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课改总结

新课改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课改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课改总结

新课改总结范文第1篇

一、通过培训我深切的认识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

老师的主导作用更加要充分的发挥出来,作为老师要重视新课改,积极参与课程建设与改革,拿出自己的活动来,展示自己的尝试与课例,投入教改实验行动,搭上新课改的末班车,在这阶段留下自己的声音。

二、面向全体而又兼顾个性,注重学生发展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程活动设计的首要目的是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引导他们体验情感,培养能力,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深入地了解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学生好奇心强,有活力,情感单纯而强烈,记忆力强,想象力丰富,处在形象思维强而抽象思维正在形成阶段,由于学生们受到现代各种传媒的影响,有较广的知识面,对所学的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如果能根据学生们的情感和年龄特征,找到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再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一定会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课程的改革,需要学校、家长评价观念的转变,需要每一个人思索,我们用什么样的评价观念才能有利于下一代更加健康地发展。新教材突出教学方法的转变,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接受科学文化教育的一开始,就运用亲身体验与亲身实践的新型方式进行学习。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的主角是教师,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而此次课改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题,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老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快乐地学习到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教师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鱼,最重要的是授之捕鱼技能。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三、钻研新课程标准,领会新课改精神

语文新课程标准,突出“语文素养”理念要求。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因此本次课程改革不再将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放在首位,而是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形成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感受、观察、体验、联系现实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以上目标达到之后,知识的获得将是水到渠成的事。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设计的方面,注重学生的真实情感体验,让学生爱上这门课,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和强烈参与的欲望,在活动中,让学生自觉去获取知识。

四、提高认识,重视“过程”

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让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学修养。长期以来,对教学的评价,往往只重视结果,不看过程,导致教的过程“走过场”;对学习的评价也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或只注重记住结果,而忽视亲历亲为的重要性,这是语文教学“疲软”的病根所在。我的认识是主要有两个转变:一是转变教的方式;二是转变学的方式, 即培养学生形成“把握、渐进、提升”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构建合作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所以老师既要学习先进的课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适当改革教学;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或情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这样去做:

第一、在平时备课中研究教材、吃透教本,搜集、整合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并制作教具,研究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尤其在教学实践重要把教学反思当成一个必备环节。

新课改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课改;经验;课堂

一、课程标准走进教师的心,进入课堂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无疑我们每位数学教师身置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有效的学习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教育教学改革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新课程标准》在无数双期待的目光中呼之而出,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这一重要理念深入人心,课堂上大家都在尝试或积极准备尝试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构建"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其中不乏许多成功的经验与案例,但更多的只是"披着羊皮的狼"。她的形式简单易学,几个人分成一组,七嘴八舌,谓之"小组合作学习",一些公开课用之者更甚,以博取大家的美言;一些竞赛课用之者也不乏其人,以显示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但是明眼人一看便知其中的"奥秘"。究竟是学生问题,还是教师假以"小组合作学习"来搞"包装"?……就目前而言,许多课堂中"小组合作"搞得轰轰烈烈、五彩斑斓,但美丽的外表只是一种形式,实在无法掩饰其空虚的内心,不得不令人匪夷所思。

授课教师已从以前的单纯知识传授转变为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探究真理;不仅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与人合作。老师已从以前的演员转变成了现在的导演,从权威变成了学习者的挚友,从评价者变成了参与者。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掌握学习这些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并且爱学数学,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师生关系从以往的"先知先觉"的绝对权威地位转变为教师尊重学生,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朋友关系。在课堂上,我们看到了教师允S学生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看到了教师不是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而是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得到信息,如何提取有效信息和运用信息解决问题。

二、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紧扣新课程标准,和我校“自主――创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处理好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努力处理好应用意识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三、新课改使我们面临挑战

我们面临许多挑战:由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不是积极主动投入到探索之中?他们对学习是不是充满热情,是不是积极思考问题?老师是不是也投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对学生的研究进行适时的启发和指导,促进学生更有效的学习活动?是不是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是不是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维空间等等,这些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思。还有一些问题,提出让同行共同磋商:

