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院发言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叫,今年32岁,护理专业大专毕业,主管护师。从事临床护理工作13年,先后在普外、脑外、骨科、内科等科室和社区门诊工作,刻苦钻研了各专业的护理理论,熟练掌握了各专业的护理常规和护理技术操作,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护理工作管理理念。忠诚正直、以身作则、顾全大局、敢于创新、服务至上,这既是我做人一贯尊崇的信念,更是我实际工作中的行动指南和真实写照。正因为如此,我才有足够的勇气和百倍的信心走上今天的演讲台,参加慢性老年病房护士长的岗位竞聘,为把我院慢性老年病房建设成我市乃至整个湘赣交界地区的区域性老年病中心病房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当然,无论竞聘成功与否,我都将终生酷爱我们的护理事业,永远铭记南丁格尔誓言。
目前,我国已进入老年社会,一方面,加强老年疾病的预防、保健和治疗,提高老年病人的生活质量显得相当重要;另一方面,人们的健康意识和维权意识也日益增强,病人及家属对医院及医务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我们急需通过深化医疗改革,完善法治管理,增强法治观念,树立正确的、积极的医疗护理风险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医疗护理环境和氛围,切实加强慢性老年病房的护理管理。
首先,我们必须掌握老年病的特点,如老年病人病因不明者甚多,且多种疾病同时存在;症状不典型,容易出现意识障碍;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关节位置觉、痛觉及冷热觉等均不同程度的功能减退,等等。只有掌握了这些特点和变数,才能真正做好因人施护、因病施护。
其次,我们有必要对老年病房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认真的分析,才能有效地提高护理质量和避免医患纠纷。如规章制度是否落到实处,护理质量监控措施是否得力,护理人员技术水平是否正常发挥,护理用品的质量、护理操作的解释、有无违反护理操作规程等等,此外还有老年病人自身因素、环境因素、医源性因素等等,都有可能成为不安全因素而引起医患纠纷。
因此,我们在实际护理工作中要牢牢把握学习掌握是基础、工作落实是关键、不断完善是保证的工作理念,在护理部主任的领导和科主任的业务指导下,认真履行护士长职责,与护士们一道,团结友爱、共同学习、努力工作,办出慢性老年病房的特色,干出卓有成效的事情。
1.进行老年病人危险因素评估并实施有效监控,包括护理体查、心理社会评估、健康教育需求评估、生活自理能力评估、跌倒危险因素评估、误吸危险因素评估、褥疮高危评估等;切实加强护理人员安全意识的培训。加强责任心教育,强化主动服务意识,重视老年人的安全问题,防范意外事故发生。提高各级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护理操作技能,提高安全预见性评估能力。
2.实施病人安全的预见性管理。为老年病人创造安全、舒适的住院环境,配备安全防护设施,加强老年病人行为管理,有针对性地做好病人和陪护的健康教育,提高老年病人自我护理的能力及陪护人员的照顾技能。针对老年人意外风险大,老年病房应成立病人意外安全护理维护小组,定期督导、检查、评估安全措施的效果,制定老年人意外防范护理措施及意外处理护理流程,加强监督管理,抓好关键点,把好全程质量关。
3.加强法制观念,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组织护士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等,让其有所了解和掌握,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不断增强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和证据意识。通过多种形式的法律咨询、分析案例,使护士既知法守法,又能在发生医疗纠纷时维护医院和自身的合法权益,将医院的损失降到最低。
4.加强护理管理,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把《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作为护士职业行为的准绳。不断提高护士礼仪和个人修养,努力深化“以人为本”的思想。摆正医患关系,尊重病人权利,保护病人隐私,确实把病人服务放到首位,落到实处,强调主动服务意识,加强巡视,并做好心理疏导。
5.注重护理人员身心健康。护士在医院担负着病人的保护者、知心者、依赖者、倾听者、传授者的角色,在家庭中扮演女儿、妻子、母亲的重要角色。因此,我们要应用科学的方法,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培养护士的“主角”意识,主动工作,大胆创新,努力成为护理专家,在立功受奖方面给予倾斜,在考察、深造方面给予机会,在生活上给以关照,以此激发护士自觉工作的积极性,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来参加今天在*医院举行的双心门诊揭牌仪式。希望可以借此机会就双心医疗模式这一话题和大家进行交流。
40年前,当我刚刚走进*医学院(现*大学医学部)的校门,成为一名医学生时,我以为将来作外科医生就是学习开刀,作内科医生就要学会用药。到了上一世纪80年代,我从美国学到一些介入技术回国后,觉得这些技术很神奇,比如经导管射频消融,不需要开胸手术,就可以根治心律失常,告别药物。
