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纪律发言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常态化制度化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中,“进一步用系列讲话精神武装全党,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是教育活动的意义所在,这就要求党员干部要“讲忠诚、守纪律、做标杆”,切实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讲忠诚、守纪律、做标杆”,就是要公私分明。曾强调:“党员干部要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严格自律,不能。”公私分明是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政治素质,是党员干部立身在位的内在要求,是干好事业、全心全意为民谋利的思想基础,也是安身立位的基本准则、履职从政的根本“底线”。党员干部要努力提高思想觉悟,践行“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的信守。
“讲忠诚、守纪律、做标杆”,就是要敬畏法纪。古人云:“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归,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敬畏法纪,就是要严守党纪国法,严守为官底线,严守法纪红线。要时刻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谨慎作风,时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用权谋私、不以权谋利、不贪赃枉法,以敬畏之心使用手中的权力。每一位党员干部要相信组织、恪尽职守、认真付出,要时刻牢记我们手中的权利都是人民赋予的,要对人民尽责,这是我们的本职所在。
“讲忠诚、守纪律、做标杆”,就是要树好标杆。党员干部必须要自身正、自身净、自身硬。俗话说的好“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党员干部要带头讲党性、重品行,做信念坚定的标杆;要带头站稳群众立场、维护群众利益,做牢记宗旨的标杆;要带头刻苦学习、精通业务,做加强学习的标杆;要带头坚守底线、洁身自好,做廉洁自律的标杆。
“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在“两学一做”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之际,党员干部必须率先学纪懂纪、自觉知纪明纪、严格守纪执纪,不断提高自身党性修养,增强拒腐防变意识,树立高线,才能做到讲忠诚始终如一,守纪律敬终如初,做标杆一以贯之。
该文从一个典故说起,明太祖朱元璋问他的大臣们:“天下谁最快乐?”好多大臣没有回答正确,然而有一个大臣说:“畏惧法度的人最快乐。”这个大臣的回答获得朱元璋的首肯,说明畏惧法度的人不会违反乱纪律,从而避免受到法律的制裁,确保仕途顺利、人生平安,因此畏惧法度的人最快乐。
接着该文联系到当前社会,说明少数领导干部之所以贪污受贿、徇私枉法,是因为他们“无所畏惧”,不怕法律、不畏民意、不惮监督,最后免不了受到党纪国法制裁,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反之,“有所畏惧”的领导干部,对待工作谨小慎微,唯恐有所失误,对不起人民;履行职责时如履薄冰,生怕有失职行为,对不起组织;平时做人行事遵守法律,循规蹈矩,就怕有越矩之过。这些领导干部当然是好干部,他们所作做为,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党和政府能够放心,人民群众也必定拥护和满意。
虽然我只是一名小小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而不是什么领导干部,但因工作的特殊性,难免也会遇到社区服刑人员托人说情、请客送礼,读了《害怕有时也是一种坚强》一文后,深感自己也要有“害怕”心理,要敬畏法律权威,确保自己遵纪守法,做一名廉洁自律、深受群众尊敬和欢迎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有“害怕”心理,在面对诱惑时,才会害怕自己“失身”,才会坚定自己的立场,用腐败分子贪赃枉法、受到党纪国法制裁的反面典型案例警示自己,始终做到清正廉洁,“出淤泥而不染”,按照党和政府的工作要求,按照社区群众的希望要求,认真做好矫正工作,在社区中营造良好的法制氛围,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促进社区稳定和谐,建好平安和谐社区。
怎样才能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从而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改善这种状况。
一、巧设导语,激发兴趣。精彩的导语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语文教师应根据需要灵活运用导入方式。上《季氏将伐颛臾》一课,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1998年1月,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孔子的智慧指的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再一次走近孔子,去领悟孔子的精神世界。”紧扣教材内容,把时新材料嵌入导入语,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如上《赤壁赋》一课,我是这样导入的:“在日本的千叶,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立着这样一块石碑,上面写着两个字:虫二。许多人不解其意,后郭沫若作了妙解,他说这两个字应分别加上两个边框,读为“风月无边”(“虫”“风”的繁体“”“”),是盛赞此地之美的。而我们今天要鉴赏的《赤壁赋》,就是借咏无边风月而抒怀的。” 此外,还可以引用导入、介绍背景导入,力求导入语能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披文入情,吟咏诵读。刘勰说:“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教师若能以情感体验为抓手,引导学生寻找自己与作者情感的契合点,学生就会有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披文入情,对文本反复吟咏诵读是一条有效途径。短文章整体读,长文章逐段读。可以范读、领读、齐读、散读、默读;也可以读句读,读感情,读意境。这样,学生心里就有了能意会课文的喜悦,也就能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鉴赏文言文的能力。如欧阳修的《秋声赋》一文,作者由秋声起兴,极力描写渲染了秋风的萧瑟,万物的凋零;并且联系人生,发出了世事艰难,人生易老的感慨。文章采用第一人称手法,由自己夜间读书听见秋声的惊异感受入笔,从秋风初起到秋风越来越大,比喻对比,声色渲染,为我们营造了一幅动人心魄的秋声图。比喻、对比、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情韵悠长。反复吟咏诵读,可以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畅游于文言文之中。
