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范文第1篇

一、在绘画活动中实施中华文化启蒙教育

绘画活动是引导幼儿运用各种绘画工具和材料,如蜡笔、油画、彩色铅笔、彩色水笔、毛笔、纸、布、绢、水粉颜料、墨等等,通过线条、色彩、形状、构图等美术语言来表达幼儿的所思所想,创造出多样的视觉形象。绘画活动是幼儿美术教学活动的主要部分,幼儿绘画只是手段和方法,画画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通过绘画这一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创造性,培养美的情操和陶冶美的人格。幼儿教育工作者应激发幼儿主动观察,给予幼儿自我表达的机会,使绘画活动成为幼儿表达自己情感的有效途径。幼儿的绘画并非要求幼儿真实地将事物的逼真形象再现于纸上,而是将画纸作为幼儿表达自我的舞台,任由幼儿发挥。通过丰富多样的绘画活动,幼儿能从中认识这个美丽的世界,陶冶情怀,从而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二、在手工活动中实施中华文化启蒙教育

手工即运用各种手工工具和材料,如剪刀、尺子、胶水、纸、泥巴、橡皮泥、石头、竹片、果壳、木块等物品,通过剪、粘、刻、织、捏、折等方式,用一些素材塑造一个完美的形象。广博的中华文化中蕴藏着许多古老的人们留给我们的宝藏,他们凭借自己的智慧创作、传承下来了丰富的手工艺术,这些手工艺术融入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使得我们的世界更加美丽多彩。幼儿教育工作者应从这些丰富的手工艺术中寻找一种容易被幼儿接受的切入点与方式,寓教于乐,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实施中华文化启蒙教育

幼儿美术素养的提高来源于其美感的逐步升华,而幼儿美感的形成与提升则是在感受和欣赏美术作品、自然景物和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在感受形式美和内容美中丰富审美经验。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积淀了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教师可从丰富的传统文化中选取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优秀作品,借以促进幼儿健康发展。教育工作者选取的美术作品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心理发展阶段。

幼儿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是有选择的,幼儿的眼睛更关注那些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相关的、适合其接受水平的事物,他们接受什么及其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内化程度是受其感知能力和情绪情感制约的。因此,作品形式要多样化,将传统中华文化展现在幼儿面前,给予幼儿最直观的感受,帮助幼儿形成美的认知与体会。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幼儿能产生直观感受,有自己的关注点和理解,为促进幼儿对作品内涵有更深的感悟,则需要教师给予指导,启发幼儿。教师可根据作品内容先做一些欣赏提示,比如作品中有哪些人物或事物、他(它)们在做什么,分析其特征、关系,然后让幼儿自己欣赏,并引导幼儿将自己的感悟尝试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教师也可创设与特定美术作品相关的情境,选取有感染力的音乐作为幼儿欣赏背景,或配之与美术作品相关的故事,使幼儿对作品内涵有更深的体验,从而展开丰富的想象。 转贴于

中华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祖先留给后人的宝贵文化遗产。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传承我国民族精神,使中华传统得以延续的必要途径,其实施在于厚积人文底蕴、激发民族精神。幼儿园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应充分利用得以保留的文化资源,如我国传统节日的由来、杰出名人和民族英雄的事迹等,给予幼儿以中华文化启蒙教育,以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使我国的优秀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四、传统文化与正常教育相结合

当今社会中现代化教育也很重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应运用科学的形式和良好的内容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由今引古:结合本地特色从实际生活引导幼儿感知传统文化,包括建筑特色、地方文化等。

中外包容:对外来文化要适当接纳,在设计和组织传统文化教学活动中应合理引用。如,和幼儿交流中国的饮食时就拿幼儿熟悉的“肯德基”、“麦当劳”相比较,使幼儿更好地把握传统饮食文化并在与外来文化相比较中形成客观、平等的态度。将中国传统文化放在多彩的外来文化中,让幼儿体验不同的文化,传统文化教育也就更加生动。

