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休闲旅游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引言
随着人们的生活品质逐步提升,尤其在体验经济时代,人们的旅游行为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由传统的 “走马观花式”、“快餐式”、“牧羊式”旅游休闲生活慢慢的转向成自驾游、农家游、探险游等“体验式”个性化旅游方式,比如:双休日到郊区鱼塘钓鱼、至农家果园采摘水果、到陶吧自制器皿等等。在体验经济时代下,如何创造出融生态和休闲双重功能的城郊生态休闲空间,推动城市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城市生态休闲旅游发展是本文的重点研究内容。
1相关概念阐释
1.1体验经济
体验经济作为一种开放式、互动性的新兴经济形式,具有人性化、个性化、理性化、多样化、娱乐化等多种特征。一般来说,任何一次体验活动都会给体验者打上深刻的烙印,并获取充分的、独特的、深刻的体验价值,让体验者对体验的回忆超越体验本身。
1.2生态休闲旅游
所谓生态休闲旅游是指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休闲旅游活动。生态休闲旅游的内涵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休闲旅游方式。
所谓旅游规划是为了保护、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旅游区,使其发挥多种功能和作用而进行的各项旅游要素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
本文主要研究的城郊生态休闲空间概念界定于一般承担旅游和休闲度假等活动内容的城郊或乡镇内具有自然景观特色并含有一定人文景观元素的开放空间或公共区域,是集景观生态功能、休闲观光功能和社会经济效益与一体的城市生态功能区。该类型生态休闲空间不仅仅是某种单一的城市绿地,而是包括了多种生态绿地空间和多种自然景观元素的组合体。与单一的城市绿地相比,该类型生态休闲空间在地域上更多的分布于城郊结合部,功能上具有休闲、观光和度假等服务,是更为复杂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
1.3体验经济与生态休闲旅游的关系
在体验经济时代背景下,休闲旅游开发应顺应体验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挖掘出休闲旅游本质的东西,探求旅游者真正的旅游需求,体现生态节能特征,这样才能提升休闲旅游质量,并使旅游开发具有有效性和持续性。在体验经济时代,生态休闲旅游规划核心概念应是围绕体验而展开的人、物、事件、时间、环境的优化协调,采取系统与互动的方法来进行,以更全面、更贴近旅游者的体验需求。
2体验经济下生态休闲空间现状存在问题分析
2.1过分强调“以人为本”
当前,许多城郊生态型休闲空间的旅游项目开发目标不正确,过分依赖科学技术手段,大兴土木,城市化倾向和人工痕迹过于明显,一味注重自然生态的开发,忽略人与自然的协调平衡水平,实际上大大降低了人们的旅游活动质量。
虽然现在政府、开发商、以及规划师与建筑师,在营造休闲空间时,都高喊“以人为本”。但是,如果不关注自然的存在和需要,不尊重自然的演化和发展规律,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将自然作为人的征服对象的开发模式,是与生态旅游的主旨背道而驰的。
2.2“景观拥挤症”频繁
为了获取盈利,追求卖点,通常开发商把景观搞得很繁杂、很豪华,景观设施过于密集,致使频繁出现“景观拥挤症”。在景观的选材方面,为吸引更多的旅游休闲人群,经常选用昂贵而且难以重复利用的材料,生态性体现极差。
生态型休闲空间规划应该提倡遵从自然,符合本地资源条件的科学开发原则,降低开发成本,提高体验性生态旅游活动质量。
2.3“高品位项目”匮乏
近几年来,我国很多城市的城郊生态型休闲空间存在盲目性开发、高品位项目匮乏、地域文化特色不佳的现象。有些地方不顾本地区旅游业是否成熟到了需要城郊生态型休闲空间旅游项目开发的时候,就盲目上马,致使全国各地的农业园、瓜果园、饲养场等城郊生态型休闲空间不断涌现,难以胜数。这些项目的开发大多停留在观光层面,对本地乡土文化挖掘较少,严重忽视地域乡土文化、乡村生活,片面的把城市郊区和乡村建设成为城市居民的“后花园”、“游乐园”。,以至于普遍出现城郊生态型休闲空间旅游开发文化品位不高、体验价值不强的现象。
3基于体验经济时代的生态休闲空间规划设计对策
3.1设计结合自然
城郊生态休闲空间选址和边界确定,应当借鉴“设计结合自然”的规划理念并充分考虑当地的生态适宜性、敏感性。应当尊重既有生态系统的分区和自然的边界,如河流、湖泊、湿地、山体、森林、田园等。
此外,在城郊生态休闲空间在规划设计中,应充分利用绿色植物,发挥植物的生态功能,调节生态平衡,突出自然优势,体现生态、环保。在此基础上,注重美化景观,在绿色环境中提高艺术水平和文化品位,提高游览观赏价值,提升社会公益效益,增强保健休养功能,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休闲、娱乐需要和人们生存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
3.2规划突出主题
承担生态休闲旅游功能的城郊生态休闲空间规划应突出主题性,根据地域特点着重表现一个主题或多个相关联的主题,并形成特色品牌。空间主题的选择则应建立在旅游者体验需求调研、时展趋势与旅游开发地的实际条件的基础上,围绕“体验”而设计,而不是建设雷同的主题。
