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十二时辰养生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子时(23点—1点),胆经最旺。
胆汁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胆有多清,脑有多清”。凡在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晰、气色红润。反之,日久子时不入睡者面色青白,易生肝炎、胆囊炎、结石一类病症,其中一部分人还会因此“胆怯”。这个时辰养肝血(阴)最好。《黄帝内经》里说:“凡是十一藏取决于胆”,讲的就是人体内有11个脏器都依赖胆经的功能支持,因此,要有足够优质的睡眠以保胆经获得充足的能量。
丑时(1点—3点),肝经最旺。
“肝藏血”。人的思维和行动要靠肝血的支持,废旧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鲜血液需要产生,这种代谢通常在肝经最旺的丑时完成。如果丑时不入睡,肝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黄帝内经》讲:“卧则血归于肝。”所以丑时未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倦怠而躁,易生肝病。中医认为,静心养气是最好的保肝方法。要特别指出的是,某些年轻一族如在这个时间喝酒,将会对肝造成极大的损伤。
寅时(3点—5点),肺经最旺。
“肺朝百脉”。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寅时,有肺病的人反应尤为强烈,剧咳或哮喘或发热。按照中医理论,寅时是人体阳气的开始,也是人体气血从静变为动的开始,必须要有深度睡眠,最怕有人打扰。
卯时(5点—7点),大肠经最旺。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经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水分与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因此,大便不正常者在此时需要辨证调理。卯时养生,注意早起不贪睡,晨起首先活动四肢筋骨,打太极拳,叩齿摩面或双手扣后脑,做“鸣天鼓”。
辰时(7点—9点),胃经最旺。
所以,人在7点吃早饭最容易消化。如果胃火过盛,嘴唇干,重则唇裂或生疮,可以在7点清胃火。胃寒者7点养胃健脾。卯时养生,古代人教人活动后喝一杯开水,用木梳梳发百遍,然后洗漱。早餐应该清淡,要吃饱。饭后可以百步走,但不宜做强度锻炼。
巳时(9点—11点),脾经最旺。
“脾主运化,脾统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的质量好,所以嘴唇是红润的。否则唇白,或唇黯、唇紫。脾虚者9点健脾;湿盛者9点利湿。巳时养生,开窗通风后,可从事脑力活动,但要注意劳逸结合,让眼睛得到及时的休息。
午时(11点—13点),心经最旺。
“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心率过缓者11点补心阳;心率过速者滋心阴。午时,是午餐时间,除要营养丰富,荤素搭配外,建议可以喝点汤,菜要少盐。酒可喝但不能醉。饭后宜睡半小时,不要过多。人在午时能睡片刻,对于养心大有好处,可使下午乃至晚上精力充沛。
未时(13点—15点),小肠经最旺。
小肠分清浊,把水液归于膀胱,糟粕送入大肠,精华输送进脾。小肠经在未时对机体一天的营养进行调整。饭后两胁胀痛者在此时降肝火、疏肝理气。午睡后可做少量和缓的运动,喝一杯茶。
申时(15点—17点),膀胱经最旺。
膀胱贮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体外,津液循环在体内。若膀胱有热可致膀胱咳,即咳而遗尿。申时人体温较高,阴虚的人尤为突出,在这个时间滋肾阴可调此证。申时是最好的学习时间,记忆力和判断力都很活跃。除用脑学习外,要注意多喝水。
酉时(17点—19点),肾经最旺。
“肾藏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肾为先天之根”。经过申时的泻火排毒,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时辰。酉时是肾虚者补肾的最好时机,肾阳虚者酉时补肾阳最为有效。养生要点是晚饭宜吃少、清淡,可以喝点粥。
戌时(19点—21点),心包经最旺。
“心包为心之外膜,附有脉络,气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伤”。心包是心的保护组织,又是气血通道。心包戌时兴旺可清除心脏周围外邪,使心脏处于完好状态。心发冷者戌时补肾阳;心闷热者戌时滋心阴。戌时应该准备睡眠,睡前要静心养气,用冷水洗脸、温水刷牙、热水洗脚,睡姿宜采取右侧卧位。
《易经》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叫做“天人合一”,就是说人与天地是相应的。那么“天人合一”的理论对养生又有什么指导意义呢?《黄帝内经》说:“天地合气,命曰人。”意思是,人是天地的气组成的,人体的物质基础都来自天地,所以人的一切都离不开天地。既然如此,人的养生当然也不能离开天地了。
养生要顺应天地,就是说人必须要顺应天时地利的变化,顺着这个变化,养生就能成功,违背这一规律,健康就要受到影响。那么,怎么样来顺应天地呢?