(1)教师唱主角的现象依然存在,学生的学是为了配合教师的教,教师期望学生按教案设计做出回答,并努力诱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学生学会如何揣摩老师的心理。

(2)教学要有程序,但不能程序化,仍有一些教师过分依赖教案,出现硬拽学生进入教师预定的轨迹中的现象。

(3)如何更好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小组合作学习表面上形式热热闹闹,但小组讨论的有效性没有很好体现,有些问题的抛出,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进行交流,这是没有意义的、无效的学习。

(4)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的教学是按课件走,还是按学生走,是关注活生生的课堂,产生真切的师生互动,还是流于形式。有些课看似热热闹闹,但流于形式没有实效。

(5)教师如何把思考还给学生。

四、一堂好的数学课应具备哪些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应具备以下特征:

(1)确定符合实际的内容范围和难度要求。

(2)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3)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与获得成功的机会。

(4)尊重学生的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5)运用灵活的方法,适应学生的实际和内容的要求。

(6)为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一节好课应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学生是课堂的教学主体,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

新课改总结范文第3篇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收获最大的就是自己的角色转换了。我由原来的主讲者变成了组织者、合作者。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学生的才能得到展示。

教师已成为学生最真诚的合作者,最谦虚的倾听者,最具慧眼的"伯乐"。教师的角色开始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向"平等中的首席"悄然转变;开始由传授者向促进者悄然转变;开始由管理者向引导者悄然转变。这种悄然的转变还体现在,教师由以往的单兵作战向紧密合作过渡;由画地为牢向资源共享过渡;由囿于教材向开发课程资源过渡。教学方法开始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教师们不再拒绝一个问题的多种解法,也不再拒绝超乎常规的奇思妙想,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期待。

课堂上,我与学生一起摘汉字果,猜字谜,教与学的活动在师生的互动合作中变得生动有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凝聚了集体的智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我还常常和学生一起排演课本剧,共同动手布置识字园……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学习,是一种启发,一种帮助,也是一种人文关怀,它构筑起了民主的课堂氛围。课堂上,老师用微笑安抚学生回答问题时的紧张情绪,用竖起的拇指赞扬学生的点滴进步。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实施以来给学生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开始尝试自主合作与主动探究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学生的学习行为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接受式学习不再独唱主旋律,探究式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的介入,与接受性学习交相呼应、相辅相成。

课堂上老师可以提问学生,学生当然也可以考一考自己的老师,老师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师生共同研究探索,共同读书学习。在一节语文课上,我正讲述着《尾巴的功能》的故事。"老师,你知道多少种动物尾巴的作用?"一个孩子的突然"考问"使我措手不及。我没有恼怒,没有训斥,而是坦率地承认自己的"无知":"对不起,我也了解得很少,但我们可以一起去研究。"

三、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新课改使课堂氛围变活了,知识点降低了,教学涉猎的面拓宽了,教师对学生用情了,学生们感到有趣了,师生间的关系平等了,学生越来越自信了,学习态度趋于主动了,学生之间学会合作了,与众不同的见解越来越多了,共性与个性得到协同发展了。

在识字教学中,我把识字教学的重点放在识字兴趣的激发、识字方法的引导上,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合作学习,交流、总结识字方法,如在学"心"字时,有一个学生是这样记的,"卧钩像个锅,锅里炒蹦豆,蹦出两个剩一个。"他这一形象的联想一下子使所有学生都记住了"心"字;还有一个学生讲"明"字,他走上讲台后,刷刷几笔,画了太阳和月亮,然后指着图说:"如果有一天太阳和月亮同时出现,那世界该多明亮啊!"简单的一句话,寥寥数笔便将"明"字刻在了同学们心中。这样的教学案例举不胜举。在教学中我深深感到:当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讲台还给学生,把书本还给学生时,课堂便会出现敏锐的思维,闪现智慧的火花,蹦出创造的灵感。