五、在日常生活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可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使幼儿从一点一滴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彩。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范文第2篇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国人民数千年文明智慧的结晶,博大精深,是我们的文化母体。如何充分发挥幼儿教育的特殊功能,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从而达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这是一个必要的课题,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有着传承中华文明的使命与责任。

1在绘画活动中实施中华文化启蒙教育

绘画活动是引导幼儿运用各种绘画工具和材料,如蜡笔、油画、彩色铅笔、彩色水笔、毛笔、纸、布、绢、水粉颜料、墨等等,通过线条、色彩、形状、构图等美术语言来表达幼儿的所思所想,创造出多样的视觉形象。绘画活动是幼儿美术教学活动的主要部分,幼儿绘画只是手段和方法,画画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通过绘画这一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创造性,培养美的情操和陶冶美的人格。幼儿教育工作者应激发幼儿主动观察,给予幼儿自我表达的机会,使绘画活动成为幼儿表达自己情感的有效途径。幼儿的绘画并非要求幼儿真实地将事物的逼真形象再现于纸上,而是将画纸作为幼儿表达自我的舞台,任由幼儿发挥。通过丰富多样的绘画活动,幼儿能从中认识这个美丽的世界,陶冶情怀,从而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2在手工活动中实施中华文化启蒙教育

手工即运用各种手工工具和材料,如剪刀、尺子、胶水、纸、泥巴、橡皮泥、石头、竹片、果壳、木块等物品,通过剪、粘、刻、织、捏、折等方式,用一些素材塑造一个完美的形象。广博的中华文化中蕴藏着许多古老的人们留给我们的宝藏,他们凭借自己的智慧创作、传承下来了丰富的手工艺术,这些手工艺术融入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使得我们的世界更加美丽多彩。幼儿教育工作者应从这些丰富的手工艺术中寻找一种容易被幼儿接受的切入点与方式,寓教于乐,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3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实施中华文化启蒙教育

幼儿美术素养的提高来源于其美感的逐步升华,而幼儿美感的形成与提升则是在感受和欣赏美术作品、自然景物和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在感受形式美和内容美中丰富审美经验。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积淀了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教师可从丰富的传统文化中选取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优秀作品,借以促进幼儿健康发展。教育工作者选取的美术作品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心理发展阶段。

幼儿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是有选择的,幼儿的眼睛更关注那些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相关的、适合其接受水平的事物,他们接受什么及其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内化程度是受其感知能力和情绪情感制约的。因此,作品形式要多样化,将传统中华文化展现在幼儿面前,给予幼儿最直观的感受,帮助幼儿形成美的认知与体会。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幼儿能产生直观感受,有自己的关注点和理解,为促进幼儿对作品内涵有更深的感悟,则需要教师给予指导,启发幼儿。教师可根据作品内容先做一些欣赏提示,比如作品中有哪些人物或事物、他(它)们在做什么,分析其特征、关系,然后让幼儿自己欣赏,并引导幼儿将自己的感悟尝试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教师也可创设与特定美术作品相关的情境,选取有感染力的音乐作为幼儿欣赏背景,或配之与美术作品相关的故事,使幼儿对作品内涵有更深的体验,从而展开丰富的想象。

中华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祖先留给后人的宝贵文化遗产。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传承我国民族精神,使中华传统得以延续的必要途径,其实施在于厚积人文底蕴、激发民族精神。幼儿园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应充分利用得以保留的文化资源,如我国传统节日的由来、杰出名人和民族英雄的事迹等,给予幼儿以中华文化启蒙教育,以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使我国的优秀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4传统文化与正常教育相结合

