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团队发言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我是xx学院xx创业团队负责人xx,很荣幸能够再次站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我们团队在这次售报营销大赛中的经历和收获。
在回顾那段难忘的日子之前,请允许我感谢这么一群人,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团队的辉煌。首先要感谢的是一直为我们团队提供支持与指导的xx老师和xx老师,是你们让我们的团队更加强大,更加有激情,在此我要对对孙老师和任老师真诚地道一声:你们辛苦了!谢谢!其次要感谢我们xx创业团队的全体成员,没有大家共同的努力就没有我们今天这骄人的成绩,所以,这荣誉不是属于我,而是属于每一个为大赛付出心血的成员。最后也很感谢其他兄弟院校的支持与帮助,才使得我们不断的努力,不敢懈怠,一步步走到现在。
回首参加营销大赛这一个月来的点点滴滴,仿佛就像一场梦,但是这梦又无比的真实。在座的你们也许会好奇:为什么我们xx创业团队能够蝉联大赛的冠军,而且比第一届报纸售出的数量上又有所突破呢?其实,我们的成功离不开以下三点:
第一,我们发挥了数量的优势。开学伊始,通过我们的努力宣传招新招了500多人,占学校新生总数的1/8。参赛前期,上一届的营销精英们把自己辛苦实践所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新队员,并且有针对性的为他们加油鼓劲,让他们带着自信出发。大赛开始的第一天我们要了5000份报纸,发动了将近150人出去义卖营销,不到3个小时5000份报纸就很快的销售完了。正是有了人数的优势和队员的积极性,使得大赛初战告捷。
第二,作为一个创业团队,我们必须要明白我们所做的这一切意义何在。搞创业不仅仅是为了去赚钱,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去服务社会。第一次营销大赛我们侧重营销,第二次就侧重于义卖,为我们身边需要帮助的人送上我们的爱心。当队员们把爱心和善良揉入了行动之中,哪怕再小的一投足一举手都觉得是有意义的。同时,走到校外近距离地接触社会也让大家提前感触到社会的冷暖,这样会让他们更加深刻的认识社会。
第三,压力就是最好的动力。每次外出售报前,我都会为大家强调压力的作用,为自己团队人员施加压力是我一贯的风格,因为我一直都相信只要我们有了压力,我们才能不懈怠,才能更负责任的把每一件事做好,所以,压力是我们成功的一大法宝。
可以这么说:这次参赛历练出了一大批精英,他们为我们团队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我们团队更加充满活力,一个月的磨砺让每一位成员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升。在比赛过程中,他们学到了如何承受社会压力,如何与别人沟通交流,如何不断的提升自我……困难面前,他们越挫越勇,营销报纸的效率自然越来越高。
大家都知道,现在我们大学生处于一个激烈竞争的时代,每一个人都面临着沉重的压力和考验。我们从进入大学的那一刻起,就相当于进入了半个社会,我们不能再像高中那样一味的学习,我们要敢于走出校园,主动与社会接轨,如果我们一直呆在安逸的校园里,等我们走到社会我们终将被社会所淘汰。我们之所以选择创业,是因为我们不想被无情的社会抛弃,我们想真正的靠自己的双手体验社会,实现自己的价值。虽然现在有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选择了创业,但很少有人坚持到最后,毕竟创业的路是异常的艰辛。我想说的是,凡事贵在坚持!
