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行政区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行政区划改革 “省直管县”体制 “市管县”体制
一、行政区划改革概述
(一)什么是行政区划改革
行政区划是一种有意识的国家政治行为,是国家行政结构体系的安排。国家为了其政权建立和行政管理的目的,根据领土大小、自然环境、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人口分布、历史传统等各项因素,将领土进行合理的有层级的以及同一层级的划分,并设置相应的地方国家行政机关,以此来形成行政区划的设置。
行政区划改革需要适应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是一种复杂且是有着十分重要影响的国家政治行为。它的变更频率影响着一个国家或者区域的社会、经济的稳定程度及发展趋势。行政区划改革的目标就在于解决或者完善行政区划设置的不合理,行政区域之间发展的冲突和制约,实现最大程度的合理的国家和地方间权力分配,实现资源的有效科学配置,实现经济、社会、政治的稳定发展。
(二)行政区划改革历史沿革
我国历史上的行政区划改革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从整体上看,主要是随着朝代的更替来实现的。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了行政区划的萌芽了。从春秋中期,产生了县,随后的几百年产生了郡。到秦汉时期,郡县制得到了广泛的推行。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 沿袭东汉末年以来形成的州、郡、县三级政区制度。隋朝建立后, 隋文帝按照“存要去闲, 并小为大”的原则, 实行州县两级政区制。炀帝时, 又改行郡县两级制。唐朝在贞观元年, 按天下山川形式, 仿汉代体制, 分全国为10个监察区, 称为“道”,形成了道州县的布局。宋朝实行路府州县制度;元朝在全国共设有十一个行省, 行省之下为路、府、州、县;明初沿袭元朝旧制, 设立了十三个行省(布政使司),下辖府, 府领州,州领县;清朝的行省府(厅、州)县制度。1据统计,从秦至民国末2100 多年,我国地方政权有290 年为两级制,占13.6%;有610 年为虚三级制,占28.7%;有600 年为三级制,占28.2%;有276 年为三、四级并存制,占13%;有350 年为多级制,占16.5%。2
(三)当代行政区划设置
我国当代的行政区划设置一方面沿袭了历史传统,另一方面则是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后,逐渐形成了省、市、县、乡的行政区划模式为了发挥城市经济中心作用,带动农村,实现城乡互助,中国两次推行市管县体制,第一次是从1958年开始,第二次是1982年12月提出改革地区体制,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地市合并,实行市管县。
行政区划的合理设置关系着行政的有效运行和可持续的发展,关系着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良性发展,所以这就要求行政区划不断地完善。对于当下行政区划的改革,目前主要有两种比较鲜明的声音。一是改革现有省制,调整行政区划,增加新的省份,可理解为“分省减层”;二是“扩权强县”,逐渐推行省管县体制,进而代替市管县体制,可理解为“分权强县”。3本文在这里仅仅讨论第二种声音即以“省直管县”代替“市管县”的问题。
二、以“省直管县”代替“市管县”的必要性
“省直管县”体制是指省、市、县行政管理关系由“省——市——县”三级管理转变为“省——市、省——县”二级管理,对县的管理由现在的“省管市——市领导县”模式变为由省替代市,实行“省直管县”。实行省直管县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步伐。市管县体制(又称市领导县体制)是指由直辖市和较大的市领导县的行政区划体制。目前,“市管县”体制已成为我国大多数地区的行政区划体制。
以“省直管县”代替“市管县”体制不仅是国家政策和国家法律的要求,同时也是基于“市管县”的缺陷所决定的。
(一)国家政策的要求
我国在十报告中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改革,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
通过十报告,可见我们党和国家对于行政区划改革的重视,尤其是在十报告中直接指出了“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改革”,提出了“省直管县”,为行政区划改革明确了具体的方向。
(二)《宪法》的要求
在《宪法》第三十条当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如下:(一)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二)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三)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地方。”
通过以上宪法条文可知,我国《宪法》实行的是省、县、乡的三级地方行政区划体系。宪法对我国地方政府所设层级的具体规定,清晰的表明了我国实行省—县—乡的三级地方行政权力模式。然而当下我国实际存在的是省—市—县—乡的四级行政架构模式,市的存在是特殊的。市的存在没有宪法上的具体规定和明确定位,缺少法律上的依据。所以,根据《宪法》的具体条文,市的存在应当是特殊性质的,而非普遍性质的,有必有对“市管县”的制度进行改革。
(三)“市管县”体制的缺陷的要求
1、阻碍了县域经济及其周边农村的发展
