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预备发言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产业集群;专业设置;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6―029―03
产业集群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管理学大师迈克尔・波特于1990年在其著作《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来的,他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的经济领域中,一些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相互关联的企业和相关机构的集合。
产业集群是目前国际产业发展的新特征。也是中国当今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动力。产业集群的发展为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应正确认识产业集群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从产业集群的视角出发,结合河北省产业集群的现状,找出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与其不协调之处,得出河北省产业集群背景下高职教育发展的策略。
一、产业集群与高等职业教育的互动
(一)高职教育为产业集群提供劳动力,影响着产业集群的发展
产业集群是一定人力与物态的集聚,没有一批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就不可能形成高质量的产业集群。知识性与技能型人才是产业集群中不可缺少的关键性力量,在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是实现产业集群的条件。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为生产一线服务的教育,与地方经济的发展联系最为密切。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加快培养与产业集群相适应的高素质的知识与技能型人才,是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产业集群使人力资源得到转移,反馈给劳动力市场,而劳动力市场又反馈给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劳动力资源符合劳动市场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只有适应产业集群的发展,才能够为产业集群提供丰富的人才与知识,否则会影响产业集群的所需的人才质量,进而影响产业集群的全面发展。
(二)产业集群发展的客观需求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紧紧围绕产业集群发展的大趋势,其自身应根据产业集群发展的客观需求来调整和改革,准确定位其在产业集群的地位和应发挥的作用。产业集群的发展,将会产生许多的职业岗位群,加大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这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推动力。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顺应产业集群发展趋势,合理布局院校、调整专业设置、提高培养层次、加强双师型教师建设、加强校企合作,这样才能进一步融入到产业集群的发展中去。
二、河北省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河北省地理位置优越,内环首都北京和北方商业中心天津,东临渤海,并且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近些年来依靠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产业集群发展迅速,截至2013年,河北省共有收入5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近300个,百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有23个,占全省民营经济收入总量的40%以上,为河北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河北省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特色产业集群:辛集皮革、白沟箱包、清河羊绒、安国中药材、高阳纺织、河间电线电缆、安平丝网等。曹妃甸临港工业区曾被国家列入“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河北省“一号工程”,“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目前曹妃甸工业区发展迅速,产业集群加速发展。秦皇岛旅游产业集群越来越得到各地的认可,成为促进秦皇岛经济发展的开路者。廊坊高新技术产业群得益于依赖北京和天津的区位优势,发展势头良好。石家庄医药与服装纺织集群、沧州化工集群、保定新能源产业集群等,这些产业集群打造了河北省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有力地推动了河北省经济快速发展。
河北省产业集群发展链条日趋完备,随着区域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必然吸引周边的企业在同一地理空间的聚集。一批龙头的企业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在产业集群中起着带头作用,吸引越来越多附近的企业,并建立与其他产业集群的联系,逐步发展壮大,逐步建立自己的品牌。集群内通过技术、人力等交流促使企业不断改进,集群间通过产品、信息的交流促使集群不断更新,从而使集群内产品向其他集群甚至国外销售。
三、产业集群下河北省高职教育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院校区域布局与产业集群分布不匹配
产业集群的发展依托于高职院校为其提供人力与技术的支持,产业集群具有区域性的特征,高职院校的布局结构应该充分考虑到区域集群的需求。截至2013年,河北省共有高职院校58所,其中石家庄就占据了22所,保定、廊坊6所,唐山5所,承德4所,邯郸、邢台、秦皇岛、沧州3所,衡水2所,张家口只有1所。可见,河北省的高职院校分布极其不均匀,石家庄一个城市就占据了38%,而有些城市只有两三所,张家口甚至只有1所。由于历史、区域等综合因素,河北省高职院校的区域布局不合理,很难和区域的产业集群发生密切的关联。河北省高职教育发展要想适应河北省产业集群的发展,必须合理布局院校分布。