以在城郊生态休闲空间内发展体验式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为例,可以通过开发传统农业体验、农村生活体验、民间节庆活动体验、民间文艺活动体验等系列主题活动,满足游客体验性、参与性、求知性等方面的需求。另外,还可以在城郊生态休闲空间中创造主题公园形式的旅游体验区,提供一种或多种主题性的体验活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确定主题时,一方面要突出地方民俗和资源特色,利用当地现有的休闲观光资源,发挥资源使用和配置最优化,另一方面要突出体验的过程,增强体验感觉。
3.3突显地域特色
体验经济时代下,城郊生态休闲空间内旅游体验塑造,关键是准确地运用大量的真实体验情境,并以突出文化特色为重点来营造。例如,交通工具的选择除了体现安全、舒适、便捷的要求外,关键还要体现出地域文化特色。即根据旅游地的地理特点、文化特征以及旅游者游览体验的需要,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较个性化的交通工具。如:在大连至青岛等跨海地区欣赏海域风光需要大型客轮;在上海等国际性大都市体验繁华与快节奏需要城市轨道交通;在乌镇等江南水乡体验传统与静谧需要摇槽船等。这些交通工具的选择本身就体现了地域的文化特色。
4结语
在体验经济时代下,低碳生态导向的城市发展,在给城市规划注入新的发展理念、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创造融生态、休闲、旅游多重功能的城郊生态休闲空间,推动城市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通过研究体验经济和生态休闲旅游之间的关系,针对体验经济时代下生态休闲空间规划中的现状问题提出城郊生态休闲空间开发与规划的新理念和设计新思路,力求创造既与城市总体环境相融,又充分满足城市居民日常休闲的需求和游客游览需要的高质量的生态休闲空间。
参考文献:
[1]郭程轩.城市生态休闲带开发与规划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6.
一、辽宁省发展滨海休闲旅游的背景
1.区位占先机
辽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是中国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在环渤海经济区中占有重要地位,与环渤海经济圈中各省份交流与合作都十分频繁,是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也是休闲旅游十分发达的地区之一,其在我国休闲旅游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国内旅游的主要客源地之一。因此,鉴于区位条件的优势,和得天独厚的发展先机,未来辽宁省开拓休闲旅游,发展休闲旅游市场必定十分有利。
2.滨海休闲旅游发展势头强劲
近十几年来,辽宁省滨海休闲旅游业发展态势一直良好,旅游创收大幅度提升,国内旅游人次和国外旅游人次大幅度增长,近几年来,根据辽宁省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滨海休闲旅游业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发展契机。预计在未来几年内,滨海休闲旅游业还将以更快的速度迅速发展。
针对目前辽宁龙头产品缺乏、失控组合失衡等突出问题,通过主攻休闲度假、优化失控组合、提升产品品质,从而顺应休闲旅游主旋律、国民休闲计划和新的假日体系,以休闲度假为主攻方向,加快由单一观光主导向“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专项旅游”并驾齐驱的转化。
二、辽宁滨海休闲旅游资源区划整合
辽西滨海旅游资源区,包括绥中--兴城滨海历史遗迹旅游资源亚区和锦州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亚区两个亚区。前者主要发展以虹螺山风景区和龙湾--兴城滨海风景区为主的山海风光。后者主要发展以医巫闾山、笔架山风景区、白台子滨海风景区为主的山海风光。
辽河三角洲滨海旅游资源区,主要包括盘锦滨海生态旅游资源亚区和营口滨海历史遗迹区旅游资源亚区。前者发展以红海滩、盘锦湖滨公园、双台河口观鹤自然保护区、鼎翔旅游区为主的滨海风光和生态旅游风光,后者主要发展以金沙滩、红海、月牙湾、龟石滩为主的滨海风光。
辽南滨海旅游资源区包括旅顺口区近代战争遗迹旅游资源亚区和大连市滨海自然风光旅游资源亚区。大连市滨海自然风光旅游资源亚区主要发展以东海公园、星海广场、棒棰岛、老虎滩、燕窝岭为主的滨海风景区、以金石滩发现王国、极地海洋馆为主的人造景区、以长山列岛风景名胜区、海王九岛风景区、广鹿岛风景名胜区等为主的东部海岛风光区及以冰峪旅游度假区、仙峪湾旅游度假区、黑岛旅游度假区为主的北部度假休闲区。
辽东滨海旅游资源区,主要发展以青山沟、凤凰山等山地旅游资源为主的生态旅游风光,以太平湾旅游区、鸭绿江端桥、鸭绿江流域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主的鸭绿江景观以及以大鹿岛风景名胜区、獐岛风景名胜区等为主的海岛自然风光。
三、基于区域优势,实施省内滨海休闲旅游度假带规划建设
1.加强休闲旅游设施建设
辽宁滨海地区海陆交通十分便利,经济条件较好,科技繁荣,文化发达,城市滨海文化独具魅力,内涵深厚,基于目前的拥有的优越背景和发展的良好势头,辽宁省应在今后将滨海休闲旅游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
