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教师挂职总结

高校教师挂职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教师挂职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校教师挂职总结

高校教师挂职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应用型;财务管理;师资队伍;教师素质

一、引言

笔者通过文献搜索引擎,输入“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等关键词,均没有查到关于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文章,主要是研究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文章。

而对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一是对国外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和经验借鉴,如王征(2008)对美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的特色进行了研究;罗建生(2007)中美两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比较研究。二是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如黄长喜(2007)在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一文中对当前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拓宽教师的来源渠道,促进教师合理流动,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构建现代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加强师德建设和学术规范建设,大力推进高校的对外合作与交流等教师队伍建设措施;张爱华(2008)对地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途径进行了探索,认为地方高校教师到政府、企业挂职锻炼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一条途径,对地方高校教师到政府企业挂职锻炼的必要性、作用和途径进行了阐述;霍宝柱(2009)等人对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作用和管理进行探讨。

从文献研究的范围和内容来看,主要从宏观角度研究一个国家和一个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问题,而针对某个专业,特别是财务管理专业教师群体的特殊性而进行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几乎没有。因此研究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师应具备的胜任力要求,分析现行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和高效教师队伍经验,提出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财务管理专业教师胜任力要求

由于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其专业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要求有一定的特殊性。笔者认为,财务管理专业教师除具有一般教师具有的素质,如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很强的教学效能感、良好的人际技巧与沟通能力、广博的知识、较强的科研能力外,还应具有丰富的财务管理经验。

(一)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

由于知识在不断更新,特别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出现,使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环境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作为教师既担负传授知识的重任,也负责培养学生思维习惯。要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自己应具有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这种意识,为今后在工作和学习中适应环境的变化奠定基础。

(二)具有很强的教学效能感

所谓的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教学作的主观推测和判断。教学效能感高的教师相信自己的教学活动能使学生成才,便会投入很大的精力来努力工作;效能感高的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会注意总结各方面的经验,不断学习有关的知识,进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同时教学效能感高的教师在工作时会信心十足,精神饱满,心情愉快,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往往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教学效能感低的教师则相反。因此一个合格的教师应具有较高的教学效能感。

(三)应具有广博的知识

首先,应具有系统的大学教学理论和技巧。教学理论包括大学生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大学教学理论与方法等,使教师能很好地理解教育的本质及教育的一般规律,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应具有系统的会计和财务管理理论知识。会计学科涉及的领域较多,相关的学科业较多,如经济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统计学、技术经济学、生产管理、战略管理、金融学、经济法、市场营销学等学科的知识。因此,一名优秀的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应对这些领域的知识都有所了解,应具有系统的会计和财务管理知识。

(四)具有良好的人际技巧与沟通能力

沟通能力指与别人进行有效信息交流并促使别人认同而采取行动的能力。沟通是门艺术,需要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较高的情商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教师,若不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学生的影响力降低,就不能与学生产生良好的互动,教学效果会降低;若没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不能很好地传达课程内容信息,也会影响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影响教学效果。

(五)丰富的科研经验和能力

教师在科研工作中既能丰富自己的知识,使自己的知识系统化,也能创造新的知识;既能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也能使自己更加充实。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因此,作为一名财务管理专业教师要成为新的财务理论、财务管理方法的实践者和研究者。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教师必须以研究者的姿态,不断进行研究与探索,并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为提高教学水平,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造性人才奠定基础。

(六)具有丰富的财会工作经验

会计或财务管理工作同其他专业技术和管理工作一样,既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同时也具有艺术性,实际工作比财会理论要复杂得多,只有权变并创造性地应用财会理论才能很好地解决实际会计和财务管理中的具体问题。作为一名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如果没有相关实际工作经验,就很难准确理解教材中的某些内容,很难处理该学科理论与实际的差别,很难做到抓住课程教学重点而使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同时,在教学中很难做到深入浅出、生动有趣,也难以让学生正确理解该学科中的主要内容,不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财务管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策略

(一)加大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引进力度

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低,除了与入职后的培训有关外,与入职前的素质有关。我国的高校教师来源渠道单一,主要来源于高校毕业生,高校应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提高财务管理专业教师整体素质。

1.加大宣传力度。学校应通过网站宣传,提升学校的形象,同时利用人才市场招聘人才的机会,宣传学校,利用到大学招聘的机会进行宣传,让人才对学校的人文环境、人事制度、相关待遇、发展前景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2.多渠道引进人才。原来财务管理专业教师的来源主要是大学研究生,使得财会教师大多从学校到学校,思维容易同化,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人才。高校应尽量拓宽人才渠道,除了大学研究生以外,可向社会招聘,引进具有较高学历且具有丰富财会经验的政府、企业的高级人才到大学任教,这样的好处是可大大改善现有财务管理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

