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七月十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棵开花的树》
我知道这个城市的四月季风很柔和,五颜六色的风筝齐刷刷地飞上天空,原本寂寞的天空有了斑斓的色彩;我知道那个旧中学里的白色玉兰都开了,花瓣透出微微的青绿色;我知道我身后的这条古老巷道,现在重重叠叠地落满了鲜艳的凤仙花,没了牙的老婆婆正把捣烂的花汁,小心翼翼地涂在幼小的孙女的指甲上,妖娆的颜色在指间跳跃。
四月悄悄来到这里。
我也知道你新剪了头发,发梢还是干净尖锐的;你每天早上从这个城市的北面出发,绕过两座桥,过八条减速杠,就可以到达学校;你有一辆奇怪的赛车,轮子的颜色很古怪,驶过我身边的时候,会有沙沙沙的声音。
我了解许许多多关于你的事情,甚至你吃的口香糖的牌子和喜欢穿的鞋子。你天天都会从我身边走过,带着有些疲惫的表情同你认识的人打招呼,可是,你从来没有向我问过好。
不过,四月一向是个奇妙的月份,所有的奇迹都会一一上演。原本干涸的河流开始涨了起来,河水淹没了茂盛的绿色水草,睡了一个冬天的鱼也醒了过来,跟随着哗哗涌动的水流整夜整夜地舞蹈,我们听得见它们的歌唱。你沿着河流往前走,忽然你欣喜地对身边的同伴说:“快看,这棵树开花了啊!”你们一起惊奇地笑,笑窝融进四月的风里,我多希望是这样。
我在这里,你不会在意我,我正在你最熟悉的地方,抱着一大把缤纷的花朵,对着你眨眼睛。
从此刻起,这条路上就多了一棵开满花的树。不停地有人路过,他们欣赏着满树花朵。你每次走过来,都是步履匆匆。
空气一点一点变得潮湿,城市变得闷热,河水越来越满,甜腻地呼吸。我沉沉地睡过去,做了许许多多关于你的梦。
在梦里我可以行走,我走在那座你每天都会经过的桥上,听见风呼呼地在耳边吹,满世界都是四月的气味。“这儿是不是有点儿高,我恐高的!”我笨拙地喊叫。
我看见你笑了,笑得弯下腰去。“这里怎么会高呢?”你站在我对面,只隔一座桥的距离。所有的树,房子,刚绽开的蔷薇,胖乎乎的睡着的布谷鸟,在我醒来的瞬间变成空白。我还留在原地,一步也没有移动,但我不会忘记,你在梦境快要结束的时候,望了我一眼。
四月的梦,就算浸满哀愁,等到把它写成故事,也会绽放成花朵,一定是新鲜的三色堇,紫色的那片花瓣是我的敏感与仰望;黄色的那片花瓣是你的微笑和淡然;白色的那片花瓣是未来模糊的影子。
于是,我决定来到你面前。
我在恍惚中敲开了你紧闭的门,你揉着惺忪的睡眼,看着满地的花朵。你对着我,露出松软的微笑,“你好,我在哪里见过你?”
离得这么近,我却想不出什么话要告诉你。
我看见你在下雨的星期日的晚上走路回家;我看见你一边玩着梦幻一边打哈欠;我看见你穿了粉红色的衣服站在队伍的最前面,然后转过头对你最好的朋友做鬼脸;我看你用淡蓝色的餐巾纸擦眼镜;我看见你在做化学实验时习惯地用左手拿试管夹;我看见你在路边和一只流浪的丑陋小狗玩得异常高兴……
可惜电影只放一遍,散场后的电影院零乱萧索,树上的繁花落尽。
我换上干净的笑容,站在桥下等你经过,四月的末尾,我需要一个温暖的告别。我发现你走过来,走近了,“你,嗯,再见。”我对着你说莫名其妙的话。你挠着头,小声地问我:“我们是在哪里见过吗?”我摇头。
“我可不认识你呢。”我笑道,你点点头,可爱的样子。
这是我最后一次看见你,我用了多么久的光阴,等待,等待,只为了对你说,再见。
我是你天天经过的,那棵开满花的树,我用了漫长的时间,缀满花朵,每天都在你回家的路上,望着你,可你一直都不曾发觉。
水中隐约闪耀着灯光,随着河水摇荡,等最后一缕四月的风沉没在河底,它才叹息一声,默默地熄灭了。
四月已是昨日。
小强们努力的在想?小红突然说:"我想到了,答案是羊是吃素的,所以哪块都不吃!"