当然,不同于其他旅游,休闲旅游拥有较高的重游率。因此,今后要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实现其背后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休闲旅游娱乐设施的建设就十分关键了。面向关注和热爱滨海地区休闲旅游的群体,辽宁省在规划休闲旅游度假带时要重点考虑休闲娱乐设施的建设,特别是要注意创新创意娱乐项目的规划与开发,在市场定位中能够在“大国民、大休闲”的精神指引下,满足各个细分市场的需求。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建设滨海度假带公共休闲设施,目前,辽宁省滨海地区已逐渐成为吸引国内外游客的综合性休闲旅游场所,面对日益增长的接待人数,满足接待需求,建设实用性、休闲性、综合性的旅游基础和服务设施成为迫切的一项任务,在吸引游客的同时,还能拉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从而提高休闲旅游经济收益。将休闲设施划分不同功能,基础接待可以作为公益性休闲设施来建设,同时,增设收费休闲设施,以此满足不同旅游者对于度假带休闲旅游的心理诉求。休闲设施要体现个性化的设计、符合现代滨海休闲旅游的趋势,继而提高滨海休闲旅游的品位,这将势必带动本省滨海城市旅游产业的升级,给本省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以及更大的经济效益。
2.挖掘省内滨海休闲旅游度假带的专项产品
依据辽宁省核心资源和战略发展布局,依托滨海、海岛旅游资源优势,打造环渤海、环黄海两个滨海休闲度假带。
首先,依托辽宁密集的告诉公路等交通网络,以及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开发战略,重点面向环渤海、辽东北和蒙东,发展自驾车旅游。
其次,着力打造并宣传推广“北国海岸”新兴滨海游线,以此拉动辽宁夏季旅游跃上一个新的台阶。突出以滨海休闲和古文化体验为主体特色,大力发展海洋旅游的同时,着重加强湿地休闲观光、珍惜动植物观光等系列产品,以兴城古城和绥中南部旅游区的开发建设为重点,带动辽西滨海休闲旅游带的建设,迅速培养形成以滨海休闲度假为主导,集文化体验、休闲观光等为一体的国内知名的辽西滨海休闲旅游区。
再次,休闲渔业作为滨海休闲旅游业的一种主要形式,今后也将大力发展,基于对海洋鱼类资源的保护和增殖的理念,配合海洋保护区和海洋禁渔区建设发展方略,将渔业习俗融入现代休闲旅游,大力发展海上垂钓、海鲜加工、3S观光、海边休闲娱乐活动等旅游活动。规划开发滨海度假地、渔俗博物馆等基础设施,寻求渔业与休闲旅游业的交叉点,推动产业发展新模式的诞生,今后休闲渔业将继续是辽宁滨海休闲旅游产品的重中之重。
最后,充分依托滨海、海洋、海岛等旅游资源以及辽宁本土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打造辽宁滨海休闲旅游度假带,这为辽宁省的婚庆蜜月高端定制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战略基础。今后,依托辽南、辽东滨海资源、浪漫都市、山水生态、休闲海岛、宜人气候等优势,面向新婚、金婚、银婚市场,大力发展蜜月度假产品、海岛观光旅游产品。我省的旅游企业与相关行业发展成熟,在此契机,将婚庆旅游市场瞄准“高端人群”,发展复合型婚庆旅游产品具有很高的收益性。通过将各产业聚合,重新整合旅游和社会资源,对本土旅行社、酒店、婚纱摄影、婚庆公司、旅游景区、满清婚俗文化研究会、婚庆官方组织、婚庆俱乐部(论坛、自由部落等平台)、门户网站为电子商务发展平台等相关行业机构进行对接,并进一步寻求产业间合作的基础条件和交叉点,打造辽宁省婚庆蜜月高端定制旅游发展的全产业链新模式。
1、经济因素。休闲农业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休闲农业的发展才具有更大的潜力。地区经济发展的快慢也制约着当地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强弱。
2、社会因素。休闲农业旅游地应尽量联合企业和当地人民一起来开展,调动农民积极性,农民的事情多让农民来搞,农民的钱自己赚,其中,政府要起到引导作用。我国有些地方上的休闲农业旅游地仍旧是地方政府进行投资,如各地的林业局和农业局等。大量投资建设后,闲置在那里却不知如何来进行盈利及保证休闲农业旅游地客流量,这需要我们的政府要适时转换角色,将休闲农业旅游地以包装销售的方式,以先进的经营理念进行休闲农业旅游地的运营,提高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
3、环境因素。休闲农业旅游地良好的环境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如良好的水质、空气质量、声音环境质量及高的森林覆盖率等都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是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另外,经营者的环境意识,如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率等问题都可以作为外资影响因素,影响到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
4、旅游地市场宣传。休闲农业旅游地要对游客消费行为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社团、年龄层及教育程度的游客采用不同的销售手段。根据资源特色,规划设计体验活动。依据成本及竞争两大因素,同时根据休闲农业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品质,合理订定价位。要善用推广策略,慎选媒体,以最低成本达到最高的促销效果。
四、提升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对策
