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画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认真观察,提高幼儿的兴趣。
国画与蜡笔画、水彩画等不同,一瓶墨水一张宣纸就可以产生变化无穷的迹象。刚开设国画课时,我引导幼儿通过玩墨,玩笔让其发现笔的运用如侧画,坚画会产生不同笔迹,墨加水量多、少会产生浓墨,焦墨,湿墨等多种不同观赏感观效果。幼儿对笔、墨、水、纸产生兴趣后再引导幼儿掌握国画几种常用的运用名词,如运笔有中峰、测峰、拖笔等。
二.勤动手,促进幼儿发展思维。
中国画十分重视对本质的表现,讲究形式美,要求画面具有“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构图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也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处理空间具有及极大的灵活性。著名画家米罗曾说,“孩子天生就是艺术家”。他们画画是用心在描绘生活,画面自然会呈现孩子具有的形、神以及气韵。因此在选择活动内容时尽量贴进幼儿生活并注重活动的可操作性、启发性。我在指导幼儿学习用笔及用墨时,鼓励他们多学习,多观察,多思考,把自己认为最有意思的画法表现出来。且给幼儿充分的探索时间,允许他们患错误,鼓励幼儿想一想,换几种方法试一试。让幼儿有活动的自由和信心,大胆地去尝试、创造。如画《金鱼》让幼儿观察鱼缸里金鱼的形体特征,以及金鱼的动态。再让幼儿动手画画。首先让他们自己多次尝试感觉墨画在宣纸上产生的变化,并想象成形态各一金鱼。其次让他们观察自己和其他小朋友画的什么地方不一样,自由讨论如何下笔才会好看。这时老师再给以适当的提醒如墨色的对比,笔触的简单应用等,指导幼儿愉快作画。
三.临摹大师作品,发挥想象
幼儿教育专家说:通过欣赏培养儿童对艺术的敏感性,对孩子潜在的创造意识有启蒙作用。艺术家说:从小让儿童接触经典,与名家直接对话这是一种高起点的美术教学之路。因此我经常让幼儿欣赏名师作品,了解国画大师们的作画风格及生活小故事。再让幼儿选择自己喜爱的大师的作品直接临摹,让幼儿一下子就开始触摸艺术顶峰的作品。如齐白石,吴作人,徐悲鸿等历代著名国画大师。在临摹的过程中,鼓励幼儿观察作品,想象大师用的是什么样的笔,是如何运笔,画这幅作品状态是如何。然后学师作画,通过不断临摹幼儿的国画水平在不知不觉中会获得很大的进步。因为大师的创作是一种童真的心灵表白,可以说幼儿与大师的艺术创作灵感是可以相提并论的。如幼儿在临摹齐白石老爷爷的《群虾》,我首先向幼儿讲述齐爷爷画虾的故事,再出示群虾范图提问“你看到了什么?”“齐爷爷是怎么样画出来的?”(要求简单描述画面的形象、线条、笔法,引导幼儿说出从画面上看到的东西。)再让幼儿讨论和评价:“你觉得齐爷爷的画好看吗?齐爷爷画画时是怎样用墨的”“他画的虾子每一只是否都一样呢?”(观察虾的身体弯曲的不同姿势,虾细长的前腿在水流中顺势而动,捕食小鱼,小虫的样子。)“你喜欢他画的画吗?为什么?”最后让幼儿用线条学画群虾。
关键词:创新教育 寓情于景 最近发展区 完善化教育
中国画是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民族绘画,并有着灿烂辉煌的艺术成就。国画作品可以与西方任何时代的作品相媲美,越来越为当今世界各国所瞩目。常言道: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有世界性。中国画作为中国一个具的强烈民族性的传统绘画,在中西方文化融合渗透的今天,正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方式发展变化着,为人们展示着它的独特魅力。为此,国画教学,在小学美术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有效地开展国画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国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画教学现状
在小学国画教学中,存在着很大问题
(一)当今社会科技突飞猛进,高科技的工具是接踵而来,今天的中小学生,是"汉堡、牛奶"与"卡通、漫画"的时代,利用电脑进行绘画,古老的书画艺术有时常难以让学生理解和接受,而且绘画技法和调色等方面的能力严重受到制约。对于学生不熟悉的事物,教师讲解起来困难大增,学生是否感兴趣,还要靠教师积极引导。
(二)由于历史文化的影响,以及传统教学模式长期作用下,小学国画教学还是以临摹范画,或教师画一笔学生练习一笔的现象,讲完后全班完成同一幅画。陈章良教授曾经说过:"创新教育从某一角度来说,应是鼓励学生发展他们有个性,有一种创新的意识,千万别把孩子们变成像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人。"
(三)家长的不支持,不投资不为学生购买国画用具,我们要做大量的思想工作,还有家长的不理解,教师和学生家长在评价学生作品时,是与教师范画是否相近为标准,不必说,自然是成人化,模式化的内容,学生为适应教师和家长的评价标准而把表现潜能严重扼杀掉。
在这种教育现状下,我们的国画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国画的兴趣,学的有成绩了,就会慢慢得到认可,这就要求教师有很好的教学方法。
