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学天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创建数学绘本阅读氛围,让阅读渗入一日活动中
孩子们进入大班后,他们阅读的能力大大提高。于是,我班推出了“家园数学绘本阅读合作行动”。
(一)开设数学绘本阅读角
我们开设了数学绘本阅读角,为幼儿提供了各种数学图册,精美的数学绘本。如《时间的故事》《我的一天》《乱七八糟的魔女城》《一寸虫的故事》《我和爷爷的建筑之旅》等等,这些数学绘本的内容涵盖了孩子对时间的认识与安排、物体长短的感知与比较、图形的认识、物体的排序等等数学知识。孩子们在区角的活动中可以去自主地翻看和阅读,每周保证一定时间轮流供幼儿自由选择阅读,并每月进行绘本的更换。
(二)数学绘本推荐会
向家长召开数学绘本推荐会,让家长了解数学绘本阅读的好处,向家长发放推荐书目,让每位家长有选择性地给孩子买绘本,进行亲子阅读。
(三)数学绘本阅读漂流会
我们还在区角里设置小书箱,开展“绘本漂流会”活动。孩子们将自己的喜欢的绘本带到幼儿园里,放置在小书箱中,然后孩子们可以互相分享、借阅。从家里带来的绘本图书幼儿更加熟悉故事内容,爸爸妈妈已经给他们讲了很多遍,带到幼儿园幼儿自己就成为了伙伴们的小老师,为大家讲述,帮助大家阅读,这对于带书幼儿及全体幼儿都会有很大收益。
二、挖掘数学绘本的教学内容,拮取有价值的教学点
一本好的绘本会蕴涵着许多领域的知识,作为孩子阅读的引领者,我们必须努力挖掘绘本阅读中的数学资源,并对其进行分析研讨,正确定位,把握重点难点,为开展数学绘本教学作好充分的准备。
(一)认真品读,梳理价值点
当我们拿到一本绘本之后,应该静下心来认真品读,而非匆匆泛读,应从封面、环衬一直到封底,每一页都细细看过,从文字到画面,不漏过任何一个细节。通过仔细阅读,我们就会发掘到绘本内在蕴含的不同领域的数学知识,并对其进行梳理。根据大班孩子临近升小学的现状,我和孩子们一起欣赏《快睡吧,小田鼠》的绘本故事,它以数字1-10以倒数的形式,教育孩子如何改变拖拉行为,比空洞的说教更能教育孩子改正拖拉。
(二)精准定位,选择教学点
所谓精准定位,就是需要我们对照各年龄段的发展目标,寻找到与数学绘本中相对应的契合点,然后确定活动目标。如在绘本《让谁先吃好呢?》中讲述了一群大小不等的小动物都想吃桃子,有的说按个子高矮、有的说按体重…… 最后“好饿的毛毛虫”就钻进了桃子里去了。绘本中蕴藏着按特征进分类、排序的数学知识,考虑到是大班孩子,对于按多种特征进行分类、排序有了一定的基础,而且大班的孩子有一定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所以将活动目标定为:1.通过多种形式理解作品,感受故事的幽默,掌握按多种特征进行分类、排序的方法。2.能关注绘本画面的细节,并大胆表达对故事内容的理解。目标一应该是属于教师可以掌控的,也是可以达成的,而目标二就比较具有开放性,是需要老师在活动中随机处理的。这一点是较难把握的,一不留神就会陷入孩子被老师牵着走、或是老师被孩子牵着走的境地中,而失去集体教学活动的价值。所以,在开展数学绘本教学之前,教师一定要准确挖掘数学绘本中的数学内容,给绘本教学目标精确定位。
三、开展情境性数学绘本教学,让阅读融入数学集体教学中
(一)在游戏情境中“玩”数学
用数学绘本故事创设游戏化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幼儿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以境生情”,可以使幼儿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如在学习10的分解教学中,我利用《鼓鼓和蛋蛋的梦想》这个绘本,用绘本中鼓鼓和蛋蛋的多次碰面这个环节创设游戏情境,让孩子们学一学蛋蛋,将10只羊分成5只和5只,2只和8只,3 只和7只……,利用情境中的模仿游戏让孩子们感受10的多种分成方法,这样使得原来枯燥、乏味、抽象的10的分解数学知识变的生动、形象、有趣,让孩子们在游戏的情节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它,理解了它。
(二)在问题情境中“思”数学
善于运用数学绘本故事中设置的各种问题情景,让幼儿进行思考,并通过操作、实验、运用感官进行探索、尝试,获得直接的体验并自己得出答案。如绘本《猜猜看》是孩子们喜欢的一本书,书中的“我”会一种神奇的数学方法——概率统计。在这个绘本中出现了生活中应用概率和统计的事例,它教给孩子浅显的概率和统计知识,让他们体会到探索、推测事物间关系的乐趣。这是个实用性很强的思维过程,为了让孩子充分享受这个过程,我在教学中向孩子提一些刺激他们好奇心的问题。如从哪里看出今天会下雨?怎么知道姐姐没带伞?没带伞怎么办?最糟糕的会发生什么事情。同时,要让孩子认识到,虽然感觉概率和统计很难,但事实上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了解过去和现在,筹划未来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数学教学;发展的天地;民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268-0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科书的数学实验在我市开展以来,已被广大教师所认识。这如火如荼的课程改革又掀起了素质教育的新。在领导的重视和广大教师及家长的积极努力下,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学校带来了明显的变化。在这教学中我饱尝了甘甜与艰辛,艰辛的是我们对新课程改革曾经有那么多的茫然和困惑;甘甜的是我们看到了课程改革实验给我们的数学教学注入了勃勃生机与活力,感受到了学生与教师在课改中的变化。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乐趣,让数学课更具吸引力,充分体现学生的发展呢?以下是笔者的实践与思考:
1 走向民主――把课堂还给孩子
课堂是孩子的,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把本该属于孩子的课堂还给孩子。课堂教学永远是课改的主阵地,只有将课改的新思想、新理念融入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得到每个教师和学生积极的、创造性的参与,才能开出绚丽的花朵,才能使我们在课堂永远充满活动,也许,这是几代人的渴求,在这次课改中孩子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1.1 改变教学空间,让孩子“随心所欲”:课堂教学活动是在课堂这一特定环境中进行的,而教学空间对教学的影响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它是课堂教学的第一层次要素的条件之一,新课程的改革,也同样给如何转变教学空间提出了问题。为此,我们也做了一些改革:移走讲台,建立活动角。首先我们把教室分为学习区和活动区,学习区是课桌椅,队形不定,有T字形、半圆形、马蹄形……在学习区内无讲台,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走下来,跟好朋友商量、探讨。而教师也不再居高临下地站在讲台前,而是学生的好朋友,穿行在学生之间。黑板也是可以移动的,并且学习区内资源很丰富,有英语角、数学角、每日一星……让每个孩子都展示自己,看到自己点滴的进步。活动区里是学具,学生可以在活动区开展活动。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学生就可利用活动区内开展“小小银行”的活动,让学生在此自由地思考、想象、发问、选择。
