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富春江景色

富春江景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富春江景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富春江景色范文第1篇

关键词:桐江;生态旅游;乡村旅游

一.桐江景区概况

富春江长约33公里河段,南起七里泷峡谷,北经横山埠入富阳市境,其中贯穿桐庐县境内的河段又称为桐江,平均宽度400米,是富春江上最美的河段,江流宽阔,青山碧水,景色秀丽,严子陵钓台、大奇山、白云源、桐君山、天子岗等名胜古迹遍布两岸。

本文规划空间范围为桐江沿江及两岸部分,包括严子陵钓台、白云源、桐君山、芦茨湾等景区景点,占地面积约80km2。

二.桐江景区发展生态、乡村游的RMP分析

(一)桐江景区旅游资源分析(Resource)

富春江旅游资源得天独厚,198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富春江—新安江”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沿岸旅游资源包括芦茨、桐庐、凤川、窄溪、深澳等地。桐庐桐江景区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自然旅游资源为辅,是一条高潜力旅游资源集合地带。

1.自然旅游资源

富春江以水系为主体,融合众多飞瀑流泉、雄奇岩峰、古老村,与长江三峡、桂林山水齐名,并称为中国三大山水风光带。其中以桐庐境段的桐江最为秀丽,两岸青山、满目葱翠,拥有丰富的风景林木、奇特山水、珍稀动物,以被誉为"杭州九寨沟"的野趣旅游胜地白云源,"天然盆景"之称的五云山,风景如画的九里洲、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瑶琳仙境为代表,其幽、深、奇、秀"的瑰丽景观和优美的生态环境,广受中外游客赞赏。

2.人文旅游资源

悠久的历史和美丽的富春山水孕育了灿烂的桐庐文化。桐庐县是美术界一代宗师叶浅予先生的故乡,境内还有中药鼻祖“桐君老人”遗迹、东汉古迹严子陵钓台等著名景点。严子陵钓台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台为东汉严子陵隐居垂钓处,西台为南宋爱国志士谢翱恸哭民族英雄文天祥之处,又名“双台垂钓”。《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82岁时用三、四年时间所绘,画面风貌秀润淡雅,气度不凡,其中约80%的画境在桐庐境内,20%在富阳境内,因而桐江是融合了桐庐文化元素的《富春山居图》的实景地。

改革开放后的桐庐,经济快速发展,加上长期积淀的历史文化资源,促进了以民间民俗文化、名人文化和旅游文化为主的地方特色文化的繁荣,形成了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继承发展、乡村文化与城镇文化珠联璧合、群众文化与专业文化互相辉映的文化体系。

(二)景区主要客源市场分析(Market)

桐庐景区处在"西湖-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黄山"国家级黄金旅游线中心地段,地理位置优越,通过“四横、四纵、五站、五通道”绿道主骨架布局与周围景区紧密联系,增加了景区的可进入性,扩大了客源市场,平均每年接待中外游客达到100多万人次。

1.区内客源市场

主要包括浙江省杭州、宁波一级大城市及桐庐县周边的县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休闲观念的改变及休闲需求的增加,桐江景区生态、乡村游的生态休闲项目开发具有很强的市场吸引力。

2.区外客源市场

包括安徽、江西、江苏等邻近省份及港澳台、国外客源市场。由于景区位于沿海省份,旅游交通网发达,前期已开发的漂流项目,已形成了一定的景区知名度。随着浙江入境旅游人数以每五年翻一番的增长态势增长,桐江景区区外、境外客流量也随之攀升。

3.专项旅游客源市场

桐江两岸拥有独特而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适宜开展科普科研教育专项旅游,加之地理环境适合开展江水漂流探险、森林探险等特种旅游,满足生态旅游者的各项需求。

(三)景区现有旅游产品开发状况(Products)

富春江上沙渚众多,景色秀丽,有唐家洲、漏江滩、江心沙、九里洲,目前均尚未开发。分水江与富春江交汇处,有桐君山景区,为中医药鼻祖桐君采药结庐之地,已开发七里、富春江夜游等水上游览项目。

其中,富春江漂流是在桐江原七里泷大坝下至桐君山基础上开发的碧水休闲项目。七里是古“严陵八景”之一,因“有风七里,无风七十里”的古谚而得名。近年来,富春江旅游股份公司斥巨资对七里进行重新包装、推陈出新,引进木筏、羊皮筏、冲锋舟和休闲舟,游客在如诗如画的富春江上,或风驰电掣,或从流飘荡,与春江碧水零距离接触,激情无限。

