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离骚朗读

离骚朗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离骚朗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离骚朗读

离骚朗读范文第1篇

一、“活”的情景创设

讲授古典诗词,教师一定要摒弃传统的直接点击课题或者简单的读读背背课文的导入模式,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借鉴多种教学资源精心创设“活”的情景,让传统的、一成不变的、枯燥乏味的课堂导入变得具体、生动、形象、鲜活、灵动起来,从而满足青少年学生追求新颖、鲜活、灵动的古典诗词课堂氛围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享受学习古典诗词带来的审美愉悦。创设“活”的课堂导入情境的元素很多,比如诗人创作诗歌的趣闻故事及网络中与诗歌内容匹配的图片、音乐、音画视频、影视片段、名人朗诵等。这些导入元素,只要我们运用得恰到好处,均可以达到上述效果。

比如,教授《离骚》,上课伊始,播放从网络下载后精心剪辑的香港凤凰老电影《屈原》视频片段供学生观赏。当学生对电影中的屈原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内心的情感受到了激烈的碰撞,学习屈原《离骚》文本的强烈兴趣被大大地激发出来,学生不约而同地伴随着多媒体中播放的背景音乐中诵读的《离骚》节奏高声朗读起来:“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二、“活”的文本细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篇目众多、题材丰富、内容丰盈、情感美丽、形式不拘一格。仅就古典诗词的题材而言,就有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古诗、咏物诗等。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古典诗词的不同题材、形式、内容、风格、情感等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所学文本中体现的思想感情等进行“活”的细读。唯有如此,学生才会发现蕴含在古典诗词文本中的深层意蕴,才有可能在品鉴古典诗词文本的过程中产生某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审美愉悦。

比如,学习《离骚》,我们可以根据其文本篇幅长、意蕴丰富、情感深沉、语言精美、场景跨度大、艺术形象多等美学特质,引导学生细读全诗和孙芳的研究文章《〈离骚〉诗题兼情感内蕴再探》,辨析、揣摩、理解文题“离骚”的含义是“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之意。引导学生细读全诗和尤佳的《〈离骚〉的主旨和艺术特色》等学术论文,整体感受诗歌的丰富意蕴和唯美主旨是忠君和爱国、忧国和忧民等。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和王悦的《〈离骚〉人物形象及其蕴含思想探析》等学术论文,感知、理解、鉴赏诗歌中的人物群像,比如文学性人物形象前王、前修等,神话类人物形象尧、舜、桀等。引导学生细品诗歌的结构和文虎林的《〈离骚〉的结构解读》等学术论文,领略《离骚》的音乐美、韵律美、节奏美等。

三、“活”的环节衔接

新课程理念要求高中古典诗词教学过程是一个由不同环节组成的既行云流水一般又环环相扣、浑然一体的有机整体。故此,讲古典诗词,我们还必须讲究教学环节之间合情合理、恰到好处的衔接艺术,因为,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良好的衔接往往从上一个教学环节出发,又顺水推舟地勾连出下一个教学环节的内容,如此,学生就可以在“润物细无声”中温故知新,此为其一。其次,可以提高古典诗词课堂的教学效率。因为教师具有一定艺术意蕴和艺术魅力的古典诗词课堂教学环节衔接语,原本就是滋润学生心灵的甘泉和引导学生走进古典诗词文本的金钥匙。

比如讲《离骚》,在上课伊始“活”的情境导入后,我们可以采用具有浓浓诗意的语言将情境导入过渡到对《离骚》文本的解读:“刚才大家品鉴了影视作品中的屈原形象,现在我们该品鉴屈原在《离骚》中塑造的诗人自我形象了。”当学生高声诵读、品鉴了《离骚》中塑造的屈原自我形象和众多的人物群像后,教师就可顺水推舟地说:“《离骚》距今虽然已经两千多年,但却一直脍炙人口,同学们想探究其中的奥秘吗?”这么简简单单的一句点拨和过渡的话语,就把学生非常自然地引向了下一个教学环节――鉴赏《离骚》所蕴含的丰富的诗意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等。