1.2 缩短师生距离,让孩子“畅所欲言”: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曾言: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个甚至多于两个的思想。如果要让学生真正做到脱离束缚,主动探究,那么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走近学生,努力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的亲密朋友。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畅通交流,教师要成为名副其实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用商量的口气,活泼甚至幽默的语言与学生展开交流。
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讲到将一个正方形通过折剪,变成两个三角形这一环节时,我拿出一张正方形纸,说:“小朋友,现在老师想变一个小魔术给大家看看,你们想看吗?”“想。”学生欢呼道。于是我转身一裁,把一张正方形纸变成两个三角形,故意问:“这个魔术好玩吗?”学生马上抢道:“老师,我们也会。”“哦,真的吗?我可不相信,你们也变给我看看。”于是,学生果然“上当”,每个人都完成了这一过程。我便故意沮丧地说:“完了,我的秘密全被你们发现了。”“哈哈哈”学生大笑,笑得很得意,其实,这个时候最欣慰的还是老师自己,这一刻,问题解决了,师生间的距离缩短了,气氛更为融洽了,接下来的学习更为轻松乐意了。
1.3 开放教学情境,让孩子“浮想联翩”:在孩子们的眼里。没有什么不可以的,每一个人都充满着幻想。开放的情境,提供的信息有较大的选择性,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因而可供探索的问题也就相对丰富。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想象力丰富,思路开阔,乐于表达自己的发现和见解。解决问题的创造性便能得到充分发挥。
2 自主探索――把权力让给孩子
课堂教学是学生生命活力焕发、生命价值不断体现的生活过程。在新课改中,学生在自主的学习,理解,感悟中获得独特的感受,这极大地满足了学生自身的需求。新教材要求教师关注儿童已有经验和兴趣特点,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童真世界出发,让学生学得自由和愉悦。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将所要学习的内容贯穿于学生喜爱的氛围中,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学习。
2.1 妙导巧引,激发兴趣。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中,精心设计疑问,用疑问激发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以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教学“认识乘法”时,我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入手,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家里有几个人,每个人用几只碗?几只筷子?坐几张凳子?……再引到教室里的课桌,每人一张,全班共要几张?从而引出“乘法”。
2.2 开展游戏,吸引参与:在教学中,还可以用游戏的形式,讲故事等形式来开展各种教学内容的学习。如在教学“多少比较”这部分内容时,有一道练习题是让学生看图提出比较的问题并进行解答,图的内容是3个小学生跳绳,并标明了每个人跳的次数。我想直接用书上的插图进行教学,就显得比较死板,不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决定让三个学生来进行“一分钟跳绳比赛”,再根据跳的次数提出问题并解答。这样既注重了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参与,合作,交流,又增强了课堂教学活动的氛围,突出动静结合,从而萌发一种数学真有趣的情感。
3 张扬个性――把发展留给孩子
著名思想家卢梭曾说过:“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热情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取代,那简直是愚蠢的事。”常常会有这么一种现象,有的教师教了几十年书,上过几千节课,似乎觉得自己形成了定型化的教学模式,但要问自己的教学特色有哪些,说不清。这是我们学校相当一部分教师的经历。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树立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也就是说,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要敢于突破教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3.1 活用教材:在教材处理上,教师要将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也就是要针对教材、学生心理特点来一番科学的艺术处理。从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学思路。可从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童话世界这三方面去选取素材。例如数数全班学生人数,计算爸爸比自己大几岁,为妈妈折生日纸鹤等等。从学生身边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和现象,从中提出数学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发他们的潜能。
3.2 开放空间:也许有的老师会担心:一个问题,你说你的,我讲我的,这能学会吗?要不要优化算法?其实不然,学生只有在这种无拘无束的状态中,从不同角度思考,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4 良好的学习习惯――把习惯当作发展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数学习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根本,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就变成学习道路上的巨大力量,具体如下:
(1)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
(2)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
(3)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处理好师生的关系
1.从教师角度来看,教师要学会创造条件让学生“有为”
