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竹子的古诗

关于竹子的古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竹子的古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竹子的古诗

关于竹子的古诗范文第1篇

一、后续教育的目标

后续教育的目标直接决定着后续教育其他方面的开展与实施,在后续教育各个方面中占有核心地位。后续教育的总体目标可表述为:保持和提升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职业能力,并且适应不断变化的责任和公众对注册资产评估师的期望。

二、后续教育的方式

它是指实施后续教育所采取的具体形式和方法,总体来说,后续教育的方法可分为强制性学习和自愿学习,强制性学习是指行业管理部门规定注册资产评估师必须接受后续教育的内容和时间,比如行业管理部门组织的培训班;自愿学习是指注册资产评估师自愿参加各种培训和其他有利于提高自身职业能力的活动,比如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出版专著、参加专题研讨会、参加非强制性的培训等。在我国后续教育规范中规定注册资产评估师后续教育采取的方法是强制性学习,建议今后同时采用非强制性学习的方法与强制性学习的方法相结合,并使其制度化、规范化。后续教育形式包括脱产学习和不脱产学习,脱产学习是指注册资产评估师离开本单位脱离日常工作,到指定的地点参加后续教育的一种形式,包括课堂教学和案例教学;不脱产学习指注册资产评估师不脱离本单位的日常工作,由本单位组织后续教育或到其他单位进行业务学习的一种方式,比如本单位组织专题讨论、经验交流、岗位培训、业务学习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建议采用一种新的后续教育方式,就是在岗培训,即把培训内容融入工作程序,将其顺利完成岗位工作所需的培训课程给予计算机化、模块化,选择系统的岗位培训内容,体现在计算机的帮助菜单上,使注册资产评估师在帮助菜单的指导下完成日常工作。另外还有一种基于网络技术和远程教育相结合的后续教育方式,即采用网站的形式对注册资产评估师进行后续教育。在后续教育的网络平台上至少应该包括:后续教育网络教学系统;培训课程的网络课件;相应的视频与音频信息;学习资料库,包括各种资产评估法规、准则以及与资产评估相关的法律、资产评估刊物及典型案例分析、资产评估新方法等;网上答疑系统,即注册资产评估师将其在工作中遇到的难题,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有关专家,专家再以电子邮件形式予以答复,对有代表性的问题在答疑区内公开;网上讨论系统,各地的注册资产评估师可对同一案例发表不同看法,也可以对其他关注的问题进行交流,相互学习,最后由专家进行总结和评论。

以上列举了各种后续教育的方式,在应用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最适合的后续教育方式,比如对后续教育的基础内容宜采用网上教学为主的方式,中级内容应采用课堂教学和案例教学为主的方式,对于高级内容采用分组讨论和专题研讨为主的方式。此外,注册资产评估师还可以通过其他后续教育方式提高自身职业能力,比如在评估执业过程中不断向同行学习的方式、在完成一个评估项目后的自我反省方式。

三、后续教育的组织、实施和监管

我国资产评估师后续教育准则规定,全国注册资产评估师的后续教育由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地方评估协会、评估机构负责组织实施,其内容包括对后续教育的时间、方式、内容、场所设施、师资队伍等方面的组织和安排,并对以上各个方面的具体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由于2004年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从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重新分离出来,国家会计学院不再对注册资产评估师进行培训,因此建议建立国家评估学院,作为专门进行注册资产评估师的后续教育基地。各级资产评估师协会在对后续教育组织和实施时,应根据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能力的需求,充分考虑注册资产评估师业务级别的差异,以及注册资产评估师评估所侧重评估资产类型的差异等因素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多层次的课程开发方案。另外,在注册评估师后续教育实施和监督过程中,应明确各级评估师协会与资产评估中介机构的职责与分工,开展多层次的后续教育培训体系,并对其进行监督与考核,使后续教育尽可能实现其目标。

为确保注册资产评估师后续教育的组织、实施和监管,建议采用以下方案:让社会有实力的教育实体充分参与,并对注册资产评估师实行学分制考核。评估行业管理部门可规定一定的学分标准,国内的高等院校可以申请成为后续教育的培训基地和主办者,主办者主要通过课堂讲授、案例教学等各种后续形式对注册资产评估师进行培训,并通过笔试方式对注册资产评估师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的,授予一定的学分,并提供获得学分的相应证明。注册资产评估师也可以采取其他后续教育的形式,比如参加专题研讨会、评估论坛、发表评估论文、论著,同时也应获得具有相关证明的学分。在对后续教育进行监管中,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一方面对主办者进行评估检查,另一方面对注册资产评估师后续教育的效果进行检查和监督,一种很好的办法是要求注册资产评估师提交包括学分在内的职业后续教育活动的年度报告,然后注册资产评估师协会再对其个人年度报告进行抽查和“审计”,并对出具虚假和不合格的个人年度报告的个人进行严厉的处罚,这样既可以节约成本,又可以通过监管主体与后续教育主体相分离,避免后续教育的形式化,进而提高后续教育的效果。

四、后续教育的内容

后续教育的内容至少应包括资产评估行业的新法规、新准则及国外评估准则、目前评估理论与实践的热点与难点问题以及职业道德,在此基础上围绕后续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进行课程体系的设置,在课程设置中充分考虑资产评估专业方向不同的特点,开设不同专业的后续教育课程内容,同时按照注册资产评估师所处的业务级别对课程体系中的不同课程进行高级、中级、初级分类,使每一位注册资产评估师都能够根据自己的业务级别结合自身的兴趣和专业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课程。

合理的课程体系形成需要根据课程设置进行教材编写,后续教育的教材应该丰富充实,按照资产类型的不同编写一整套教材,近年来,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已经组织编写了五本后续教育的教材和三本案例分析,现阶段除了继续编写资产评估新业务的后续教育的教材,比如税基评估、资源性资产评估、金融资产评估、保险评估、咨询评估、评估诉讼等,还可以编写一些与评估相关的教材,如国家宏观经济与财会制度、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丛书、资产评估风险及其规避、资产评估法律责任以及资产评估质量控制等。与此同时,对业已编写完成的后续教育教材,应注意及时根据评估中出现的新业务、新情况,及时进行更新。

