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清明节的起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 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8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地球公转一周为黄经360度,当地球到达黄经零度时定为春分,而后每运行15度有一个节气,共有二十四节气。因此,节气在阳历上的日期是固定的,由于闰年的原因,所以会相差两天。
农历是反映物候变化、指导农时的阴阳历,它还结合了阴历,即以月相29.5天为周期(一次满月到下一次满月的时间间隔)。因为阴历纪月推算节气所在具体时间需要准确的天文知识和数学知识,所以,以前的历书所载各个节气发生的时间是要由国家颁布的(如立春精确到年月日时分秒),而且,不同的时代推算的规则有所不同,清史稿时宪志就用很长的篇幅和很多图形公式来说明当时的推算方法。一般所讲农历中节气的设置规律往往只是确定月首为节气,月中为中气,两个节气间隔是15天是唯一可以供人推算的依据,节气歌也是一般人掌握节气规律的必学知识。稍微复杂一点的推算是习惯上以上一年的冬至(一年中太阳最低的时候)过了105天就是寒食,106天就是清明;现在按阳历计算就简单多了、可以固定在4月5日或4日(以当年二月平或29日而差异)。从天文角度说,4月5日或6日视太阳(视太阳就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到达黄经15度的时候。
在古人的观念里,108是代表完满、吉祥、久远、高深的大数,把清明放在冬至后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义。清明的得名,不仅缘于万物此时的生长清洁明净,也缘于这一时期的太阳也是清新的太阳,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阳气。
清明节的历史发展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清明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1、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主要项目是扫墓。清明节的起源,有传起源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被大众纷纷仿效,在这天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2、在清明节的饮食方面,各地有不同的节日食品。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在山东,吃鸡蛋和凉馒头,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
3、每年的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今年的清明节是4月4日。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按照旧的习俗,祭祀(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4、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清明节、清明果、起源
清明本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每年的4月4日至6月的某一天是清明节,清明节是古人为纪念故去亲人而确定的节日,习俗颇多,有的习俗还延续至今,例如,江浙一带在清明节时期,有一项风俗就是食用清明果。因为主要原料野艾在清明时节长势最旺,也最易采得,因此得名,清明果是以艾草煮烂捣碎后和入糯米粉后做皮子,再包入豆沙或者芝麻等甜成可口馅料的节日食品,历史悠久且深受欢迎。
一、清明节的起源
清明节是我国古代重要的节日,别称为寒食节,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在这一天,人们不能烧火做饭,吃热食,而要吃冷食,随着社会的发展,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在大部分地区寒食节逐渐与清明节合而为一,断火的习俗也消失了,但寒食节的一些饮食习俗却保留了下来,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节的来历,在我国古代,主要有两个传说:关于寒食来历的第一种也是最普遍的说法,是把寒食节与春秋时期晋文公的臣子介子推联系在一起,说寒食节是为纪念介子推的。另一种说法认为寒食节来源于周代的禁火与改火。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后来,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谁料,介子推对封官加爵的事情根本不屑一顾,三番拒绝相见,后来,晋文公只得亲自去见介子推,可是介子推为了躲避晋文公逃到现今山西介休县东南的绵山,晋文公搜寻无果,怒火中烧,听信谗言,决定放火烧山,逼迫介子推出来见驾,可是后果却不如人所愿,在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后,介子推仍没有出来,被火烧死。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后悔不已,大声痛哭。后在介子推藏身的柳树下找到了介子推写的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这一大功臣,将介子推及他的母亲埋在他藏身的柳树下,并把放火烧山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也就是后来的清明节,昭告天下,这一天,天下都应该禁忌烟火,吃寒食,以纪念介子推以及其精神,自我反省,并用介子推藏身的柳树枝做了一双木屐,用以怀念介子推。第二年,晋文公上介山(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对介子推进行祭拜,发现那颗藏身的被烧死的大柳树,死而复生,便将其成为“清明柳”,又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关于这一传说,古书代蔡邕的《琴操》,《邺中记》、《后汉书・周举传》均有记载。
