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范文第1篇

这句话意思是因为个人功绩,在世的时候受人尊敬,去世后也流芳青史。

这句话出自《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作者是宋代的辛弃疾。

原文为: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来源:文章屋网 )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范文第2篇

2、积尸草木腥,血流川原丹。——杜甫《垂老别》

3、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4、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曹松《己亥岁》

5、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北朝民歌《木兰诗》

6、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7、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家人。——戴复古《淮村兵后》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范文第3篇

——读辛弃疾的《破阵子》有感

五(1)班 许霖怡

怀着一份激昂,带着一份敬佩,我反复吟诵着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闲居在家心情苦闷的辛弃疾,借酒浇愁;深夜酒醉之时,还一次又一次地拨亮灯火,久久地端详着曾伴随自己征战杀敌的宝剑,当年沙场杀敌的一幕幕在眼前重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恍惚间,他觉得天已拂晓,连绵不断的军营里响起了一片嘹亮雄壮的号角声。他拿大块的烤牛肉犒劳将士们;军乐队奏着高亢激越的边塞战歌,助兴壮威。在秋风猎猎的战场上,他检阅着各路兵马,准备出征。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骏马飞奔,拉开强弓万箭齐发,响如“霹雳”,惊心动魄。敌人崩溃了,他率领将士们终于完成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伟业,赢得了生前死后不朽的英名……幡然醒悟,这一切都是梦境,作者发出一声长叹:“可怜白发生!”

读着读着,一个手持长剑、脚跨骏马、虎虎生威的忠勇将军,一个孤灯陪伴、头发花白、借酒消愁的老者同时跃然纸上。辛弃疾,这个戎马半生,战功赫赫的爱国将军把满腔的爱国之情、献身之志淋漓尽致地融入在这字里行间。可是,报国无门哪!看着镜中日趋越多的白发,辛弃疾一腔热血化作那句叹息“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范文第4篇

酒味弥漫,却酥不了人心。夜深人静,油灯隐隐约约。我见他借酒消愁,独自斟饮,半醉半醒,眸中却精亮依旧。营中的号角虚无缥缈,重激了铁血男儿的雄心壮志。军营中本是同甘共苦,对酒狂歌,畅快淋漓。伴歌,不是含情脉脉的丝竹之音……往日的留念,已经远逝。

铿锵的步伐伴随盔甲坚毅的碰撞,方阵在纷飞的沙土中迅速变换。长剑与胡刀交错火星四射,灼热的血如甘霖滋润我的心扉。我,是他忠实的伴侣,在沙场之上,我永不退缩。你挥动手腕,身侧便无人可档你的道路!

还记得你驭马驰骋,身影起伏。马也是通人意的。弓箭如雨,密密地斜织在上空。闻雷声轰鸣,是箭离弦时不羁难驯的颤抖。收复大好河山,辽土万里无疆,乃汝之所向。你曾今双手将我托起,跪于龙袍下请缨负命,愿在史书上撰写不朽的功勋……

辛弃疾,面对你,我看到了失落,我看到了惆怅,我看到了壮志未酬的凄苦迷茫。我有千言万语却无法道出。我只是一把剑——不,我是斩尽蛮首的剑——而不是一件工艺品。当利刃变得愚钝,光洁泛上殷红锈色,此等迂腐会让我疯狂。

沉痛的黑暗湮灭澎湃。你的心意,只有我知。

夜深人静,油灯隐隐约约。我独自斟饮,以酒浇愁,半醉半醒。月低转,光冷幽般照于宝剑之上,罩起一层淡淡的薄雾。我眯起眼睛,细细端详着缓缓浮现的刀光剑影。营中的号角,虚虚实实地召唤着,重新点燃了我的雄心壮志。将士同甘共苦,围坐对着篝火。吃着牛肉,喝着酒,……乐,是专属边塞的雄壮乐曲。铿锵的脚步伴随盔甲坚毅的磨擦声,方阵在纷乱的沙土中变换。

马通人意,也有了志气,在战场上飞奔时,像是成了神马。弓箭如雨,斜斜密织在战场上空。闻雷声轰鸣,是箭离弦时饱含壮志的嘹歌。收复大好河山,驰骋万里无疆,是君王所向。我愿请缨负命上沙场,在史书上撰写不朽的功勋美名。可正当这时,眼前的迷雾渐渐散去。本为嗜敌血之剑,却无奈重又映出我残余的老年。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中学古典诗词教学 曲词音乐性教学 基本内涵

