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跳水课堂笔记

跳水课堂笔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跳水课堂笔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跳水课堂笔记

跳水课堂笔记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一、发挥好教师的引领作用

1.教会学法

首先,分布阅读,培养良好读书习惯。正确朗读和感悟文章思想感情的习惯的培养,是小学语文课堂重要的教学任务,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中,我采用“读书三步曲”,首先要求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第二步则是读出情感;第三则要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这样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读书,实现了师生与文本、与作者心灵交流,这样的读才有实效。其次,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多元化解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永远是以问题开始的,鼓励学生对文本尝试多角度质疑问难。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创造思维。如一问多答,一词多解。教学《跳水》一文时,让学生阅读,想象“当船长逼儿子跳水时”,会有哪些结果,你对此有什么感受?从而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收获。

2.重视单元导读

解读教材发现,每个单元都是围绕一个专题把各项教材内容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每组教材的“导语”,通过简单的几句话,点出本组的专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简短的导语点明了本组的主题――童年。后面的课文、语文园地等都围绕这一专题来安排。这样的编排体系,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繁琐,加强整合的思想。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首先关注导读的导向,并根据导读进行有意识、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进行训练,而且在教学中让学生养成阅读导读的习惯,在每单元学习前花上三、五分钟读、议导读,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单元整合意识。

二、创设好情景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之母。正如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毫无兴趣,只是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愿望”。小学语文阅读,是学生个体的自主阅读。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营造民主和谐的阅读氛围。教师应面带笑容,和蔼亲切,愉快的和学生进行交流、探讨,充分尊重、信任理解学生,让学生想读、乐读、真读。如在教学李白诗歌《望庐山瀑布》之时,先放轻音乐,然后用幻灯或信息技术展示庐山瀑布的奇丽、雄伟、壮观之景,师生在声、像情之中进入诗的意境,心随情动,情动与辞发。同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其启蒙而引其趣”,引导学生阅读兴趣的坚持,让学生保持一种新鲜感,兴趣持久。

三、重视学生的阅读实效

1.重视课文阅读

要发现问题,首先必须认真阅读课文。教师要向学生介绍常用的阅读方法,并在阅读的范围和深度上提出明确的要求。一般地,我们要求学生首先要“通读”课文及其一切助读性文字,如提示、注释等,特别要强调的是“教学重点”一定要仔细阅读并熟记于心,要在获得对全文的总体印象并明确学习重点的前提下再去钻研课文,直至把课文“读通”。要求并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运用圈点勾画在课文上做读书笔记,自觉的学习、吸收课文中的有关知识,主要是字、词方面的语言基础知识和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有的须摘录整理在笔记本上。

2.读中发现问题

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两种情况,一种是课文比较浅易,学生感到无疑可设,提不出问题来。其实再浅的文章,只要深入进去,总能找出许多的问题。教师首先要激励学生深入地钻进去。与此同时,结合示范,介绍一些探赜索隐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逐步学会领略课文中常有的“看似寻常最奇崛”,表面平淡无奇,实际匠心独运的妙趣。另一种情r是有些课文既深且广,可能使学生疑窦丛生,反而不能一下子发现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预料在先,在备课时就要排出可能直接影响学生读通课文大意的难点,指导学生把握重点,课堂上则要引导学生集中“攻坚”,为学生独立探索打通道路。

3.积极表述问题

为了征得别人同自己一道探讨,求得问题的解决,须把自己发现的问题明白地表述出来。教师在这里必须做好一件事,那就是培养学生准确表述的能力。这一问题必须花大气力,可以通过说、写、纠、改等方法使之表述得当,语言规范。

跳水课堂笔记范文第2篇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A-0087-02

在语文拼音教学中,“玩要精彩,学要轻松”实际上就是要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应当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目的,对教学内容进行改善,由此革新教学方法,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1]。小学生学习拼音的主要特点表现为:学生刚开始接触汉语拼音时,教师习惯以灌输的形式来教学,同时要求学生做大量的练习。长此以往,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拼音教学产生了负面效果。而拼音教学是语文课程教学开展的基础,拼音教学直接影响后续教学工作的展开,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重视学生的需求,主动了解学生的感受,以诙谐幽默的形式,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为拼音学习打下基础。

