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方山子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笔者认为,要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实效,必须文言并举,做到“以读促言”“以文辨言”“言中觅文”三个要点的融合。
所谓以读促言,是对传统逐字逐句讲解文言知识的一种纠正。很多老师都认为文言文距离学生太远,因为没有生活基础,所以必须像教授英语那样去进行现代文――文言文的对照翻译。且不说这种教授方法本身就是低效的,我们不妨思考一下文言文距离我们的生活真的远吗?以古今异义来说,所谓古今异义的实词意义在熟语方言中还大量保存着。而即便部分实词的意思似乎已经面目全非,但仔细辨认,我们也不难发现,它其实不过是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色彩变化,词性变化了而已。语言本身就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过程,“老司机”从一个特定职业变成“熟悉某种技巧或知识的人”,大家接受起来毫无难度,为什么文言文词汇意思的变化就被当作洪水猛兽呢?又例如词类活用,在今天也依然广泛存在,例如“中国乒乓球队大败韩国队”“中国乒乓球队大胜韩国队”,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的意思却完全相同,原因就是因为前者隐藏着使动用法。
由此,我们可以说,文言知识在我们今天生活中还广泛存在,文言现象也距离我们亳不遥远。既然如此,我们大可不必用严阵以待的态度开展文言文教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既有实践效果,更有理论依据。按照波兰尼的说法,“人们所认识的,远远多于人们所告诉的”。这就证明,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因为受到语言环境的影响,其实已经对“言”有了独特的理解,有了相当多的默会知识。
当然,老师并不能因此放任自流,更需要特e选择重要的字词句进行注释,方便学生理解;选择文质兼美的古文,让学生体会语言、句式、情韵之美。指导朗读,让学生浸入文言的语境中去,调动其固有的默会知识,理解文意,体会文韵,这本身就是用“文”(文化)的方式来促进“言”的学习了。
“以文辨言”是通过对作者情感、旨趣的理解,来辨析文言词汇句子的意思。无论是现代汉语还是文言文,许多词的意思都不是唯一的,需要通过语境来辨别。而通过语境辨别词义的过程,不仅可以让学生更清楚理解词义,更能在辨析文意的同时加深对人物形象、作者情感等的理解。
以《方山子传》中一段文字为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驰骋当世”。此处的课下注释为“折节,改变志向或行为”。笔者就提出问题,“折节,在文中到底应该翻译成改变志向还是行为”。同学们仔细阅读,认真讨论,发现了几个重要信息:少年方山子羡慕朱家、郭解,表明其也是朱家、郭解那样趋人之急、赴士困厄的游侠;而中年方山子“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可见其有安邦定国的大志。而安邦定国,无疑是方山子想从更高层次上去扶贫济弱,可见方山子未曾改变志向,折节应为“改变行为”。其实学生掌握何止是“折节”一词的准确含义,为了更好的把握“折节”的意思,学生必须通过自主合作找出相关语段,这一过程自然能激发学生学习并掌握更多字词句的意思,而且也对方山子的人物形象有了更深的理解。
言中觅文,指的是在文言文本的阅读中,发现作者的寄托。觅,则要求学生要在掌握文言知识后要细读文本,领会作者的良苦用心。
关键词:艺考生;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及对策
G633.3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大家可能有一个共同的困惑――语文课难上,但笔者认为,艺考生的语文课更难上。长期以来,导致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症结到底在哪里呢?根据这类学生的特殊情况,努力寻找并掌握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彻底改变教师教得辛苦、 学生学得痛苦这一现状。
一、艺考生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及分析
艺考生,全称是艺术类高考的学生。他们把时间都花在专业的学习上,文化课成绩有所欠缺,成绩拖后腿是目前很多艺考生面临的困难,虽然语文是一直都在学的科目,但是对于绝大部分的艺术生来说,语文成绩是远远跟不上普通类的考生,特别是语文课堂非常难开展,所取得的效率也不好。具体表现为:
(一)从学生学的角度
1.漠视语文。艺考生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
2.心理重视,但无能为力。这类艺考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