关于竹子的古诗范文第2篇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郑燮的《竹石》,理解诗中“破岩、磨、坚劲、任尔”等词。

2.能力目标: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3.情感目标:了解诗人郑燮,联系他的生平事迹体会诗中表达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

教学重点

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表达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

教学过程

一、由竹石图导入,介绍作者(配古琴乐)

同学们好!上课前老师来考考大家,大家请看这幅图(出示竹石图),你看到了什么?(指名回答)同学们,像这样有画有诗的,把诗题在画上的诗我们把它称为题画诗。题画诗是一种艺术形式。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诗的内容可以抒发作者的感情、可以谈论艺术的见地、可以咏叹画面的意境。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竹石》就是一首题画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他就是清代的郑燮。关于郑燮,你了解多少?指名回答,幻灯出示。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作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取法于徐渭、石涛、诸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泥古法”,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诗文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亦能治印,“接近文何”。有《郑板桥全集》、《板桥先生印册》等。

二、讲授新课

1.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这首诗的作者,下面老师给你们朗读一遍,请大家边听老师读边画出节奏。(幻灯出示全诗并配乐。)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指名学生朗读,全班齐读。

3.理解诗题。(同学们,这首诗的题目是——竹石是什么意思?那这首诗是写竹还是写石?)

板书:竹石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4.集体交流,理解诗意。(同学们真棒!那就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一组,合作交流学习诗句的意思,指名说说。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这首诗。)

(一)“咬定青山不放松”

1.这个“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抓住一个“咬”

字,想象竹根盘根错节的模样,想象竹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你还能想到用其他词来形容吗?(如“抓、攀”等。)

“咬”: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

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

2从咬定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竹子的刚毅性格)

(二)“立根原在破岩中”

1.理解“ 立:站立,扎根。立根(把根扎在……)”。

讨论交流:“破岩”是什么?体会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破岩:山岩的裂缝处。

2.通过朗读表现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3.把一、二两句诗联系起来读,你又读懂了什么?

(体会竹子虽然生活在艰险贫瘠的地方,但依然坚强地生长着,让人佩服。)

4.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立根破岩、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坚韧不拔。)

5.朗读,读出竹子的坚韧。

6.读着读着,你对这样的竹子产生了怎样的感情?(肃然起敬。)

7.朗读,读出对竹子的崇敬之情。

8.这两句诗中用了一个“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竹子的刚毅性格。“立根原在破岩中”表明了竹子对生活条件并没有过高的要求,显示出它的生命力极强。

9.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碎裂的山岩之中。(同学们,生活在破岩中的竹子会遇到怎样的磨难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同学们,生活在破岩中的竹子遇到了怎样的磨难?(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

2.理解“磨、坚劲、任、尔”

3.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的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不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能让它屈服。

4.这两句进一步写出了恶劣环境对竹子的磨练以及它不屈不挠的精神。“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无数的磨难,恶劣的环境。面临着如此多的磨难,进一步表现出了竹子顽强的精神。

5.同学们,风吹来了,雨打来了,竹子害怕吗?(不害怕,哪些诗句可以表达竹子的立场?再来读一遍。)

6.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除了风吹雨打,竹子还会遇到什么折磨?(霜冻、雪落、烈日的暴晒……)

三、总结诗的写作特点

1.

同学们,这首诗写出了竹子的坚韧顽强,但诗人仅仅是在表达竹子的坚韧顽强吗?不是的,还表达了诗人的情感。那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2.

大家请看:(幻灯出示郑燮开仓赈粮的资料)

郑燮曾经在范县作县令,爱护百姓就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其实可以直接说爱民如子)。为官清廉,不受贿赂,兢兢业业,案件处理得很快,没有积压。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文人们经常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百姓饥饿得到了吃人的地步。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人承担。”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上万人得以活命。还大兴土木,修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当年入秋又歉收,郑燮把老百姓的借条,一把火烧掉,潍县老百姓感戴他的恩德,为他建立生祠堂。

3.同学们,假如我就是郑燮,你就是我救活的人,你想对我说什么?

4.同学们,此刻,你认为郑燮是个怎样的人?(爱百姓、坚定立场,不能随风倒。师相应板书)

5.这首诗作者是借赞美竹子的坚韧顽强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这种写作方法是借物言志。

四、想意境,悟诗情,总结升华

(1)在你的生活中,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小学生现在也要像竹子扎根一样把文化知识的基础打牢固,将来长大了才能经得起社会各行业的磨练,才能有顽强的拼搏精神)

(2)诗人喜欢竹子吗?为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诗人非常喜欢竹子。用质朴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竹子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寓意十分深刻。这首诗借物喻人。通过咏诵立根破岩之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决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以诗人的身份,怀着对竹子的敬佩之情朗诵全诗。

五、朗读指导读诗

1.

学生齐读。(有感情朗读)

2.

师总结:同学们,朗读古诗除了在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把诗读好之外,老师还可以告诉你们诗还可以这样读:(幻灯出示诗词朗读技法歌诀)

一二声平三四声仄,

入声归仄很奇特。

平声吟长仄声短,

韵字平仄皆回缓。

3.

师范读,配乐。(注意平仄规律、押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

4.