第一就是要遵循阴阳运行的规律。在一天、一年中,阴阳的运行都遵循着一个规律——“阳长阴消,阴长阳消”,也就是阴阳不停地在变化的规律。
第二个就是气机升降的规律,子时则气升,午时气就开始降了,夏天是气机升得最高的时候,冬天是气机降得最低的时候。
第三个规律就是天地气化是有开有合的。春分时节,阳气开始生,天气渐暖,昼渐长,这叫“开天门”;到了夏天,大自然处在生发的时候,人也一样,是身体活动最旺盛的时节;到了秋分的时候,大自然的气机开始收敛了,就要“入地户”了;而到了冬天,经过了大半年的活动,就要开始保养了,为来年的春天做准备。
日养生——十二时辰
养生法
现在我们把一天分为24个小时,而在古代人们则把一天分为12个时辰,所以日养生也叫十二时辰养生。十二时辰和我们的五脏六腑以及经络密切相关,在这十二时辰当中,每一个时辰都有一个经、一个脏腑值班,所以,我们要针对每一个不同的时辰来保养其相对的脏腑。
下面,就来了解一下依照怎样的次序锻炼经络才能符合气血盛衰和经络运行的规律。
子时——睡觉保护阳气
半夜23点到1点的时候叫子时,这个时候是一天中太极生命钟的阴极的时候,按照阴阳消长的规律,这个时候阴气是最重的,而阴是主睡眠的,在这个时候我们要处于熟睡的状态。注意,不是这个时候才上床,而是应该已经处在熟睡状态了。
丑时——肝经造血时间
丑时是凌晨1点到3点,属于肝经值班。肝经是主生发的,肝脏要解毒、要造血,就是在这个时候进行。这时人体应充分休息。
寅时——号脉的最好时机
凌晨3点到5点叫做平旦。因为此时阴阳开始平衡了,属于肺经值班。此时,天刚刚亮,是中医号脉最准的时候。
卯时——空腹喝水,排出毒素
卯时是早上5到7点钟的时候,由大肠值班。卯时起床后要空腹喝一杯水,因为大肠在此时精气开始旺盛,大肠一鼓动,再加上水的帮助,利于的大便的排出。
辰时——早餐营养药均衡
辰时是7到9点的时候,是胃值班了。7点钟我们要吃早饭了,这个时候胃是最容易接纳食物的。
巳时——工作学习的第一个黄金时间
上午9到11点是巳时,是脾经值班的时候。脾经是主消化的,巳时人体要吸收营养,也大脑是最具活力的时候,是一天当中的第一黄金时间,也是老人锻炼身体的最好时段。
午时——睡好午觉养阳气
午时 是11点到13点,由心经值班。按照太极阴阳气化,这个时候阳气最旺。此时应午睡以养阳气。午时只需休息半小时到一小时,养养心经。
未时——保护血管多喝水
午时过了以后,13点到15点,就到了未时,这时由小肠经值班。小肠经把食物里的营养都吸收得差不多了,这个时候要空腹喝一杯水,用来稀释血液。
申时——工作学习的第二个黄金时间
未时过了就到申时了。下午的15点到17点之间,这是我们的第二个黄金时间。这个时候精力旺盛,要抓紧工作,提高效率。
酉时——预防肾病的最佳时期
到了酉时,也就是傍晚的17点到19点,这时候是肾经值班,要再喝一杯水,可以帮清洗肾和膀胱。
戌时——工作学习的第三个黄金时间
戊时是19点到21点,此时是心包经值班。这个时候是一天中的第三个黄金段,可以学习,也可以散步来锻炼身体。
亥时——准备休息
然后就到了亥时,亥时是21点到23点,这时应该休息,准备睡觉。
年养生——顺应四季的三个规律
一年四季的养生也同样要要掌握三个规律:阴阳消长运行的规律、气机升降的规律、天气地气开合的规律。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是《黄帝内经》里关于四季养生最出名的两句。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四季养生的方法。
春夏养阳
春天主生发,气生发而阳光开始明媚,万物复苏。这个时候要夜卧早起,多晒太阳,抒发肝气,让人体的生机和气机随着春气运转,这就叫做四气调神。春季养生以升发疏畅为特点,春天的气候促使人血液循环加快,与肝脏的生理机能相关,若肝脏失常,就会出现一系列病症,因而春天宜养肝的道理就在于此。
夏天,万物茂盛,阳气旺盛,这个时候就要充分的利用生机来保养身体。夏天重在养心,要多一吃点苦的东西,因为苦入心,对清心火、清热都很有好处。夏天还要多吃一点清暑利湿的东西,比如西瓜、绿豆汤等;多吃一点性寒性凉的肉类,比如鸭子肉,少吃一点鸡肉等性温的肉类。夏天的最后三十天,是养脾的好时候,脾主运化,这个时候要把东西煮熟了再吃。
夏季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之气相交,人们的情绪应该保持愉快,使气机宣畅,精神外向。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就会损心伤气。
秋冬养阴
秋天的时候是“入地户”的时候,万物开始收藏,人体也要养收。天地经过了春夏以后,似乎也累了。万物该长的已经熟了,果子、庄稼都收藏了,这个时候人也应该转为休息了。
秋天主要要养肺。肺经过了夏热的燥,加上秋季湿度下降,“燥”易伤肺,使气宣发的功能受影响,从而引起干咳少痰等症。这时就要多吃润的东西,如梨、藕、杏仁、贝母、百合等,可以养肺气。
关键词:高职高专;中医基础理论课;混合式学习
一、混合式学习的概述
混合式学习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现代学习方式(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是任何形式的教学技术与基于面对面的教师教学培训方式的结合,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或工作效果。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要达到最佳效果,只能是将传统学习方式和现代化学习方式结合起来,既发挥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作为主体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这才是最佳的教学模式。
