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资本运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华为 不上市 资本运作
在2012年公布的《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华为位列第351。进入华为官网,我们可以看到显赫的几个大字“华为,不仅仅是世界500强”。在此,笔者将这句话做了一个新的解释——华为不仅仅是世界500强,还是世界500强中唯一没有上市的一个。众所周知,当企业做强做大而又需要充足的资本来扩展规模的时候,大部分企业都会选择IPO,面向资本市场融资。而华为不上市又能否利用其独特的资本运作模式为其发展扩张提供足够的资本呢?以下笔者将从华为独特的资本运作模式、不上市的主观及客观原因来详细分析。
1华为的资本运作模式
1.1将旗下资产“养大”再出售
在三种融资方式中,依靠技术将旗下产品“养大”再出手无疑是华为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据华为2012年年报显示,华为研发费用支出为人民币300.9亿元,占收入的13.7%。截至2012年12月31日,华为累计申请中国专利41,948件,国际PCT专利申请12,453件,外国专利申请14,494件。累计共获得专利授权30,240件。重视研发和雄厚的技术实力为华为的这一融资方式提供了保证。2001年,华为7.8亿美金出售电源和机房监控业务给爱默生;2005年,华为8亿美元出售H3C企业网和数据通信业务给3com。
这一系列的例子表明,依靠专利和技术换资本已经成为华为不可或缺的融资手段。
1.2全民持股
在华为创办初期融资很难。所以华为采用了内部员工持股融资的方式。上世纪90年代末,华为启动员工持股计划,每股价格1元。从2001年开始,华为实行期权改革,改革完成后,员工获得的股票转化为虚拟受限股,即所谓的“期权”。公司通过工会实行员工持股计划,员工持股计划参与人数为74,253人(截至2012年12月31日),全部由公司员工构成。全体在职持股员工选举产生持股员工代表,并通过持股员工代表行使有关权利。员工持股计划将公司的长远发展和员工的个人贡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长远的共同奋斗、分享机制。
截至2012年12月31日,任正非作为公司个人股东,在公司出资比例为1.18%;同时,任正非参与员工持股计划出资占公司总股本的0.21%。以上累计任正非总出资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将近1.4%。
全民持股使得CEO任正非的股权被稀释,一旦上市,控股局面可能会失控。在此,笔者认为这可能也是华为不上市的原因之一。
1.3应收账款转让
应收账款转让是指银行为解决客户因应收账款增加而造成的现金流量不足,而及时向客户提供的应收账款转让的融资便利。在受让期间,银行委托转让人(销售商)负责向购货商催收已转让的应收账款,如在规定期限内银行未能足额收回应收账款,则由转让人无条件地回购未收回的部分。
据了解,近年来,华为一直在开展应收账款转让业务,将巨额应收账款转让给银行等金融机构,从而达到曲线融资的目的。公开资料显示,2004年,华为与国家开发银行曾签订过一项协议,根据这项协议,国开行在未来5年,向华为提供合计100亿美元的融资额度。将应收账款提前转变成企业真正的现金流,解决企业的资金问题也是华为很重要的一项融资手段。
2华为不上市的主观及客观原因分析
2.1主观原因
作为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相信几乎所有专业人士都认为华为是有资格上市,也能够通过审批或者注册成功上市的。但是华为二十多年来坚持不上市却仍能够发展的如此迅速,这有其主观上不愿上市的因素在里面。通过分析,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不上市也能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来支持企业的发展和扩张。上一小节集中分析了华为三种独特的资本运作方式,而这三种融资方式在目前看来是完全能够保证华为的资金链条稳定的。
其次,华为不愿上市可能也考虑到了其独特的股权结构。上一小节也介绍了华为是一个全员持股的企业,总裁任正非仅占全部股权的1.4%左右,上市必然会引起股权结构的巨大变化,任总裁的控制地位很有可能动摇,而由任正非一手创办的华为没有他的领导会腾飞还是会衰落,无人知晓。
再者,市场对于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披露要求十分严格,一旦上市就意味着要将企业暴露于资本市场之下,并且要受法规制度的限制,这对于企业的发展一定程度有着很大的不利影响。举例来说,华为在巴西拓展初期,连续8年亏损直到第9年才开始大规模盈利。试想如果华为是一家上市公司,亏损第三年说不定就被迫撤掉了。所以不上市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企业长远战略的发展和实施。