学生自由读,生齐读。

六、古诗除了可以这样读,我们还可以这样吟诵

(播放《竹石》吟诵视频)

七、拓展延伸

同学们,当我们面对学习中的一道道难题,准备放弃的时候告诫自己:“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当我们正为学习才艺感到困难时,我们鼓励自己:“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当我们遇到生活中突然降临的灾难时,我们坦然的迎接他,一起背背《竹石》。

八、作业

有感情地背诵《竹石》。

收集与竹有关的诗句。

板书设计

竹石

郑燮

借物

竹子

坚韧

顽强

言志

做人)

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

《竹石》教学反思

在这次教学活动后,我细细思考:我有何收获?我的成功之处或失败之处在哪儿?我还可怎样做会更好?我一直认为: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我对《竹石》这节课的教学进行了自我反思。

一、用真心用智慧渗透课堂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唤醒学生的智慧和情感,在唤醒学生心中感情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思考,关注学生现在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未来;所以我的课中有学生诗意的解读、独有的感悟、丰富的想象、快乐的创作……智慧在课堂中轻吟浅唱。而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当我看到《竹石》这首诗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把这首诗由浅入深完成“尊重文本”到“超越文本”的过程,如何把文本拓展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教学时,我设计了四个步骤:“了解作者、理解诗意之读”、“情景心境之读”、“平仄押韵之读”、“吟诵之读”。我想让孩子们由读懂原意到读出想象的意境,再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身边似“竹”的人,最后学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了解作者、理解诗意之读”时,孩子们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挑战读、齐读等不同方式对诗歌有了大概了解。其中有一女生在评价一男生读时讲“他的节奏不太准确,语气也不是很好”;我就启发“你来挑战他,好吗?”结果,这女生读得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我问:“为什么这样读?”“因为这首诗中的竹是刚劲挺拔的!”听到这学生的回答,教室里顿时想起一阵掌声。之后,我又启发全班学生思考“从哪些词可以读出它的刚劲挺拔?”“坚劲、任尔”……学生在读的基础上互相讨论,通过抓重点词等方法,用心感受、很快就体会了诗意。这样教学,教师不用一字一句肢解诗意,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让学生多读、讨论,便能很快自悟出诗意。

“情景心境之读”时我想让学生深挖教材,让学生充满想象,让课堂充满智慧……于是我设计了“假如你是那棵竹子,你会对青山或岩石说什么?”“你是岩石缝中的竹子,面对风雨你又会说什么?”“我们身边有没有像竹子似的人,你能说说吗?”这三个问题。也许我的问题问的太突然;也许是学生们对知识理解的不深,这些问题太难;也许是学生们还没放松,不敢说……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我调整好心态,不断启发,不断鼓励,效果还是不太好。我清楚:诗歌教学必须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想说、敢说、主动说;这样,智慧才会在课堂里自由流淌。

“平仄押韵之读”时我想让学生再次理解古诗还可以这样读,体会古诗的美,感受古诗的韵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吟诵”时我想让学生知道古诗还可以像歌曲一样吟诵,还可以唱得那么动听,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改变了学习古诗的枯燥的氛围。

其实,公开课的效果,除了取决于执教者的设计和水平,更多的精彩应该是来自学生的学识水平、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公开课的精彩应是学生的精彩、平时训练的精彩。

二、易碎的课堂

仔细想来,课堂效果是由多种因素制约。其实,这堂课上我想把我的教育思想完全体现出来,最后顾此失彼。一堂设计比较精彩的课,因为大多数学生有些紧张,因为我害怕没有新意,而成了易碎的课堂。

语文是语言文字,文字是有呼吸的,有情感的,有体温的。文字应用心吟诵。“原境之读”时,让学生读了,但还是读的太少。“诵读”是语文学习之本,“诵到极致就是说”,诵读理解之后自然有话可说了。我失落了学生,没有给学生“尽情吟诵”的时间。

关于竹子的古诗范文第3篇

国学是中国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底蕴,有这样的一个综艺节目,叫做国学小名士,不知道大伙看过没有。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国学小名士观后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国学小名士观后心得1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珍宝。四言诗经,五言古风,唐诗宋词,构成了诗歌国度中无比壮丽的景象;饱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文化最灿烂的瑰宝之一。清词丽句,恢弘奇伟;遨游诗海,美不胜收。

古诗是什么?要让儿时的我来说,那就是一些稀奇古怪,难以理解的句子。而这些难以理解的句子,在考卷上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在低年级时,背古诗对我来说是最复杂不过的了,背个诗简直比登天还难呐!可当我今天看了《国学小名士》后,我看到各位哥哥姐姐们那脱口而出的背诗速度,实在让我惊呆了!他们口中那一句句优美的古诗,都是祖先留下的财产,这一份份财产,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中华灿烂文化的启明灯,照亮了我们对古诗热爱的激情。

古诗句的境界也很高,不只是字面上的描写风景、人物、心情等,更重要的还是隐藏在诗句里的深层意义。“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这句诗句提醒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光阴,时间是不会倒回来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句诗告诉我们要像竹子一样坚强,顽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诗告诉我们做凡事都须艰苦锻炼,不断磨砺,才能取得成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诗是劝告我们小时候要努力,不然长大了想后悔也来不及了……

古诗句的意境也很多,读着读着,眼前就出现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伊人独立花下,落英缤纷,一双春燕在细雨中飞翔。晏几道把相思都描绘得如此浪漫,在下真是佩服。“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妙哉!妙哉!

可是自从有了电脑、手机这些高科技的东西后,人们有什么问题就会使用它们查询,可以搜到很多的满意答复。正是因为如此,人们才变得很少去通过书籍查找资料。那就更没有多少人会去在意故事词了。

我通过看《国学小名士》对古诗词加深了理解。古诗词已不再是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了,古诗词是每个中国人必须了解的文化,古诗词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也包含了我们祖先的智慧。

中国,随着时间的流逝,语言也发生了多次的变化,从古人说的文言文到现在说的白话文,文言文现在也成了学习的一种,它们都被挖掘了新的价值,这种价值是无价的。

我对《国学小名士》里的哥哥姐姐们都赞不绝口,我要向他们学习,多积累古诗词,多了解祖国文化,多看些好书,多储存有用的知识。

同学们,让我们向祖国的璀璨文化走去吧!让我们向古诗词的方向前进吧!

