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事业单位编制

事业单位编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事业单位编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事业单位编制

事业单位编制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 编制外 人员管理

所谓事业单位,在国务院《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中的定义是:“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中国的事业单位,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它既不同于国家政府机关,也不同于国外的非营利组织(NPO)或者非政府组织(NGO),其管理模式具有中国特色。之初,中央人民政府就使用了事业单位的概念,并把事业单位纳入国家组织机构的管理范围,通过编制管理实现对事业单位人员的调配和资源控制。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呼声越来越高,事业单位按照编制管理的模式也越来越受到质疑,很多地方的改革开始尝试从原有的“按编制管理”向“按事管理”的模式发展,事业单位的人员管理也开始从“编制内管理”向“编制外管理”发展。

目前事业单位人员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编制内人员。包括签订聘用合同的编制内聘用人员、无须签订聘用合同的编制内聘用人员或某些地区占编不入编的雇员;第二类是编制外人员。包括档案内部管理的编外人员和档案外部管理的编外人员。编外人员一般实行企业化管理,与事业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第三类是劳务派遣人员。是通过劳务派遣形式招用的。

随着事业单位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编制外管理人员日益增多,编制外管理人员已成为一些单位开展工作的重要力量。但由于编制外人员管理缺乏政策依据,在用工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计划性不强、用工渠道比较混乱、管理服务不规范等问题,这既不利于单位的发展,也给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带来了隐患。编制外管理的模式,是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单位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加强编制外人员管理,既是依法规范劳动用工行为、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事业单位编制外人员管理现状

随着事业单位的不断壮大,为了降低单位的人员成本,增加单位用人的灵活性,近年来事业单位编制外管理人员数量迅速增加。目前事业单位编制外人员占全部人员(指所有存在事实劳动关系人员,包括编制内人员)的比例普遍大于60-70%。他们主要集中在物业管理、保卫、餐饮等后勤岗位或文员、实验室等临时性、辅、替代性岗位。编制外人员的使用有效补充了事业单位发展中用人的缺口,同时编制外人员的使用,也产生了“鲶鱼效应”,对编制内人员的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不可否认,目前编制外人员在事业单位的发展中已经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尽管大部分编制外管理人员都能够兢兢业业、尽忠职守,但由于编制外管理模式缺乏政策依据,在日常管理的应用中,对于编制外人员录用条件及方式、收入待遇、考核激励等方面仍缺乏制度规范,管理的随意性较强。

编制外人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政策依据

事业单位对于编制外人员的管理缺乏政策依据,根据国家的规定,目前事业单位用人,体制上只有编制内的管理规定,而对于编制外人员的规定尚不明确,尽管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事业单编制外人员管理可以适用,但实际操作中,劳动部门对于事业单位和编制外管理人员的劳动者争议往往不予受理。这导致了事业单位对于编制外人员的管理的混乱。在日常管理中经常出现使用和辞退人员随意性大、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不缴社会保险等情况。

2.用工主体混乱,责任不清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因此事业单位编制外人员管理的主体应该是事业单位法人,但实际操作中普遍存在“有用工权限的单位违纪用工、无用工权限的处或科室等内部机构私自用工”现象,许多不具备用人主体的单位实际成为用工主体。

事业单位编制外人员管理的范围很广,有的是单位一级部门使用的,有的是单位二级部门使用的,甚至还有的是个别人员使用的,不同的用工主体导致了事业单位在编制外人员管理中的主体不明确,也增加了事业单位编制外人员管理的复杂性。

3.没有资金保障

由于事业单位编制外人员管理缺乏政策依据,因此在人员管理经费上,也缺乏保障,很多单位编制外人员管理经费都存在着经费变相挪用等状况,由于没有专项资金的保障,事业单位编制外人员的使用也很难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规范管理,甚至存在很多“黑工”,每月的工资通过各种票据进行开支。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在出现劳动争议和其他问题需要进行劳动赔偿时,单位也必须有相应的保障资金,例如在第八十五条规定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应当支付其差额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1)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2)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3)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费的等。没有资金保障,一旦事业单位与编制外人员发生劳动争议,事业单位将面临资金短缺或者资金挪用的严重违纪行为。