二、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实施混合式学习的必要性
现代职业教育,目的是促进学生更好地创业就业,这就要求学校在教育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促进就业创业。混合式学习的教育理念是新时代的需求,特别是高职高专中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一盏明灯。
三、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实施混合式学习所需要的基础设施
加强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建设和完善网络教学资源,是保证混合式学习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成功运用的重要条件,主要包括网络教学平台、网络题库、多媒体教学设施、电子邮件、校园论坛等的建设,全面支持教学活动的开展。此外,学校的教室、图书馆、学生宿舍等要实现免费无线网络全覆盖,实现数字化校园建设。
学校要创设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网站。学校在教学资源建设的基础上,应充分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教学活动。例如,自习课上组织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发挥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业余时间,教师、学生通过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网站,查询相关知识并获取需要的资料,掌握总结知识,重构知识,创造性地开展学习。此外,在业余时间,学生也可以做练习题,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同时,学校也可以创设制出中医诊疗、中药等相关学科网站,供学生随时查阅有关知识。
四、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实施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步骤
(一)教师确定学习任务
教师根据课程大纲确定学习任务,学生要根据老师设定的问题和布置的学习任务,登录学习网站,明确学习目标,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思考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经络这一章,教师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网站上,列出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经络的概念、组成,十二经脉的规律,奇经八脉的主要生理机能,引导学生自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思考记住十二经脉的规律,怎么能够更好地记忆;别的同学是怎么记忆的,哪种方法更好;经络的名称规律等。
(二)教师指导学生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
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帮助,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建议,把不同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指导学生制订有效的学习计划。如,第四章经络,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自己找搭档,两两结合,在自己搭档身上找穴位。也可以找模特,比如,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在模特身上用笔画线,这样知识可以转化为真真切切的内容,学生很容易记住。同时,一个班可以分设若干小组,小组成员中学习好并且负责任的组员可以设为组长,组员如果有疑问随时可以找组长解答。
(三)教师课堂指导学生学习
老师在课堂上要及时指导学生学习,对学生学习进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各个小组的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在此步骤,教师可以采用课堂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真人模拟法等教学方法。
1.课堂讨论法
老师根据这节课的内容,提出1~2个有关知识点的问题给学生准备。这些问题涵盖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积极查阅资料,先由学生自己来回答问题,老师最后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讲解。如,第四章经络,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结合十二时辰养生法,十二时辰该如何养生,才能达到治未病?几点睡觉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午休对五脏的哪一脏有好处?
