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英国国花

英国国花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英国国花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英国国花范文第1篇

今天,我在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迎国庆。

蓝天下,迎着初生的晨曦,我们举行这庄严而又隆重的升国旗仪式。我们眺望着国旗冉冉升起,耳畔回荡着气壮山河的国歌,我们为这一庄严的队礼而自豪,我们因肃然于国旗前而激动。

祖国的生日——国庆节马上就要到了。六十二年前的10月1日,也就是1949年10月1日是一个永载历史的日子。一片五星红霞,在天安门城楼上高高飘起。这是五星红旗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第一次升起。在这面国旗上,凝聚了千千万万革命者的愿望、信仰和追求,倾注了中国亿万人民对祖国、对民族的深情挚爱。了,古老的东方巨龙获得了新生!

祖国正走向繁荣昌盛、前途一片光明。在这六十二年里,我们以五星红旗的名义向全世界证实了我们的力量。用我们的忠诚、智慧和勤劳,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时刻。改革开放,带来了春风,工业发展,上海、深圳等沿海城市迅速崛起;科技发达,人才辈出,神舟五号胜利升空,向世人显示中国人的聪明和信心;XX年北京奥运会上,国歌频频奏响,奥运健儿不断取得骄人成绩;今年的世博会中,各国游客赞叹我国的繁荣强大,使我们国家在世界上更有地位,更有影响力。

英国国花范文第2篇

[摘 要]英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国有企业进行了大规模、且比较成功的改革。英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前所面临的困境与中国国营企业有着相似之处,改革打破了原有国有企业的垄断,注重股权分散化,以放松规制来促进民营化的顺利展开。借鉴英国的经验,对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大有裨益。

[关键词]国企改革;民营化;启示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6)06-0091-03

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进行了20多年,从最初的“放权让利”、“承包制”到“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再到“国退民进”,经历了一个从增量改革到存量改革的渐进式过程。截至2003年底,全国4223家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已有3430家完成了公司制改革,改制面达81.2%,509家国家重点企业改制面为79.4%。就形式上而言,现代企业制度改造的第一步大部分已经完成。但是,在许多企业中,这些工作还不彻底。如在实行公司制的国有企业中绝大多数都没有建立多元化、合理化的产权结构和规范化的法人治理结构。在已经实行股份制的国有企业中,国家股与国有法人一般占总股份的50%~80%,因而大多是国家控股;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成立董事会,大多数企业的董事会形同虚设,董事长与总经理大多由上级行政部门选拔或任命并由一人兼任。从总体来看,中国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革既没有真正实现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也没有实现国家所有制与市场经济兼容的初衷。

一、英国的国有企业民营化改革

英国的国有企业在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经历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基础设施领域中的一批分散的小型私营企业经过国有化运动被改组为国有企业。由于国有企业在制度上没有明确的利润目标,经营责任的归属也不明确,再加上政府对国有企业经营的行政干预过多等等,导致了国有企业经济效率十分低下。因此,国有企业的持续低效运营,成了后来英国率先实行国有企业民营化的直接理由,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英国经历了一场举世瞩目的国有企业民营化运动。

英国国有企业民营化基本上是从小规模的国有企业开始的,以后逐步过渡到更大规模;更重要产业中的国有企业。英国国有企业民营化的直接目标有五个方面:一是打破国有企业的垄断,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培育市场竞争力量,从而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二是减少对国家企业的财政补贴支出;三是减少政府对国有企业的行政干预,恢复国有企业的经营自;四是扩大股份所有者范围,实行“大众资本主义”;五是保守党争取政治优势,以便获得更多的选票。

英国国有企业民营化的主要形式有:出售国有资产;放松管制;在不改变国有产权的基础上,鼓励民间部门通过特许投标、合同承包等方式参与公共产品或服务的市场提供。

英国民营化的范围几乎涉及全部国有化企业,而且资产出售额呈逐步扩大趋势,截至到1989年5月,英国国有企业的45%被改造成民间部门。民营化后企业的股东数量增加了两倍以上,民营化后企业的决策自大幅度加强,政府干预相应减少,企业的经营责任和义务得以明确,企业行为与绩效更加透明,经营机制得以转换,经营业绩得以改善。