随着作医生的时间推移,在大量的医疗实践中,我逐渐接触到过去不曾意识的问题:来心血管内科就医的大量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心理问题-焦虑、惊恐、抑郁。事实上,心血管疾病与精神、心理疾病伴发的问题(我们称之为“共病”)在国际上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课题,各国专家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在一些流行病学调查和发病机制的探讨上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生命科学在进步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转化,并为新兴的社会-心理-生物综合医学模式所取代。健康的定义也不再仅仅是不生病,而是人类个体在躯体、精神和社会功能三个层面上均维持良好的状态。生存质量作为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我经常遇到平时无症状,无先兆突发心肌梗死的患者,虽然得到了及时抢救,成功接受了介入或手术治疗,效果很好,但术后症状并不减轻。甚至有患者生动的讲,术前有痛苦,术后却痛不欲生。医生又让造影,还是正常。医生关注的是躯体的疾病,忽略了这种突发重症对患者造成的巨大精神心理创伤。
来心脏内科就医的患者存在的精神心理问题,其常见原因如下:
1.患者对自身病情不了解,所以担惊受怕。
2.患者关注自身所患疾病和相关疾病,并读了大量相关书报,但又不能完全理解医学专业知识,反而受到误导,从而过度紧张。
3.由于疾病(如长期患病,或反复手术)给患者心理造成的伤害。
4.由于心理打击引发的心血管疾病。许老就曾经遇到过一个病例,她是一位著名的歌唱演员,丈夫突然去世,精神上承受的突然打击使这位女演员患上了严重的高血压。
5.患者确实合并有精神心理症状,甚至疾病。
6.患者把单纯的精神心理疾病的症状误认为心血管病而来心内科就诊,例如惊恐发作。
7.家属对患者产生的影响,也会给患者造成精神心理压力。譬如患有良性早搏的青少年,孩子本身多无症状,在常规体检中发现,家长一旦得知,往往会惊惶失措。我的门诊中就有这样的一对母女,母亲比女儿的心理压力更大,孩子也在母亲的恐慌中受到了惊吓。
更值得一提的是,有些患者的精神心理压力正是我们医疗工作者造成的。在给各位的背景资料里就有这样一个病例:2000年我到*同仁医院工作,在门诊遇到一位由丈夫推轮椅,自感痛不欲生的中年女患者,诉说她12年前因体检发现心电图上有st段下移和t波低平,被医生诊为心肌缺血,“隐性冠心病”。长期休假治疗,直到2年后坐上轮椅,实现了“赵本山效应”,患上重度抑郁。经治疗,这位女患者3个月后下地行走,半年后登上八达岭长城,安全恢复了正常人生。
另外,不要忘记那些还躺在病床上的患者。由于身体状况的恶化和周围环境的突然改变,所产生的不适感是很难克服的。即使是出院以后,当重新面临生活的时候,他们也往往会需要鼓励和帮助。
由此可见,心脏内科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是复杂和多种多样的,所以在日常医疗实践中,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没有一成不变的治疗方案。但一成不变的是我们作为医疗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感和对患者的关心和耐心。有这样一位患者,在当地医院明确诊断为冠心病,医生告诉他要做冠脉搭桥手术。他不清楚手术的具体操作方式,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能够耐受手术,又怕不做手术病情会继续加重,因此心情异常低落。后来经过向他详细的解释手术方式和可能的风险,很快就打消了他的顾虑。医生的耐心解释和与患者沟通有时比先进的诊疗技术更重要。
当然,不容忽视的是*各大医院心血管内科每天超大的门诊量,导致了医生分摊在每个患者身上的时间就会非常有限。所以,我们开设“双心门诊”,目的是对日常的心脏内科门诊量进行分流,为伴有精神心理疾患的患者提供解决问题的充裕时间。
“双心门诊”是由不同的专业知识层次共同构成的。我们现在采取的方式还比较保守,主要是以对患者负责的原则作为出发点,既关心患者的精神心理健康,又不能随便给他们戴上莫须有的疾病帽子。
首先必须明确的是,到我们这里就医的患者都是怀疑自己有心脏病才来的。我们必须在诊治患者的器质性病变(即患者是否患有心血管疾病,患有何种心血管疾病,和应该采取的合理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关注他们的精神心理健康。因此,目前我们的“双心门诊”中会有一位比较资深的心血管病医生,凭借他们丰富的行医经验,在诊治病患心血管病的同时,判断他们是否存在着伴有精神心理疾患的可能。
接下来的工作会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可能是:像许老和王老一样的老专家,他们出的是特需门诊,本身就有充裕的时间面对患者,再加上丰富的行医经验和人生阅历,一个人就完成了“双心门诊”的前两个步骤。而第二种可能,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可能:同样是由于门诊量过大的原因,主诊医生将患者转给受过相应培训并具备相关知识的辅诊医生,由他们对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进行初步处理,如果当场来不及解决,那么会约患者再次回来,专门就患者上次就诊的遗留问题进行处理。
如果面对的问题棘手,超出了心血管病医生的应对范畴,就应该把这些棘手的病例作适当集中,比如每次集中3-4个病例,请来精神心理专科医生会诊。经诊断需要转诊的,我们应该尊重精神科医生的意见,配合他们劝说患者进行必要的治疗。
但其中还是有个例存在的。我知道上届长城会双心专场开专家碰头会时,就涉及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一个因冠心病住院的患者同时又伴有精神分裂症,那么应该如何处理?我个人非常同意陈彦方教授的意见:应该以患者的器质性病变为主,救命是第一位的,同时心血管病科和精神科要相互联合,共同参与为患者制定最合理的治疗方案。这又牵涉到“双心医疗模式”的探索,我一会儿会加以说明。