2.组织自讲法
根据课程内容,教师在做教学计划时,可以组织1~3次自讲活动,每次1学时。如,第四章经络,第一节“经络”部分,由学生按自讲的方式来完成,事先将学生分组,每组演示十二经脉名称、分布规律、表里规律、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气血循环流注规律。各组再派代表走上讲台“演讲”,每组发言后,最后由老师做总结,解答所有疑问,并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细致的点评。
(四)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
老师总结这次课的重要内容,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进行监督和检查。这里可以应用一些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法、真人模拟法等。如第六章病因的“七情内伤”部分,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几个临床案例,让学生看看,然后让学生自己写一份学习报告,判断该案例对应的是哪一种病因,怎样来治疗。或者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写某次课的重点内容。再如,考试一次穴位的定位、主治及操作,教师可以安排小组组长当模特,然后让组员在模特身上找穴位,教师来考核。
子时:入睡
即晚上11点至凌晨1点。此时胆经当令。从传统医学来说,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和对行动的决心是从胆经发出来的。俗话说:“胆有多清,脑有多清。”如果胆不清,头脑会一片混乱,自然无法做决断;胆清了,头脑也清醒,决断也就容易做出来了。《黄帝内经》记载:“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十一脏皆赖胆气以为和。”就是说,人体其他十一个脏腑的作用都依赖胆经的功能支持。
通过睡眠能很好地养蓄人体的阳气,子时前入睡最养胆。早起早睡,充足优质睡眠,不经常熬夜,使胆经功能正常。
丑时:熟睡
即凌晨1点至3点,肝经当令。《黄帝内经》说:“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也就是说,人卧床休息时,血归于肝经,使眼睛得到血的滋养有益看清东西,脚得到血的滋养就能行走,手掌得到血的滋养就能握,手指得到血的滋养就能抓取。“肝藏血”“人动血运于诸经,人静血归于肝”,如果我们在半夜丑时还不休息的话,血液就继续不停地“运于诸经”,就无法归于肝,并进而养肝,肝脏就容易受损。所以,丑时一定要熟睡,“怒伤肝”,经常熬夜或情绪过分激动均会伤肝。
寅时:多睡
即凌晨3点至5点,肺经当令。这是人体内部脏器从安静到动的转化过程,仍然需要较深的睡眠。有些老年人往往早醒,过早起床外出锻炼,这样也是有害健康的。尤其对患有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的人,应该避开凌晨易发生并发症的高危时刻(又称魔鬼时刻)。因“肺主皮毛”,寅时外界仍一片阴霾之气,易受外面风寒之邪入侵。而且此时树木尚未接受阳光照射,吐出来的还是二氧化碳,树木需经光照后,才能释放出新鲜氧气。因此,寅时要尽量多睡一会儿,睡醒后在床上先做几分钟肢体热身运动后再起床。
卯时:起床喝水
即凌晨5点至7点,大肠经当令。这时该起床了,早晨排便是人体更为合适的一种自然现象,因为此时天亮了,古语里叫作“天门开”。相对而言,地户也要开了,地户在中医里就是指魄门,也就是。可以晨起喝200毫升左右的温白开水,促进肠蠕动,且可以稀释血液,预防血栓形成。
起床后可以先做一套卯时养生操:第一步,上下叩齿300下;第二步,转动两肩,活动筋骨;第三步,两手掌搓热,擦鼻两旁的迎香穴(可防治感冒),接着搓热两手掌熨目(健眼),再将两手掌搓热擦耳(护耳)各六七遍;第四步,两手抱后脑,手心掩耳,用食指弹中指,击后脑24次。
做完操就可以出门去做运动了。如舞剑、打太极拳、慢跑、做广播操等。
辰时:进早餐