“市管县”体制设置的初衷是为了充分利用城市的优势,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对落后的县域实行一定方式的财政救助,缩小城乡差距。这种以中心带动周边的思路无疑是正确的,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也确实具有实际的可行性。但是,从实际的效果来看,却与目标相差甚远。虽然确实有一些中心城市带动了一部分周边县域的发展,但是从整体上看,市管县的作用是有限的,尤其对于一些偏远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越来越大。
更重要的是,市作为一级行政主体,为了自己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为了自己本身的政绩,其过多地投入到对于本身城市的建设当中,因此对于周边就忽视了。自己本身城市的建设就需要较高的投入,城市自身财政有限,就难以对县级财政及其周边经济的发展进行支持了。更为糟糕的是,市一级的政府为了自己本身的发展,往往会利用自身的行政优势,对于县级的及其周边资源进行抢占或者剥夺。“市管县”会演变成“市挂县”、“市卡县”,阻碍着县域经济及其周边农村的发展。所以,为了县域经济及其周边农村的发展,“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是有必要的。
2、降低了行政效率,增加了行政成本
市一级的设置节省了省级管辖县级的行政成本,但是却作为增加的一级行政主体,作为省县之间增加的一个环节,大大降低了行政的效率,以此增加了整个行政系统的行政成本。县需要向省请示的工作,原本是可以直接与省进行沟通联系的,但是现在却只能先向市里请示,通过市里的审查,大大降低了行政效率。与此同时,有时市一级为了自己的利益,可能将对于县有利的规定或者请示进行截留,削弱县域权力,增加自己本身的权力,限制了县以及周边区域的发展。世界各国的政府管理经验显示:政府层次增加一级,纳税人的负担就多一分,政务信息的上传下达就多了一道门槛,政策的贯彻执行就多一道藩篱。因此,扁平化———通过扩大政府管理幅度进而减少政府纵向层次的手段以达成对社会的管理,是未来政府行政组织的发展趋势。增加行政层级会导致政务信息传递过程的距离和时间都变长,进而信息在上传下达的过程中发生扭曲并造成失真的几率也成倍增长。4所以有必有进行“省直管县”的改革,减少行政层级,增加行政行政效率,减少行政成本。
三、“省直管县”体制的可行性
“省直管县”体制的改革并不是高屋建瓴的,而是有着深厚的理论及实践基础的。我们可以从我国行政区划的历史传统、国内外的成功实践、以及基于行政效率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来探讨“省直管县”体制的可行性。
(一)我国行政区划的历史传统
在上文当中,介绍“我国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的时候,我们通过历朝历代的行政区划设置,可以发现我国历史上更多的时候的行政区划设置是三级制的,所以我国省—县—乡的三级行政区划设置是有其历史依据的。由省直接对县进行领导管理,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在古代,基于交通及信息传递方式的限制,其政务效率是十分低下的。而现代,有着非常发达的网络信息传递方式,相对于古代具有非常优越的条件。古代尚能实现政务的管理,而我们现代的“省直管县”体制就更容易实现了。
(二)我国已有的成功实践以及国外的成功借鉴
“省直管县”体制的存在不仅是基于历史曾经有过的传统,而且也因为在当代中国已经有了很多的成功实践,还有国外的实际经验。我国在许多省市都有了成功的试点。世界上191个国家和地区的初步统计,地方行政层次多为二、三级,约占67%,超过三级的只有21个国家,占11%。当下我国已经有更多的地方实现了“省直管县”体制的改革,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海南省。
(三)有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根据管理学的理论,在管理规模既定的情况下,一般各国政府对地方的管理都会采用在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之间进行动态平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传递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政府在同等时间内所处理的信息量相对以往有了呈几何数的增长,一级政府目前应对的直接管理对象不断呈上升态势,这也为缩小管理层次提供了契机。行政层级的减少,增加了信息的传递速度,提高了政务处理的效率。“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减少了市一级的行政信息拖沓,直接由省级传递至县级,节约了行政成本,也有效杜绝了市一级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出现的“市卡县”“上传而下不达”局面的出现。
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建议措施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它不是单一的定向改革,而是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措施的配套改革。它需要同中国当下转型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匹配。如何有效的进行“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本文在此提出几点建议。
(一)大量的试点推行
在较难以全面展开“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情况下,通过大量的试点推行,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实际上,在当下全国范围内,有很多省市已经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省直管县”的试点了,例如湖北省的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神农架区,通过又省一级进行直接管理和支持,这些地区又充分发挥自己的地理、资源优势,很好的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注意维护地级市的利益