有人会说,现在有精神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也有专门的心理门诊。我也曾想把在心内科就医的有精神心理问题的患者转给这些机构,也就解决了。但事实上并不如此。
1.一些本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如无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中年女性,发现有心电图st-t波改变,和(或)发生胸痛、胸闷症状,她们首先顾虑的是心脏问题,而来心内科就诊,很少可能去心理门诊或精神心理专科医院就医。即使被转到专科门诊或医院,专科的精神心理医生也难以对心电图改变或室性早搏给患者一个满意的解释和结论。一些有明确,甚至严重心脏病患者(如心肌梗死后)伴有精神心理问题,他们大多数不愿在心内与精神心理两科看病。
2.来心内科就医的患者的精神心理疾患大多为轻中度,患者数量大,现在的精神心理专业队伍的规模难以应对这种需求。
3.心内科的医护人员习惯于传统的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对来就医的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一是不关注,二是缺乏识别这些精神心理问题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有人形象的形容心血管病人的心理、情绪问题成为了“被现代医学遗忘的角落”。一位著名报告文学作者在国内一家著名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住院诊治多日,诊断不明,直至跳楼自杀。事后才恍然大悟,患者死于重症抑郁。没有初步的识别,更提不上进一步治疗了。人们曾感叹,认为医学院校在医学生教育中应加强精神心理方面的内容。这固然不错,但无论在医学院的课程如何增加精神心理课程,如果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在日常的医疗实践中都是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大学期间学习的精神心理知识无用武之地,很快就会遗忘干净。我们开设“双心门诊”正是为了帮助我们的医疗工作者们树立关注患者精神心理健康的意识,从而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无疑,“双心门诊”的开设引发出了人才培训的问题,也就是说,心脏内科医生究竟应该对精神科的专业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目前,这种培训正在进行中,心血管网上登出了我倡议的医生课堂,其中对精神科专业的基础知识做了比较系统的讲解。而参加这次授课活动的精神科专家们,大多数都到了现场。我对他们和同样来参加今天“双心门诊”揭牌仪式的其他精神科专家们表示感谢。我们同精神科已经有了两年的合作,我希望这种合作不但会继续下去,而且会深入下去,共同来探索和最终建立“双心的医疗服务模式”,毕竟这不是一个科室可以独立完成的。
提到“双心的医疗服务模式”,我必须强调三点:
首先,“双心门诊”不是全部,而是“双心医疗模式”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接触患者最多的最前沿。“双心门诊”的开设只是意味着万里刚刚走完第一步。在日常的医疗实践中,要实实在在的改变传统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把身心健康服务融合在一起,首先在心内科的同一诊室,同一次查房或会诊,由心内科医生和精神心理医生一起面对患者,一起解决患者同时存在的躯体痛苦和精神心理创伤。同时,对心脏专科医生进行培训,对广大医护人员进行普及教育,使他们了解和掌握识别处理常见的轻中度精神心理疾病,构建重视身心全面健康的氛围,和身心全面服务的人性化、理性化医疗模式。在心内科的日常医疗实践中解决患者的精神心理创伤,这就是我倡导的。我坚持在做“双心门诊”、“双心查房”和“双心会诊”。在这种全新医疗服务模式实施和推广过程中,我们明显看到患者对医生和医院的服务满意度提高,明显减少了不必要的检查与治疗,节约了医疗卫生资源,医患关系更为和谐,很多参与“双心”服务的研究生和年轻医生感到一种心灵的震撼,感觉到或找到了选择医生职业的神圣。一旦有了这种氛围和模式,来院实习和学习的医学生、进修医生们都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了对医学的理念,树立了大健康的概念。
其次,注意专业队伍的培养,使年轻医师具备相关常识,增强他们的识别能力,帮助他们在日常的医疗实践中转变固有的服务理念。“双心门诊”的真正成功在于形成一种日常操作模式,而非挂上一个牌子说这个时间段或这个诊室才是“双心门诊”。如果每个医生在日常出诊时都从患者的身心健康出发,如有需要安排患者的回访和必要时通过医院申请联合会诊,那么每个医生出的都是“双心门诊”。我希望的“双心门诊”就像当年我积极推广的介入技术一样,不是某家或某几家医院的特色,而是医院运营的必须。所以,今天的揭牌仪式没有安排实际的“揭牌”,意义就在于此。
第三,心理疾患归根到底还是一种来自于个人认识和与周围环境的交流障碍。因此,重要的还是家人和社会的关爱与理解支持,药物治疗是辅助和次要的。曾经有位患者因为早搏问题非常苦恼,甚至想到自杀来解脱,但他的家人没有放弃,通过与医生的不断的交流,让患者意识到家人始终站在他身边,疾病并没有什么可怕,从而成功的纠正了老人的心理疾病。关键的问题是寻找心病背后的故事。
我正在干一件事,写一个首都心血管防治的总体规划的建议。我呼吁构筑心血管疾病的全面防线,组建心血管疾病防治的广泛联盟。“双心的医疗服务模式”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所谓“联盟”还有另外一个含义,就是集合各界的力量使“心脏大健康”的概念深入人心。今天来参加揭牌仪式的有心血管科和精神科老中青三代的医生,你们是学科可以发展的坚实基石。到场的朝阳区卫生局负责医政的领导、两家医院的院领导和各位负责医务工作的干部,感谢你们对这一医疗领域改进的探索给予的理解与支持。在座的各位媒体的朋友们,希望借助你们手中的笔,将“双心的医疗服务模式”传播给大众,进一步帮助人们了解全面身心健康、维护全面身心健康。