四、“活”的课堂结语

如果把高中古典诗词课堂教学比作是一出师生同台演出的精美独幕话剧的话,那么,课前“活”的情景创设、课中“活”的文本细品等教学环节就是这出话剧的序幕、开端、发展和,而课尾的结语则是这出话剧的结局与落幕。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相对于课前的情景创设、课中的文本解读等而言,课尾的结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每次课堂教学接近课尾时,学生往往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急盼下课铃声响的现象。所以,我们应根据德国实验心理学家、实验学习心理学的创始人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在一堂课的最后阶段继续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积极性,使古典诗词教学的课堂结尾再次呈现,为古典诗词课堂教学画上一个美丽的句号。

《离骚》课尾时,可以深沉缓慢的语调说:“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这位以死殉国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请同学们在中央音乐学院黄河教授创作的《离骚》扬琴背景音乐中再次极富表情地大声诵读屈原的《离骚》。”学生在与《离骚》文本的再次神交中迎来了下课铃声。

离骚朗读范文第2篇

一、重朗读练习,增强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朗读教学一向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行之有用的体例,它对提高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都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我在执教《爱莲说》这一课时,对《爱莲说》一文的朗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一是要学生对照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然后指派2―3名学生朗读,教师和其他同学对其读错的地方予以更正。二是要学生放声齐读,寻找不正确的原因,然后师生切磋朗读的语调、搁浅、语气等。课文第一段介绍状况,当用陈述语调朗读。首句是总说,当用提顿语气读。“可爱者甚蕃”要读得分明。以下依次说菊、牡丹、莲,其间应较着的搁浅。“牡丹”后的搁浅要长一些,因为以上皆铺垫,以下才是正意。“予独爱莲”是管辖语,“之”字要轻读。以下可分三层,即发展情形、长成后的形象和品质,要读出条理感。经过一再的朗读练习,学生朗读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爱莲说》的执教过程中,我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育自立、合作的良好习惯。请每组学生把课前画好的莲花图展示出来,培育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紧接着请学生看图用现代汉语讲述课文内容,例如:“莲”美在何处?作者赋予莲花哪些品质?这样一方面遵循了中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规律,另一方面学生的品、悟和审美能力也得到了磨炼。教师可以在黑板上板书,莲的发展情形方面:“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的朴素;形象方面:“中通外直”的形状,“香远益清”的芬芳;风度方面:“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狷介。经由过程板书设计,同学们进一步明晰了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即所托之物:莲花。所言之志:志行高洁。作者以“莲”自喻,借抒写爱莲之情表达自己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立场,委婉地批判了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乱世风。

三、拓展练习,提高学生的人文涵养

针对这部分练习,我设计了两个内容,指导学生向人文性方面聚拢。一是判断明晰。同学们既然已经知道了周敦颐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激情,作者为什么在文中还要写菊和牡丹?学生经合作讨论、探访明晰,这是陪衬手法的运用。用正面陪衬。菊:秋天独抗寒霜,作者把它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蓬户人士,但这样的人很少。用牡丹反面陪衬。牡丹:雍容艳丽,象征富贵,作者嘲讽妄想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二是课外延长。同学们知道帝王爱龙凤,一般苍生爱牡丹和鱼,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爱梅、兰、竹、菊。这时可以用多媒体展示梅、兰、竹、菊的图片,加以延伸讨论,同时配以文字内容如下: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战国楚 屈原《离骚》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喷香浮动月黄昏。――宋 林和靖 《山园小梅》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元 王冕 《墨梅》

离骚朗读范文第3篇

一、设立古诗文兴趣小组

语文教材中涉及到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这些都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其中,诗词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古诗文兴趣小组,更能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定期开设阅读交流课,指导学生阅读一些未学过的古诗文,小组成员一起研究不懂的知识点,深化对古诗文的认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例如,播放《中国诗词大会》的相关视频,让学生跟主持人董卿一起去是感受古诗词背后的故事及其所蕴含的博大精深。让学生更直接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有助于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心。