二、激发学生学习国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孩子在刚接触中国画时便在笔墨游戏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使之对国画学习充满期待并在每一次学习中保持愉悦的心情对学生在将来的中国画学习中取得成就至关重要. 小学生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可以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一)从玩中让学生熟悉中国画,并培养其乐趣。在学生尚未接触到中国画课时,对水墨画十分地生疏,若以传统模式机械地要求学生临摹,学生易产生厌烦。此时,我巧妙地利用了"玩","玩是孩子的天性",我引导学生通过玩墨、玩笔,让其发现笔的运用。结果学生们随心所欲,画的是千奇百怪,我为他们的画取名为-美丽的梦,因为梦是虚无飘渺的,形态怪异的,他们的画也是如此,对我起的名字他们很满意。
(二)采用多种表现方法激发兴趣。如采用揉纸法、点染法、晕色法、平涂法、擦染法、拓印法等等,使学生利用各种表现手法来对心中的事物进行描绘,使之能获得成功感,增强创作热情。
(三)教学中运用风趣的语言,提高学习兴趣。在小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孩子不同于成人,因此教师的语言要儿童化,风趣化,尽量接近孩子们的生活,这样他们才能够易于接受,也会使教师的工作得以顺畅进行。
(四)讲名人轶事引发兴趣。中国画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名人轶事很多,如"吴带当风,曹衣出水"、齐白石的"不倒翁"等故事,可以让学生感受中国画艺术的博大精深,以及各种不同的表现方法和笔墨的巧妙之处,让他们感受到学国画的乐趣。
三、探索新的国画教学模式
美国教育家勒温费尔特说过:"儿童只要给予充足的时间、帮助、获得与创造性材料接触的机会,而不被强迫接受成人的模式和规范,那么每个儿童都能成为艺术创造的能手。学生对于学国画有了一定的兴趣,就要看教师的教学模式了,当务之急就是改变现存的传统的国画教学模式。我在从事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尝试着抛弃传统的方法,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使我的教学成绩更上一层楼。
(一)欣赏中国画,从感受到领悟国画的艺术魅力。在名画欣赏中感受美术作品本身蕴含的对生活、大自然的热爱和审美意识。中国画,讲究"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因此,美术作品欣赏就是让学生从感受作品到渐渐领悟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及艺术家的思想感情。
(二)、深入生活,扩展学生表现面。在儿童水墨画教学中,扩展学生表现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传统的教学不外乎临摹、写生、创作三体合一,这是历代画家实践证明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内容也是常规的花鸟、山水等,而目前相当数量的儿童国画班,也实行依样画葫芦的教学模式,此现象已引起众多美术界有识之士的忧虑。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儿童,而应找出能引起儿童兴趣、刺激儿童好奇心的材料,然后让儿童自己去解决问题。
(三)学生课堂活动贴近"最近发展区"。利用写字的游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锻炼中,侧、逆、顿锋的应用以及色彩知识的掌握。即,让学生用平时写字的方法在宣纸上用墨写上字,可以把字拆开、叠加、拼合等方法进行书写,写时也可用各种运笔方法,然后在不同的空间填上颜色。通过训练学生对各种用笔、色彩间的关系、疏密关系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很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发挥的余地。这也是我们中、小学生的美术教育的要求,是让每个受教育的学生都能获得"最近发展区"的发展或"跳一跳,吃苹果"的润泽和成长的完善化教育。
关键词:国画教学;形象思维;教学模式;材料;桥梁
中国画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艺术积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骄傲和自豪的。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统称。我们今天的中小学基础教育,是为提高全民族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服务的,最主要的是提高学生素质。作为美术这一学科的教育者,应该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中小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知多少呢?”作为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中国画教学,我认为首要的任务,是给学生搭建一座通往解决中国画笔墨技巧的桥梁。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中小学,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根本参照,编写的内容是否适合于教学,大多数学生能不能接受,能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是一个教材是否合格的重要依据。