(二)专业设置与产业集群需求不适应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要从集群的产业结构出发,考虑到区域内产业集群的专业结构。而目前河北省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并没有做足充分的市场调研,与区域地方产业集群的结合并不是十分紧密,针对本地区产业集群的也很少。到2013年,河北省高职院校开设的400多个专业中,大多数院校重点集中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会计电算化、市场营销、物流、商务英语等热门专业。其中50%以上的高职院校开设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电子商务、旅游管理专业也有40%的院校开设,这些专业设置现象基本雷同。并没有结合附近的产业集群产业结构的需求进行实际的科学调研与论证。这样对学生的培养难以突出特色,专业基本雷同,学生就业压力增加。对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岗位的相关专业没有及时地在学校体现,有些新型专业甚至没有开设,不能满足产业集群岗位群的要求。
(三)培养层次结构与产业集群的发展不协调
到2013年,河北省拥有高职院校在校生约为55万,招生人数19万,分别占全省普通高校在校生、招生总数的59.6%、54.2%,可见,河北省高职教育已经占到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区域产业集群中,既有高新技术企业,也有劳动密集型企业,高等职业教育要满足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其按照产业集群需求来培养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随着河北省经济结构的调整,以知识和技术为动力的产业升级使得劳动力和自然资源逐步地被替代,对高素质的知识技能型人才需求增强,岗位的技术层次向高层次转移,客观上要求河北省高职教育发展本科甚至研究生层次,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高新技术应用型人才。然而,河北省高职院校许多是从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来,办学层次只是停留在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层次较低,在办学层次上远远不能满足产业集群发展的需求。
(四)学生整体的素质不能够满足产业集群岗位要求
河北省高职院校办学定位并不是完全建立在河北省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之上,很难培养出产业集群所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河北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占教师比例的54.27%,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比例也仅为67.6l%,这与国家要求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双师型专业教师比例要达到90%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沿用传统的理论性教学,不注重实践教学。一些本科生、硕士生在毕业时直接到学校任教,缺乏在企业实践工作的经验。同时,河北省高职教育与产业集群的合作机制不健全,其互动只是停留在个别的校企合作阶段,多数是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实习的时间比较短且比较分散,没有进行有效的长时间合作。
四、基于河北省产业集群的高职教育的发展对策
(一)调整产业集群空间分布,优化高职院校分布
河北省政府以及其相关部门在产业集群与高等职业教育互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发挥导向与调节作用。在划分产业集群的过程中,考虑到人才的供应、技术的支持、科研的保障等因素,进而支持高职院校的对应设立。要将高等职业教育的布局重心向产业集群靠拢,可以通过设立分校、联合办学、设立产学研合作中心等方式建办学延伸到产业集群所在地区。鼓励各个产业集群之间的高职院校发挥特色、合理分工,准确把握现有实力,发挥自身实力。将高职院校的发展纳入到产业集群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去,保证高职院校与产业集群发展的融洽关系,促进二者之间协调发展。
(二)根据产业集群所需,合理设置和调整专业结构
河北省高职教育其专业设置于调整的总体方向必须满足产业结构升级所需的人才要求,大力培养产业集群发展需要的营销、管理、物流人才。要根据产业集群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等变化,开设那些传统支柱产业所需的专业。根据产业集群中新兴的企业,优先发展有高科技含量的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专业。高职院校专业的优化要考虑产业集群对某一特定专业人才的需求,突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职业性。在对地区产业集群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努力做好市场调研,预测其在日后的发展趋势,努力把专业的设置与产业集群的发展结合起来,强化与集群内企业的合作与交流,避免盲目地重复开设专业,并且积极地及时调整相关专业,推动区域产业集群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良性互动发展。
(三)提高办学层次,以满足产业集群发展的客观需求
河北省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产生发展一些新兴的企业,而高素质的知识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新兴产业的竞争核心。这就要求河北省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具有熟练的技术,同时应该具有较高的理论与创新水平。可目前,河北省高职院校以专科教育为主的办学层次已经不能够满足产业集群发展的客观需求,这就要求提升河北省高职教育的层次结构,建立由专科教育、本科教育以及研究生教育共同组成,与普通教育并行且又独立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体系。
(四)优化教师师资结构,构建双师型教师
优化教师师资结构是指教师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资历结构、性别结构等方面的优化。优化教师结构,培养双师型教师首先要在引进一些高学历年轻教师的基础上,鼓励其到产业集群进行实践,完善其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鼓励定岗轮训,使其在产业集群中合理地流动,在已有的先进理论的基础上丰富其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聘请一些有资历的经验丰富的企事业单位骨干作为聘任教师,将企事业的经验以及岗位需求在教课时灌输给学生。
(五)建立产业集群与高职院校资源共享的互动共赢机制
通过校企合作,产业集群与高职院校共享资源,实现双方的互动共赢,让高职院校在招生、教学、管理、就业和企业内生产、加工、销售等实现共享,为校企双方信息沟通服务。高职院校依托于产业集群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实现他们之间的资源共享,以达到其互动共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戚莹莹.浅析河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趋势[J].读写与杂志,2013(5):46.