一、巧用儿歌,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

汉语拼音是学生阅读识字的工具,但拼音学习较为枯燥,假如教师不将拼音符号与具体事物结合起来,那么,拼音就很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2]。因此,教师应当在学生刚接触拼音时设计好课堂模式,钻研教学方法,巧用儿歌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在讲解单韵母时,教师可以编一首儿歌进行教学。如在入门拼音“a、o、e”的单韵母教学中,这些单韵母与升调的拼读是教学重点,多数学生很难掌握字母“e”的发音,以及几个单韵母二声、三声的拼读法。为了帮助学生顺利掌握这一知识点,教师编写一小段儿歌:“嘴巴张大就是a,嘴巴拢圆就是o,嘴巴扁小就是e。”在教学字母“i、u、ü”时,为学生编一段儿歌:“对齐牙齿就是i,突出嘴巴就是u,小鱼跳水就是ü。”而在讲解声母时,也可以采用儿歌的形式来教学,在学习“b、p、m、f”时,教师结合一些生活情景图编一段儿歌:“妈妈带我爬山坡(po),爬上山坡看大佛(fo),小喇叭里正广播(bo),只看大佛不能摸(mo)。”?W生练写声母时,经常将一些形状相似的声母相混淆,如b―d,p―q,m―n等。此时,教师就可以采用创编儿歌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区分:“右下半圆就是b,右上半圆就是p,左上半圆就是q,单门是n,拐棍是f……”又如儿歌:“b与d对面坐,讲完故事来唱歌,b脸朝着右边坐,d脸朝着左边坐。”

当学生熟悉了声母与单韵母后,教师还可以按照教学要求,编写一段儿歌帮助学生记忆:“先学a、o、e,再认i、u、ü,大家来比赛,看谁先认清。”讲解完声母后,继续将儿歌编写下去:“b、p、m、f读得准,d、t、n、l记得清,g、k、h、j、q、x记得越多越兴奋,zh、ch、sh、r,z、c、s翘舌平舌要分明,还有y和w,每个声母牢记心。”对于鼻韵母的教学,教师采用儿歌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鼻韵母,不难记,前后鼻音要分明。前鼻音有五个,an、en、in、un、ün。后鼻音有四个,ang、eng、ing与ong。”同时,教师还可以针对后鼻音来编写儿歌:“一只小羊ang、ang、ang,一盏台灯eng、eng、eng,一只老鹰ing、ing、ing,一个闹钟ong、ong、ong。”通过读儿歌学拼音,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还能够间接使用量词,对后鼻音产生了新的认识,对拼音知识形成深刻的记忆。

二、寓学于玩,使学生学会快乐学习

教学实践表明,儿童主要以随意识记的方式为主,且有效的操作活动更有助于学生识记拼音。针对学生记得快忘得也快的特点,教师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帮助学生巩固汉语拼音。

1.猜一猜。在巩固拼音知识时,教师可以开展“猜一猜”的游戏,即教师摆口型,学生来猜,还可以对调角色,让学生摆口型,教师猜,或者让学习小组一起来猜[3]。此种方法对于翘舌音“zhi、chi、shi、r”的区分,以及前后鼻音的区分等都非常有效。在课堂上,学生注意力集中,纷纷参与猜拼音的游戏,学习效率自然得到有效提高。

2.听一听。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设置“顺风耳”游戏,帮助学生复习读音相近的字母。教师为每位学生都准备一套拼音卡,由教师或者组长来报音,学生迅速找出相应的声母、韵母以及音节等,学生一边举起正确的卡片,一边读,比一比谁读得更快、更准确[4]。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报出韵母或音节的声调,让学生书空画出声调,并判断是第几声。这样教学,帮助学生分辨方言中一些平、翘舌音以及前后鼻音等,有效提高学生识别拼音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养成倾听的好习惯。

3.说一说。课本或课外读物中有很多汉字与音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大量阅读,多看拼音、多识字,同时说出声母、韵母和声调。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还可以组织“开火车”赛读游戏,当学生流畅地读出拼音时,教师对学生进行表扬,假如学生无法流畅地读,教师引导全体学生一起帮助他,并带领全体学生一起学习。另外,还可以开展“你追我赶”的游戏,由两个小组进行PK读,胜利的一组获得相应的奖励,失败的一组则每人需说出一个音节的声、韵母与声调。这样的游戏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了拼音知识。