自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以来,已经过数十个年头,毕业生就业方式也由计划分配改为双向选择,而在高校迅速扩招,社会经济转型的新时期,日益凸显的结构性矛盾使得就业压力猛增,就业市场的争夺战也就在当前社会形势下火药味十足,建立起一支强有力的就业市场开发团队成为高校应对市场攻坚战的重要举措。以燕山大学2015年毕业生为例,本科生就业去向为国有企业的占53.62%,硕士生去向为国有企业的占49.75%,本科升学率占24.57%,硕士3.02%,毕业生流向省份以河北、天津为主。用人单位主要以与本校优势学科对口的的重型机械和亚稳材料相关的大型国企、民企和合资企业为主。而受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转型影响,传统重工行业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例如以首钢为代表的大中型钢铁企业2015年实现利润-645.34亿元,企业经济利润的大幅亏损,直接关系到到高校毕业生招聘计划的调整,从而减弱传统行业院校就业抗风险能力。提高就业市场占有率,扩大就业覆盖面,建设完善的高校就业市场开发团队刻不容缓。
二、团队建设面临实际问题
1.高校支持力度不够。在新时期以“双向选择”为主的人才选聘过程中,虽然国家出台相关文件要求用人单位不得以“985”、“211”和性别作为选聘条件,但在高校毕业生人才供需比严重失衡的形势下,非“985”、“211”院校毕业生正时时刻刻被企业用这一门槛关在大门之外。而部分用人单位传统观念的局限性直接导致许多具备优势学科的高校毕业生处于尴尬之地,而高校自身对就业的重视力度不足,难以应对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部分高校将更多精力分配给招生、科研、教学培养,认为有好的学苗,精心料理,定会开出绚丽花朵。而在有限的市场购买力的今天,面对万紫千红、乱花迷眼的人才市场,如果没有超凡脱俗的气质,只能靠良好的销售渠道或是自我的创业营销。传统的“酒香不怕巷子深”只有加上配套的营销方案才能真正的在短时间内刺激用人单位的嗅觉。
2.队伍建设热情不高。高校自我支持力度的不足,直接影响到队伍建设的积极性。高校就业市场开发任务绝大多数担负在高校就业市场工作人员身上,二级学院的配套科室多为空白或是临时组建,且为辅导员兼任,面对高难度、高工作量,且无配套的激励政策的就业市场开发维护工作,直接致使队伍建设后备力量不足。参与就业开发团队建设热情不够高涨,成为队伍战斗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
3.成员素质参差不齐。积极性不高使得队伍建设很难吸引更多高素质工作人员投入到市场开发工作中来,投入大,见效慢也成为部分教职工望而却步的重要因素。高校就业工作人员首先应具备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具备饱满的工作热情,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全身心投入到市场建设战斗中去,当前就业市场开发团队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团队成员素质要求
1.纪律性。高校就业团队成员应始终坚持勤俭自廉,时刻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团队优先在党员干部中选聘成员,时时刻刻以服务他人为宗旨,在市场竞争中保持清醒头脑,始终将国家、学校、学生的利益放在前面,甘于奉献,乐于奉献。
2.积极性。高校就业市场建设与其他行业的市场营销具有相似性,企业销售的是产品、是技术,高校推销的则是能给企业和社会带来无限财富的高端人才。不同点在于没有企业销售对应的资金奖励政策,所以高校就业人员需具备的应是工作的积极主动性,热爱就业工作,要将高校就业质量的提高作为激励自我向上的动力。
3.高效性。高校就业工作繁琐而且工作量大,工作效率高是团队成员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团队成员要善于总结经验,不断吸收学习先进的工作方法,团队协作,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出最高的实际工作效益。
4.先进性。高校就业部门是高校与社会的重要窗口单位,同时也是高校对外的一张名片,窗口单位的人员素质直接反映高校整体的素质水平,因此高校就业人员应不断加强学习,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政策信息捕捉力,紧跟时代步伐,建设学习型服务团队。
四、团队建设提升路径
1.建立稳定高效服务团队。选聘一批素质高、业务强,综合能力突出稳定的教职工加入到团队中来,加强团队协作能力培养,打造一支战斗力强、纪律性强的战斗队伍。
2.加强就业人员素质拓展。定期进行理论和实践培训,掌握社会经济发展脉络,科学的进行就业市场开发建设工作。
关键词:社团活动;学生社团;大学生发展