十年开放技术,已经使电生理、支架、搭桥等治疗技术得以普及,并家喻户晓。在现代医疗技术足以将人们从生死一线之间挽回的今天,我呼吁“关爱生命,以人为本”,改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行医观念,将患者的机体看作是一个整体,人们的一生视作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认清我们医疗工作者为大众提供的是“一生所需、连续不断、全面综合的医疗服务”。
谢谢大家。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来参加今天在*医院举行的双心门诊揭牌仪式。希望可以借此机会就双心医疗模式这一话题和大家进行交流。
40年前,当我刚刚走进*医学院(现*大学医学部)的校门,成为一名医学生时,我以为将来作外科医生就是学习开刀,作内科医生就要学会用药。到了上一世纪80年代,我从美国学到一些介入技术回国后,觉得这些技术很神奇,比如经导管射频消融,不需要开胸手术,就可以根治心律失常,告别药物。
随着作医生的时间推移,在大量的医疗实践中,我逐渐接触到过去不曾意识的问题:来心血管内科就医的大量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心理问题-焦虑、惊恐、抑郁。事实上,心血管疾病与精神、心理疾病伴发的问题(我们称之为“共病”)在国际上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课题,各国专家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在一些流行病学调查和发病机制的探讨上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生命科学在进步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转化,并为新兴的社会-心理-生物综合医学模式所取代。健康的定义也不再仅仅是不生病,而是人类个体在躯体、精神和社会功能三个层面上均维持良好的状态。生存质量作为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我经常遇到平时无症状,无先兆突发心肌梗死的患者,虽然得到了及时抢救,成功接受了介入或手术治疗,效果很好,但术后症状并不减轻。甚至有患者生动的讲,术前有痛苦,术后却痛不欲生。医生又让造影,还是正常。医生关注的是躯体的疾病,忽略了这种突发重症对患者造成的巨大精神心理创伤。
来心脏内科就医的患者存在的精神心理问题,其常见原因如下:
1.患者对自身病情不了解,所以担惊受怕。
2.患者关注自身所患疾病和相关疾病,并读了大量相关书报,但又不能完全理解医学专业知识,反而受到误导,从而过度紧张。
3.由于疾病(如长期患病,或反复手术)给患者心理造成的伤害。
4.由于心理打击引发的心血管疾病。许老就曾经遇到过一个病例,她是一位著名的歌唱演员,丈夫突然去世,精神上承受的突然打击使这位女演员患上了严重的高血压。
5.患者确实合并有精神心理症状,甚至疾病。
6.患者把单纯的精神心理疾病的症状误认为心血管病而来心内科就诊,例如惊恐发作。
7.家属对患者产生的影响,也会给患者造成精神心理压力。譬如患有良性早搏的青少年,孩子本身多无症状,在常规体检中发现,家长一旦得知,往往会惊惶失措。我的门诊中就有这样的一对母女,母亲比女儿的心理压力更大,孩子也在母亲的恐慌中受到了惊吓。
更值得一提的是,有些患者的精神心理压力正是我们医疗工作者造成的。在给各位的背景资料里就有这样一个病例:2000年我到*同仁医院工作,在门诊遇到一位由丈夫推轮椅,自感痛不欲生的中年女患者,诉说她12年前因体检发现心电图上有st段下移和t波低平,被医生诊为心肌缺血,“隐性冠心病”。长期休假治疗,直到2年后坐上轮椅,实现了“赵本山效应”,患上重度抑郁。经治疗,这位女患者3个月后下地行走,半年后登上八达岭长城,安全恢复了正常人生。
另外,不要忘记那些还躺在病床上的患者。由于身体状况的恶化和周围环境的突然改变,所产生的不适感是很难克服的。即使是出院以后,当重新面临生活的时候,他们也往往会需要鼓励和帮助。
由此可见,心脏内科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是复杂和多种多样的,所以在日常医疗实践中,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没有一成不变的治疗方案。但一成不变的是我们作为医疗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感和对患者的关心和耐心。有这样一位患者,在当地医院明确诊断为冠心病,医生告诉他要做冠脉搭桥手术。他不清楚手术的具体操作方式,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能够耐受手术,又怕不做手术病情会继续加重,因此心情异常低落。后来经过向他详细的解释手术方式和可能的风险,很快就打消了他的顾虑。医生的耐心解释和与患者沟通有时比先进的诊疗技术更重要。
当然,不容忽视的是*各大医院心血管内科每天超大的门诊量,导致了医生分摊在每个患者身上的时间就会非常有限。所以,我们开设“双心门诊”,目的是对日常的心脏内科门诊量进行分流,为伴有精神心理疾患的患者提供解决问题的充裕时间。
“双心门诊”是由不同的专业知识层次共同构成的。我们现在采取的方式还比较保守,主要是以对患者负责的原则作为出发点,既关心患者的精神心理健康,又不能随便给他们戴上莫须有的疾病帽子。