跳水课堂笔记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学模式;多媒体;演示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152-02

一、大学物理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物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科学,然而在现实的物理教学过程中,由于课堂教学环境与教学设施的约束,二者无法实现有机而完美的结合。在给非物理专业的本科生开设的大学物理课程中,教师的理论课程讲授往往并不结合物理实验同步进行,学生对于物理本质现象的理解有时是靠教师用嘴“说实验”来获得的感性认识,物理教学似乎越来越“理论化”。尽管也开设了大学物理的配套实验,但是并不能与理论教学完全同步,而且与生活有关的物理现象并不能在精密的实验仪器中得以体现。物理教育在传授给学生必要的基础知识的同时,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如何发展和创新。学好物理学不仅对学生在校的学习十分重要,而且对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和进一步学习、更新知识,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物理学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物理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如何将经典内容与现代的物理概念相结合;如何将理论讲授与物理实验相结合。要想在有效的学时内,高效地实现物理教学的培养目标,就要求我们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充分运用到物理教学当中去,为教学模式改革寻求了途径。但是多媒体演示不能完全取代实物演示,所以应同时开辟课堂演示实验。

二、多媒体在大学物理教学中运用的优点

相对于“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而言,多媒体以其丰富的表现力,通过运用交替呈现的图像、声音以及动画将物理教学中某些晦涩难懂的变化过程、枯燥抽象的物理概念演绎得形象而且生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1.创设逼真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可以用动态的画面直观地演示物理课程所涉及到的实验现象和有关的物理规律,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和教学内容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同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演示教学方式具有形象生动、信息量大、便于保存等优点。比如在讲解静电场中导体的应用时,可以用电风吹烛的动画模拟或者视频来演示尖端放电现象;在讲解质点系的动量守恒定律时可以通过播放卫星发射的视频来增强说服力;讲角动量守恒时,可以播放花样滑冰和跳水运动员的视频来说明转动惯量在现实中的运用。因为这些内容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的模拟演示实验既增加了趣味性,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有利于知识的渗透,扩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

2.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物理学中的概念和原理以及运动规律的理解,需要借助于相应物理模型的建立。比如:理想气体的微观模型和电偶极子模型,借助于计算机可以建立逼真的模型,灵活地缩放物理图像,将物理过程生动形象的展现于学生眼前,变抽象内容为直观形象的物理图像,使学生对难懂的物理规律有一个全面准确的认识,从而增强学习效果,达到认知的高质量。

三、多媒体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局限性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优化了大学物理的教学水平,它可以把教学内容中不易表达和较抽象的东西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很难想象出来的物理过程通过电脑的实验演示得以具体化。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多媒体教学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1.信息量大,速度较快,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很多用多媒体授课的教师有这样的体会:虽然不用粉笔写板书和画图,但是感觉讲的内容反而更多了。这是因为投射到屏幕上的信息量增大了。以前讲某个物理学名词时,仅仅将其写出来,具体的定义是通过口述的,而现在所有的内容都显示在屏幕上。学生看屏幕往往就顾不上记笔记,而且思维一直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这样往往会很疲劳,反而不利于思考和对知识的吸收。所以很多学生感觉课上听懂了,但是课后很快忘记了,无形中加大了课后复习量。

2.多媒体演示实验缺乏可信度,不能完全替代实物演示实验。电脑的模拟实验有很多的优点,对一些具有潜在的危险而不便于现场演示的实验或一些硬件设备过于昂贵的实验,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得以实现。但是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本身的直观性和真实性在物理学中的地位是多媒体无可替代的,它也是检验物理原理的客观标准。所以不能完全用模拟实验来进行物理教学,它只是一项辅助的教学工具。

3.多媒体教学缺乏课堂的随机适应性。由于多媒体课件是事先已经制作好的,它的顺序性、教学的内容与模式都已经固定了,不利于教师的随堂发挥,反而使得教学欠缺一些灵活性。所以,授课教师应该转换教学观念,多种教学手段并用,不应当仅仅拘泥于课件所显示的内容。同时,应该提高自己的课件制作水平与运用水平。

