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遥望洞庭山水色

遥望洞庭山水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遥望洞庭山水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遥望洞庭山水色范文第1篇

到了洞庭湖,只见树木郁郁葱葱的,刘禹锡走到湖面前,放眼远眺,只见月亮像一个大玉盘挂在天空,月光洒在洞庭湖湖面上,那皎洁的月亮和洞庭湖湖水交相辉映,形成一道美丽的景色。湖水风平浪静的,湖面模模糊糊,像披上了一层银纱,就像一面没有打磨过的青铜镜。

刘禹锡一边看着亭台阁楼,一边兴步登上岳阳楼,站在楼上,刘禹锡放眼远眺,看到洞庭湖旁的山山水水,花草树木像一座城墙保护着洞庭湖,又像一条条绿色的绸带欢迎着来游玩的人们。最引人注目的是洞庭湖湖中绿色的小岛--君山。洞庭湖洁白的湖水衬托着君山,恰似白银盘里的一颗小小的青螺。

刘禹锡被眼前这美景陶醉了,于是写了一首[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遥望洞庭山水色范文第2篇

皎洁的月光洒在平静的湖的,银光闪闪。湖面上漂着薄薄的雾气,偶尔几只秋虫的鸣叫,让如画的情境更增几分生机,仿佛置身于仙境一般。远处天水相连,薄雾披着月色,靓影朦胧。

放眼望去,湖心的君山恰似一颗翠绿的青螺,卧于湖面;而银光闪闪的湖面更像一面洁净的大银盘,青山银镜,煞是壮观!我不禁轻声吟诵起来: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洞庭山水色范文第3篇

--《竹里馆》唐·王维

2、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北宋·王安石

3、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明·于谦

4、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5、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七步诗》三国魏·曹植

6、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洞庭》唐·刘禹锡

7、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春江晚景》北宋·苏轼

8、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北宋·苏轼

9、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乐游原》唐·李商隐

10、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唐·李白

1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12、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塞下曲》唐·卢纶

13、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浪淘沙》唐·刘禹锡

14、西塞山前白鸳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歌子》唐·张志和

15、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唐·柳宗元

16、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游园不值》唐·叶绍翁

17、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

18、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石》清·郑燮

遥望洞庭山水色范文第4篇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技能目标)

2、 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3、 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 “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 “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略)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引出课题: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动听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如此美景,也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5、多媒体出示诗和音乐,师范读。(设计意图: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他们渴望走向原野,亲近自然,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

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彻底走出“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封闭性,充分拓展空间,增强活力。一方面,我们要鼓励学生在真实世界的际遇中学习,与现实对话,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到社会上去观察、调查、访问。例如要求学生课外查询有关洞庭湖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如课外书籍、图书馆、网络等途径获得信息。

另一方面,我们要把大世界引入课堂,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根据教育目标对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与调整,沟通学生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的桥梁,为学科课程提供广泛的感性背景,为课本知识的运用提供实践的平台。例如在教学中播放洞庭湖的图片等。通过图片展示洞庭湖的迷人风光,并配以和谐的音乐,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既加深了对洞庭湖的了解,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积累语言的兴趣。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对具体情境的体验、领悟更深,认知和情感发展更协调。)

二、精读会意

1、 自读全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指名多个学生读,正音齐读。(设计意图:读通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由读,做到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词。

4、交流汇报,相机教学

(一) 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合,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是秋天的晚上。相和:相互和谐。潭面:洞庭湖面镜未磨:没有磨拭的镜子。句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没有经过磨拭的镜子,迷迷蒙蒙。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师:谁能美美的把这两句诗读好呢? 指名多个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吟诵 (设计意图:四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所以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二) 教学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还有一段距离,所以题目是《望洞庭》)山水色:山指君山,水指洞庭湖。句意: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在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设置情境: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常见的大盘子,但它使用白银做成的,银光闪闪,随后老师说:“我在盘中放上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你看到了吗? 这是你有什么感觉?”睁开眼睛把你想象的与书上的插图比一比,像吗? 这里,诗人把月夜下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君山比作青螺)

师:这么美好的意境,谁能把它读出来?指名朗读,指导吟诵。(设计意图:朗读有助于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让学生从中受到审美教育。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为了使学生对古诗有更为具体的直观感受,设置了一个想象的情境,情境的实质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动地活动其中的环境。这种充满美感和智慧的氛围,与儿童的情感、心理会发生共鸣而契合。它所关注的是儿童内心的自由、愉悦、释放、本真,追求的是儿童在课堂中的快乐生活。并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一读再读,让学生在读中自悟,切实体会到这个比喻的精妙,并且在读中培养语感。)