二、理解与记忆的有效整合

中国传统文化延续至今,融合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内容,内涵丰富,富于民族教育意义。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须要遵循循序渐进之原则。为此,须要付诸实践活动。比如,开展朗读背诵诗词大赛,让中学生通过自我朗读背诵寻找创作诗词的灵感。但是,记忆诗词需要一个漫长的累积与循环重复的过程,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采用理解加记忆的方法进行教学。

比如,在欣赏《观沧海》一诗,诗文的前几句描绘的是诗人登山看到的景物,将自己想要一统天下的思想抒发出来,并将对祖国美好山河壮阔之情感通过诗词表达出来。在欣赏此诗文时,先让学生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及当时的历史时代背景,加深学生对诗词内容及诗人情感的理解,便于他们轻松识记这首诗。因此,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诗词时,加深学生对诗词内涵的理解和记忆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精选诵读内容,提出背诵要求

学生诵读古人的这些经典篇章能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举例说明:唐代韩愈自幼读书为文,日记数千百言,他自叙“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中国杰出的数学家苏步青小学时,天天背诵《左转》《唐诗三百首》,待小学毕业时能将这两部书倒背如流。相关案例比比皆是,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在教学中,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与熏陶,再结合自身实际取其精华为其所用,能进一步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丰富其知识结构。这样的教学最大的益处是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洗礼的同时,还能继承并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为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加强自身文化底蕴打好奠基。

四、用多媒体进行传统文化渗透

传统文化中的奋发图强、孜孜不倦、坚韧不拔、百折不挠以及锲而不舍之精神是作为中国人所必须的内在涵养。为更好地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语文教师在实践活动中可就教学内容合理选择与之相衬的背景音乐,朗诵的作品,再通过视频与音频间的配合,更能烘托出汉语言之魅力。学生通过对视频的观看更能直观地感受到文章所要传达给读者的情感,感受传统文化价值。

例如,在欣赏诗人刘禹锡的《秋词》时,先让学生观看秋天之萧瑟和落寞情景,再配合一段悲怆的音乐,配合诗歌朗诵,给学生的视听觉带来强烈冲击,真实地去感受秋天之萧条,让学生感受诗人尽管是在描述秋天,但是传达出来的思想是通过秋季的萧瑟和荒凉体现作者内心的凄凉与孤独。让学生去感受尽管诗人遭受了严重打击,但是并没有消沉。让学生了解《秋词》的创作背景:当时是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到这场革新运动当中,最后刘禹锡遭贬。借助多媒体渲染凄凉之情,给学生的视听触觉带来强烈冲击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习到即使身处逆境也不要轻言放弃之精神。

五、魍澄幕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精神

古人喜欢以诗歌的形式抒发自我情感。究其渊源,可追溯到《诗经》以前的帝舜时代,这一传统历久不衰,而且还贯穿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举例说明,《诗经》是以其鞭挞社会丑恶、向往美好生活以及审视人与人之间不同的思想感情为主。《楚辞》中最为著名的名篇是爱国诗人屈原的《离骚》,鲁迅先生高度评价其:“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些传统文化都表现出诗人关心人民、热爱祖国、追求理想等精神。深刻体现出传统文化的孜孜不倦、坚韧不拔的精神。再到后来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等,在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都创造出了绚丽多彩、辉煌灿烂且具有传播价值的文学艺术。

离骚朗读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朗读教学;高中语文;方式;策略

一、前言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阅读提升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锻炼其语感能力。语文学习过程中通常通过朗读教学来提升字音的判断、字形的区别和写作水平。在目前我国很多高校语文教学中,朗读往往被师生所忽略,因此,很多学生的朗读水平都很低下。在课堂上,学生通常都是齐声朗读,但是这种效果却并不好,齐声朗读过程中往往面无表情,停顿无序,个人朗读时声音较弱,朗读起来感情不足,这都是由于教师的错误教育理念所致。许多教师片面认为朗读教学应该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事,甚至有部分教师认为朗读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没有太大的作用。这样一来,在高中教育阶段,语文朗读很难得到重视,学生语文素养因此也很难得到提高。