中学古典诗词教学,历来重视其思想性与艺术性。对于诗人思想情感与文本艺术手法的理解与掌握,自然成为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在教学方法上,多数教师能够熟练掌握文本分析的技巧、基于普通话的朗读艺术和现代多媒体教学。但是毋庸讳言,古典诗词教学大多存在文体特征不够鲜明的问题,多数教师的教学方法都是普适性的拷贝化教学。这种教学带来的问题是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对于文体的深层认知相当缺乏。据调查数据显示,90%以上的学生除了具备词牌的概念化认知之外,对曲子词(即曲词)几乎一无所知。学生喜欢词的理由大多是基于朴素的意境认知与优美文辞,而对词能成为宋代主要文学样式的文体原因概无了解。中学语文教学往往忽视或有意规避作为曲词根本性特征的音乐性,这种认识上的不足是造成曲词音乐性教学后天不足的重要原因。加深对曲词音乐性教学内涵的理解,是开展曲词文体教学的首要任务。

一、研究选调以明确曲词声情的规定特性

关于词的创作,张炎《词源》卷下曾云:“先择曲名,然后命意。”所谓“先择曲名”,就是指词人必须首先考虑词牌所表达的声情与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能否适应,这就是填词家所谓选调问题。选调是创作曲词的首要工作。选择词牌首先意味着选定某种宫调,规定性的声情特色自然成为根本指向。关于选调之重要性,沈括《梦溪笔谈・乐律》有云:“哀声而歌乐词,乐声而歌怨词,故语虽切而不能感动人情,由声与意不相谐故也。”故而,对于创作者而言,理解宫调(乐律)与词调(乐谱)有助于理解不同词牌的不同音乐表现力;对于词作解读者而言,从研究音律腔调着眼有利于正确把握相应词牌的音乐旋律。

譬如,《菩萨蛮》词牌隶属中吕宫,其声情特色是“高下闪赚”。这个规定明确了《菩萨蛮》的调式相当于西方音乐所谓降E大调,明朗、有力、昂扬。但不完全相同,有点说唱艺术的味道。在宫调与词牌的共同约束下,全词的情绪节奏应当表现为紧促向低沉的过渡,仿佛一股哀伤次第开放,终而弥散开来,伴随的是心潮起伏。明白这种声情特色的规定性,就不会将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理解为完全的感伤与沉闷,也不至于出现一味徐缓而低沉的诵读。证诸文本内容,该词先是引述评价,继而描画赞美,终是哀痛断肠,故而全词情调由欢快而转低沉,符合中吕宫声情特色之规定性。对于唐五代及北宋前期的部分作品而言,像这样借助声情特色的规定性去理解文本,是追求教学科学性与遵循效率原则的重要路径。

结合中学语文课程中之入选篇目而言,如《虞美人》属于南吕宫,声情特色是惆怅哀伤,诵读要求是繁促而转悠长;《沁园春》属于般涉调,声情特色是拾掇坑堑,诵读要求是如坠云巅激宕难平,如此等等。从词牌看,《六州歌头》、《满江红》、《念奴娇》、《水龙吟》、《贺新郎》、《桂枝香》、《破阵子》等,适合于表达豪放激壮的情感;《满庭芳》、《蝶恋花》、《青玉案》、《醉花阴》、《声声慢》等,适合于表达婉约柔和、低回掩抑的思想情感;而如《忆江南》、《浣溪沙》、《鹧鸪天》、《临江仙》、《浪淘沙》等,音节都是相当谐婉的,可以用来表达各种忧乐不同的思想感情,差别只在韵部的适当选用。

总之,只有正确掌握词牌所属之宫调,方能理解其声情特色之规定性,对于文本音乐美感的品鉴,方不致南辕北辙或凭空臆断。

二、研究用韵以理解曲词声韵的表情功能

同音相应谓之韵。理解词韵有助于完善对于词作声情与文情的把握。韵脚的使用有助于形成词作声腔回环往复中的和谐乐感。相对于近体诗基本用平声押韵且一韵到底的格式而言,词的用韵格式要远为复杂,但正是这种复杂变化给阅读者以丰富的审美享受。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每一词牌用韵的具体情形又往往各不相同。这种复杂多变的格式,给情感表达提供了多种形式的选择。

一般说来,平声韵宜于表达和婉、缠绵的感情,入声韵宜于表达激越悲慨、凄断哽咽的感情,上声韵宜于表达抑塞磊落、低回凄恻的感情,平仄韵转换适合于表达起伏动荡的情绪。若从合辙押韵角度研究,我们尤其要注意辙口音色与感彩两方面。从辙口阴阳上讲,阳辙带有鼻音,音色响亮,包括中东、发花、怀来、江洋、言前等辙。阴辙不带鼻音,音色沉闷,包括乜斜、姑苏、衣期、油求、灰堆、人辰等辙口。从辙韵的感彩上看,各道辙口的功能又有所不同。譬如江洋、中东、言前、人辰、发花等辙口的表情多属热烈、火爆、雄壮、激昂型;摇条、怀来、梭波、油求等辙口的表情多属平和、从容、温柔、婉约型;衣期、乜斜、姑苏、灰堆等辙口的表情多属严肃、抑郁、悲凉、凄苦型;而两道小辙的表情则多属风趣、幽默、诙谐、俏皮型。用韵必须适宜于词调与宫调,这是选韵的基本原则。