作为基础教育的工作者,我们首先除了要让学生自己临摹传统作品,同时教给学生临摹的方法之外,还有就是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画的文化内涵:中国画的造型并不是去模仿自然,而是要用自己的方式去解读自然,是一种借景抒情的精神产物。从而产生学习兴趣,为了解和学习中国画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先要突破教育方法上的创新,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引导学生进入知识殿堂的向导,当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活动时,学习起来便会感到其乐无穷。由于中小学生对国画很生疏,甚至有些偏远贫困地区根本没有开设中国画教学这一科目,所以要让学生突然对国画产生兴趣,那根本不可能。采用传统的模式进行教学,机械地临摹老师的范画,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一可以让学生在宣纸上随心所欲的画,让学生想到什么画什么,在这个过程中简单的给学生介绍中国画的工具:各种毛笔、宣纸以及宣纸的渗透性,让他们在尝试的过程中自己体会各种工具的性能。从而培养他们的兴趣。二是采用多种表现方法。揉纸、填色、点染、平涂等等,这些简单易懂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来对心中的事物进行描绘,然后再慢慢的灌输比较难的方法,像擦染,拓印等,以增强学生们的创作热情。三是采用多种工具材料。传统国画的材料是毛笔、墨汁、国画颜料,在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用水粉颜料,油画棒等作画。四是在教学生作画前给学生讲一些名人趣事,像“吴带当风,曹衣出水”;李思训几月足不出户”;“黄家富贵、徐熙野逸”、“马一角,夏半边”、山人的“墨点无多泪点多、泪眼中的旧江山”、齐白石的“不倒翁”等很多故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让他们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创作中。
(二)在“玩”中作画。玩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他们生性好动,敢想敢画,他们不会像成人那样害怕会受到拘束,所以我们应该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掌握技能。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要要求学生拘泥于形式,依葫芦画瓢,让学生们的思想展开无穷的想象!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达到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美术 欣赏教学 中国画
新课标指出,美术学习活动中的“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小学中国画欣赏课正是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进行的美术作品感受、品味、欣赏的教学活动之一。
一、新课程下的中国画欣赏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标准》划分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感受之外,还应用语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的感受、认识和理解。中国画欣赏是欣赏评述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中国画欣赏
小学生欣赏中国画最难理解并感受到的可能是中国画的气韵,而这恰恰也是中国画欣赏的核心问题之一。气韵生动是“六法”中最重要的一法,就是指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生动活泼,活灵活现,鲜明突出。也就是“形神兼备”。中国画的要求,不仅要描绘出对象的外形,而且还要表现出它的精神。人物有精神,山水、花鸟也有精神。达到神似,就能气韵生动。
谢赫的六法论是中国古代品评美术作品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画家创作的依据。儿童和成人在认识一件作品上虽有认识深度上的差异,但并非要因此另立欣赏的标准,我们教学工作者思考的应该是如何把六法论的内涵通过合理的方式,转化到小学美术课堂中,这就必须要讨论一下教学方法了。
三、小学中国画欣赏教学的方法探究
1.现行的教学方法介绍
