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元宵节古诗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元宵节作为一年中最热闹浪漫的传统节日,似乎与历代文人墨客的关系特别地密切,于是乎,人生况味、节日风采、民风习俗等一起糅合成元宵诗词所特有的清幽空灵之美。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元宵节,从宽袍大袖里走出来,从诗风词韵里走出来。一年一年的月光灯火,将这个古老的传统节日濡染得日渐莹润浑厚,而以平仄错落、含蓄婉约的古诗词为载体所呈现出来的诗情画意、浪漫色彩,则为元宵节注入了浓郁的文化底蕴和古朴厚重的人文韵致。
梁简文帝有《列灯赋》:“南油俱满,西漆争燃。苏征安息,蜡出龙川。斜晖交映,倒影澄鲜。”描绘了当时宫廷在元宵张灯的盛况。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诗云:“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描绘了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街市场景。唐代诗人张悦也曾用诗赞道:“花萼楼门雨露新,长安城市太平人。龙衔火树千灯焰,鸡踏莲花万岁春。”把元宵节京城百姓赏灯的情景描述得惟妙惟肖。李商隐则用“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溢通衢”的诗句,描绘了当时观灯规模之宏大。崔液的《上元夜》:“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虽没有正面描写元宵盛况,却蕴含着家家户户欢乐愉快、兴高采烈的心境。宋代陆游《十二月一日》诗:“儿书春日榜,女剪上元灯。”说明宋时剪纸做灯是女性应具备的技巧,而且在早些日子就开始制作以备元宵灯节玩赏之用。坡有诗云:“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范成大也有诗写道:“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生动反映了元宵佳节不仅能观灯赏景,还可以看到歌舞社戏的盛况。元代元好问《京都元夕》中曰:“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他把孩童长者的欢快愉悦兴致表达无遗。盍西村则在《江岸水灯》中写道:“万家灯火闹春桥,十里光相照,舞凤翔鸾势绝妙。可怜宵,波间涌出蓬莱岛。”描写出了水乡元宵夜如梦如幻的感觉,令人无限神往。明代唐伯虎曾赋诗盛赞元宵节:“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满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把乡民村女在迷人的元宵之夜心花怒放的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编者提示:同样是咏元宵,因人物身份、性格各异,诗文也就各有风格了,而这正是语言的魅力所在。
一、诵读古诗词,夯实人生基础
1.培养小学生的高尚情怀。
经典古诗词一般都思想深刻、意境优美,是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好教材,也是帮助其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好助手。从小诵读古诗词,能够很好地了解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对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丰富小学生的社会知识。
孩子自小朗诵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李绅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诗句,会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人对自然,对生命的理解,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
3.充实小学生的记忆宝库。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人格的养成,奠基在童年,及早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趁儿童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最具道德价值、文化价值的古诗词,而渐渐开启其智慧,培养其品德。诵读不但可以让古诗词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反刍、发酵,促成其人格的健康成长,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使学生终生受益。