导致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不强的原因有很多,根据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理论及其构成因素分析,来进一步提升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
(一)合理规划开发
休闲农业的目标市场主要是城市。研究城市市场需求、规模及变化,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关键。观光农业要顺应城市居民回归自然,崇尚绿色的心理需求来进行旅游开发,必须依托一个或几个大中城市才能生存,必须以特定的资源条件和客源市场为基础,不能盲目开发。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开发,要针对地方现有资源背景,以现有农民接受的技术为背景不能大而全,不能什么都有。开发中要讲究自然,保持最佳生态位,要防止不引导、不规划、不设计。
(二)开发特色突出的产品
当今我国的休闲农业旅游,由于科学技术、形象塑造、农业生产规模、产业链等达不到档次,导致产品缺陷太多。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应力求展示最具特色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成果,设计出富有创意,多种类型、风格的参与性活动和产品,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如设计出娱乐型、教育型、休闲型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并在此过程中加入主动解说设计,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形成互动,使游客旅游之后对旅游地有丰富的认识、增强体验、敞开思维等功效。这样休闲农业旅游地产品设计则更能赢得好的口碑,吸引更多的客人。
(三)根据优势资源进行旅游地形象定位
现在多数休闲农庄都未很好地进行形象定位,这样就淹没在众多的休闲农庄当中。国内的休闲农业园区大多数没有对自身特色做出相对应的宣传,一些地方在休闲农业开发建设上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的基本原则,贪大求洋,建筑物富丽堂皇,脱离农家特色,还破坏了当地资源和环境。因此,要根据自身优势进行独特的市场定位。
(四)进行整体规划和管理
休闲农业旅游地规划方面出现一种普遍现象,即每一个休闲游乐区或休闲农场所推出的休闲产品与服务皆大同小异,毫无特色可言,无法满足消费大众的休闲游憩需要。因此要做好整体规划,要做到整合资源,确保投资主题明确,规划风格和思路鲜明。管理上,我国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发展要朝知识化、精致化、体验化的方向努力,这就要求管理体制和体系做出相应的调整,同时加强相关产业链的交流合作,这样即使休闲农业旅游的淡季也能保证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盈利来源。
(五)完善基础设施,增加可进入性
完善基础设施,主要是搞好交通、通讯、供水、排水、供电、环境治理、安全保障等,并规范住宿设施、饮食设施、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等建设标准要求,做到设施齐全,标准规范。另外,由于因大多数农业旅游地在城市周边,所以要增加交通工具,保证游客方便进入。
(六)加大宣传,促进销售
为扩大游客市场,休闲农业旅游地要增加营销投入。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等进行宣传促销。利用农村节庆假日,组织观光旅游,举办展览会和科普培训等活动进行宣传。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与周边景点、景区相结合,扩大旅游市场,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七)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要重视员工教育、重视员工技能和服务意识的提高,并通过各种激励手段来带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的服务水平跟的上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滨谊,蔡光宇.风景旅游生命力研究与应用——以岛风景旅游区规(二)外在影响因素
1、经济因素。休闲农业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休闲农业的发展才具有更大的潜力。地区经济发展的快慢也制约着当地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强弱。
2、社会因素。休闲农业旅游地应尽量联合企业和当地人民一起来开展,调动农民积极性,农民的事情多让农民来搞,农民的钱自己赚,其中,政府要起到引导作用。我国有些地方上的休闲农业旅游地仍旧是地方政府进行投资,如各地的林业局和农业局等。大量投资建设后,闲置在那里却不知如何来进行盈利及保证休闲农业旅游地客流量,这需要我们的政府要适时转换角色,将休闲农业旅游地以包装销售的方式,以先进的经营理念进行休闲农业旅游地的运营,提高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