(二)从教师教的角度
1.^念陈旧,应试为主。由于传统应试教育已经根深蒂固,使得很多老师在教授知识时,只是单纯的讲课本的知识。但是实际上真正的教学应该要教会高中学生学会学习,教学是为了不再教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更谈不上提高艺考生的语文素养。
2.方法不当,不切合艺考生的实际。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些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缺少一定的激情,教师和学生之间还缺少一定的感情交流,再加上语文教育教学的内容比较乏味、枯燥以及庞杂,缺少趣味,因此,并不是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没有趣味,是因为语文教师没有设计好语文课堂的环节。
二、艺考生语文课堂教学的对策
1.寓教于乐,激发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艺考生的个性特点明显,他们活跃、好动,喜欢表现自己,所以我们需要以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为切入点,设计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吸引他们在参与中体验语文独特的魅力,激发学习的热情。比如可以开展课前3分钟演讲、铅笔字练习、成语积累、优秀作文分享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会让艺考生觉得的有存在感,每个学生都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所以教学要投其所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2.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彻底改变课堂模式
改变以往教师“满堂灌”的局面,让学生动起来,像自己学专业一样的有趣。首先从形式上进行改变,桌子的摆放分小组围起来,每个小组的分配要注意男女、专业、能力方面的搭配,其次是教师上课时要突出展示学生的地位,让学生上台展示,这是这类学生的强项,但所有的设计都不要离开教学目标,在活动中完成教学目标。比如在教学《方山子传》时,我就要求学生完成字词、句式特点、介绍方山子的“异”等问题,要求组长做好组内分工,搜集资料、组织整理,板书译文、上台展示等,每项任务落实到每个学生,轮流承担。教师只做终点裁判,负责加分,必要时给予引导点评。在学生展示时,组内同学积极查漏补缺,组外同学拼命 “鸡蛋里挑骨头”,这样就能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激发他们探究的积极性。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团队精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艺考生术为枯燥的生活节奏。
3.重视课堂评价,构筑情感交流的平台
艺考生情感很丰富,但比较自卑,怕别人看不起自己,所以课堂上一定要重视与他们的情感交流。语文学习过程评价可充分发挥评价的反馈与调节、激励与促进功能,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发展性语文学习评价的核心。课堂评价首先是对思维的过程与思维方法的评价。也就是说, 无论学生回答的问题多么精彩, 也不能仅以一个“好”字作结论。因为, 教学评价的重心是过程而非结果。教师要有敏锐的目光, 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抓住结果分析过程, 从过程分析中归纳思维的规律与方法。这样的评价才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三、结束语
艺考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为他们要花大量的时间学习专业,课后的时间很少用来学习语文,所以我们只能向语文课堂要效率。如何使艺考生在课堂上“活”起来,是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的方向,希望我这几点建议和思考能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衬。
晚唐著名诗人杜牧的七绝《清明》是一首情景交融,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传诵不衰的诗。然而,正是这千古名句,引起了数百年来的一场公案——诗中的杏花村究竟在何处?粗略数来,现今全国共有大大小小“杏花村”20多处,遍布大江南北杜牧诗中牧童“遥指”的“杏花村”到底在哪里?比较集中的说法有以下几个。
酒香四溢花开满村
如今提到“杏花村”,除了杜牧的那首七言绝句,山西酒都汾阳杏花村酒厂的杏花村酒也为世人所熟知。不仅杏花村汾酒酿造工艺在2007年已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杏花村”这个品牌的价值已经达到了近50亿元。