当今社会中现代化教育也很重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应运用科学的形式和良好的内容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由今引古:结合本地特色从实际生活引导幼儿感知传统文化,包括建筑特色、地方文化等。中外包容,对外来文化要适当接纳,在设计和组织传统文化教学活动中应合理引用。如,和幼儿交流中国的饮食时,就拿幼儿熟悉的“肯德基”、“麦当劳”相比较,使幼儿更好地把握传统饮食文化并在与外来文化相比较中形成客观、平等的态度。将中国传统文化放在多彩的外来文化中,让幼儿体验不同的文化,传统文化教育也就更加生动。

5在日常生活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范文第3篇

一、题材选取的民族化

动画创作的题材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1.民间传说。 2.古典神话故事; 3.谚语、寓言或成语故事; 4.童话故事; 5.宣教片; 6.科学幻想故事; 7.现实题材。

我国动画制作人在上述七大类题材的基础上,加入了许多传统文化内容,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化题材,其中常见的国产动画民族化手法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在动画题材中融入传统精神,用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如乐善好施的《人参娃娃》,惩恶扬善的《九色鹿》等。这类题材作品题材有着浓厚的道德化、伦理化倾向,与儒家哲学的伦理性有着一定的必然联系。二是在动画题材中融入传统美学观念,以培养新一代对“中国美”的认知。如《牧笛》等就以淡雅、清丽的中国山水画为动画风格,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高雅内涵。

二、传统叙事模式的叠映

我国动画诞生于民族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文明古国,所以受传统文化思想影响较明显,尤其是受我国一些传统的文学巨著影响颇深,因而呈现出“传统叙事模式的叠映”的表现特征。具体而言,笔者认为国产动画中“传统叙事模式的叠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单线顺序式的戏剧性结构

单线顺序式的戏剧结构是我国传统文学作品中最为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叙事结构,即“起承转合”的结构范式,

是较为传统规范的标准三段式结构,其遵循“凤头、猪肚、豹尾”的写作方法。我国动画尤其是一些长篇动画经常采用这种传统的单线顺序式的戏剧性结构,全篇围绕一个主要人物或是一个事件作为主线,以双方的矛盾冲突作为突破点,以冲突的演变为叙述线索,从而形成开端、发展、、结局的叙事结构,例如经典动画《大闹天宫》就采用的是以孙悟空与天庭之间的矛盾为主线的单线顺序式的戏剧性结构。

(二)说书人叙事模式

说书人叙事模式起源于我国宋元时期的“说话”艺术,是我国所特有的一种叙事方式,也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方式。这种叙事模式更符合受众的接受心理,同时也有利于指导观众理解题中之意。受此影响,我国早中期的动画片也常常采用这种说书人叙事模式,以一种“画外音”的形式表现出来,如《金色的海螺》等,叙述者的声音与画面景色协调发展,提升了受众对动画影片理解的准确度,加深了受众对动画片的印象。

三、审美情趣中的古典韵味

虽然动画属于一种外来艺术文化表现形式,但我国的动画艺术创作受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影响较深,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民族化、本土化的艺术特征,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的审美情趣已然深入动画精髓,在相当一部分国产动画中浓郁的古典韵味贯穿其创作过程的始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中和之美。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就在《关雎》中提及“乐而不、哀而不伤”的中和思想。经历代文人的探讨和延伸,中和思想用来指导各种形式的艺术创作,当然也体现在我国的动画创作中。我国多数动画片在角色造型、故事情节阐述以及情感表达方面都严格遵循“中庸”之道,既不过但也及,从而形成了一种圆润敦厚、和谐适中的动画氛围,符合我国“有礼有节”“团圆美好”的传统理念。首先,对于喜剧动画,其“克制内敛、乐而不”。如《愚人买鞋》等,其喜剧的表达让受众领略到了一份恰到好处的愉悦之情。其次,对于悲剧动画,其“含蓄隐忍、哀而不伤”。如动画影片《梁祝》中男女主人公生死后双双化蝶,以另外一种方式延续了爱情的所在,在悲伤的结局上加上了一点喜剧的“尾巴”,继而抚慰了受众原本悲痛的心灵。