在“省管县”改革过程中,必然会初级到地级市的利益,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会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打击。与此同时,地级市能够凭借行政级别上的优势,可能会利用权力对“省管县”体制进行干扰。进行“省管县”改革决不是将地级市同县乡相互之间孤立开来,而是解决“市刮县”、“市卡县”的局面,促进周边区域发展,尤其农村的发展。在推进“省管县”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维护地级市的利益,要考虑到地级市长远规划和未来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尽量减少改革进程中的阻力。
(三)县域整合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对于省级政府能否有效接管如此数目庞大的县(市)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县域整合可以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小县合并,另一种是大县扩权。我国县一级因为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环境、人口密度等因素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县域经济发展也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不论区域面积大小、人口多寡、经济实力强弱和职能繁简,各个县在行政编制和人员配备上呈现出惊人的一致性,这直接导致了行政负担急剧升高,社会成本居高不下。这就有必要进行县域整合了。一方面,对于管辖范围小、人口少、经济不发达的小县进行合并,减少行政开支,增强县域的经济发展能力;另一方面,对于经济发展较好,资源较为丰富的县域,可以赋予其更多的自治权力,并扩大其辖区范围,以此带动更大区域的经济发展。
五、结语
“市管县”体制的废除,“省直管县”体制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的事情。“市管县”有着自己的优缺点,“省直管县”体制也不例外。除了拥有自己的优势,“省直管县”体制的缺陷也是很明显的。一方面,我国疆域辽阔,区域差异明显,不同地区所需要的行政体制也不尽相同,而且“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必然涉及大量精简政府机构,然而面对这严峻的就业局势,其影响之大,难度之高可想而知,所以,全面推行“省直管县”体制的时机尚未成熟;另一方面,“省直管县”体制需要政府转变职能,否则还会出现类似“市卡县”的局面出现,最后还是阻碍着县域经济、经济圈经济的有效发展。总之,以“省直管县”体制代替“市管县”是大势所趋,但是在整个体制改革的过程当中我们应当全局把握,科学谋划,从试点向全局不断推进。
参考文献:
1、周黛:《中国行政区划改革历史回顾》,载《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年第4期。
2、宫桂芝:《我国行政区划体制现状及改革构想》,载《政治学研究》2000 年第2 期。
一、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首先,结合中国地图,通过活动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区划,记住全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省级行政中心和位置。
其次,培养学生学会阅读并使用中国行政地图及地理记忆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首先,通过相关地图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分析比较,以获取地理新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和归纳的综合能力。
其次,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学过程中贯穿师生互动为主的原则,利于学生认知规律形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如北京是伟大祖国的首都;香港和祖国怀抱;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学生特征分析
此时初中生经过七年级地理学习,拥有一定地理学习能力,但还有不完善的地方。教师需要通过教学方法的改善、情感的引导、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等形式提高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学习能力。本节内容中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记忆及在地图里定位,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突出。另外,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本节内容是了解和热爱祖国的最佳案例。
三、教学方法设计
本着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本节课教学可以采用教师展示课件和学生网络查找的教学方法。地图作为地理的眼睛需要教师通过课件方式表示出来,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教师指导和学生合作探究则是另外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为了达到课堂最佳效果,在策略方法实施过程中关键是营造氛围,激活学生思维。