小强说:"对呀,你真聪明."
小红说:"哪里是,快点,把门打开!"
小强说:"恩."
小强按了一下门上按扭后,说:"答案是羊吃素的."
门说:"回答正确,请进!"
1、农历一九六七年四月二十七日换算成阳历是1967年6月4日,属于双子座(出生日期 5月21日-6月21日)。
2、双子座(Gemini),出生日期为5月21日~6月21日,是黄道十二宫里的第三宫,在金牛座之东,巨蟹座之西。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 古代;音乐审美;教育;启示
我国2011年颁布并试行的新一轮的音乐课程标准把“以审美为核心”明确为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之首,自此,音乐所具有的审美意义、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得到了人们的充分肯定。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总是内因与外因相结合产生作用的结果。“以审美为核心”理念的确立,外因是现代社会对于美育的重视及对于音乐教育美育功能充分利用的人类社会环境;内因就是本国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所以,我国音乐课程标准“以审美为核心”理念的确定与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基础必然有着密切的关系。
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语言已经穷尽的地方,音乐才开始发挥作用。我们可以用音乐的旋律来诉说一些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事情,因为音乐是直接表现人的情绪和内心感受的。由于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审美教育具有其特殊性,它总是引导人们对于美进行感受、鉴赏,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美的活动,并且凭借形象思维的方法,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音乐审美教育就是通过人对美的感受,引动其感情的激荡,造成感情的共鸣,使之在愉悦中受到教育。音乐审美教育让人们拥有欣赏音乐的耳朵和感受形式美的眼睛,使人们善于发现、感受、把握世界和人自身的美,还能够使人们通过“美”体察人与世界的价值关系,创造自身和社会的美。
普通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理念的最终确立,根本原因还是要从音乐审美教育功能在我国音乐教育历史进程的发展与衍变中寻找。从我国自身的音乐教育发展来看,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很早就被人们所认识。大教育家孔子通常以美育作为德育、智育的一种教育形式来组织教育活动,使真、善、美在培养人的活动中达到和谐统一。他主张教育学生,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使他们的身心人格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对此,有学者作出这样的解释:“‘兴’,起也。诗言浅而易感,足以兴起人心,故曰:‘兴于诗’。礼以恭敬辞让为本,所以立身,故曰:‘立于礼’。乐所以调和情感,足以成性,故曰:‘成于乐’。”[1]
中国音乐审美教育功能作为音乐教育功能最本质的一个方面,它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其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有时被占统治地位的领导阶层重视,有时被打入冷宫,但却得到古往今来众多音乐教育家、音乐思想家所共识,并对其进行研究、论述。随着现代社会对于音乐审美教育功能的进一步重视,我国2011年的音乐新课程改革又把“以审美为核心”列为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由此可见人们对于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在现代社会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中国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是怎样步履艰难的走到今天,并出现在官方的正式文件中,我们只能从历史的长河中寻求根据。中国的音乐教育历史源远流长,由于其素有“礼仪之邦”之美称,所以音乐教育也自然而然地与“礼”紧密相联,于是在周朝末年和春秋时期,中国就出现了礼乐思想,将“乐”与“礼”,即音乐与政治联系起来,也就有了“礼乐”一词。孔子在区别美与善的同时,在实质上却是重善轻美,一再强调礼乐思想,认为“《韶》”乐既美又善,“《武》”乐美而未善。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主宰思想的儒家思想,其强调的礼乐思想,实质上就是将音乐置于礼的制约之下,成为封建社会“礼”的附庸品。所以,儒家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特别是音乐的教化作用,始终强调“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重视音乐对于人民的潜移默化作用。儒家的“礼乐”思想对于社会的发展、音乐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从音乐这门艺术形式自身的审美意义上来说,儒家的“礼乐”思想却在中国音乐教育史上遗留了较深的负面影响。儒家乐教重教化、轻审美,没有真正将音乐作为一门艺术,作为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人类的审美对象,更谈不上以人的发展为本,以完整的人格塑造为目的。它是以培养为封建社会等级制服务的社会成员为目的,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为根本,使“乐”仅仅成为礼教的一种手段,一个工具。