作者简介:罗俊艳(1989-),女,山西祁县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福建?厦门?361005)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3-0124-03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类型的多样化、学科专业的发展,大学生社团也日益纷繁复杂,学生社团对在校大学生的影响也逐渐增大。但目前国内对高校学生社团的理论研究水平与建设能力比较滞后,缺乏对“大学生社团到底给予了学生什么?影响了他们哪些方面的发展?”等深层次的思索和追问。在以往研究中,专门针对社团对学生个人发展的影响的研究比较缺乏,而现有资料也多集中在理论论述方面。因此,本研究将集中讨论“高校学生社团对学生个人的发展有哪些影响”,并进行了实证调查。本研究的研究问题主要包括:在社团活动中,学生在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四个能力方面有了哪些变化;学生干部与普通社团成员在这些能力方面的变化是否有差异;大一到大四的学生在这些能力方面的变化是否存在差异。
一、高校社团与大学生个人发展的相关研究
1.相关概念界定
(1)学生社团。学生社团是青年学生出于兴趣、爱好、特长或者基于共同愿景,为实现特定宗旨和目标而倡导创建的,以高校在校学生为主体开展活动的社会团体;是指高校中学生会组织、研究生会组织以外的专门性的学生组织。①
(2)大学生个人发展。在本研究中,我们把个人发展概括为以下相关活动:提高自我意识,实现个人才华和发挥潜力,实现愿望或加强身份等等。在自我完善阶段,个人发展包括以下内容:成为个体渴望成为的人,整合社会身份与自我认同,提高自我认识或确定优先事项、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或道德准则的选择;规划和实现梦想、愿望、职业和生活方式的优先事项;发展潜力和专业技能;发展个人能力,在工作中学习;提高生活质量,包括在健康、财富、文化、家庭、朋友和社区等方面的个人发展;学习技巧和方法,增强自我认知,取得个人生活的控制力和自我智慧的实现。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指出,教育必须围绕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四种基本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
2.学生社团与大学生发展关系的相关研究
从内容方面来看,大学生社团自产生之日就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社团的类型与功能、作用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不少学者针对学生社团的作用(即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做了相关研究,主要表现为:学生社团在素质教育中作用明显;②社团活动有利于大学生个性培养;③大学生社团在创新人才培养中作用明显;④高校社团文化对学生有较大的影响;⑤学生社团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⑥综合上述观点,不同学者在学生社团对大学生个人发展方面的研究都持有不同的观点,但是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学生社团的确对个人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并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的发展。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
1.问卷设计
结合相关研究文献的阅读,笔者采用自编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根据教育四大支柱,笔者主要围绕“学会学习的能力、学会做事的能力、学会共同生活的能力、学会生存的能力”四个维度进行问卷编制。
2.研究对象
笔者选择广东省某高校作为调查对象,原因有三:第一,这所高校作为广东省的一所新型高校,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而学生社团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第二,该高校共有社团57个,社团类型比较丰富。其中包括理论研究类、社会公益类、兴趣爱好类、社会实践类、专业技能类五大类,截止到2010年6月,学生参与社团人数约有2856人。
研究主要针对在校大一到大四年级的参加过高校社团或正在参加社团的1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问卷90份,剔除无效问卷,共有75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75%。
3.问卷信效度
笔者针对问卷的信效度进行了初测。在问卷初测中,EFA中取样适当性KMO指标为0.794,Bartlett’s球形检验统计量为824.920,p=0.000,说明数据很适合进行因素分析;在项目分析的检验结果中,各项题目均有良好的显著性水平;问卷的整体信度为93%。通过初步检验,笔者认为在这所大学中的被试群体适用此问卷,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表1?问卷信度分析表
三、研究结果
1.大学生参加社团的最初目的
笔者首先调查了大学生最初参加社团所持有的目的。经过调查显示,大学生参加社团的最初目的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锻炼自身能力,二是发展兴趣爱好,分别约为40%、34%。