首先必须明确的是,到我们这里就医的患者都是怀疑自己有心脏病才来的。我们必须在诊治患者的器质性病变(即患者是否患有心血管疾病,患有何种心血管疾病,和应该采取的合理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关注他们的精神心理健康。因此,目前我们的“双心门诊”中会有一位比较资深的心血管病医生,凭借他们丰富的行医经验,在诊治病患心血管病的同时,判断他们是否存在着伴有精神心理疾患的可能。
接下来的工作会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可能是:像许老和王老一样的老专家,他们出的是特需门诊,本身就有充裕的时间面对患者,再加上丰富的行医经验和人生阅历,一个人就完成了“双心门诊”的前两个步骤。而第二种可能,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可能:同样是由于门诊量过大的原因,主诊医生将患者转给受过相应培训并具备相关知识的辅诊医生,由他们对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进行初步处理,如果当场来不及解决,那么会约患者再次回来,专门就患者上次就诊的遗留问题进行处理。
如果面对的问题棘手,超出了心血管病医生的应对范畴,就应该把这些棘手的病例作适当集中,比如每次集中3-4个病例,请来精神心理专科医生会诊。经诊断需要转诊的,我们应该尊重精神科医生的意见,配合他们劝说患者进行必要的治疗。
但其中还是有个例存在的。我知道上届长城会双心专场开专家碰头会时,就涉及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一个因冠心病住院的患者同时又伴有精神分裂症,那么应该如何处理?我个人非常同意陈彦方教授的意见:应该以患者的器质性病变为主,救命是第一位的,同时心血管病科和精神科要相互联合,共同参与为患者制定最合理的治疗方案。这又牵涉到“双心医疗模式”的探索,我一会儿会加以说明。
有人会说,现在有精神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也有专门的心理门诊。我也曾想把在心内科就医的有精神心理问题的患者转给这些机构,也就解决了。但事实上并不如此。
1.一些本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如无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中年女性,发现有心电图st-t波改变,和(或)发生胸痛、胸闷症状,她们首先顾虑的是心脏问题,而来心内科就诊,很少可能去心理门诊或精神心理专科医院就医。即使被转到专科门诊或医院,专科的精神心理医生也难以对心电图改变或室性早搏给患者一个满意的解释和结论。一些有明确,甚至严重心脏病患者(如心肌梗死后)伴有精神心理问题,他们大多数不愿在心内与精神心理两科看病。
2.来心内科就医的患者的精神心理疾患大多为轻中度,患者数量大,现在的精神心理专业队伍的规模难以应对这种需求。
3.心内科的医护人员习惯于传统的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对来就医的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一是不关注,二是缺乏识别这些精神心理问题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有人形象的形容心血管病人的心理、情绪问题成为了“被现代医学遗忘的角落”。一位著名报告文学作者在国内一家著名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住院诊治多日,诊断不明,直至跳楼自杀。事后才恍然大悟,患者死于重症抑郁。没有初步的识别,更提不上进一步治疗了。人们曾感叹,认为医学院校在医学生教育中应加强精神心理方面的内容。这固然不错,但无论在医学院的课程如何增加精神心理课程,如果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在日常的医疗实践中都是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大学期间学习的精神心理知识无用武之地,很快就会遗忘干净。我们开设“双心门诊”正是为了帮助我们的医疗工作者们树立关注患者精神心理健康的意识,从而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无疑,“双心门诊”的开设引发出了人才培训的问题,也就是说,心脏内科医生究竟应该对精神科的专业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目前,这种培训正在进行中,心血管网上登出了我倡议的医生课堂,其中对精神科专业的基础知识做了比较系统的讲解。而参加这次授课活动的精神科专家们,大多数都到了现场。我对他们和同样来参加今天“双心门诊”揭牌仪式的其他精神科专家们表示感谢。我们同精神科已经有了两年的合作,我希望这种合作不但会继续下去,而且会深入下去,共同来探索和最终建立“双心的医疗服务模式”,毕竟这不是一个科室可以独立完成的。
提到“双心的医疗服务模式”,我必须强调三点:
首先,“双心门诊”不是全部,而是“双心医疗模式”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接触患者最多的最前沿。“双心门诊”的开设只是意味着万里刚刚走完第一步。在日常的医疗实践中,要实实在在的改变传统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把身心健康服务融合在一起,首先在心内科的同一诊室,同一次查房或会诊,由心内科医生和精神心理医生一起面对患者,一起解决患者同时存在的躯体痛苦和精神心理创伤。同时,对心脏专科医生进行培训,对广大医护人员进行普及教育,使他们了解和掌握识别处理常见的轻中度精神心理疾病,构建重视身心全面健康的氛围,和身心全面服务的人性化、理性化医疗模式。在心内科的日常医疗实践中解决患者的精神心理创伤,这就是我倡导的。我坚持在做“双心门诊”、“双心查房”和“双心会诊”。在这种全新医疗服务模式实施和推广过程中,我们明显看到患者对医生和医院的服务满意度提高,明显减少了不必要的检查与治疗,节约了医疗卫生资源,医患关系更为和谐,很多参与“双心”服务的研究生和年轻医生感到一种心灵的震撼,感觉到或找到了选择医生职业的神圣。一旦有了这种氛围和模式,来院实习和学习的医学生、进修医生们都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了对医学的理念,树立了大健康的概念。
