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范文第1篇

爸爸是船,妈妈是帆,载着小小的我驶向彼岸,是爱的动力,是爱的决心,是爱的毅力,是爱的自信,才使我到达彼岸,爱是无私的,爱是伟大的,爱是高尚的,爱是崇高的!自从学了《地震中的与子》这篇课文,我才真正了解到父爱的无私、伟大。

文章记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后,一位年轻的父亲不顾各种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在人们认为几乎不存在希望的情况下,执著地从瓦砾堆中营救儿子的动人事迹。

没有这种无私而伟大的父爱,谁也不可能坚持这样长时间的、希望渺茫而危机四伏的挖掘,儿子也许便因为人们的放弃而葬身于瓦砾堆中。

我读后心潮澎湃。这位父亲为了救自己的儿子,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儿子为了救同学,让他们先脱离危险。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啊!如果这位父亲仅是来到这片废墟绝望的大喊“我的儿子!”那他的儿子和14个同学就只有长眠于地下了;如果人人都能像这对了不起父子那样,成千上万的孩子或许就能得救。

也许,我们的爸爸平常对我们的关爱不像妈妈那样无微不至,但我们仍然能时时感到父爱的温暖。

记得有一次,闫老师对我们说,区里要进行古诗背诵比赛,让我们把背过的诗打印。其他人都不屑一顾,我却牢记在心,一回到家,就急忙告诉了爸爸,爸爸一听,立刻给我忙活起来。

晚上,我甜蜜的进入了梦乡,可谁知爸爸努力抵抗着“睡魔”的干扰,依然给我打印着,生怕我完不成老师交给的任务。第二天,我一起床,发现爸爸的眼睛变成了“熊猫眼”,妈妈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了我,我感动极了。

还记得我小时候,只知道让大人给我买自己心爱的玩具、零食,而不顾大人的重重困难,大人们有时也无可奈何,只好给我买。自我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后,我绝不会在像小时候那样做了。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范文第2篇

这篇课文赞颂了伟大而无私的父爱,告诉了我们,父爱和母爱同样伟大。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两句话。这是一位多么伟大的父亲啊!为了救出儿子,在废墟中挖了这么长时间,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得到的。是什么支持着这位父亲挖了这么长时间?对,正是伟大的父爱。

父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也是深藏不露的。在现实生活中,父爱并不像母爱那么浅显,那么容易被发觉。父爱,是父亲从内心发出的一种爱。父亲的爱同母亲的爱也有区别,父爱是表现在教育方面,而母爱则是无微不至的。所以,人们都认为父亲没有爱我们。其实,父亲在你做错事时批评你,在你无知的时候教育你,就是父爱的表现。

有一次,我因为去电子游戏机室玩,被父亲发现了。我回来时,被他狠狠的教训了一顿,还打了我的屁股几巴掌。我没有发觉他对我的爱,只认为他打得太重,我只不过是去电子游戏机室玩了一下而已,有必要下手这么重吗?因此,我与父亲赌气,好几天都不理他。可是后来,我看到了电视的报道,知道了电子游戏机室是一个危险的场所,去那里的人都是社会上那些懒懒散散的人。在那里玩,不但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还容易学坏。我好好的反省了一下,认为父亲教训得对,要不是那天他拉我一把,可能我已经被人拉下水了。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范文第3篇

海再深,也没有父亲的爱深;山再高,也没有父亲的情高。当我读完《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心情无比激动,我想大声的哭,大声的喊,让全世界的人们都来领悟这个深刻的道理。

这篇文章讲的是:1994年,美国烙杉矶发生大地震,一位青年的父亲去救儿子时,发现美丽的学校以变成了一片废墟,但是他并没有放弃一点点救儿子的机会,而整日整夜地挖废墟。当他挖到38小时,终于救出了孩子……这是个感人的故事,深深的体现出一种伟大的父爱。

课文并没有用许多华丽的词藻去重重修饰这位父亲,但是他朴实的行为里面却包含这深深的情、浓浓的爱。读完后,我泪流满面。那位年轻的父亲为了救儿子,连续不断的挖呀挖呀,一小时过去了,两小时过去了……,他满脸灰尘,累得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但他决不会放弃寻找困再废墟中的儿子的决心,而是继续挖,他终于听到了儿子的叫声,儿子终于找到了。他的儿子和一些同学都还活着。儿子是好样的。他让爸爸把其他的朋友先救出去,自己最后离开。啊!一位伟大的爸爸,一位了不起的儿子。我深深的被他们的伟大崇高的品质折服了。亲爱的朋友,难道会无动于衷吗?我相信你们此时的心情也一定会像大海的波涛一样,久久不能平息,终身难忘。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范文第4篇

今天,我专心致志地读完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片文章,深受感动。

课文主要讲1994年,美国洛山矶发生大地震。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安危,克服重重困难,救出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13个同学的传奇故事。