2.参加社团对学生能力发展各方面的影响
所谓体育社团,是由拥有共同体育项目喜好的群众自发组织而成的社会团体。20世纪80年代后,体育社团逐渐成为各高职院校亮丽的风景线,球类、棋类、滑轮、武术、健美舞蹈类等社团风靡校园,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纷纷加入喜欢的社团,体育社团成为校园学生之间交流的另一桥梁。其影响力和凝聚力强,高职院校也大大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相互学习,尽量提供平台让校园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培养高素质多能化人才。通过调查了解到,相关的体育社团在各高职院校的喜爱度和参与度都是相当高的,丰富了校园业余文化生活。对各高职院校体育社团的调查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 高职院校开展体育社团的意义
1.1 有利于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也不再仅限于专业技能的好坏,还需要对相关多方面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对实践能力、社会的适应能力及学生的思想道德人品要求也非常高,所以复合型人才出了校门往往比“一专”学生有多的选择和提升机会。学校体育社团的开展,让本来不相识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了友善的平台,相互学习和沟通交流。很多“组织者”是高年级学生,在这过程中,他们的专业及兴趣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提升,参与者在学习技能的同时,精神意志及情感得到交流,培养了自信,在人际交往及自我管理上面都实现了自我的发展。
1.2 有利于“终身体育思想”盈满校园
到目前为止,有的高职院校的社团中,体育社团占到了三分之一。从这个比例可以看出,体育社团在校园的受欢迎度,学生课余闲暇时间喜欢到体育社团学习,参加体育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潜移默化的将体育变成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事的时候叫上几个同学,一块儿“练练”新学的动作,看看相关视频,不知不觉的在思想里灌输了“终身体育思想”,有利于校园学生体质的提高。
1.3 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进一步推广
校园文化能否得到重分的发展跟学生对社团的参与度情况息息相关,学生社团几乎成为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的主力军。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参加校园社团的学生层次不同,兴趣爱好也各有特色,正好社团提供了这个平台,让不同层次多风格的学生参与到体育文化活动重要阵地,“和谐、育人”的氛围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加之体育社团倡导的“团结互助”“友谊第一”等社团精神,有利于学生精神文明、文化素养及思想觉悟都得到提升。并与社会沟通接轨,培养德智体美全方位综合性人才,拓展创新意识,将校园文化建设推广起来。
2 当代高职院校体育社团发展路障
高职院校体育社团对学校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观念、经费、管理、活动组织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导致目前各高职院校体育社团的发展受到障碍。
2.1 价值观念方面
价值观作为一种主观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体育价值观,换而言之,就是对体育价值的看法与态度,以及与之相存的情绪、习惯等相关心理活动。校园体育社团是一种有意义的客观存在,学校的相关主管部门及学生应该予以重视,充分认识到其重要价值。但是目前为止,学校虽然意识到体育社团的开展对校园文化的发展是一种丰富,但是这需要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之一些主管部门对校园体育团体的认识还不够,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对体育社团的投入存在“缩水”现象,管理力度也“打折”。体育社团参与的学生在选择项目的时候也多为“热情”,随意性占多数,绝大部分都是大一学生参加居多,其后很少。所以观念上的不坚定在一定程度上给校园体育社团的发展带来阻碍。
2.2 经费方面
通过调查了解,目前各高职院校体育社团的进一步发展都普遍遇到一个“瓶颈”,那就是经费问题。这经费问题不但包括经费不足,还存在已有的经费管理不规范及使用不恰当的现象。当前体育社团经费的来源大多是会员缴纳、学院领导拨款资助及社会赞助三种,向会员收取会费,几乎在各高职院校都出现,但是因为针对的是在校学生,在收取额方面普遍较低,大概10~20元之间,多了学生不太愿意,无形加重了学生负担,太少了对社团来说,属于杯水车薪。学院补助形式主要是在社团开展比赛或特殊活动的时候才会拨款,也并不是每个社团都能有幸成功得到拨款,不能根本性解决经费问题。社会赞助方面的资金来源,由于学校社团影响力有限,资金赞助微乎其微。加之社团活动场地、器材、宣传等都需要一定的开支,学生经费管理经验有限,使得经费问题成为各高职院校体育社团发展的重要障碍。