四、课堂实物演示实验在大学物理教学中运用

众多的物理概念植根于现实世界的沃土之中,而且始终和它保持紧密的联系,而实验演示乃是体现这种联系的一根纽带。

1.重视演示实验教学,加强学生能力培养。目前,学生普遍感到物理“难学,难记,难理解”,其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教学过程当中缺乏与物理原理相对应的演示实验,学生不能在实验中得到训练和能力的培养。多媒体模拟实验虽然可以取代部分物理实验,但是由于学生无法亲自参与,因而缺乏真实性与可信度。演示实验是教师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演示,在操作的同时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的一种实验教学方式,具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效果直观形象富于启发性以及一些在多媒体演示实验中无法比拟的特点。

2.教师演示为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实物演示实验非常直观、生动,是物理教学中深受学生欢迎的一种形式。我们在教学中都会有这样的教学经验:无论是何种方式的演示实验,只要一开始,课堂气氛马上会变得十分活跃,学生的主动性与求知欲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但是往往在整个实验演示过程中,都是由教师来操作,有的同学就会看不太清楚,从而不同程度限制了学生智能和潜能的发展。所以在演示过程中,应该主张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加深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的规律。

3.转换观念,实验设施简单化。我们主张在多媒体授课的教室安排专用的演示实验通道,相关的物理实验可以随堂做,但是有些仪器设备非常精密与烦琐,所以应该尽可能的采用简单的仪器设备,甚至可以采用生活中易于取得的素材来做实验,这样学生还可以在课下自己动手来模拟。比如在讲述麦克斯韦速度分布率时的伽尔顿板实验,我们可以在木板上面钉上较为密集的钉子,然后把稍大的球状物通过孔隙投入,从而验证统计规律。

五、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近年来,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影响教学质量和人才素质培养的一个突出问题,随着教学改革和实践的不断深入,高校教师也在探求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当今社会素质教育的发展。那种认为演示实验占用教学时间,宁可用抽象复杂的语言描述来替代显而易见的实验现象和结论的做法,或是认为演示实验可有可无的认识是错误的。

1.课堂多媒体教学与实物演示实验相结合。借助计算机的模拟可以改变教学信息的呈现形式,这种教学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用动态的图像来直观的演示物理学当中涉及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如分子热运动,霍尔效应等。而实物演示应与之相结合,比如在介绍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时候,通过安培表、线圈以及一根磁铁就能很真实的观察到感应电流的产生。而在介绍其应用时,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以及动画来演示磁悬浮列车的工作原理。二者相结合就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结合各专业特点,努力推进教学手段多样化。由于大学物理课程是给非物理专业的学生开设的,因此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专业学科特点,有选择地调整相应的教学重点。比如给电子专业的学生授课过程中,可以强调电磁场的描述、场与场源的相互作用及矢量场的基本规律,因为这是“电路系统”中的能量及信息的物理基础;而给化学专业的学生授课时,又可以着重介绍理想气体系统及其热力学过程中的热功转换与热传递规律;同样对于数学专业的教学,因为数学中的函数、微积分等是物理教学的数学基础,而物理教学所讲授的矢量场中的高斯定理和环路定理又为数学教学做了物理铺垫。由此可见,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恰恰体现了创新,教师的教学手段也需要多样化。

3.授课过程中应注重“精讲多练”。大学物理当中有很多的公式,这些公式的背后都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物理内涵,或者揭示了某种物理现象以及物理规律,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应该更注重物理图像、物理意义的阐述,而不应把时间大量的花在细节的推导上面,而本末倒置,忽视了支撑物理大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这就要求我们“精讲”。

教师讲授完之后,应该留出部分时间来组织学生练习,并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做出分析和评价。通过提问、讨论、交流等形式与学生沟通,使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练习相结合,教学相长。很多学生感到上课一听就懂,下课一做题或应用起来就不会,这就是“教”与“学”没有很好的交互。所以,应该提倡“精讲多练”。

总之,大学物理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出有益于社会的高素质人才。当然,教学改革也不能固定为某种模式,它仍然需要我们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探求与改进。

参考文献:

跳水课堂笔记范文第4篇

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应当要求学生从对语文课程的认识、学习的目的、学习的方法等方面有全面的更新和转变。教师首先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理论实践结合,务虚务实兼顾,让语文教学从教和学两个方面都得到改革。