最后,有种说法叫“绑上黄金的雄鹰还能在蓝天飞翔吗”,用在华为身上就是“如果华为上市了,那么华为大多数持股员工都会成为亿万富翁,一定程度上会削弱他们的奋斗动力”。华为前高管胡勇生说:“曾经有一个海外著名行业分析师和我讨论北电为什么衰落的这么快。他说:一大堆亿万美金的富翁讨论公司的生死存亡,他们哪有紧迫感,所以他们错过许多转型的机会。”这种说法无异于“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在此不做过多讨论。
2.2客观原因
除了上述四条主观原因,华为不上市的客观原因也是很显著的。在此主要论述以下几方面:
首先,我国IPO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不允许内部员工持股。而华为全员持股,并且持股比例不透明,这种独特的股权结构使得在当前的现状下是不符合我国上市的条件的。
其次,应收账款转让是华为一种重要的融资手段,但它属于表外融资,并不反映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中,所以可能是很多人所不能接受的。
最后,消息称华为也曾几次想在美国、澳大利亚上市,但都被当地政府以其为中国情报机构干预美国通讯网络提供机会,考虑到可能的威胁而终止。所以其作为非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不透明而被质疑也为其上市带来了阻碍。
3结论
通过上文分析,华为独特的三种资本运作模式为其发展提供了足够的资金来源,而无论其不上市背后的。原因何在,我们仍为华为的成功所折服参考文献:
【关键词】:旅游文化;资本运作
一、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的作用
一个旅游景区或景点之所以获得持久的成功,其中一点必不可少,那就是其必然内涵着一定的文化底蕴,这种底蕴产生了一种“微妙”的持久吸引力,好看且耐看。
1.旅游活动的文化特性
首先,旅游产生伊始似乎就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术界关于旅游的定义有很多,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旅游是离开常住地到异地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出于很多目的(审美愉悦,社会交往,商务活动等等),从深层次来看,其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异域文化的好奇和向往或对同源文化的适应和趋近。从根本上说,旅游行为是一种社会文化行为,是受文化导引的。其次,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产生的美好体验是在吸收文化、感悟文化的基础上获得的,尽管大多数旅游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是文化在其潜意识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2.旅游景区的设计与规划与文化息息相关
以几个比较成功的案例来说明旅游业深挖文化的必要性——
(1)由張艺谋等人打造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以漓江水域为舞台,进行了大手笔的艺术渲染,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它的吸引人之处固然源于其场景所产生的“眼球效应”,但如果没有背后具有当地特色的刘三姐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支撑,其“眩目”也只能是昙花一现,不能持久。
(2)再看一下西安曲江新区的大唐芙蓉园,其园林建筑的每一个细节都是以文化为精神主线来支撑和连结的。其设计者和建设者创造性地利用各种表现形式来充分地自然地展示盛唐文化,其中包含了皇家文化、精英文化、茶文化、酒文化、平民文化、女性文化、宗教文化、歌舞文化等等。盛唐文化是大唐芙蓉园的灵魂,正因为这一灵魂的所在,才使其更具有魅力和深度。
二、以西安曲江新区大唐芙蓉园为例看文化内蕴的挖掘
既然文化如此的重要,那么如何将一个地区的文化底蕴挖掘出来,使其成为这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灵魂?有位学者指出:“文化就像一只黑盒子,我们知道它就在那里,但却不知道里面装着什么。”那么,旅游设计者与规划者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把这个“黑盒子”里的东西挖掘出来,然后才能进行相应的开发、包装和营销、拓展。
1.文化挖掘
大唐芙蓉园就是孕育在这样的曲江文化中,并以盛唐文化为核心。那么面对博大高迈、浩瀚如海的大唐文化,其设计者们是如何来整合、复兴、演义盛唐文化,让大唐芙蓉园全方位立体展示盛唐风貌的呢?