其次,注意专业队伍的培养,使年轻医师具备相关常识,增强他们的识别能力,帮助他们在日常的医疗实践中转变固有的服务理念。“双心门诊”的真正成功在于形成一种日常操作模式,而非挂上一个牌子说这个时间段或这个诊室才是“双心门诊”。如果每个医生在日常出诊时都从患者的身心健康出发,如有需要安排患者的回访和必要时通过医院申请联合会诊,那么每个医生出的都是“双心门诊”。我希望的“双心门诊”就像当年我积极推广的介入技术一样,不是某家或某几家医院的特色,而是医院运营的必须。所以,今天的揭牌仪式没有安排实际的“揭牌”,意义就在于此。
第三,心理疾患归根到底还是一种来自于个人认识和与周围环境的交流障碍。因此,重要的还是家人和社会的关爱与理解支持,药物治疗是辅助和次要的。曾经有位患者因为早搏问题非常苦恼,甚至想到自杀来解脱,但他的家人没有放弃,通过与医生的不断的交流,让患者意识到家人始终站在他身边,疾病并没有什么可怕,从而成功的纠正了老人的心理疾病。关键的问题是寻找心病背后的故事。
我正在干一件事,写一个首都心血管防治的总体规划的建议。我呼吁构筑心血管疾病的全面防线,组建心血管疾病防治的广泛联盟。“双心的医疗服务模式”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所谓“联盟”还有另外一个含义,就是集合各界的力量使“心脏大健康”的概念深入人心。今天来参加揭牌仪式的有心血管科和精神科老中青三代的医生,你们是学科可以发展的坚实基石。到场的朝阳区卫生局负责医政的领导、两家医院的院领导和各位负责医务工作的干部,感谢你们对这一医疗领域改进的探索给予的理解与支持。在座的各位媒体的朋友们,希望借助你们手中的笔,将“双心的医疗服务模式”传播给大众,进一步帮助人们了解全面身心健康、维护全面身心健康。
医院“治顽疾转作风提效能”专项行动推进会发言稿:
今天我们召开这个会议,就是动员全院干部职工尽快行动起来投入到“治转提”专项行动中。刚才许书记已进行了安排部署,内容很具体,要求很明确,大家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专项行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感
我院广大干部职工无论是工作在临床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还是做服务保障的机关后勤人员在工作中都能够勤奋踏实的努力工作,尤其是很多同志放弃休息日和节假日加班加点工作,并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保障服务、义诊宣传、技术比武等活动中充分展示了我们医务工作者的风采,树立了医院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应该说我们的职工是一支爱岗敬业的队伍。但是工作作风方面的一些顽疾,让群众对我们的工作有不少意见,投诉、医疗纠纷时有发生。比如说一些人身上仍然存在收受红包、接受吃请、甚至推诿病人的现象;不考虑病人利益,出现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检查的情况;一些人对病人生冷硬碰,说话不讲究方式方法,缺少耐心解释、沟通和疏导;工作散漫,只求组织照顾,不讲组织纪律,牢骚怪话多,搞不团结;个别职工迟到早退,出工不出力,上班时间办私事、串岗脱岗、扎堆闲谈、上网购物玩游戏,混日子度时光,懒于学习和动手,工作上拈轻避重;个别科主任缺乏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对工作不谋划、不研究,工作节奏慢,对医院的各项制度政策不是很好的执行,以各种理由不参加医院组织的会议,或提前早退,对医院工作配合不积极,不主动;有的科室主任、护士长对发现的问题不愿管、不敢管,做“老好人”;有的科室值班休息室卫生差,有的办公桌凌乱,电脑、打印机尘土长期积压,不爱护公共财物,长明灯、长流水;科室之间协调不畅通,理解少、埋怨多。前面书记列举的和我说的这些问题,都是最突出的,也是比较集中的,但还不是问题的全部,更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在专项行动中去发现、去整治。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归根结底是作风问题,这些长期以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顽疾如果不整顿、不扭转,会严重影响医院的声誉和形象,严重影响医院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专项行动要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这次专项行动,重点要整治“庸、懒、散、慢、混、卡”六个方面的问题。通过整治解决干部职工思想、工作、学习作风中的理想信念、执行力、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团结协作以及人员素质等问题,实现工作作风明显好转,担当意识明显增强,落实力度明显加大,服务质量明显改善,管理效能明显提高,患者满意度明显上升。