其二,抒情写意。受道家美学思想的影响,我国一些动画作品以抒情写意为主要创作思路,更多的是对个人心灵以及世间百态的感悟和探求,是对人与自然、社会之间关系的哲理性思考,追求的是一种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意境。因为中国水墨画本身就讲求抒情写意,所以《牧童》《山水情》等水墨动画在这一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突出。除却水墨动画,用其他表现手法制作的部分国产影视动画也有这种特性,如《三个和尚》 (图一 )。

四、对传统民族文化的突破与创新

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动画作为一种大众欣赏艺术,所表现出的人物性格、行为方式也应与时代接轨,符合当代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样各个年龄段的观众――尤其是小观众在观看影片的时候才不会对片中的角色产生距离感,进而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影片当中。同样道理,我国的传统文化虽然是国之瑰宝,但是也不能一味的照搬、只有继承没有发展,如果这样,传统文化就会如同博物馆里的古董一样,除了让观众“欣赏”和一些“研究价值”,并未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实质性作用。所以,把传统文化注入到动画艺术中来表现,笔者认为也应该有所突破和创新,这样才能更容易的被当代受众群体所接受,尤其是对思维活跃的青少年儿童受众群体,国产动画影片《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下简称《大圣归来》)在这一点上就做的比较出色。以其人物设定为例,《大圣归来》改编自《西游记》,里面的人物背景设定有很多原著的影子――孙悟空大闹天宫后被如来佛祖压到五行山下、猪八戒依然又懒又馋《大圣归来》又做了极大的突破创新:孙悟空虽然是被“唐僧”解除了封印,但是此“唐僧”却不是去往西天取经的成年唐僧,而是幼年的唐僧――江流儿(图二);孙悟空也不是如原著里性格那么乐观幽默、法力无穷,而是由于封印并未完全解开,没有通天法力,失去部分“自由”的忧郁版“大圣”等等。这些改变虽然没有遵循原著,但是却符合当代人的情感,这种颠覆的手法更能大增现在观众的好奇心,随着剧情的发展牵引人心,使得观众关注角色的命运发展。

五、结语

现如今,动画这种寓教于乐的休闲娱乐、教育方式已经被广大家庭所喜爱并接受,随着时代和动画艺术的发展,绝大多数影院版的动画片制作精良,做到了老少皆宜,阖家喜爱。因此,在动画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及理念能够比较轻松的向国内外传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在这一方面,我国老一辈的动画艺术家已经给后人作出了表率。现代科技的进步使得动画的表现方法更加丰富,当今的动画人在掌握过硬的动画创作与制作技巧的同时也应该多学习、领悟我国博大深远的传统文化精髓,并将其注入到动画创作当中。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这样,我国的动画艺术才会屹立于世界动画之林。

参考文献:

[1]杨晓林.《红孩儿大话火焰山》对中国动画业的启示[J]. 电影艺术,2006(2) .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音乐教学 幼师课程 民族传统文化

作为一名幼儿师范学校的音乐教师,我经常对于孩子们在音乐文化常识,尤其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认识上感到担忧,每当我提及相关问题时,她们总表现出一种迷惘或事不关己的状态。那么,如何将传统民族文化渗透到音乐课堂中呢?我开始尝试在我所承担的三门课中进行民族传统文化的渗透。

一、音乐欣赏课中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欣赏

在欣赏课上,只要学习民族民间作品,很多学生想到的就是“土”、“侉”这样的字眼,认为民族器乐的演奏方式和民歌的演唱内容让他们难以接受,产生抵触情绪,不能真实地感受作品的内涵情感,从而无法把握作品内蕴的深刻含义,更谈不上对祖国音乐文化的共鸣。为了使学生熟悉各民族的音乐,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欣赏课的内容选择上,重点突出了民族乐器的介绍、民歌的欣赏、戏曲知识的普及。但是,对于这些从小就对爷爷奶奶们听戏或演唱民歌嗤之以鼻的“90后”学生,教学方式方法的更新是我目前研究的重要课题,针对这一问题,我从课的引入、课堂的互动等方面,让学生从看、听、唱、做这几个方面立体地认知所要欣赏的作品,通过循循善诱,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鉴赏水平,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音乐作品的情感。