3、环境因素。休闲农业旅游地良好的环境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如良好的水质、空气质量、声音环境质量及高的森林覆盖率等都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是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另外,经营者的环境意识,如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率等问题都可以作为外资影响因素,影响到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
4、旅游地市场宣传。休闲农业旅游地要对游客消费行为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社团、年龄层及教育程度的游客采用不同的销售手段。根据资源特色,规划设计体验活动。依据成本及竞争两大因素,同时根据休闲农业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品质,合理订定价位。要善用推广策略,慎选媒体,以最低成本达到最高的促销效果。
四、提升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对策
导致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不强的原因有很多,根据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理论及其构成因素分析,来进一步提升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
(一)合理规划开发
休闲农业的目标市场主要是城市。研究城市市场需求、规模及变化,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关键。观光农业要顺应城市居民回归自然,崇尚绿色的心理需求来进行旅游开发,必须依托一个或几个大中城市才能生存,必须以特定的资源条件和客源市场为基础,不能盲目开发。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开发,要针对地方现有资源背景,以现有农民接受的技术为背景不能大而全,不能什么都有。开发中要讲究自然,保持最佳生态位,要防止不引导、不规划、不设计。
(二)开发特色突出的产品
当今我国的休闲农业旅游,由于科学技术、形象塑造、农业生产规模、产业链等达不到档次,导致产品缺陷太多。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应力求展示最具特色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成果,设计出富有创意,多种类型、风格的参与性活动和产品,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如设计出娱乐型、教育型、休闲型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并在此过程中加入主动解说设计,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形成互动,使游客旅游之后对旅游地有丰富的认识、增强体验、敞开思维等功效。这样休闲农业旅游地产品设计则更能赢得好的口碑,吸引更多的客人。
(三)根据优势资源进行旅游地形象定位
现在多数休闲农庄都未很好地进行形象定位,这样就淹没在众多的休闲农庄当中。国内的休闲农业园区大多数没有对自身特色做出相对应的宣传,一些地方在休闲农业开发建设上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的基本原则,贪大求洋,建筑物富丽堂皇,脱离农家特色,还破坏了当地资源和环境。因此,要根据自身优势进行独特的市场定位。
(四)进行整体规划和管理
休闲农业旅游地规划方面出现一种普遍现象,即每一个休闲游乐区或休闲农场所推出的休闲产品与服务皆大同小异,毫无特色可言,无法满足消费大众的休闲游憩需要。因此要做好整体规划,要做到整合资源,确保投资主题明确,规划风格和思路鲜明。管理上,我国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发展要朝知识化、精致化、体验化的方向努力,这就要求管理体制和体系做出相应的调整,同时加强相关产业链的交流合作,这样即使休闲农业旅游的淡季也能保证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盈利来源。
(五)完善基础设施,增加可进入性
完善基础设施,主要是搞好交通、通讯、供水、排水、供电、环境治理、安全保障等,并规范住宿设施、饮食设施、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等建设标准要求,做到设施齐全,标准规范。另外,由于因大多数农业旅游地在城市周边,所以要增加交通工具,保证游客方便进入。
(六)加大宣传,促进销售
为扩大游客市场,休闲农业旅游地要增加营销投入。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等进行宣传促销。利用农村节庆假日,组织观光旅游,举办展览会和科普培训等活动进行宣传。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与周边景点、景区相结合,扩大旅游市场,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七)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要重视员工教育、重视员工技能和服务意识的提高,并通过各种激励手段来带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的服务水平跟的上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发展。