四、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实现教学的多维互动

教育家杜威说过,如果让孩子们在教室里静静地坐着,拿着书,观念永远到不了孩子们的心灵中。让学生乐学,在玩中学,在游戏中学,在活动中学,体验、感悟课程。感悟不是分析,不是告诉,更多的是体验。

在语文课上,我尽可能多给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机会,为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空间,并且在操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语文思考。如,在学习《手影戏》的时候,我把学生带到校园里,让孩子们在阳光下做手影的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动脑、动口,运用多种感官感悟知识,大大激发了学生热情,从多个角度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强调改进与激励;淡化对结果的评价,关注对过程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呈现出多元性、主体性、开放性等特点。

1、评价内容多样化。

即单元达标、阶段性考察、古诗文背诵、大阅读、课本剧表演、手抄报、电脑报等。用多元智能理论来评价学生,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2、评价方式多样化。

(1)口头评价。如"你读得一个字也没有错。""你读得真好!你是怎么读的,能说说吗?""你真会动脑筋。"等。

(2)作业评价。如:"你真棒""学习稳""正确、整洁"等,在作业本上印上"大拇指""小红花""小红旗"等小印章。获得10个小印章换一张喜报。

(3)及时评价。如建立家校联系簿,关注学生的情感与心灵。

(4)阶段性评价。学校开放周、家长接待日期间,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价。

强调激励、关注过程的评价,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看到自己成长中的进步,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

六、几点体会

1、教师培训是关键。教师的才能和智慧决定着课改的质量和深度;

2、教育理念是基础。教师的观念决定着课改的方向和性质;

3、方法改革是重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学定教。

4、评价改革是动力。评价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发展。

七、问题与困惑

1、学生的思维发展了,表现欲强了,但学习不扎实,跳跃性大。在学生个性得到发展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夯实双基教学。

2、教育的起点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教育的终点是让孩子各尽其能,但学生中两级分化严重。

3、存在课堂教学形式化倾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流于形式。在大班额的情况下,小组合作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制约了师生交流互动。

新课改总结范文第4篇

按照党和政府要求,正式实施医改,全面落实医改工作任务,管理体制回归了公益性,实行了全员责任制,建立了体现绩效的考核机制和收入分配机制,全面实行了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零差率销售,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进一步加强。

医改以来,我们的工作主要突出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强化管理,确保卫生院规范良好运行

基层医改后,财政给予医护人员支出保障,医院的工作重心已从“保吃饭”向“保规范”转移,我们不再为“吃得上饭”范愁,摆在我们面前的突出问题是如何履行好骨科医疗和基本医疗服务“两个基本”的职能。为此,着力于规范管理,以确保骨科的良好运行。加强医疗服务质量,安全、便民、惠民,控制药品费用,单病种控制,开展优质护理。

一是抓建章立制。我们结合实际,制定了《医院骨科医护管理制度》、《骨科考勤及奖惩制度》、《骨科医护绩效工资考核实施办法》、《骨科医护绩效考核细则》等一系列制度,利用制度来规范管理,使得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从而建立起骨科医护良好运行的长效机制。

二是抓责任落实。从骨科主任到成员到科室再到每一位职工,我们层层明确了各自的年度工作目标和责任,并于年初,由骨科医护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形成了主任抓科室、抓每位职工的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通过明确责任,做到我的岗位我负责,我的工作请放心,推动骨科工作的落实。

三是抓工作规范。我们坚持骨科定期例会、制定医疗方案、医疗质量检查制度,分析存在问题,部署本周工作,并及时传达上级会议精神。每月组织一次全科室会议,加强业务学习,介绍骨科医护方面的新知识、新动向,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通报骨科医护绩效考核、监督检查结果、医疗质量检查结果等方面工作情况,从而促进了工作规范。

二、强化考核,确保卫生院各项工作的“绩”和“效”