一、转变考试观――让学生由应付升学转而应对人生

相当多的学生把为了考试作为语文学习的唯一目的。他们习惯以高考考不考作为衡量学不学的唯一标准。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学生重视做题目而轻视读书。即使读也只是读课本,课本之外的一律不读。更有甚者,就是读课本也只读那些他们认为和考试有关的部分。仅仅为了考试拿高分而学习,在这样的功利目的驱使下,语文学习的过程必然毫无情趣可言,造成的后果就是学生越来越不重视自身语文素质的培养。赞可夫说:“追求分数对于掌握知识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学习教材变成了获取好分数的手段。知识本身对于学生并没有吸引力,而凡是未经过紧张的脑力活动而获得的东西,以及没有和兴趣结合起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没有兴趣的原动力,语文学习就会变得枯燥乏味;没有要学会的动力,也就很难出效率出成绩,更不会形成终身受益的知识和能力。针对这种情况,语文教学首要的问题就是要扭转学生的考试观。要让学生懂得高考只是人生过程中的一场考试,而不是人生的全部;高考检测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而这种综合素质要求我们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接纳更丰富知识的胸怀。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教师有责任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人生处处有考场,升学考试只是其中之一。学习如果只能应对升学考试,绝对是没有眼光的。要想在每一次“考试”中取胜,单有语言知识和能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大量的生活知识和处事能力,更需要正确的人生态度。而这些,除了从生活中观察体验学习之外,还可以通过读书间接获取。教师不仅应该对学生晓之以理,让学生懂得通过读课内课外的各种书籍,获取种种人生知识,为形成生活和工作能力打下基础,是应对人生考试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而且要把读书作为重要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去自己学会生活。教师应该成为指导和帮助学生应对未来社会生活考试的良师益友。

发展的社会提出了终生学习的理念,而终生学习的基础和终生相伴的武器之一就是语文。这里所说的语文不是单指那种能够解答语文试卷上的问题的知识和能力,而是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有关的语言问题所需要的阅读和写作、理解和表达能力。这种阅读的灵性和写作的悟性不是靠做题目或只学课本所能解决的。通过读,获取各个领域的新知识;通过写,表达自己对新事物的思考和认识,从而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如果这方面的功课不到家,即使应对了升学考试,也应付不了新的工作和新的生活的要求,过不了社会考试这个关。因此,教师要以现实为例,帮助学生转变学习观,教育学生着眼未来,引导学生广泛涉猎,博览群书;尤其要走出教材,多读新书。不但通过读书与社会生活更加密切地接触,而且为进一步学习新的知识做好必要的铺垫,让自己有条件跟上社会发展,永立时代潮头。在这方面,不仅要改变部分学生把读课外书当成读“闲书”的思想,而且可以开设阅读课,在课内阅读教材以外的各种读物,为未来的学习积累必要的知识,为应对当前和未来的种种考试奠定必要的基础。

“高考考什么就学什么”,这种说法看上去是没错的,但细究起来,这说法又会带来严重的问题。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学习,往往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对立。学习目的过于直接,学习活动的针对性过于具体,就不可能形成综合的、复杂的语文能力。道理很简单,考试是检测学习的结果如何,学习则是形成结果的一个过程,二者有联系却不能等同。跳水运动员空中转体等高难动作是结果,但它的得来却不是一上来就直接练这个动作。登上最高峰是目的,但一步步的攀登是过程,少了必要的环节就不能到达峰顶。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懂得语文学习的内容同样不能仅仅等于高考的内容。譬如朗诵、复述、理解课文插图、背诵课文等,高考都不考,但这些却不能不要,因为这是语文能力形成的途径和方法。实践也证明,目的过于“明确”,“明确”到心中只有高考;针对性特强,强到非高考内容不学,其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的。相反,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参与种种不以“语文”称之的活动,不知不觉中倒会形成高考所要求的理解和表达的能力。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不盯着高考,反倒有助于高考。改变考试观,探索素质教育和应试的契合点,寻求既应对高考又应对人生考试的双效途径,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师生重要的任务,应当在这方面下工夫。

