类群,植物科的数量组成中菊科、禾本科、豆科、葵科占较大比例,在属上是篙属、黄茂属、葵属、寥属等占较大比例。独特的气候地理条件使本区形成了以中生、旱生的多年生草本为主,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层片明显,灌木、半灌木相对发达的区系系统,且地带上存在一定的替代性[2]。

萨拉乌苏国家湿地公园以湖库景观、鹭鸟景观、峡谷景观为主,是典型的荒漠峡谷湿地,水库两岸高差明显,且南北两岸土质条件不同,北岸以流动、半流动沙地为主,南岸以黄土地为主,构造剥蚀丘陵地貌,园内河谷深切,沟深30~60 m,由一系列的凹岸与凸岸基座阶地、离堆山、古河道所组成,为规模较大的沙漠大峡谷。设计区内的巴图湾水库是一座以工业供水为主,兼顾防洪、灌溉、发电、水产养殖、生态等综合利用的水利枢纽工程。从现状的GIS分析中可看出,规划设计区域高差60 m,整体高程南岸高于北岸。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最终可实现向北岸眺望可观赏到碧水连沙的荒漠奇特景观,向西北眺望可观赏到植被丰茂的景观的设计初衷。

3发展机遇及问题

3.1发展机遇

萨拉乌苏国家湿地公园最明显的是其荒漠峡谷的景观,设计的本质应该遵循自然演替的过程,延续地方文脉特征,打造属于萨拉乌苏本地特色的景观类型。以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为背景,以巴图湾水库、河套人文化遗址为依托,利用金沙碧水的自然生态景观和当地历史文化底蕴,形成集合地方资源特点、生态示范性和文化交融性的游览休闲湿地公园。

3.2项目区规划主要面临的矛盾

3.2.1短期的植物景观效果和树种固沙保育长期性之

间的矛盾树种保育的长期性是指人工植物群落能够在自然演替的过程中保证其生态效用的持续性。对于项目区北侧的沙地而言,人工固沙植物群落很可能影响到土壤水盐的移动情况,改变其原有的空间格局,这使得塑造物种多样性和景观丰富性虽然在初期阶段得到提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优势种的侵袭作用削弱了群落多样性的结构强度。尤其是出于短期内的景观效果的目的,在本身水分含量有限的沙地上大量种植乔木的做法,改变了原有的沙地贮水格局,增大了植物的蒸腾作用,从而导致缺水更加严重,进一步促使了荒漠化的形成。

自然界的自我恢复能力是不可忽视的,正是因为地球表面的环境因子与植被在响应中形成的动态平衡被打破,所以常常引发生态系统功能和结构的退变[1]。科学性是项目区人工植物群落结构的首要条件。

3.2.2特殊生态功能场地的利用与保护的矛盾

在项目区内根据土壤、植被、视线、地形、道路等情况进行植被功能性的分区,形成隔离保育区、受损恢复区、湿地驳岸区、游憩休闲区4大区域,其中隔离保育区分布在自然修复能力较强,距离道路、入口、水岸湿地较远的场地;受损恢复区主要针对流动和半流动沙地、人工破坏严重影响生态平衡、植被覆盖率低的场地;湿地驳岸区和游憩休闲区结合湿地公园内游览景点和人的活动相关因素,多栽植可观性的植物种,塑造有当地特色的景观形象。

4规划理念

规划在现有生态格局和绿化成果的基础上嵌入式开展生态旅游,进行小面积、小尺度的人为干预与环境改造,对于生态受损区域予以修复。以门户景观、立体湿地为主要规划侧重点,由景观游步道串联成线,种植体系形成的面,嵌入现状基地,构成一个完整的湿地公园生态系统。

4.1立体湿地概念的提出

复合式立体湿地是利用固有地形,选择坡度较大的场址建设人工湿地,也就是把传统的在单一平面上发展的湿地景观延伸到竖向上。立体湿地的建设能够控制土壤侵蚀、防风护堤,而且利用山体自然坡度,使污水自谷坡流经各级处理单元流到水库,提高局部地区景观的美学价值。在整个湿地系统中,通过“林地+灌丛缓冲带+消落带+沼泽+过水带”的组合[3],把湿地在立面上展开,形成建造峡谷湿地的特色。