解决事业单位编制外用工问题的目标模式及路径选择

1.完善事业单位编制外人员管理制度

根据事业单位全面推行聘任制度的要求,2010年我国事业单位所有人员均需与单位签订聘任合同,但目前政策中所考虑的还主要是编制内管理的人员,并不包含编制外人员。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推进,国家和各方主管部门应该对事业单位编制外管理模式予以重视,并在相关的制度建设中给予政策的支持,并尽快出台相关的政策。近年来,在事业单位普遍采用的劳务派遣制度也值得参考。

劳务派遣在人力资源界一般称之为人力派遣或租赁,在德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等国家和地区的劳动法学界一般称之为劳动派遣。劳务派遣是一种劳动关系和用人主体相分离的多元化、灵活性、弹性化的用人模式,其实质就是用人单位向派遣机构租赁劳动力,用人与管人相分离。派遣机构按照用人单位的条件和要求招聘员工,并与之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为其发放工资,缴纳社会保险,并办理其他劳动保障事务,但不直接使用员工。 用人单位只管使用派遣机构派来的员工,不与之签订劳动合同,不建立劳动关系。派遣员工同时接受派遣机构和用人单位对其岗位的双重管理,作为派遣机构的员工,他们必须按用人单位要求的数量和质量完成任务。

通过劳务派遣的方式,用人单位根据需要委托劳务派遣公司招聘人员并派遣到用人单位工作的用工形式。在这种用工形式里,劳务派遣公司与用人单位签订派遣协议,形成劳务合作关系;劳务派遣公司与被派遣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形成劳动关系;用人单位与被派遣人建立有偿服务关系。编制外管理人员的档案管理、社保办理、职称评审或技能鉴定、解聘辞聘续聘、劳务纠纷等工作全权由派遣单位负责。事业单位给派遣单位支付除了编制外管理人员的工资和社保单位缴纳部分外,只需另支付极少部门派遣管理费用。劳务派遣这种用工方式的使用能够较好地解决事业单位自主招聘、自主管理的弊端,使编制外人员管理形式上获得法律保障。

2.规范编制外管理人员的管理主体

事业单位编制外人员管理是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其用工主体应该按照法律规定明确归属单位法人,或者是法人授权的管理部门,如单位的人事部门。事业大内编制外管理人员的主体必须进行规范,都则事业单位将面临着诸多风险。应该加强事业单位编制外管理人员的报备和管理工作,并统一进行管理,严禁事业单位其他组织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使用编制外人员,并进一步明确非法用工的责任,对于非法用工单位进行问责。劳动主体的明确有助于事业单位对编制外人员整体情况的掌握;有助于事业单位对编制外人员的规范管理;有助于减少事业单位与编制外人员之间的劳动争议。

3.设置专用资金

事业单位编制外管理人员存在的事实是不容忽视的,不进行规范管理既不利于事业单位的发展,也不利于国家的和谐稳定发展。因此在考虑事业单位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事业单位经费分配的过程中,应该对编制外人员设置专用资金,比如建立事业单位编制外人员保障基金用于保障一旦发生的劳动争议,而在事业单位改革中,也可以在各种尝试中,对资金分配上进行事先预算,以解决编制外人员管理经费的问题。例如在“以事定费”的改革中,可以明确费用中,一部分资金可以用于编制外人员的管理支出,或者通过人员派遣的方式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购置费用等。

总之,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的管理是任何事业单位都不得不面对的实际问题,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编制外人员的管理矛盾将更加突出,如何使编制外人员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将是事业单位管理和事业单位改革成败的关键。

参考文献

事业单位编制范文第2篇

关键词:部门预算编制 事业单位 有效途径 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多部门的探索和实践,我国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编制建设已取得可喜成就,部门预算编制体系基本确立,部门预算编制内容日趋完善,部门预算编制管理机制不断健全。但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出现了新的问题。为进一步提升部门预算编制的科学性,打造阳光预算和绩效预算,必须进行更多的探索与创新。

一、当前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编制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编制方法不够科学

预算编制方法的不科学主要是预算的编制并非从单位实际需要情况出发。支出预算并非以收定支编制,而是较为随意无序,出现了年初有预算年内无支出和年内有支出而年初无预算的情形。由于预算编制不严谨,致使大量财政资金在体制外运转。经常出现在预算执行中频繁追加预算和调整预算的现象。未能按照零基预算、综合预算的原则,依据财力和单位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编制部门收支预算。