一.要着力解决理想信念问题。通过专项行动教育、引导和要求干部职工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个人的工作、言行同医院的发展大局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增强干好本职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事业心,弘扬崇高医德、倡导奉献精神,培养敬业理念、增强社会责任,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不断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二.要着力解决工作执行不力的问题。严明工作纪律,坚决反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敷衍了事、自由散漫的行为,坚决解决精神萎靡不振、工作纪律涣散等问题。不折不扣地抓好医院各项决策措施的落实,对医院的决策、部署决不允许以任何借口进行歪曲、变通。通过严纪律,引导全院职工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形成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三.要着力解决工作效率问题。大力倡导并努力形成闻风 而行、立说立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能现在干的事情就 要立即去干,能今天完成的工作决不能推到明天,能一个人 完成的任务就不要两个人去做,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以孜孜以求、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高标准、严要求促进工作的开展。
四.要着力解决团结协作问题。不团结就没有合力、不团结就没有凝聚力、号召力,要认识到支持别人就是支持自己,维护别人就是维护自己。原则问题上要立场坚定,小事上则多谦让,多顾全他人。时时处处注意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在全院形成高度团结向上的正能量,促进全年各项奋斗目标的实现。
五.要着力解决人员素质问题。要充分认识提高自身素质的必要性,拿出足够的毅力和精力挤时间多学习,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技术能力。职能科室干部要积极研读政策,认真学习本职岗位所需的相关知识,医护人员要加强“三基三严”学习培训,打牢技术基础,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要恪尽职业操守,坚持服务好每一位病人,多替病人着想,想方设法为病人解除病痛。
三、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专项行动取得实效
1、强化领导,明确责任。这次专项行动绝不是搞形式、走过场,必须动真格、出实招,各科室务必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切实用心用力、抓紧抓好。各科室主任作为本科室作风整顿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做好引导发动,使大家深刻认识各种作风顽疾的危害性。尤其是要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真正把作风专项行动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内科支部书记 上官稳
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即医德医风,讲道德有品行,他最起码的要求是尊重患者,对患者负责。医疗行为自始至终认真规范。高标准的医德医风要求医务人员做到对患者极端的热忱,对工作极端的负责,对技术精益求精,其具体方面就体现在医务人员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即责任心、爱心、耐心、细心、上进心。
那么什么是责任心呢?我想责任心不仅是对自己和工作的负责,更是对患者和医院的负责,对国家和社会的负责,因此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利益观、权力观、价值观。
责任心是医务人员工作的基础,爱心却是医务人员工作的动力,博爱,这一儒家思想金华所在,在中华大地传承了几千年,因此医务人员对待每一位患者都有一颗博爱之心。有人说医务人员的爱不仅让社会变得温暖,还会让病人战胜病魔,同时还会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质,并且这种爱不受‘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侵蚀,而应该成为坚持为患者服务的基本核心原则。
爱心是医务人员工作的动力,而耐心却是医务人员工作的具体方法,患者来求医时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不管是从精神上还是从心里上与常人相比肯定有些烦躁、焦虑、恐惧、孤单、失望等一些低落情绪,那些长期受病痛折磨的还会对医务人员有抵触情绪。其实此时的患者内心也是矛盾的,这时候就要求医务人员有足够的耐心与其沟通,并对患者的疑问进行科学的解释和正确的引导。用我们的爱心和耐心去感化患者,让他接受和配合我们的治疗,患者是带着希望来的,而医务人员就应该在医疗环境许可的情况下,耐心的给患者一个希望。
医术也是一种技术,一个好的医务工作者必然身怀一手好的技术,而好的技术的形成必然会经历一个漫长的岁月,这就要求医务人员通过长期的细心的观察和认真的总结,毕竟生命是每个人最宝贵的东西。因此一个好的医务人员必然是一个胆大心细的人,因为细心在每个医务人员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细心的医务人员才会随时的掌握病情并作出正确的判断,由此可见细心是每个人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标准。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很荣幸,今天让我代表区法院全体干警参加这次演讲。在这里,我首先对院里给与我的信任,区里能给我这次机会表示衷心的感谢!这将成为我人生中最难忘的经历!