围绕打造“和谐、生态、观光、休闲”的乡村休闲游品牌形象,努力实现乡村休闲游从特色产业向支柱产业跨越的总体目标,全区完成打造六大乡村休闲旅游区:环乡村休闲旅游区、严休闲旅游区、乡村休闲旅游区、乡村休闲旅游区、乡村休闲旅游区、乡村休闲旅游区。力争全区游客接待量,旅游综合收入和农民收入实现大幅度提高。其中,在年,全区乡村休闲游的发展要取得实质性进展,确保左农庄、食用菌休闲观光园、市严生态休闲园、湿地休闲农庄、新农茶庄、区种苗示范基地、和平铁机三鲜基地、先建休闲园、建设农家乐基地、田野农庄等十个乡村休闲游项目立项和启动。力争休闲农庄、区种苗示范基地、先建休闲园、建设农家乐基地等四个项目在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开园迎宾。
二、工作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规划指导。各有关街镇乡要以《区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区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规划》为指导,深入调查研究,在现有农业景点和专项规划的基础上,按照特色鲜明、环境优良、设施完备、要素齐全、环节互动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乡村休闲游发展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没有完成规划编制的街镇乡应尽快完成,已完成规划编制的应严格按规划执行。
(二)进一步加大政策服务力度。一是按照《土地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积极开展土地流转。二是充分利用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的有利契机,协调有关部门,结合各自工作职能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为乡村休闲游投资者创造宽松的投资环境。
(三)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一是按照《市休闲农舍、休闲山庄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的要求,通过评星定级,着力规范乡村休闲游的经营管理。二是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通过行业内部管理和行业自律,提高行业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引导乡村休闲游市场逐步走向规范。三是加强从业人员业务培训,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四)进一步打造特色品牌。充分利用现有的山水和农业资源,突出不同区域乡村特色,按照产业派生型、观光游览型、农事体验型、民俗民居型、休闲度假型等不同模式,培植行业主体,打造品牌,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的附加值,使农业资源就地转化为旅游资源,使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有机结合起来,使广大市民走进农户,亲近农民,学习农活,体验丰收,感受田园式互助互动的健康休闲娱乐新方式。
(五)进一步挖掘景点内涵。一是突出农家特色。按照朴素、自然、协调的原则,结合本地实际,依托山水、动植物、高科技农业等资源载体,将农家本色与历史和地方民俗文化相融合,深度开发乡村休闲游产品。二是挖掘地方风味。组织烹饪专业教师对乡村休闲游接待点的厨师进行统一培训,提升菜品质量,保持地方特色、乡村风味。三是搞好景点建设和环境营造,合理布局农作物种植区、畜禽养殖区、林果花卉区、水乡垂钓区、文化娱乐区,做到功能齐全,主次有度,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
(六)进一步强化宣传推介。将乡村休闲游主题形象宣传、旅游线路宣传和景区景点宣传三个方面结合起来。一是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和乡村休闲游网站的作用,不断丰富宣传内容,向广大市民展示乡村休闲游的发展状况和景区景点。二是充分利用旅游黄金周及农事会节等向广大市民进行宣传。三是与旅行社、景区景点共同推出精品线路和特色旅游吸引游客。四是开展农家美食推介活动。
(七)进一步增强乡村休闲游对农民收入的带动作用。一是进一步加大“三高”农业及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开发,加快农业园区建设,为乡村休闲游提供载体,大力开发农业产品,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质量,使农产品逐步转化为旅游商品,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二是积极引导农民向旅游业及餐饮、农产品加工、文化娱乐等相关产业转移,增强农民在乡村休闲游中的参与度。三是积极开拓农产品市场,大力推介特色农产品,进而带动整个农产品的销售,提高农民的收入。