(二)项目支出预算编制不合理

项目支出预算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模式粗放,缺乏科学的规划,项目资金的利用率低,多数项目支出预算管理是为了应付财政部门规定。项目支出预算缺乏调查,项目支出的数据缺乏充分的依据,甚至为追求单位的私利,虚报项目规模,将项目支出预算规模扩大化。缺少合乎规范的科学的评估体系,导致出现项目过多,层次混乱等不合理现象。

(三)预算编制定员定额标准不完备

预算定员定额基础数据范围不全,来源不全,量化分析不够细致,导致预算经费与实际情形较为不符。预算定额粗糙,不能实现预算编制精细化、规范化,预算实施过程中频繁出现追加预算和调整预算的情况,预算编制的随意性较大。甚至有的单位预算编制与实际执行的决算经费相差数倍。

二、完善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编制的有效途径

(一)加快完善预算编制制度

促进预算编制制度不断完善,是完善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编制的保证。要拓展预算收支涵盖范围,严格预算编制程序,制定更加切实可行的预算方法,进一步细化预算执行规定,按照职责和权限严格规定部门的责任,在预算编制的制度化方面做足功课。推进部门预算制度建设和创新,针对制度缺失、规定不明确、操作性不强等方面的问题,制定规范操作执行的规章制度,不断完善部门预算编制制度管理体系,实现“用制度管预算编制”、“用制度管人”,使部门预算编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健全项目支出预算编制机制

促进项目支出预算机制不断健全,是完善事业单位预算编制体系的关键。要加大对项目支出预算管理的监管力度,强化对项目可行性报告的评估与审批。针对专项经费,要立足项目支出管理规定,对项目的紧迫程度、可行性进行严格审核,依据结果进行排序,并将其纳入项目数据库。上级预算管理部门要依据收入、支出水平,对部门预算给出规定限额,优先对重点项目进行安排。加快项目支出预算管理规定的修正和完善,细化项目支出分类,建立更加严格的审核标准,促进项目库管理更加规范。拓展项目支出预算涵盖范围,将基建、科研等项目纳入项目支出预算体系。强化对项目支出预算管理的考核,严格惩处不按规定程序、不按规范使用资金的承办单位和负责人。

(三)逐步强化预算定额编制管理

进一步完善预算定员定额编制管理,是完善事业单位预算编制体系的重点。要始终坚持零基预算原则,在科学化、规范化上下足功夫,深入实地调研以摸清家底,为量化管理奠定基础。

第一,要明确规定人员经费拨付的依据,全面把握人员编制状况,对超编的事业单位进行核查,敦促其汇报超编原因,严格控制编制的进一步扩大。第二,要科学制定公用经费使用依据。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强化源头控制,严格执行国有资产清查和登记制度,严格责任人制度,真正做到不尽责就问责。进一步量化单位办公活动的费用,比如水电、会议、差旅等,更加细化量化标准,增强其可操作性,促进预算编制的科学性显著增强,减少追加和和调整预算的情形,促进预算定额机制不断健全。

(四)加强预算执行监督机制

为了进一步加强财政预算的执行效率,强化预算执行管理,应对预算执行动态进行监控,通过预算执行业务电子化平台对预算执行的整个过程进行检测,并加快对预算执行分析系统的研发和升级。此外,财政部门应定期对各部门的预算执行动态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总结,督促各部门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其预算执行的管理,对各部门预算管理工作进行定期考评,并通报考评结果。

(五)推动绩效考评管理制度建设

加强绩效考评制度体系的完善,合理运用考评体系对绩效工作进行考核。规范和强化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报告制度,加大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力度,分析反映重点支出情况,准确把握预算支出走势。加大决算审核力度,着力提高决算分析水平,注重预、决算的对比研究,通过决算全面反映预算执行情况,强化决算结果的应用,将决算结果作为下年度部门预算编制的重要依据和参考。

三、结束语

逐步完善部门预算编制管理机制,对于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健全预算约束和激励机制,优化预算支出结构,提高预算支出绩效,建立科学的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编制体系,加强促进部门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君.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的编制与执行分析[J].现代商业,2013