四、教学资源准备
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师的教,可以将动画与PPT结合起来,增强知识的直观性和趣味性;为了更好地实现学生的学,可以选择多媒体学习环境,并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增强其实效性和多元性。
五、教学过程设计
1.新课引入
首先通过PPT对上节课内容进行复习,如祖国的方位、疆域及邻国等。然后通过提问学生家乡所在地,如在某某省(直辖市、自治区)某某县(县级市、自治县)某某镇(乡)引出本节课内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新课讲授
首先通过教材的阅读材料让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及演变,从而推导出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即省、县、乡三级,某些较大的市分为县、区等。截止2016年6月底,全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2851个县级行政区,40497个乡级行政区。其中省级行政区是初中地理重点学习和熟知的内容。
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及简称是学习的重点。首先可以让学生自学了解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分为多少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自学后得出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然后通过两首小诗并利用PPT上的中国行政区划图实时展示出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及简称。
“京津港澳台东北黑吉辽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京津港澳台”中北京、香港、澳门和台湾是必须熟知的知识点。东北地区包括黑吉辽三省,西北地区包括陕甘宁青新五省区,西南地区包括云贵川渝藏五省区,是从大的区域角度认识,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的行政区划图及区位。
“两湖两广两山河沪苏浙皖赣闽鲁祖国北方内蒙古自古南海在海南”。“两湖两广两山河”是横贯我国南北的8个省区,两两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沪苏浙皖赣闽鲁”指的是华东地区的六省一市,便于整体认识,这里的鲁即“两山河”中的山东。最后的内蒙古位于我国正北方,海南在南海之滨。
省级行政区的位置认识是本节课的难点。首先让学生在透明纸上描绘出“中国的行政区划”,简单了解省级行政区。其次,通过教材中的活动题了解认识省级行政区,学生之间可以讨论研究省级行政区的形状进一步熟悉省级行政区。如青海省的形状像兔子,陕西省像兵马俑,山西省类似平行四边形,湖南和湖北像头上戴帽子等。
3.新课总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中国的行政区划,了解中国行政区划的历史及设立。其中重点学习了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位置分布,让同学们结合两首小诗内容并对照地图进一步熟悉了解。
4.作业布置
完成“中国的行政区划”填充册的本节内容,有兴趣的学生可以查找本省行政区划地图了解家乡的行政区划现况。
关键词:沈阳;行政区划调整;实施评价;体制改革
Abstract: in February 2010, shenyang according to the city center, administrative region expansion mergers and administrative region boundary fine-tuning of the three models is the scale of th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adjustment. In this paper, th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adjustment background, main idea, the core content were discussed, and to adjust the plan implement 2 years achievements i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Think that shenyang timely, scientific, vigorously promot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adjustment is to implement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the adjustment of economic structure, optimal development space and the practical needs of the center city, adjustment to eliminate the original administrative districts in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bound, realized the administrative region and the harmony of economic zone, and give consideration to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comprehensive balance. Through th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adjustment, promote the reform of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and build for shenyang national center city in northeast China to cultivate the strategic development space.