三、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乡村休闲游的产业属性是农业加旅游,是一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而出现的新的旅游形式,对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不断地向城市聚集,乡村休闲游的发展前景广阔。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近年来以生态观光为主体的旅游业发展方兴未艾,随着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乡村休闲游的发展前景会越来越好。对此,各有关部门要全面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抓乡村休闲游就是抓农业增收,抓乡村休闲游就是抓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抓乡村休闲游就是抓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立足自身资源特色、文化特色和地域特色,尽量避免重复建设和产品同质化,打造卖点,形成品牌。
1.1民俗风情旅游近几年,随着乡村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本土民俗文化的发掘,巴南区积极开发全区民俗风情旅游项目来支持乡村旅游发展,促进巴南休闲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1.1.1类型通过资料查阅对比,可将其分为4个类型。(1)度假休闲型。以休闲度假为主,入住到当地几日,体验当地民俗,同时对当地的传统生活和技艺进行了解,此类型大多分布在自然风景旅游区周围。如东泉的阳光温泉度假村。(2)古镇游览型。游客主要通过步行对当地特色建筑、乡村聚落形态、民俗陈列和传统设施进行游览,进而感受本地的民俗文化精髓。如丰盛古镇。(3)民俗文化型。当地居民因其独特的朴实的民风和独特的民俗,在劳动和生活中创造并传承了许多优良传统、民间艺术与农耕文化,有的会通过文化艺术节的形式展现出来。如知青文化节。(4)风情体验型。即在当地传统的民俗氛围中,与当地人一同交流、体验、学习诸如裁剪雕刻、生产技艺等手艺。如东泉露天洗浴民俗体验。
1.1.2分布主要分布在巴南城区和远郊区,近郊区较少且相对分散,未形成规模产业;就各镇(街道)分布来看,城区主要集中在鱼洞街道、南泉街道、花溪街道和一品街道,而远郊区分布在丰盛镇、东泉镇以、姜家镇及接龙镇,其他地区分布较少;就民俗内涵来看,主要是农村劳动人民在乡村生活中随时间一起积累的的智慧的实践,是颇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见图3)。
1.2生态“三养”度假休闲早在2013年巴南区就探索出旅游休闲新模式,提出生态“三养”旅游,伴随着城市化水平高速增长而出现的各种“城市病”,城市居民渴望回归自然和乡村田园,因而以健康、休闲、娱乐为特点的度假村逐渐兴起。以云篆山、圣灯山、南湖等为代表的生态休闲旅游资源得到大力开发。
1.2.1类型巴南区生态生态“三养”度假休闲的主要类型有3种。(1)生态养生度假休闲类:以翠湖国际生态城、南湖旅游度假区为典型。主要以优质的自然生态风景区为基础,建设以康乐、休闲、娱乐为主的度假区,可让游客远离城市喧嚣,调养身心。(2)生态养老度假休闲类:以羊鹿山常青国际养生园、南温泉工人疗养院为典型。为弥补主城休闲养老这一块的不足,依托生态良好、安静的自然环境建造一系列养老院和疗养中心,为需要的老人提供优质服务。(3)生态养心度假休闲类:以圣灯山宗教养心度假区、天星寺养心度假基地为典型,主要针对有信仰游客,以宗教色彩为主体的养心度假,让游客洗涤心灵,得到放松。
1.2.2分布目前,巴南区共建设约176个休闲度假村,其中城区63个,占35.80%;近郊区60个,占34.09%;远郊区53个,占30.11%(见图1)。从地理位置分布来看,全区的休闲度假村主要分布在自然环境优良的山地或景区周围;从行政区划来看,则主要分布在鱼洞街道、南泉街道、东泉镇和跳石镇,且与休闲观光农园互相吸引、聚集(见图2)。
2巴南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布局
通过分析,可把巴南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区域可划分为3个圈层,即城区圈、近郊圈和远郊圈。
2.1城区圈主要指“巴南旅游休闲集散中心”(一心)和“内环山城都市旅游休闲带”(一带)以内的旅游区域,主要包括鱼洞街道、李家沱街道、南泉街道、龙洲湾街道、界石镇、一品街道、花溪街、道等7个镇街,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山水都市旅游区”,发展方向在于提升重庆主城旅游产业的发展主题、功能与形象。这里交通便捷,最接近城市消费群体,客源市场大,旅游项目以休闲娱乐、健康养生生态森林为主。
2.2近郊圈主要位于一二环之间,主要分布在二环近郊乡村旅游休闲带内,由北向南依次包括木洞镇、二圣镇、惠民街道、南彭街道、跳石镇、安澜镇共6个镇街,农业资源相对城区较为丰富,农业景观明显,可以利用特殊的环城游憩带区位优势把都市农业的观光农业和体验式农耕农业融入其中,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园、瓜果采摘农园等休闲观光、农耕体验项目,也可利用近郊的自然生态景观发展休闲娱乐、生态度假等。
2.3远郊圈主要位于二环以外的区域,由北向南包括麻柳镇、双河口镇、丰盛镇、东泉镇、姜家镇、天星寺镇、接龙镇、石龙镇、石滩镇等9个镇,这些区域因区位、经济等多个原因会长期保留原始乡村形态,把自然、历史、人文等多种资源贯通融合可形成独特的乡村资源景观。此圈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可以推动边缘村镇美丽新农村的建设,还可以促进产业升级,帮助农民致富。
3巴南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优势与不足
3.1优势