二、诵读古诗词,要讲究艺术方法
1.熟读古诗,自悟自得。在诵读经典古诗词的过程中,起初不一定要求理解得很透彻,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多读几遍,使学生通过熟读慢慢体会诗的意境,从而由熟读、质疑、解疑最终达到自悟自得。
2.适度讲解,交流体会。古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既有诗人对宇宙万物的感情,也表现了诗人的品格、修养和抱负,可通过适当的讲解之后,针对诵读的停顿、语速、语气及感情抒发让学生互相交流,提问题,谈认识,说感想,不断增强诵读的音乐美,感染力。
3.展开想象,悟意明理。根据古诗词的内容,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让学生进入古诗的优美情境中,感受语言的美。并适时写出所思所感,根据自己理解展开想象,信笔勾画。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又能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
三、诵读古诗词,打造书香校园
1.营造文化氛围,陶冶学生心灵。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精心设计别有格调、清新优雅、健康文明的诗意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诗的熏陶。将诗歌中的名人字画张贴于墙壁、楼栏、楹梁等地方,漫步校园犹如徜徉于中国古典文化的百花园,走进了诗词文化艺术的殿堂。
2.编辑诗意教材,丰富学习内涵。
俗话说“读史使人明志,读诗使人聪慧”。我校动员师生全员参与诵读古诗词活动,紧紧围绕学校的地域特点和文化传承方向,按照师生的不同特点,以适合背诵或理解的古诗词为基本内容,精心编辑古诗词诵读系列校本教材。老师读本选择一些饱含教育思想,富有哲理的诗篇。学生读本充满童真童趣,催人奋进,教人求真,根据不同年龄特点选择不同内容的古诗文编辑教材。教师读本采用毛笔正楷和行书印刷,学生读本采用硬笔正楷印刷,便于师生诵读及临帖。日积月累,在我校毕业的小学生,课外可学习到不少于300首古诗词。
3.保证学习时间,增强学习效果。
诵读古诗词重在积累,贵在坚持。诵读古诗词应贯穿于课堂教学中、课题研究中、日常生活中,使学诗、用诗、作诗成为一种风尚。为达到相应的诗文诵读篇目,我校规定早晨早读至少用十分钟时间学习背诵古诗词,中午上课前五分钟为诗文巩固时间。上语文课前拿出两分钟吟咏古诗词,课堂教学适时融入、无缝对接,其他学科有机渗透。每周一晨会课为新诗推介时间,每周三下午阅读活动为大诵读时间,每周五下午第三节课为交流欣赏时间。
4.开展多种活动,奏响诗的乐章。
(1)各班结合学习实际,积极开展擂台赛、故事会、手抄报、课本剧等形式的学习古诗词活动。师生们精心布置教室,营造了浓郁的班级文化氛围,真正做到“诗情画意”溢满教室。学校举行书香班级评比,活动中有12个班荣获校级“书香教室”称号,学校也被市、县教育局评为“书香校园”。
(2)开展读诗、画诗竞赛活动。要求每生必备摘抄积累本,记录古诗原文、诗词解释,并写出自己的感受或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画成图画,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我校各年级段评出古诗词诵读“小能人”,能背诵课标要求的所有篇目及校本教材中的50首为“小能人”。活动的开展,调动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创作的灵感,起到了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之功效。
(3)围绕传统佳节开展行之有效的诵读活动。古代的文人志士在节日中留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我们围绕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国庆等传统佳节,开展行之有效的诵读活动。中秋节前夕我们让学生课外收集有关月的古诗文,专门开一节“赏月品诗”专题课,接受一次优美诗文的熏陶;寒假里,动员学生搜集有关歌颂春节的诗词、歌赋,将资料整理成册,开学后每班出一期专题板报,并开展了《锣鼓喧天闹新春》主题队会,让孩子们说见闻、唱赞歌、诵诗文;国庆节到来之际,我们举行了《迎国庆诵经典》主题队会,活动中学生们品经典诗词,抒心中豪情,立雄心壮志,发爱国热情。
一、以数据为抓手,实行量化管理,增强责任担当意识
数据是班级管理的重要依据,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分类、整理、统计、分析,了解班级整体及个人的发展动态。本班管理所利用的数据主要有三大类:一是反映班级常规管理的出勤、卫生、自习课纪律、做操……二是反映班级学习情况的各科平均分、高分段、上线率……三是反映每个学生在纪律及学习各方面的表现。通过这些数据,从宏观上来看可以反映整个班级的发展状况,从微观上可以反映每位学生在校的表现。宏观数据可做为班级评优评先的依据,微观数据则是每位学生参与三好、优干的评选依据。以数据为依据的班级管理,增强了评先评优的客观性,每个学生都努力做得更好来为自己及班级负责。