“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要开启学生通窍之门,就要让学生学会先学,然后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学后施教。先学后教,就是教师在课堂上揭示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进行自学与尝试,暴露问题后,教师才给予点拨释疑,然后学生进行练习,完成作业。其实,“教”也是有讲究的。教什么?怎样教?学生会的不教,学生不会的尽量让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少讲、精讲,只作点拨性的引导。教的方式,都是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如果学生讲对了,教师肯定;讲得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教师补充;讲错了的,教师更正。这样,教师讲的时间就少了,给予学生的时间就多了。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经验之所以在全国能产生广泛的影响,就是确立了“以学为主,教为学服务”的教学理念。
2.从学生角度来看,在“做”中学
让学生充分“动”起来,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自学,教师提出自学要求,并进行学前指导。然后,学生带着问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相关的内容,并完成检测性的问题。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学习体验各不相同,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达到学习目标的方法和途径也往往有所不同。对于学生来说,在没有学习之前,知识一般都是陌生的,但是学生在教师明确目标的引导下,通过各自的亲历体验,对问题的解决就能达到“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效果,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在“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觉增强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这样学生始终以积极、主动的行为投入到学习情境中,掌握着学习的主动权,就会提高自学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学会思考和倾听,有效落实新课程“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二、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学习到知识,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和教学形式的应用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容易地掌握所学习的知识。但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中,部分教师只求形似不求神似,只重形式不重实质,不能正确处理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方式的继承发展关系,常常是一提倡新的,就彻底否定旧的,走绝对化、极端化和形式化的道路。教师无论采用怎样的多媒体或何种教学方法都应考虑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如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平时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已被广大教师采用,如果应用恰当的话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但如果只是滥用的话则起不到应有的效果。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僵化呆板地运用信息技术,以多媒体代替教师的作用,将要讲的、要写的都用多媒体呈现,结果教师成了“电影放映员”,学生则仍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为提高课堂效率,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注重课堂教学形式尽可能与内容相适应,从而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如探究―讨论式教学法、启发―讨论式教学法、自学辅导法、实验探究法等。
坚持“以学定教”原则,建构“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方式,不仅能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得到充分发挥,而且能使课堂教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最终就能打造“教之有效,学之轻松,得之满意,心之愉悦”的有效课堂。
参考文献:
一、让学生在生活课堂中体验数学
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学习应是儿童自己的生活实践活动。小学数学教育应真正地回归到儿童的生活中去,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实例,把学习与儿童自己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处处与生活同在;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生活原型,经历自己的实践与反思上升到数学知识,也就是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亲身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从而让学生真正获得充满生命力的数学知识,体验数学创造的无穷乐趣。
在整数里最基本的概念是数的十进制和位置制,而分数和整数不一样,它的基本思想是均分,可见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重要拓展。因此学好分数认识的第一课,尤其是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亲身经历分数1/2的形成至关重要。《标准》对《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的要求是:“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于是我大胆突破现行教材的束缚,经过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帮助学生寻找富有生成性和开放性的数学学习素材来建构分数1/2的概念。课前我请每一位学生走进大自然采集各种对称的树叶,使他们对这些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产生“难道它们里面也有数学秘密?”的悬念,激起求知的欲望。上课时,我让学生把各自带来的所有树叶分成两份,根据学生的交流,自然概括出两种不同分法:平均分和不平均分,以强化学生对平均分的深刻理解,为学习分数埋下伏笔。然后我让学生继续探索把1片树叶平均分成两份,怎么分?每份是多少?学生的思维起了阵阵涟漪,他们忙不迭地在生活中寻找1/2,创造性提出“平分人体”、“平分钟面”、“平分1双鞋子”等精妙见解。就这样,学生在成功与喜悦中积累了分数的丰富表象,有效地消除了对分数概念的抽象感和陌生感,深深地感受到数学原来就这样丰富多彩地存在于生活当中。这样的数学学习又怎能把让人流连忘返呢?