即上午7点至9点,胃经当令,此时段吃早饭更为合适。胃的作用是“受纳腐熟水谷”,胃除了接受食物外,还要把食物磨碎并进行初步消化。要把食物腐熟,需要足够的温度,而且中医讲“胃喜温恶寒”,进食温热的早餐对提振胃气、补充阳气很有好处,不但养胃,也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可食粥,也可以吃馒头、面包、牛奶、豆浆、鸡蛋等,再搭配些蔬菜,那就很完美了。
巳时:消化
即上午9点至11点,脾经当令。脾主运化,是阳气最盛的时候。脾的主要工作是把胃腐熟了的食物营养输送到五脏六腑,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主肌肉”,如脾的运化功能正常,一身肌肉就会发达;反之,肌肉无力。“脾开窍于唇”,如果脾的运化功能良好,表现在嘴唇就很滋润、丰满;反之,嘴唇就会发瘪、干枯。
午时:静养
即上午11点至午后1点,心经当令。心居五脏之首,是人体的君主之官,主血脉、藏神。气血灌注心经,心气旺盛,就能保证血液在脉内正常流动。如果心气不足,就会心经不畅,表现胸闷、呼吸不畅、失眠多梦等。午时阳气最亢盛,午时过后则阴气渐盛,动养阳、静养阴,所以此时宜静养,可闭目养神或午睡30~60分钟。心经的养生之道是尽量减轻心经的负担,所以午餐要荦素搭配,吃八分饱,避免过分油腻的食物,茶、咖啡、酒应适可而止。
未时:吸收营养
即午后1点至3点,小肠经当令。小肠的功能是吸收营养,中医称小肠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意思是小肠先吸收被脾胃腐熟后食物的精华,然后再把它分配给各个脏腑,此时人的气血旺盛,机体功能亢奋,有利于食物消化吸收。
申时:学习
即午后3点至5点,膀胱经当令。膀胱是一条走到脑部的经脉,在申时,气血容易上输于脑部,所以学习效率很高。古语说:“朝而授业,夕而习复”。就是说,早晨学完东西,到下午3点至5点可以好好地复习来强化我们的记忆。所以申时是学习的最佳时段。
酉时:休息
下午5点至7点,肾经当令。肾主藏精,即先天之精,为父母之遗传物质,故中医称肾为“先天之本”。酉时是阳气收藏的时刻,也是一天工作、学习结束的时候,宜休息、忌过劳,晚饭最好在5点半至6点,不要过饱,宜少吃、清淡,饭后闲庭漫步。
戌时:保持心情愉快
晚7点至9点,心包经当令。中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官,是最重要的器官,心不能受邪,那么,总得有个东西来“代君受过”,这就是心包经。心包经是从心的开始的,走到腋下三寸处,再从腋下一直沿着手前臂的中线,经过劳宫穴(中指弯曲所指手心处),到达中指。
戌时要保持心情愉快,不要过度兴奋,情绪激动会“伤心”。睡前敲打心包经十来遍,有利于心包经保健。
找心包经的方法是:首先用手指掐自己的腋下,腋下里边有一根大筋,然后就可以拨动它。当拨到这根大筋的时候,小指和无名指就会发麻。这个大筋底下有个天泉穴。用手掐住它,感到手指发麻,就证明拨对位置了。
亥时:入睡
行医60余年,李济仁教授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不断开拓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诊疗特色。在治疗外感病、急症方面,他继承张一帖心法,用药猛、择药专、剂量重,常一剂奏效;对于疑难杂症,则参合新安汪机“培元派”调补气血、固本培元的思想,熔经方、时方、验方于一炉,针对世界性顽疾系统地提出益肾填精、健脾和胃、养血舒筋等法;在痹症诊治上提出寒热辨治、气血并举、痹痿同治的“三期疗法”,创立治疗冠心病的“归芎参芪麦味方”、治疗慢性乙肝的“乙肝转阴方”等验方,并总结出“强调服药时间,注重动静宜忌”、“推崇数方并用,主张定时分服”等精辟论见,对中医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服药选择最佳时间
李济仁教授认为,人体脏腑气血阴阳的生理活动与病理变化随时处于动态之中,所以服用方药也应当结合人体动态药物作用的特点,选择最适宜时间,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药性,使疾病好得更决。
李老以肝病为例,认为治疗肝病的药物最好在睡前服,或药后即卧,宜静不宜动。这是因为“人卧血归于肝”,药物有效成分吸入血中,流入肝中,肝血流量愈大,药物在肝内有效浓度相应增高,疗效也就越好。