二、营造交流氛围,搭建学习平台,增强学习氛围
本班高二分班时,高一数学成绩总评较理科8班落后27分,但在英语和语文方面略有优势。为了降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恐惧,提高学习效率和兴趣,本人鼓励8班与9班同学结对子,两班同学优势互补。一学期后班级数学成绩进步显著,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全班数学120分以上0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班级数学平均分121分,130分以上的共6人。从纵向来看,据数学老师反映,两次试卷难度相当;从横向来看,9班数学成绩与其他文科的相比优势在不嗬蟆
同时我们还将班级成绩整体实力相当的5名的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利用晚自修第三节的时间进行交流讨论,学生通过相互学习,消除了知识漏洞,掌握了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效率。班级600分以上的学生在高二上月考1仅有1人,高二下期中考则有6人,从高二上月考一至高二下期中考,600分以上的学生数量稳定增长。
三、结合传统文化,开展各式活动,提升人文底蕴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传统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对班级文化建设意义重大。
1.诗词大会与班会课相结合
高二班级组建初期,班会课都被同学拿来观看各式娱乐新闻,对班级建设的意义不大。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文科同学女生居多,情感细腻,易对诗词感兴趣。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本人向学生提议开展以诗词大会为主题的系列班会。学生有了方向之后,班委组织将同学分为6个小组,每个小组6人,剩余的5位同学负责试题命制(均为原创试题)、课件制作、计分评比、颁发奖品。在试题命制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在班会课的组织过程中,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在6组大比拼的过程中,全班同学对古诗词的学习进入了热潮,人文素养逐渐提高。
在镇级组织的诗词大会比拼中,我班亦陈同学荣获全镇第一,欣妍同学获得三等奖,可见该系列的班会效果颇佳。以下两题为亦陈同学创作的试题:
“青春作伴好还乡”中“青春”的意思是:
A.年轻人,指作者自己。
B.年轻人,指作者的妻子。
C.美好的春光。
“生长明妃尚有村”中为何称王昭君为“明妃”?
A.杜甫认为王昭君是贤明的妃子。
B.避讳司马昭的名字改称明妃。
C.呼韩邪单于册封其为明妃。
2.灯谜活动与元宵节相伴
灯谜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门综合性艺术。高中学习任务繁重,学习压力大。为了让同学们业余生活丰富些,经语文老师和全班同学讨论决定元宵节每生创作一份灯谜,同学们在创作过程中提升了智慧,在答对互赠礼物的过程中提升的友谊。下图为灯谜活动的一部分:
3.赠送春联与感恩回馈
书法是中国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过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本班多位同学毛笔字美观大方,在春节期间,同学们自觉参与学校组织的“赠春联、送温暖”活动,同学还将春联各至各科任老师手中,在整个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对社会对老师的感恩之心。
站在操场上,放眼旗台前,映入眼帘的是操场边的石壁长廊,那“敬业爱生、守纪乐学”八个大字光彩夺目。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国学《二十四孝》。细品那二十四幅图文,有如干旱的禾苗遇到雨露滋润一样,让我们这些幼小精灵的心里泛起层层涟漪。从此,我们不再是家里的“小皇帝”了。