英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依次经历了“内在型改革”和“超越型改革”两个阶段。内在型改革,即在国有企业形态框架内的自主化取向的改革,此种类型改革是长期占主流的传统型改革。超越型改革,即超越国有企业框架的自主化改革,包括国有企业的混合企业化,乃至民营化。之所以由第一阶段的改革过渡到第二阶段,是因为在国家所有制的基本框架内,企业的公司制改革必然面临两大难题:一是难以真正形成企业独立的法人财产;二是在国家的最终控制下难以真正形成规范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众所周知,企业独立的法人财产是以企业投资者的多元化为基本前提的,只有实现企业产权的多元化和产权结构的合理化,才能形成与任何投资者自有财产相分离的独立企业法人财产。

英国民营化实践的经验有四个:―是注重股权分散化。在出售时优先面向从业人员和小投资者,并将20%的股权出售给国外投资者。二是政府对石油、通信、航空等战略产业的私人持股设定上限,并使政府在所有股东中占有控股地位,以此保障政府在民营化后对这些产业的直接介入权。三是以放松管制来促进民营化的顺利展开。四是区分竞争性和非竞争性领域,对竞争性领域采取以促进竞争来改善经营的政策。

二、中国的国有企业民营化改革

中国的国有企业具有和英国的国有企业相类似的通病,即国有企业在制度上没有明确的利润目标,经营责任的归属也不明确,再加上政府对国有企业经营的行政干预过多等。因此,大部分国有企业运营的低效率越来越明显。

(一)国有企业自身发展的阻碍因素

党的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整体推进始终都是以国有经济作为基础,依靠国有经济的实力来扶植、培育和促进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成本也主要是由国有企业承担,以致国有企业自身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具体表现在:

1.国有企业的资本负债率很高,亏损面越来越大。据2003年对30.2万户国有企业清产核资统计,实际资本负债率为76.1%,全部国企中负债率100%以上的企业占17%,空壳企业占20.25%,资不抵债和空壳企业占37.25%。目前国有企业约50%的亏损面,70%以上的高负债率,4%的低水平净资本利润率,不仅不能提供剩余,还消耗着其他经济主体创造的财富。

2。国有企业社会负担重。企业为冗员支付的工资额每年达1000多亿元,离退休职工保险福利费用每年已达620亿元左右。在这样沉重的包袱下,国有企业的步履艰难,要长期大幅度地提高国有企业的绩效是比较困难的。

(二)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原因

国有企业的低效率是在国有企业与私有企业的比较中发现的。以私有企业而言,其能够根据市场变化及时作出快速反应,是生产经营活动的真正决策者;其为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其随时面临着各种市场风险,是市场风险的实际承担者。但对国有企业来说,由于其属政府所有,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可以指令国有企业执行非营利性目标。由于国有企业不是真正的决策者,也不以利润目标为主要目标,因此,自然不承担市场风险,一切亏损都由政府补贴,不存在破产倒闭的压力。归纳起来,国有企业低效率的原因主要有:

1.国有企业治理的有关体制问题还有许多有

待理顺的地方。这里又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国家这个营利性国有资产的股东与企业的关系问题,二是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问题。

2.国有企业的外部环境问题。这也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在体制转换的过程中,企业担负着一些在正常市场经济条件下应由政府来承担的社会责任,这对企业的绩效构成负面影响;二是基于国有企业与政府的特殊关系而受到的优惠待遇,比如补贴、税收、行业独占权和优惠的银行贷款等,这些因素对国有企业眼前的利益固然有所增进,但从长远来看,却从根本上不利于国有企业绩效的提高。

(三)中国国有企业民营化的改革取向及意义

目前,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正处在由第一阶段内在型改革向第二阶段超越型改革过渡的时期,也就是民营化的改革取向。笔者认为国有企业民营化的改革取向是不可逆转的。这是因为,民营化的主要内容是明确所有权,实行了民营化的企业的委托人,原则上是作为所有者的股东。股东的目标是追求最大的利润,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经营目标已非常明确,它所产生的效果是生产效率的提高。实行民营化改革其积极效应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有利于促进政企分开。通过民营化改革,政府对企业的行政干预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其他投资主体的抑制,公司的内部组织结构中的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相互约束、相互监督的机制提高了公司决策的公开性,有效地推动了政企分开的进程。

2.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国有企业经过民营化改革,融资方式由国家融资转变为金融市场融资。从金融市场融资,其委托―关系受到市场内在的约束,将极大地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并且,资本市场的本质是流动性,可促进资金不断由低效益产业流向高效益产业,保证了资本的优化,最终达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目的。