考核是促进工作落实的保证措施。我们通过严格的绩效考核,将绩效考核结果与职工的工资挂钩,进一步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推进了卫生院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

一是明确考核内容。我们将骨科医疗服务质量指标核定到到每位职工,做到考核指标量化、细化,可操作性强,使得人人有任务,人人有压力。

二是确定考核办法。骨科医护的绩效考核,定期通报,每周监察监督组进行督查自考情况,每月有考核结果,通报结果后无异议将作为兑现职工奖励性绩效工资的依据。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发放体现优劳优酬、多劳多得,对不同的岗位依据技术含量、责任风险、劳动强度等确定不同的分配系数,再按照考核得分和分配系数核定其绩效工资。

三是严格兑现奖惩。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制定了多项奖惩办法,如,值班、加班、误餐给予补助,出满勤给职务补助等以经济奖惩促进骨科医护的行为规范。采取“三查、三看、二核对”的办法,即:查规章制度、查医生处方、查购药票据、看登记表册、看药品台账、看手术难度、看收费票据、核对库存实物、核对就诊病人和零差率销售情况,对违规行为坚决纠正。

三、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问题:人员少、工作量大,我们骨科在岗人员数达x人,其中临床x人,特别是护士甚至需要连续加班几个昼夜,在手术时,因人手不足,必须加班加点。

三、分配问题:主刀者待遇得不到体现,麻醉、骨、外科临床等,医改后待遇下降,也体现出一种为人民服务精神。坚决不收受任何红包。

新课改总结范文第5篇

一、重视基础 ,落实双基

虽然《标准》提出评价学生学习水平的方式是多样化的 ,但中考仍然是很重要的评价形式。初三数学复习 ,要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 》,确定初中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然后结合教材明确学生所应具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根据《标准 》的评价理念 ,去分析中考试题 ,挖掘其丰富的内涵。创新题应恰当评价双基;应用题应注重评价学生学习过程 ,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大家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开放题 ,有助于学生创造性发挥 ,有助于引导课堂教学向研究性学习转变 ,留给学生探索思维的空间。过去的“双基 ”教学中不同程度存在着“繁、难、偏、旧 ”等问题 ,局限于孤立的数学知识 ,忽视对“双基 ”的理解和运用 ,忽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 ,忽视科学方法的指导以及数学与现实生活、社会的联系、作用的认识。

例如:要判断如图 ABC的面积是 PBC面积的几倍 ,只用一把仅有刻度的直尺 ,需要度量的次数最少是 (

)。这是一道考查基础知识的“小题 ”,其创新之处在于突破原有考查基础知识的套路 ,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巧妙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 ———在深刻理解问题情景所提供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之比的实质基础之上 ,用操作的方法将这一关系表达出来。

又如:已知 AD是 ABC的角平分线 , E、F分别是边 AB、AC的中点 ,连接 DE、DF。在不再连接其他线段的前提下 ,要使四边形 AEDF成为菱形 ,还需添加一个条件 ,这个条件可以是 (

)。

这是一道条件开放的客观性试题 ,涉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基础知识 ,给同学们创造了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 ,考查学生对基本图形的认识以及各个知识之间的转换能力。重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这种评价学生学习水平的方式有助于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 ,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同时近年来中考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 ,使得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 ,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 ,因而相对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其主要表现在对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揭示不够 ,教学中试图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的思维。其实定理、公式推证的过程就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 ,教师没有充分暴露思维过程 ,没有发掘其内在的规律 ,就让学生去做题 ,试图通过让学生大量地做题去“悟 ”出某些道理。结果是多数学生“悟“不出方法、规律 ,理解浮浅 ,记忆不牢 ,只会机械地模仿 ,思维水平较低 ,有时甚至生搬硬套 ,照葫芦画瓢 ,将简单问题复杂化 ,从而在考试中造成失分。《标准》为了改变这一状况 ,将过程作为一个课程目标 ,意在规定并强化教材及教学的过程性、探索性和方法性。近几年来中考命题已明确告诉我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始终是中考数学试题考查的重点 ,只有基础扎实的考生才能取得好成绩。