三、追根溯源,妙解词语。从汉字的本义入手,去探究词语的引申义或比喻义,学生会很感兴趣。例如“沙鸥翔集”中的“集”字,上面是“隹”,下面是“木”,“隹”是鸟的意思,这样“集”字的本义为“群鸟停在树上,泛指停留”好懂了;进而它的引申义“安定”也很好理解了,例如: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史记•秦始皇本纪》); 再如“翼”的本义是“翅膀”,由此,它就有了“辅助,辅佐”的引申义。 例如:旦常辅翼武王。(《鲁周公世家》)。我们还可以结合成语讲解古汉语知识,《送东阳马生序》“假诸人而后见也”中的“假”字,译为“借”,我们可联系“狐假虎威”来加深学生的印象;讲到名词在动词前做状语,我们可联系“狼吞虎咽”、“狼奔豕突”加深强化;总之,文言文字词的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多用鲜活的语言现象讲解文言文,才能让学生真正品味文言文的美,从而达到“素质”与“应试”的双赢。
一、 做好实验预习
预习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因为预习是学生独立地接受新知识,需要独立阅读和思考。而实验预习应从实验的五个基本步骤开始;一是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要达到什么目标,要测量某一物理量或者根据测量数据,计算或验证某一定律;二是实验原理:该实验要用哪方面的知识、公式、定律、原理来完成实验任务;三是实验器材:做这个实验应着手准备什么仪器,仪器的功能、操作方法、量程选择和仪器使用时的注意事项等;四是实验步骤:为了更好地完成该实验,应分为哪几个步骤完成,每一部的操作有哪些;五是误差分析:该实验的误差来源是什么,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如何才能减少误差。
二、大胆猜测
课前给学生几分钟时间,把实验的原理和步骤想象一遍,对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问题的答案提出猜想与假设,对物理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大多数学生只是遵循教师预设好的方案,而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正是科学探究中最具有活力、最能激发学生灵感、学生最愿意参与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教师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要有效开展猜想与假设活动,提高学生的猜想与假设能力,最后通过评价表对学生的猜想与假设能力作一个综合评价,以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
三、模拟实验
对实验过程进行模拟演示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开发思维、训练方法、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而进行的示范性活动,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直观教学过程。物理教学中的很多现象和规律由于受各种限制无法给学生演示,难以获取初步的感性认识,再者由于部分实验现象持续时间较短,难以让学生捕捉到其实质性的规律,对于抽象的现象和规律几乎不能用感官感知,这就需要学生的想象与思考。而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实验模拟,就可以创造一个虚拟的物理实验,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获得初步了解,并抓住实验对象的特征和变化过程,明确其产生、变化的特点与条件,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如碰撞实验的碰撞过程,一般很难分清接触、挤压、分离的各个细节,若用多媒体软件将碰撞制成动画,通过慢动作将快的过程变慢,可以看清这一现象的全过程。
四、 分析实验结果
尝试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结论,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描述是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新的问题,吸取经验教训,改进探究方案,从而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五、个别指导
实验课上,教师要严密组织,认真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引导学生解决实验中的一些难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学生实验要定人、定仪器,实行台长负责制。实验中采取一帮一、一对一形式,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分类指导。差生重在规范操作,纠正不良现象;中等生要求完成实验过程,对现象不明显的实验,责令重做;优生设疑点,改进实验,多做一些创新实验。在实验中,要让学生总结实验规律,培养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实验态度,提高实验技能、技巧,促进智能的开发。实验结束后要认真清点仪器,整理实验室、实验台。最后要让学生写实验小结,认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得与失。这样能加深学生的记忆,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内在潜能的开发也大有益处。
首先小数除法涉及的知识面广。以前学生接触到的除法计算题都是被除数越除越小,而现在第一次出现了商比被除数大、整数除以小数、小数除以整数等情况;其次,在小数除法操作过程中,涵盖了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的内容;最后,算理算法难度大不易理解,需要学生有很强的理解能力,比如小数点问题、试商问题以及不够除问题等等。这些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已经是一个难点,对于学困生来说,更是力不从心。于是,小数除法的学习变成了大多数学生学习数学的一大挑战,不少学生声称讨厌除法,尤其讨厌小数除法,甚至有些学生选择了放弃小数除法的学习。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我产生了研究如何提高小学生小数除法计算正确率的想法,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研究,可以总结出一些规律与方法,希望帮助一线教师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转变对学生错误的观念,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通过和年级组老师激烈讨论之后,我最终确定了我的研究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小学生小数除法计算出现的错误有哪些特点?