[2]张玲,杨鹏起.河北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初探[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6-20.
[3]冯志林,石光.河北省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经济论坛,2007(5):19-20.
[4]李冰.河北省产业集群发展中的问题及应对[J].现代企业,2009(1):43-44.
[5]贲鸿雁,赵洁琼.基于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河北省产业集群和产业布局优化研究[J].企业导报,2013(20):108-109.
[6]沈会超,何晶.产业集群背景下辽宁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1(11):3-5.
[7]李双力.产业集群下重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0(6):3-5.
[8]吕洪霞.基于产业集群背景的浙江高职教育发展构想[J].职教论坛,2010(33):32-36.
摘 要:本文分析了现阶段智能集抄设备防雷措施及效果,找出智能集抄系统的防雷薄弱点,进而提出了针对集抄系统的防雷思路与方案,将集抄系统防雷工作划分内外区域防雷,强雷区和弱雷区防雷,信号接口和电源接口防雷等多级防护方式,通过集合式防雷设备的合理配置,实现智能集抄系统的高精、高效防雷。
关键词:集抄系统;防雷;多级防护;集合式防雷设备
一、引言
随着智能集抄设备的不断发展、设备投资费用不断增加,电网对智能集抄业务的依赖性越来越高,智能集抄的的安全性、可靠性@得越来越重要,智能集抄设备属于微电子的弱电设备,其耐过电压冲击的能力很弱,而由电源线、信号传输线、地线侵入的雷电冲击波强度却很大[1]。通过电源线、信号传输线引入的雷电感应冲击大电流,足以使许多微电子设备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坏,并危及人身安全,造成巨额的直接经济损失,甚至会导致局部电网的瘫痪,重要数据丢失,间接经济损失不可估量。
雷电造成的智能集抄设备损坏、数据丢失和工作瘫痪将是灾难性的。即使雷电流强度不足以打坏设备,频繁的雷电冲击也会大大的缩短电子设备的寿命。智能集抄遭受雷击损坏已成为影响电网业务正常开展、安全运行的重要因素。
二、智能集抄设备防雷现状
2.1雷击集抄系统危害方式
2.1.1雷击电力线对集抄系统的危害
由于集抄设备与电力线相连,而电力线暴露于户外,容易遭受雷电直接袭击,因此雷电由电力线入侵电子设备是雷击危害集抄系统的主要方式:
1)雷电远点袭击电力线,从发电线引入智能集抄系统;
2)雷电近点电力线的侵入,所谓雷电近点袭击电力线,实际上是雷电袭击引起的雷电电磁脉冲的保护问题;
3)错相位雷害,即一个高能量雷打在一条电源线上,而另一个低能量雷打在另一条电源上,线线之间就会产生一个电压差,侵入设备。
因此,堵死雷电由电力线入侵电子设备,应该从远点雷击、近点雷击和错相位雷击三种雷击现象入手,实施全方位的保护,才能在发生雷击时,有效的保护设备。
2.1.2雷电侵入集抄设备的方式
不论是直击雷还是感应雷,到达智能集抄设备都可归纳为从以下4个部位侵入的雷电浪涌:
1)外壳端口。可以把集抄系统系统视为一个整体的外壳,如传感器、传输线、信号中继、现场仪表、DCS系统等,它们都有可能完全暴露在环境中受到直接雷击,造成设备损坏。
2)信号线端口。为实现集抄信号与控制中心的连接,连接部位,如过程控制系统的信号交接端的总配线架、数据传输网的终端、微波设备到天线的馈线口等等,那么这些从外界接收信号或发射信号出去的接口都有可能受到雷电浪涌冲击。
3)电源端口。分布最广泛也最容易感应或传导雷电浪涌的部位,从配电箱到电源插座这些电源端口可以处在任何位置。
4)接地端口。在雷电发生时接地端口有可能受到地电位反击、地电位升高影响,或者由于接地不良、接地不当使地阻过大达不到参考电位要求使设备损坏。
综上所述,智能集抄系统的防雷,除做好雷电直击电力线造成的集抄系统损坏工作外,还要重点考虑四个关键的端口的防雷措施,如图1。
2.2集抄系统防雷措施现状
目前,用于配电线路的集抄电表,因设备内部有大量的微电子元器件,其耐雷水平远远低于配网线路自身的耐雷水平,一旦遭受雷击,元器件损坏极其严重,并可导致线路系统性跳闸,存在极大的雷击风险。
一般集抄电表的防雷,是通过在电源、信号采集端口进行SPD过电压防护实现的,对于较小雷电的感应雷,具有良好的防护效果。但由于没有良好的较大功率雷电能量处理通道,一但较强的雷电侵入,集抄电表将被雷电击穿,并导致线路跳闸[2]。
三、智能集抄一体化高精度集合防雷设备
3.1集合防雷设备的研究思路
3.1.1集抄系统集合防雷设备研究思路
针对上述集抄系统防雷措施现状,集抄电表防雷措施仅对电源端口和信号端口进行SPD过电压防护,对于较大功率的雷电侵入,包括SPD及集抄电表都将被击穿。对于外部电力线雷击防护方案中,通常没有考虑集抄系统附近电力输电线路重点防直击雷措施,而是从输电线路其他方面进行考量,并进行针对性的防护措施。因此,集抄系统的防雷设计一直以来都是外部和内部分开进行,并未系统地进行综合设计,防雷效果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集抄系统集合防雷设备采用“疏”、“堵”相结合的方式,用多层次的防雷电系统升级已有防雷系统,通过直击防护、系统部署、多层设防、加强接地的措施,并扎实做好外壳、信号、电源、接地四个重点端口的雷电防护,进行多级防雷设计,将集抄系统雷击危害概率降到最低。
3.1.2集抄系统集合防雷设备设计方案
设置一个专用的防雷组合设备,用于隔离线路与集抄电表之间的雷电侵入冲击。集抄电表的采集、控制等信号及电源端口,全部经过防雷组合设备才能与外界连接,确保雷电侵入冲击大幅度降低,有效保护集抄电表。
通过内外双重的防雷方案,解决集抄设备难以解决不同功率雷电袭击的防护问题,不能功率大小的雷电都能防护,同时,不会因集抄设备的雷击损坏导致线路跳闸。