漂流起点附近,存有东汉古迹严子陵钓台,可供游客深入探访隐士严子陵,寻找中国隐士文化的渊源;途中,沿岸著名景点中药鼻祖圣地桐君山,游客可参拜桐君老人,品味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至下游,游客可品尝当地美食美味鱼宴,感受富有地方特色的渔文化。

三.富春江大景区形象地位及旅游产品开发

(一)景区主题形象定位

桐江以富春江为旅游发展大背景,依托桐庐当地的风景名胜区资源,结合“三江两岸”整治工程,通过绿道和水路游线串联两岸已有景区景点,利用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借鉴高端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规划建设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基地和长三角首个乡村慢生活体验区,旨在打造集观光、体验、休闲、养生为一体的开放式的桐庐首个5A级景区“富春山居图实景地”,满足不同阶层的游客包括户外拓展、休闲、度假、体验、娱乐、科普教育等在内的各种需求。

(二)生态旅游产品开发

1.生态休闲观光型旅游产品

桐江景区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内有多达642种的木本植物级珍稀动物,生物资源丰富,构成完整而原始的生物地理群落,具有很高的科考价值和旅游观光价值。整合开发白云源、五云山、九里洲以及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瑶琳仙境四大休闲观光型旅游产品,联带周边的小型服务接待设施,满足游客生态休闲观光的需求。

富春江景色范文第2篇

乘舟随水流任意飘荡,看着风停雾散、水天一色的富春江,心中不免闲适万分。轻吟着“水送山迎入富春,一川如画晚晴新”的诗句,从富阳一直到桐庐的一百余里水路下来,看着青翠秀丽的山,清澈碧绿的水,终于明白“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并不是假话。

这水竟是如此清澈,水中的游鱼细石都能看的清清楚楚,大概就是千丈也可望见底罢?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这亦动亦静,倒真有一丝趣味。

两岸的青山上长满了苍翠的树木,看上去使人顿生寒意,山峦凭势而上,况相争高深远,重峦叠嶂,形成无数山峰直指苍天,傲视人间,如诗如画。听那泉水激石的轻快明净之声,心中顿生惬意;闻那美丽鸟儿嘤嘤放歌,仿佛感觉人在神仙居住之所,这难道不是天籁之音?蝉鸣不穷,猿啼千啭,微风拂过树梢为它们“沙沙”合奏,这莫非不是天地绝响?在这种地方,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也会平息心境;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那些奔波忙碌于世俗事物的人也会流连忘返。俯见触饵鳞,仰目凌霄鸿。缨尘日已厚,心累何时空。区区此人世,所向皆樊笼。唯应杯中物,醒醉为穷通。早先权德舆所想表达的,应该也就是这个意思吧。

富春江景色范文第3篇

《富春山居图》是元至正七年(1347年)黄公望79岁回富春时,为无用禅师所作,历经三年,方才完成。原画全长8米有余,描写富春江沿岸的景色,数百年来脍炙天下,推为艺林冠冕。明代画家邹虎臣比之为“右军兰亭”,后历经沈周、樊舜举、谈志伊、董其昌之手。到了清代,传到吴问卿手中,问卿爱若至宝,专门修筑“云起楼”存放此画。顺治七年(1650年),问卿过世之前,唯独放不下他那寝食与共的画作。思量再三,他决定将画焚毁作为殉葬。头一天,他将智永的《千字文》投入火中,对此愚蠢、自私的举动,没有人敢上前阻止。第二天,他又将《富春山居图》投入火中,他的从子吴子文,实在不忍心珍贵的画作被付之一炬、化为灰烬,于是趁父亲弥留、家人混乱之时,迅速用其他卷册把它从火中换出,但是画已经被毁去十之三四了!而据史书记载,此卷首段写城楼睥睨,一角作平沙,秃锋为之,苍茫辽远,后面逐起峰峦,只可惜前面已经被毁了。