欣赏教学的方法有许多,比如讲授法、呈现法、讨论法、情境法等,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1)故事讲授法
儿童对某件事发生兴趣,感情会兴奋、愉快、欢乐;如果没有兴趣,他们会产生厌恶、痛苦、烦闷等消极的对立的情绪。对于美术,尤为重要,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使美术教学更顺利地完成,提高教学质量。举例来说,从中国画的内容入手,选择故事性强的作品进行欣赏。“讲故事”严格的讲是文学性欣赏,与美术作品更强调视觉形式欣赏还是有距离的,但对于初步接触中国画的学生来说,却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作品内容的欣赏,抓住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把学生牢牢吸引到教学内容之中,使学生可以直观、具体、真实地建立起对作品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一幅抽象的作品在学生们面前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2)情境教学法
课堂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仿佛置身其中,从而使学生在自然的状态中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将情境教学法引入美术教学活动后,可以改变以往程式化的教学步骤,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有选择性的创设音乐情境、引入社会情境,使孩子们愉快地在不同题材的美术活动中发展了语言表达、语言组织等多方面的能力。
在中国画的欣赏过程中,教师可播放一些中国的古典音乐来启发联想,并借助古诗词描述出一幅幅清丽、淡雅的中国画,以此内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因为中国古诗词、中国的古典音乐、中国画三者都善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所以借助古典音乐、古诗词既可以渲染学习气氛,又能帮助学生通过情感联想理解中国画的艺术特色。采用美术与音乐、舞蹈、电影、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可以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其他教学方法的探究
(1)利用博物馆进行教学
博物馆的美术教育在典雅优美的艺术氛围中,以独特的教育方式,使人在宽松的环境中接受高品位艺术的潜移默化的濡染。美术作品的复制品固然能使人赏心悦目,但只有站在原作前,儿童才能真正地感受到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才会兴奋、激动,获得强烈的印象。在原作面前,儿童的眼睛能够触摸画面,想象作者一笔一划作画时的情景。这样,学生不仅可对古旧书画有一种亲切的直观认识,还能感受了解到中国画装裱艺术对作品整体效果的影响。如果再去展览大厅看画展,更能体会到展厅布置对中国画的欣赏也有着积极的作用。许多中国画原作比印刷品要大,尤其是当儿童去欣赏山水画的时候,他们一定会惊叹祖国壮丽的山河和画家精湛的技艺。博物馆中陈列了许多精美的工艺品,无论是造型还是工艺品上面描绘的图案都有其独特精致的方面,它们同样展现出了中华民族的艺术魅力,对学生来说欣赏这类工艺品又是一次美的体验与感受。
博物馆的学习有整体浏览,有针对某一作品或某一画派、某一时期、某一画家、某一题材等多种欣赏目标而进行的参观,参观前学生应有充分的准备,有对作品的前理解。美术作品是学生理解的对象。在理解活动中,接受者首先必须对美术作品的类型有一定的熟悉和相应的知识,其次对美术史的发展,各个时代美术作品的题材、风格、思潮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先后顺序、相互影响等有一定的了解。这些知识的掌握不一定是从教师那得到的,学生可以自主的通过查阅书籍资料或网上搜索来获得答案。这样,在对美术作品进行理解时,就能把它们放在一个大的前理解的背景上来进行。最后,欣赏者对现实生活的经验、感受和理解,同样也会作为前理解的一个重要部分参与到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中来。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对作品的评价,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评价,对学生的评价积极的引导,恰当的鼓励。那么当学生走出博物馆的时候,他们是有所收获的。
(2)利用乡土文化资源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事先了解当地有哪些有名望的中国画家。课堂上可以讲述当地中国画家的生平,他生活的社会文化背景,介绍他的作品。课外还可以参观画家的故居,知晓他生活的环境,从而有助于理解他创作的来源及意图。本土文化贴近学生的生活,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应将其最大化、最优化的运用于美术教学中。
参考文献:
[1]郭玫宗.中国画艺术赏析[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8.
