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刘禹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国传统文人往往面临三重困惑:生活困窘,仕途失意,生命质询。面对困惑,或求诸于内,或求诸于外。求于外时,那“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自然便很容易地和心灵搭建起了契合的桥梁。“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自然的时序更替盛衰荣枯便顺理成章地成了文人情感的寄托点,“春女感阳则思,秋士遇阴则悲”,于是,“伤春”“悲秋”便成了文人笔下最为常见的两大主题。
困惑的文人习惯于塑造一位儿女情长的闺中怨妇,通过她们“帘幕无重数”中“衣带渐宽”般的、对男人的钟情和苦恋来补偿作者生活、仕途诸方面的缺憾。同时维持自己作为男性的最后的自尊。(中国古代女性文人太少)而这种作品的主人公往往是因为看到“流水落花”而倍感“红颜易逝”的。《牡丹亭》中的杜丽娘看见“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便是这种心理的典型反映。这是“伤春”系列的一大特征。
而“悲秋”系列则是文人毕竟不甘心的苦苦挣扎。他们渴望“沙场秋点兵”,但现实只能让他们“梦里挑灯看剑”。所以相对于“伤舂”系列的美人迟暮来说,这里更多的是英雄末路。刘禹锡《秋词》一诗中一言以蔽之:“自古逢秋悲寂寥。”但刘禹锡的这首诗却一反灰暗萧瑟的“悲秋”传统,色彩亮丽,实为“阳光”之作。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目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读到此处。人的心胸为之豁然开朗。
刘禹锡一生被贬远州达二十多年,并且是几次遭贬。二十多年“长安不见”。他有愤懑,有苦愁,但让人感动的是他的乐观。也许正是因为贬谪经历才让他在巴山蜀水间能够接触“含思宛转”的《竹枝》俗歌,“乃依骚入《九歌》作《竹枝》新词九童,教里中儿歌之,是盛于贞元、元和间。”(《乐府诗集》)于是,唐诗至刘禹锡处又别开生面。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贬谪并没有摧毁他,反而成就了他。当然这种原动力还是来自于他那健康向上的心态,他如果一味地沉湎于“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之中而不能自拔的话,又何谈什么文学创新!
刘禹锡是王叔文集团的重要人物。顺宗李诵承大统之后,王叔文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是改革遭到了宦官和藩镇等特权阶层的疯狂围攻,特别是信任他们的顺宗因患重病让位于太子李纯,李纯为宦官所拥立,于是王叔文集团遭到了致命的打击。王叔文被贬为渝州司户,第二年又被朝廷赐死。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被贬为远州司马,史称“八司马事件”。刘禹锡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同马。
居朗州十年,他有幸被召回京城。十年后的京城已是人事全非,当年王叔文等人去台空。能被召回,应该俯首帖耳安身立命,但刘禹锡居然作了首颇具讽刺意味的诗:
自郎州至京城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执政自然不悦,将他远贬播州,朝廷重臣裴度以刘母年老为他求情,改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这样在京城只作了蜻蜒点水似的停留的他又携白发苍苍之老母向连州进发。一路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备极艰辛。这一去又是十四年。十四年里他转任夔州(今四川奉节)、和州(今安徽和县),皆是远郡。
中古时期的唐代,广东四川等到地与今天恰好相反,相对于中原地区,尚属化外之地、蛮荒之域。其落后闭塞完全可以让迁客流徒受到足够的惩罚。
“戮力上国,流惠下民”“致君尧舜”是曹植、杜甫的理想,也是中国绝大多数文人的政治抱负。但刘禹锡只能把自己的政治抱负和黄金岁月流放于“巴山楚水凄凉地”了,当时在柳州刺史任上的柳宗元有首《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连州刺史即刘禹锡)诗中“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可谓典型的“迁客心理”,刘禹锡同样也痛苦过,迷茫过,但没有失望,没有放弃。
敬宗宝历二年(公元826年),作为和州刺史的他再次被召进京。他一路北上,这年冬天到了扬州,和大诗人白居易相逢。冬天的扬州衰草迷离,雨雪霏霏……风,忽来忽去。远处瘦西湖上的台榭楼阁若隐若现,近处长江和运河的交汇处浪低水阔、帆影片片。离亭上这对命运坎坷的诗人惺惺相惜,诗酒唱和。这就是那著名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依然透着别人少有的亮色,特别颈联自是千古绝唱。
千山万水,直到文宗李昂大和二年(公元828年)他才回到京城,这已距当初遭贬二十三年了!三月的长安草色氤氲、桃花烂漫。二十三年之后朝中人物别是一番景象。但当年权贵余威尚存,刘禹锡却视而不见,一首《再游玄都观》,“权近闻者,益薄其行”,因而被分司东都闲散之地。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白居易认为该诗“其锋森然,少敢当者”,这八个字是论诗,也是论人。遭贬二十余年终不屈服,蔑权贵,轻禄位。嬉笑自若,少有其匹!