通过内外分级的系统雷电防护措施,解决集抄电表中微电子设备的过电压设备与线路设备绝缘水平差异大的问题,有效保护集抄电表中微电子设备。
3.2集合防雷设备的研究内容
3.2.1系统部署及直击雷防护的研究
首先要对输电线路进行运行情况、地理位置、气候条件、雷电灾害情况进行调查摸底,查找系统的薄弱环节,确定防雷重点位置、区域及对既有防雷系统的再防护重点。
对于集抄系统外部电力线防雷方案的研究,应按照输电线路防雷方案进行研究并规划。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对集抄系统外部电力线附近三基杆塔周围环境和雷击特点进行分析,并结合历史雷击数据,找出雷击输电线路薄弱点,进行重点防护。通过增设避雷线、网、带等常规防雷措施,加强雷击防护强度[3]。
2)由于雷电直击外部电力线对集抄系统的危害主要是通过雷电沿电力线传输进入集抄系统并损坏设备。因此,为防止雷电击中电力线并传入集抄系统,采用新型避雷针和避雷器相结合的方式,利用新型避雷针架设塔头,保护杆塔附近电力线不受雷电直击,通过新型避雷针引接至杆塔,通过新型避雷针降低雷电冲击和杆塔接地将雷电流泄放入大地。同时,避雷器进一步防止雷击杆塔远端电力线,在雷电流传入集抄系统前泄放入大地。
通过集抄系统外部防雷措施,避免了大功率雷电进入集抄系统,突破系统内部弱电防雷保护。
3.2.2多级防雷设计的研究
在智能集抄系统、设备的外壳、信号、电源、接地四个防雷薄弱端口,进行有效的多级防雷设计。
经系统外防强过电流装置处理后的信号送入系统内防雷装置,首先经电源/信号变换模块进行电压/信号转换,然后通过箱内防雷装置,确保雷击过电压在信号防雷设备的过电压承受范围以内,如图2。
3.2.3防雷接地设计
雷电流引入大地,由于大地电阻的存在,雷电电荷不能快速全部的与大地电荷中和,必然引起局部地电位升高,交流配电地和直流逻辑地将这种高电位引入机房,UPS输出、输入端被击穿,智能集抄设备断口被击穿。这种反击电压少则数千伏,多则数万伏,直接烧坏用电器的绝缘部分。
通过良好的,与原有电力主系统接地一体化的接地设计,将最大程度提供雷击后的能量泄放通道。
3.3集合防雷设备的应用特点
通过上文对集抄系统产生过电压的不同途径分析,会出现多种有害效应,需要给予综合防护。要在智能集抄系统设备上统一安装防雷设备,以便于提高整体抗雷击和过电压的防护能力。
集合防雷设备可广泛地安装于10kV配电网,是一种专门针对10kV配网集抄电表的组合式防雷设备,是防止雷电波侵入集抄电表,防止集抄电表电子元器件损坏甚至造成线路跳闸的新型防雷设备。通过设置箱外大功率防护,首先对大功率雷电冲击进行处理,然后经过箱内功能性和电源、防雷模块的分工雷电防护,现配网集抄设备全方位、全功率雷电防护。
四、结论
本文论述了一种针对集抄系统的防雷装置,采用多级防雷设计,从大功率雷电冲击到感应雷电冲击实现集抄系统全方位雷电防护。集抄系统遭受雷击损坏,大多是通过电力线传输进入系统,本文采用的组合式防雷设备,从雷击电力线开始就进行有针对的雷电防护,从源头着手,多级防护,实现将雷电危害阻隔在集抄系统外。
参考文献
[1]刘振华,韩冬梅,关亚丽.智能表及集抄终端防雷击措施分析[J].中国电子商务,2014(21):246.
[2]梁波,邱继超,张拥军.低压集抄系统的防雷击抗干扰措施[J].电世界,2015(4):198-199.
一、高职教育的发展和结构调整、专业设置要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当前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趋势是在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三个层面上展开的。因而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发展高职教育规划和指导其结构调整时,一定要分析研究经济结构的变化,包括各产业的技术创新情况、劳动力的素质结构、就业人数、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生产设备等。这些都是确定高职教育的层次结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学校布局等的依据。
关于人才需求的变化,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入世后,对我国企业竞争有利的行业,如纺织业及与其相关的服装制造业、制鞋业、玩具制造业、房地产业以及物业管理产业、建筑业等,对人才的需求将有所增加。对我国企业竞争不利的行业,如农业、汽车制造、机械及仪表、电子、金融、保险、电信等,则要分两种情况来分析,如果这一行业的产品还是在中国制造或实现,如:金融、保险、电信等,那么对人才的需求大部分仍将增加,如果这一行业的产品不是在中国制造或实现,那么高级人才将会流失,一般人才将会过剩。对我国特有的行业(如丝绸业、中医药业、陶瓷石刻业等),则人才的需求将大大增加。对于一些入世后可能被淘汰的行业,如部分手工制造业,人才的过剩将不可避免。
关于专业设置,要“宽办窄用”,提高灵活性、预见性。正是由于入世后的岗位多变性,职教专业设置也应该提高灵活性、预见性,体现宽窄并举,且以拓宽为主的原则。职业技术教育不可能针对每一个岗位设置相应的专业,而只能对应不同的职业岗位群设置“广谱”专业。为了增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对多变社会需求的适应性,真正体现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职业学校应当统筹规划并合理设置长线主干专业和短线普通专业。学校应当把“长短结合,以短补长”作为走向市场的有效途径,对需求变化小的长线主干专业,要加强教学基础建设。对需求数量少、变化快的短线专业,尽可能采用在相近大专业下开设的办法解决,既稳定主干专业,也兼顾其他专业。