二、朗读的方式

(一)自由朗读。

刚开始上新课文时,学生没有完全掌握课文的内涵,可以适当安排自由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自由朗读由于随意性较大,学生按照自己的情感进行阅读,对文章有自己的认识,自主探索作品,自由空间较为广阔,符合认识新知,独立品读的要求,其次,通过自由朗读,学生可以自己发现朗读中的难点,例如字音、断句等等方面的问题。

(二)齐声朗读。

齐声朗读强调读的过程中与原文保持一致,做到不丢字、不加字,通过这种朗读方法,可以让学生的眼力与口读能力都能读的更加准确。齐声朗读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专注力,通过专注来准确获取作者的本意。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篇目较多,适当安排齐读,对于加深对古诗文的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大部分学生对古诗文很难掌握,掌握齐声朗读,可以把握或熟悉古诗文的语言习惯,有利于更好的理解文言文。

(三)熟读背诵。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句话说的就是熟读背诵的作用,熟读过程中掌握了古诗的韵脚等原理,有利于学生学习好文言文。但熟读背诵要避免对“死记硬背”,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在欣赏的基础上熟读背诵课文。只有用一种品味的方式,才能理解古诗的真正魅力。例如在读李白的相关诗文的时候,就可以体会出他的豪放飘逸,同时浪漫主义色彩较浓;读杜甫的相关古诗文时,可以体会出他的忧国忧民思想,现实风格主义较强。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策略

(一)精选朗读材料。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重视朗读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精选朗读材料。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学生的知识水平选取恰当的诗歌或古诗作为朗读材料,例如采《离骚》、《陈情表》这样的精典诗文最适当朗读。此外,教师在教学中也不应该仅仅把朗读的素材局限在课本上,可以延伸到课外一些优秀的文章让学生进行朗读,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极大的帮助。

(二)教师进行范读。

教师范读是朗读教学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通过自己示范朗读,为学生做榜样。教师范读时应该注意自身真实情感的表露,让学生感觉到课中美文的魅力,同时又能感觉到教师自身的魅力。教师通过生动的表情和形象的肢体语言,让学生获得听觉上的享受,也体会课文的审美情趣。与录音相比。教师的通过示范朗读可以使文章更加形象与富有感染力,教师通过范读可以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朗读声中融入到文章内容中。

(三)指导朗读技巧。

朗读技巧有利于学生真正学会朗读,只有掌握了朗读技巧,才能游刃有余地进行朗读。朗读技巧包括语速、语音和语调三方面的内容。教师应该仔细教会学生掌握这三方面的内容,掌握朗读的规律,把控语速、语音和语调的能力。首先学会使用符号来标注课文,用()标注轻读、()标注重读、(/)标注停顿,明确标注文字的朗读规律,朗读过程中把握朗读的方式,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理解原文的意境。其次理解原文的意境。教师应该加强文章情感的教学,通过大量的资料培养学生的语言情感,让学生在体验中感觉课文的中心思想和意境。朗读是一次二次创作的过程,因学生个体的差异朗读的方式和情感表达也会不一样,教师应该尽量采用不同的朗读技巧,让学生自由的朗诵,让学生把自己的个性表现出来。

(四)利用多媒体渲染朗读气氛。

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产生亲临其境,最后与课文作者产生共勉。朗读教学也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营造一种特定的朗读背景,使学生感受到朗读的乐趣,使学生的朗读更加有感染力和表现力。另外,课文的文化寓意,很难用语言精准的表达,如果能用音乐或图片营造一种情境,在朗读诗词的时候配上音乐更是别有一番风味,既能渲染朗读气氛引起学生的兴致,又能唤起学生的想象使学生获得感悟。配乐朗读不仅能调动学生朗读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文章内容,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朗读教学的促进作用。

结语

高中语文教师应该重视朗读教学,加重朗读教学的比例。朗读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有利于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通过朗读可以使学生掌握朗读的基本规律,真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但朗读教学应该因材施教,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大大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高秀文.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教学[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7):25-26.