2.3 管理方面
这里所讲的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校及学院对体育社团的管理情况。走访获悉,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体育社团的审批标准较低,多以鼓励原则为主,但是一般社团获批后,对其的管理很少,只要不出现安全问题,几乎都交由社团自行管理。另一方面是指体育社团对该社团内部工作及会员的管理情况。目前为止,体育社团的管理者大多数都是高年级学长,并且拥有一定的影响力,有的是学生会或者班上干部,有的甚至只是因为朋友关系弄个“头衔”玩玩。所以社团里的这些管理者还是缺乏一定的管理经验,责任意识也不强。加上会员的流动性比较大,监管力度不够,对管理带来一定的阻碍。
2.4 活动组织方面
体育社团活动组织情况主要从组织内容、组织方式及活动频率来分析。目前,各高职院校体育社团组织的活动呈两极端,一个是太专业,一个是太趣味,脱离了本社团的特色,使得会员参与性不高。主要形式有开展相关比赛、成果展示等,开始的时候每个星期可能都会组织活动,但热情一过,参加人数少了,活动开展的频率也越来越少,由于场地、器材及经费等限制,有的体育社团甚至一个学期下来总共没得十次活动,很大程度上影响会员参与积极性。
3 促进高职院校体育社团发展的对策
3.1 更新观念,重视校园体育社团的作用
各高职院校体育社团的和谐发展首先要从观念上更新入手,这不仅要求学校管理部门如此,学生本身也需引以为重。高职院校的相关管理部门需要想到:“多一个健康发展的学生社团,就多一块教育的阵地,多一个展示的舞台,多一个创新的堡垒,多一批受益的学生”。[1]学生体育社团工作是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可以将学生参加的体育社团项目作为一门选修课的形式,提供一定的设施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社团活动中来。学生作为体育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思想上认识参与社团的重要性,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要求和提升自己,由单纯的兴趣到学有所成的转换,养成良好的参与习惯。
3.2 多渠道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资金方面,一方面应该保证资金来源。以收取会费不能解决资金来源的根本问题,可以建立体育社团基金会,学生管理者和成员可以通过经营某些项目来获得营利,取得一定的活动资金,当然这些是在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实行。学校拨款资助方面,学校或学院每年可向每个体育社团提供一定“津贴”,对个别社团需要较大额度活动组织经费的,可以经过严密审核,准予一定经费支持。当然这还不够,体育社团可以在提高社团影响力的前提下,帮助企业宣传,争取企业赞助。另一方面,要加强经费的合理管理。需要完善体育社团的管理结构,选择负责的管理者管理本社团的经费,学校可对这些管理者进行统一的培训,学会基本的管理方法,透明管理。
3.3 完善管理,保障体育社团有效运行
高职院校体育社团的顺利开展需要不断完善社团的管理作保障,在整体上对学校体育社团进行管理和监督。学校的相关管理部门需要担当这一要职,制定适合该校体育社团发展的一些制度规定、考核评比法则,积极组织优秀体育社团骨干培训等,还可以建立例会制度,学院统一安排相关的专业指导教师,社团活动的开展和壮大可以咨询指导教师,做到相互交流,不断进步,努力将学校的社团活动工作有序、可行及合法化。将学校体育社团的集体凝聚力充分调动起来,学校管理指导和社团学生自行管理相结合,发挥体育社团主力军的功效,快速、健康及和谐的推动学校的体育社团发展,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地方高校;科研团队;合力
[作者简介]刘印房,德州学院社科部副教授,博士,山东德州253023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10-0147-04
科研团队一般是指为适应科技发展的趋势,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内容,由一定数量的技能互补并自愿为完成共同的科研目标而工作的科研人员组成的群体。可以说,科研团队的实质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发挥团队成员的合力,使团队能产生1+1>2的效果。然而,目前在很多地方高校由于种种原因,组建的科研团队往往无法产生1+1>2的合力效果,直接影响了科学研究功能的发挥。
一、地方高校科研团队合力发挥的必要性分析
地方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原始创新、成果转移和技术转化的主要载体,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力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担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地方高校能否完成以上历史使命,关键在于能否组建一批富有活力、形成合力的科研团队。