另外,作为对中国音乐教育思想颇有影响的道家,他虽然反对儒家的礼乐思想,崇尚自然,推崇“大音希声”,对中国的音乐与音乐教育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具备一定的人文思想。但是,道家的音乐思想也没有真正的把音乐作为一种审美对象,从根本上只是把其看成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儒道两个流派,都没有真正认识到音乐的审美意义,没有从音乐这种审美的艺术形式自身去寻找音乐教育的功能。儒家强调符合“礼”的音乐,本质上重视的是封建礼教;道家强调“希声”的音乐,本质上重视的是修身养性。所以从根本上说,儒道两家只是把音乐及音乐教育看作为其实现目的的一种有效的工具,具有极其明显的功利性。后来,两汉时期出现了糅合儒、道、阴阳各家思想的音乐美学著作《淮南子》;魏晋至唐时期,音乐美学思想开始摆脱儒家礼乐思想的束缚,探索音乐的内部规律及音乐的特殊性;尤其是《庄子》、嵇康、李贽等人的音乐美学思想,反对束缚、反对礼教、追求自由、反对异化、要求解放、蕴涵确立人的主体性原则,探求音乐自身的规律特征的思想之光,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今天建立现代音乐美学体系、确立现代音乐课程理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宋元明清时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变得更为保守,但在这一历史时期,又同时出现了李贽的以“童心”说为基础的崇尚自由的美学思想,还有《溪山琴况》对于琴学意境、琴学审美的要求,为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争得一席之地。正如蔡仲德先生所认为,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多从哲学、伦理、政治出发论述音乐,注重研究音乐的外部关系,强调音乐与政治的联系、音乐的社会功能与教化作用,而较少深入音乐的内部,对音乐自身的规律、音乐的特殊性、音乐的美感作用、娱乐作用重视不够,研究不够。孔子如此,孟子、荀子大体也是如此;儒家如此,墨、法、道(主要是《老子》)、阴阳、杂家大体也是如此;汉儒如此,宋明道学家及其他文人大体也是如此。”[2]
纵观上述我国古代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知道,我国的音乐教育审美功能很早就为人所认识,虽然由于封建“礼乐”思想的根深蒂固,使音乐教育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始终与政治关系密切,成为统治者达到其统治目的的工具。但是,仍然有许多音乐思想家重视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超越了功利实用的一面,并对音乐教育审美功能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挖掘与真实、细腻的阐述。另一方面,由于音乐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以及音乐自身所独具的审美魅力,在重视音乐教育的社会教化功能的同时,音乐的审美意义以及音乐教育的审美教育作用仍然受到了音乐思想家、教育家的关注,并逐步加以重视。在少数论述音乐特殊性、论及音乐教化作用的实施途径的古代文集中,如《声无哀乐论》、《乐出虚赋》等论著,仍能够认识到音乐自身的特殊规律及特殊作用。
从整个古代音乐审美教育功能的发展历程来看,我们可以得出其对于当代音乐审美教育的启示:
一、音乐的审美功能是音乐审美教育的理论基础
1、音乐的审美功能
自古以来,音乐让众多教育家有所感慨,孔子所谓的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还有《乐记》中所说的“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3等等评论,其原因就是在于音乐具有一种其自身所特有的美的品质。音乐的美一方面存在于音乐本体,离不开音乐自身这个作为客体的感性对象;另一方面,其与审美主体密切相关,离开了审美主体的听觉感受,就不能使审美主体对音乐进行进一步深入的感受、体验与领悟。
音乐具有唤醒和整合人格的力量,能够使人身心愉悦,并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其通过建构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一个人要培养和形成完美的人格,不仅需要学习和掌握科学的知识体系,培养和造就高尚的思想情操,还要进行富有情趣的艺术活动。长期在音乐美的熏陶感染之下,不仅能使人在精神上得到愉悦和滋养,而且有助于提高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使人的精神世界更丰富、更和谐、更完美。音乐审美功能是以音乐的美去作用于人的身心,乃至社会所产生的审美效应,可以说,音乐的主要魅力在于其审美功能。
所以,音乐的“审美功能”就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审美关系的反映,而人与自然及社会生活之间审美关系之所以能够成立,完全在于“人”有其特定的“实践性”和“主体性”。人有很强的主观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因此在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实践领域总是不断扩大和深入,于是越来越丰富的“审美客体”涌入“审美主体”的视野,成为人的审美对象,丰富了人们精神生活的内容。