事业单位编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公共事业单位 预算编制 方法

公共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是指公共事业单位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并经过规定程序批准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它反应着公共事业单位和财政之间的资金领拨缴销关系和事业计划、工作任务的规模和方向,是完成事业计划和工作任务的财力保汪,也是事业财务管理的依据。由于公共事业单位活动内容各异,业务状况不一,收入差别较大。许多公共事业单位一般不直接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没有足够的收入,在为社会提供给公益的过程中,难免收不抵支,政府需要无偿拨付一定的资金.保证他们活动的正常开展;而有的公共事业单位收大于支,按规定要上缴政府预算。这些构成了公共事业单位预算与各级政府之间存在着资金拨付缴纳关系。

一、公共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意义

1.公共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确保公共事业计划和任务得以完成

公共事业单位主要在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社会福利、农业等领域从事公益性的业务活动。他们开展工作和业务活动所发生的资金耗费,多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解决。而公共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就是有计划地筹集资金和安排支出的活动和过程,筹集资金是安排支出的前提,安排支出是筹集资金的目的,是从财力上保证公共事业目标的实现。

2.公共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确保公共事业目标得以实现

公共事业单位预算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公共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公共组织预算是各级财政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事业组织支出涉及文教科卫、社团中介等各个领域,编制公共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就可以及时掌握我国公共事业的运行状况、发展趋势,以及出现的问题,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公共事业的健康发展。

3.公共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确保公共事业组织财务管理水平得以提高

公共事业单位预算编制贯穿于公共事业组织内部财务活动的全过程,是公共事业组织财务管理的核心。严格的预算管理对于提高公共组织财务管理水平具有四个方面的作用:

(1)通过全面反映公共事业组织各项财务收支状况,为公共事业组织财务管理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依据。(2)可以使公共组织财务管理按照预算规定的内容,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避免工作的盲目性。(3)可以使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有明确的增收节支目标,合理安排收支,调动员工积极性。(4)以预算为基础对实际工作进行评价与考核,来揭示矛盾,发现问题,并进一步寻找造成差异的原因,以便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纠正偏差,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公共公共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方法

预算编制涉及计算指标时应用的具体方法。预算编制方法可以分为:

1.固定预算法

固定预算法也可称为静态预算,是指预算的编制“不考虑”资产、人数和事业发展及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对相关收入和支出进行测算的方法。这里的“不考虑”,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影响太小可以忽略不计;二是难以估计影响的不考虑;三是在预算年度开始前,对相关计划已经确定的业务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用固定预算法编制的收入、支出在一定的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超过一定的范围就应当考虑采用其他方法。

2.弹性预算法

弹性预算法也可称为变动预算,是指编制预算时根据资产、人员及相关业务的变化而对相关收入和支出进行测算的方法。这种预算编制方法,反映了现实经济生活中可变因素的影响,在高校收入支出预算中被广泛采用。如学费收入,考虑到收费数额较大,而且实际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在年度之间均会上下浮动,这时根据预算年度计划招生人数、在校学生人数和相应收费标准测算较为科学、合理。

3.增量预算法

增量预算法是以现行预算为基础并预测变动量来测算相关收入和支出的预算编制方法,又称为“增量预算”或“减量预算”。增量预算法的显著特点是:从现有的预算出发,假定目前的收入、支出水平是必不可少的,在此基础上,对相关资产、人员和业务活动预测一个变动量,然后测算收入和支出。也就是说,根据经济业务的增减对现有的预算进行增减,就可确定预算年度的收支水平。这种预算编制方法简便,容易操作,同时由于考虑了上年度预算执行情况,所编制出的收支预算易得到认同。

4.零基预算法

零基预算法全称为“以零为基础编制计划和预算的方法”,简称零基预算,是指在编制预算时不受过去经费收支实际情况约束,不考虑现有基础,一切均以“零”为基础,根据经济业务活动本身的必要性、合理性来测算收入支出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经费,合理配置资源。因不受现行预算约束,也有利于发挥各部门管理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管理人员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切实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5.定期预算法

定期预算法是指在编制预算时以会计年度(如日历年度)作为预算期的一种预算编制方法。传统预算编制一般都属于定期预算,其优点是能够使预算期间与会计年度相配合,便于考核和评价预算的执行结果。由于定期预算往往是在年初或者提前两三个月编制的,难以对预算年度学校整个业务活动做出准确预算,尤其是对后期的预算只能进行笼统的估算,以及连续不断的业务活动,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