(一) 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科研团队的合力效应是提升科学研究水平的必要。与重点大学相比,地方高校的科研团队一是数量明显不足,二是往往流于“团队形式”,未形成有效合力。后者不仅影响了科研功能的发挥,也使地方高校费尽周折组建的团队往往成为“无效团队”或“短命团队”。地方高校要承担大科学时代的科研任务,就不仅要组建团队,而且要从根本上解决团队的合力发挥问题。通过组建形成合力的团队,才能克服研究者个人知识和技能的有限性,发挥集体和团队的智慧与力量,从而提高研究效率,承担综合性的科研任务,不断提高地方高校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
(二) 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科研团队的合力效应是汇聚优秀人才的必要。一批高水平的、形成合力的团队将对积聚人才发挥作用,而一个资源相互封锁、成员自立门户的“形式团队”最终将会曲终人散。地方高校通过科研团队的合力作用,较容易争取到省部级以上的重点项目,这样又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参加到团队中来,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作用,使其感到有归属感。同时,地方高校通过组建充满活力、汇聚合力的科研团队,也为团队成员之间相互阐述见解、切磋思想、交流信息搭建了平台。在科研团队建设中,一个形成合力、富有民主氛围的团队环境,对于人才的汇聚和培养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 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科研团队的合力效应是推进区域科技文化创新的必要。地方高校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同时更是区域科技创新的骨干和引领力量。目前,地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进区域文化创新对地方高校提出了迫切的要求,然而,地方高校的科技创新体系还非常不健全,科技创新资源还无法充分释放合力和发挥作用,对于区域科技文化创新的服务还不到位,这些问题亟须地方高校建设一批水平较高、能够担当区域科技文化创新任务的科研团队。地方高校通过发挥科研团队的合力作用和跨学科优势,能够增强科研力量,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在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地方高校科研团队难以形成合力的原因透视
地方高校由于受历史发展、办学经费、人才队伍、地域环境等情况的限制,科研团队建设还存在种种问题。总体而言,与国家重点大学相比,资源投人上“小、单、断、硬、散”,团队未能有效形成合力作用是地方高校科研团队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团队定位不够科学。科研团队发挥合力的前提是团队具备一个清晰的目标和良好的发展愿景,它将对整个团队产生巨大的指导和凝聚作用。而事实上,一些地方高校的科研团队不能从学校整体发展规划来布局和设计科研团队建设,而往往是在申报科研项目或应付上级检查时,才将一些人员拼凑在一起,将各自的成果打包在一块,临时“拉郎配”而组建的。这种不经科学论证,没有突出自身特色,不能适应学校科学发展而随意搭建的科研团队凸显的是功利性,缺失的是学术性,往往造成团队的价值取向融合度不够,稳定性差。也很难取得明显的成果。这不仅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而且不能形成合力效应和集群效应,更难以取得重大科研成果。
(二) 团队资源较为分散。资源的有效整合是科技团队发挥合力的基础。在地方高校,科研团队的组合往往是人员的整合,而资源未能有效整合。在各个院系之间、研究机构之间、实验室之间由于隶属于不同的利益主体,长期存在部门所有、职能重复、条块分割、学科壁垒等问题,研究机构往往自成体系,自立山头、门户,互相分割封闭,不能共享科技资源。因此,地方高校的科研团队也就无法形成规模和力量,无法汇聚研究合力,也影响了团队效能的发挥。
(三) 团队成员不够优化。团队合力首先是人的合力,其次才是其他资源的合力。一个能够汇聚合力的团队首先是其团队成员结构合理、搭配科学。当前,地方高校一是普遍缺乏在国内外、甚至省内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通过自身培养造就一个真正出色的学科带头人是非常困难的,通过引进而能够拥有少数几个真正出色学科带头人的高校也并不多,很多时候都是在组建团队时临时把系主任作为团队负责人,这种情况,往往使系主任没有精力用于团队建设,而有的系主任也没有这方面的学术能力。二是未形成有合力的梯队,有的整个科研团队其实就是现有部门人员的简单组合,学历知识结构往往呈圆柱状,而不是理想的金字塔状结构。更有甚者,现有人员也组合不到一起,由此导致团队凝聚力不够,无法形成有合力的学术梯队。三是团队人员选拔方式不够科学,团队建设是学术问题,自然也应该采取学术方式选择团队成员。而事实上,大多地方高校采取了高度行政化的方式,通过论资排辈选拔团队带头人和团队成员,这也为团队无法发挥合力埋下了隐患。