2、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
音乐教育是一种真正具有审美特征的教育,其自身规律告诉我们,必须突出音乐的审美特点,而不能够将其视为一种科学知识的或思想道德的非审美的音乐教育。早在周朝,当时的统治者就利用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来“防万民之伪,而教之中”、“防万世之情,而教之和”,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把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情感上的、审美水平上的教育了。
审美功能是音乐教育最为本质的功能,审美能力的发展离不开音乐教育,审美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是音乐教育的直接性结果。音乐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在审美经验发展的基础上,把感性的冲动、欲望、情绪纳入审美的形式之中,接受理性的规范、引导、净化,从而得到控制、调节,把它进一步引向审美境界,使受教育者完成自觉的审美境界的塑造。通过审美境界的塑造使受教者对艺术的形式及内涵有了更加丰富的领悟和感受,在心灵的震荡和洗礼中培养起审美的人生态度,并最终使受教者性情的陶冶、人性的建构。
音乐教育具有的审美功能主要包括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审美境界、塑造审美人生。音乐教育所建立的审美能力是一种对现实功利的超越、对美的事物的敏感力。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够使人类超越自己的实际需要,对审美对象的非实用层面进行感知,达到非功利的、非实用的状态,形成自由和幸福的体验的审美开端。音乐教育所建立的审美境界是在音乐等艺术教育活动中自觉地形成的,其中包含着较强的生理因素,但又不是单纯的感官愉悦,而是渗透着理解和想象,是多种心理功能共同活动的结果。通过音乐教育,受教育者的理解、想象等心理功能得到培养与锻炼,使个体能够在有限的艺术形式之中领悟到无限的本质内容,感性与理性相互渗透、和谐共进,引起深刻而丰富的审美感受。音乐教育对审美人生的塑造,对人生态度的构建,是以理性来净化人类感性中动物特质,并以理性的方式进行渗透,将其转化与升华;同时,音乐教育还运用感性的方式避免理性说教的抽象性,赋予其发展的动力与生命力。音乐教育的美可以打开人性之“真善美”的大门,引发人类对于人性、对于世界的思考与感悟。音乐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塑造“人”的工程,只重视理性发展而不重视感性发展的教育,并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美育。
二、审美体验、情感、创造和个性化是音乐审美教育的关键因素
早在《尚书·舜典》中“律和声”、“八音克谐”、“神人以和”等论述,都已经透露出有关音乐教育在对人的情感、人格塑造上所具有的审美意义。我们可以知道,在氏族“乐”的教授过程中,人的情感在音乐的学习中成为一种高尚的社会情感,使原始乐舞在社会生活中实现其审美意义。在季札的音乐评论中,其对音乐的欣赏并未仅仅局限于音乐的“形”或音乐的“意”,而是把音乐意与形相结合,并结合自身经验知识,通过想象把握住本质,抓住音乐的美与音乐的内在意蕴。即由乐音过于细碎急促的“美哉!”想到了使人民受尽苦头的苛刻的政治制度;由《齐》中声效洪大的“美哉!”而想到了大国之风,以及大国之无量的前途。另外,《庄子》中提出“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4,明确的把音乐与人的性情联系起来,认为音乐的本质在于表现人的自然之情,并对这种表现自然情怀的音乐加以肯定,高度肯定了音乐审美应该具有主体性,认为审美主体应该超越现实,超越自我,获得真正的精神自由。嵇康在《琴赋》中“怀戚者闻之,则莫不憯凛惨凄”,“平和者听之,则怡养悦愉”[5]等等评论,都是从音乐审美主体的体验来谈音乐审美过程中的不同感受,认为人们能够积极主动的从音乐中得到美的享受,感到心满意足、快乐愉悦。嵇康突出强调审美者自身的情感体验在音乐审美中的作用,并主张一种自由发挥、积极主动的审美态度。明代的启蒙思想家李贽,认为一切美的艺术都必须出于真性情,必须具有独创性,具有独特的个性。其更是肯定了音乐以自然为美,要求音乐内容上抒怀不应该受到“礼”或“天”的束缚,形式上应该自由发展而不受成规制约,音乐的发展变化应该完全服从于表现不同个性的需要。后来在徐上瀛所说的“吾复求其所以和者三,曰弦与指和,指与音合,音与意合,而和至矣”[6],认为演奏的技巧应该借助想象与内心的审美、内心的音乐意境相结合,不应局限于技巧,主张琴乐演奏者—即审美主体应该进入一种审美的境界,并在审美的创造性活动中建立起个体人格的肯定与完善,达到技艺与审美的谐和统一过程中的最高精神境界。
所以我们可以得到音乐审美教育的四个关键因素:审美体验、审美情感、审美创造和审美个性化。
1、 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是在感悟的基础上,将音乐艺术的审美意蕴和审美内容表现在受教育者的意识中,和受教育者的自身的审美经验、生活观念等内容结合起来,成为受教育者意识的直接体验。审美体验能够使个体在对音乐艺术形式进行感悟的过程中,得到某种理性的内容,并进一步在个体的情感等内容中得到感性的体现。
现实生活中很多问题,如数学问题、地理测试等,都可走捷径找到现成答案。审美则不同,审美不存在“答案”,只有体验。受教育者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审美体验是审美活动的基础。音乐审美体验就是对审美对象——音乐的感知与把握。音乐只有与人的内心产生共鸣,才能形成一种完美的审美体验。如体验音乐的音响,我们可以借助于以往的知识经验,并与以往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在内心中形成知识经验的建构,在乐音高低形成的旋律的跌宕起伏中完成对音乐的审美体验。