6.滚动预算法

滚动预算法又称连续预算或永续预算,是指在编制学校预算时将预算期与会计年度分离开,随着预算的执行不断延伸补充预算,使预算期永远保持12个月的一种方法。具体做法是:每过一个月份或季度,立即根据前一个月份或季度的预算执行情况对以后月份或季度进行修订,并增加一个月份或季度的预算,如此以逐期向后滚动、连续不断的预算形式来安排规划学校未来的业务活动。

总之,各项公共事业发展计划和公共事务管理任务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是公共事业组织活动的范围和方向的反映。因此,公共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过程中,应当以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各项财务制度为依据,体现国家资金积累和资金使用的方针和政策,根据完成公共事业计划和公共事务管理任务的需要,合理安排和分配资金。

参考文献

[1]蔡拓.全球治理与中国公共事务管理的变革[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2]黎斌.事业单位经营机制的经济学 [J].理论前沿,2001(17).

[3]吴知论.事业单位三分法及改革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2003(2).

事业单位编制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预算编制

中图分类号:F8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2

一、引言

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资金来源的特殊性,其资金主要依靠政府的拨款及行政收费。

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指事业单位出于实现预定经济目标的考虑,进行的系统性财务核算管理活动。预算编制覆盖了事业单位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通过对单位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的管理,实现促进单位整体实现的目的。

二、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1.管理者和业务科室预算意识不强,造成预算编制的质量不高

就事业单位而言,预算的整体工作主要是由各科室提出,财务部门整合完成。

由于在实际的编制工作中,管理者和各职能科室对预算编制既不积极参与,也不予必要协助,财务部门在这种情况下所出的预算编制,必然是离题万里,难以正确反映单位实际的收入和支出的情况,这造成了对预算执行工作的阻碍。再者,在编制预算时,财务人员没有很好的与本单位的下一年度中心工作和工作思路结合,只是对照以前年度预算进行“依样画葫芦”,闭门造车做预算,基本上是延续上一年度的支出作为参考,预测性的加入一些有可能开展的工作任务编制预算,这样一来编制的预算存在不科学和不切实际的问题,只是简单地为获取预算结果而编制预算。

2.预算编制时间短,编制方法不科学

预算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预算编制作为整个预算管理的起点,至关重要,需要每个部门和人员积极参与,广泛地进行调研论证。然而,目前预算编制时间过短,笔者在本单位参与预算编制,基本上是9月初布置任务9月底就要求上报,编制时间不足2个星期,财务部门在人手少,时间紧工作量大的情况下,缺乏必要的调查研究取证,所做的预算编制,往往难以全面和完整,也缺乏必要的可操作性,造成编制的预算比较笼统。其次,预算编制的方法过于简单,本单位在编制下年度预算安排时,都是以上一年度的实际支出为基础,增加考虑新因素来确定下年预算的老方法,凭以往的经验和主观理解来进行编制,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与实际情况有差距,导致执行过程中经常出现调整、追加预算的现象,影响了预算的执行。

3.预算编制不完整

由于没有业务科室的积极参与,财务人员对单位业务活动或事业发展目标不明确,在编制预算时,预算编报内容不够全面和准确;收入来源少报或漏报。本单位预算包括基本预算和项目预算两部分, 其中基本预算有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对个人和家庭补助三块内容组成。基本支出预算目前由财政部门进行编制预算,项目支出则有单位自行编制预算,预算在编制时往往依据上年决算书在增加一定额度上报, 至于增加多少完全是在上一年度的基础上加以定夺,这种草率、粗糙的编制方法, 没有充分的依据, 很难保证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4.项目支出预算编制不规范

项目支出预算是部门为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或事业发展目标而发生的支出。本单位项目内容主要包括固定资产修缮、更新,购置,等。由于对项目前期论证不充分,在编制申报项目预算时, 没有科学的规划和轻重缓急地排序, 随意性很强,造成朝令夕改。其主要表现有:一是领导班子意见不统一,刚刚上报的项目,又因分歧加重而更改; 二是上报的项目因不具备实施条件而更改;三是根据单位情况预计在下一年度开展新业务需要,凭借经验大体编制项目支出预算,以致项目支出类别笼统,不够细化项目支出内容。