全园一共划分为12个功能区,用来演绎12个文化主题:科举文化主题园区、女性文化主题园区、诗歌文化主题园区、茶文化主题园区、宗教文化主题园区、帝王文化主题园区、饮食文化主题园区、智乐文化主题园区、外交文化主题园区、民间文化主题园区、歌舞文化主题园区、大门特色文化主题园区等。
设计者通过节日庆典和巡游活动等,将隐性文化素材整合起来,将12个文化主题园区串联契合起来,使游客能够身临其境。虽然不可能仅通过一个主题公园就能全面地展示盛唐文化,但是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大唐芙蓉园的确向人们很好的诠释了盛唐精神——豪迈、大度、海纳百川、包容、交流和开放,将沉淀在这一地区的盛唐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被挖掘出来。
2.文化掘金
(1)大手笔的文化建设
2003年12月31日,位于著名的大雁塔脚下的北广场建成开放,东西宽480米,南北长350米,占地252亩,总投资约5亿元。创下以下记录:全亚洲最大的矩阵喷泉广场,最大的水景广场;高新技术运用最广泛的广场之一;雕塑规模最大的广场;世界上坐凳最多的广场;光带铺设最长的广场;规模最大的广场音像组合。
2005年4月11日,大唐芙蓉园开园,占地1000亩,其中水面300亩,总投资13亿元。创下如下记录:西北地区最大的文化主题公园;中国第一个全方位展示盛唐风貌的大型皇家园林式文化主题公园;有全球最大的水景表演,是首个“五感”主题公园;拥有全球最大户外香化工程;全国最大的仿唐皇家建筑群。
(2)文化引来资本
据曲江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所说,在曲江所有项目的开发建设过程中,没有向政府要一分钱,而是立足自身,收回投资。曲江的管理遵从公共管理市场来解决,投资管理专家来决策,建设项目委托代建,其中建设项目委托代建就是实行项目建设业主制,需要进行大规模招商引资。曲江自身的文化魅力吸引了许多投资者,据了解,美国国际嘉年华看中的就是曲江的文化魅力和发展前景,特别是曲江200亿打造西部第一文化品牌的魄力。
(3)项目支撑的文化品牌战略
西安这座城市积淀着中国历史上最璀璨和优秀的基因片断:周、秦、汉、唐,而这些基因又在曲江集中起来,成为曲江的宝贵文化财富。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曲江新区提出了“200亿元打造西部第一文化品牌——大唐圣境”的宏伟构想。这个主体意象由30个文化项目来支撑,形成了完整的项目矩阵体系,项目硬件与文化软件相互依托。
三、以风靡全球的迪斯尼为例说明文化资本运作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甚至更长的文明史,历史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在这样一个处处有文化印记的宝地“淘金”,按理说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目前看来,这金子并为发出它应有的光彩。相比之下,文明史不及我们十分之一的美国,却能在文化全球化中独领甚至有“统一天下”的趋势。究其原因,是得利于其文化资本的合理运作。
1.其文化资本的成功运作直接体现在文化产业的扩张上:
今天的迪斯尼娱乐帝国的前身是1923年沃尔特在洛杉矶创办的迪斯尼兄弟动画制作公司,两年后改名沃尔特·迪斯尼公司。1955年,已成为动画巨商的沃尔特又把经营范围从单纯的文化产业扩散到了相关的“亚文化产业”——主题公园文化旅游业(在洛杉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迪斯尼乐园)。1996年,迪斯尼公司根据好莱坞科幻电影,着手建设侏罗纪公园,把科幻电影业与主题公园的旅游业结合起来。后又向世界扩散,成为一个主题公园连锁产业。迪斯尼兄弟动画制作公司注册时只有3200美元,而今迪斯尼已发展成了一个营业额达上百亿美元的娱乐王国。
2.市场运作的成功之处——抓住孩子这个购买点:
以童话故事为核心,打造吸引孩子參与娱乐的景区孩子是一个家庭的中心,孩子去了,家长必须跟着,这在西方是有法律规定的孩子在游玩时,家长处于等待状态开发吸引大人的产品(设计“银幕世界”)大人孩子一起娱乐(抓住大人和孩子的猎奇心,开发“太空世界”)将产品的销售扩展到景区外(用自己的品牌米老鼠、唐老鸭,加进世界各国的艺术,把迪斯尼办成一个大柜台)
四、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中看旅游文化资本运作
文化产业是以文化、艺术为生产资料,进行精神产品的生产,进入市场流通的行业系统。从文化产业的价值含量和组织结构两方面来看,它是一组逐渐扩大的“同心圆”。核心是文化内容的生产,边缘是其价值实现和扩散。其最外层是其延伸圈,称为“亚文化产业”或者称为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之后产生的混合型产业,其中旅游业就属于这一延伸圈。从产业群的圈定来看,文化产业是一个外延很广的巨大的产业群,旅游被看作是其中的一部分。
文化作为资本本身就是旅游业的生产要素和经营流通的内容。如大唐文化之于西安,地藏文化之于九华山,野人文化之于神农架,儒家文化之于曲阜,人妖文化之于泰国,流行文化之于香港,茶文化之于日本等等。
由此可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可以这么说,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没有文化底蕴的旅游如同一只漏气的皮球,在不停的拍打中渐渐“底气不足”。同时旅游业的发展又成为文化产业的强力剂,促进了当地文化的发掘和开发。
参考文献:
[1]庄志民.如何进行旅游文化资本运作值得深入究[J].旅游学刊,2005(05):11-12.