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这段话写得是儿子阿曼达在得救时,先让自己同学离开的事情。从这段话中,我明白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学会谦让才能获取别人的尊重。

然而,我和阿曼达比起来,是多么渺小,真是天地之别。记得有一次,我和同桌罗文强,为了一点小事斤斤计较,结果老师讲得内容我一个字也没有听进去,作业也错了许多。当老师问我怎么一回事时我的脸“唰”的一下红了。

合上课本,父亲救阿曼达的情景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我暗暗告诫自己,要以阿曼达为榜样做一个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人。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范文第5篇

一、目标,自主生成

明确的教学目标不仅可以作为提供分析教材和设计教学活动的依据,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有的放矢,高效学习。如:我在教学《丑小鸭》这篇课文时,第一课时我是这样制订教学目标的。师:我们先商量一下,怎么学这篇课文?要完成哪些任务?生:首先要认识这课的14个生字。师:好,我们除了要记住这14个生字的读音,还要记住这14个生字的字形。师:(板书:认识14个生字)还有吗?生:我觉得要求写的生字中有两个鸟字旁的字“鸭、鹅”很难写,我们应该要把它们写好。师:他添加了一个目标。(板书:会写“鸭、鹅”)还有吗?生:我觉得我们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必须把它读熟。师:他也添加了一个目标,熟读就是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板书:熟读课文)生:我还想知道丑小鸭名字是怎么来的。师:好,那我们等一下一起来探究丑小鸭名字究竟是怎么来的。(板书:名字的由来)师:那我们这节课就来完成这四个任务……这样让学生参与制订教学目标,易于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当然,这也仅是一种尝试,不可能每节课都这样进行,更多的时候,应将教学目标自然地分解、融化在教学环节之中,关键的是,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必须切实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与需要。

二、方法,有效探究

1.教给自主读书的方法。一是读提示。很多学生一拿到课文,就迫不及待地读起来,往往忽略了课文的提示与习题,因而对学习要求茫然无知,自然不懂得从何学起。所以,要引导学生课前认真阅读安排在课文前面的“导读提示”和课文后面的习题,初步了解文章的编排目的和学习要求。二是读资料。让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查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资料帮助理解课文内容,从容应对自己能知会的内容,减少对教师的依赖。三是读重点。通过品读文中的重点词句和精彩片段,了解课文的写作特色,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会,可以有效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四是读疑惑。即学生在自主读书、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在形成的新问题上做记号,提交小组或班级交流研讨,在解疑中获得新的认知。

2.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一是质疑课题。要紧紧抓住课文题目,引导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如教学《花钟》一文,就可启发学生:普通的钟我们都见过,你有见过用花做的钟吗?让学生齐读课题,读完后问:此时你最想知道些什么?有的学生说,花钟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有的说,花钟是用哪些花做的呢?有的说,花钟真的可以报时吗……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质疑关键词句。如教学《草船借箭》,引导学生围绕文中关键词“神机妙算”提出问题:诸葛亮草船借箭首先算到了什么?为了保证借箭成功,他还算到了什么?接着,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思考,从课文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同时鼓励学生互助解疑,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解读,把握核心

随着年级的升高,课文的篇幅越来越长,所蕴涵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大,而一节课仅仅四十分钟,如何把握这短短的四十分钟,发挥它最大的有效性呢?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具体的学习情况大胆地处理教材,选择最有价值、最核心的内容进行教学。

1.找准切入点。我校一个老师教学《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时,没有过多的渲染与铺垫,而是根据课文内容找准切入点,开门见山地切入课文: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21课《老人与海鸥》,看着课题猜猜看,课文写了什么?一个学生说:“写了老人与海鸥的故事。”“对,那么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个场面呢?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然后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几分钟后学生纷纷举手:“写了两个场面,一个是老人爱海鸥,另一个是海鸥爱老人”,“写了两个场面,一个是老人对海鸥的爱,一个是海鸥对老人的情”。“同学们真会读书,一下就切中了课文的要点,现在就请同学们动动笔,把描写‘老人对海鸥的爱和海鸥对老人的情’画出来,细细品味,开始吧!”因为找准了切入点,少了花架子,也少走了许多弯路,学生当然学得高效而省时。

2.抓住关键句。不少课文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句子,如果在教学中能抓住这些句子,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一个中心词“了不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两个板块,一条主线,“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贯穿全文。教学时我紧紧抓住中心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和主线“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提出这样的问题:文中的这对父子经历了什么?父亲为了做到“和儿子在一起”在地震中是怎么做的?儿子为了做到“和父亲在一起”在地震中又是怎么做的?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去细细品味父与子的了不起。这样的教学,切中要害,方向明确,学生能够较快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住文本的内涵。

四、拓展,提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