三、事业单位预算编制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预算编制不完整的原因分析

财务人员在编制年度预算前,由于预算年度业务工作计划通常还没有确定,对全年工作缺乏充分的预测与详细的规划,预算年度的工作预算内容很难做到与业务工作内容一致,因此申请的预算资金很难满足全部业务工作需要。编制的预算先天不足,在加上年度中间开展计划外工作或上新项目时不考虑年初经费预算,特别是安排的一些临时性工作,致使年初预算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力,极易造成项目支出预算漏项或金额不准确,导致年度中间预算追加频繁,使单位在很多时候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从预算单位主观方面讲,预算准备工作不充分,财务人员在编制业务部门的项目支出预算时,不完全了解业务部门工作计划,未能落实业务部门工作业务开展情况,未能考虑到业务科室一些临时性的业务工作开展的可能,再加上缺乏与业务部门的沟通协调,造成了预算编制时出现了漏项,少报或漏报收入。

2.项目支出预算编制不规范的原因分析

通常情况下,项目支出预算要体现预算内外资金统筹安排的要求,申报的项目应当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和严格审核,分轻重缓急合理排序。由于项目支出预算的特定性,财政部门在审核项目支出预算时,难以准确了解各部门的资金预算需求,对各部门填报的项目预算填列和预算说明的准确性没有考核标准,这些给预算单位随意编制项目支出预算提供了机会。本单位编制项目支出预算时,是以单位职能业务范围进行项目支出的编制,在编制项目预算时,但将本单位业务工作的重要性进行排列,如果是全市性项目则作为项目支出的重头戏,有业务项目名称,但无相应的预算经济指标列支内容。

四、加强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措施

1.树立正确的预算编制理念,加强对预算的学习

转变管理理念。树立正确的预算编制理念,预算编制工作需要单位领导的重视并大力支持,作为单位的管理者需要加强其对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重要性的认知,要积极组织全体人员认真学习《预算法》,通过对预算管理的培训,使管理者认识到,预算管理不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也是需要全员参与,共同参与的工作,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单位的整体管理水平。因此不应为预算而预算,而应该组织各部门各员工高度重视预算管理工作,主动为财务部门提供相关数据,提高预算编制的质量。

按照实际工作程序,应加强预算编制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预算编制水平,做好预算编制的基础工作,完善预算编制基础信息和项目信息库。具体做法是:

一是预算编制人员一方面要熟练掌握预算定额的核算内容,搞清每项定额的适用范围;另一方面要非常熟悉本单位的各项经费的来源渠道和性质,是否每一项支出,都可以套用相应的支出定额对于一些按规定属支出范畴,却不能直接套用定额或没有适当的定额可套用,又是开展日常工作和事业发展必须支出的部分,就应该在预算中单独说明,作为重点向主管部门反映。

二是财务人员要熟悉本单位业务特点。项目支出预算是事业单位为事业发展目标,具有阶段性、特定性,也是解决单位事业发展问题的关键,编制项目预算时要确保本单位事业可持续发展。

2.提前安排预算编制时间,正确实施编制预算的方法

加强编制预算过程中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由于预算牵涉部门多,时间跨度长,是一个系统工程,又无法在短期内对预算项目进行大量调查研究、论证分析,因此预算编制的时间必须充足。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提早开展预算编制准备工作,进行细致的分析与论证,确定出详尽的综合指标与定量指标。在实际编制中必须遵守“保证重点、统筹分配”的方针政策,制定出可行性强、同时又适用于单位自身的预算方案。延长预算编制的时间,调动全员的参与积极性,提高预算编制的质量水平。预算编制方法的总体原则是“自下而上,层层审核汇总”,要遵循“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统筹兼顾”的原则,全面推行“零基预算”。此外在具体的预算编制过程中,要坚持“人员支出按标准,公用支出按定额,专项支出按实际”, 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运用财政部门预算编制软件,提高部门预算编制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五、结束语

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核心管理方式,作为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预算编制行为能使事业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在有计划有指导的情况下有条不紊地进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预算透明度的提高, 社会各界对预算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预算单位要充分认识预算编制的重要性,夯实基础性工作,编好预算,用好财政资金,加强预算管理,以提高预算资金的管理水平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

总之,加强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必须以合理、完善的预算为基础,以多项配套措施为依托,采取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相结合的多种监督管理手段,对整个预算过程实行全方位的控制。随着部门预算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与政府采购制度的全面推广与日益完善,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必将得到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笔者提出的办法也只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的可行性的措施,其他不足之处,笔者将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研究解决。

参考文献:

[1]景云娥.如何加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预算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0(07).