2、审美情感
审美情感是指由欣赏作品或演奏演唱作品而引起的一系列的情感反应,情感既是音乐艺术之源,又是主体体验、感受音乐作品的归宿。审美情感不是生活中一般的情感,不是纯心理或纯生理的反应,往往是伴随着他对作品的审美认识和审美理解而产生的,对于作品的认识和理解愈深刻,其获得的情感就会愈真实,最终得到的审美效果就会越好。可以说,审美情感是审美主体把自身情感、经验与思想意识融合在一起,是一种高级的情感。
儒家思想的代表著作《乐记》肯定了人的内在思想情感可以通过音乐表现出来。其中认为诗乐之发生效用,其根本的原理即在于以情感人或以情动情,具备情感的人接触到表现情感的诗乐,极易产生共鸣而为之感染,而绝不能诉诸理念的直接说教;而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否认了音乐与情感的关系,认为音乐中没有情感,音乐也不能表现情感。这就可以说明在我国音乐发展史上关于音乐与情感的关系素有争论。但是,这些关于审美情感的观点都是由于我国的封建制度下思想的局限性所决定的,即使如此,其中还是肯定了审美情感在音乐审美中的地位。所以说,审美情感仍是音乐审美教育的关键因素。
在审美获得的美感中,情感是美感的重要构成因素,没有对于“美”的感受与感动之情,则不能称为美感。情感作为一种心理因素,其在审美过程中的作用,是人们普遍都承认和重视的。情感和美感在音乐体验中常常处于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为融和的状态。情感的介入是美感产生的前提。“美感是感知、理解、意志、想象等多种心里过程以情感为中介的综合统一。其中关键性的、决定性因素是情感。”[7]审美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教育,情感应该成为音乐审美教育的核心,并且应该在音乐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音乐是情感的最佳载体,是情感无限强有力的杠杆,情感融于一切音乐审美活动之中,整个音乐进行的过程就是情感变化、发展的过程,就是情感的抒发、情感的交流、情感的激发。
3、审美创造
审美创造是指审美主体用音响动态来抒发自己的内在情感和外在感受的审美活动。人们通过审美创造,可以把自身的感受表达出来,把内在听觉所做出的的审美判断表达出来,是一种极为主动的审美活动,也是音乐美育的重要审美手段之一。“审美创造是人的审美经验的对象化活动,即人们遵循‘美的规律’,按照一定的审美意识而进行的一种主动、自觉的审美造形活动、审美经验的形式化过程。” [8]
别林斯基曾说过:“在一部真正的艺术作品中,一切形象都是新颖的、独创的,没有重复之弊。” 所以,创造性是各门艺术共同的审美品格。音乐的产生过程就是全部的创作过程,无论音乐的创作、表演还是欣赏,都必然伴随着创造性的表现与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音乐的“不确定性”特点,使不同的听众欣赏不同音乐作品必然会获得不同的感受。音乐的情感特征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审美创造是使学生进入音乐审美的重要途径。在音乐教学中通过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的美,并引导他们动手尝试音乐创造活动是一种效果很好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欣赏音乐的同时,应该个性化的理解音乐、表现音乐。所以,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的作用是不应该被忽视的。
另外,审美活动的创造过程也就是审美情感的释放和升华的过程。我们进行音乐的创造活动,也就是使个体的情感生命得以伸展、抒发、成长和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情感得到解放和提升,并开创新的人生,达到审美的人生境界。
4、审美个性化
审美个性化是指音乐美育应该关注如何更充分的保持并发展人的个性,鼓励人在审美活动中全面开发自己的潜能,多方面表现自身的具体追求和才能,从而使审美创造真正成为人的个性健康发展的标志。音乐审美应该表现出审美主体独特的审美认识和审美个性特征,在审美过程中也应该饱含审美主体在审美实践中独特的发现和创造。
由于享受音乐美感的个体不同,其产生的情感体验也存在差异性。审美差异是由于审美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造成的,由于每一个审美主体都具有一个独特的心理世界,他只能以这个独特的心理世界与外在的世界展开心灵的对话,并在这个过程之中把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带进去。因此,审美活动的整个审美过程都是个体的活动,决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予以限定。
在我国,音乐教育自古以来就是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的审美功能、音乐审美教育中的关键因素等也很早就被我国的教育家所认识,而发挥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自古以来就是进行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从我国音乐教育美育功能的历史发展脉络看来,音乐的审美意义、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在很多历史时期经常被政治的、思想的、伦理的教育功用所掩盖,成为辅德益智的有力工具与有效手段。但是,经过漫长曲折的历史发展以及人们音乐理论研究的水平不断提高并逐步完善,人们终归还是能够认识到音乐的审美意义与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能够发现音乐本身所具有的美,认为音乐的美可以使人发现生活的美,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完美人格、丰富情感的审美效果。