国学小名士观后心得2中国是文明古国,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像璀璨的颗颗繁星,令人耐人寻味。它们又是煞丽、无穷无尽的瑰丽财富,是我们的良师益友,领我们开启国学的道路。

观看《国学小名士》时,我不禁佩服起诗句语言的鬼斧神工,更佩服寥寥诗句所散发的青草般的细腻芳香,选手们机警应对、学富五车的才艺更令我叹为观止。

第一轮是说“国”与“家”。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与地球。我们只有事事关注我们的国家,把握住未来,学好每一堂课,未来才会发出光芒。

第二轮讲述的是“亲”与“情”,我国绝大多数的诗歌赋词都是抒情用事,它们使我们的情感流程得到了升华,进步。陶冶了我们对亲情的情操,更把它们表达的淋漓尽致。如同“妙笔生花”。

看完后,我对国学诵读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懂了它的真谛。这个节目让我更想了解中国灿烂的文化,而且让我陷入了沉思:中国有无数的唐诗宋词,它们都是我国绮丽的瑰宝,引领我们去熏陶、认识。只有不断的阅读与积累,探索文化结晶,才能成为真正的“国学小名士”!

中国人一向是勤奋好学,智慧源于勤奋,伟大出自平凡。我们应努力拼搏、完善自我,勤奋向上,以新的姿态迎接每一次的挑战,争取开放出最绚烂的花朵,摇曳在群山之中。

我们尚还年轻,初生牛犊不怕虎,朝气蓬勃的我们像金光闪闪的太阳,有取之不竭、用之不完的精力。我们应该把美好的花样年华好好地利用起来,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丰富自己的人生观,让这条道路源源不断地流传下去。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栋梁,时代的接力棒要靠我们相传,学习经典文学塑造文明社会,为未来的良好基础做好铺垫。

在以后漫漫的求学之路上,我们应当把中华美德的精髓传承下去。积累更多的古代知识,丰富自己的内涵修养,让我们与文学诗词为友,畅游古诗天地。用自己的知识点缀祖国的万里大花园,以高标准、高素质的目标要求自己,领略中华蕴含的文化奥秘!

国学小名士观后心得3顿挫抑扬的诗韵,优美又带有灵性的诗句,悠久而又璀璨的国学文化。这是让我们后人为之感叹,钦佩不已。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诗分别出现了两个重要的字——日,月。国学文化博大精深,里面记载了许多关于日和月的诗句和词。古人们总是借皎皎月光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关于月亮的诗句总是透着悲伤,凄凉的情感。

我很喜欢描写月亮的诗句,因为这样的诗句会让我身临其境,去体会作者的心情。

《国学小名士》这个节目让我懂得了许多知识,增长了许多见识,还真正理解了古诗中的诗句所表现的意境。

其中有一项环节是“美德大考验”,我很喜欢,在我的理解中,即使没有文化,也要有正能量。知识量再大也不能温暖人心,可是,正能量多起来却可以把冷却的心温暖的融化掉,这是一种多么神奇的力量啊!

在“美德大考验”里,有些选手没有通过“美德大考验”,却靠自己真心的忏悔和积累的国学知识, 以及口齿清晰的表达能力赢得了老师们的心。可有一些选手通过了“美德大考验”却因为表达能力不好,而且又没有使用一些国学知识,这个问题让评委老师们起了争议。

我感觉不管怎样,只要做好自己,认真回答问题,保持自然状态就好,就像我们平常考试一样。

以后,我们一定要做一个美德好少年,学习国学中的知识,弘扬国学璀璨耀眼的文化。

国学小名士观后心得4由于没有从一开始看《国学小名士·青少年经典诵读大赛》,我便从网上搜找出来了,便开始看了起来。

首先是主持人宋磊介绍莅临本次大赛的几位重量级评审——石玲、刘悦坦、魏新、杨波、董姝。紧接着,选手们个个登场:一号选手王梦忆、二号选手孙荣忆、三号选手任家豪、四号选手周子靖、五号选手于皓凡。他们的介绍各不相同,都富有诗意。而且,他们的形象也是彬彬有礼、不拘小节。

进行第一轮比赛:我爱记诗词。规则为:根据大屏幕显示的关键词,选手依次背诵包含关键词的古典诗词、名句。每次答题限时五秒,答错即出局,依照出局顺序,5位选手分别得到5分、10分、15分、20分、25分,本环节共两回合。关键词为“风雨”,选手们滚瓜烂熟、倒背如流的好记性呈现在我眼前。可不幸出现了,一号选手王梦亿因重复了而没有及时作答,Out。紧接着,三号选手任家豪也因为这个原因Out。剩下的3位选手出拼搏着。然而,五号选手暂时想不出来,也被out。只剩下2位选手了,二号选手差一点没有答上,但还是作答了,但4号选手重复作答,out了。第一轮坚持到最后的是——二号选手孙荣忆!

之后,石玲老师给五位选手解释了“风雨”的意思,评委董姝非常欣赏二号选手,因为她在差一点点就被Out的时刻中回答了,她的心理素质不是一般的好。

下一组关键词:江湖。先Out的是三号选手任家豪,然后是一号选手王梦忆out,再然后是五号选手out,又剩下两个人了。最后,四号选手失败,二号选手获胜。

第二轮:名家对对碰。

一号选手开始作答,然后答对了。接着,三号选手也答对了,可是五号选手却不幸的out了,四、二号选手也不幸out。

第三轮:美德大考验。

“汉宝”哥哥介绍完之后,五名小选手与导演一块吃饭,在这个房间里有不少“眼线”,究竟哪个小选手会礼让出自己的那一份食物呢?

考研开始,还没入座,周子靖、孙荣忆就表现出互相谦让的举动。然后,于皓凡子大家都坐定以后,主动给每一个同学倒上一杯水。大虾端上来后,王梦忆发现只有五只大虾,而有六个人。周子靖与孙荣忆相后谦让,之后大家都开始谦让了。之后,开始分鸡蛋,五个人开始谦让,侯磊导演表扬了他们。吃饭结束后,每个人的碗里都有剩菜。最终,大家总结了一下今天的表现,自己要努力去改正缺点。

《国学小名士》给了我很多道理,比如我们要节约粮食、要注意餐桌上的礼仪、懂得谦让......而且,我们要多记一些古诗词、名言名句等等,要遵守着中华传统美德,不能只说,要去做,继承着中华的传统美德,做一个美德好少年!