1.民族器乐作品的欣赏

如今有很多的学生,若不是很小的时候研习过民族器乐,那么对民族器乐的了解将少之又少。所以在给他们欣赏之前,我收集了大量的乐器实物,从乐器的起源、构造、发声原理、音色特点及代表作品对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对每样乐器有立体的概念,从认知因素调动情感因素,激发对民族器乐的兴趣。例如在学生欣赏二胡曲《二泉映月》,课的引入时我运用自己的特长,在课堂上现场演奏了一段,由于现场的气氛、音效大大超过多媒体的音效,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从而为后面的课程开展做好了铺垫。利用学生刚刚萌发的兴趣,我趁热打铁,给学生介绍了二胡的起源、构造及我国二胡界著名的大师华彦钧、刘天华等,让学生进一步直观地了解该乐器。为了让学生深刻地体会作品的内涵,我让学生带着问题欣赏,让他们讲述该作品体现了怎样的情景。很多学生都从作品的名字入手,认为是描写美好月色的情境。于是,我又把该作品的创作背景对学生做了详细的介绍,讲解了华彦均困厄的人生及与命运的抗争。把这些情感因素与作品欣赏结合起来,提升了学生的欣赏层次,感受到音乐给他们带来的精神上的享受。另外,我不仅仅停留在传统器乐作品上,为了让民族器乐更贴近他们的生活,我在课的内容选择上加入了一些现代因素,选择了一些具有流行元素的民族器乐改编曲让他们欣赏,比如女子十二乐坊的《青花瓷》、《茉莉花开》等,让他们感受民族文化和现代时尚元素相碰撞所形成的富有冲击力的视听效果。这个环节深受学生的喜爱。

2.民歌的欣赏

在民歌欣赏中,为了让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我的切入点从一张地图开始,让学生先了解地域文化,再进行作品欣赏,而且我选择的音乐作品都是采风得来的原生态作品,没有伴奏,把各地的音乐风格、作品的旋律线讲解到极致,让学生欣赏到原汁原味的民族音乐作品,通过音乐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习惯风俗,带领学生通过音乐欣赏开启音乐之旅。例如,在学生欣赏江苏苏州民歌《姑苏风光》和陕北民歌《跑旱船》时,我针对两首作品不同的旋律线进行引申,《姑苏风光》这首作品旋律的走向是围绕宫音上下不超过三度进行旋转,结构细腻,作品委婉动听,好似苏州语言一样,吴侬软语,绵软动听。而陕北的《跑旱船》在第一小节时就出现八度的跳跃,旋律走向高亢、大胆,和陕北的语言特点不谋而合,学生通过他们易于接受的方式欣赏,不但提高了审美鉴赏水平,还通过主动调查收集,深入了解民族民间音乐的社会功能,从对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了解开始,进一步让音乐的美感慢慢滋润幼小的心灵,从而达到喜爱民族传统文化的目的。

3.戏曲知识的普及

相比较民族器乐及民歌的赏析,学生对戏曲方面知识可谓知之甚少。在对京剧片段《贵妃醉酒》的欣赏中,为了让学生了解国粹的起源,戏曲里行当、念白、唱腔、伴奏乐器、身段表演等,我采用多种教学辅助设施,让学生认识各种脸谱的含义,实际操作水袖,听辨唱腔所属的派别。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体验激发他们欣赏戏曲的兴趣,提高学生欣赏戏曲的审美能力,加深学生热爱民族艺术的感情。对国家的戏曲艺术有深层次的了解,从自身的感受体会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在其中感受民族文化的美感,从内心深刻体会戏曲艺术的情感特征。