[2]洪丕谟.点击中国绘画[M].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2004.
关键词:笔墨共性;笔墨形式;艺术个性和风格;探索和创新
一、笔墨与笔墨形式的关系
笔墨是中国画重要的艺术表现语言,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精神的支点,也是中国人文精神的载体,体现了画家的绘画功力。笔墨形式则是艺术家艺术作品的风格和审美价值的具体表现。长期以来笔墨和笔墨形式在中国画教学中形成的两种倾向值得我们注意:一是单纯的笔墨共性教育容易使学生“千人一面”,缺少个性,很难体现学生对艺术价值的追求。二是过分重视笔墨形式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一味求新、求异、求怪,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到头来得到的只是一个艺术的“空壳”。为了避免这些现象的泛滥,我们有必要理清笔墨和笔墨形式的关系。
笔墨是中国画用笔和用墨的合称,包含笔法、墨法、章法等基础表现手段,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画作品的质量,成为评判中国画的重要标准。在中国画的具体表现中,毛笔中锋、侧锋、偏锋、逆锋的运用,勾、点、皴、擦的绘画技法,墨的浓淡干湿与泼墨、破墨、飞墨等表现手法,落在纸上所形成的视觉效果就是中国画的笔墨。笔墨教学注重的是继承。
笔墨形式则是艺术家经过长期的笔墨锤炼而寻找到的一种独具个人气质的绘画语言和艺术表现形式,属于笔墨的个性。由于艺术家个体的差异,具体到笔性、笔法、墨法以及不同的绘画材料上,就会形成不同的笔墨形式和画面效果,这也是艺术家艺术风格的重要标志,它能带给人们不同的艺术感受,也就是所谓的“画如其人”。
二、笔墨形式教学的意义
笔墨形式教学注重的是创新,它个性突出、风格鲜明、视觉张力强、影响力大。国画作品失去了笔墨形式也就失去了艺术家自身的艺术特色,笔墨形式是艺术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和在为画面主题服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倾注了艺术家多年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积淀,是艺术家艺术思想和审美价值的集中体现。
现代中国画创作开始将各种绘画技法和材料运用其中,创作出了具有丰富多彩的笔墨形式的中国画。这些中国画新颖别致、冲击力强,具有很强的视觉张力和独特的画面效果,能体现画家的创新精神和时代风貌,在各类展览和比赛中也能获得奖项,创造出很好的社会效益。重视笔墨形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中国画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提供充足的创新人才。
三、笔墨形式在教学中的实施
笔墨形式是建立在中国画笔墨共性基础上的一种外在的、个体的表现形式,教学的目的是实践和创新。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传统笔墨共性的教授,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笔墨功底,这样学生才能有实践创新的本钱。
笔墨教学注重的是在实践中实现创新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有一套科学的训练方法。
1.读画的训练
读画是理解的过程,只有理解了才能更好地把握。因此读画要求学生在临摹学习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不但要了解作者的社会历史背景、艺术表现思想,还要了解与作者有关的艺术评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根本上把握艺术家的笔墨形式语言。
2.意临的训练
意临是要求学生在对临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变换材料进行艺术实践。意临是临摹在思想上的深入,能检验学生临摹学习的效果。同一件作品用不同性能的材料加上不同的理解,就会形成不同的笔墨形式和画面效果,笔墨形式的创新也正是在这种实践过程中积累和产生的。