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和社会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社会对于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改革教育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智能化的未来社会成为全球性的热点和难点课题。音乐审美教育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与学科环境下,也在积极的参与到浩大、壮观的世界性的改革浪潮,许多国家都进行了多次的音乐教育改革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在这里,我们对未来的音乐审美教育进行大胆地畅想。
一、民主化的音乐审美教育
教育的民主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社会以来憧憬的目标,更是近现代教育史上诸多进步教育家的理想和追求,由此,音乐审美教育的民主化也将成为未来音乐审美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我们从审美教育机会民主化与审美教育管理民主化两方面理解。
(一)教育机会民主化。
教育机会民主化,既每个人在接受音乐审美教育的机会上应该是均等的、全民性的,这种均等性与全民性不仅仅是在音乐知识的学习,而且还应该体现在充分发展每个人的潜能、获得生存和发展本领等方面。民主化的音乐审美教育应该能够做到不分民族、性别、地区、和社会阶层、经济收入,所有的社会个体都能获得均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并且为所有的受教育者提供同等优良的教育渠道、环境、师资等受教育条件。现代音乐审美教育的民主化仍然是一项未竟的事业,目前许多发展中国家音乐审美教育面临着不少问题,例如经费不足、师资队伍数量短缺与分布不均、教育质量不高等。
(二)教育管理民主化
教育管理民主化,既在音乐审美教育的教育过程中民主意识的渗透、学生民主意识的培养、民主参与能力的培养。音乐教育民主管理是保证音乐审美教育体制的正常运转、实现音乐审美教育民主化的重要方面。在音乐审美教育的施教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没有主体与客体,人人都能成为教学的主体,每个学生都能够有自己对于音乐的不同理解,并能够自由的进行阐述,整个教学过程中,形成师生互尊、教学相长的教学气氛。
另外,在整个音乐教育机制、音乐教育体系的管理上,我们也应该讲求教育管理的民主化。音乐教育的管理不仅仅是领导层的责任与权利,更是全民的责任与权利,人人都应该在音乐教育管理中发挥主体性原则,增强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到音乐教育管理活动中。
二、终身化的音乐审美教育
随着现代社会对个体能力水平的要求在不断的提高,出于社会个体生存的需要,终身教育这一教育理念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并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推广,许多国家将终身教育思潮转化为国家的教育决策和政府行为,教育终身化成为当代世界教育改革乐章中的强者。那么,音乐审美教育的终身化也必将成为一种时代趋势。
对于社会个体来说,终身的学习通过不断的学习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利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技能和理解,并在任何的生存环境中保持信心。同样,终身的音乐学习也能够不断的锻炼人类的思维能力,不断的挖掘人类的潜能,不断的获得生存所需要的新知识、新观念。所以,终身化的音乐审美教育也必然能够使审美个体在持续地学习过程中不断的获得对于“美”的理解、把握,感受时代的进步与“美”的变化,不断的体会“美”的内涵。例如,未来的音乐审美教育应该不仅仅只是立足于学校教育,而更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可以运用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社会氛围教育等多种形式,使音乐审美教育持续地对社会个体的成长发挥作用。未来的音乐审美教育将进一步更新,将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其结构将更加多样、更加灵活,将成为一个覆盖全社会、纵横交错的网络,成为人们认识美、感受美、理解美的窗口。
三、人性化的音乐审美教育
人的发展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终极目标,随着社会对于多样化人才的需要,对于人性、个性的进一步关注,世界各国的教育都开始致力于教育的“人性化”、“人道化”、“人文化”,强调教育的“以人为本”。音乐本身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艺术形式,其本质特征就在于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感情生活,音乐教育就理所当然的应该成为一种人性化的教育。