由于项目地为浅丘沟谷,谷底面积较小,不利于湿地在平面上展开,且峡谷沿岸存在岸线和林相残破、景观效应差的护岸林,防护功能弱,易发生岸坡崩塌、滑坡等现象。为保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构建完整、安全、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特别把湿地的范围向立面上延伸,提高其生物多样性水平,构筑立体湿地的净化和生态景观系统。

4.2叙述性的游线布置

规划时综合考虑河流两岸的线性景观及两岸自然现状的不同,分为三个部分展现萨拉乌苏国家湿地公园的历史与文化,分别为:由水草丰美的河套人文化发源,后期因人为参与而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最后重塑生态的景观序列,塑造“自然生态—生态失衡—重塑生态”的过程。

5不同地貌植物环境关系与生态建设对策

5.1北部沙区

水分条件是影响沙漠植物种群的最主要因素,借助GIS对沙地土壤和水分等生态因子的改变(如坡度、坡向、地形)进行分析, 并结合立地类型的划分,通过植物群落的演变规律,确定不同立地类型坡向上的植物结构, 指导造林生产、树种选择。

5.1.1植物群落类型

项目区北部沙区的植物有常绿乔木樟子松(Pinus sylvestnis)、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也有人工栽植的旱柳(Salix matsudana)、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这些树种是疏林和水旁的主要组成乔木。分布较多的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中间锦鸡儿(Caragana intermedia)、油蒿(Artemisia ordosica)等为防风固沙的主要树种。其中灌木整体上是以油篙为建群种的沙生植物群落为主,其次是以百里香(Thmus mandschuricus)为丛生禾草类草原建种群,一二年生草本常见沙米(Agriophyllum squarrosum)、猪毛菜(Salsola passerina)、狗尾草(Setaira viridis)。这些植物在半流动或固定沙地上可以占据优势,尤其是无人为破坏时,对沙地的固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5.1.2立地条件的划分

生态恢复除了自然自我修复能力之外,进行适当合理的人工植被建设,加速生物种群的繁衍,增加整体群落的丰富度是项目区生态恢复的重要内容。水分是影响荒漠生态系统内诸多生态过程的主要制约因子,同区域内水分含量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立体条件的不同上,所以按照立地条件划分决定植物的群落种植结构是沙地绿化考虑的重点。

沙地土壤水分含量由高至低的变化趋势根据地形条件依次表现为:丘间地>迎风坡>坡顶>背风坡。这可能是由于丘间地地势较低,不仅容易聚集雨水,而且阳光照射时间短,而背风坡坡度较陡,并且向阳,蒸发比较强烈所致[4]。

根据含水量的区别将项目区北侧沙地的立地情况分为平缓沙地、丘间地、迎风坡、背风坡4类。

现状平缓沙地以半固定和固定沙地为主,植物种群的生态位重叠程度较高,优势种的生态位宽度大,为了进一步防风固沙,增加景观观赏性,同时植入建种群和非建种群,一方面发挥建群种的优势地位,另一方面用非建群种填空白斑块,丰富物种多样性。

丘间地由于地势较低,受风小,水分条件好,雨季还有少量积水,现状多侵入为1年生植物,如虎尾草、断穗狗尾草、寸苔草等。灌木以锦鸡儿和油蒿当地优势种为主,丘间地是沙地上灌木最理想的种植区域,在人工群落中应进一步增加物种的多样性,满足防风固沙要求的同时满足景观观赏需求,同时也应考虑到丘间地土质盐碱化和微生物结皮作用对种植的影响。

迎风坡现状植被分布没有垂直分布特征,有明显水平层片状分布特点,迎风坡下部植被生长情况最好,整体呈现草本植物占主体,灌木伴生的群落模式;中部植被稀疏,分布零碎,少见灌木,多为草本;上部近乎没有植物,沙土基本处于半固定状态。