3.加强招聘过程管理。在招聘前,人事部门应组织制定财务管理本科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胜任能力标准,为招聘选拔提供依据;在招聘过程中,组织专家进行面试、试讲等,客观评价应聘者的素质和能力;同时,充分考虑本单位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等,严格按照标准科学地选聘符合要求的财务管理专业教师。

4.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由于财会类人才在市场上较为稀缺,地方本科院校的现有薪酬制度难以吸引优秀的财会人才到大学任教,学校应在市场调查基础上,根据该类人才的市场薪酬情况,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水平和薪酬结构,以吸引优秀的财会人才到学校任教。

(二)加大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培训力度

1.加强新教师上岗前培训。新进财务管理教师虽然具有较高的学历,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但一般是非师范专业的研究生,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训练,对教学理论、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不熟悉。因此,在新教师开始从事教学前进行系统的教学理论、教学规律、学生心理、教学方法、科研方法、学校相关制度的培训,使新教师基本掌握教学方法或技巧。

2.注意教师知识更新培训。地方性高校一般地处偏僻,远离学术中心,财务管理教师知识的更新尤其重要。学校应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行课程进修、到国内外知名大学做访问学者、参加更高层次的学历学习(攻读学位)、外出考察、参加专业论坛等方式,使教师能随时了解本领域的最新动态,拓展视野,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3.鼓励教师到政府、企事业财务部门兼职或挂职锻炼。笔者通过文献资料了解到,西方国家商学院教师大多来自于企业,国际上著名的管理学科教授多半具有丰富的企业高层管理经验。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到政府、企事业单位财务部门或证券投资部门工作,可以积累实际经验,提高创新能力,对实际会计、财务工作程序、工作内容、人员素质要求有较深入了解,对财务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差别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更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理解和讲解财务有关理论,使教学更准确、更具有说服力、更生动,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学校应通过有效地引导与奖励机制,鼓励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到财务部门兼职或挂职锻炼,并注意对教师挂职锻炼过程的表现情况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与薪酬奖励、职务晋升挂钩,以有效促进财务管理专业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三)改革和完善财务管理教师激励制度

1.改革教师聘用制度。教师聘任制的弊端在于容易造成教师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在工作中往往追求短期效果,不能安心开展中长期的重大项目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基础性和原创性研究成果的产生,但可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因此,地方院校应根据财务管理专业教师的实际情况强化岗位聘任和分类管理,实行终身制与合同聘任制相结合的用人制度,且根据不同岗位实行长期聘任和短期聘任相结合的聘任形式,对不具备教师素质或不安心教师工作的教师实施淘汰,建立退出机制。

2.建立和完善考核制度。考核是对教师以前工作的评价,通过科学的考评,为教师薪酬的确定提供依据,为教师的晋升提供依据;同时,也对教师具有激励和行为导向作用。高校可通过制定科学的考核指标,对教师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学习情况、实践情况、教学组织、教学方法的应用等方面进行考核。同时,把短期评价和长期评价、统一评价标准与多元化评价标准、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结合起来,重视同行评价,使考核更能有效激励教师努力工作。同时要将考核结果与教师的晋升、奖金挂钩。

3.建立和完善薪酬制度。在分配制度上要重实绩、重贡献,坚持“以岗定薪,岗变薪变,按劳取酬,优劳优酬”的原则;在科学的薪酬调查基础上,根据财会人才市场行情,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水平和合理的薪酬结构。另外,对学校急需的优秀拔尖人才也可实行年薪制,对短期聘任的教师可以实行协议工资制等。

(四)建立一支优秀的财务管理兼职教师队伍

财务管理专业教师短缺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而政府、企业财会高级人才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理论水平,了解该学科理论与实际差距,能较准确把握课程的重点,能把枯燥的理论深入浅出地用事例进行讲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聘请企业、政府高级财会人员兼职承担教学任务、协助科研项目、指导学生论文、举办专题讲座等,建立一支优秀的财会兼职教师队伍是优化财务管理专业教师结构,弥补现行财会专业师资不足的良方。

【参考文献】

[1] 罗建生.中美两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比较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11):189-181.

[2] 王征.美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的特色及启示[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1):21-22.

[3] 赵丹凌.基于能力开发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模式创新[J].教师,2008(7):50-51.

[4] 张爱华,李来和.探索地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新路径[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5):57-59.