另外,对于排石方药,李老结合现代医学研究,其作用主要在于松弛、扩张结石所在的管道平滑肌,使管腔增大,利于结石下移外排的机理,提出白天服药,药后宜动少静的主张。这是因为,白天活动较多,有助于药力推动结石,并且白天还可给予大量饮水配合排石。
除此之外,在服药时间上,我们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病在上焦的(心、肺部),欲使药力停留较久,宜饭后服。
2.病在下焦的(膀胱、肠),欲使药力迅速下达,宜饭前服。
3.清热解毒药、润肠泻下药、滋补药宜空腹服(早饭前一小时或晚饭后一小时),此时胃中空虚容易吸收。
4.特殊药物应特殊服用,如助消化药在服药前应少量进食以助药效;驱虫药应在早晨空腹服,服药前应喝点糖水,这样可以提高杀虫的效果;攻下药在大便后应立即停服;安神药、滋补药、延缓衰老的药物宜睡前服用;安眠药应在睡前两小时服用。
正确服药,还应注意温度。汤剂在治疗一般疾病时均宜采用温服法,对有特殊治疗需要的情况应按特殊的服法服用。凡属理气类药,热则易舒,凉则增滞;活血、补血、凉血、止血类药,寒则淤滞,热则沸溢。凡解毒剂,俱宜冷服,这样可使毒物之淤滞易于排出,热服则会导致毒物扩散。凡热性病宜冷服,而寒性病宜热服,发散攻下,以助药力。行血脉通络达筋骨者宜热服,收涩固精止血之剂则宜冷服。除烦止渴祛暑之剂宜热服,解表药多属辛散之品,功能疏散肌表,宜热服;清热药和消暑药宜冷服。大热病用寒药应温服,大寒病用热药应冷服。对于不应冷服的汤剂在服用后会引起胃肠刺激,出现腹痛或呕吐,可用生姜擦舌即止。
冬病夏治,让你冬天不再寒冷
“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治疗中的一种特色疗法。它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的原则,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结合经络钊。灸疗法,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以扶持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从而达到直接或间接治病、养病的目的。
在这里,“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主要包括过敏性哮喘、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等呼吸道慢性疾病,除此之外,还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结肠炎、冻疮、慢性腹泻、部分虚寒妇科病引起的关节痛、肾虚引起的腰痛、老年畏寒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的疾病。这类疾病大多具有阳气虚损,遇寒发病的特点。“夏治”则指这些病情到夏季一般会有所缓解,所以在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夏季三伏天,对“冬病”进行辨证施洽,适当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可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
在治疗方法上,冬病夏洽包括针灸、擦浴、拔火罐、按摩、理疗、食疗、穴位贴敷、中药内服等多种疗法,其中定位贴敷最为常用。下面就为大家推荐几种贴敷验方:
哮喘患者用白芥子、苏子、元胡各20克;甘遂、细辛各10克,研成细末。每次用1/3的药粉,加生姜汁调成膏状,分别摊在6块直径5厘米的塑料布上,贴在背部的肺腧、心腧、膈腧(即第3、5、7胸椎棘突下旁外开寸),用胶布固定,约3~6小时去掉。在头伏、二伏、三伏,共贴3次。
“老寒腿” 用川乌50克,吴茱萸30克,艾叶、透骨草各9克,细辛6克,研为细末。把药末用纸包好后,外用纱布重包,用线缝好,垫在脚心上。从初伏开始使用,二伏换一料药,三伏再换一料。
风湿性关节病用肉桂、干姜各50克,白胡椒、细辛各50克,公丁香20克,乳香30克,黑老虎50克,共研为细末,再将200克蜜熬成膏,将药末纳入蜜膏内拌匀,摊在白布上,在初伏第10日开始贴患处,每天贴6~8个小时,到三伏末日为止。