未来的音乐审美教育坚决反对整齐划一与思想僵化,倡导教育目的、课程、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多样化、灵活化和个别化,应该重视个体的能力、心理结构、知识结构以及个体的兴趣、动机和需要,使受教育者在其自己的教育中起到积极主动的作用,以维持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另外,音乐课程也应该随之建立一套适合可行的音乐教材、音乐课程结构、教学评价机制与音乐课程管理机制,从而能够从每个学生自身出发,去衡量音乐教学过程与音乐教学效果。这样一来,音乐教育就能够充分关注人性,重视个体的审美体验,审美情感,尊重个体的审美创造,就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审美教育。
人性化的音乐审美教育既有利于发展个人特长和闪光点,又有利于发挥个人潜能,捕捉个人智慧的创造之光,能够帮助社会个体实现自我,适应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所以,未来的音乐审美教育改革仍会在人性化方面做出努力,人性化的音乐审美教育应该是未来音乐审美教育发展的趋势。
四、多元化的音乐审美教育
随着全球信息、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一步步加深,人们能够日益深刻的体会到,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够独立的存在,只是构成世界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个体应该是具有国际意识的多元性人才,那么,未来的教育一定是多元化的教育。于是,面向世界、面向国际的教育改革显示出了强大的发展后劲。但是,目前音乐审美教育的多元化仍存在管理体制、经费、语言等方面的问题,还不能够适应世界教育多元化、国际化的时代潮流。音乐审美教育作为未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渠道的多元化便成为未来音乐审美教育所追求的发展方向。
音乐审美教育应该是放眼于世界的教育,全球音乐的相互理解并不会带来文化的混乱,而是带来有益的文化风暴,所以未来音乐教育一定应该是开放性的、世界性的和多元性的。但是,任何民族的音乐审美教育更应该是立足于本民族的、以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为主体,以本国国情和民族特征为基点,只有民族与世界相结合、外来音乐文化与本国音乐文化相交融的多元化形式,才是未来音乐审美教育的发展趋势。也就是说,越具有民族性的音乐审美教育,就越能够在教育的国际化环境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音乐审美教育过程中,在立足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之上,全面实现音乐知识的国际化、信息化、多元化,使受教育者成为既有民族个性,又能够客观看待、正确理解多元文化的国际性人才,真正使音乐审美教育发展成为国际化与本土化、民族化相统一的,极其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体系。
综上所述,音乐审美教育在人的感性能力、理性思维培养之中具有无法比拟的巨大作用,这就注定其必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关键作用。中国要稳稳立足于世界强国之林,中国的音乐审美教育就绝不能满足于目前取得的成就,而应该进一步适应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成为未来教育的重中之重与人类教育的核心,在未来中国的社会发展中发挥它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年12月第一版;
[2]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年9月北京第二版;
[3]曾洁珍《国内外教育改革动态》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2月第一版;
[4]修海林 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上海音乐出版社;
[5]修海林《古乐的沉浮》山东文艺出版社;
[6]马东风《音乐教育史研究》京华出版社 2001年5月第一版;
[7]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8]聂振斌《中国美育思想述要》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6年5月第一次印刷 1993年12月第一版 ;
一、音乐教师要具备扎实的业务基本功
音乐教学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无论是毕业于师范院校音乐类专业的教师,还是半路出家、自学成才的音乐教师,都应当具备扎实的业务基本功。首先,给予学生一杯水,教师应当具有一桶水,音乐教学中涉及到视唱、乐谱、器乐等多方面的技能,作为音乐教师应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经常进行基本功训练,始终保持较好的状态,以便能够更好地胜任音乐教学工作。其次,音乐教师要经常性参加学校以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种音乐教学基本功训练或者其他类型的活动,要不断巩固和深化自身音乐教学的业务基本功。专业科班毕业的教师还应当做好其他途径进入的音乐师资力量“传、帮、带”工作,通过这样的措施,保证每一位音乐教师都具有扎实的业务基本功,为全面有效地落实小学音乐教学目标奠定扎实基础。