后来,有人将被焚损后的《富春山居图》烧焦的一段沿接纸处揭下来,另行装裱,约有五、六寸,正是浙江省博物馆所藏这段。因其结构完整,俨然富春山在望,所以名同《剩山图》。《剩山图》几经辗转,最终于1956年被浙江省博物馆纳入收藏。剩下向后段《寓春山居图》现收藏在博物院。黄公望为元代著名山水画家,成就位列元四家之首。《富春山居图》笔意简远,表现富春江两岸的田野、平坡、山脉、江湖,是黄公望为数不多的存世作品中的精品。图以水墨画出水光潋滟、山色空之境,时而峰峦突起,时而草滩平坡,时而江水浩茫,时而丛树郁勃。黄公望在长达三年的时间内,运用了多种技法,山脉用披麻皴加苔点,山头有(fán)石,坡脚树林平屋,远山淡墨平涂,山上树丛隐隐可见。整幅画图,再现了富春大岭的蜿蜒逶迤和一江春水,咫尺之纸,尽显大家之气。

《富春山居图》自清顺治年间遭遇劫难,一分为二,三百年来历尽风霜,天各一方,一直无缘相聚,但大师巨作,一直为历代艺坛所崇尚,大师精神也与富春山水永存!

富春江景色范文第4篇

摘要:元代虽然只有短短不到一百年的时间,但在绘画上却是继宋代之后的又一个高峰,且是个绘画风尚骤转期。和宋代的“写实”相比,无代的绘画呈现出强烈的“写意”性。对后世绘画影响甚大。元代绘画之所以在宋的基础上出现这样的转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元代所实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逼迫着一部分民族意识强烈的知识分子选择了“亲近自然,隐迹山林”的生活,生活境遇的改变导致了思想观念的改变,并最终导致了绘画风尚的转型。

关键词:风尚骤转期 写意 民族歧视 气韵

[中图分类号]:J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0)-12-0114-01

中国山水画是以自然山水作为描写对象的绘画形式,它孕育于秦汉,萌芽于魏晋,独立于隋代,成熟于唐代,于宋元达到高峰。它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科,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期间流派纷呈,名家辈出。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元代是继宋代之后我国山水画创作的又一个高峰,但和宋代的“写实”相比,元代的绘画呈现出强烈的“写意”性,因此,在绘画史上,元代是个风尚骤转期。在元代,中国画的写意特征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特别是元四家的创作更是将这样的一种画风推到了极致。直接影响了明清两朝的山水画创作。甚至直到今天,他们所确立的技法特征和审美典范依然是当代画家追幕学习的对象。

元代绘画之所以呈现出强烈的“写意”特征,与元代社会特殊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

元是我国北方蒙古族政权。1234年灭与南宋对峙的金。1271年采汉制建元。1279年灭了抵抗了五十年的南宋,统一全国。公元1368年,明军大将徐达攻入大都,元朝灭亡。元代虽然只存在了短短不到一百年的时间,但它对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因为元是个少数民族政权,因此为了维护其统治,在民族政策上,元代实行的是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元世祖时,把居住在当时中国境内的人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包括原来蒙古各部的人:第二等是色目人,包括西夏、回回、西域以至留居中国的一部分欧洲人;第三等是汉人,包括契丹、女真和原来金统治下的汉人;第四等是南人,指南宋统治下的汉人和西南各民族人民。元统治者把色目人列为第二等,是因为要提高回回上层分子的地位,使他们成为蒙古贵族统治的助手。把汉族分为汉人和南人,则是为了要分化汉族人民,削弱他们的反抗力。

在这样的一种民族高压政策下汉族知识分子蒙受着巨大的屈辱,元代画家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大一部分民族意识强烈的画家选择了“亲近自然,隐迹山林”的生活。

以元四家为例:

黄公望,当过小的书吏,后因别人犯罪连累而入狱,出狱后做了全真教的道士。

王蒙,当过小官,明初,累罪入狱,死于狱中。

倪瓒、吴镇,是名副其实的隐者,尘世之外的人。

从中可以看出在元代,归隐的文人画家成了创作的主流,因此两宋时期在画院中表现的十分突出的绘画职业化的倾向有了明显的改变。绘画的商品性也有所减弱。专业画家的创作明显萧条下来。用以表达士大夫生活情趣和审美理想的文人画取代了院体画的地位而占据画坛的主流。

于是,重气韵、轻格律,注重主观抒情自然就成为了元代画家追求的审美特征。其中元四家的创作最具代表性。

元四家之首的黄公望的山水画苍茫简远,气势雄秀。有“峰峦浑厚,草木华滋”之评。设色多用淡赭,称“浅绎”。对明清山水画影响甚大,其代表作《富春山居图》,将富春江两岸数百里精粹聚于笔底,满纸空灵秀逸,笔简意远。此画主要是描写浙江富春江一带的山水景色。所画富春江两岸峰峦树木,似初秋景色,丰富而自然・画法有董(源)、巨(然)的温笔披麻皴,也有干笔皴擦,用笔简练,使水墨发挥了极大作用,对以后的水墨山水画创作有很大影响。