3.笔墨意趣的训练
笔墨意趣是笔墨形式产生的技术基础,是画家用笔的“味儿”,它来源于画家对笔势、笔趣、笔意、墨意、墨趣的研究和实践,它的基础是笔性、笔力。笔性是指对各种毛笔性能的掌握和适应,包括正确良好的用笔习惯。笔性好比艺术感觉,三分靠天赋,七分靠培养,因此学生可以通过对经典的学习和临摹,再加上书法的熏陶,培养笔性。而笔力则是用笔的功力,靠的是勤学苦练。
4.从一种笔墨技法中寻求突破
在熟悉各种笔墨技法的基础上再从中寻找适合自己的技法语言进行突破,历代名家圣手莫不如此:梁楷的泼墨、石涛的破墨、龚贤的积墨、张大千的泼墨泼彩等。他们的成功可以给我们的笔墨形式教学以有益的启发:让学生对某一种技法和技术进行大量的艺术实践,可以促进学生艺术风格的形成。
5.笔墨形式教学要注重师法自然
艺术的学习和创新是从无法到有法再到无法。自然本身不会向学生显示画法,学生要从他人那里学习和借鉴,再以自然为师,并从实际存在的自然规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表现方法。笔墨形式的学习和继承也是这样,他人的成功经验对我们来讲只是一种启发,探索和寻求自己的笔墨形式是在以自然为师的过程中,通过长期的艰苦训练逐步形成自己独有的艺术表现语言和方法。
6.注重吸收其他艺术的营养
在笔墨共性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广泛吸收外来文化艺术的精髓,大胆实践,勇于创新。不可否认,西方艺术思维改变了我们的绘画观念,打破了画种语言的限定,非书法用笔的表现性笔墨代替了传统的笔墨形式,并在客观上开辟了中国画的新时代,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效果,发展了中国画的表现空间,打破了中国画陈陈相因的陋习,不仅使死气沉沉的中国画有了新的生命力和活力,增强了中国画的视觉冲击力,带给人们新的审美感受,而且扩大了中国画的受众群体,使许多新生代也开始接受并欣赏中国画。可以说,西方艺术思维对中国画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在现实中,现代国画专业学生由于大都具有严格的西方绘画造型手段和理念,对于形体的把握更具科学性和写实性,笔下的艺术形象和造型西画味道较浓。因此,有必要发展形式感很强的笔墨语言对此进行补救。而新材料、新技术、新思想给国画专业教学提供了更大的教学发展空间,教师有理由、有条件也有责任带领学生共同探索和实践,发掘出更多的中国画笔墨艺术的表现语言。
四、笔墨形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现代中国画摆脱了传统笔墨形式的束缚,对当下笔墨形式教学的负面影响也日益突显。现代社会经济浪潮的冲击使人们在追名逐利中失去了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在为形式而形式的道路上愈走愈远,甚至有人说:“当今中国画坛出作品不出人才,这个时代更不是出大师的时代。”这些都给我们当下的国画笔墨形式教学敲响了警钟。因此,教师在笔墨形式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避免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
笔墨形式毕竟只是中国画的表现手段,不是目的。画家将自然物象在心中和笔下充分地精神化、笔墨化,将其升华到情趣化的艺术符号,其目的在于在应物象形中抒情达意。因此,教学中要将笔墨形式的训练与应物象形、抒情达意结合起来,以避免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
2.对传统的继承要注重思想精髓
我们借鉴优秀的传统是学习和继承它的思想精髓,而不是使学生只停留在表面的笔墨形式上,因为单纯的技术模仿会使学生永远“用别人的眼睛去看世界”。“师古人之迹不若师古人之心”,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才会从古人的笔墨形式中脱离出来,借鉴古人的智慧,学习古人的思想,理解古人处理自然的方法,为揭开自己的艺术面目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