[2]张艳.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2012(1).

[3]赵春晓.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金融经济,2009(20).

事业单位编制范文第5篇

一、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事业单位对预算管理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从目前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情况来看,很多管理人员本身并不重视预算管理,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差,信息时效性无法得到保障,这样一来预算管理难度也随之增加,还有一部分财务人员本身专业素质差,对于预算管理的各项细则以及规范根本不熟悉,工作效率低、管理方式陈旧、管理思维老套等问题也不同程度的存在,预算管理流于形式,这些都是影响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效果不佳的因素。

(二)预算编制方法简单,缺乏科学性和战略性

预算管理与其他财务管理一样,需要严禁、客观的工作态度,但是现阶段很多事业单位为了能够缩短编制时间,在调查、研究以及取证的各个环节都操之过急,并没有进行合理的分析、科学的取证,从而直接影响了预算管理效果。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所采用的预算方法都是将预算支出假设为零,以此为基础进行编制。这样的方法对于往年预算不会产生影响,是比较科学的一种预算方法。但是在实际的预算编制中很多事业单位没有运用这种编制方式,而是采用了增量预算编制方法,这使得预算结果误差严重,无法与新时期的预算要求相适应。

(三)预算的执行力度不强

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在执行之前,需要经过国家政府的审核,经批准后方可施行,且不能随意更改。从目前大部分的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情况来看,单位内部管理弱化,执行力差,设置会随意更改预算指标,这严重影响了预算工作的合理性。同时在没有严格的考核机制以及管理监督机制,激励政策、奖罚政策缺失,大大降低了预算管理工作的时效。单位内部工作人员主观能动性差,预算执行力大打折扣。

(四)财务预算管理体制不完善,运行机制落后

在事业单位内部,针对资金的实际运行上存在很多资金控制问题,领导本身对资金控制认识不足,内部管理体制落后,会计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同时,由于内部监督管理机制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导致管理失控,资金浪费十分严重。在事业单位内部,财务预算管理运行常常出现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现象,职工认为自己的工作是铁饭碗,在开源节流方面的认识十分薄弱,单位内部员工缺乏危机意识以及创新意识。最后,事业单位经济责任落实不明确,没有必要的责任机制,一旦出现问题,很难立即解决和处理,财务管理过于粗放,财务管理方法。

二、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编制管理策略分析

(一)加强事业单位编制预算的管理

在事业财务管理中,预算管理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贯穿于财务管理的整个构成中,也是事业单位开展其他财务活动的依据,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要从国家政策以及社会实际情况出发,顺应国家的发展形势,在预算编制、审批以及监督管理等方面都要严格进行,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机制,实现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优化配置。

(二)加强事业单位内部的预算监督

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预算管理效力,需要在单位内部建立行使有效的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强化会计部门规章制度以及基础管理的力度,会计机构以及会计工作人员都必须要依法执行自己的权利,同时也要履行相对应的义务,进行核算的过程中要做到精细、准确、严谨,另外事业单位为了能够达到有效的预算管理,要注重经济管理,经济管理落实到位,才能够保障单位整体经济效益的提升。

(三)加强对财务预算中期绩效的控制力度

加强对财务预算中期绩效的控制力度,对财务部门的预算进行有效的控制,并要加强对其执行过程中的刚性约束能力,加强对财务预算执行效率的控制力度,加强资金投入;不断提高预算执行效率;严格的按照相关规定标准,促使预算资金支出的收益最大化;加强对财务预算编制整个过程的有效控制,确保预算以及财务风险的有效降低。对事业单位绩效预算管理的具体实施情况进行有效的收集与整理,促进信息库的有效建立;在事业单位绩效预算管理的过程中,预算绩效信息的真实性对执行结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所以,事业单位在进行绩效预算管理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其具体执行情况的有效收集与整理,作为以后类似项目工作提供有效参考,这对绩效预算管理工作的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对后期预算绩效的有效考核与反馈

绩效管理是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重中之重。预算绩效后期的考核与反馈,有利于发现过去工作中的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尽可能的规避,同时,有利于预算支出产生的经济利益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效益的不断增强,最终促进事业单位绩效的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