二、声乐课上的中外民族歌曲演唱

在这几年的声乐教学中,很多学都有这样的现象,不爱唱民歌,认为民歌土,特别是带有地方腔调的作品,在演唱时居然能笑起来,本来一首优美的中国元素的作品,给他们演绎成幽默曲。为了让学生摆脱对中国民歌“土”的观念,我从他们喜欢的“洋”作品入手。

例如我让学生演唱匈牙利民歌《森林》,歌词大意是:“森林,到处都有马罗切克在生长,各种各样的鸟儿在绿林间飞梭。虽然我不能派一只鸟儿飞去告诉你,是你给了我快乐,温暖和幸福,我的朋友,我将永远珍惜,你最珍贵。”在演唱时,我让学生注意其中重复出现的节奏,这些都是匈牙利民间音乐的典型特征。还让学生用这个节奏跳了一段匈牙利国家民间舞蹈。学生沉浸在美妙的歌声中,学生都很喜欢这种异域风格的作品。于是,我告诉学生,对于我们来说,国外的民族音乐是新奇的,我们从内心乐于接受它们,我们那么喜欢别国的民歌,为什么不了解和熟悉本国的民族歌曲呢?于是我在声乐课上常常是这样的中西同步和对比,让他们知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在对比中,我讲解了东北民歌《看秧歌》。首先,我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把学生的思路带到东北农村过年扭秧歌的气氛中,并且让学生演唱时强调咱们民族特有的五声调式,加入的二声部声部色彩比较明亮,让学生重点突出新年欢快愉悦的演唱风格,尾声处的三小节长音表达的是期待和情郎相见的情感特征,加重作品的喜剧色彩。在课堂上,我没有采取先练声再唱谱的基本教学方式,而是以情带声,引导学生用什么样的音色和情感歌唱,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民族音乐的特点。在教学中,我加入了秧歌舞的欣赏,让学生对比中外民族音乐旋律、节奏的不同点,进一步了解本国民族文化,唤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学生从一开始“看热闹”的最低层次的演唱,慢慢转化为能感受作品内涵的情感,进一步升华到在演唱中能把握作品内蕴的深刻含义,实现对民族文化的进一步了解。

三、琴法课上的民族音乐作品演奏

在钢琴课上,我让学生学习汉族歌剧插曲《北风吹》、藏族民歌《弦子舞》、新疆民歌《葡萄熟了》等各民族的钢琴曲,每个民族音乐都有其特点,让学生感叹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我校有一部分藏族学生,学生也有不少藏族好朋友,对这个民族有一定的亲切感,我就从藏族音乐作品上进行引入,如在学习演奏藏族民歌《弦子舞》时,为了让学生感受热烈、欢快的节奏和充满丰收的喜悦之情,我特意请来藏族班的学生为汉族学生现场表演弦子舞,并讲解该作品的创作背景。藏族学生表现对自己民族的喜爱和自豪,这种情感深深触动了学生,在学习民族音乐作品时更用心和努力。

另外,我还充分利用自己的专长,通过自己边演奏边讲解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二胡曲改编的钢琴曲《二泉映月》、古曲《春江花月夜》等。这些经典乐曲深深地打动了学生,让学生体会到中国文化的精深。

让学生从民族音乐里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风采和精髓,从而把民族的音乐通过各种方式传输给不了解它的人,激发民族自豪感,真正理解“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的含义,在音乐的教育中,潜移默化地渗透民族传统文化。在教学中,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继承、弘扬、发展民族文化的同时,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形成音乐学习中欣赏美、创造美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艺术欣赏.人民教育出版社.ISBN:9787107201530.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族传统文化 学前教育 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41-02