三、英国国有企业民营化改革对中国的启示

英国国有企业民营化改革的实践明确告诉我们:单纯的所有制变革不可能自动地带来产业效率的提高,国有企业低效率问题的最终解决,除了需要政府采取促进竞争的政策,更重要的是必须进行企业经营机制的合理化调整和改革。

英国国有企业民营化改革实践同样给我们留下了一系列耐人寻味的教训:(1)电力、自来水、煤气等公用事业的民营化,虽然对改善这些部门的经营、管理方式,提高企业的微观经营效率产生了积极影响,但从其应具有的公共性的角度看,民营化却导致了某种程度的倒退,广大居民对民营化后追求利润最大化所导致的公用事业价格上涨普遍感到不满。这是由于英国政府急于求成,没有事先设计出可行的竞争与管制措施,使这些产业部门直接从国家垄断转变为私人垄断,它虽然保持了原有的规模经济性,但在促进竞争和追求有效竞争态势的形成方面未能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这是英国国有企业民营化改革留给我们的最重要教训之一。(2)英国的民营化,最终并没有实现撒切尔夫人所提出的“大众资本主义”的政治宜言。尽管政府当局推行了降低所得税、廉价出售公营住宅、发展个人股东等政策,但实践的结果却并不是财产所有权的分散,反而是财产所有权向富裕阶层的进一步集中,以及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1979-1993年英国国民的实际所得虽然平均增长了25.4%,但其中最富裕阶层的实质所得上升了50%,而最贫困阶层的实际所得却降低了3%。

英国国花范文第3篇

一、促进了韩国文化事业的繁荣

(一)文化事业和社会进步是相辅相成的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在其他部门万马齐喑的经济环境下,韩国的文化产业反而呈现出一幕繁荣的景象,从事文化产业的人员不减反增,这也体现了韩国文化事业发展水平。作为文化事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电影存在和发展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依赖这个社会的同时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一方面,韩国的政府始终对文化事业相当的重视,积极的保护国内电影事业的发展,比如,政府通过对国内电影进行配额制度,保证国内电影的放映时间和场次,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国内电影产业的发展,保证本国电影在韩国国内不受好莱坞等大片的冲击,还可以使民众养成对国产片的支持,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另一方面,通过电影对本国文化的传承和宣扬,也能保持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意识,而这些,又是一个国家进行社会完善所必须做的工作。从这点可以说,作为韩国文化的一个层次,韩国电影在文化方面支撑了韩国民族的思想。一个民族思想觉悟的提高从来不是单一的方式就能完成的工作,作为学习和提高的基础,学历制的教育固不可少,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贴近生活的认知影响也同样不可或缺。韩国电影始终重视对文化的传承,重视对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施加深刻的影响,这就从生活的侧面去影响了韩国人在处理生活和人身的态度,这种影响不是个体的,而是集体化的改造,不是小众的文化消遣,而是一种大范围的思想素质提高。因此,韩国电影对民众的思想素质提高虽不是立竿见影的,但能在一个长期的环境中,让人民提高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同时也增强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思想觉悟。

(二)有利于文化事业的创新和完善

文化的创新对一个民族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韩国就是这样一个民族,也许在他们的历史中存在过落后的年代,但是当他们发现自己的不足和更为优秀的文化时,他们会毫不犹豫的去吸取新的文化,比如在古代,韩国吸收中国的儒家传统文化,将孔子思想作为己用,并将之作为自己的正统文化,这种借鉴吸收的策略促进了韩国文化的发展。但是仅仅是有借鉴吸收是不够的,韩国人同样需要文化的自我创新,标杆立异。韩国电影不仅表现文化传统,还加以升华,进而表现家庭伦理以及人性,2005年由郑允哲导演的《马拉松》,通过讲述一个自闭症男孩的故事,表现了高尚的母爱,同时也体现了男孩自身的在与命运抗争中的人格价值。以此为代表的家庭伦理剧等,将韩国的电影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去探索生活的价值,同样让传统的道德理念在新时代赋予新的意义。除此之外,对传统的颠覆也体现了韩国电影在文化上的创新,通过变革传统伦理道德的束缚,将异化的感情形态搬上银幕。由于韩国国内在婚姻和性方面较为开放,这也使得韩国电影所反映的题材更广,特别是在一般电影没有涉及的领域进行新的认知和探索,这也使得韩国的成为韩国电影中影响力很大的一股势力。这种开放的电影风格其实是对已知的一种深入,同时也是对文化的一种创新。