3.1.1自然优势巴南区以“依山、靠林、傍泉、临湖、环岛、沿江”六大自然资源类型著称,拥有铜锣山、明月山、桃子凼山和东温泉山四条背斜三脉,南北向纵贯全区;五布河、花溪河和箭滩河3条水系大体呈东西向贯穿全境,地处亚热带,四季分明,动植物资源丰富;巴南区还是千年历史名邑巴县的前身,文化底蕴深厚,这对游客的旅游决策有重要影响,而且巴南区隶属重庆主城九区之一,近1/3的幅员面积在“重庆一小时”经济圈核心层内,两环(内环、二环)两射(渝黔、渝湘)高速路和三条轻轨线均贯穿巴南区;同时,巴南区地处重庆市“一圈两翼”旅游格局中,是“一圈(以西安、成都、重庆为核心的西三角旅游产业圈)一带(川渝湘世界遗产民俗风情旅游经济带)”重要旅游节点,综上所述,巴南区在地理位置、交通、以及旅游区位上优势明显。
3.1.2社会优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的旅游业获得较快地发展,在重视城市旅游和风景区旅游的同时,积极推动乡村旅游和农业旅游的发展。据有关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国内旅游市场规模居世界第一,人均GDP超6000美元、节假日时间增加、交通条件便利等带来的国内消费转型和旅游需求“井喷式”增长。在大众化旅游休闲时代的背景下,巴南区的乡村旅游已逐渐成为全区旅游的重要支撑点。在统筹城乡发展、新农村建设以及“三农”问题的大背景下,巴南区立足巴南区旅游资源休闲性、地理区位近郊性以及客源市场便利性的特点,以满足以城市居民为主的旅游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旅游休闲需求为出发点,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3.2不足
3.2.1缺乏科学规划和专项管理乡村旅游是巴南区探索的的休闲旅游新模式,处于积极扩张期,目前还未完善相关的乡村旅游规划和管理体系,缺乏专业人才,经营管理不规范,基本是乡镇企业或农民自主开发、建设和经营,因政府专项管理力度不大和缺乏整体认识与市场分析,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和成效快速化,在建设管理上盲目跟风,随意模仿,功能雷同,导致各镇街形成恶性竞争。
3.2.2旅游产品季节性强,农民增收乏力巴南区的乡村旅游产品比较单一,季节差异明显,特别是以温泉旅游和山地避暑为特色的景区,游客主要集中在寒暑期和公共节假日等时间段,因而部分经营者只在特定时期营业,农民平均收益较低;同时旅游活动开发仅停留在满足物质层面上,导致游客停留时间短、重游率低、消费结构不合理,对该区域的经济刺激较小。
3.2.3整体发展规模较小,主题形象模糊目前,巴南区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多呈现出经营规模小、档次水平低、产品结构单一等特点,如今市场的旅游休闲需求变动发展远大于其结构供给量,因此部分经营者单纯搞机械的旅游开发而忽视了当地的农业特色,大兴流行的人文景观建设,致使主题形象不鲜明。乡村旅游片区大多位于经济水平不够发达的农村地区,公共设施服务相对落后,不能适应城市游客的需要。
3.2.4乡村理念歪曲,意义不重大随着全国大兴乡村旅游,乡村旅游理念逐渐歪曲,作为重庆市休闲旅游的先行者,巴南区各大村镇的乡村旅游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为吸引游客不惜从农民手中大片征地来建造古村落的“克隆品”,打着各种特色旗号的商铺纷纷入驻,游客增多的背后是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对部分原著居民生活的打扰,旅游理念不够人性化。
4巴南区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建议
4.1建立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巴南正处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期,实施城乡旅游一体化发展战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有利于提高农户兴办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同时完善旅游休闲产业管理体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再旅游开发的同时重视生态保护,使得人与自然、各部门与人员之间协调、可持续发展。
4.2提高规划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目前,巴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主要是乡镇企业或农民,让政府和经营主体都懂得合理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科学发展认识;出台相关政策予以支持;提高规划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适应农民的需求,减少盲目性发展。
4.3组建专业旅游规划队伍旅游规划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自然、人文、社会、生态等多方面,这不仅要求规划人员的专业知识要好,还要求其业余知识要广。而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起步较晚、没有太多现成的成功模式可借鉴,这就需要规划人员有较强的前瞻性。为了组建具有专业素养的规划队伍,必须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并开展相应的从业认证资格工作,从而保证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