肩周炎可取桂枝10克,透骨草20克,清风藤、豆豉姜各30克,伸筋草、片姜黄、川芎、威灵仙各15克,羌活12克煮成药汁,再用麦麸皮300~400克放锅中炒黄,趁热加入药汁和一匙陈醋,拌后盛入纱袋内热敷肩关节痛处,每袋可用1周。从初伏起,每日1次,每次6~8小时,一直敷到三伏末。
易发冻疮者可用桂枝25克,红花、紫苏叶、附子、荆芥各10克,生姜30克,加水适量浓煎,取药液熏洗冻疮好发部位,每日1剂,连用10天为1疗程。
许多人都认为人人都可“冬病夏治”,其实不然。专家明确指出:“冬病夏治”并非包治百病,有其严格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以下人群都不适宜敷贴治疗:
1.孕妇及两岁以下的婴儿。
2.有严重先天性心脏病、糖尿病等器质性疾病患者。
3.对贴敷药物成分过敏的人。
4.短时间敷贴即会大量起泡的人。
5.皮肤长有疱、疖以及皮肤有破损者。
6.疾病发作期(如发烧、正在咳喘等)的病人。
不打针不吃药,调好时差病就跑
中医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体的健康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在此基础上,李济仁教授提出了“时差疗法”,即利用人体生理、病理活动节律,通过改变作息、进餐时间来调整人体节律,达到治病的目的。在临床上,他将这种方法运用于减肥、失眠、预防心脑血管病发作、消化道溃疡等多种疾病,都收到了很好的疗效。
利用时差疗法减肥李济仁教授认为,吃饭时间的选择对体重的影响,甚至比人体摄入热量的数量及质量还重要。因此,调节吃饭时间,对减肥时极有帮助的。
由于人体生理活动节律时早晨强于下午,下午又比晚上强,入体的新陈代谢峰值目间在上午7时至中午12时。因此,肥胖者将进餐时间避开新陈代谢高峰就能达到减肥的效果。具体方法为:早晨可在5~6时左右吃早餐,午饭可推迟到下午1~2时左右,晚饭可在傍晚5~6时。将吃饭时间提前或推迟,可在进食量减少的同肘,降低人体对食物的吸收与利用,达到减肥的目的。
时差疗法治失眠失眠是人体睡眠节律周期的紊乱,通常失眠患者为使自己有更多的入睡机会,常常提前睡卧,以求延长睡眠时间,但往往事与愿违,越早就寝越难以入眠,并且心烦不安、思虑焦躁等。根据人体生物节律,时差睡眠疗法有利于失眠患者入睡,方法为:将就寝时间比平时向后顺延2~3小时。
利用时差疗法预防心血管病发作心血管病变多在夜间发作,如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等。研究发现,晚餐进食量过多、油腻物过重是本病诱发因素之一。针对这种情况,晚餐时间提前在下午4―5时进食,结合量少、油腻物少,可预防或减少心脑血管病变发作。 学按摩,先掌握穴位“开、闭”时间
按摩是中医传统的一种治疗方法,即通过对人体穴位施以按、揉、摩、点等各种手法,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与针灸相比,按摩的技术要求比较低,危险性比较小,因此被普通群众广泛应用。与此同时,问题也出现了,很多人觉得按来按去效果却不明显,从而失去了对按摩的信心。
李济仁教授告诉我们,穴位的气血旺衰有时间变化,许多人不遵循穴位的开闭变化,胡乱按摩,自然疗效不显著。一般来说,按摩需要用子午流注纳子法开穴,然后结合疾病变化的周期选取按摩的最佳时机。
子午流注是指人体中的十二条经脉对应着每目的十二个时辰,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经脉中的气血在不同的时辰也有盛有衰。子午流注纳子法则指,用干支顺序表示气血流注的时间规律,以对应相关的脏腑经脉腧穴进行针灸、按摩的一种方法。
根据子午流注,十二时辰与十二经络及脏腑的对应关系为:
卯时(5点至7点)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辰时(7点至9点)胃经旺,有利于消化。
巳时(9点至11点)牌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
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
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