背风坡的水分含量属于沙地各种立地条件下最少的一种,草本覆盖率较高,灌木非常少。

5.1.3不同坡向植物结构

项目区的平缓沙地采用嵌入式灌草结合的方式为主,场地周边种植乔木。灌木类群多样性取决于群落的空间配置,特别是群落的草本层组成。除了优势种禾本科和莎草科之外,可增加其他生物多样性的植物种配植,如蔷薇科、黎科、豆科等构成群落更稳定的结构。

从水分含量上来讲,丘间地最适合植物的种植,增加多年生禾草、藜科和柳属的一些种类以及花棒、柠条等优良固沙植物,提高植被总覆率和物种多样性,尤其是灌木种的多样性。由于土壤表面生物结皮的影响,乔木在区间地覆盖率并不高,在人工植物群落结构中也主要以灌木为主,沙地固定下来的灌木能够改善局部的小环境。对于在降水稀少而蒸发量很大的沙地地区来说, 结皮的形成对该地区的水分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但由于植物的吸收和蒸腾作用,结皮对沙地降水的入渗和土壤水分的蒸发具有很大的影响。乔木根系较深,蒸腾作用也较大,由于结皮作用不适在丘间地生长,草本植物的萌发和出苗在很大程度上也受生物结皮的影响,这就造成了丘间地虽然土壤含水量较高,但草本植物的盖度和密度却不是最高的现象[5]。

人工种植应对迎风坡的上中下采取不同的种植方式。迎风坡下部应配置以柠条、沙柳、锦鸡儿等人工灌木为主要植被类型,半灌木和草本植物为伴生的植物群落,少量配置几颗乔木,主要目的在于防风固沙,为中部种植乔木创造良好条件;中部应配置以樟子松为主要种植树种,草本植物为伴生的植物群落;上部初期种植特殊抵抗风力侵蚀的植物,如绵蓬、沙竹等,以改善流沙土质。

背风坡的水分含量较低,主要通过增加草本植物的丰富度形成稳定的群落构成。种植沙地固沙灌木,丰富草本植物的种类,多种草本植物的组成为主要植物固沙方式。对于背风坡来说,物种的丰富度及多样性指数主要受草本层植物的丰富度影响,即多样性愈大,群落的结构愈复杂。

5.2南部黄土区

现状项目区南部属于黄土地区,相较北侧沙地区植物更加丰茂。经现场调查发现,除侧柏及部分灌木外,不同地形部位、不同坡向乔灌木造林树种随耐旱程度的差异与相应的土壤水分状况呈现规律性的分布。

5.2.1植物类型

现状植物乔木以新疆杨、樟子松、旱柳、臭椿、华北落叶松、白桦、栾树为主,还有一些果树的分布如苹果和杏树等,灌木以锦鸡儿、匙叶小檗、内蒙野丁香为主,草本植物主要是紫花苜蓿、黄花补血草、大针茅草、紫羊茅、草地早熟禾等。

5.2.2立地条件划分

黄土区的土壤水分随地形变化的规律为:坡面>山顶;阴坡>阳坡;梁坡>沟坡。地形部位根据各类型区地形分析来确定:坡向为分阴坡(北、东北、西北);阳坡(南、东南、西南、西)。

5.2.3不同坡向植物结构

阴坡在种植规划时因梁坡和沟坡水分含量的区别要分别规划。现状梁坡部分有本土灌木,整体以草本植物为主,规划中将梁坡种植少量乔木,主要以种植多种灌木为主;沟坡种植多种草本植物,增加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主要以增加群落丰富度为主,种植方式有较明显的坡向垂直特征。

现状阳坡的梁坡段有乔木生长,灌草也较为丰富,生态环境好;沟坡以草本和灌木植物为主。整体群落组成无明显垂直分布特征。规划中梁坡补植多种适地乔木和观赏性较强的灌木;沟坡种植多种灌草和小乔木,增加灌木的物种丰富度。