登上阶梯,来到教学楼前的平台上,让人有校园不乏书香的感觉。平台上摆放的一块块展板,展示了我校老师的风彩,再现了我们读书、活动等成长的足迹;教学楼门口的两侧墙上,那一期期墙报,呈现出国学经典的灿烂与辉煌,不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那一幅幅宣传壁画,展现了中华文化艺术的丰富与多彩。正是这些展板、墙报、壁画给了我们极好的读书学习的氛围。我很幸运,进入学校几年来,学校以书香神韵打造校园,营造了“纯朴、实在、团结、奋进”的校风,让我和我的伙伴们从小就享受到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颂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明。墙报上《弟子规》三个大字十分醒目。品读圣人训诫,让我从小受益良多,这将是我一辈子受用不尽的。教学楼共有三层,每层走廊都有十根方形立柱,每根柱子上都熏满书香。驻足一楼立柱前,只见每根柱子上都挂有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让我从小了解到我国古代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这个独特的创造,为天文学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二十四节气”的发明,是对天象长期观察、反复探索的结果。难怪英国学者李约瑟赞道:“中国人在阿拉伯人以前,是全世界最坚毅、最精确的天文观察者。”我真为我们的古人感到自豪。
沿楼梯来到二楼,只见每根柱子上悬挂着我国唐宋古诗词。这些古诗词,有的是我们已经学过的,有的虽然还没学过,但只要认真精读注释,还是能模糊懂得诗文大意。总之,从这些古诗词中,让我懂得唐诗宋词就是那一颗颗晶莹闪亮的珍珠。除此以外,柱子的背面还悬挂着“十二生肖”。我国古代人民是用“干支”纪年的。为了便于记忆和推算年份,人们就用十二种动物与十二地支相对应的方法,每年用一种动物作为一年的属相。生肖12年一个循环。用生肖推算年龄也比较方便。子属鼠、丑属牛、寅属虎、卯属兔、辰属龙、巳属蛇、午属马、未属羊、申属猴、酉属鸡、戌属狗、亥属猪,称为“十二属相”,又称“十二生肖”。小时候听奶奶说我属狗,那我就是戌年出生的人,也就是戌狗。为何称戌狗,现在才明白。这还得从戌时说起。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傍晚7点至9点,属戌时。人劳碌一天,闩门准备休息了。狗卧门前守护,一有动静,就汪汪大叫,故称“戌狗”。可见我国的传统文化真是多姿多彩,太有趣了。
登上三楼,只见每根柱子上分别悬挂着《广陵散》《阳春白雪》《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高山流水》等中国十大古典名曲。柱子的背面悬挂的是我国农历传统节日。如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二月初二《青龙节》、清明前一或二日《寒食节》、五月初五《端午节》、七月初七《七夕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腊月初八《腊八节》、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小年》、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除夕节》。从这些农历传统节日中,让我了解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
出教学楼,踏着六角形彩砖砌成的平台,下阶梯,穿过操场,来到学生餐厅。厅堂门有幅对联。上联“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下联“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横批“粮食就是生命”。读后,让我深受教育与启迪。
关键词:乡土资源;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运用价值
新课标明确提出高中语文教学需依据本地区自然、社会及人文等方面的资源满足多样化及选择性需求,增强语文课程资源意识。教师应据此加以积极利用和开发,激发学生浓厚乡土情结。随着分省自主命题的高考改革,在高考语文试卷中体现乡土文化内容渐渐成为一种常态。如2005年湖北语文高考卷要求考生基于湖北地域特点撰写湖北旅游资源推广广告文案中的广告词;2006年北京卷则要求以“北京的符号”为题撰写文章;2007年安徽省高考语文卷则展示了现代文阅读《乡村的风》,文章中透着浓厚的安徽乡土文化气息,语言应用题第20题则更是乡土特色明显:要求学生写关于陶行知先生的简介,选择人物的某一角度加以评价。由此可见,将乡土教育融入高中语文教学显得尤为必要。笔者就高中语文教学中对乡土资源的使用做了如下尝试。
一、引入乡土资源,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很多学生总是觉得语文学科尤其是古诗词、文言文部分更多的是需要死记硬背,甚至有学生觉得@些内容和现在的时代相去甚远,学习这部分内容没有用。教师可从课堂学习内容中的乡土资源入手,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如在声调上,定远话还保留入声,这非常有利于解释古诗词的押韵。如从柳永所写《雨霖铃・寒蝉凄切》的上阕中可以看出其中前面四句均使用了仄声韵。笔者所在地区定远方言“歇”“噎”和“发”“阔”都读入声,使用定远方言读这篇文章时都押韵。但如果使用普通话会发现“歇”读xiē,“噎”读yē,这样这两个字都成了平声。同样,据普通话发音“发”读fā,平声,“阔”读kuò,去声,两字也不押韵。学生们一定会对这种现象充满疑惑,教师可据此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