高校教师挂职总结范文第2篇

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和内容因系统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而有别于高校的一些传统专业。对本专业教师来说,为地方培养有特色的本科层次物流管理人才,必须走既掌握物流理论知识、能进行理论教学,又熟悉地方特色,掌握技术的应用、能指导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模式。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要求教师要不断接受物流管理新理念,提升教学技能,这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创新,具有积极的作用。

1利于物流管理课程改革与专业建设物流

教师既要掌握物流理论知识,又要了解企业物流生产和管理过程,关注物流市场的需求状况,找准专业培养方向,科学设置一套相对完整的物流课程知识结构体系。教学技能的提升利于教师开发出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基于企业生产运作过程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让专业的建设符合物流业发展的方向。

2利于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

培养服务于地方物流业的高技术应用型管理人才,教师必须注重学生在知识、操作、实践上的能力培养。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操作技能、加强实训教学,通过自己的参与示范指导学生进行操作;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技能大赛、专业比赛和顶岗实习等,让学生能动手、会动手、展身手,真正掌握专业技能的本领。

3利于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素质提升

目前高校教师的职称可分为三个等级:初级(助教)、中级(讲师)、高级(副教授、教授)。作为初级的物流教师,主要以讲授理论课为主,配合讲师指导实训,通过实训和参加社会实践来丰富和提高实践技能。讲师级的物流教师拥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具备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能较好地参与物流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物流的高级教师则已具备高水平的专业技能,能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实践教学创新等提出建设性意见,能引领专业的改革与建设。教师在一步步提升技能的成长中,也提升了自我相应的职业素质。经常开展教研室活动,专业教师通过研讨交流取长补短,进行有益的传帮带,能共同提高物流专业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二提升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教学技能的措施

传统专业的教育主要是课堂授课,注重理论上的传授,属于理论型教学。而物流的教育不仅是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有动手的实践能力培养,形式上主要有几种:讲课(常规授课)、实训(模拟仿真)、实习与见习(参观企业、物流设施);另外还会增设如学术讲座(企业物流人士学术报告会)、研讨会(与企业交流)、团队合作项目训练(课题研究)等。在教学过程中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教学技能主要体现在:教学分析上扎实的专业知识、教学设计上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实施上良好的组织与协调能力、专业规划与建设上不断更新的社会实践经验、与企业合作上创新科技的能力等。

1树立良好的师德,爱岗敬业,团结合作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要树立良好的师德,要真心热爱教师这个职业、热爱物流管理这个专业,能耐心细致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现代物流环节众多,包括运输、储存、包装、配送等,这也要求专业教师间要有团结协作精神,把相关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互相融合,并把合作精神传递给学生,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氛围。

2加强教育理论培养,不断学习新技术

鼓励与组织教师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与技术,让教师懂理论、有技能、会教书、会动手,从理论专业型向技能双师型转变。

(1)走出去,请进来

为提升专业教学技能水平,学校组织教师参加国家或省市举办的培训活动,内容涉及教学设计、教学组织、讲解、演示及新兴的微课教学等;也可以参加专业类的如全国高校物流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主要学习专业领域新理论和前沿知识。有条件的情况下可组织高层次教师进行国外访学、培训,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理念与技术手段。举办校内外的物流经验交流活动、专题学术讲座等,把高校同行请进来相互学习交流,共同切磋与探讨专业建设的问题,促进教学改革与科研创新能力;把企业实践领域专家请进来,共同探讨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可以准确把握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以及人才培养方向等相关信息,可以获得许多有价值的间接实践经验。通过开展兄弟院校之间、校企之间的交流,了解学科前沿和行业发展新动态,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

(2)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平台学习新技术

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各种知识层出不穷,教师时间精力与机会有限,不可能参加所有的培训。但如果将培训的内容放到专门的网络上,教师就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资源的获取与共享,能让更多的教师有针对的享受到远程教育。利用网站平台,教师们还可以相互交流,把自己优秀的微课或课件共享,让其它教师提出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

(3)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提高校外兼职教师教学水平

青年教师是新生力军与未来的主力军,能更容易融合到现代物流人才建设中去。为促进其快速健康成长,学校可以采用双导师制的培养方法:一个是本校教学一线多年的高级教师,从教学技能方面传授与培养;一个是地方企业一线多年的工程技术人员或骨干业务人士,从实践实战方面分享经验,实现教学工作与企业实践相辅相成。对于聘请的个别物流管理专业兼职教师在教育相关理论和执教水平上达不到高校教师要求的现象,可以对其进行岗前教育理论培训,教学中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让兼职教师了解本科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学会运用高校教育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技能,从而提高了教学水平。