二、立足课本 ,系统复习

现在中考命题仍然以基础题为主 ,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造 ,后面的大题虽是“高于教材 ”,但原型一般还是教材中的例题或习题 ,是教材中题目的变形或组合 ,所以建议第一阶段复习应以课本为主。《标准 》中要求“教材在内容体系、活动方式、组织形式和考试评价等方面应留给教师较大的创造空间 ”,所以作为教师必须深挖教材 ,绝不能脱离课本 ,应把书中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 ,使之形成系统。课本中的例题、练习和作业要让学生弄懂、会做 ,书后的“读一读 ”、“想一想 ”,也要学生认真想一想 ,集中精力把初三代数、几何内容 ,初二的几何及代数中的分式与根式的化简等重点内容的例题、习题逐题认认真真地做一遍 ,并注意解题方法的归纳和整理。一味搞题海战术 ,整天埋头让学生做大量的课外习题 ,其效果并不明显 ,有本末倒置之嫌。而教师选好例题对学生进行训练非常重要 ,教师在选题时应尽量以课本例题或习题为原型 ,这样学生会有亲切感 ,从中得到的感悟也更深刻 ,并可以根据需要作适当改编 ,以实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之效。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用一张矩形纸 ,你能折出一个等边三角形吗 ?如图 ,先把矩形 ABCD纸对折 ,设折痕为 MN;再把点 B叠在折痕线上 ,得到 RtABE,沿着 EB 线折叠 ,就能得到等边 EAF。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

这是教材上一个典型的折叠图形问题 (初二几何课本第 182页的“做一做 ”) ,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图形的直觉判断能力和书面表达的数学素养。利用这一题可以复习平行线、三角形中线、三角形中位线 ,还可以复习对称的有关性质 ,能起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的作用。对这一题还可以进行适当改编:对于任一矩形 ,按照上述方法是否都能折出等边三角形 ? 请说明理由(2003年山西中考题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思维的严密性。

教师在第一阶段的教学可以按知识块组织复习 ,按照初中数学知识体系 ,把初中数学内容归纳成数与式、方程 (组 )、不等式 (组 )、函数及其图象、统计初步、线段、角与三角形、四边形、相似形、解直角三角形、圆等。复习中可由教师提出每个单元的复习提要 ,指导学生按“提要 ”复习 ,同时要注意因材施教 ,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具体情况边复习边作知识归类 ,加深记忆 ,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掌握法则、公式、定理的推导或证明 ,例题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层次性 ,并注意分析例题解答的思路和方法。

三、激发兴趣 ,培养能力

中考复习的第二阶段应以构建初中数学知识结构和网络为主 ,从整体上把握数学内容 ,提高能力。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题的能力 ,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根据《标准》的要求 ,注重评价学生学习过程及评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这个阶段的复习 ,一方面是使学生能把各个章节中的知识联系起来 ,并能综合运用 ,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另一方面要通过设计一定的结合现实情境的问题 ,锻炼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动手能力和学以致用的应用能力。这个阶段的例题和练习题要有一定的难度 ,但又不是越难越好 ,要让学生可接受 ,这样才能既激发学生解难求进的学习欲望 ,又使学生从解决较难问题中看到自己的力量 ,产生更强的求知欲。如果说第一阶段是总复习的基础 ,是重点 ,侧重双基训练 ,那么第二阶段就是第一阶段复习的延伸和提高 ,应侧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这一阶段尤其要精心设计每一节复习课 ,注意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初中总复习的内容多 ,复习必须突出重点 ,抓住关键 ,解决疑难 ,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复习内容是学生已经学习过的 ,各个学生对教材内容掌握的程度又各有差异 ,这就需要教师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复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复习 ,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 ,查漏补缺 ,做知识归类、解题方法归类 ,在形成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加深记忆。除了复习形式要多样 ,题型要新颖 ,能引起学生复习的兴趣外 ,教师还要精心设计复习课的教学方法 ,提高复习效益。要把培养学生能力这一思想贯穿整个复习的始终 。