二、有利于增强韩国文化的国际影响

(一)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

鲁迅先生说过,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因此,可以说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而韩国人可以说将这一认识真正地贯彻到了实践当中。一个民族的文化通过何等方式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最为直接?答案是:电影!作为一种直接的视觉体现,电影往往能最深刻、最直接地给观众留下印象,当然这里指的是那些真正优秀的作品。韩国电影的热播将自己国内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完整地传递给世界,不仅让世界了解到了韩国独特的文化,加深了对韩国文化的认识,而且近年来,受韩剧的影响,一大批游客赴韩旅游,去韩国购买高丽参、吃御膳等,极大地促进了韩国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此外,韩语的流行也和韩国电影的不断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就中国而言,近年不断袭来的“韩流”让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一点“着凉”,连小学生都能哼上几句大长今。不仅仅是中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观看韩国电影、听韩国歌曲,对韩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韩语也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将韩国的文化传递给世界,影响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群体,这对于韩国文化的扩散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国际文化的威慑力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传递着韩国文化,同时作为一种产业,韩国电影也得到了繁荣的发展,真正做到了将“文化”和“产业”的融合。一种文化要立足于一个国家的发展,一种产业的发展同样需要良好的国内环境,这是一个先导,也是一种基础,奠定好文化产业的基础,对于保护本国的电影产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这方面,即使是不可一世的好莱坞在韩国也不可避免地受挫,在《泰坦尼克号》上映之际,成千上万的韩国人居然抵制观看,原因是因为他们认为这样会让大量的韩国的外汇储备流入美国;抛开外汇的原因,韩国人对自己国内电影的热衷程度也远远高于对其他国家电影的青睐,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国家拍出来的电影才符合国人文化观念,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狭隘主义,但这确实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己的文化。文化的自主性是一个民族能否保持自身特色的关键,韩国人很注重自己去消化自身的文化,而不让别人来越俎代庖,也就是把自己文化中的一些故事或者传统用自身的方式去排成电影,而这些正是现在很多国家所忽略的一点。比如《功夫熊猫》,这本就是取源于中国的文化之中,但是我们国内却没有更好的实际行动去将之自主化,这样就形成了自己用钱去别人那里买自己的东西,得不偿失。正是因为这些,使得韩国的文化有着自己的个性,也是在给世界一种宣言,即使是再为强大的文化也不能突破韩国的文化版图。但这并不能代表韩国文化盲目的排外,他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这点就类似于所提出的“中体西用”,但这种“韩体西用”却更加的高效,有损韩国文化的利益坚决不要,对有利于自身文化建设的东西坚决吸收,并加以超越;使电影成为韩国文化向外发展的载体,突出自身的符号,突出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和先进性,以此使整个韩国文化在世界文化的森林里永葆生机。

英国国花范文第4篇

2000年进入中国后,华盈投资了阿里巴巴、分众、百度等众多明星企业。巧合的是,从上述企业的退出都是在2005年。那一年,华盈获得了一个大满贯。

2003年底,江南春用来支持分众传媒扩张的口袋越来越瘪了。

随着竞争对手蚕食速度加快,江南春明白,被动等待软银中国一样的投资者主动找上门来并不合理。必要的做法是:一边加快抢占市场,一边尽快敲定第二轮投资者。落袋为安的资金不仅可以起到安抚军心的作用,也可以给对手心理防线以致命打击。

这是一个目标相当清晰的创业者。在江南春开始四处寻找投资者之前,他就定好了融资金额:1200万到1500万美元。一些美国投资者被这个数字吓了一跳,在他们看来,这个中国创业者未免有点狂妄,分众传媒在美国既没有任何现成模式可供参照,也不是水泥+鼠标的传统互联网模式,时居上海的分众传媒半年下来仅仅占领了20幢楼宇市场,却张口索要“天价”――一向以求新逐奇著称的美国人,被冷静谨慎缚住了手脚。