国学小名士观后心得5《经典诵读》是我们学生必背的,可对于我们来说只是死记硬背,根本不理解其中的含义,这两天我看了一个节目《国学小名士》,让我感悟颇深,受益匪浅!

国学小名士电视诵读大赛以“诵读经典、传承美德”为主题,让青少年通过对国学经典的诵读,把传统经典中的正能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经典诵读》是我们必须牢记的国学文化,所谓经典是指传统的,对后人影响深远的文化珍品。精美的词句,警示的格言,都给人以文化的陶冶和知识的拓展。对传统经典做到耳熟能详,无疑是让我们享用传统文化精华的精神盛宴。

当我看到那些选手们激情洋溢的演讲,我的内心倍受鼓舞,他们就是我的榜样,我要努力学习。我要多看书读报,来丰富我的知识。看完后我有了深刻的领悟:应未雨绸缪――我无论做何事都要先做好充分的准备。经典诵读是对广大中小学生进行爱国和民族传统教育的最佳教材,是弘扬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魅力的法宝。经典诵读中所含的国学文化须牢记。

关于竹子的古诗范文第4篇

关键词:素材 个性 积累 创新 表达

对写作素材进行个性化处理,是训练学生的个性化思维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引导学生在平时对积累的素材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使作文的视角带上鲜明的个性特征,展现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用鲜明的个性化色彩感染读者,增加作文的读趣。

一、触发个人兴趣点,提取有用的素材

要想写出个性化色彩鲜明的作文,不妨先引导学生积累自己感兴趣的素材。朱熹曾说:“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有着自己独特的视野、阅历以及自己关注的具有个性化特点的东西。启发学生找到素材积累的兴趣点,使学生乐于积累自己感兴趣的作文素材,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也有较大的帮助,还有利于展示学生观察事物的个性化视角。

学生的兴趣点因为个体的不同而丰富多彩,有的学生的兴趣点隐藏于学生的意识之中,而有的学生的兴趣点由其他因素触发。有的学生喜欢古诗,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课题,让这些学生挑选后深入研究,也可鼓励他们自己找到其他有价值的课题进行研究。

例如,作者的某位学生非常喜欢对课外诗歌的归类研究,在写《平视,也有尊重》一文时,他利用一首关于“捡拾橡粟”的古诗,写出了自己独特的视角: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粟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在大多数诗词里,都是知识分子对农民的劳苦和穷困表达怜悯之情,但是在杜甫的诗里,荒野中四顾茫然的知识分子却是农民悲悯的对象。显然,杜甫早已视农民为同行的战友,与生活对抗的战友。

再如,在高考作文《绿色生活》中,作者班中一位学生运用平时积累的“儿时的乐趣”方面的素材,写出了生活的诗意与深意,成为当年高考的满分作文,摘文如下:

有天午后,小伙伴们来外婆家找我玩。在嬉笑一阵后,我踱步来到了窗前。窗,关着,用力推,无济于事。见我沮丧的样子,小伙伴们互相交换了一个眼色。一个小伙伴走上前,用手指蘸了下口水,对着格子窗的角落猛地一戳。风,从小孔的一端不安分地钻进来。我迫不及待地瞅着小孔。“啊!满眼的绿色!”我欢快地叫着,一转身,那古巷橘红色的黄昏,正透过格子窗深深浅浅地投影在水泥地上……

作者平时积极引导学生去积累自己感兴趣的素材,如关注时事新闻的后续发展,收集整理家庭成员或邻居的生活经历,研究感兴趣的影视作品、体育比赛与体育明星、历史名人等。有了对写作兴趣点个性化的积累,学生就会在写作文时有话好说、有情可抒、有理好讲,从而使学生的作文有内容、有内涵、有主题、有高度。

二、素材分析有创新,个性色彩显悟性

每一个学生,都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思维的活生生的人,在处理作文素材时,一定要有效激发学生的悟性与灵性,注重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促使其在写作中表现出活泼的个性,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有创新”简单地讲,就是分析理解作文素材时,力求出新意、出个性。在素材的解读过程中,力求融入学生自己的思维方式,展现个性化的积极、乐观、豁达的精神风貌。著名作家刘心武曾对文学青年说:“倘若仅仅是有生活,而不对生活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形成对生活的某一方面的独到的、深刻的见解,那么写出的作品当然也就不可能有什么深度。”其中的“独到的、深刻的见解”,实质就是创新思维。要强调处理作文素材时的个性化感受,对素材进行正面、侧面、反面等多角度的分析思考,选定一个恰当的角度切入,也可以变换角色,体会和领悟所要表达的思想的深刻与重要。学生在面对一个写作素材时,可先从四个方面入手:首先分析理解、深入推究其所包含的本质;再联系自己独特的生活阅历,找寻内容或本质相似的素材,做细致比较;然后找寻反面例子,反向思维,做深入比对;最后考虑“那样想行不行”,从多角度、多层面想他人之未想,力求“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与“有个性特征”。

例如,对于生活中的“人们的视角”,作者的一位学生在仔细比对、深入剖析之后,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摘文如下:

乞丐坐在商店门前的台阶上,表现出两种目光。

一种,是默默地低着头,暗淡的眼神、沉重的自卑感让他们彷徨,不敢抬头看人……这是中年或青少年乞丐。

一种,是努力地抬着头,用仰视的眼神,告诉行人,给点怜悯之心吧。他们眼神真挚……那么迫切渴望的眼神,那么心酸的仰视。这是上了年纪的老乞丐。

停驻路边的豪车里,透露出两种异样的目光。

一种,是粗俗鄙视的目光,他们穿着亮丽地从车内走出,嫌弃地看着周围,好像自己是骄傲的天鹅,踏进了一摊浑浊的散发着恶臭的污水中……

一种,是骄傲的、无视一切的眼神,迈着紧凑的步伐,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却还无端地戴着墨镜,好假的戏码……