一、引言

民族传统文化是某一民族在长期共同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的精神文明智慧的结晶和价值的取向,民族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包括了民族的饮食习惯、衣着特征、住宅特色以及文字、文学、科学等方面的内容,民族传统文化作为意识形态,是社会和经济发展进步的产物[1]。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建立在几千年的物质繁荣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中国是东方文明古国,是传统的礼仪之邦,中国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智慧是我国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精髓。随着经济与科技空前发展,传统的民族文化对当代人类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取向依旧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养成作用,历史反复证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不能摒弃民族传统文化的文明成果,否则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就会缺少主心骨和向心力,就会出现道德危机,可见,民族传统文化在引导国民的教育、学习和生活养成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2-4]。

由于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民族传统文化对国民的性格、情操、品质、伦理道德的培养具有较大的影响和促进作用。民族传统文化对学前教育具有较为重要的引导作用,学前教育是人生接受教育的第一阶段,主要原则和方法有“蒙以养正”“早喻教”“严慈相济等[5]。随着当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学前教育方法,常见的如启蒙教育、中英文双语教育等。学前教育是人生的底色教育,对一个人的性格、作风、习惯、道德品质的严惩具有细微的感知和影响作用,因此,学前教育影响着幼儿的世界观。在生活日趋富裕的时代,人们对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从小看大,三岁至老”,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采用民族传统文化思想进行学前教育的启蒙,进行伦理道德规范,在学前教育中强调礼貌养成,促进幼儿养成好的作风品质,尊重他人,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端正志向,向善背恶。本文研究民族传统文化在高师学前教育课程开发中的应用。首先分析了民族传统文化与学前教育的关系及民族传统文化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然后进行了民族传统文化在高师学前教育课程开发中的实践应用,分析了民族传统文化在学前教育的基本内容设置,促进学前教育中伦理道德规范的养成和生活常规的基础训练形成,严慈相济,教爱相辅,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二、民族传统文化与学前教育的关系

学前教育在中国现代学前教育中扮演中极其重要的角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对学前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增强,然而我国的学前教育还处于摸索发展角度,对学前教育的内容配置、课程设置以及教育体系、学前教师的人才培养等方面还存在的欠缺。学前教育是先进的科学的成果逐步融合的结果,学前教育主要原则和方法是建立在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基础上中国传统学前教育是在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中形成和发展的。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建立在中国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比如在学前教育和启蒙教育中,引入《三字经》、《弟子规》等课程的学习,就是在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学习的基础上,促进幼儿的人格品质和道德规范的养成。可见,民族传统文化与学前教育存在着指导性建设作用的关系。

首先,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的根基,而学前教育是人生的底色教育。在学前的幼儿教育中,通过民族传统文化的洗礼,使得幼儿在古韵古色中感受中国民族传统的仁义大度以及伦理道德,去孔子那里寻找智慧,汲取东方传统伦理的精髓,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幼儿的世界观的养成,尊老敬长,蒙以养正,乃圣功也。促进幼儿养成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接受生活常规的基础训练。

其次,民族传统文化对学前教育中的道德教育发挥着基础性的指导作用。《大学衍义补》中指出:“古人为教,方其子在胞胎之中,已谨其所感”,他认为,“教小儿当以正”,通过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使得幼儿养成基础的道德准确和道德规范,通过本土文化与世界先进文化的有机融合,形成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培养幼儿分辨善恶是非、端正志向。

再次,民族传统文化对学前教育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组织形式和实施原则等方面具有规范价值和作用。中国古籍中保存着多种“幼仪”“童子礼”之类的规范,通过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悬系,按幼儿发育阶段提供合理的教育计划,指导学前教育的内容、组织形式的实施原则的形成,构建治家教子的典范。