但江南春的计划却真的实现了,这个实现愿望的天使就是华盈创投基金(TDF Capital)。

开始和华盈创投基金、鼎辉投资接触,江南春详细解释了1500万美金的用途,“虽然我今天看起来还很小,但这笔钱一定会让目标得以实现”。两家亚洲VC在江南春言语间感受到了极度自信和坚定意志,他们相信江是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市场方面,分众传媒作为一家私营企业,去和高档商务楼洽谈租约,同时又不涉及政府控制,这是一个市场空白点。

2004年3月,华盈牵头,鼎辉、德丰杰中国、中经合、麦顿作为软银之外的新一轮机构投资者以1250万美金进驻分众。18个月后,分众传媒上市,几家投资者获利不菲,仅华盈一家就从分众上市获得了10倍投资回报。

2005年是华盈丰收的一年。除了投资的分众、百度上市之外,在阿里巴巴和雅虎并购案中,华盈作为投资者之一,按照阿里巴巴的要求,将手中的一半阿里巴巴股权套现。

同一时期,华盈又投资了Waproot、A8音乐集团、大卖场媒体平台玺诚数码等项目,同时联合GGV投资了东方般若公司,该公司定位于移动商务市场的开拓。

打开华盈的投资目录,其与GGV经常双双出现让人遐想。不管阿里巴巴还是后来的东方般若,华盈和GGV两家VC常以战略合作伙伴的身份同时出现,究其原因是两家的创始人都是新加坡人吴家(注:GGV是吴与别人合创),而且都具有新家坡基金TIF的血统,后者是新加坡改善“经济生态环境”的探路者之一,曾经受过亚洲金融危机的重创。

在华盈创投合伙人徐传看来,华盈的品牌和软银赛富有些类似:刚开始依靠政府或机构投资者集资、采用中国团队运作的模式;逐渐演变成本地运作,在全球寻找有限合伙人的完全独立操作。

在美国,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和管理模式通常采取本土LP(有限合伙人)+本地GP(管理合伙人)模式。而在中国,由于人民币退出机制仍是外资VC面临的难题,因此采用了国际LP+本土GP的方式运作,活跃在中国的VC大都如此,这也包括华盈创投。

“四小龙”之新加坡基因

和荷兰政府尽量减少对风险投资干预的作法相比,新加坡政府对投资的管理更像美国,吸收了美国当年对风险投资的扶持手法,手段更加多样而集中。为了加快中小企业的发展,新加坡政府不仅给风险投资机构提供职业培训,还用递增投资的方式,增加政府基金参与投资某一项目的机会和比例:风险投资金额大,则政府基金投入比例高等,借此间接促进企业的发展。

华盈创投和GGV两家VC便是在新加坡政府寻求突破发展的环境中诞生。

1995年,吴家麟放弃了Genelabs Technologies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董事会成员的位置,着手创办华盈创投。

这是具备天时和地利的大好时机。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新加坡,创业投资活动在20世纪80年代便开始发展。1985年开始,新加坡政府成立经济发展局创业投资基金,主要用来投资高科技公司。随后,在新加坡经济发展委员会、新加坡国家科技局的带动下,用来管理新加坡政府基金的投资公司也随即成立。而从1994年起,吴家麟开始担任新加坡国家科技局董事会成员。

由于中国当时的国情,新加坡和其他国家VC进入中国的方式十分类似,主要采用和中国政府部门合资组建新基金的方式进入。

2000年3月,时任新加坡科技局主席的张铭坚访问中国投资市场,和上海创业投资公司会面后,萌生出合作想法。在新加坡政府的推动下,新加坡科技局管理下的科技风险投资基金TIF和上海创投达成协议,共同成立上海华盈创业投资基金。

这只基金把目标瞄准新技术领域,首期募集金额3300万美元,最大的有限合伙人是新加坡政府科技发展基金,上海市政府创司也是重要合伙人。此外还包括香港与新加坡的企业以及华盈管理合伙人的少量投入。

华盈采用合资方式进入中国之前,由于市场环境的成熟度、新加坡和中国两国之间的币种转换问题,吴家麟把更多目光集中在新加坡本土和美国、欧洲、以色列等地的项目上,以外资VC的方式切入当地市场,对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的中国市场仅仅是远远观望。