这样的描述可谓入木三分。

在处理作文素材时要充分关注学生个性的张扬,激励他们积极地去求真、探索、创造,引导他们学会用理性看待他人、看待社会、看待人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对素材的个性化解读中营造自己美好的精神家园,拓宽自己的视野,开阔自己的胸襟。

三、语言表达个性化,情感认识求共鸣

对作文素材的个性化处理,还要注意学生表达方式上的个性化,以便在作文中与读者在情感或认识上取得更多的共鸣。

一个写作素材,要想使其在作文中与全文浑然一体,需要学生用富有情感或深刻意义的话语去感染读者,需要学生平时注重对个性化语言的锤炼。

首先,阅读面要广、学生可以选取自己喜欢的优秀作品,熟读成诵,培养成熟老练的写作语感。同时,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个性特点,形成自己的文风。只有让学生切实提升写作能力,才能更好地调动其写作的积极性。

其次,勤于练笔。及时点评自己平日积累的写作素材,并注重与他人的交流。写得多了,自己的悟性与灵性才能有提升的可能;注重与他人(尤其是与教师)的交流,才能及时发现自己的优缺点,及时修改自己的写作内容,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作者的一位学生通过体悟大自然的智慧,对人生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悟,摘文如下:

一串红,二悬铃木,三年桐,四照花,五针松,六月雪,七里香,八角茴香,九重葛,十大功劳。不够吗?还有百里红,千金藤,万年青……草木的汉文名字,美得神奇。它们生活在大自然里,它们是平淡无奇的,它们是最与世无争的。

再如,另一位学生徜徉于山水之间,穿越历史的悠远,回望壮美的人生,结合古人的诗句,也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悟,摘文如下:

我们可以尽情放眼高山、蓝天、明月,长吟“高山仰止”;我们可以登高俯瞰绿野、河川、道路,高歌“冯虚御风”。而面对繁杂的人事、纷扰的生活,我们则需多一点平视,才能领略更多的人生奇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这是古人每日对自己的平视。平视自己,让我们端正自己的位置,正视自己的价值。

拥有个性化的写作语言,离不开每位学生对各自生活的提炼,因为很多生活经历就是最好的作文素材。教师在日常作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积极参与各项有益的活动,经常亲近自然……同时,面对生活中的点滴感悟,应该及时记录,深入剖析,在素材的积累中渗透和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引领学生积累丰富多样的写作素材,并对写作素材进行个性化的处理,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切实提高写作水平。“厚积”方能“薄发”,“深思”力求“慎取”。有了深厚的积淀,再加上独到的见地,必能在写作这块阵地上“百花齐放春满园”。

摘 要:初中数学的作业设计理念应该是讲求灵活趣味,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达到这个目标需要教师从课堂教学入手,以人为本,充分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独立人格,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品格和疑问精神。也只有在教学上先迈出这一步,初中数学素质化作业布置理念才能真正推行,素质化作业的作用才能充分显现。

关键词:初中数学 作业布置 策略探析

对于数学作业的认知,大部分教师仍停留在训练学生的知识运用技巧,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尽可能提高学生的答题速度和正确率这一层面上。因此,当前初中数学的作业布置形式仍以大面积的机械训练为主,教师仍旧奉行以量取胜的原则,学生在长期重复训练中思维僵化,答题方法固定化、程式化,创新能力渐渐消弭。对于以知识内涵丰富、形式变化多样、充满创造可能著称的数学学科而言,这种作业布置形式显然是不可取的。当前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关注学生的个体感受,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这一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的设计理念也应该与时俱进,应更加讲求灵活趣味,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基于此,作者对初中数学素质化作业布置策略进行了研究,认为要强化数学作业的育人作用,可从“发散型”“评价型”“启发性”三方面入手,具体阐述如下。

一、发散型作业,促进学生全面思考

发散型作业是最具想象力的作业形式之一,是打破传统思维牢笼的利器,它通过更加开放和有趣的出题方式和答题要求,将数学练习从讲求速度、准确率的传统模式中解放出来,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思考和运用他们的知识储备,提升数学练习的创造性和生命力。在进行发散型作业的设计时,一般采用“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发散练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发散维度的控制和把握,要将同一知识点的多种应用形式、不同知识点同一应用的概念恰当地融合到发散型题目中去,充实发散型题目的内涵。

例如,在讲授初中数学“三角形的内角和”这部分内容时,作者设计了这样的发散思维作业:“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已经用割补平移的方式证明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现在请你用其他方法对这一定理加以证明,方法越多越好。”这道题目有非常多的证明方式,可以充分活跃学生的大脑,促进学生思考创新。

有的学生是这样证明的:过C点作AB的平行线CD,延长BC至点E,那么根据平行线定理,∠ABC=∠DCE,∠BAC=∠ACD,而∠DCE+∠ACD+∠ACB=平角=180°,所以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还有的学生是这样证明的:分别过ABC的三个顶点作AC的垂线AD,BE,CF,那么AD∥BE∥CF,根据两直线平行的性质,内错角相等,所以有∠DAB=∠EBA,∠EBC=∠FCB。又因为DAAC,FCAC,所以∠DAB+∠BAC=90°,∠FCB+∠BCA=90°,所以∠ABC+∠BAC+∠BCA=∠EBA+∠BAC+∠EBC+∠BCA=∠DAB+∠BAC+∠FCB+∠BCA=90°+90°=180°,所以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其他同学还想出了其他方法,这样的发散型题目,既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新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发散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评价型作业,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评价型作业是一种全新的作业形式,它不同于传统作业“读题―列式―解答”的解题模式,评价型作业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对练习内容进行评价分析,从而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水平。评价型作业一般有这样几种形式:或是呈现一道题目完整的解题步骤,让学生分析每一个步骤的答题依据是什么;或是一道题目列出两种解法,让学生辨析两种解法的优缺点,并自主选择一种解法作为该题目的答案;或是在题目中配置错误的答案,让学生辨析,找出错误。