3加强专业教师实践技能的培训,多岗位见习锻炼

(1)建立校内实训中心,促进高校间学习交流

各高校重点建设的物流实训中心,是提供给师生技术培训和实践锻炼的场所,如进行仓储物流管理实训,可以学习并掌握商品出入库的整个物流流程和信息流程;在国际贸易全仿真操作实训中,可以掌握进出口合同的签订,出口商品成本核算等。模拟实训以及物流应用软件的操作,以实践代替理论学习,提高师生实践能力和业务素质。高校间也可以加强交流、相互学习借鉴,完善校内实习实训室的建设,避免无效投资和建设项目的不足。

(2)深入企业,加强实践

如果说教师的理论提升在科研进修上,那么他们需要的实践经验,则应是在企业这个大课堂里。在教学与科研中遇到的问题,带到企业大课堂里去寻找解决,通过参与企业实际生产活动,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技能。

(3)参观学习

充分利用地方区域资源,高校可开展到物流企业作业现场如港口码头、铁路车站、配送中心、图书物流、生产企业包装生产线等参观最现代、最科学的企业物流流程。一些专业方向如港口物流,由于其涉及的设备价值昂贵、地方本科高校不可能具备这样高成本的的实训中心,到企业现场去观摩真实的大型设备和工作环境就是最好的选择。教师把在参观学习中了解到的最新物流科技发展动向,转化成最新的教学内容,反馈回专业的建设,反馈回人才的培养。

(4)挂职锻炼

专业教师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到企业里去锻炼,将有机会接触与了解企业的发展需求。到企业进行实践技能的培训可分为两种:一是到企业进行物流管理方面对口与专项的短期实践。例如仓储作业实务培训可选择仓储公司,练习收发货、验收、填单、装车、盘点等相关内容,有些内容往往在书本上并未涉及,而是直接由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得,培训效果明显。二是到企业进行中长期的挂职锻炼。在企业里,教师以一名新企业员工姿态去虚心向一线技术人员学习、向企业专家学习,观察企业的微观活动,感受企业文化,可以找到自己平时在学校教学过程的许多不足之处。高校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与地方企业达成协议,为教师积极创造条件,以便能分批分方向进入物流企业挂职锻炼,在实践操作中完善知识结构、积累经验。教师在外训中掌握物流企业信息和企业动态、前沿的物流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日后回归的教学中能完整反馈给学生,有利于学生成长为现代物流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4加强校企产学研合作,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以科研促进教改学院应积极拓展思路,依托区域物流行业,整合学校、企业、科研单位等不同教育资源的优势,推进学校与物流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根据自已的研究方向,把专业理论的知识教育与企业的生产、科研有机结合,带领学生一同参与地方企业横向课题研究,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中锻炼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同时也提供物流技术支持服务,共同解决地方企业生产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这既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水平,也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自我的专业发展,为将来成为高素质员工打下坚实基础,真正实现高校与企业相互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多赢格局。

5练就双师型技能

在经历一系列高校为教师创造的培训、实习,到物流企业和物流相关工作单位挂职,在产学研相互合作的成长锻炼中,教师逐渐获得丰富工作经历,同时具备获得各种物流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能力,如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根据层次可分为物流员、助理物流师、物流师、高级物流师)、注册采购师职业资格认证(按资质相应认定为采购师、高级采购师、注册采购师)等。国家权威的资格认证可以进一步提高各物流专业一线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真正做到“双师合一”。

6建立物流教师绩效考评体系

目前高校的绩效考核、职称评定指标还是倚重课堂教学工作量及科研情况,考评制度里对实践能力方面涉及较少,教师的大多时间在被繁重的课堂教学与科研任务占用之下,也就不会主动去争取外出实践锻炼的机会。为此,学校或二级学院的绩效考评里,要增加如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学习的时间或次数要求,考评其上报的实践活动计划方案、实践业务进展与总结,并以此作为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内容,并体现到职称的评定上。这样的导向作用,能积极鼓励和推动专业教师走出高校走进企业,获得相应实践工作经历,提高物流实践操作技能。

四结束语

高校教师挂职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双师双能型;英语专业;教师团队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9.3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在2015年10月21日共同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文件第14条中提出转型发展的任务之一是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目前,关于“双师”研究的文献较多,而关于“双能”师资研究的文献则很少。

“双能”与“双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双能”应该是教师的一种素质,“双师”则是一种结构。总之,“双师”应该是具有“双能”素质拥有双证书的教师。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建立一支“双能”素质,“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1]

一、高校“双师双能型”英语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事实证明,具有“双能”素质的“双师”型教师的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的欢迎,因为他们既懂理论又会操作,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非常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因此,“双师双能”师资队伍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理念的诠释方式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是提高年轻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需要,也是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能力的需要。