2. 在小数除法计算中,出现错误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3. 要减少小学生的错误率,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改进教学策略,提高计算正确率?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我采用了文献法,即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一方面论证研究的价值、意义以及研究的可行性、有效性,另一方面也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为研究指明方向,使研究更有严谨性。调查法,本研究通过试卷调查法来收集学生在小数除法中出现的常见错误类型以探究其错误原因。本试卷初测为大渡口区实验小学五年级二个班的全体学生,发放试卷100份,回收100份,有效试卷10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100%。与此同时我还采用了访谈法,对小学五年级的一线教师进行访谈,作为问卷调查的补充。
通过分析我发现了学生在小数除法中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 小数点移动错误。同学在把除法是小数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过程中,被除数的小数点与除数的小数点移动位数不一致,如18.9÷0.27学生往往错误转化成189÷27。
2. 商的首位位置写错。有的同学在计算中把商的首位商错位置,如计算43.5÷29,首位1应商在个位上和被除数的3对齐,而e商在了十位上和被除数的4对齐。
3. 商的小数点点错位置。如28.6÷11,商应是2.6,商的小数点在2的后面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而一些同学把小数点点在了6的后面,和被除数的末尾对齐了。
4. 商中间的“0”漏商。如计算3.64÷52,商应是0.07,有的同学漏商了0,直接商7算得了0.7。
5. 抄错题。一是抄错符号把“×”写成“÷”,或者“÷”写成“×”;二是抄错数字。
根据以上的错误类型,我制定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1. 教师必须加强算理教学。调查研究发现很多同学计算出错的主要原因是算理、算法不清晰,现行教材五年级小数除法单元基本上每节课都有学习新的计算题型,一些接受能力较慢的同学在课上不能及时理解算法、算理或很难达到熟练的程度。这时我们就要及时对这部分同学进行补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算理,使其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的方法。
2. 重视和加强估算意识的培养。从访谈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对估算重视的程度还不够,教学中一些教师只是就题讲题,只是解决教材中有估算要求的部分,很少能在日常的教学中运用自如。由于训练较少,学生的估算意识也较低,对于估算的运用也不能够达到自觉。这就需要通过设计有价值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建立估算的意识,在教学小数除法单元时经常会遇到学生计算结果商的小数点位置出错或是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位数移动不一致的想象,这正是帮助学生树立估算意识的好时机,发现学生的错误时,可以先让学生利用估算来检验,从而体会到估算的好处,自然下次再做题时学生就会想到利用估算,先检查一下。
3. 练习形式尽量多样化。通过阅读书籍学习他人经验结合自己的一些思考,教学中我总结了提高学生小数除法计算能力的方法。在教学中我通过每天课前2分钟的口算训练,强化了学生的口算水平和对除法算理的理解;每天的课堂作业和周周练,都提前精心设计作业题型,力求少重复,多变化,有层次,使作业成为教师了解学生的窗口,学生提高学习的工具,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水平;对课堂和作业中出现的错误类型归类分析整理,研究出了对待不同类型错误的有效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4. 培养、指导学生收集错题集。在教学中我还鼓励和指导学生建立错题集,对错题分类整理,定期再试,以提高计算的熟练度;开展对重要内容的研究性学习,对学习难点细致剖析;通过研讨课、错题分析课、解题指导课等不同课型组织学生互相交流总结解题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通过以上方法的运用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最大收获。
通过这次自己尝试独立的课题研究之后,我发现自己的收获真的很大。
首先,通过阅读和本次研究有关的杂志书籍学到了他人先进的教学经验,同时也丰富了我的理论修养,使自己的教学更有底气。
第二,学校十分重视课题研究的开展落实,在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及时地对课题主持人进行的专业培训,通过这几次的培训,我学到了如何设计研究方案、撰写读书心得、教学案例、教学论文等,在这里我要感谢培训专家们精彩专业的报告,是他们引领了我成长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