Keywords: shenyang;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adjustment; Implement evaluation; System reform
中图分类号:D5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行政区划现状与问题
2009年底的沈阳市区行政区划格局基本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40多年未进行大的调整。沈阳市区包括5个中心区、4个近郊区,共计9个市辖区,此外还有浑南新区、航高基地和棋盘山三个具有区级独立管理权限的开发区(表1、图1)。其中5个中心区总面积637平方公里,占市区总面积的17.4%1,但人口和GDP却分别占全市的68%和63%。
随着沈阳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当时的行政区划已经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5个中心区除铁西区外的其他4区辖区面积过小,均小于6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发展空间受限,且每个区建制齐全,城市行政运行成本较高;(2)部分行政区界犬牙交错,且存在多处“飞地”,不利于统筹管理和协调发展,增加了城市管理成本和管理难度;(3)浑南新区、棋盘山风景区、航高基地等开发区的独立设置造成了经济管理与社会管理的脱节,限制了三个开发区的发展,也造成了空间的分散浪费和资源的恶性竞争;(4)随着城市建设用地在近郊区的快速增长,近郊区包围中心区的区划格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开始显现,不利于空间资源优化与配置和区域统筹管理与协调,行政区划调整势在必行。
区总面积的17.4%1,但人口和GDP却分别占全市的68%和63%。
随着沈阳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当时的行政区划已经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5个中心区除铁西区外的其他4区辖区面积过小,均小于6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发展空间受限,且每个区建制齐全,城市行政运行成本较高;(2)部分行政区界犬牙交错,且存在多处“飞地”,不利于统筹管理和协调发展,增加了城市管理成本和管理难度;(3)浑南新区、棋盘山风景区、航高基地等开发区的独立设置造成了经济管理与社会管理的脱节,限制了三个开发区的发展,也造成了空间的分散浪费和资源的恶性竞争;(4)随着城市建设用地在近郊区的快速增长,近郊区包围中心区的区划格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开始显现,不利于空间资源优化与配置和区域统筹管理与协调,行政区划调整势在必行。
2.1 行政区划调整要与区域发展战略相协调
区划调整要从长远和全局视角,体现前瞻性和战略性,与建设东北亚区域中心城市和沈阳经济区城际连接带空间发展战略统筹协调,保障沈阳经济区国家战略的推进与实施。
沈阳经济区将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具有影响力的城市群,成为至全国新的经济增长极;沈阳都市区将成为人口规模超过1000万的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的大都市;沈阳将成为辐射东北、影响东北亚的国家中心城市。沈阳经济区城际连接带发展规划确定了五条城际发展带,沿城际连接带重点建设节点新城、连接带新城和新市镇。行政区划调整应在沈阳都市区范围内(即9个市辖区和新民市、辽中县),统筹考虑区划建置。
2.2 与沈阳城市发展定位、空间模式相匹配
行政区划调整要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在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城市定位、空间结构和发展模式基础上,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到位的原则,对现有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实现行政区与功能区有效衔接。
实现都市区空间发展由“摊大饼”式向“中心集聚、轴带拓展”的发展模式转变,形成以主城为核心集聚,沿6条发展轴拓展的空间结构。行政区划布局模式应与都市区空间发展模式相衔接,以保障沈阳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整体提升与可持续发展。
2.3 行政区划调整要与重点产业发展相适应
沈阳市明确了六大产业发展空间:(1)以高新技术、航空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大浑南地区;(2)以先进装备制造业为核心的沈西工业走廊地区;(3)以农产品深加工及生物制药、光电信息等新兴产业为核心的大沈北地区;(4)以汽车产业为核心的东部地区;(5)以生态旅游文化产业为核心的棋盘山风景区;(6)以金融商贸业为核心的中部现代服务业聚集区。行政区划调整应从优化资源配置出发,与城市重要的产业空间布局相一致,通过区划调整,将资源优化配置到以“六大产业发展空间”为核心的重点区域,进一步增强承载力和辐射力,提升产业层次,推动集聚发展,加快重点产业发展空间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2.4 行政区划调整为扇形放射式布局模式