例如,在讲授初中数学“勾股定理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时,作者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让学生评价:“已知一根长9米的竹子垂直立在地上的C点,有人沿着A点往下折竹子并把竹子抵在地面一点B上,B点距离C点3米,求折下多少米?解法:由题目可知,AB是折下来的长度,AB+AC=9米,BC=3米,且ACBC,根据勾股定理可知AB2-AC2=BC2=32,化简可得(AB+AC)(AB-AC)=9,又因为AB+AC=9米,所以AB-AC=1米,两个未知数,两个方程,可以求得AB=5米,AC=4米。所以折下来5米。”让学生评价这样一道题目,既考查了学生对于应用题分析方法的理解,还考查了学生对勾股定理的认知和对因式分解的掌握程度,另外,还考查了二元一次方程的有关知识。在一道题目里,从多种角度、多重维度对学生进行考查,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对于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判断能力,进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启发性作业,激发学生推陈出新

启发性作业,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作业练习的科学设置,给予学生学习上的启发,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获得新知。启发性作业一般是利用疑问和矛盾这两把“利剑”来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推陈出新。启发性作业中的疑问是导向性疑问,即通过合理的疑问设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进行创新。启发性作业中的矛盾是指通过设置知识冲突,把难题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惯用手段和常见思维不见效、不起作用,进而引发学生思考,达到启智促学的作用。

例如,在讲授初中数学“二次函数”这部分内容时,作者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已知函数y=ax2+bx+c的顶点是(3,5),又知道这个函数的图象经过点(4,2),请同学们分别用一般式和顶点式两种方法求这个函数的解析式。”这道题目利用一般式和顶点式两种方法解答会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情况:一般式方法计算量非常大,容易出错;顶点式方法方便快捷,正确率高。这样反差强烈的两种情况,能够强化学生的认知,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运用顶点式方法解决这类问题将比一般式方法更加便捷高效,进而促使学生思考什么时候可以用顶点式方法,能否将有些题目中的一般式转变为顶点式,从而让题目解答更加便捷等问题,达到启发学生智慧、促进学生素质提升的效果。

总之,素质化作业的布置与推广将有力地推动初中数学素质化教学的推进,但是作业作为教学的最后环节,在推进初中数学教学向素质化方向改革的作用是有限的。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尤其是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型提升,需要教师从课堂教学入手,以人为本,实施素质教学,充分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独立人格,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品格和疑问精神。也只有教学上先迈出这一步,初中数学素质化作业的布置理念才能真正推行,素质化作业的作用才能充分显现。

参考文献

[1]束仁龙.初中生课外作业配置原则初探[J].教学与管理,2001(9).

关于竹子的古诗范文第5篇

1.理解“诗意”发生、形成的美妙过程,懂得文学创造来自生活的道理。

2.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观察的方法,积累优美的语言。

3.培养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预习导引]

1.目标点击

(1)继续培养在规定的时间里阅读比较长的文章的能力。

(2)激发仔细观察身边事物、展开联想、想象的兴趣,理解文学与生活的关系。

(3)培养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感。

2.学法指导

(1)调动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文本内容。

(2)充分发掘文本资源,准确、快捷地筛选信息,处理信息。

(3)在生活中运用课文教给自己的学习方法,尝试观察、联想、想象和写诗。

(4)学习作品的主人公写观察笔记,积累生活素材。

[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江苏苏州人,名绍钧。语言学家、教育家。

1912年中学毕业后,开始当小学教师并从事文学创作。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1923年起,在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1930年到开明书店任编辑。“九一八”后,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教育部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等职,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曾参与创办、主编或编辑的杂志有《苏州评论》、《小说月报》、《妇女杂志》、《中学生》、《开明少年》、《中国作家》等,著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等。

2.背景材料

《一个少年的笔记》生动地呈现了一个少年成长的精神世界。一池荷叶荷花、三棵老银杏和墙上爬山虎的脚,引起了少年的联想、想象和思考,从而找到了“诗的材料”,下定尝试作诗的决心和悟出了生活要脚踏实地的道理。

3.题目解说

文章借用“一个少年的笔记”这一形式,以孩子的语气告诉我们青少年学生,要关注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以这样的文学样式写儿童作品,通俗生动,可读性强。

4.文体知识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它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是指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灵活自由;“神不散”是指无论形式表达怎么自由,都必须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以联想、想象为桥梁的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是散文常见的写作手段。

[教学过程]

一、速读全文,扫清课文中的字词障碍

1.字音认读

胸鳍(qí)漾起(yàng)枯萎(wěi)

2.字形辨识

3.词语补注

舒坦:心里感到很舒服。

空隙:中间空着的地方;尚未占用的时间。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迎刃而解:用刀劈竹子,劈开了口儿,下面的一段就迎着刀口自己裂开。比喻主要的问题解决了,其他有关的问题就可以很容易地得到解决。

二、课文内容讲解

1.写作提纲

2.课文内容讲解

全文以小标题为标志自然分为三篇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短文。

(1)《诗的材料》

描写了夏日公园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第1段从整体上描写荷池。先写“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接着写荷花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冒出来”,然后用“有的”一词领起的排比句描绘了荷花的各种花姿。第2段紧承上文写白荷花的姿态,用齐白石先生的画作比,说明满池荷花美丽如画,用“那画家是谁呢”含蓄地指出大自然就是最高明的画家。第3段写“我”观荷时的想象,“我”仿佛成了一朵荷花,和满池荷花融为了一体,在迎风舞蹈。第4、5段写“我”从“醉荷”中回到现实,联想起以前观赏牵牛花和看金鱼的情景,和今天观赏荷花一样,也是物我两忘,遐思翩翩。第6段点题,说明这种来自生活的美的体验就是诗的材料。

(2)《三棵老银杏》

记叙了“我”和表哥关于诗歌《三棵老银杏》的创作思路的谈话,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写“我”和表哥虽不懂什么叫诗,但不约而同地有了作诗的冲动,准备尝试写诗。