譬如,的《沁园春・长沙》选用尤侯韵,也就是十三辙中的油求辙部,情调上属于平和、从容之韵,显然不够激越悲慨,反而有几分婉约之意。相比而言,苏轼《沁园春・孤馆青灯》、辛弃疾《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刘克庄《沁园春・梦孚若》诸篇,分别选用中东辙、言前辙、怀来辙等韵部,声情中则更多一种壮阔与豪迈。但是毛词文本中在青春岁月意气飞扬的豪迈背后,隐藏着词人因彼时“被远离”政治核心层而生出的柔软的感伤之意。将这两种情怀通过选调与选韵的艺术处理达成和谐,从而实现了音乐美与情感性的矛盾统一。这种艺术处理殊非独家,李煜之《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亦是此中经典。后主以声容激壮之词牌而选用柔软、婉约之梭波辙韵部,在激越声情之中表现的是悲慨之文情,与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相比更多吟哦的哀痛。

曲词音乐性之用韵研究,不能被简化为韵脚研究,从而庸俗理解诗词音乐性。通过选韵原则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曲词声韵的表情功能,有助于深入理解曲词音乐性及其美感。

三、研究布局以掌握曲词平仄的拗谐矛盾

曲词音乐性之布局,主要指平仄四声的安排。字调有刚柔、长短、轻重之分。把每个不同性质的单字连缀成为一个句子,用来表达起伏变化的思想情感而恰如其分,便能使听者发生美感而引起共鸣,这便是平仄四声在“倚声填词”方面的主要作用。诗词中的两平两仄双字相间,奇偶相生,轻重相权,不管它的内容怎样,吟诵起来都会发生高低抑扬的节奏美。曲词虽是长短参差的句子,韵位的疏密也不一致,但在每个句子的平仄安排上,同样以和谐为原则。譬如,李煜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系平韵小令,它的情调比较迫促而带有感伤气氛,即是由于用韵绵密的缘故。而每个句子中的平仄安排,仍然是十分和谐的。

如果应当运用平仄对称的位置没有使用平仄交互,就会构成拗怒的音节。这对表达起伏变化的不同情感有着非常重大的关系。凡是适宜表达激昂豪壮的思想感情的曲词,它的平仄安排,就得注意和谐与拗怒的矛盾统一。如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上下两片各有两个六字句,都是平仄互对的,这就构成了和谐的音节;而上下片各有两个七字句,却不是平仄互对,这就构成了拗怒的音节。前者情调舒缓,后者情调激越,这就与它所表达的激壮慷慨的思想感情恰如其分地结合起来,使人感到作者的英雄气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所以具有豪放清壮之美,给人以刚柔相济之感,原因也正在此。而如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等长调词作,除两三处句脚为平声之外,大都是以仄声音节为句脚,自然形成拗怒而适宜表达激壮感情。

至于抒写缠绵哀婉的思想感情,就应该选用和谐或低抑的曲调。所有相连的句子,在相当的地位都应该平仄互换,尤其是句脚应注意前仄后平,这样的曲调适宜于表达舒徐和缓或温柔缠绵的思想情感。譬如,《沁园春》词牌上片前三句的平仄布局就颇有讲究。作为宜于表现豪放风格的词牌,此三句采用了“仄仄平平”的前振后抑的布局,给人以意欲振起而不能,暂归于低抑萦回的声情感受,与此后音乐旋律的抗坠铿锵色彩形成鲜明对照。音乐旋律低抑与振起之间的起伏,有利于表现豪放情感之下的细腻变化,可蕴藏读者不易觉察的感伤情感。的《沁园春・长沙》正是利用了该布局特征,取得了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在音节谐婉的调子里,如果句子中用的平声字过多,或者句脚接连用两三个平声字,它的音调就会趋向低沉,只合表达哀伤悱恻的情感。譬如姜夔的中吕宫《扬州慢・淮左名都》,音调上就是和谐中见低沉。

词牌对于词谱内部平仄四声的要求,使得音乐表现与文字表达呈现万千气象。中学曲词教学若能从规律出发反推演绎,不仅有助于理解词牌内部的音乐律动,而且有助于理解词人抒感的音乐机制。事实证明,从平仄四声出发的布局研究与教学,有助于进行切实有效的文本细读。

曲词音乐性教学的基本内涵,上述三点不过例说而已,并非全部。但借此粗陋分析,旨在明确若要重视曲词音乐特性的教学,就要重视曲词的形式特征,就要重视文体规定性对于教学的指导意义,就要重视学生对曲词艺术样式的重新认知与获得。教师若能够重视曲词音乐性教学,无疑会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使之对曲词形成正确感知,从而强化因学习兴趣而生的传承古典文化的内驱力。否则,不仅学生难以获得真知,而且连教师都会慢慢失却对于词之音乐性的敏感,甚至对文本产生种种误读。

参考文献:

[1]龙榆生.词学十讲[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5.

[2]王力.汉语音韵[M].北京:中华书局,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