二、音乐教师要熟悉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小学生虽然年龄较小,但是其思想复杂性一点也不少。教学工作是一项交流与沟通的艺术,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了解,掌握某一年龄段小学生共性的身心发展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从而对每一位学生能够进行准确的画像,针对性地采取最为恰当的教育方式,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当依据掌握的学生心理特点,运用表扬、鼓励等方式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在音乐学习中感受到成功,感受到来自教师和同学的认同肯定,从而在内心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实践证明,教师熟练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能够构建更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更加有效地抓住学生的思想特点安排教学活动,整个教学氛围教学过程都更为积极有效。
三、音乐教师要提高外来信息接受能力
教学工作是一个开放性信息汇集并发挥作用的过程,每一位教师都不能闭关自守,完全按照自身传统的教学经验来组织教学活动。作为小学音乐教师,应当站在教学改革的最前沿,及时获取来自教学改革第一线的信息,汲取他人成功的经验并进行自主化吸收和有效运用。首先,教师要养成阅读音乐类教学刊物、上网浏览音乐教学信息的良好习惯,以这样的方式,借助于各种媒体和教学改革第一线保持零距离接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工作保持新鲜,与时俱进。其次,教师要善于从各类音乐研讨课、观摩课、示范课中汲取先进的做法,将其与自身的音乐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弥补不足,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步提高自身音乐教学工作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善于总结提炼,将从各种媒体以及教学实践中接受到的先进经验梳理出来,通过撰写教后感、学后感、读后感等形式,进行梳理提炼,通过日积月累的方式有效提升音乐教学履职能力。
四、音乐教师要增强教学创新艺术水平
创新是整个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的灵魂,也是教学成效得以不断提升的重要着力点,每一位小学音乐教师都应当立足自身工作实际开展创新,重点是针对自身音乐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改进。一方面,教师要借助于多媒体手段增加教学信息容量,可以从网络中下载介绍音乐的有关知识,增加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接触到更多的音乐知识,丰富知识结构。其次,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给予小学生更多的音乐学习自主空间,在教师进行视唱等示范之后,完全可以要求学生开展自主练习,让学生按照小组为单位进行训练,相互之间开展点评,帮助纠正技巧方面的不足,通过这样的方式更好地调动小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并且在音乐学习中提高训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外,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善于创新,其他教师成功的教学模式、先进的教学经验,可以拿来试一试,并在使用的过程中进行完善、改进和调整,实现本土化运用的最大化效应,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整个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创新程度,为教学成效提高发挥促进作用。
五、音乐教师要善于整合音乐教学资源
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音乐教师,不仅要善于抓住课堂教学环节,还要以拓展的眼光,将各种有利于小学音乐教学活动开展的资源整合起来。教师可以借助于各种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如组织声乐兴趣小组、器乐兴趣小组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满足小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同时在拓展活动之中巩固课堂教学成果,提高学生音乐综合素养。另外,教师还应当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优秀的音乐作品,如组织学生欣赏音乐会录像,帮助学生挑选合适的校外音乐培训活动等等,将课内外、校内外资源有机整合起来,保证学生能够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另外,教师还要注重音乐特长学生的培养,在那些基础较好潜质较好的学生中选取一批进行针对性培养,保证学生的天赋得以发挥,爱好得以满足,特长得以发展。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深入反思自身的角色定位,查找自身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明确努力的方向,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努力成为优秀的小学音乐教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