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血战小朱庄

血战小朱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血战小朱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血战小朱庄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 学生资助 对策

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逐步形成多元化、开放式的新格局,高职教育也成了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高职院校中,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城镇或欠发达经济地区,在校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了很大的比例。因此,建立有效的资助模式并做好高职院校的资助工作,关系到高职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一、当前各高职院校实施资助政策的现况

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考上大学时,首先可通过“绿色通道”按时报到。入校后,学校对其家庭经济情况进行核实,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在校的表现情况再分别采取不同办法予以资助,形成了“解决生活费问题是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以勤工助学等为辅; 解决学费、住宿费问题是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以国家励志奖学金等为辅的”资助格局,在经济资助上,基本能有效解决了各高职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燃眉之急,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在精神教育上,各院校积极也开展了一些国家助学贷款诚信教育、励志教育活动。但由于资助工作阶段性强、工作任务重、时间要求紧、评审程序繁冗等,造成多数高校的育人活动趋于形式化、程序化,形式各异且成效不显著。

二、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现状分析

(一)高职院校资助政策缺乏宣传。

当前国务院、省政府、学校出台了一系列学生资助政策,资助范围不断扩大,资助领域不断延伸,资助标准不断提高。但是,由于资助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宣传工作未能普及到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很多经济困难家庭、学生未能及时了解政府和学校的资助政策和措施,从而使资助工作仅仅停留在“帮困”上,没有达到“育人”的目的,导致学生资助工作“帮困育人”的最终目标难以实现

(二)资助形式面窄,经济资助和精神资助不协调。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基本上经历了高考的失利,自卑心理较重,加上家庭经济困难,一些贫困生除了学习之外,在知识面、交往能力等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因而压力很大。这种情绪使得一些贫困学生根本没有办法适应高校的学习及生活环境。虽然国家、当地政府和高职学校都有不同程度的帮扶政策,但一般都是固定时间发放一些生活及学习费用,并不注重解决贫困学生的心灵问题,资助政策没有惠及学生的心理需求,所以有些贫困学生不但不主动申请各项资助,甚至产生一些反感情绪而抵制各项资助。

(三)资助结构设置不合理。

目前学校各种资助形式,除了勤工俭学需要同学付出劳动获得外,其他形式都是无偿资助的形式,所以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产生了较重的依赖思想,还未进校,就先怀揣着家庭贫困证明等着享受各种在校生的补助,这样一来,学生的“等、靠、要”心理不断滋生,非常不利于学生的自强自立,特别是贫困学生,更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改变现状,而非坐享其成。

(四)缺乏有效监管。

首先是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困难。目前各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经济情况的了解,还停留于入学时学生递交的《家庭经济调查表》和户籍地的一张困难证明,最多也只能依靠对学生日常生活状况的观察,缺乏对虚假陈述家庭经济收入的行为进行监管,同时也未能实现学生困难数据动态化管理。二是分散实施各项具体资助措施,不利于有效整合及配置各种资助资源。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未能“量身订做”制定一整套针对性较强的资助方案,以致过度关注最困难学生,轻视一般困难学生,容易造成资助过量或遗漏资助对象现象。既不便于资源共享,也不利于实现资助资金合理分配,不利于资助公平。

三、高职院校提出贫困生资助模式的必要性

通过对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产生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想见,资助工作若想进一步体现成效,在原有的资助政策上必须提出新的资助理念和进行一些新的措施。这其中,发展性资助理念无疑是较好的资助新理念,发展性资助理念的目标是 “应助尽助,因人而助,育人为本”,就是根据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程度给予不同额度的资助,根据困难学生的学习成绩给予不同渠道的资助,根据困难学生的年级给予不同项目的资助,根据学生的个性给予不同方式的资助。总之,要做到在经济上帮助学生,在精神上培育学生,在能力上锻炼学生。具体实施中要注意资助工作与大学生需求相一致,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因此,依据该理念提出一些新的措施很有必要。

四、加强高职院校困难学生发展性资助模式的对策

针对目前资助工作的局限和不足,我院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措施着手改善:

(一)加强领导,完善学生资助工作运行机制

首先要建立“学校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学生助学管理中心―――学院学生资助工作小组”三级管理模式,组建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学生资助工作队伍,各相关部门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保证资助工作顺利开展。其次修订和制定国家奖、助学金实施办法,勤工助学实施办法等规章制度,并将制度编入学生手册,不断规范学生资助工作的操作程序,从而使学生资助工作进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二)规范贫困生认定程序及标准,切实落实贫困生资助政策,使资助政策发挥实效。

就校内贫困认定而言,需要通过组成贫困生认定小组,对贫困学生的生活、消费等问题进行深入了解,而非仅凭同学出具的贫困证明。当然,各省都有对贫困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性意见,但真正实施起来,过程和产生的效果如何,是值得深思的。很多高校都依据上级的意见成立了贫困生认定小组,而在实践过程中,由于贫困生认定小组机构设立的不合理性,使得小组的认定工作不能产生预期效果,甚至有些高校的贫困生认定小组形同虚设,认定工作怎么方便怎么来,这样也给贫困生认定工作带来问题。因此,贫困生认定小组的成员必须对贫困生认定工作负责,组成校、院 ( 系) 、班等不同层级的贫困生认定小组,层层把关,层层监督。贫困生认定的流程应严格应由贫困生主动提出贫困申请,班级认定小组结合贫困学生家庭组成、日常生活消费等状况及同学出具的贫困证明来认定贫困生,进而由同学所在院 ( 系) 进行确认,最后由学校统一纳入贫困生库,依据贫困生资助办法,统筹安排全校贫困生的资助方案。同时,学校层面在认定贫困生时,也要结合考虑各地平均收入与就学所在地平均收入的差异,使贫困生认定标准相对灵活,避免地区差异引起的不公平情况出现。

(三)建立并优化工作组织机构。

高院职校应设立专门管理学生资助工作的部门,组建一支以相关专业高级学术专家为带头人,具有较高学历、层次合理的专业化学术化队伍,做到“边开展工作边进行课题研究”,使资助工作日益向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四)大力开发各种资源,努力拓展资助渠道

学校应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广泛吸纳社会资助,帮助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以校友会为平台,广泛联系校友,积极向社会各界宣传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重要意义,主动争取杰出校友、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士到学校设立助学金、奖学金,用于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通过开展校友亲情手拉手、结对子、一帮一、一帮多等资助活动,促成校友与学生的密切联系,充分发挥校友资源对学生的成长的积极促进作用。

(五)加强多方式开展资助工作

一是帮助贫困生就业。为了提高对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力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努力为困难毕业生提供相关就业信息及各种就业机会,另外,采取多种措施帮助他们降低就业成本,给予一定的就业费用补助。

二是重视贫困生心理。学校构建了健全的心理援助机制和形式多样的心理援助网络,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活动,对个别贫困生进行心理咨询,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心态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是关注特殊性资助对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每年都建立全校残疾生档案,为需要家人照顾的残疾学生家庭提供单独的宿舍,安排家长在学校后勤服务中心工作,为行走不便的学生提供保安接送入教室服务,并且在班级建立爱心帮扶小组,轮流帮助残疾学生,让他们体会到来自社会、学校和同学的温暖。

(六)资助育人,励志先行

就工作实践来看,笔者认为在学校开展感恩教育,难度较大。感恩,《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是对他人帮助的回报。回报或者回馈意味着亏欠,会给人一种压力,而人在面对压力的时候,本能选择首先就是要回避。这种赠与与亏欠的不对等关系给贫困生心理上带来伤害,使贫困生产生自卑感。相较感恩教育,励志教育更容易为贫困生所接受。一名贫困生观看完我校励志成才典型报告触动很大,在给辅导员的邮件中说:今天听完某某同学的事迹,很受振奋……我相信经过努力,有一天我也会以自己为荣,以自己的贫困为荣,人生路还长,希望在前方!励志教育能帮助贫困生重拾自信,以坦然的心态接受帮助,甚至还能帮助别人。一个有自信、有远大志向的人才会感恩社会、感恩学校。学校围绕“励志成才”、“回馈社会”、“关爱同学”等主题开展事迹报告会、义工活动、征文比赛、主题演讲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鼓励学生奋发图强、励志成才,取得了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更多

国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文史研究馆

中国西部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奇闻怪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南北桥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