为促进沈阳经济社会全面整体发展,整合资源,强化合力,使行政区划设置与城市管理和服务相适应,本次行政区划调整打破原来的城市中心区和郊区交错环绕的发展模式,采用扇形放射式的布局模式。
3、行政区划调整主要内容
为使区划调整既能满足长远城市发展需要,又能保证稳妥地解决当前主要矛盾,本次行政区划调整在经过认真调研,借鉴外地经验,广泛征求市直有关部门、各区(开发区)党政领导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近期对当前行政区划进行局部调整:(1)维持市辖区总数不变,进行局部调整;(2)适当扩大中心五区面积,保证发展空间;(3)解决飞地及行政区边界相互交错问题,便于行政管理;(4)兼顾各行政区利益均衡,保持稳定;(5)城区内行政区边界的调整,尽量以道路、铁路、河流等界线为参照进行调整;城区以外行政区边界的调整,尽量以镇、乡、村为单位整建制划拨;(6)与远期总体构想相衔接。
根据沈阳市行政区划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次行政区划调整根据需要划分为中心区扩容、行政区合并、行政边界微调三种类型。
3.1 中心区扩容
中心区扩容主要是针对原有中心区的辖区面积较小、发展空间受到严重制约的问题,包括和平区、沈河区、大东区和皇姑区,规划将近郊区的部分区域划归4个中心区,为中心区城市势能释放提供空间。调整后,5个中心区的总面积增加131平方公里,达到768平方公里,增长近21%,为沈阳市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现代服务业的提升创造了发展空间(图7)。
图7 沈阳市中心区扩容前后对比(单位:平方公里)
3.2 行政区合并
在民政部门的统计数据中,东陵区行政辖区面积854.8平方公里,而沈阳市由于历史原因以及便于开发区管理、促进县区经济发展等需要,东陵区的行政版图上同时存在东陵区政府和浑南新区、航高基地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共三套平行的具有区级管理权限的政府机构,在简化审批流程、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空间资源分散、产业同构和资源竞争等现象严重。
行政区划调整使三区合署办公,除去划归沈河区、大东区的部分区域,新东陵区总面积为600平方公里。通过调整,将“三区”合署办公,精简重叠机构和人员,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并整合大浑南地区分散的空间资源,为沈阳打造全新的城市战略空间。
3.3 行政区边界微调
在中心区扩容和行政区合并之外,还以道路、河流、铁路等自然界线作为区界参照,并保证城市功能区的相对完整性,对城市建设区域范围内局部犬牙交错的行政区界线进行了调整。具体包括:(1)沈河区与大东区在方城地区边界;(2)沈河区与大东区在万泉公园地区边界;(3)沈河区与大东区在东塔机场地区边界;(3)和平区与浑南新区在长白岛地区边界;(5)大东区与沈北新区在欧盟开发区地区边界;(6)皇姑区与于洪区在北陵街道、造化街道地区边界;(7)苏家屯区与浑河站西街道及航高基地之间边界。
4、行政区划调整实施评价
到2012年初,沈阳市已经完成了行政区划调整,为中心城区发展释放势能提供了空间,并基本完成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了沈阳市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4.1 打破郊区包围中心区格局,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通过对4个中心区行政区划界线的调整,基本解决了行政“飞地”问题,适度扩大了和平、沈河、大东、皇姑四个中心区的辖区规模,打破了原来郊区包围城区的格局,扩展老城区发展空间,实现了老城区能量释放。城市发展模式由原来的各区交错环绕调整为扇形放射式的布局模式,每个市辖区既有城区也有郊区,各区在人口、辖区面积、经济实力等方面实现了相对均衡,解决了各区管辖范围与经济实力严重失衡的矛盾,促进城乡的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打破了城市“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大都市空间结构创造了空间基础。
4.2 实现城市发展空间南拓,培育战略发展空间
在浑南、东陵、航高基地三区合署办公的同时,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沈阳城市重心南移、建设大浑南的战略构想,将把大浑南地区定位为城市空间和功能完善拓展区、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聚集区、城乡统筹首善区、科学发展示范区,实现“大浑南、新沈阳”的战略构想。在600平方公里的大浑南地区,规划形成“一个核心区,三个产业集聚区”。 在浑南核心区开发建设57平方公里的浑南新城,将建设成为沈阳未来新的行政中心。三个产业集聚区为:浑南高新区、沈抚生态智能港、航高基地。此次重大行政区划调整,整合了东陵区、浑南高新区、航高基地等战略性空间发展资源,实现城市空间南拓,做大做强了中心城区,为沈阳打造东北地区国家中心城市培育了战略发展空间。
4.3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行政运行效率
东陵区合署了浑南高新区、航高基地两个开发区,理顺了大浑南地区分散的管理体制。解决了三区合署之初面临的行政区与经济区两种体制同级并存的难题和街道与新城、园区同城并存的矛盾,打造了“两级两制”的扁平化管理模式,区级实行行政区体制,依法行政;下一级实行开发区体制,负责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
实施机构合并,精简缩编。三区合署后,坚持精简、统一、效能和减少管理层级的原则,整合行政资源,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党群部门由15个减至9个,政府部门由81个整合为31个,机关人员编制压缩了22%,缩减员工统一充实到下级开发区管理一线,既精简了机构,又充实了一线管理队伍的力量。