二、高校“双师双能型”英语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根据教育部对应用型教师队伍的要求,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起步,虽然各地各高校的建设力度和进度参差不齐,但却面临着一些共性问题。比如说,双能型教师数量不足、队伍结构不合理。尽管高校教师队伍整体学历层次不断提高,然而部分教师因为教学任务繁重而疏于专业技能培训或企业实践锻炼,跟踪本学科专业发展前沿及研究本专业领域的实务能力不强、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新缓慢、实践能力及基层工作经验缺乏,导致教学内容枯燥无味、教学方法缺乏新意和创意、缺乏实践案例支撑。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2]

三、高校“双师双能型”英语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策略

通过调研,大部分高校都遵循以下几点策略来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1. 采取与“双师双能型”英语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相适应的人才引进措施

拓宽师资引进渠道,从企业或相关行业技术部门引进实践经验和社会阅历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通过教师资格培训,这些专业技术人员就可以走上讲台,为学生讲述最鲜活的工作技巧和方法。比如,外语学院可以从翻译公司引进高级译员,从外贸公司引进外贸员作为兼职教师。而且还可以采取“一带一”的方法,将精通业务的兼职教师作为专职教师的导师,促使专职教师快速成长。例如,高级译员可以培训一些不善于使用翻译软件来协助翻译工作的老师,从而让这些老师熟练掌握翻译软件,而后将这些技能传授给学生。

2. 合理制定“双师双能型”英语专业教师的培养计划

高校应鼓励教师走出象牙塔,深入社会,利用寒暑假到专业对口的企业挂职锻炼,让他们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和现状,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就高校英语专业教师而言,应紧跟社会需求,争取能在外事、外贸、外企、各类涉外金融机构、商务管理公司、专业翻译机构、出版、新闻、旅游、高级宾馆酒店等部门挂职锻炼,承担商务管理、商务翻译、外贸洽谈、经贸文秘、英语编辑、英语记者、驻外商务、涉外公关、涉外导游等工作,注重自身的职业发展技能。在挂职锻炼的过程中,教师就能了解具体实践岗位承担的工作任务及主要工作职责,以及要达到的岗位实践绩效,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实践经验。

3. 建立并完善“双师双能型”英语专业教师培养的激励机制

“双师双能型”教师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方面均有较高水平,他们承担着比一般教师更为繁重的工作任务,因此,应完善“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的激励措施,激发教师参加进修、实践的积极性。在评优评先、职称评定、项目申报等方面向“双师双能型”教师倾斜,鼓励并奖励积极考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比如可以鼓励高校英语专业教师普及行业与职业资格认证,了解翻译员、报检员、报关员、外贸跟单员、外销员、单证员、国贸业务员、国际货代员、商务文秘、高级管理秘书、英语导游等各种双师双能型岗位的具体职责和任务。

4. 积极搭建“双师双能型”英语专业教师培养的产学研平台

应用型本科高校可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鼓励教师结合专业教学改革承担科研项目,承担与专业相关的技术应用研究项目,特别是开发与企业结合的横向技术应用项目。比如外语教师可以承担“合同翻译”、“产品说明书翻译”、“标书翻译”等横向课题的研究,提升自身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也可以丰富课堂案例。在指导学生实习实训时,教师也可以有计划地加强自己的实践锻炼。另外,高校要加强实验实训室的建设,加大投资力度,为实践教学提供优质环境。例如,外语学院的同声传译室、交替传译室、跨境电商模拟实验室都需要投入不少的资金支持。在实践教学时,模拟一个实际工作的环境,让学生体会到如何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比如类似《笔译工作坊》这种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就很好地模拟了实际工作的环境,让师生都受益匪浅。

四、结语

要培养合格的高等院校毕业生, 就必须有过硬的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师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亩在实践教学中做到得心应手,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服务, 为学生的顺利就业提供帮助。“双师型”教师不应该停留在“有证”上, 而应该是落实到“有能”上。[3]“双能型”教师是高等教育发展赋予我们使命, 是时展对我们的期望, 争做“双师双能型”教师应该成为高等院校教师思想和行动上的自觉, 让我们积极参与实践教学, 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和实践指导能力, 为蓬勃发展的高等教育做出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詹秋文, 卫胜. 应用型本科高校“双能”师资建设的思考[J].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13, 27(6):80

高校教师挂职总结范文第4篇

随着当前社会不断发展,社会上对应用型人才有着越来越大需求,因此在现代高校教育中对应用型专业人才进行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出发点,积极开展校企作用,通过有效措施及途径对应用型人才进行科学培养。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商务英语;校企合作;实施途径