第二部分(3~8段)介绍表哥的四句诗及三棵老银杏树。

第三部分(9~15段)表哥谈自己的诗《三棵老银杏》的创作思路。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12段记叙表哥的话,说诗歌接下去要描写村子里新栽的小树,描写小树的长势,描写村子未来的美景,绿树环绕、绿阴遍地,人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安逸舒畅:13、14段写“我”在表哥的启发下产生的联想:远近的乡村都藏在树的海洋里,但这三棵老银杏树就像一个特别的标记,让人一下子就能认出自己的家。15段描写表哥的话,再次点明我们两人关于诗的理解完全相同,都想到用“三棵银杏树”来表现对家乡的爱。

(3)《爬山虎的脚》

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的生长环境、叶子颜色的变化及分布、“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一步一步往上爬的特征,激起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课文第2段写爬山虎的叶子。从刚长出来到长大,叶子的颜色从嫩红变成嫩绿,长大后的叶子排列得均匀、整齐、引人注目,并给人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

课文的重点部分是第3~5段。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卷须比作“脚”,非常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向上攀爬的。它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它的形状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颜色如新叶。在第4段中,作者通过“触、变、巴、拉、紧贴”等一系列动词,清楚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最后一段写了爬山虎与墙的关系:它的脚要是没触着墙就会枯萎。

综合来看,三篇短文分别描写“美景触动诗情”、“真情营造诗境”、“用诗心去观察”,从诗意的产生、形成及作用三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一个少年对文学创作的实践和思考及其精神世界的成长。

3.句段品鉴

(1)这么多的白荷花,有姿态完全相同的吗?没有,一朵有一朵的姿势。

品析:这句话采用设问的手法,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各具形态,各具个性。要想学习写作,就应仔细观察每一个事物的独到之处,并能准确地描写出来。

(2)我觉得这种情形是诗的材料,可以拿来作诗。

品析:“这种情形”指“我”看到美丽的荷花、牵牛花、金鱼,陶醉其中,浮想联翩的情形。这句话的意思是,生活中的事物都可以作为写诗的材料,只要你侧耳细听,仔细观察,并能展开想象,就可以进行创作了。

4.写法探究

(1)联想想象,丰富美丽。如《诗的材料》一文,作者由荷花的多姿多态联想到隔壁张家挂着的四条齐白石老先生的画;由荷花迎风舞蹈联想到电影《天鹅湖》里许多天鹅齐舞蹈的场面;进而由观荷“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联想到以前也有过“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牵牛花”,“觉得自己仿佛是一条金鱼”的情形。在自然的联想之中又产生了美好的想象,在想象自己是荷花、牵牛花、金鱼的文字中,充满了一个阳光少年的清纯、开朗和活泼的美丽情怀。

(2)语言充满情趣。如《三棵老银杏》中,两个文学少年就诗歌创作的话题谈得这般投机。朴实流畅的对话,没有深奥玄妙的大理论,有着对诗歌创作的初步感悟——“诗不一定要诗人作。咱们学生也不妨试作。不懂得什么叫诗,没关系,作几回就懂得了。”即作诗要敢于尝试。少年的交谈,还闪烁着联想、想象的火花,饱含着热爱家乡的感情和对诗歌创作的浓厚兴趣。

(3)观察细致,描写生动。如《爬山虎的脚》一文描写爬山虎的叶子在不同生长阶段颜色的变化:刚长出来时,叶子是嫩红色,不几天就变成嫩绿色,长大了就更加新鲜了;还描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在静态、动态下给人的不同感受:那些叶子铺在墙上“均匀”、“没有重叠也不留一点空隙”、“一顺儿朝下”、“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尤其是爬山虎爬墙的情形“触”、“巴”、“拉”、“贴”、“爬”,有动感,有力度。

5.难点探究

《爬山虎的脚》、《诗的材料》和《三棵老银杏》三篇短文之间的内在联系。

从文章内容上看,《诗的材料》和《三棵老银杏》两篇的内容都与写作有关。《诗的材料》写自己从生活中、从美丽的大自然中发现写作材料的体会:观察大自然美好的景物时产生的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就是写诗的材料。可是,光有写诗的材料,没有大胆尝试的勇气,也是写不好诗的,于是,《三棵老银杏》就针对这一话题,以两个少年聊天的形式,探讨了这一问题。两个少年聊天的内容是比较丰富的,既谈到“诗不一定要诗人作。咱们学生也不妨试作”的大胆设想,也具体地讨论了以“三棵老银杏”为题的诗歌应该怎么往下写的计划,言谈中还透露出写作的一些基本原则:诸如要由眼前的事物想开去,要联想和想象事物的发展状况,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要考虑主要事物与背景的关系等等。不过,重点还是要由写诗的冲动和尝试的胆量。这样看来,《诗的材料》和《三棵老银杏》两篇短文之间的联系是比较紧密的。从表面上看,《爬山虎的脚》既不是与前两篇文章同时写的,内容上又没有谈及与写作有关的事,作者怎么会将它们组合在一起的呢?可是只要仔细地想一想,不难发现这个材料也是暗合在写作这一话题里的。看到美丽的爬山虎,不由得想要看看它们是怎样爬上墙的,就会去仔细地观察和思考,观察的内容与思考的结论自然就是最好的写作素材了。另外,爬山虎的攀援过程也能给人以启迪:做什么事都应该像爬山虎那样,一步一个脚印地往上走。有了这些体会,就很容易联想到,写诗也是如此,做人也是如此。这样一来,三篇文章也就统一到一起了。

[考点指津]

例:作者所说的“诗的材料”指什么?在古诗词中我们常常把它称为什么?

考点说明:此题意在考查对作者描绘的美景的理解,同学们应该仔细体会作者描绘的景色。

名师点拨:在阅读课文的同时,展开想象仔细体会作者描绘的情景。

参考答案:看到的美景和陶醉的神情,意境。

[课后习题讲解]

第一题:作者站在公园的荷花池边,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联想到以前也有过觉得自己仿佛是一朵牵牛花,觉得自己仿佛是一条金鱼的情形。

第二题:美丽的大自然以及观察美好的景物时产生的联想和想象。这种情景交融的情形就是写诗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