5.3湿地观光区

湿地是水生和陆地生态系统间的过渡带或生态交错区,不仅对水陆生态系统间的物流、能流、信息流和生物流发挥着廊道、过滤器和屏障的作用功能,而且对提高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生产力、净化水体及减少污染、消浪护岸、调节微气候、美化环境和开展旅游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潜在价值[6]。

现状项目区湖滨带生态系统有所退化,湿地生物资源种类缺乏,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极少,净化功能并不明显,利用规划理念中立体湿地的概念,将湖滨植被分为三区,陆向辐射区种植藨草、马蔺、扁穗草、水葱、寸草苔、水烛;水位变幅区种植浮叶眼子菜、品藻、菖蒲、细叶鸢尾、野慈姑、棒头草;水向辐射区种植小眼子菜、狸藻、千屈菜、莕菜。 利用水生植物的多样性增强其生态功能和观赏效果。

6满足游憩休闲功能场地的塑造形式

6.1植物空间组成

整体空间组成仍以地方性特点为主,景区嵌入式放大,其他地区多为开放式。乔木从滨水至陆区密度逐渐降低,人工观赏群落也以景点为中心做辐射状布置,其他空间多以生态型维护建设为主,按照隔离保育、受损恢复、功能利用的不同保护程度分类。其中景点区的植物空间组成也根据功能的不同有所区分,主要分为:①孤树观赏景观;②质地草甸景观;③芳香花甸景观;④群落丰茂景观;⑤湿地植物景观。

孤树观赏景观以沙柳、沙枣、胡杨、旱柳等姿态可观性强的乡土乔木植物与贴地草本(刺叶柄棘豆、北芸香、青葙等)为主,“孤树对夕阳,了然无美景。”这种植物景观类型尤其在项目区北侧的沙区能打造出粗犷的特色景观;草原牧业风光通过两种不同类型植物配置塑造,均以灌木加草本的群落组成为主;质地草甸景观主要以针茅、赖草、鄂尔多斯蒿、中间锦鸡儿、金丝桃叶绣线菊、甘蒙柽柳、沙蒿组合而成;芳香花甸主要通过色彩和一些芳香类植物增添场地的趣味性和可观性,选取红柳、沙冬青、百花蒿、蒙古莸、青葙等植物组成;群落丰茂景观适合于生态条件良好且游客主要活动区(入口、广场等),乔木主要选取当地风景林多用树种如樟子松、银白杨、旱柳、北沙柳、金叶榆、白桦,灌木和草本丰富度也要求较高,同时考虑不同季相植物景观,常绿阔叶彩叶树种搭配,打造乔、灌、草配置丰富的植物景观;湿地植物景观主要围绕水边景区布置,种植鸢尾、菖蒲、眼子菜科、水毛茛、千屈菜等水生植物,打造“柳荡花香草缀堤”的景观形象。

6.2结合功能的景点布置

根据场地的交通、地质条件、高程变化和规划理念,项目区分为游牧文化体验园区、生态文明教育区、沙地运动区、地方人文展示区、湿地植物园区、湿地拓展休闲区、游客服务区、生态农业观光区、垂钓区和植物修复展示区这10个功能分区。根据功能分区规划了20个景点布置,分别为:栖风草影、牧野绿径、凝霞秋色、水镜流碧、潋滟沙澜、怡沙浮璨、临芳流霞、宿云醉月、柳堤水镜、芦花石流、曲水流饮、引静涵芳、浣水映沙、宿风残月、高坡听杨、田野乐趣、蒲涧濯缨、留听远翠、卧云眺远、栖霞晚照。

全园20个景点中有10个景点布置于亲水侧,充分发挥项目区湿地公园的主题,由于黄土区植物生长环境较好且为了满足沙区生态修复保育功能,南岸黄土区景点较多。整体项目区规划集合科普、休闲、观赏、展示、保育、服务于一体,充分利用鄂尔多斯地方性湿地及地质景观。

7结语

从以上规划过程可以看出,项目区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和生态功能,在营造湿地公园的同时,从生态恢复和群落演替的角度出发进行植被规划,从不同立地条件的角度阐述了植物群落的不同结构组成,意在使萨拉乌苏国家湿地公园不仅能够满足一般湿地公园的使用功能,且在尽量不影响到生态的恢复的前提下,促进生物群落多样性的稳定。

沙地种植作为一种技术性的生态恢复形式,如何融合在我们的景观设计中还将是一个可深入研究的问题。只有在保护和营造多样化的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环境和植物多样性的前提下,将沙地景观注入更鲜活的生命力,使其产生独有的观赏魅力,满足科学性和美学性的双重需求,才能使沙地景观营造真正走向成熟。参考文献:

[1]李朝生.鄂尔多斯草原北部沙区植被-环境关系与生态建设对策[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5.