第二种说法认为寒食节来源于周代的禁火与改火。寒食是仲春之末,正是大火星将出之时,因此要小心火种以免引起火灾,而改火是古代的一个重要习俗,它出于燧人氏钻燧取火的传说,至迟在周时形成制度。综合这些情况,一些学者认为季春改火的时间可能就是寒食节。后来,改火成了清明寒食的重要习俗。此传说在《荆楚岁时记》、《周礼・夏官・司燧》、《管子・禁藏》、《管子・轻重》均有相关记载。相对于上一种传说,本文主要相信这一种传说,认为清明节时由于古代先人灭火、取火以及对火的祭祀崇拜而来这种说法较之更为科学。
二、清明节的风俗
清明节主要是用来纪念故去的亲人,其主要风俗颇多,在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已经成为一习惯和传统,主要的风俗有上坟扫墓、在坟山植树、插柳、踏青、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风俗、蹴鞠、马球、淘井等,有的风俗还沿袭至今,甚至还广泛流传着。每逢清明,人们都会进行清明节的各种活动,在亲人墓前或是烈士陵园祭扫,以寄托对家人的哀思,同时还缅怀先烈们的业绩。同时由于清明节前后是踏青的好时光,不少人家便会借着扫墓之余,一家人在乡间小路上游玩一番,到大自然间欣赏领略生机昂扬的春景,还可以接游玩之际舒缓心情。
三、什么是清明果
清明果俗称清明团子,也叫青青果,形状像饺子,清明果的皮是用一种叫艾草的植物做成的,在清明前,家中女子便会在田野中采摘艾叶,待采摘完毕后,便用清明草、大米、糯米磨成粉后做成清明果的皮子,白色的米粉加上清明草的绿色汁液立刻就变成了碧绿色,然后包入豆沙馅,将包好的清明果压入模子中,上锅蒸好后的清明果是碧绿的像馅饼一样的东西,没有印花的那一面会垫着一张圆形的竹叶,小小的点心透着股清香,看上去到更像一件精美的玉器,吃在嘴里更是清香滑糯,深受江浙地区的人们的喜爱。
四、清明果的来源
在浙江地区,清明节的时候,家家户户便会做好花样各式的清明果,将做好的清明果带往本家祖坟上祭奠,祭祀完毕后,小孩子总会围坐在坟场附近食用各种食品,从清明果的记载上看,其起源可以追溯南朝梁代,同时也说明其实青团最早应该是寒食节的冷食食品,是寒食节的食俗。关于清明果的起源,很多学者认为跟青鸟的诞生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清明果才是青色的,但本文认为这种说法略显牵强,如果是因为青鸟诞生,青鸟的颜色是青色的,所以清明果的颜色才为青色,那也可以说是因为清明节气之始,万物开始从寒冬中复苏、生长,周围一片绿色的生机之感,所以古人取材极有可能也是最为普通、且能被用来食用的青色植物,而艾草、鼠曲草等清明果的原料加其他青色植物而言,药用价值比较高,因此,人们才选它们作为清明果的原料。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土人采茎叶(鼠曲草)和米粉,捣作粑果食”这一句可知,鼠曲草等原料有很大的医用价值,在古代常用于食疗,特别是在江浙地区,由于空气比较湿润,虫兽活动频繁,生活条件比较刻苦,人们经常容易生病,特别是从北方迁到南方的迁徙者。对于这种由于湿热气候引发的病症,对于古代医学不发达的人们来说,最简单最容易的方法就是找到那些有些许医药成效的药草,艾草就是这些药草之一,可以帮助人们除湿,主治心腹冷痛,泄泻转筋,久痢,吐衄,下血、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所以人们便将其与吃食和在一起,这样既可以增加所吃食物的美味度,对常见温热疾病也有较大的帮助。鉴于古代有艾叶去屑的思想和观念,将艾叶加入食料中,是因为人们认为艾叶能去除他们周围的一些不好的鬼怪之类的东西的这一观点,也有其有待考证的一面。总而言之,关于艾叶清明果,它是一种由唐以后发展而来的寒食节的食俗,最初将艾叶用于吃食中,是为了治病,将其作为食疗,同时也有辟邪的功效。(作者单位: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浦镇综合文化站)
参考文献
[1] 江玉祥.清明节的来历及文化意义.(j).2010.3
[2] 宋立.清明节的民俗变迁及其社会功能.(j).2012.4
节日是时间历程的重要节点。我国传统节日的形成与24节气有关。记载了24节气的先秦古籍《逸周书·时训》中说到:“清明之日,桐始华。”这里记载的节期不等于节日,节气是季节时序的标记。而这个节期的重要特点是冬季即将过去,而春天已经降临的时候。这个时候人的活动要与物候相对应,将自然的时间进程与社会活动的节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学术界认为清明节的起源与寒食节有关。关于寒食节的起源习俗有各种说法,中外学者对清明节的研究有介子推派和改火派。有的学者认为由纪念介子推起,推而广之要祭拜自己的祖先。唐玄宗在公元732年制曰:“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现在寒食节已经消失,而清明节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节日流传至今。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春秋祭祀,以时思之,春秋祭祖,符合人们春祈秋报的心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祭祖敬祖的传统,尊重祖先、尊重祖先创造的优良传统,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这种传统已经积淀为一种民俗文化心理,成为人们的集体意识。