商务英语专业是现代高等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程,具有很强专业性,在当前社会对学生的知识实际应用能力越来越重视的形势下,在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中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对应用型人才进行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当在充分认识当前商务英语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有效途径合理实施校企合作模式教学,从而使学生知识水平及实践技能均得到有效提高。

一、商务英语专业校企合作存在问题分析

1.校企双方信息沟通失畅。

从当前情况来看,对于商务英语专业校企合作而言,其所涉及对象主要包括学校以及其相关企业。但是,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高校并未能够深入了解企业及市场,而企业也很少与高校进行主动联系,两者之间未能够进行顺畅信息沟通。由于在信息互动方面缺乏良好平台,高校、企业及政府三者之间无法对对方进行实时了解,信息沟通严重落后,其所造成结果就是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过程中未能够真正实现产学研合作教学,由于校企双方沟通较少,两者之间要想实现深层次合作也就更加困难。

2.校企合作模式比较单一。

就目前情况而言,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其内容相对而言比较单一,当前合作形式主要就是项目合作,对于这种合作方式而言,其特点主要就是简单,并且比较短暂。这种单一合作项目无法系统地有效提升学生应用操作技能,校企合作大部分都是表面层次,其深度及内涵相对而言比较缺乏。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在校企合作教育方面,商务英语专业虽然具备一定经验,但是这些经验大部分都是来源于个别案例总结,具备一定参考价值的教学模式仍未能够形成,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仍未实现常规化。从合作内容方面来看,通常情况下都是高校到企业内部去寻找实习地点,而企业目的也只是在高校内得到廉价劳动力,这种合作教学模式仅仅存在于表层,在内容生比较单一,很难深入进行发展。

二、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校企合作有效实施途径

1.通过引校入企实现工学交替。

在商务英语专业校企合作教学过程中,通过使学生进入企业内部,可使其实践操作技能得到有效提高,对学生今后就业具有很好促进作用。在学生进入企业内实习之后,其能过对企业内部资源优势进行共享,可使校内实训设备缺乏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对于企业而言也能够得到人力资源帮助。在引校入企过程中,高校应当与企业主动进行联系,在企业内部将相关实习实训基地建立起来,实习实训基地在学生校外实践训练方面属于重要场所,通常情况下都在运行较良好企业中建立,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够了解企业内部真实业务流程,但对于该合作模式而言需高校教师长时间努力,同时也需要校企双方进行密切配合。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学校可安排教师到企业内部进行指导、协调及沟通,从而使学生能够将知识在实践中更好应用,使其实践能力得到更好提高。

2.通过强化项目合作使商务英语特色发挥。

在商务英语专业校企合作教学过程中,高校应当对合作项目加强规划建设。在开展校企合作项目方面,高校属于主要推动者,应当对合作企业进行合理选择,并且对合作项目进行科学规划,从而积极构建良好合作项目,使学生能够将课堂知识在实践操作中进行有效应用,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能够对自身操作技能进行有效培养。同时,企业与高校之间也应当加强联系,通过对自身优越条件的应用创造更多机会使学生能够进行实训,在项目合作开展过程中对高校人力资源及商务英语优势进行充分利用,从而使项目合作能够得到更好效果。

3.通过入企挂职实现师徒一体化。

在当前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过程中,为能够使培养人才质量能够得到有效提高,高校可通过引进、培养及聘请企业高管等多种方式对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进行完善。首先,在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高校应当积极引进既具备牢固理论知识又具备企业工作经验高素质人才,从而进一步充实教师队伍,使师资结构能够更加合理;其次,高校可安排优秀教师到企业内部进行挂职锻炼,使其能够对企业运行流程更加熟悉,并且能够得到最新市场信息。从而使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能够得到有效提高,对“双师型”教师能够进行更好培养。对于教师而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虽然担任教师角色,对学生进行相关专业知识教授,然而在企业挂职过程中,这些教师应当由学徒开始工作,跟随老员工进行学习,在其将企业关键知识及流程掌握之后,这些教师也就能够成为师傅,在企业实习及实训过程中能够给予其一定知道,从而使师徒一体化得到真正实现,使校企合作教学模式能够得到更好效果,进而对应用型人才进行更好培养。

三、结语

在当前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过程中,应用型人才培养属于其必然发展趋势,而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作为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对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充分理解并认识,从而积极通过有效途径使校企合作教育能够得以更好实施。

作者:滕萍凤 单位:贺州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甘利.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校企合作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8).