中国之路

但这种形势迅速扭转。

1999年前后,随着美国互联网市场的崛起,吴家麟认为中国市场蕴藏的机会巨大,成立中国投资基金的时机正在相对成熟。

但2000年的中国创投市场已经不像1998年之前那样,只有IDG、华登国际、汉鼎亚天等屈指可数的几家投资者。尽管热潮还没到来,但一些欧美投资者已匆匆赶到,如何进行本地化管理,是华盈创投能否打开中国市场的关键。

阿里巴巴是华盈最成功的早期项目之一。1999年4月,欧洲INVESTAB投资公司的亚洲区投资经理蔡崇信在和阿里巴巴的谈判中,甘愿放弃几十万元的年收入,而加盟阿里巴巴,成为领取每月500元人民币的经理人,令阿里巴巴被投资者关注。不久之后,蔡崇信偶遇故友――高盛香港一位林姓投资经理。在林的介绍下,正在互联网寻找投资机会的高盛开始与阿里巴巴接触。高盛对阿里巴巴非常满意,联合华盈创投共同向阿里巴巴投资500万美元风险投资。阿里巴巴这家杭州的初创公司,竟能引起高盛这家老牌投资银行和新加坡VC的关注,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华盈合伙人徐传认为,马云是一个容易引起争议的创业者,一边对外宣称“最头疼的问题是阿里巴巴的现金太多”,一边又在忙不迭地引入投资者,“大家从新闻上看到他时,更多的感受到他的争议性”。2004年,马云再次说服阿里巴巴最大股东孙正义,以他为首,包括富达投资、华盈和GGV等四家VC对阿里巴巴再度注资8200万美元。

但“从我们内部来看,一直觉得这个企业成功有必然性”,徐传的理由是:第一,马云并没有细致到每天都管理公司运营,他明白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他能从最好的企业找到最强的CFO和CEO,知人善任;第二,坚持未来的目标。1999年,马云对投资者说,他要做互联网商务领域最大的交易平台,这个目标到今天也没有改变。

企业家对未来坚信不疑是投资者理性分析之外最直观的判断标准。正是对阿里巴巴未来的看好,在第二轮投资中,华盈拉入了自己的兄弟GGV,GGV和富达能够成功投资阿里巴巴,也是因为打算专注于老本行投资银行业务的高盛正计划中途撤出。

2005年,雅虎和阿里巴巴并购案正式宣布之前,马云已经和几大投资者达成协议:所有投资者将所持阿里巴巴股票的一半出售给雅虎,另一半保留。这是一个多赢局面。单从投资者来说,一方面软银在2005年募集下一轮基金前,已经通过将投资仅两年的淘宝网股份出让给雅虎,套现了3.6亿美元;另一方面,在马云认为上市时机还不够成熟、不断推迟上市的情况下,作为风险投资的老股东华盈、GGV、富达也实现了部分套现。

如果说分众和阿里巴巴的投资是一项坐享其成的投资的话,那么百度的投资则艰苦很多。在徐传看来,百度一案和阿里巴巴、分众大为不同。华盈在阿里巴巴项目早期就开始介入,分众项目则是由投资者主动打开大门。但百度不同,从2000年德丰杰和IDG向成立9个月的百度投资1000万美元之后,这家中国搜索引擎公司在几年中并不缺少运营资金。

2004年,也就是在Google介入百度第二轮融资之前,华盈等VC开始和百度频繁接触。Google为百度开出了天价:两亿美金。这个价格有点让其他VC望而生畏。毕竟,百度已经开始准备上市。

按照常理,上市之前匆匆投资只能给投资方带来两倍左右的回报。一系列会议讨论后,华盈准备放弃。但百度团队的沉稳和开拓精神让人欣赏,再加上华盈背后投资者的建议,华盈改变了想法。

2005年年初,华盈基本停止投资新项目,以便预留出一部分资金作为后期投资使用。“2005年我们业绩突出,有超过5家企业上市或并购(上市者百度、分众、华友世纪、瑞声科技;并购者阿里巴巴),那段时间整个团队都很忙碌。”徐传说,2000年互联网低潮时,他从莲花公司中国区总裁位置离开后加入华盈,周围的人都认为他抛弃了稳定的工作而奔赴风险投资,去过不稳定、不规律的生活,很不明智。家人和朋友疑惑而且担忧,如今的成绩也算是徐传给家人和朋友的一个交代。