建立督考合一机制,实行干部竞争上岗。制定实施了《浑南新区聘任制领导干部管理暂行办法》,通过公开选拔、内部竞聘、择优选聘等方式,实行全员聘任,将干部档案封存,打破企业、事业和公务员身份界限,公平竞争,量才使用,通过竞聘和全面考评,一批干部走到上一级领导岗位,一部分改聘为下一级领导岗位。将区委督查、政府督查和绩效考评职能合并,成立督查和绩效考评办公室,建立以KPI(关键业绩指标)为核心的绩效考评体系,采取“一事一督一评”逐人逐级考评等办法,形成了上级、同级、下级、服务对象等共同参与的360度绩效考评机制。
通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让想干事业、能干事业的人有了发展空间,使广大干部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有了非常明显的变换,推进了、凝聚力、创新力和执行力,大大滴提高了行政运行效率。
4.4 实现行政区和经济区的和谐统一
本次行政区划调整并不是简单的扩大中心区面积,而是为了满足沈阳都市区核心功能的拓展和产业聚集区的快速推进,实现行政区和经济功能区的和谐统一。
到2012年3月,东陵区已经基本完成了对政府部门、园区管委会和街道办事处等机构的调整。以行政区法体、政体框架为依托,充分发挥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优势,在“两级两制”框架下,撤销街道,建立了以新城或产业区为主要目标的七大功能区,功能区主要职责是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和城市管理,直接管理社区。根据大浑南的总体规划,统筹考虑资源优势和产业布局,科学合理划分功能区,使得每个功能区都有清晰的产业发展方向,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做优发展空间,打造沈阳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区。
5、结语
行政区划调整一方面要消除原有行政区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束缚,另一方面,更要从经济区划的角度进行调整和布局,使行政区划与经济功能区相协调,发挥地区的资源、产业和区位优势,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沈阳市的行政区划调整兼顾了社会、经济全方位的综合平衡,从根本上保障区划调整的稳妥进行。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行政区划所涉及的居民户籍变更均为从城市边缘区划入中心区,使百姓成为区划调整受益最大、最广泛的群体;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实现了各区发展空间与全市产业结构调整的良好结合,并通过相关经济政策的制定,使各区的利益均衡。通过行政区划调整,推进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沈阳打造东北地区国家中心城市培育了战略发展空间。
注释
1 沈阳市市区面积3471平方公里,此外铁西区在市区外尚有200平方公里,故这里总面积按3671平方公里计算。
参考文献
1、山东省,中国23个省之一,简称鲁,位于华东地区,省会济南。全省总面积18万平方千米,辖16个地级市,平均每个9880平方公里,最大的是临沂市72万平方公里,最小的是枣庄市4560平方公里。
2、全省辖57个市辖区、27个县级市、53个县,合计137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平均每个1150平方公里。平均每个地级市辖6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最多的是济南市10区2县,最少的是日照市2区2县。
(来源:文章屋网 )
导读:新型城镇化更多是一个制度变革的过程,行政区划作为与
>> 城镇化与行政区划调整 优化行政区划设置 推动城镇化融合发展 行政区划调整的背后 安徽省行政区划调整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 乡镇行政区划调整难题的实证研究 中国行政区划调整利耶弊耶 行政区划体制改革理论探讨 关于跨行政区划检察体制的构想 都市区的空间扩展与行政区划调整的研究 沈阳市行政区划调整与实施评价 日本行政区划体制的形成与改革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中美行政区划的比较与启示 浅谈中国行政区划改革 行政区划浮世绘 日本行政区划 中央苏区行政区划研究 省级行政区划改革初探 中国行政区划点滴谈 京城行政区划之变 清代河南地区行政区划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012年12月27日)。
⑨刘君德:《中国行政区划的理论与实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⑩刘君德:《长江三角洲地区空间经济的制度性矛盾与整合研究》,《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姚玫玫、赖诗攀:《我国省级行政区划调整的方案设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年第3 期。
@曾万涛:《中国城市群联市制研究:以长株潭为例》,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刘君德:《中国大陆行政区经济运行下的大区域合作发展机制研究――兼谈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十大关系》,香港大学主办、泛珠三角洲区域与合作论坛会议论文。
$根据1997年12月17日《工人日报》发表的文章,中国历史上的官民比例,汉代为1∶7945,唐代为1∶3927,清代为1∶911,1991年为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