针对教师需求的变化,应实行教师外聘为主的管理方式。入世后,为了能快速反映国际最新的技术、工艺、标准等,高职院校应率先从企业中聘请有实践经验和先进专业知识的教师,以及从各部门各行业中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担任专题或兼职教师进行教学,使学生能真正学到当今社会所需的最新知识,以补充从专职教师那里学不到的知识。同时他们还可以对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提出独到的看法,有利于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二、做到高职教育数量、质量、结构和效益协调发展
1.拓展专科以上层次的技术教育
加入WTO后,国际竞争必将进一步要求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迅速提升。因而,提高技术应用型人才教育层次的迫切性会不断增加。但河北省的高职教育目前仍被限制在大学专科层次,这不是一种正常现象。西方国家如美国本科大学承担了技术本科、研究生的培养任务,英国的继续教育学院、多科技术学院也设置学位课程,法国设在大学的高级技术学院培养的也有技术本科毕业生。
从现实分析,当前河北省确已存在着对大学本科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技术本科的专业设置将对应于当前经济活动中最活跃、贡献率较高的产业,如软件业、信息服务业和技术管理业等,并进行适时调整。
总之,为了适应入世后应用型岗位技术含量不断提高的趋势,也为技术型人才提供继续学习与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河北省的高职教育应该积极进行试点、规划和发展从专科到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职教育,同时也要谨防操之过急、一哄而上现象的发生。
2.高职教育的规模与质量的协调发展
加入WTO后,我省高职院校的数量和在校生人数将有大幅度的增长。加快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步伐,做到逐年扩大招生规模,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应按照地域相近、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加快中职布局结构调整的步伐,通过撤并、调整,强强联合,组建规模大、标准高,有特色的高职院校,提升职业教育的发展层次。对暂时不符合条件但有发展前途的中职学校,政府可适当降低门槛,在政策上倾斜,积极主动扶持他们申办高职。
但是在扩大办学和招生规模时,不能简单化,一定要做到质量、结构和效益协调发展,并且要从高职教育发展的起步阶段做起。惟有如此,高职教育规模才能继续扩大。如果不能保证高职教育质量,不仅会影响到社会效益,而且这些高职院校也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3.高职体系中非学历教育进一步发展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在职培训和转岗培训规模会不断扩大,一方面,各高职院校应纳入高职教育的规划之中,做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另一方面,非学历教育要为经济结构调整服务,与当今国际潮流同步。入世后,专业技术证书的作用必将提高,而证书教育的重要性也必将充分显示出来。因此,入世后,非学历教育的规模必将迅速扩大,水平必将大大提高。高职院校应发挥理论知识相对较高、实践能力较强的优势,在这方面为我省工业的振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4.正确处理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与面向市场办学的关系
在发展高职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面向国内外市场办学,把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人才与向发达地区或中、西部地区输送人才(这对调整社会人才构成和促进人才合理流动起着积极的作用)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仍然要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既是高职教育的经济功能,也是其政治功能。除此之外,河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业基础差,人们不愿意从事农业工作,也不愿意将子女送去学农,如果我们的高职学校只考虑生源和经济效益,放弃农业类专业,就会不利于我省农业发展和农村的稳定。为了让高职院校坚持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方向,省政府把发展职业教育,转移农业人口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工程,并为其毕业生回乡创业创造条件。
三、突出高职特色,明确就业方向,注重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应确定“应需而建”的思路,做到“常需专业相对稳定,常需人才保证供给;急需专业随时增加,急需人才加速培养”。高职教育要与社会、经济发展建立紧密联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高职教育要突出“职业性”和“高等性”,从而使高职教育办出特色。应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包括收集和选择信息、知识的能力,在规划和决策中运用这些信息和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业、创新、合作、适应和实践操作能力等。