[2]刘素平,邱扶东. 旅游文化资本运作模式初探——以《印象·刘三姐》为例[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2):297-299.
[3]刘小敏.基于主题公园视角的旅游文化资本运作探析[D].复旦大学,2012.
[4]汤梓军.资源+资本:四川旅游产业化运作模式初探[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S2):328-330.
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大经济体,中国已经成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FDl)的巨大磁石。而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与方式也在不断演变,中国政府和企业必须不断研究新情况,调整思路,作出积极回应。
FDI:从实业投资阶段到金融资本投资阶段
外商直接投资于中国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1978年到1991年是第一阶段。这一阶段进入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投资主体一般规模较小,尤其以港澳公司为主。第二阶段从1992年开始,到2004年结束,其间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的规模迅猛增加,大规模的、规范性的跨国公司逐渐取代了小规模的、非规范的港澳台企业。2005年以来,进入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出现了新的趋势,即从规范性的实业投资逐步转向金融性投资及以资本运作为主要模式的投资,显示外商直接投资正向第三阶段演化。
第二阶段的外商投资,可以用实业型和绿地式投资来概括,即,它们主要是投资于实际生产部门,并且绝大多数投资的方向是建立新的生产能力和设施(国外所说的绿地投资),而不是购买已有企业的产权。这个阶段外商投资者的突出特点是他们在技术和管理上相比内资企业具有相当的优势。这些外商通常是经营规范、管理经验和技术理念丰富并且具有悠久历史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后,这些技术和管理的优势自然成为它们的立足之本。与技术和管理优势并行的是它们强大的资本优势。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的中国经济中,资本相对稀缺,因而,具有强大资本后盾的大公司进入中国后往往能发挥巨大的优势。以徐州工程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徐工)为例,当年美国卡特皮勒公司(Caterpillar)与徐工合作后,尽管卡特皮勒公司具有技术和管理上的优势,但由于其技术以及产品不完全适应中国市场,尤其是成本过高,很长时间以来,合资公司的经营效益并不好,但是,卡特皮勒公司依据其强大的资本实力,坚持与徐工合作,用它的资本优势弥补短期的经营亏损。这种强大的资本优势,在中国经济中的竞争力是相当明显的。
在这一阶段进入中国的外资,往往得到特别的优惠待遇,受了中国各级政府以及企业的支持,其原因恐怕并不单单在于技术优势和资本优势。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管理学院的黄亚生教授在最近的一本书中把这一现象归结为中国经济对民营企业的歧视。这当然是不可排斥的一个因素。笔者最近从事一项研究时发现,这一现象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些公司经营的规范性。这些经营具有国际水准的公司,不会因为贪图短期利益而违反中国政府的一些明文规定,或是违背其长期遵循的商业原则。这实际上是任何成功大公司必须具备的素质,而中国本土成功的大公司,也正在逐步形成自己规范运作的模式。这里并不是说外国公司天生比中国的公司强,只是说,这一阶段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具有相当的规范性,比如在遵守中央和地方的法规,在纳税、劳动用工的标准、环境保护的标准等各个方面,它们不会因为短期利益而违反国家规定,丧失其国际上的名声。这虽然抬高了运行成本,但从长远上讲,这些企业更容易得到市场的信赖,更容易受到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感情上乃至政策上的支持,同时也会受到合作伙伴的欢迎。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这种相对规范的运作,推动了中国企业制度的发展。