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有利于人体排泄水液,泻火排毒。
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
戊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增强心的力量。
亥时(21点至23点)三焦经旺,通行气血。
子时(23点至凌晨1点)胆经旺,胆汁需要新陈代谢。
丑时(1点至3点)肝经旺,有利于养血。
寅时(3点至5点)肺经最旺,将肝贮藏解毒的新鲜血液输送到百脉。
按摩的几种常用手法:
1.按法。用指、掌、肘或肢体的其他部分着力,由轻到重地逐渐用力按压在穴位上,停留一段时间(约30秒),再由重到轻地缓缓放松。
2.摩法。用手掌或指腹轻放于体表治疗部位,以腕部连同前臂,作缓和而有节奏的环形抚摩活动。
3.擦法。用手的不同部位着力,紧贴在皮肤上,作来回直线的摩动。
4.揉法。用手的不同部位,着力于一定的部位上,作圆形或螺旋形的揉动,以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随手指或掌的揉动而滑动。
5.揉捏法。拇指外展,其余四指并拢,手成钳形,将全掌及各指紧贴于皮肤上,作环形旋转的揉捏动作,边揉边捏边作螺旋形的推进。
6.搓法。用双手挟住被按摩的部位,相对用力,方向相反,作来回快速地搓动。
7.推法。用手或掌等部分着力于被按摩的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
8.刮法。拇指屈曲,用指甲(也可用硬币、匙等代替)在病变部位作单方向的匀速刮动。
9.掐法。用拇指指端或指甲缘着力,选取一定的部位或穴位,用持续或间断的力垂直向下按压。
五脏保健操中的长寿秘笈
李济仁教授已经80岁高寿依然思维敏捷,步履轻盈,有人向他讨教长寿秘诀,他就把自己揣摩总结的一套运动养生保健的方法教给对方。这套养生法以心、肝、肺、脾、肾五脏保健人手,我们称之为“五脏保健操”。
其实,李老的这套养生操不仅包括运动,还包括心理、饮食、工作、睡眠等多个方面,可谓对五脏的全方位呵护。具体方法如下:
首推养心
1.每天晚上临睡前经常按摩手上的劳宫穴和脚上的涌泉穴,可以起到心肾相交、改善睡眠的作用。
2.养心主要是养神,在平时遇事尽量保持心平气和,不过喜也不过忧,与人交往不计较得失,以保持心神的虚静状态。
3.在食物补养方面,常用西洋参泡水喝,常吃桂圆、莲子、百合、黑木耳等,以益心气养心阴。
4重视中午的休息。心在午时活动最为活跃,而且这时也是阴阳交合的时候,休息能保住心气。
注意调研
1.过度疲劳会损害肝,平常应尽量做到既不疲劳工作,也不疲劳运动。
2.人卧则血归于肝。定时上床休息既能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又能养旰。
3.饮食清淡,尽量少吃或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以防损伤肝气。
重视养肺
1.早晨起床后经常做深呼吸,速度放慢,一呼一吸尽量达到秒。这种方法可以养肺。
2.运用闭气法,有助于增强肺功能。先闭气,闭住以后停止,尽量停止到不能忍受的时候,再呼出来,如此反复18次。
3.平时多吃一些有助子养肺的水果,如玉米、黄瓜、西红柿、梨等。
注意健脾
1.平时多做一些运动和按摩,以帮助“脾气”活动,增强其运化功能。如每天起床和睡前都要做36次摩腹功,即仰卧于床,以脐为中心,先顺时针用手掌按摩36下,再逆时针按摩36下,然后用手拍打和按麈脐上的膻中穴120下和脐下的丹田穴100下。
2.脾胃共为气血生化的来源,是后天之本,健脾往往与养胃结合起来。在饮食方面,每次吃七八分饱。平时尽量多吃一些利脾胃、助消化的食物,如山楂、山药等,夏天可常吃一些香菜、海带、冬瓜等养脾开胃之品。
不忘补肾
1.经常用一只手在前按摩下丹田、关元穴,同时一只手在后按摩命门穴(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腰阳关(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有助于养肾。
2.常吃核桃、枸杞、黑豆、芝麻可以保肾。
3.排小便时尽量前脚趾用力着地并咬住牙齿,可以助保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