明天是党的生日,作为一名年轻的党员,虽然没有经历过战争年代的炮火硝烟,也没有经历过建国时期的艰苦卓绝,
但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党员,我深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更为自已能生活在改革开放这样一个火热的时代而自豪!在科学发展观引领我们不断前行的今天,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此次活动给我院法官及党员带来的深刻变化。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年少的时候,每次路过法院门口,那明亮而耀眼的国徽,那阶梯式的建筑,那严肃而庄严的气氛,总是让我不由得肃然起敬。我知道那是守护公正的地方,从那时起,成为一名守护公正的法官就成了我的梦想。为了梦想,我付出了太多的努力,也经历了失败的痛苦和沮丧……庆幸的是,去年我终于加入了法院的干警队伍。
从年少时的梦想到今天的预备法官,从过去的神秘好奇到如今的辛苦忙碌……这些让我感受到理论与实践、梦想与
现实的差距,我深知:要做好一名法官比实现法官梦想付出更多……从立案庭到民二庭,从法院窗口到审判一线,使我更加近距离的了解了法官。法官,背负着法律的庄严,肩扛着社会的公正,用
默默无闻的工作撑起司法审判的脊梁!
来法院之前,有位法官朋友提醒我说:“法官是高风险的职业,每一个案件都是一枚定时炸弹,处理得好就平安无事,处理不好就会把你炸的粉身碎骨”,当时我不以为然。现在我才明白是追求公平的劳苦,寻求正义的艰辛让他如此感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鲜花与掌声,只有无私与奉献;没有悠闲与安逸,只有紧张与忙碌;没有激情与浪漫,只有清苦与平淡。在守护公平与正义的道路上,不但要顶住各方面的压力,还要承受无人倾诉的委屈和泪水……有法律常识的人都懂得,判决容易调解难,双方当事人若能够自愿达成和解,谁也不会来法院打官司。当事人既然选择到法院,就是希望能有个说理的地方。我们的老法官们对待每一案件都极其负责,对待每一位当事人都耐心细致,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和解希望,就会付出的努力。在我院审理的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中,双方当事人经过多次的诉讼,已经到了不是为钱而是为一口气在继续打官司的地步,在法庭上互不相让,相互漫骂,甚至对法官产生误解。如果简单的一纸判决,不但不能化解矛
盾,反倒会激化矛盾,甚至双方会不停的上访缠诉。我们的法官先后数十次苦口婆心地做双方当事人的工作,终于使他们握手言和,多年纠纷的案件以调解方式结案,有效的化解了社会矛盾!从这些老法官身上,我看到了法官这个职业的魅力!他们是我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我们忘不了,那些闹的不可开交的当事人的唇枪舌剑;忘不了受害人伤心却又充满渴望的面庞;忘不了送达路上那一条条乡间小径的坎坷……可更忘不了,签收调解协议时原被告双方心悦诚服的刹那,更忘不了受害人家属激动却无以言语的动容!在我的身边,经常会看到一些默默奉献的*员和老法官们,我经常会被他们那在平凡的身影背后散发出的*员特有的魅力而折服、而感动。也许,在家人看来,他们不是合格的妻子丈夫、父亲母亲;在朋友看来,他们不是为其两肋插
刀的“真朋友”,但人民群众会说,他们是清正廉明的包青天,服务人民的宋鱼水!也正是他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用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和满腔的热情,撑起区法治的朗朗晴空,一次又一次书写我们法院的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