清明节又与古代消失了的节日上巳节有关。农历三月三日的上巳节有两个活动内容,一是人们在春天到来之时到野外踏青嬉戏,一是招魂续魄,召唤亲人的亡魂,也召唤自己的魂魄回归。随着原始信仰的淡化,上巳节演变成春游的活动,上巳节消失了,这个文化因子在清明节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人们在节日里踏青郊游,尽享春光。或家族合欢,或交友团聚,总之在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加凝聚力。
清明节的另一项民俗活动是插柳,清明节又一个说法叫“插柳节”。插柳有多种形式。有的插在家里的门楣上,有的戴在头上。民间有“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清明不插柳,红颜变皓首”的说法。柳枝插在门楣上,其文化含义在于辟邪除灾,民间认为这样做图个吉利。另外柳枝插在门楣上,还有意味着家庭兴旺的文化含义。而把柳插在头上,为的是求生保健,青春永驻。
20xx清明节小长假加班费怎么算根据国务院办公厅通知,今年清明节放假安排如下:4月2日至4日放假,共3天。其中,4月4日为法定节假日。
加班工资这样计算:日工资按平均每月计薪天数21.75天折算,小时工资则在日工资的基础上再除以8小时。
清明期间每日的加班工资计算方法为:节假日(4日,清明当天)加班工资=加班工资的计算基数÷21.75×300%;休息日(2日、3日)加班工资=加班工资的计算基数÷21.75×200%。
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度的劳动者,在综合计算工时周期内实际工作时间超过法定标准工作时间的部分,应当视为加班,用人单位按不低于劳动者本人小时工资标准的150%支付加班工资。如果用人单位是在法定节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应按照不低于劳动者本人日或小时工资的300%另行支付加班工资。
实行不定时工时制的人员,用人单位在法定节假日安排其工作的,也要按照不低于本人日或小时工资的300%另行支付加班工资。
20xx清明节假日加班工资算法按照劳动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支付加班费的具体标准是:在标准工作日内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150%的工资报酬;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200%的工资报酬;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标准工作时间以外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和休息日、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都是占用了劳动者的休息时间,都应当严格加以限制,高于正常工作时间支付工资报酬即是国家采取的一种限制措施。
但是,在上述三种情形下组织劳动者劳动是不完全一样的,如法定休假日对劳动者来说,其休息有着比往常和休息日更为重要的意义,也影响劳动者的精神文体生活和其他社会活动,这是用补休的办法无法弥补的,因此,应当给予更高的工资报酬。用人单位遇到上述情况安排劳动者加班时,应当严格按照劳动法及本法的规定支付加班费。属于哪一种情形的加班,就应执行法律对这种情况所作出的规定,相互不能混淆,不能代替,否则都是违反劳动法和本法的行为,都是对劳动者权益的侵犯,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计算方法:
1、日工资计算方法:日工资=月工资收入÷21.75(用于有缺勤,工作未满一个月等情况下的工资计算)
2、小时工资计算方法:小时工资=月工资收入÷(21.75×8)
3、法定节假日加班工资=月工资基数÷21.75天×300%×加班天数
4、休息日加班工资=月工资基数÷21.75天×200%×加班天数
实行计件工资的劳动者,在完成计件定额任务后,由用人单位安排延长工作时间的,应根据上述规定的原则,分别按照不低于其本人法定工作时间计件单价的150%、200%、300%支付其工资。
经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其综合计算工作时间超过法定标准工作时间的部分,应视为延长工作时间,并应按本规定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
实行提成工资、包干工资等工资形式的劳动者,由用人单位安排延长工作时间的,均按照实行计件工资制的劳动者加班加点工资的支付办法和标准支付。
清明节习俗起源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 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 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认可,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传统习俗一:扫墓祭祖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风俗传统。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传统习俗二: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传统习俗三: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传统习俗四: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传统习俗五: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