根据笔者的分析,2005年以来,外商投资中国可以说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其特点是,现在正在进入中国的外资,或者说最具有代表性的外资,不是以制造业或者实业为基础的公司,而是金融资本。所以,这个阶段可以称为金融资本投资阶段。
这一阶段中有代表性的投资者,包括投资于各个国有商业银行的战略投资者、收购徐工企业的凯雷集团等私募基金以及各种地产基金。金融资本直接看重的并不是中国广阔的市场或者廉价的劳动力,而是金融回报,而且往往是比较短期的金融回报。它们看到的是人民币升值的可能性,看到的是中国土地价值的空间,也看到了在中国通过企业重组、企业兼并甚至企业破产等资本运作所带来的潜在巨大利润。此类公司往往并没有技术和管理的特殊技能,相反,他们的投资方向经常是购买已经形成的资产,因此,其投资不是绿地投资,而是“金色投资”(类似购买即将成熟的庄稼)。
由于这一部分资金往往本身没有独特的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它们追求回报的时间是比较短暂的,因此,从规范性的表现上也往往不如有多年传统的实业性跨国公司。比如上文所提及的凯雷集团,他们公开宣称其经营目标就是要在近期或者中期内帮助徐工上市,找到下家。他们的第一经营目标并不是徐工的长远发展。对于一家金融投资性公司,这无可厚非。这也是现代金融市场中不可缺少的一类资本经营类公司。但对于当今中国的企业而言,无条件接纳金融投资者,其中所蕴含的风险是不可避免的。
引进外资应注意防止财富流失和适度保护民族企业
面对外商投资的新变化,中国政府应当如何应对呢?
笔者认为,面对外资投资的新时代,不应该笼统地谈国家经济安全。事实上,国家经济安全这一概念是非常模糊的,在学理上和政策操作层面都非常难以界定。相反,需要明确几个基本的政策目标。
第一个目标就是要鼓励外商投资创造财富,防止财富的流失。吸引外商投资,本质上应当是鼓励外商来中国创造财富,要真正吸引到拥有独特投入要素的投资者,而不是财富的瓜分者(见上期本专栏文章)。但不可避免的是,由于一部分资本运作类公司的行为目标是短期的,即获得短期的高回报,这往往会导致社会中的总体财富没有改变甚至减少,而只有个别公司的财富上升。这种社会财富流失的原因是很多的,一个常见的情况是本地资产出售的价格不合理,导致低价出售。这一般源于竟购者数量有限。另一个常见的情况就是由于外商兼并之后造成的市场竞争程度下降,导致了消费者福利下降。这种例子在国内外比比皆是。比如在同一个行业的若干家企业兼并之后,所有企业的总体利润将上升,而整个社会的福利往往下降,因为消费者剩余是下降的。因此,为避免这种现象,中国必须尽快出台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的相关法律。
第二个目标就是要给民族企业一定
的发展时间和空间。中国的最大优势是拥有巨大的市场,这一市场能支撑起一大批本土化的大型企业。就像当年美国本土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带动福特和通用汽车的高速成长一样,中国市场应该能支撑起一大批类似于奇瑞、华为和中兴通讯这样的民族企业。这类企业在建立的早期需要一定的保护,但应当注意的是,这种保护一定不能是无限期的,而是在一定时间之内给民族企业一定的发展空间,无条件的保护恰恰反会阻碍民族企业的发展。
这两个目标如何落实转化为具体政策呢?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导性政策就是,对外资并购国有企业的运行方案要有审查机制。如果外资购买某一民族企业的目的就是关闭停产、解雇工人,那么就要谨慎对待。这样的例子在世界各国都是通用的,比如,当年东西德合并之后,对于外商投资有明确规定,如果外商并购了现有的东德企业之后承诺扩大就业,那么它的竟价可以降低。
第二,要建立一套对内、对外都适合的反垄断法,特别要注意的是,这个反垄断法要考虑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全球化背景下,国外企业在很多情况下都对国内企业有影响,比如中国市场即使只有一家企业生产某种产品,它也未必就是垄断,因为还有进口产品的竞争。这种反垄断法应该是对国内外市场统统适用的,因为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护国内消费者的利益。