二、转变学习观――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语文学习的内容主要是来源于课本知识,殊不知,在课本以外的生活中,可以获得许多有用的而课本中得不到的语文知识、能力和体悟。让日常生活语文化,时时刻刻同语文在一起,定会使语文的学习丰富多彩,富有成效。姑且不说看电影电视可以直接跟语言文字和文艺文学接触,同课堂上一样感受语文,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角落都有语文在,都可以从中学到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教师应当要求和指导学生睁开一双语文的眼睛,从语文的角度去观察生活,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去发现语文知识,锻炼语文能力。走在街上,看到各种标识和广告,可以发现有无用字用词的不当或汉语拼音的错误;走进商店,见到物品上的广告词和说明书,就去体会语言表达生动与否和准确与否;去公园看到楹联和匾额,则去领悟和品味它的意义和意境;甚至看到路牌和标语,也去推想它的意义和作用。当然,教育学生从平时的交际中学语言更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听到别人的表达简洁清楚、绘声绘色、幽默风趣的,主动学习之;听到表达不清楚的、不准确的、不得体的,从反面吸取教训,或者设想一个正确的替代。这样,把语文同生活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大课堂,肯定会使语文学习更加有趣味,更加有实效。笔者曾在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课题研究时,让学生从生活中选一个方面,从语文的角度去分析研究,发现规律,获得认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譬如有的学生对店名厂名进行研究,研究好的店名有哪些语文的要求;有的学生对桥名进行研究,管窥语言的变化和文化的时代性;有的学生对小区名称进行研究,体会名称中的诗意和情趣。诸如此类,以现实生活中的现象为素材,进行语文思考和研讨,学生个个热情饱满,行动自觉,在饶有情趣的实践活动中体会和学习语文,效果是不言而喻的。而这一切,首先需要学生在语文学习观念方面有新的认识,走出语文学习就是从课本上和练习册上学的认识误区,焕发出一种自觉地在生活中学习的意识。

学会去发现,也学会去“爱”。发现生活中的善、恶、美、丑……更去爱山,爱水,爱周围的人,爱植物,爱动物,爱看书,爱收集,还有爱种植,爱采摘,爱参观访问......爱生活就是爱语文。教师有意引导学生习惯性地走出课堂,感悟生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实践活动,把语文学习延伸到校园和社会生活中去,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从而使他们的情感更丰富了,头脑中储存的东西更多了,语文学习的天地变得更开阔了,从语文的角度思考的机会更多了,语文的能力也就随之提高了。

让学生语文学习生活化,使学习成为学生的需要。很多人曾经依据调查得出结论,说现在学生最不喜欢的学科就是语文。但是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另一种现象:不少非语文学科的老师反映,在他们的课堂上某某同学看小说;许多家长跟老师说,孩子长大了,不爱与父母交流,却经常躲在屋子里写带锁的日记;也有一些学生要求加老师的QQ,要与老师聊天;更有一些同学请老师去看他们的空间和博客。而且当我们深入了解之后会发现,他们聊天、写日记、写博客的水平,远比我们印象中的语文水平要高许多。这些情况让我们意识到学生并非不喜欢语文,而是不喜欢那种古板的、以应对考试为目的的语文课堂教学。看小说、写日记、开博客等何尝不是语文?这里的“看”“写”“开”又何尝不是在学语文?正是因为学生不是以上课的心态来对待这样的语文学习,他们才不会有负担和压力,所以才能愿做和做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无兴趣则很难学会学好。有强烈的升学愿望的学生,强迫自己考什么学什么,但无法逼迫自己考什么喜欢什么;而升学要求不强烈或毅力还不够顽强的同学,则更是由着自己,不肯在语文课堂学习方面下工夫。在这种状态下想要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卓有成效,显然不应把希望只寄托在那种应对高考的语文教学上。如果我们不仅支持学生所为的时尚生活,而且让学生认识到这些生活中处处可以学习语文,引导他们把语文学习和自己喜欢的事情结合起来,使语文学习成为一种自觉的生活,那么,学生的语文能力不可能不得到提高。学生可能不爱语文,但他们爱生活,特别是爱时尚的生活,把语文学习跟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使他们在生活的同时收获语文的成绩,这的确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思路。譬如节日手机短信创作比赛,母亲节博客交流,精彩的聊天记录评析等,让学生在完全没有“语文学习意识”的状态下学习和实践着。当然,传统的朗诵会、演讲会、辩论会、读书报告会等一样可以使学生兴致盎然地处在语文的氛围中,潜滋暗长着语文的知识和能力。教师有意地给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带领学生走进情境去“生活”,不知不觉中提高着语文能力,这不仅与当前注重素质测试的高考不矛盾,而且使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能力得到锻炼,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转变作业观――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在相当多学生的观念中,作业就是做练习题,或者抄写、背诵之类的要求,而且也很少有教师把读课外书、参加与语文有关的活动作为作业,经常性地对学生具体提出要求和检查。而我们知道事实上这些方面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极其重要,从长远的角度讲,远比做所谓的语文练习之类的书面作业要重要得多。要想让学生语文能力切实有效地得到提高,毫无疑问,必须首先在这方面转变观念。