吴镇的山水画,师法巨然,间学马远、夏圭的斧劈皴和刮铁皴,善用湿墨表现山川林术郁茂景色,笔力雄劲,墨气沉厚。他的山水画多表现避世幽居,寄情山水的隐士生活。其代表作《渔父图》描绘江南湖山景色,气象苍茫。又以秀劲潇洒的草书题写“渔夫辞”,从而达致诗书画相得益彰的妙境。

倪瓒的山水画,宗法董源,参以荆浩、关仝技法,用笔方折,创“折带皴”写山石,画树木则兼师法李成。所作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疏林坡岸,浅水遥岑,一经清远萧疏,自谓“意笔草草,不求形似”,用笔轻而松,干笔多,润笔少,墨色简淡,却厚重温情,无纤细浮薄之感。能以淡墨简笔,有神的笼罩住整个画面,识者谓之“天真幽淡,似嫩实苍”这种“简中寓繁”的风格,对明清文人水墨山水画影响颇大。

倪瓒的《六君子图》笔墨简淡疏秀,意境冷落空旷。作“阔远”式构图,“一水两岸”,上下分明,树林顾盼,远山逶迤,气脉通达,体貌新颖。

富春江景色范文第5篇

清初画家恽寿平赞赏说,此画“凡数十峰,一峰一状;数百树,一树一态。雄秀苍茫,变化极矣”。“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炉火纯青的纸本水墨技法,匠心独运的神思妙笔,使得这幅《富春山居图》成为从富春江下游两岸真山真水真景色中提炼出来的经典杰作,被列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富春山居图》画成之初,黄公望即题款送给无用上人,于是便有了第一位藏主,从而开始了它迄今660年的坎坷历程。当初无用上人就“顾虑有巧取豪夺者”,想不到此话一言成谶,不幸言中:明成化年间,此图由沈周收藏,请人题跋,却被其子藏匿丢失,旋即于市上高价出售,沈周难于较真又无力购买,只得背临一卷以慰情思。其后,此图辗转于藏家樊舜、谈志伊、董其昌、吴正志之手。清顺治年间,吴氏子弟、宜兴藏家吴洪裕得之后珍爱至极,他在病危临终之时,令家人“祭酒以付火”,“焚以为殉”。他拚尽全身最后一点气力吐出一个“烧”字后,用昏花的双眼,含着两行浑浊的老泪,最后一次“欣赏”了他的宝贝。当家人把画付之一炬,烈火顿时吞噬着他的“至爱”时,这个爱画如命的人慢慢闭上了眼睛……就在此时此刻,吴洪裕的侄子吴静庵从人群里猛地窜出,“疾趋焚所”,抓住火中的画用力一甩,“起红炉而出之”,愣是把画抢救了出来。为了掩人耳目,他又往火中投入了另外一幅画,偷梁换柱,抢救出了《富春山居图》。

可是,画虽被救下,却烧出几个连珠洞,断为一长一短两段,画起首一段已烧去,幸存者也是火痕斑斑。1652年,此画传到吴家子弟吴寄谷手里后,将烧焦部分细心揭下,重新接拼,居然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几乎不露剪裁拼接痕迹,这就是《剩山图》。而原画主体部分在装裱时为掩盖火烧痕迹,特意将原本位于画尾的董其昌题跋切割下来放在画首,这便是后来乾隆帝得到的《无用师卷》。至此,稀世之宝《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被分割成《剩山图》和《无用师卷》两部分,身首各异。《无用师卷》为清廷收藏,原藏于北京故宫,1948年底与近百万件故宫文物一起运至台湾,现藏博物院。而《剩山图》则流落民间,康熙八年(1669)为王廷宾收藏,后辗转于藏家,湮没无闻。至抗战时期,为近代画家吴湖帆用古铜器商彝与人换得,十分珍惜,从此自称其居为“大痴富春山图一角人家”。建国后,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得悉此事,多次去上海与吴湖帆商洽,晓以大义,劝其归藏国家,又请钱镜塘、谢稚柳等名家从中周旋。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吴湖帆被至诚之心所感动,终于同意割爱,于1956年捐赠浙江省博物馆,于是,《剩山图》成了“镇馆之宝”。(待续)

相关期刊更多

电气技术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浙江畜牧兽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陕西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