一、资本运作和企业整合的认识
所谓资本运作是一项以企业的管理资产为特点,并将资本的增加值和利润的最大化为首要目的,将内部企业资本相应地与其他有关企业、相关部门的资产成本进行重组或产业合并,试图实现合理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和企业产业结构的两者动态组合,结果是使企业用一定量的资本投入获得更多的利益,从而尽可能达到企业内部资本不断增加的一种商业运作行为。对企业实行资本运作要满足企业获得最大的利润,要使企业资本在生产和使用中更有效益,不断扩张企业资本。企业的资本运作绝大部分采用将其他企业兼并或者收购对的形式,或者购买企业的部分产权、实施企业控股或成为股东等形式进入期望企业,让主营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以企业内的第一个速度实现企业的战略性发展。资本运作同时也是以资本为导向的运作机制。它要求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始终要保证资本的连续性,时刻注意企业资本的投入与产出的均衡关系。
而企业整合是在经济化的市场浪潮中让企业更好地获得企业利益的增长和发展,在市场中更顺利地得到生存和发展,并使企业满足与其他战略合作伙伴的迎接挑战的工具。企业整合将企业内部的人员、企业结构、主要业务与管理信息整合到企业中,从而不断改进企业的企业流程和能力水平,形成管理上的精简和快捷处理,适时地响应企业对外部变化的适应能力,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资本运作属于企业整合管理范为内,它既是企业迎接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挑战的手段,也是对企业传统的经营模式的创新,是企业通过资本在大范围的资金流动,也就是说资本运作在企业整合中是类似于生产管理的概念,是企业在外部的生产销售经营战略。
二、在资本运作和企业整合中存在的误区
由于资本运作和企业整合进入我国的时间不长,二者在我国需要的市场制度、资本结构还不完善,并且国内有些企业在内部的资产成本运作和企业整合这种企业经济的运作方式时,对两者的概念理解不深,在实际操作上会出现很多的误区,因此不能如期地达到企业更好地发展的目的。我们可以看到,在成功运作资本运作和企业整合的企业能够成功地上市,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丰富的资金来源;对其他企业的顺利收购,可以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商业机会和发展资金。但是在中国目前的资本运作市场上,有些国内只是单纯地把资本运作和企业整合作为一种扩大企业市场占有率的方法,并没有从实质上领悟到资本运作的具体含义,把企业整合和资本运作看成使企业“一夜暴富”的工具,这些都是对于资本运作缺乏理性思考的现象。
在我国市场转向国际化的今天,我们要对资本运作和企业战略性整合存在的误区进行解释和澄清,从而实现我国国内企业的良性发展。
资本运作是以生产经营为基础,不仅让企业通过企业间的并购、企业资产重组的方式实现资本运作,还让企业要服务于生产经营,在实现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的资本增值和股东利润的最大化。假若企业离开生产经营而盲目进行资本运营,就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有更高的经营风险。
在我国一些国有公司在资本运作期间难免会受地方政府政策的影响,企业的资本运作和企业整合会带有一定的政府色彩。有些地方性政府片面追求地区经济利益最大化,不断将资本运作作为实现扩大区域经济规模,地域产业结构多种渠道经营和减少成本的方法,以此来提高地方政府的经济水平。实现地区发展需要的是地区企业内的不断创新和发展,需要企业内部的不断调整和政府在经济、人力等各方面的帮助,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坚决不能以资本运作的方式去制造政府的地域规模经济,这种做法不但不利于地区内的企业发展,而且在严重的情况下有时会破坏了区域经济。因此,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相关企业都应该在追求经济利益的的过程中,合理运用资本运作和企业整合,脚踏实地地办事。
三、企业资本运作和企业战略性整合的策略