事实证明,教师只有将数学与跟它有关的现实世界背景联系在一起,也就是只有通过“数学化”的途径来进行数学教学,学生获得的知识才是生动具体、美丽鲜活的,他们才会真正寻觅到生活就是数学知识的不竭源泉,才会深刻体会到数学的巨大价值和我穷魅力!
二、让学生在综合实践课堂中应用数学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数学。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又最终服务于生活。可见,数学的生命力就在于能有效地解决现实世界向我们提出的各种问。《标准》十分重视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新增了“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个学习领域,并从关注人的发展的主度指出:“让学生初步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学生其它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了解数学的价值。”所以,我们应引导学生开展多姿多彩的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丰富对数学的认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与作用,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增强应用数学的信心,提高解决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分数单位时,我充分挖掘数学的文化和生活底蕴,巧妙地把数学与美术紧密和谐地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选用剪纸这种广为流传的民间艺术素材,开展了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欣赏、探索、操作等一系列活动中,趣味盎然地经历寻找、发现、认识、掌握和应用数学的全过程,激发了灵感和潜力,拓宽了知识视野,使学生体验到了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和深刻性,促进了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数学学习的价值不正是如此吗?
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在数学课堂上开展多样化的综合实践活动无疑是令学生乐于接受而又能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宝贵的礼物。”
三、让学生在开放学习课堂中创造数学
陶行知先生说过:“时时有创造,处处有创造,人人有创造。”数学学科,作为思维体操学科,讲究严谨的逻辑,更需要探索和创造。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也指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将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可见要让学生实行“在创造”,必须彻底改变传统数学客堂中老师教学生听、老师讲学生练的被动学习状况,应该在开放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促使学生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由学数学变为做数学,成功地发现或创造数学,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我一改传统教学反复机械地进行题海训练的方法,取而代之以富有开放性、趣味性、挑战性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创造数学。
1、情境开放,萌发创新意识。
创造需要心灵的放松。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快乐、兴奋的情绪与温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对认知创新思维活动具有扩散、强化的功能。因此,我以一大一小两个正方形为道具,以学生喜闻乐见的魔术形式,创设了一个民主、开放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无拘无束、心情愉快、精神振奋的状态下,打开思维的闸门,萌发创造力。
2、形式开放,激活创新思维。
关键词:中学化学;化学教学;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1)09-2206-02
The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Opened New World of High School Chemistry Teaching
WEN Long-ying1, ZHONG Yan-hua2
(1.Wuhua High School, Meizhou 514471, China; 2.Department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Jiangmen Polytechnic, Jiangmen 529020, China)
Abstrac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develop rapidly. In the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teaching can fully using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to be desired.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mprove the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teaching level of various ways, using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mprove the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teaching effect is protean. Using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n solve secondary chemistry teaching routine teaching difficult to solve or insoluble problem, conduce to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and break through the difficulty,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have twice the result with half the effort. Using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tudent-centred chemistry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teaching, opening new world.