“媒体基金”的分心术

目前,华盈的中国管理团队成员包括:原德意志投资银行亚洲地区总监汝林琪;在莲花公司(后被IBM收购)担任大中华地区执行总裁的徐传(主要关注软件、IT服务、互联网服务和应用);来自航天部上市公司航天科技集团常务副总、集富亚洲副总裁钟晓林(主要关注媒体、教育和消费品)。

华盈进入中国初期,希望设立一家纯中国的科技媒体基金,这一定位延续至今。2006年,华盈在消费品、医疗上会分出一部分精力关注,但不是投资重点,2/3的精力仍然在高科技媒体,因为“这是华盈的优势”。

但华盈的投资表单中,除了楼宇媒体分众和大卖场媒体玺诚,很难再找到另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媒体。或许我们可以理解为,经过对媒体多年的专注,才有了华盈对分众的领投。江南春团队惊人的执行力,将华盈设想中分众需要三到五年才能上市的目标缩短到两年半,印证了华盈对高科技媒体持续关注的价值。

从50万美元起步,华盈的投资范围包括从初创到早中期企业的投资。徐传介绍,早期如只需要50万美金,华盈会单独投资,介入股权为10%~30%之间,但如果早期第一轮希望融到200万~300万美金,华盈有可能会寻找其他VC联合投资。

目前,华盈的投资领域包括TMT(电信、媒介和科技行业)、消费品和医疗领域。这是2006年VC投资的趋势之一,不像美国的VC会长期紧跟一到两个行业。但美国VC很少关注制造业,一方面是资金有限,另一方面是制造业已经发展成熟、规模成型,是资金规模更大的私募基金或者大型企业的投资对象,鲜有VC问津。

在华盈看来,高速发展的中国环境和美国迥异,逐渐富裕的大众,在文化、产品、服务等方面,都隐藏着无限商机。因此在消费品方面,从传统服装到餐厅,华盈都有关注,投资倾向于早中期。

虽然消费品市场总体来看差异较小,在不同的地方都可以购买因而并不具有独占性,但经过细分之后,市场会出现明显的消费层级。这种消费分层也就形成了华盈的投资机会。“不过在营销、消费品领域,更重要的是市场执行能力,需要看到对方已经实现了一定业务规模,能预测到在三五年之内可能突破的潜力”,徐传解释了华盈的投资风格。

在医药领域,华盈的目标主要集中在医疗服务和医疗器械(如2006年投资的中国一家骨科医院),制药领域则在视线之外,因为制药业本身发展需要4~8年的运转周期。

医疗器械领域竞争激烈,门槛很高,但前景很大。中国未来5~10年一定会出现比较大的一些医疗设备、器械企业。“在这一领域我们不会拍拍脑袋投资非常早期的企业,对方需要具有一定的基础,如销售、用户、市场规模等具备一定条件的企业比较适合。”

英国国花范文第5篇

这些孩子真聪明,许多人用半节课的时间就已经能“嗖嗖”地滑了,给我留下一个个青春潇洒的背影,只有一个女生除外。她叫莫一凡,是个刚来的插班生。在同学们尽情洒脱地展示自己的时候,她却一步步退缩着。她的眼睛很大,可流露出的却是胆怯。

“你不来试试吗?”我试着走近她。“不,我不会”她的脸倏地红了,低下头看着自己的脚尖。我能感觉到她的忸怩和胆怯。“如果每个人都会,我这个老师就该下岗了。”说着,我将一双轮滑鞋放到她面前,“我相信你能学会”我用鼓励的眼神殷切地注视着她。她支吾着说:“老师,我真的学不会,我不敢……”

我看了一眼表,这节课还有不到十五分钟时间就结束了。面对如此不自信的孩子,我有些失望。“给自己一次机会,也给老师次机会,我相信你能行!”我还是没有放弃她。

我揭开轮滑鞋的粘扣,给了她一个鼓励的微笑。她很无奈,犹犹豫豫地换上了轮滑鞋。“老师,我以前学过,没学会。我不适合学轮滑吧?”她小声地问。

我明白了,于是鼓励她:“忘记过去,尤其忘记失败的经历,把今天当作是第一次学,好吗?”接着,我又给她讲了一遍轮滑的要领,还特意嘱咐她要把失败的经历放下,摆脱失败的阴影,才能走到成功的阳光下。

我帮着她练习了三遍,然后用询问的眼神看着她:“你自己试试,好吗?”她看懂了我的眼神,主动松开了攥紧我的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