【关键词】信息化;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不断改革与发展,信息网络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并在全球的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新的社会变革。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信息资源也成为了一种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行信息交流,实现信息的共享,不仅促进了经济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也使我国的教育教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1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教育教学信息化并不仅仅是将信息网络技术简单的应用于高等教育中,而是通过信息技术的灵活运用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层变革。这种来自教学思想、教学方式、教师角色、人才培养模式、运行体制和办学模式等多方面的变革,将会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从而通过大量的人才和先进的技术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1.1我国高等教育在教学思想上的转变
教学思想也成教学观念,主要指的是人们在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功能,教育的质量,教育的发展等发面的观点与看法,以及教育的价值观、人才观等。新的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了第一生产力,高等教育对科学技术和社会人文的传递有了新的变化,它从工业时代的复制模式转变为在充分尊重人作为主体的价值,并使之与社会价值相协调。而教学质量也从原来只通过所学知识的多少以及掌握知识的深浅程度来进行评价,变为了新时期的掌握知识并能够运用知识创造财富的能力的综合素质来考核。也就是将我国的高等教育中的科学教育和人文精神的教育相结合起来,从而培养高素质,能力强的人才。此外,信息时代的到来,也给我国的高等教育飞速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有利于我国的高等教育提高自身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因此,高校开始对多媒体为代表的网络技术的全面应用充分重视起来,增强自身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和科学技术的保证。
1.2我国高等教育在教学方式上的转变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已经使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发展为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方式。通过授课过程多媒体化,教育信息传输网络化,学习评估智能化,教学环境虚拟化等方式来促进老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互相探讨,以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从而实现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我国高等教育在教学方式上的这种转变,最大的特点是学习资源更加随意,并且更具时效性和可操作性,且更加便于学生获得。有利于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也有利于全球信息的共享以及知识的再生、传播和普及。同时可以对全球的教学资源进行全面共享,此外这种数字化的学习方式中学生通过对信息化资源的处理,可以培养自己独立观察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养成积极进取的精神。通过在虚拟的教学环境中的谈论协商,培养了学生们的合作精神,实践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在教学方式上的转变不仅使的我国的高等教育更加活泼高效,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即通过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以结果为主转变为以过程为主,以知识为主转变为以能力为主,将学生获取信息和创造知识的能力作为高等教育的衡量尺度,以促进培养全面性人才。
1.3我国高等教育在教师角色上的转变