三、朗读悟情

让学生连贯诗意,描绘意境。洞庭山水美,而这首诗写得更美,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配乐指导吟诵。(设计意图: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并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表达,展示学生的个性。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并配以优美和谐的古乐,更有韵味了。

四、延伸拓展

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都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这样的美景又引来了一位大诗人——孟浩然,他由景感怀,写下了《望洞庭赠张丞相》,课后同学们可以自学一下。(设计意图:结合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获得的情感体验的程度,通过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延伸,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延伸,引领其向更远更广阔的境界提升,拓宽学生施展各自才能的天地。积累更多的语言资料。)

五、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风光无限,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

六、作业

遥望洞庭山水色范文第5篇

“各位乘客请注意,1412次列车将要离站,请大家系好安全带。”

“目的地:“阿曼达星”

——题记

无聊之余,我习惯性地打开了电脑,几条滚动新闻映入眼帘……

一:“阿曼达星球又发现了新能源。据报道,用这种能源制成的新型武器其威力将是核武器的12亿倍。”

二:“科学家通过哈勃90000发现了一个新的小行星,人类有望在几年后移居此星”

……

“又一个星球要灭亡了”。我叹息道。“听说这趟列车要经过地球。”邻座对我说道。“哦?是吗?”我打开舷窗,望着漆黑的宇宙,一个黑影从眼前一掠而过。

手指在键盘上疯狂地敲打着……。

原帖:污浊如铅块般的河流,沉陷得沼泽般的大海,一块块被垃圾埋没的陆地,一座座愤怒咆哮着的火山,还有那乌黑的,混沌的,破碎的,甚至是泛着油污的大气层。地球啊!我的母亲!此时你裸地站在我面前,那枯干的撕裂的皮肤,你在绝望中着!啊,我的母亲。

(跟帖源源不断)

2楼:是啊?看到这触目惊心的一幕,我总是不禁悄然泪下,那倒塌的房屋,那腐烂的动植物的尸体,那在火炉中煎熬着的地球母亲,

3楼’:一想起地球,昔日那晶莹明艳在宇宙中泛发这蔚蓝色光的星球就会映入眼帘。如蓝宝石般透亮璀璨的湖泊,清秀的高耸入云的竹林,还有纷飞的仙女一般蝴蝶,那时真可谓世外桃源了呢。

4楼:想起地球,就想起站在瀑布前,我领羡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的磅礴天幕;想起地球,就想起站在泰山之巅,我高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想起地球,就想起坐在小舟上,我沉浸于“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的江南水乡之美。

(我呆呆的坐在电脑前,沉浸在昔日美好的地球,美轮美奂的四季浮现在脑海中……帖子的“嘀嘀”声又响起了,又有跟帖来了……)

5楼:想起地球,就想起百花争鸣,生机勃勃的春天,想起地球,就想起骄阳似火,烈日炎炎的夏季,想起地球,就想起枫叶似火,果实累累的秋天,想起地球,就想起冰封千里,琼楼玉宇的冬季…。

6楼:昔日的地球母亲是春光满面,今日地球母亲早已满目疮痍。

7楼:。人类,大自然中的变种生物。正如蠕虫一般啃食着大地。蠕虫的眼中只有金钱、荣誉、利益与掠夺。

8楼:听说又有新型武器要发明了,威力是核武器的12亿倍。

(想起地球毁灭的场景,我不禁毛骨悚然……)

9楼:核武器的滥用为地球下了死亡证书,谁又能不猜测这不是阿曼达星死亡的先兆。

10楼:而且又发现了一颗小行星,你们说那里会不会是人类的坟墓呢?

我快速敲打键盘……

结贴:为什么昔日晶莹的蓝色星球会变为令人毛骨悚然的死球?为什么昔日人类引以为傲的生命之源会变为人类心中一块永远的痛?为什么已经创造了悲剧却还要让悲剧重演?母亲,想起您的时候,一滴泪水划过面颊。

列车,到站了,望着那沉逝的蓝色星球,我合上电脑,向阿曼达星的能源开发基地-----人类自掘的坟墓,缓缓走去。

相关期刊更多

小哥白尼·军事科学画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陕西省出版印刷公司

群众文化论丛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群众文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