一般来说,企业为了在市场中立足,其前提就是要制定正确的资本运作计划和企业整合的战略性系统。因此当企业在发展到成熟的阶段时候,这种资本运作要结合企业的整合实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为企业寻求更丰富的发展机会。因此,制定一个资本运作和企业战略性整合的策略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了关键的作用。
(一)建立系统性的的资本运作和企业管理理念
资本运作是个系统性的工程,它关系着企业的各个工作步骤和工作层面,企业领导要充分地认识到公司的策略和资本运作之间的关系。首先,在财务上要以公司为主导,资本运作要服从企业建立的发展战略。在制定公司的资本运作战略时要结合企业的外部竞争环境外和企业内部的经济情况、实际能力,综合性地考虑企业的资本运作特点、市场优势和资产特点,制定一条符合企业发展的资本运作方法。企业资本运作是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前提,是与企业的发展趋势密切相关的重要理论。
(二)设立资本运作的科学性机制
为企业制定一个科学有效的机制是保证企业能够合理避免市场风险和提高企业资本运作效率的方法。这种与企业资本运作有关系的科学机制能对企业在进入市场初期对企业进行有效配置和对企业的市场战略实现决策。能够进一步完善企业的资本运作和企业整合途径,实现企业内部的战略性良好的整合。
(三)实行决策性的资本运作和企业整合管理
为企业制定一个良好的资本运作和企业整合管理的途径,首要的是要处理好资本运作与企业生产内部的经营的关系。每个企业的基本目的就是要在生产处理的过程中实现生产产品和获得利益。当一个企业利益很低时,如果要继续进行资本运作和企业整合是十分困难的。因此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时刻关系着生产经营,坚持以企业的生产经营为关键性目标,在满足获得基本利益的情况下实现资本运作,为资本运作和企业整合创造一个良好的舞台。
其次是要确定企业战略整合和企业内部的资本运作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企业的整合并不是意义上的资产叠加,而是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和产业结构补充。随着市场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自身发展为多元化的企业,力图在各个方面能够分到一杯羹。因此在实现资本运作上要满足企业间的多元化整合结构调整,保持企业的经济规模。
“投入2万元,年收入上百万”
“只要投入20300元,保证你一年可以赚上一百万!”面对如此高额的回报,市民潘先生既有些兴奋,也有些担忧。
该网友告诉潘先生,整个运作过程是“网络资本运作”,即集合民间的资本进行“运作”:“你平时买一件衣服,1000元,成本呢,10元。我们现在就是集合民间资本,以低价大量购进这些商品,进行销售和资本运作。”资本越雄厚越好,每介绍一个会员,当场就能获得上千元提成:“快的话,两三个月就能回本了!”
潘先生和家人,觉得并不靠谱,对方只是之前网上认识的朋友,整个运作过程并没有什么可靠的“项目”,还需“拉人头”:“怎么看,都有点像传销。”
扒出网络传销真面目
据介绍,第三方机构曾经报告,披露了目前国内网络传销主要的三种表现形式:借助互联网平台推销实物产品;发展下线,增加付费广告点击量;推荐他人加入购物网站以获利。
第一种方式作为传统传销的变种,相对容易辨认,但通过发展下线,在网上浏览付费广告赚取会费,则有了明显的“网络特征”,不太容易辨别。
记者在网上看到“每天点击相应软件上的广告,便可月入数千元”的信息,而要获得这些软件,就须先出一定数额的钱款购买这一软件,然而这些软件中的广告,每点一次仅有1分钱。据悉,这一方式还有通过发展下线收发电子邮件、免费在线注册等多种途径获利。
警惕改头换面新模式
不过,网上传销又有了新的“变种”——资本运作。日前国家工商总局已查封了10多家传销网站,然而记者搜索发现,一些网站竟改头换面后再次上线。记者随后联系其中一家网站的“老师”。
网站“老师”说,网络资本运作,其实就是国外风行的“富人俱乐部”模式,是“排队挣钱”的游戏。“只要先投入20300元,就能获得会员资格,做得好,一般两三个月就能回本。”据这位“老师”介绍,加入会员后,主要的工作就是“发帖做宣传”:“我们要在各大论坛里发帖、顶帖,把自己宣传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