高等教育的信息化瓦解了教师在教育体系和知识传播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丰富的信息资源让我国的高等教育更加多样化,而教师则正在受到能否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掌握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以适应自己角色的转变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上多媒体互联网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指导和鼓励学生创新性和自主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合作能力。将自己的教学内容延伸到课本之外,让教学评价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核,将课程设计多元化,让教学管理技术化,将教学交流网络化,从而从多发面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于此同时,也可以为自己减轻负担,有更多的精力投入于研究中,不断的充实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努力把自己培养成研究型教育人才和学习型教师,让自己能够全面适应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1.4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转变
信息资源全球化以及高等教育的信息化,使得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发生了改变。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我们首先要建立新的学科框架和专业体系,将对学生的科学文化教育与人文历史的教育相结合,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形成理论的思维形式,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和理想教育,从而使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到应有的知识与技术,同时还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健全的人格。其次,还应当培养学生对信息资源的处理和加工能力,使之能够独立识别和获取信息,并对其进行加工处理以及创造和传递,并最终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养成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批判的治学精神,并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处理综合信息的能力。此外我们还要转变现有的教育教学观念,创造新的教育目标,例如素质教育,终身教育,情商教育创造教育等,引进新的教学技术来实现教育的多元化、全民化、个性化,培养独立自主的创造性人才。
1.5我国高等教育在运行体制和办学模式上的转变
在我国,国家以及政府不仅为高等教育的投资者,也是高等教育的管理者,这种以国家为主体的集中制的办学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获得了发展,但同时也让国家和政府负担更加沉重。由于国家的财力有限,仅依靠国家和政府的正规高等教育系统已经无法满足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需求,这种需求也为网络大学提供了发展的机遇。所谓的网络大学就是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通过收取较低的学费来为人们提供专业有效的教育资源,从而实现教育的全民化,也可以为国家以及政府减轻负担。
1.6我国高等教育的其他转变
我国的高等教育出了上述几种方面的发展外,还有教育资源类型的转变,即信息化的程度正在不断提高,这包含了多媒体课件,网络教程,VOD视频点播等多种信息化的教学素材。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更让全球化的教育资源实现共享,让我们有机会接触并学习世界上最先进的教学内容,从而实现名校名师的国际化。
此外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教育评价标准上也发生了转变,尤其是人才观和考试观的转变,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学习环境中自主学习,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从而最终实现学生学习的数字化和终身化。
2结语
全球范围的信息化让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从多方面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这对于我国的高等教育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只有充分利用好这次历史性的变革,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探索新型办学模式,建立平等协商的师生关系,从而实现教育过程以及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增强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并为我国培养出有文化,有理想,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就是在小学、初中语文学习的基础上,减少简单、烦琐、低效的训练,从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出发,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引导学生探究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向学习语文的深层次、高层次深入,形成语文学科的科学素质。