2015年度校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项目编号hzxyjg201531

高校教师挂职总结范文第5篇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中第四部分第十六条提出“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为落实国发[2005]35号文件,2006年教育部发表了指导性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提出“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事部、科技部、国资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7]16号)中第二部分第五条提出“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积极邀请企业专家兼课,派教师到企业学习”。《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第三部分第十七条要求“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2016年5月11日,教育部等七部门公布了《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第四条明确提出“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含实习指导教师)要根据专业特点每5年必须累计不少于6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新任教师应先实践再上岗。公共基础课教师也应定期到企业进行考察、调研和学习”。十年里,国家连续出台文件要求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充分说明了国家对这一教育环节的高度重视,也充分说明了目前我国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仍没有形成长效的机制。

一、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研究现状评述

继2005年、2006年、2007年国家连续出台相关文件要求专业教师到企业实习之后,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也相继展开。

一方面,部分学者针对实践对所在职校教师到企业挂职的实践探索和经验进行了研究。如黄特(2005)撰写了《职校教师到企业挂职的实践与探索》、刘扬林(2005)《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浅探》、段海滨,钟玲,李斌,陈宗基(2007)《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挂职锻炼探析与实践》、顾云华,姚志平,吴国庆(2007)《大学教师到企业挂职的实践与探索》、周江林,李莉(2009)《旅游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发展之思考―――以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董燕,胡俊(2010)《“双师型”背景下旅游专业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的意义》、孙清立,吴翠玲(2010)《关于培养“双师型”职教师资的探讨》等。

另一方面,部分学者基于实践探讨了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的必要性、实施途径或组织管理。如许琰(2007)《浅谈如何突破职业教育教师下企业难的瓶颈》、郑春贤(2008)《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的思考》、郎静(2009)《构建教师下企业锻炼的良性机制》、黎凤环(2009)《校企合作、共同管理,提高教师挂职锻炼的实效》、史方平(2010)《企业锻炼:加强职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岳云霞(2010)《浅谈高校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黄宏伟(2010)《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刘红委(2010)《高职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现状与改进措施》、杨卉(2010)《高等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师企业挂职锻炼模式的探讨》、王升平(2011)《高职专业教师顶岗实践培养模式的有效性探究》、叶彩华,朱文炎(2011)《高职院校教师企业顶岗实践反思与方法探讨》、汪飞燕(2011)《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之教师挂职锻炼模式与方法探讨》、张琰,马必学(2012)《高职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方法和途径》、潘春胜,刘聃(2012)《高校教师企业挂职质量监控体系探究》、孙社文(2012)《“固定蹲点式”教师实践锻炼柔性机制探讨》等。

这众多的文章多是从宏观角度进行的研究,既使有那么一些学者是从院校实践角度作出的研究也不例外。在这么多的文章中只有那么寥寥几篇,是旅游专业教师下企业实习的实习报告。旅游行业是一个变化性、服务性、个性化强的行业,我们要培养出紧跟时代脚步、具有及时应变突发事件能力的学生,首先要求专业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深入到企业实践,掌握一手信息。因此研究旅游专业教师下企业实习的现状、分析原因并寻找有效的途径对于我们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也有一些学者对于西方成熟的职教师资的培养方式做过一些研究,并对比我国的现实情况探讨了可借鉴之处。如周凤华(2005)介绍了亚洲三国日本、新加坡、韩国的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特色并提出了对我国的启示;孙道远、苏春辉等(2008)分别介绍了日本、德国、美国、乌克兰、丹麦等国家的职教教师资格的要求;徐英俊(2010)对发达国家在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方面的特点进行总结和研究;高松(2011)等学者重点研究了德国“双元制”下的职教师资企业实习的模式和要求;景宏华(2004)、廖波光(2011)等学者分析澳大利亚的职教师资体系特点并总结了对我国职教师资培养的启示;姚琳(2007)、黄郑(2009)等学者对日本的师资培养来源、课程模式、任职要求等方面与我国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做了比较,提出我国要加强职教师资的继续教育与培训。这些成熟的实践经验对于我们确有借鉴意义,但具体到旅游行业国外又有些什么经验可以学习呢?这是我们可以继续探讨的。

二、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现状

一年多来,本课题小组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访谈、网络交流和面对面交谈等多种方式对多区域多院校的旅游专业教师进行了调查,最终对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现状做出了结论。

(一)在职专业教师通常缺乏实践经验

目前我国的职业院校旅游专业教师大多毕业于高等学府,低学历是本科,更多的是硕士研究生学历,甚至是博士研究生,他们大多是出校园入校园。据调查,这些专业教师只在自己在校学习期间有过企业实习或实训锻炼,进入教学岗位之后多是在教学中把多年前的从业经验传递给学生,而这些经验有些是脱离目前实际发展需要的。

(二)专业教师课业负担繁重,缺乏企业实践的时间

多数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属于小专业,每届学生大概三四个班级,甚至一两个班级,这就决定学校师资的匮乏。但是班级再少,一个专业的系统课程是不能少的,于是一位专业教师担任了N门课程的教学。自然教师的课业负担会很重,难以抽出时间进行企业实践。

