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黄伟文经典歌词

黄伟文经典歌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黄伟文经典歌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黄伟文经典歌词

黄伟文经典歌词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流行歌曲;创作;分析;技巧

【中图分类号】G64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01

引言: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流行歌曲掀起新一轮算起,30多年的时间里,已广为社会所接受,流行歌曲因其简明的结构、上口的旋律、真挚的情感、通俗的表达,赢得大众的喜爱。演唱方法区别于美声、民族,没有声乐学派的限制,自成一格。但流行歌曲,因其本身的时局性,较艺术歌曲的生命力不强。能够经久流传的必是佳作。

香港作为华语流行音乐发展的前沿阵地,在流行乐坛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里涌现出了很多优秀歌手、词曲创作人。陈奕迅无疑是当今香港流行乐坛的代表人物之一,演绎了多首堪称经典的流行作品,《浮夸》便是其代表性作品之一,推出之后引得众多歌手改编、翻唱,其影响程度可见一斑。

一、歌曲创作介绍

1、歌曲创作背景

《浮夸》是香港曲作家江志仁,在听到好友张国荣的死讯之后创作的,曲名原为《Depression》,写这首歌曲是表达失去好友的悲痛,以及听到消息时的震撼和对张国荣选择自杀表示的不解。后来陈奕迅出唱片时选中此曲,本想自己亲自填词,但无奈,终不能满意,后交由黄伟文创作,完成之后陈奕迅觉得非常适合自己,便有了我们现在听到的这首《浮夸》。

2、词曲创作人介绍

(1)曲作者,江志仁,著名作曲家,因其多年的英国生活经历,作品带有很强的英伦摇滚风,曲风较有迷幻色彩。与包括王菲、黎明、陈奕迅、张国荣等在内的很多知名艺人合作过,《笑忘书》、《插曲》、《浮夸》等,都是其经典代表作品。

(2)词作者,黄伟文,著名填词人,香港中文大学毕业,其作品风格通俗、琐碎但用词精准、一针见血,还带点邪气。他为陈奕迅创作过《单车》、《最佳损友》、《陀飞轮》等经典歌曲,而《浮夸》则像是为陈奕迅量身定做,达到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度。也正因此曲,黄伟文跻身香港一流词作家行列,与林夕平分秋色。2012年,黄伟文在红体育馆举行了个人作品展演唱会,四十多位知名艺人到场助演,由此可见其对整个香港流行乐坛的影响力。

3、原唱歌手介绍

陈奕迅,著名歌手,香港流行乐坛新一代代表人物,出道以来获得无数奖项,继许冠杰、张学友之后,第三个获封“歌神”称号的歌手。至今发行了五十多张专辑,其作品《十年》、《爱情转移》、《K歌之王》、《你的背包》、《浮夸》等堪称经典。

二、乐曲的分析

1、歌词主题意义分析

《浮夸》深度刻画了一个经典的“小人物”形象。他内心非常渴望被人重视,但却一直得不到众人的认可。“有人问我,我就会讲,但是无人来”。可他又不甘心平凡,他觉得“人潮内愈文静愈变得不受理睬”。但他本身又缺乏万众瞩目的才华。于是想尽办法,甚至不惜出丑,“着最闪的衫,扮十分感慨”用各种夸张的表演去博得大众的注意。其实在他内心深处,也对这种哗众取宠的方式感到心酸、难过。于是这种心态就演变成一种委屈,他抱怨“情爱中工作中受过的忽视太多,自尊已饱经跌堕”。回想起“十八岁在母校舞会上含泪发誓必须要成为众人的焦点”,那种委屈、抱怨的心态已变得扭曲,转而成了憎恨,于是他变得歇斯底里,“正常人够我富议论性么?”尽情的浮夸表演吧,就算“加几声嘘声也不怕”。完全沉浸在了自己的世界里。《浮夸》这首歌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除了对这个“小人物”的讽刺,也是对这个压制人的社会的一种讽刺。

2、旋律分析

歌曲的旋律夸张,高低音起伏甚大,比起一般的流行歌曲,曲式结构也较为复杂。

(1)歌曲前部分叙事的旋律给人感觉比较平缓,旋律主要在中低音区域游走,但其中也夹杂了一点阴郁之气。

谱例:

(2)当歌曲进入到抒感的阶段时,旋律的起伏性有所突出,充分表现了主人公复杂的情感变化过程。

谱例:

(3)部分,转至E调,旋律突然性的爆发,几乎游走于高音区,大量的高音极具张力性,将歌曲的主题抒发的淋漓尽致。

谱例:

三、演唱技巧

因为歌曲蕴含丰富的主题思想,且旋律的张力之大,在演唱歌曲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情感的表达

对于任何作品,情感的表达在演绎过程中都是第一要素。这首歌尤其要注意对“情”的表达,必须准确的把控整首歌曲想表达的主题思想,把“小人物”的心态充分展现出来,从不安到渴望,从渴望到埋怨,再从埋怨到愤恨。陈奕迅在演唱这首歌曲的时候就充分把握了这一情感脉络,用带点邪气的嗓音与这首歌曲的旋律配合到极致。将歌曲的情感抒发的淋漓尽致。所以“情”是演绎这首歌曲的关键。

2、音准的把控

由于此曲旋律的起伏性较大,且部分转调,6/8拍的节奏也较快,又有部分的升降音。所以,想要演唱好这首歌,必须准确的把控每一个音。

3、呼吸的控制

演唱这首歌时,一定要注意气息的控制,因为歌曲旋律长时间游走于高声区,对演唱者的气息控制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所以必须要注意呼吸的调整,吸气时气息迅速下沉,丹田紧撑。呼气时不要盲目的松弛,要随时留有余地,有足够的气息量。用气息稳住声音,使声音收放自如,保证音色的质量,

4、真假声结合转换

这是唱好这首歌的一个难点,这首歌曲里很多音是真声难以达到的高度,比如此曲的最高音到达了hiE,即便是专业歌手,也没有几个人真声能够达到这个音高,所以必须依靠假声完成,而且歌曲的旋律音高落差较大,这就需要演唱者的良好基本功素质,配合气息,合理运用真假声自如转换。才能很好的把控这首歌。

黄伟文经典歌词范文第2篇

娱乐圈老将黄耀明经历过很多个时期。达明一派时期的黄耀明,华美少年,刘以达总是弹着吉他藏在他身后。那样惺惺相惜的一对前卫青年,瞬间爆发出的能量足以让人惊心动魄。1987年4月,《石头记》甫一出版就连续三周登上香港中文唱片销量冠军宝座,其经典地位至今在香港乐坛无可动摇。

蜜月期总是短暂。刘以达和黄耀明合作四年,最终以分手快乐画上句号。单飞之后,黄耀明加盟罗大佑的音乐工厂,继续自己的电子音乐之路。《信望爱》专辑中的《舞吧舞吧舞吧》、《借借你的爱》中的《爱比死更冷》、《Cross Over》中的《这么远,那么近》,均成为流行经典。

“是谁在对岸,露台上对望,互传着渴望,你熄灯,我点烟。”这首《这么远,那么近》,是张国荣为黄耀明所写的。朋友与音乐,往事与流年,值得黄耀明回忆的东西太多了。

张国荣追求完美,我不是

时代周报:你有一首非常重要的《春光乍泄》。意大利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也拍过一部同名电影。这两者有关系吗?

黄耀明:这首歌其实挺复杂的。我记得是先有这个歌名的,正是来自于安东尼奥尼的电影片名,但是这首歌的歌词和这部电影毫无关系,反而是跟一部叫做《Before Sun Rise》的美国电影内容相符。我看过那部电影,觉得那个故事很浪漫,我就跟林夕说我们要写一首歌,以这部电影中的那对演员为背景,歌名就叫《春光乍泄》。后来很多人以为这首歌是为王家卫的《春光乍泄》写的,其实不是,是先有我们这首歌,其后才有了王家卫的电影。

时代周报:后来好像张国荣先生也翻唱过这首歌。

黄耀明:那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合作,那张合作的专辑叫《Cross Over》,我们互相唱对方的歌曲,他就唱了这首。

时代周报:他是不是也特别喜欢这首歌?