(四) 团队管理存在缺失。科研团队管理的目的就是遵循科技创新活动的规律,通过对众多关系的协调、服务,积极创造一个适合科技创新开展的“气候”与“舞台”,使团队成员能够发挥合力,从而完成团队目标。地方高校科研团队的管理,一是往往倾向于对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的管理,而对团队人员的管理较为忽视,缺乏给予团队成员更多的激励和科学服务的管理理念;二是制度缺失,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制度来完成,而地方高校普遍缺乏团队组建过程、管理过程和调整过程中一套较为详
尽的管理制度;三是缺乏分类管理,普遍存在“一刀切”的问题,管理机制往往单一化,缺乏针对性租层次性,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对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没有做到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采取不同考核方法。同时,在量化考核中,往往对科研成果的评价过分强调负责人的贡献,对在团队中承担不同角色和功能、作出不同贡献的成员缺乏针对性的激励。
(五) 团队平台严重不足。科研团队旨在依靠团队的集体智慧实现团队目标,而集体智慧是否能有效汇聚,都还需要具有相应的实验室等科研保障。对于地方高校来说,一是普遍缺少省部级或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基地等科研平台,与国家重点高校相比,地方高校的科研平台整体上较为薄弱,无法开展相应研究,也难以汇聚高层次人才。二是承担高级别项目数量少,研究成果质量不高。由于地方高校科研创新团队整体科研能力不强、平台条件差,所以多数团队缺少省部级以上研究项目,高水平论文及专著比较少,获奖成果更少。三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地方高校由于办学经费普遍紧张,因此,虽然提出了要大力发展科研团队的口号,但一旦落实到资金上,就往往捉襟见肘,投入不足,导致科研创新团队的硬件条件严重不足。
(六) 团队文化非常薄弱。由于处于团队建设的起步阶段,地方高校往往把大多精力用于争取外部资源上,而对内部的团队文化建设重视不足,严重影响了团队合力的发挥。一是功利色彩较为浓厚,由于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部分团队成员缺少科学精神和奉献意识,缺少坐冷板凳的勇气和决心,出现了学术浮躁、急功近利、难以潜心钻研的现象。二是协作意识缺失,部分成员“宁为鸡头,不为凤尾”,乐于单打独斗,往往自立门户学派,难以配合协作,甚至出现团队成员之间文人相轻、同类相妒、互相拆台的问题。三是愿景意识淡漠,缺少对团队共同愿景的高度认同,团队成员个人的价值观不能与团队的价值观达到一致,极大地影响了团队目标的实现。
三、地方高校科研团队合力发挥的机制探索
从根本上说,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是地方高校适应科技发展趋势的必由之路,是科研活动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产生高水平创新性科研成果的必然选择。地方高校应该遵循科学研究的客观规律并结合实际状况,积极探索科研团队的合力发挥机制,促使其更好发挥作用,顺利实现团队目标。
(一) 坚持科学导向,奠定合力前提。建设高效的科研团队,必须要定位科学、导向正确。一是团队建设必须坚持学术导向。团队建设必须坚持以重大研究项目为纽带,以解决重大学术问题为线索,以加强学术交流为平台,致力于构建符合现代科学发展规律、能完成科研任务的科研组织。二是团队建设必须服务学校发展。团队建设服务学校发展,就是把学科建设作为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职能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证,在推进团队建设中促进地方高校的科学发展。同时地方高校大多为教学型学校,团队建设过程中,还要坚持教学与科研结合,这一方面可以弥补团队科研任务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教学与科研的互动,更好地发挥地方高校的办学功能。三是团队建设必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地方高校大多是办在地方、服务地方的高校,它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团队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考虑,与地方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相对应进行建设,既是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方式,同时区域经济社会的广阔天地,也可以为团队建设提供舞台。