(三)专业教师在企业实践阶段缺乏待遇上的保障

高职院校本身虽然支持专业教师进入企业进行实践,但由于缺乏有效的考评机制,实践教师的待遇上难以与在学校承担教学任务平衡。而高职院校教师的工资本来就低,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这些专业教师自然不愿去企业实践。

(四)高职院校的职称评聘制度对拥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缺乏有力的支持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衡量教师晋升职称的主要标准是科研成果和的数量,这种导向使得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注重科研轻视实践,这与“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是不相一致的。特别是对于快速发展的旅游专业,教师无法参与企业一线实践就没有机会将最新行业动态、行业标准和服务技能传递给学生,何谈高职教育与行业的无缝化对接。《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中提到“建立健全教师企业实践的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但仅仅是停留在工资福利待遇、培训费、差旅费及相关费用的支付,并没有涉及到根本性的职称评定问题。

(五)企业接纳旅游专业教师实践的积极性不高

究其原因主要是:高职院校没有和企业建立长期有效的联系,企业缺乏对于本院校及专业教师的认可;院校聘任的兼职教师多数流于形式,企业无法感受理论知识可以给它们带来的效益;企业能够给于专业教师的实践项目较少、形式有限,也不能真正吸引教师到企业去实践。

这种现象就导致了旅游专业学生培养计划不符合市场需求、教学课改滞缓、学生的专业技能落后等问题的出现。

三、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完善的研究

通过对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现状的分析,本课题小组尝试对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完善进行了研究,提出一些或许有效的措施。

(一)完善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准入制度

发达国家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师在准入方面尽管有不同的标准,但都是高标准、严要求。在德国,高职院校对专业教师的要求非常严格,首先应聘的专业教师必须具有大学学历和职业资格证书,其次学校的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必须接受过正规职业学校教育,且具有两年以上的本专业工作经验,还需要经受过师范学校的培训并合格;美国的社区学院要求高职教师首先要具有学士以上学位,其次必须具有一年以上的本专业工作经历或具有5年以上的相关专业技术领域的实际经验;澳大利亚的高职教师应具有所教授专业的本科及以上学历和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还须拥有至少3~5年的相关行业企业一线实践经验,此外,高职院校还会聘任大量的企业单位优秀人才进行教学。

借鉴这些成功的高职教育的相关经验,我们也应该考虑把应聘者的实践教学能力作为高职教师入职的重要条件,优先录用那些既有专业教育背景又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如果要接收应届大学毕业生,应规定新入职的教师必须到本专业的企业一线岗位进行为期6个月到1年的顶岗实践,经考核和试讲合格后才能承担专业教学任务。

(二)建立健全教师企业顶岗实践制度,激励教师积极实践

首先学院应该制定并严格执行高职教师须定期进行企业实践的制度,对于无正当理由不能按制度去企业实践的教师给予减少专业课课时或暂时不能从事专业教学的惩罚,激励专业教师定期去企业实践,获取最新实践经验和行业发展信息。其次要制定和完善教师顶岗实践考核制度,对于实践期间的工作量和实践成效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或奖励性补贴,解除顶岗实践教师的后顾之忧。学校也应当从政策上鼓励专业教师成为相关专业协会的会员,参加相关行业协会所举办的活动或国内外学术会议,使专业教师有机会学到专业新知识、新技能,接受新信息。

(三)改革高职教师职称评审制度,评审向进行过企业实践的教师倾斜

在高职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的量化指标中,学院可以适当减少对专业教师的科研成果和数量的考评,而将教师的企业实践作为优先考虑的条件,将实践教学能力(企业实践经历、职业资格证书、教师本人参加各类技能大赛情况)列入评审量化指标,更好的激励高职教师自觉重视实践能力的提高。而对于没有企业实践经验或实践考核不合格的专业教师要暂缓职称评定。

(五)密切校企合作,为专业教师的顶岗实践提供场地和机会

在高职教育较发达的国家,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先进的企业有为教育服务的责任和义务”,国家也会给为教育服务的企业减免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提高校企合作的几率。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和专业教师通过参加频繁的行业协会活动与企业建立相互服务性关系,可以利用联合申报实践性课题的方式深入企业实践,可以通过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的方式深入企业实践,可以通过为企业建设和完善企业文化的方式深入企业实践,从而实现院校和企业双赢。当然院校也可以聘请企业的能工巧匠到学校做兼职教师,既可以充实实践师资队伍,又可以为企业做形象宣传,使其培养适合自己需要的员工。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