杏花村的酿酒历史始于北魏,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关于杏花村酿酒,还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位仙翁老道,衣着褴褛,三次在杏花村的“醉仙居”酒店饮酒,巧吐芳香,清水成酒,变古井为神井。不管传说是真是假,这里的井水确是味如醴,甘馨清洌,取水酿酒,馥郁芬芳。到了盛唐,“杏花村里酒如泉”、“处处街头揭翠帘”,这里成为酒文化的古都,一直延续至今。
更为巧合的是,这里的杏花恰在清明时节绽放。据记载,这里的杏花平均开放日期为4月6日。众所周知,杏花开放的时间与气温、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虽然在公元11世纪左右,中国的气候经历了一次快速变冷的过程,但数据显示,晚唐的平均气温高于现在的平均气温。由此推断,晚唐时杏花开放的时间应比现在提前几日。而在南方,“二月杏花八月桂”,杏花开放时间与清明时节相距较远。
有酒有花,这里似乎和杜牧诗中的“杏花村”完全吻合。不仅如此,虽然现在的杏花村地处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但在唐宋时期,这里气候湿润,森林茂密,降水丰沛。“清明时节”大有“雨纷纷”的可能性。因此,在很多人的心中,山西的杏花村就是“牧童遥指”的那个。
迹以名传饮誉天下
“郡楼高出秀山门,古迹今时不可论。杜牧当年有名句,独唱城外杏花村。”记载在清朝《杏花村志》中的杏花村位于安徽池州(古称贵池)秀山门外。
“诗因景而灵秀,景因诗而名重”。贵池的杏花村原本不过是几间“沦为荒烟野草之中”的酒肆,毫无名气可言。据传唐朝会昌年间,杜牧被委任为池州剌史,春游府城西杏花村,写下了这首富有江南风情特色的艺术杰作。而正是杜牧的千古绝唱才让池州名播青史,饮誉天下。之后,“十里烟村一色红,村酒村花两共幽”的池州杏花村经过不断修建,村内茅屋酒帘,亭台楼榭,十里杏花灿若红霞,成为历代仕宦文人赏花沽酒之地。至清代整个杏花村已形成一片方圆10余里古色古香、风景如画的名胜古迹区,有闻名遐迩的古“杏花村十二景”,即:平天春涨、铁佛禅林、白浦荷风、黄公酒垆、三台夕照、桑拓丹枫、栖云松月、西湘烟雨、昭明书院、茶田麦浪、杜坞渔歌和梅州晓雪。
很多人都认为此杏花村即彼杏花村,其中很大的原因在于有大量史书的记载。据《广舆记》载:“池州古迹日‘杏花村’,在府城秀山门外。杜牧诗‘遥指杏花村’即此。”《江南通志》载:“杏花村在(池州)府秀山门外里许,因唐杜牧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得名。”不仅如此,在我国,为村立志的可谓凤毛麟角,而《杏花村志》却被收入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可见其文学和历史价值。
踏访池州杏花村之风光,只见竹篱不假,桥也仍在,河上帆船缓缓行驶,向北航行,即可进入长江。黄公古井,刻有“黄公广润玉泉”六字,坐落在郁郁葱葱的树林里,似烟非烟的纷纷细雨,红杏枝头挑出迎风招展的酒旗,花香混合着酒香,真是景不醉人酒醉人,酒不醉人人自醉啊!
往事千年如烟如梦
杨柳依依,小桥流水,樵歌牧唱,分外诱人。北宋苏轼贬谪黄州路经此处,意外地见到了隐居于此的友人陈季常。此后,他曾三次来杏花村饮酒赋诗,尤其是他撰写的《方山子传》,将此处记入其中,脍炙人口,流传千古。明清诗人也多有诗赋。清乾隆皇帝曾御赐巨匾“杏花古刹”于村庙。这受到文豪和皇帝眷顾的地方便是处于洛阳至黄州的要道上的歧亭。
其实,让这里远近闻名的另有其人。“弯弓片战作男儿,梦里曾强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指云堆上祝明妃。”杜牧的《题木兰庙》为他任黄州刺史时登木兰山为木兰庙所题。而从黄州到木兰山,必经过歧亭的杏花村。赶路遇雨,又值清明,心生郁闷,欲借酒消愁,从而作诗一首……这一切是那么的合情合理。
那么,歧亭的杏花村有“酒”吗?这里流传着这样的话“三里桃花店,四里杏花村,村头有美酒,店里有美人。”这里的酒被称为“黄酒”,因其颜色发黄而得名。有记载曰:“纯以糯米酿者,其曲内无血肉品,故酒味最醇。漉净余滓,入瓷瓮固封贮之,经年色黄,味尤美。”
“杏花村里酒旗风,烟重重,水溶溶,野渡舟横,杨柳阴浓……”更值得一提的是,宋朝诗人谢无逸路过此地杏花村之时写下的诗句与杜牧的《清明》是何等的相似!往事越千年,曾经的陈髓杏林隐逸,苏子四访五咏……如烟如梦。那些风干了的翰墨,依旧幽香缕缕。牧童骑黄牛杜牧诗汾阳
除了山西汾阳、安徽池州、湖北歧亭外,较著名的杏花村还有南京的“金陵杏花村”、《水浒传》中梁山脚下的杏花村,徐州丰县曾有99家酒罏的杏花村等等,但大多没有前三者有名气。
三个杏花村,与诗中相似之处甚多,也都有其他诗词、文献佐证,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牧童所指?其难度堪比《西游记》中的“真假猴王”。但我们仔细分析《清明》一诗,不难发现其中的蛛丝马迹。
诗的前两句大多没有异议,诗的后两句才是通往杏花村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