[2]李新荣.鄂尔多斯高原荒漠化草原和草原化荒漠灌木类群与环境关系的研究[J].中国沙漠,1998(2).

[3]殷洁,张建林,王静,彩云湖湿地公园水岸带景观建设模式研究[J].南方农业:园林花卉版,2009(1).

[4]潘颜霞,王新平.荒漠人工植被区浅层土壤水分空间变化特征分析[J].中国沙漠,2007(2).

笛声何处范文第4篇

观念;思维方法;探索;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05—0044—01

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创新教育是核心。作为小学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从小学生认知能力的实际出发,重视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学会探索和创新。下面我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谈几点看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1. 教师要树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意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学观念支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形成了以知识为核心的教育观念和行为模式,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其能力的培养。要想培养创新型的学生,教师就必须从“以教师为主,以知识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观念向“以学生为主体,知识与能力并重”的教学观念转变,树立起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意识。

2. 要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以往数学课堂教学程序的结构设计,突出的是教师的引和导,因而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书本知识。但从长远来看,学生的思维受到一定束缚,不能很好地拓展其动脑与探索的空间。尤其是到了高年级,学生的知识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思维比较活跃,让他们仅仅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例如,小学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他们可以通过预习、看教学参考书,初步理解要学的知识,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合理设计课堂教学结构,要有意识地给学生预留出一定思考和探索的空间。

以新授课为例:(1)预习交流。教师可先让学生4人为一小组进行相互交流,预习知识,然后让每一小组的代表发言或是自由发言。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还能有效地扩大学生的认识面,突破书本知识的局限。(2)小结知识重难点。教师对学生构建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整理,形成明确的学习重点、难点,并加以点拨,使学生自我学习的知识得到深化。(3)尝试练习。在学生初步理解掌握了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做一些习题,让他们体会解题方法的运用,这样能使学生感受到自我价值的体现。通过讲评,矫正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偏差,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4)归纳总结。通过知识的交流、试练,学生进一步明确了知识的要点,归纳总结出了解决的方法,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加深刻了。(5)提高练习。在学生理解掌握本课知识的基础上,让他们运用判断对错、改正、在实践中的运用等多种形式,巩固所学成果。(6)课堂小结。使学生再次弄清本课内容及解题方法,提高学生认识。

这个课堂的结构设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加了学生说和练的时间,整节课学生都能够动手、动脑、动口,能力得到了充分展现。

笛声何处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生;地理综合思维;激活

一、地理综合思维的内涵

1.地理思维

地理思维是人们根据思维的共同规律,认识地理事物,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揭示其内部联系,达到对地理事物规律性的认识的过程。它是人们对地理事物的理性认识过程,这种理性认识活动,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由于地理研究地域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之间相互关系与作用,研究范围及其广泛,地球表面自然和人文现象在空间分布不均匀。地理思维具有综合性,空间性和区域性等特点。地理思维包含有地理形象思维、地理逻辑思维和地理辩证思维等。

2.地理综合思维的涵义

综合思维即综合性的分析思维,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式。地理学不仅限于研究地球表面各个要素,更重要的是把它作为统一的整体,对其进行要素的综合分析、地方的综合分析、时空的综合分析等。

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产生是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并且有一定规律可循,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一个要素或局部发生变化,会使其它要素或整体发生变化。地理思维具有整体性、区域性和动态性。学生激活了地理思维能力,能够多要素、多角度地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而非片面地、孤立地看待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而综合地观察、分析和认识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较全面、辩证地看待现实中的地理问题[1]。