Key words: high school chemistry; chemistry teach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信息技术已经逐步应用于中学化学教学。教育部长陈至立指出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传统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教学有一定的局限性,信息技术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为中学化学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学习中学化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克服了传统中学化学教学中重点、难点的突破,同时增大了课堂容量,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1 信息技术运用于中学化学教学的现状
传统中学化学教学基本上是教师讲授、学生接受方式。化学教学过程中没有利用信息技术,所用教具一般是粉笔和黑板。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讲清楚,学生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听清楚。这就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教师传授中学化学知识、学生接受中学化学知识并运用好中学化学知识。然而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传统中学化学教学很难达到这个要求。因此中学化学教师有必要根据中学化学的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利用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将信息技术与传统中学化学教学进行有效结合,来提高中学化学教学质量。
2 利用信息技术于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优点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一些演示实验的现象不能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观察到;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一些宏观概念和微观概念的内容,教师仅仅用口头描述很难达到教学目标,教学往往变得枯燥乏味。信息技术的运用在优化中学化学教学效果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中学化学教学解决了传统教学难以解决和不能解决的问题。利用信息技术于中学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将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是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化学教材不再只是一本书,而是多方面的信息资源。利用信息技术融合在中学化学学科的学习中将实现那些用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教学目标。
2.1 利用信息技术运用于中学化学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中学化学的学习兴趣
通过信息技术来展示物质的微观结构,如氯化钠、氯化铯、金刚石和石墨等的晶体结构;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可用CAI模拟动画展示物质的微观世界,将比以往只用语言叙述,死记硬背的内容形象地展示出来,构建起学生对化学微观世界的认知结构,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并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实验、幻灯、录像、实物投影、多媒体等信息手段呈现适当内容的形象资料、用一幅幅富有生气、富有规律的图案,结合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利用信息手段同时提供多个问题,让学生边看边思考,极大地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
2.2 利用信息技术运用于中学化学教学中,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记忆规律的基础上,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有助于突破教材中的重点、难点。
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有一些内容比较抽象。有许多的化学概念的知识内容因为抽象,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的重点、难点。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将突破时空的限制,使中学化学教材上静态的知识变成生动、形象、直观的动态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促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化学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最优化的中学化学教学效果。
2.3 利用信息技术运用于中学化学教学中,有助于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效果
利用信息技术,可将中学化学的知识表达多样化。对有危险的实验、有污染的实验,可用信息技术展示,既达到教学目标又安全无害,学生也容易理解。还可以用动画模拟出一些教师无法演示的实验,如把水注入浓硫酸错误操作后引起硫酸飞溅的后果,通过声音、图像的结合,给学生留下生动、深刻的印象。
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利用信息技术,用声、形的感性知识信息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从而获得最佳的化学课堂教学效果。很多现象坐在后面的学生就看不清楚。要想让每个学生都观察清楚,实物投影仪可以将实验现象演示在大屏幕上,收到很好的预期效果。
2.4 利用信息技术运用于中学化学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中,能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的提高,为学生学习中学化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利用网络技术获取信息,将学习视野从书本拓展到网络,搜集到了许多和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既扩充了知识面,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3 信息技术并不能完全代替中学化学教学中传统教学
利用信息技术可提高中学化学教学效果,但应该注意一些误区,信息技术并不能完全代替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传统教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能够用实验去研究的教学都不能脱离实验。利用信息技术运用于中学化学教学中,应根据中学化学化学教学本身的特点,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从化学课堂教学中寻找切入点,创设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挑战性的教学环境。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于中学化学教学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况且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但只要持之以恒,大胆把信息技术当成工具用于教学中,一定能开辟中学化学教学新天地。
因此,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与功能,把传统教学手段、教师个人特色和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中学化学教学的效果,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开辟中学化学教学新天地。
参考文献:
[1] 张春芳.关于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课程整合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6):19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