(二) 完备团队体系,打造合力主体。蜂群理论告诉人们,一个蜂群是否壮大,既与强大的蜂王有直接的关系,也与一个形成合力的团队休戚相关。地方高校组建强有力的科技团队,一要坚持正确理念。组建科研团队,要坚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紧密结合,既要根据团队目标的要求,制定一定的条件遴选学科带头人和团队成员,同时,又要立足成员的个人兴趣和禀赋,充分考虑成员的个人目标和意愿,将成员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相结合。二要选好团队带头人。团队带头人要坚持从学术标准、管理能力和道德示范三方面考虑,既可以重点从校内选拔,对于暂时不能满足条件的可以给予培养锻炼的机会;也可以从校外招聘,这样就可以有利于提升团队实力,完成团队目标,也可以培养校内人才。对于一时难以全职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也可以采取柔性引进的方式,设定任务目标,发挥其导向作用,争取在校外柔性人才的引导下,加快培养一批可以担当团队重任的人才。三要注重梯队的培养。一个高水平的科研团队,除了需要领军人物外,还需要包括学术骨干等在内的合理梯队。要注重围绕团队科研任务,配合团队带头人,充分考虑年龄、学历、学缘、知识、学科等不同背景的人群,选聘、吸引和凝聚一批符合团队建设要求的核心成员,组成学术梯队。
(三) 完善管理措施,健全合力制度。地方高校的科研团队发挥合力效应,必须实施科学的管理,建立一套规范的制度。一是践行分类评价的理念。要考虑不同学科团队的特点,不同团队成员的岗位特点,采取不同评价标准。应用型学科的团队可以重点评价其产学研结合和产生的经济效益,基础性学科团队则重点评价其基础研究的进展。在同一个团队成员中,要根据每位成员的岗位性质和实际贡献进行评价,考虑不同成员贡献的差别。二是完善制度,在团队组建过程中建立培养机制和遴选机制;在团队管理过程中建立运行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认同机制;在团队调整过程中建立流动机制和退出机制。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建设,使团队建设逐步走上规范化道路。三是构建科学的竞争机制,通过建立科学的竞争机制,着力克服内耗、发挥合力。要强化团队成员科学的竞争意识,营造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建立客观公正的学术评价机制,建立完备的责任监督追究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既能各展特长,又能克服恶性竞争,最终形成团队合力。
(四) 优化办学环境。配置合力资源。资源整合是团队整合的前提和基础,地方高校的科研团队要发挥合力,还必须在资源优化整合上做好文章。一是加大资源共享建设力度,以团队组建为支撑,加快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打破科技资源相互封锁的状况,促进资源共享,促进办学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转换,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创新,进一步提高科研团队对于资源的使用效益。二是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必须坚持把开放办学作为加快发展、增强实力的有效途径,努力为团队赢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不断加强与兄弟院校,特别是国家重点大学联系,充分利用其办学资源,广泛吸取有益的团队建设经验。三是加大投入,安排专项经费,进行科研团队建设。进一步加强基础教学科研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大对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投入力度,建设一批公共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进一步加大实验室运行经费的
投入,增加实验设备维护、维修费用,为科研团队建设提供条件保障。
(五) 加大建设力度,构建合力平台。与国家重点大学相比,地方高校的高水平的平台不足也是制约团队发展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地方高校必须立足自身实际,发挥特色,加大科研平台的建设与培育力度。一是最大限度地争取教育部和省级部门的支持,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建设一批省部级以上重点学科、实验室和社科基地,通过平台建设吸引和汇聚一批高水平人才,促进科研团队的形成和成长,切实有效地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工作。二是坚持校地共建,发挥立足地方的优势,与地方大中型企业共建高层次的实验室和工程中心,这样既能尽量多地争取社会资金的大力扶持,又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三是加大培育力度,实施平台建设的“育苗工程”,克服申报平台项目实际存在的“临时抱佛脚”的情况,坚持科研平台的长期建设、及早规划,按照“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的原则,培养一批能促进学校发展、又有希望冲击国家和省部级项目的建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