二、初中生地理综合思维的特点

1.初中生思维能力特点

整个初中阶段,思维能力得到迅速发展,由“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初中生已能理解一般的抽象概念,掌握一定的定理,能对许多现象进行概括和抽象。初中生的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其逻辑思维还有赖于感性经验和具体形象的直接支持。从思维的品质上看,初中生在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等方面都有了显著增强,但又常常带有主观片面和肤浅的特点[2]。

2.初中生地理综合思维现状

初中生对地理事物的认识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地理现象能够较全面的观察,分析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较发散。如分析聚落的形成,能够从地形、气候、水源、资源等方面分析;对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会初步运用逻辑思维分析。如分析各地气候差异的原因,能够从纬度位置、地形、海陆位置等方面分析;对地理问题的分析,会运用辩证思维,如人口增长的利与弊。

三、激活初中生地理综合思维的方法

1.根据初中生认知发展规律,培养综合思维

相对于小学阶段,初中生的认知水平迅速发展,以形象思维为主,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有了较高提高,能自觉根据教学要求去知觉事物。在观察方面,观察的目的性、持久性、精确性和概括性等都有了显著发展,辨析事物差异的准确率、理解抽象事物的能力得到发展。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初中生认知特点,培养其综合思维。如在探讨地球运动和经纬网时,采用教师讲述、学生看图的方式,学生常常会觉得乏味且感觉困难。采用观察直观感受模型演示地球自传和地球公转,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现象,提出相应问题,师生共同探讨问题,分析及总结,再联系实际案例探讨、分析,会收到较好效果。

2.联系生活中地理事象,激活综合思维

地理事象是指地球表面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主要包括天文现象,大气与气候现象,水文现象,植物形态与动物迁徙,地质构造,地貌,各种生产活动如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等,自然灾害、环境问题等。

初中生生活在多样的地理环境中,引导学生搜寻各种地理现象,运用地理综合思维分析地理现象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可形成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环境,创设生活地理情景,设置地理问题,激发学生的探求欲。如引导学生分析当地工业区分布特点,结合地形图、气候、资源、交通、市场等信息综合分析工业区分布的原因。

3.结合地图阅读分析,形成综合思维

地图是空间信息的图形传递形式,是信息的载体,可容纳大量信息。地图作为再现客观世界的形象符号模型,不仅能反映制图对象空间结构特征,还可反映时间系列的变化,并可根据需要,通过建立数学模式、图形数字化与数字模型,经计算机处理完成各种评价、预测、规划与决策。地图不仅能直观地表示任何范围制图对象的质量特征、数量差异和动态变化,而且还能反映各种现象分布规律及其相互联系。

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通过阅读地图,能够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空间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探讨河流时,引导学生阅读河流水系图,让学生从图中提取相应信息,如发源地、入海口、支流、干流(上、中、下游)、流的国家或省区等;其次是结合地形图、气候图、人口分布图、工业分布图等进行叠加,让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师生或生生探讨。让学生结合图例,绘制地图如街道图,零售店分布图等;创设探险、寻宝情景,让学生结合地图模拟探险或寻宝。

4.开展地理实践活动,促进综合思维

地理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相比,更多地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践应用。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认识,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华。地理活动课适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广泛,类型多样,主要有考察型、调查型、公益活动、撰写观察日志、创设微型课题如观察分析一种岩石的形状、成分等。

初中生对地理事物充满好奇,参与地理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很高,观察事物的视角很多面,分析事物较细化,思维较发散,但是分析地理事物较浅表、单一。由于初中生思维是发展变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应当充分结合初中生认知规律开展。例如,观察月相,需要组织学生统一时间观察,设计观察日志(月相的形状、出现等的填空),根据观察情况,分析月相变化规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认识月相形成的原因。又如,观察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成立一个地理小组,每天中午12点观察学校旗杆影子长度的变化,并做好记录,分析其变化规律,然后提出问题,通过实践观察,认识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现象。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更多

小学生之友·高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委教育工委

中国现代医生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新通信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