三、民族传统文化在幼儿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分析

学前教育在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中形成和发展的,中国的儒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学前教育的社会基础和文化背景。在幼儿的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民族传统文化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父子至亲,相责离恩,易子而教,相成以仁,教之义也”,指的就是通过学前教育建立以德治国,忠孝为本的本位思想,在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思想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对学前教育内容安排,在学前教育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组织形式和实施原则等方面进行优化配置。在学前教育中,通过对道德教育、养成教育和习惯教育,教以诚实,勿使欺妄,辅以简单的文化知识学习,根据“幼仪”“童子礼”之类的要求,使得幼儿能够在学前教育中学到端正志向、向善背恶、行善积德的思想品质。在学前教学中,尊老敬长是幼儿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思辩录》中也称:“教子须好似一身率先”,提倡幼儿早期教育中要养成童孺之时,元气未漓的理念,使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通过整洁有序的生活习惯,先要身体端整,自冠巾、衣服。引《易经》称:“正其本,万物理。失主亳厘,差之千里。”民族传统文化对幼儿的学前教育发挥基础性作用,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强调伦理本位,以德治国,忠孝为本,民族传统文化应用在学前教育中,在人生的底色教育中促进孩子待人接物、为人处事品质的养成和提升。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培养中,使得在人生的启蒙教育角度让幼儿发现真、发现善,发现美,以审美的艺术教育培育民族的优秀精神品格,逐渐形成优秀的精神价值追求。

四、民族传统文化在高师学前教育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灿烂的文化,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和侵蚀,中国已经发生文化转型的重大历史演进中受到严重的挑战,因此,我们需要在学前教育中引入民族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进行学前教育的课程开发,通过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认知,使得中华儿女在人生的品格和血脉中饱含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精神品质,意识到民族文化在培育我们下一代的民族精神时的重要意义。在学习、研究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在学前教育的高等教育培养中,加大对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从民族文化的表达到文化形式的审美演进,使我们的民族文化从学前教育阶段传递给我们的受教育者。可见,民族传统文化在幼儿学前教育中具有较大的价值和重要性,民族传统文化在幼儿学前教育中形成生生不息的动态理解,促进国民品质素质的提升。高师学前教育是培养学前教育教师的摇篮,通过高职学前教育教师培养,带领出一支专业的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在学前教育中实现有系统、有计划而且科学地的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培养。民族传统文化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巨大,因此,在高师学前教育的课程开发和教育体系配置中,需要纳入民族文化的课程内容,民族传统文化在高师学前教育课程设置方面重点在于积极引导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学会分享、乐于分享。通过民族传统文化在高师学前教育课程设置,使得幼儿拥有广博的文化素养和识物察人的智慧,幼儿时期是形成性格人格,在高师学前教育课程设置中,中国古代流传着许多“幼慧”“少成”的典型,在民族传统文化在幼儿学前教育中配置中,注重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发展应互相渗透,使幼儿教育逐步走上正规化、规范化。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渗透建设,提出“寓教于乐”,启发诱导的正面教育,教以诚实,勿使欺妄也。

五、结束语

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建立在几千年的物质繁荣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中国是东方文明古国,是传统的礼仪之邦,中国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智慧是我国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精髓。传统的民族文化对当代人类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取向依旧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养成作用,采用民族传统文化思想进行学前教育的启蒙,进行伦理道德规范,在学前教育中强调礼貌养成,促进幼儿养成好的作风品质,尊重他人,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端正志向,向善背恶。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培养中,使得在人生的启蒙教育角度让幼儿发现真、发现善,发现美。通过高师学前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优化配置,指导学前教育的内容、组织形式的实施原则的形成,培养优秀的高师学前教育教师队伍,提升学前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论析[J].求知导刊,2015,1:16-17.

[2]刘亚明.善与可能的善:从古典政治哲学到现代政治哲学的嬗替[J].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52-57.

[3]施雪华,李凯.伦理本文为与理性精神:中西政治哲学之价值取向[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9,10(1):29-35.

[4]林存光.中国古典政治哲学论纲――一项基于中西比较视角的审视与分析[J].天津社会科学,2006,2: 139-143.

[5]刘群,王国胤,吴思远.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3(19):50-53.

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