倡导这种学习方式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前人发现的知识,更主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让学生的各种潜能得发充分开发。下面谈谈几点体会。
一、在课堂中创设情景去探究
这种模式不同于一般的师问生答的启发式教学,而是教师把学生提出的众多问题归纳整合为对语文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再反馈给学生。这种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是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中心,对讲座为交流方式,让课堂上的每一位学习者都成为研究者。这亲的学习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多余的讲授和不着边际的指导,从时间上确保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突出了浑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课堂效率。
从目前的教学环境中而言,学生大规模的实践锻炼机会并不多见,因而在必要时虚拟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质疑等手段进入情景尤显重要,当然,在进入情景阶段最容易受条件限制,教师要创造条件,适时点拨。如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时,可让学生在课堂上自读课文,然后将课文中的难点、疑点提出来经仔细研读,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教师则根据教学目标,筛选出诸如烛之武是个什么性格的人?“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等问题,然后对学生四个一组开展讨论,找对依据回答问题。只有课堂上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才能引起其他情景下学习方式的变革;只有课堂上强化了探究的习惯、兴趣、能力和氛围,学生课下的探究才有了示范、基础和条件。
二、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去探究
探究性学习要培养学生敢于怀疑和否定权威的探究意识。而这种意识恰好是来自于平等地审视教材,把教材当作学习研究同时也是分析甚至批判的对象。如学习《荆轲刺秦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在问题中研究,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在很多人的眼里,荆轲是一个具有大侠胆识,又浑身充满正义感的英雄。但在史学家眼中的荆轲并非如此简单,文学史家和史学家对这个人物的评价也是不大相同的。韩兆琦认为:“荆轲是一个武艺高强、侠肝义胆的勇士,他刺秦的义举来自他对强秦的国仇家恨,也是他争取自己的生存权的最后一搏。也有不少史学家认为,“对荆轲的评价不应拔得太高。”张传玺说:“荆轲处在一个个人主义的时代,他被一种‘义’的观念所驱使,虽然他的确勇敢,但他的‘义’毕竟是个人的小‘义’,而秦始皇的统一大业才是大‘义’。因此我认为不必要把他拔高到英雄人物的高度。”所以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不同层面的见解,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在课文学习中设立主题去探究
探究性学习并非泛泛而谈,毫无边际的空学,它完全可以对某一学科、某篇教材、某个问题进行探入研究使学生能够更多地获取寻觅知识的方式和渠道,而不少教材的内容为我们提供探究性学习的好机会。例如学习论语选读这类课文,就可以采用课内向课外拓展、讷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这类探究性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古典名著的积极性,扩大阅读量。
这种让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无论对课文的理解、知识画的拓宽,还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锻炼,都是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所无可比拟的,同时,学生的阅读品位也得到了提高。
四、在学科联系中开拓领导去探究
探究性学习在目标定位和内容选择上偏重于学科间的联系和渗透。由于高中生喜欢进行丰富而奇特的幻想,敢于提出大胆的想像和假设,在诸多方面会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如果我们的探究性学习能够寓于现代化科学发展趋势相联系的学科之中,并以此为延伸,将语文教学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便会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仔细钻研甚至大胆解决一些开放性、前瞻性、实效性的社会问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