教师要首先转变观念,调整思路,不要把作业限定在教材,要把目光投到课外。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带动学生的观念和行为转变,把训练的重点由传统作业转移到实践性的、生活化的听说读写上来。首先,要把课外读写作为一项常规作业来要求,不仅在内容、方法等方面提出要求,而且要量化成具体要求进行检查。每天读写多少字,每月、每学期读写多少字,定期检查评比,予以必要的鼓励和督促。有的老师要求学生阅读和摘抄结合,阅读和写作结合,检查摘抄笔记和阅读随笔,这是很好的方法,长期坚持,对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必定会有很大的作用。在这方面,笔者认为,读写的数量非常重要,布置和检查读写作业,在一定阶段――特别是早期,主要应以检查读写的数量为主。为了能更好的督促学生多读,笔者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每天读2篇文章,或者长篇中的2章(或6-10页)。为便于检查,要求学生在读书笔记上至少写出:阅读时间,读物名称,作者姓名,一两句话概括出所读的内容,然后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对于有特殊原因暂时耽搁没有完成的,可以弹性地放宽时间补上。在写的方面,淡化命题写作,而要求学生养成写日记、写随笔的习惯,每周不少于2000字,全年不少于10万字。当然,除了字数的要求和检查外,对写作的内容和方法做些必要的讲评和指导是很自然的事情。这样每年阅读100万字左右,写作10万字左右,学生得到持久而扎实的锻炼,读写能力毫无疑问会得到极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养成的读写习惯会让学生终身受益,善莫大矣。其次,除了课外读写之外,学生还应有其他类型的语文课外实践作业。诸如跟课文相关的资料查询,专题调查,热点评析,心得交流等,把课堂教学向现实生活中延展,把书本和生活有机结合,让学生的作业涉及听说读写的各个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当然这些作业不一定是每一项全体学生都做,也不一定都要独立完成,可以个性化的布置,灵活性的要求,不同程度的提高。再次,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意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动脑、动手、动口,兴趣盎然地完成各种各样的作业,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譬如给学校的道路取名,给校园不同的景点题写名片,给某个或每个老师致颁奖词,经典台词欣赏交流,制作“我的名言”“我的作品”“我的网页”,编写校园专题片脚本等等。这些作业无论是书面的还是口头的形式,关键都要落实检查,督促鼓励每个学生都要去完成,而且要检查批改,及时评价,从而影响和校正学生的作业习惯。除了通过这些具体的作业来强化学生的作业观的转变之外,更要有必要的务虚,让学生懂得这种实践性的、生活性的作业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游戏,而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必要手段和过程。学生思想上重视,积极主动地去完成,让自己认真去实践,才会真正有效地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在这方面,一是晓之以理,帮助部分学生克服轻视实践性作业的错误思想;二是严格要求,帮助学生形成这种实践习惯;三是及时讲评,激励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热情。这样,虚实结合,让所有学生都把联系的重点从以做练习题为主,转向全身心地投入到听说读写的语文活动中去,从而使学生的语文能力扎扎实实地在实践中成长起来。

观念的转变必将带来行动的变化,学习目的、学习重点和学习方式的改变,一定会带来学习效果的不同,从转变学生观念入手来改革语文教学,无疑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相关期刊更多

游泳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体育总局

中国合作经济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吉林勘察设计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