再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最后三句诗词为仄声韵。“急”“泣”“湿”定远方言这三个字为入声,但普通话则分别读jí、qì、shī, “急”成了阳平,“湿”成了阴平。
根据笔者所在地区地域特点,可以用方言来解释押韵的问题。一方面,当熟悉的乡音响起在课堂上时,让学生倍感亲切,有利于调节情绪、活跃气氛;另一方面,用学生所熟知的知识来解释,学生一听就懂,而且记忆深刻。
二、巧用乡土资源,顺利解读课文
在理解发音时,可介绍汉字读音变化的过程。在理解《红楼梦》中的“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时,课本上的注释:“雪”“薛”谐音,影射薛家。部分学生根据普通话的发音提出这两个字并不同音的疑惑。不止如此,“雪”“薛”两个字在学生们所在地定远的方言中的念法也存在差异,两个字均为入声。笔者告知学生,很多汉字的语音变化是长时间演变的结果,学生结合本地这两个字的念法会对教师的解释恍然大悟。
又如在学习《祝福》这篇文章时,笔者会向学生介绍安徽等地“童养媳”的民俗。本地区有首歌谣:“鸡子叫,狗子咬,八岁我,起来早,公婆茶汤要烧好,几房马桶轻巧倒。快到田间去薅草,转到水田扯秧苗。两个时辰转回家,一家早饭快快烧。别人吃饭我洗衣,再到山头把柴挑。脚冷手冷搓搓了,肚子饿了扒个苕。忙到日头落山了,赶回家把夜饭烧。一家人都睡了,我点油灯做鞋帽。”教师可将这一内容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朴实的民谣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更为直观地了解“童养媳”的凄惨之处。《祝福》一文中祥林嫂的出身就是童养媳,其丈夫比她小十来岁,祥林嫂饱受生活折磨。通过这首歌谣,学生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三、介绍乡土文化,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
据新闻报道,韩国向联合国申报端午节作为韩国文化遗产。端午节本是源于中国的传统节日,竟然被认定为他国文化遗产。这引发国人哗然一片。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报道,强化乡土文化知识介绍,帮助学生深化对学科知识的理解。
如在学习与屈原相关的文章时可介绍端午节吃粽子及划龙舟习俗的由来,学生理解了语文知识,在阅读诗词时也更为顺畅,传统民俗的相关常识也得以知晓。
又如在教学鲁迅的《祝福》时,我们可以介绍定远的一些祭祀祈福的活动。春节时,大年初一早上,家家放爆竹,烧时香,敬神祗,“开财门”。这一天忌扫地、汲水、泼水、动针剪等;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家家吃元宵,闹花灯,这天晚餐,农村家家习惯用香油炒饭,叫“闹秧根”,象征新一年秧好拔、好洗、好插又好活;农历二月初二是龙灯节,旧称龙抬头,人们祈祷龙王带来“风调雨顺”。晚上做“土地会”,敬香、聚餐……教师在介绍以上相关知识的同时也讲解这样做的寓意,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人物的行为和心理。
四、展示乡土名胜,激发学生热爱家乡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可适时介绍学生身边的乡土名胜,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如在教授《游褒禅山记》时,我们利用投影介绍定远的韭山洞。告诉学生韭山洞位于县城西北20公里的韭山,因盛产野韭而得名,又因群山连绵别名九山。山腹有溶洞,因名韭山洞。洞内宽窄不一,有时宽约百米,有时只可一人通行,洞顶有的高达数十米,石幔重重,洞中藏洞,各种乳石、石笋等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幻灯的投影、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让学生感到韭山洞丝毫不比褒禅山逊色,从而激起学生的自豪感。
语文源自生活,乡土资源可以成为语文课堂学习与学生生活之间的纽带。教师可基于课标要求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组合,科学设计,使得高中语文课堂增加趣味的同时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学生们可在这样的语文教学下逐渐具备乡土意识,其传统文化的积淀也会因此倍增。
参考文献:
[1]陈介刚.充分利用乡土文学作品进行语文教学[J].宜宾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1).
[2]陈太根.高中语文课堂内外的教学资源开发―兼谈在高中生中开展饮食文化教育[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