黄耀明:他喜欢这首,但也是我提议让他来唱这首的。我说:“既然你拍了一部电影叫《春光乍泄》,应该也拥有一首歌叫《春光乍泄》。”所以在为他这个版本的《春光乍泄》编曲的时候,我们特别制作了拉丁美洲探戈风格的编曲。

时代周报: 《Cross Over》这张唱片特别精彩,当时怎么会和张国荣合作一张专辑的?

黄耀明:因为我们属同一家唱片公司,老板就把我们互相介绍给对方。老板说,如果我们合出一张专辑应该会有蛮好的效果,就说服我和他一起合作。

时代周报:这次合作之后,和他的关系更近一步了?

黄耀明:我们都很忙,有各自的事情要做。在合作的过程中,大家了解了彼此,后来你知道发生什么事情了,我们没有这个缘分再做好朋友。

时代周报:你觉得他是个怎么样的人?

黄耀明:我觉得他是一个很善良、心思很细腻的人,他对工作和创作是有很高要求的。我是在工作的层面去认识他的,因为那个时候在赶这个专辑嘛,我希望我有多一点机会能和他交朋友,但是很可惜……

时代周报:那张专辑里有一首非常经典的作品,就是张国荣作曲、你演唱的《这么远,那么近》。我觉得你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黄耀明: 《这么远,那么近》是他写的曲,黄伟文写的词,这首歌是专门为那张专辑写的,那个沙沙声音的旁白就是他。我和他在音乐的部分还蛮相像的,但是在其他方面不同。在我的印象里,他是追求百分之百完美的人,而我不是,我不是很追求完美,有时候会随它去,有缺憾我也可以接受,但是他不行。

时代周报:2000年,你是怎么与蔡琴合作《花天走地》音乐剧的?你们的歌路和曲风其实有很大差别。

黄耀明:那是香港艺术节的一个节目,导演请我帮蔡琴写音乐剧里面所有的歌,那我就说太好了,我非常愿意,因为我一直很喜欢蔡琴,也很欣赏蔡琴唱歌的风格。她也很乐意尝试点跟她原来不一样的东西,所以就一拍即合了。

“达明一派”复合不是没可能

时代周报: 2004年,你曾经透露“达明一派”即将复合的消息,但最后并没有成真。

黄耀明:每隔几年就有人传这种消息,我觉得也不是没有可能,我们最近见过一次面,但是还没有什么落实的计划。因为我也要出版我的新专辑,听说他的新专辑也在忙,如果要重聚一次,要再看看大家有没有什么新的想法和意愿。

时代周报: 《信望爱》和《借借你的爱》这两张专辑都是罗大佑的音乐工厂出品的,是不是因为林夕的关系才认识罗大佑的?

黄耀明:反了,我跟罗大佑很早就认识了,因为都是歌手,我们也有过一些合作。之前,我知道有林夕这样一个优秀的作词人但是并没有机会结识,从没见过面。那时候他在香港创办自己的唱片公司“音乐工厂”,邀请我加盟,我是因为罗大佑邀请我加入“音乐工厂”才认识林夕的,后来慢慢成为朋友。当时我在音乐工厂的第一张个人专辑《信望爱》,林夕并没有参与,直到《借借你的爱》他才开始帮我写一些歌词。

时代周报:你的音乐都有一些世纪末的颓废情绪在里面,你的世界观是否也很悲观?

黄耀明:其实不是,我觉得我蛮乐观的。将那种对世界、对社会不开心的、负面的情绪发泄出来,才是一个很健康的态度。歌唱出来,人就开心了,所以我觉得内心中,我是个蛮乐观的人。

时代周报:成立“人山人海”公司之后,你开始打造一些新人,是否成功?现在公司的状况怎么样?

黄耀明:公司的状况还好,我们是一个小小的唱片公司,用一种很独立的方法来经营,只是希望可以碰到一些有趣的音乐人,给他们一些机会让他们走出来。“人山人海”旗下的“At17”现在暂时各自单飞,卢凯彤做了自己的第一张专辑,我觉得好棒。

相关期刊更多

内燃机与动力装置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省教育厅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中国商界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商业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