离骚朗读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 主体 理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发展个性。”现代教学论的核心思想即要求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教学是为促进学生发展服务的。当前新课程背景下如何科学地突出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拓展学习知识的渠道,拓展学生主体发展的空间,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素养呢?本文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摸爬滚打多年。总结出下面几点体会以求教同仁。

一、以学习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

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主动性的知识建构为中心,课堂上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

(一)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比如教师朗读中不应拘泥于自身范读和磁带朗读,应为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如在《离骚》的教学中,针对班级同学来自不同省份的特点,我让不同地区的学生用他们的口音来朗读《离骚》,这样读出来的声音就不会空洞无物,矫揉造作,既活跃了沉闷的语文课堂气氛,又为不同的学生个体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乐于参,善于参与。

(二)搭建合作学习的舞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主动参与机会,并将个人之间的展示转化为团队之间的合作,使他们在合作中充分发挥个体的才能,从而真正使每个学生参与学习交流,人人得到锻炼发展的机会。如在教学高中必修5《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建筑的特征的丰富内涵,拓展延伸感受家乡建筑的独特魅力,我让同学们搜集有关我国相关建筑的资料,并以小小组为单位交流,择优推荐给大家。因为是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于是每个学生都调用自己的资源:有上图书馆查的,有上网查的,有从阅读过的报刊杂志上剪辑的,尽管有限,但人人都参与。

二、转变教师角色,营造宽松环境

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出自学生本身的。如果教师把知识按固定的模式传授给学生那只会阻碍其自主发展。所以,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努力使学生自主学习,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必由之路。教师首先就应该打破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要从"台前"隐退到"幕后"去。课堂就像舞台,教师好比导演,担当着组织策划的责任,同时也要帮助学生确立主角的地位。让学生能根据自身的特点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其自主性,使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在主动参与过程中得到全面的提高。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为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学生作为学习者和接受者。这种师生观反映在师生交流上是单向的,是不会轻易容纳学生的自由意见和自主思想的。现代的师生观要求教师走下神圣的讲坛,在教学活动中营造宽松的人际环境和和谐的课堂气氛。让每个学生享有交流意见,发表见解,独立思想的权利。教师在课堂上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学习讨论的对手,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指导者,咨询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达到和谐的民主气氛。

三、建构生本对话,凸显学生主体

语文教学只有学生深入领会了文本,才肯能有高质量的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才能唤起学生学习的情感,使他们获得知的收获、思的启迪、美的启迪、美的熏陶、情的感染、能的发展、语文素养的提升,才能真正在课堂上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李清照《声声慢》一词的教学中,老师抛出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在词中体现了词人的哪些愁情?词人是怎么体现这种愁情的?然后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整节课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学生在文本中畅游,在文本中体验词人的感情。

生1:从词人内心的痛:丈夫去世后,与他阴阳两隔,地狱人间各半的愁情。

生2:从词人对国家沦丧的伤愁,北宋的灭亡,南宋小朝廷的偏安一隅,无力恢复江山的愁情。

生3:我觉得词人的愁除了她之前经历的种种苦难,还有她今后漫漫人生如何才能度过呢?词中“独自怎生得黑”,词人今后的生活没有着落,不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对她来说都是一种痛苦的折磨,所以才说“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样的语文课堂,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应该放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引领学生亲历阅读的过程,多元解读,与文本直接对话,学生就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很明确的凸显出来。

四、注重课堂反思,倡导多元评价

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不可能一下子获得整个系统知识,也不可能在探究知识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每次都是科学的,为此,学生们在课堂探究结束后,必须反思自己学习的行为所获取的知识。在每节课结束后,都要问一问:刚才的学习,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最成功的探究方法是什么?通过反思,让学生把思维过程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找到科学的探究方法,探究规律,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同时,注重评价的效果。教师评价上可以采用激励式、赞赏式等。学生评价上除了要有自我评价,还可以通过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全班互评,甚至自己找对子互评,以拓展课堂学习评价的时空。针对不同的单元,不同的教学目标,可以采用不同的评价形式,通过多样的评价形式促进人人主动参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充分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人翁地位,这是实现主体活动不可缺少的环节。也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强化。

总之,我们要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认识学生的主动参与,正确处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要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才能提高教学的效果,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全面素质。

参考书目:

1.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M]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楚辞学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屈原学会

中国训诂学报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训诂学会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