1、兵符相印无心恋,洛水嵩云姿意看。
2、苟有所见,虽布衣之贱,远守之微,亦可施用。
3、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4、尽诚可以绝嫌猜,徇公可以弭谗诉。
5、天与人交相胜。
6、兰在幽林亦自芳。
7、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8、以目而视,得形之粗者也;以智而视,得形之微者也。
9、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10、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11、美人首饰傧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12、教化之移人也如置邮焉。
13、清吟晓露叶,愁噪夕阳枝。
14、山积而高,泽积而长。
15、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
16、巧言易信,孤愤难申。
17、撩乱舞晴空,发人无限思。
18、五刃之伤,药之可平,一言成疴,智不能明。
19、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浥露似沾巾。
20、厚发奸之赏,峻欺下之诛。
21、守法持正,嶷如秋山。
22、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撩乱碧罗天。
23、千里之缪,不容秋毫。
24、秋风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25、石以砥焉,化钝为利。
26、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余把笔痕。
27、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顷如熔金。
28、雷雨江山起卧龙。
29、以清俭自律,以恩信待人,以夷坦去群疑,以礼让汰惨急。
30、弘爱人屈己之道,酌因时适变之宜。
31、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32、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33、有事之世易为功,无为之时难为名。
34、清越而瑕不自掩,洁白而物莫能污。
35、人生不失意,焉能暴己知?
36、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37、时乎时乎,去不可邀,来不可逃。
38、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9、进退维谷,冰炭在怀。
40、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41、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42、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43、嘈然欻起初骇听,殷殷若自南山来。
44、无意似多情,千家万千去。
45、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
4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7、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48、浮言可以事久而明,众嗤可以时久而息。
49、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50、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51、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52、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5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4、偏伤朋友尽,移兴子孙间。
55、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
56、花红昌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57、百胜难虑敌,三折乃良医。
58、在此为美兮,在彼为蚩。
59、朝来入忘树,孤客最先闻。
60、城中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
61、爱池能久立,看月未成栖。
62、空气恶浊的酒馆是罪恶的渊薮,能把贤人变成笨蛋!
63、东边日出西边南,道是无晴却有晴。
64、福兮可以善取,祸兮可以恶召。
65、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66、近来时世轻先辈,好染髭须事后生。
67、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68、发少嫌梳利,颜衰恨镜明。
69、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70、只缘袅娜多情思,更被春风常情猜。
71、穷巷秋风起,洗摧兰蕙芳。
72、烟开鳌背千寻碧,日落鲸波万顷金。
73、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74、绿玉觜鸡脑破,玄金爪擘兔心开。
75、八音与政通,而文章与时高下。
76、网开三面,危疑者许以自新;耳达四聪,()瑕累者期于录用。
7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78、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79、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动京城。
80、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81、峻节可临戎,虚心宜待士。
82、世路山河险,君门烟雾深。
83、人诚务胜乎天。
84、求硕画于庶位,虑遗材于放臣。
85、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
86、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87、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88、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89、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90、说之,推诚人自服。
91、计熟事定。举必有功。
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又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来源:文章屋网 )
秩登二千石,今我方罢归。
我秩讶已多,我归渐已迟。
犹胜尘土下,终老无休期。
卧乞百日告,起吟五篇诗。
[谓将罢官自咏五首。]
朝与府吏别,暮与州民辞。
去年到郡时,麦穗黄离离。
今年去郡日,稻花白霏霏。
为郡已周岁,半岁罹旱饥。
襦裤无一片,甘棠无一枝。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时的住所,因为他的这篇《陋室铭》而一举成名。现存陋室为清乾隆年间知州宋思仁重建。20世纪八十年代由地方政府拨款修葺,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和县规划部门表示,现存的陋室面积较小,很多来参观的人均表示值得看的东西太少、逛的时间太短,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不够深刻。甚至一些人看过之后,认为不过是座“破房子”。此次改造工程计划在陋室公园里新增“金经台”、“鸿儒阁”等多处人造景观楼阁,陋室公园将扩建到100亩,花费千万元,并对公众免费开放。陋室、孔庙、镇淮楼、四牌坊和文昌塔,是古和州保留下来的五大历史景观,和县县政府决定以这五大景观,打造一条长1.5公里的仿古街。
评论
安徽和县主政官员碰到一个难题:当地准备斥资千万改造历史名人刘禹锡的故居;然而,刘氏故居千百年来就以“陋室”闻名于世。政府花费巨资修复陋室,其荒谬性自然表露无遗。所以相关新闻被报道后,引发了人们对政府大搞“文物经济”的质疑。
还原事情本质,依然逃不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流行逻辑。至于修的是陋室或者豪华故宅,也就没什么太大区别。再说,当地这笔钱也不全用在一幢“破房子”上,借着项目还要搞新花样,比如仿古街。在我看来,更值得探究的是,这一表象背后的地方政府行为及其思维。
大致可以讲,“借尸还魂”、“争抢祖宗”、仿古造古、拆旧换新等现象,都是当下一些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抓手。现在更发展到,名人还没故去,就开始造“生祠”。余秋雨家乡老宅变身“名人故居”,对这一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和贡献就在于此。
不同地方在是否可以搞文化经济问题上,答案只能是因地制宜。就安徽和县的作为,我认为也没什么不可以的。至少客观上,可能起到保护文物的作用。当然,这么说的前提是,利用文物资源和保护文物应当各得其所,而不能让旅游经济大肆破坏文物虽然这处所谓的刘禹锡故居,很可能没有一片砖瓦属于诗人所属年代。关键就在于,和县乃至大多数搞类似文化经济的地方,仍然是通过政府或行政主导手段来推动经济。说到底,这是时代的迷思。
孔子说:“君子所居,何陋之有?”主要就是说人在人生当中的价值取向问题――是看重于物质的享受,看重于物质的条件,还是看重于你精神的境界,看重于你自己内心的修养和所达到的人格的高度。那么刘禹锡《陋室铭》基本上就是把孔子的这个思想艺术化的表现。
――南开大学教授陈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