例如: (2003年镇江市中考题 )在举国上下众志成城 ,共同抗击非典的非常时期 ,某医药器械厂接受了生产一批高质量医用口罩的任务 ,要求在 8天之内 (含 8天 )生产 A型和 B型两种型号的口罩共 5万只 ,其中 A型口罩不得少于 1. 8万只 ,该厂的生产能力是:若生产 A型口罩每天生产 0. 6万只 ,若生产 B型口罩每天能生产 0. 8万只 ,已知生产一只A型口罩可获利 0. 5元 ,生产一只 B 型口罩可获利0. 3元。设该厂在这次任务中生产了 A型口罩 x万只 ,问:

1. 该厂生产 A型口罩可获得利润 (

)万元 ,生产 B型口罩可获利润 (

)万元。

2. 设该厂这次生产口罩的总利润是 y万元 ,试写出 y关于 x的函数关系式 ,并求出自变量 x的取值范围。

3. 如果你是该厂厂长 :

(1)在完成任务的前提下 ,你如何安排生产 A型和 B型口罩的只数 ,使获得的总利润最大 ? 量大利润是多少 ?

(2)若要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任务 ,你又如何来安排生产 A型和 B型口罩的只数 ? 最短时间是几天 ?

这类题型旨在利用与生活实际有关的具体情境 ,注重学生的心路历程 ,搭起数学与实际问题的桥梁 ,协助学生体验由生活情境中抽象出的数学问题 ,即学会运用数学建模思想方法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考察周围的事物 ,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纵观中考数学试题中对能力的考查 ,大致可分成考查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纯数学问题的能力等。这些能力要求对应于传统的数学教材及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标。而对应于修订后的试验教材规定的教学目标 ,又强化了阅读理解能力、探索创新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以及建立在过去能力基础上的作为数学核心能力的思维能力 ,特别是把数学作为文化和培养“人 ”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中的一个部分时 ,对学生的情感、意志、毅力、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考查 ,就必然使中考数学试题对能力的考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四、反复模拟、心理锤炼

在学习活动中通过不断的训练和测试 ,可以培养学生在思维上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标准 》中指出“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因此 ,在这一阶段学生心理和迎考状态非常重要。基础知识和重点内容复习完后 ,要做些模拟试题检查复习效果 ,让学生调整心态 ,振作精神 ,教师要认真分析试卷 ,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 ,并加强这方面练习。数学知识在于点点滴滴的积累 ,考试时遇到不会做的题时要学生学会镇定 ,回想学过的各种方法 ,从条件入手 ,挖掘隐含的已知条件 ,或从结论入手寻找解题途径 ,从而争取中考取得优异成绩。尤其是学习困难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既有困难又有潜能 ,因此教学的首要问题是转变观念 ,正确对待学习困难的学生 ,认真分析产生困难的原因 ,有意识地“偏爱差生 ”,允许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态度存在反复 ,不断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并创造条件 ,让他们体验成功。学习困难生在过去数学中受到的肯定、鼓励相当少 ,因此要抓住他们的闪光点积极鼓励和肯定 ,促使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 ,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上取得成功 ,使他们感到自己能学好数学。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降低和调整某些教学要求 ,以满足某一层次学生的需要 ,促使教与学相适应 ,教与学相促进 ,教与学相统一。

总之 ,切切实实提高复习实效是初三数学复习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 ,教师要有强烈的质量意识 ,认真探讨和研究有效的复习方法 ,应因地制宜地拟订好复习计划。要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 ,群策群力 ,不断研究和改进复习方法 ,同时加强校际交流与合作 ,提高初中数学总复习的质量。

参  考  文  献:

[ 1 ]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实验稿 ) [M ]1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2.

[ 2 ]  初中数学综合开放题型突破例释 [M ] 1北京 :龙门书局出版社 ,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