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感恩父母作文300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家好!
为确保每位学生过上一个安全、文明、祥和的假期,根据舒兰市教育局《关于做好2010—2011学年度中小学寒假工作的通知》的有关精神,为了使学生在寒假度过快乐有益的时光,鼓励学生在寒假中亲身体验社会、家庭生活,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接受锻炼,增长才干,在实践中把良好的品德不断地内化为自身素质,学校从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出发,开展好寒假小学生德育教育社会实践系列活动。现将我校同学们假期学习生活情况及安全注意事项安排如下,请各位家长协助学校做好如下工作:
一、寒假时间:从20xx年1月10日起,至2月27日止。2月27日开学准备。2月28日正式上课。
二、加强安全教育工作,确保寒假期间不出安全事故。
1、交通安全:遵守交通法规,文明走路,文明乘车,不乘坐非客运车辆,不乘坐无牌无证及无安全保障的车辆,避免意外伤害事件的发生。
2、生活安全:安全使用煤气、电器,注意不暴饮暴食,不吃“三无”食品,防止食物中毒。注意煤烟中毒,注意晚上家里炉子不压煤。
3、活动安全:不玩危险的游戏,不在危险的地方玩耍。不玩火,不放烟花爆竹,注意防止爆炸和失火。严禁到水库、大河、山上等地滑冰和游玩。
4、网络安全:教育孩子在家安全上网,控制孩子的上网时间,做到文明上网,不上不健康的网站,不沉迷于网络游戏。教育孩子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打架闹事,不赌博,不参加封建迷信活动。远离拒绝,不进各种成人娱乐场所及网吧、电子游戏厅,不看书刊及音像制品。
5、自我保护:要教育子女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防范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防止受骗上当。遇到敲诈勒索、拦路抢劫及时告诉父母或打电话报警,不接受陌生人的小恩小惠,不被陌生人的甜言蜜语所迷惑,防止被拐骗。
6、传染病:重点做好流感、手足口病、流行性脑膜炎、出血热、腮腺炎、水痘等冬季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和诊治工作。特别是对手足口病,家里要做好防范,教育孩子不到人多、空气不通畅的场所,乘车时带口罩。家里要定期通风,不接触有病人群等。
三、督促孩子认真学习,按时完成寒假和学校德育作业,培养子女良好学习生活行为习惯。
1、具体内容:
低段(1-2年级):为父母捶捶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背诵复习《三字经》;继续阅读《宝葫芦的秘密》、《三毛流浪记》、《稻草人》、《成语故事365 》,阅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中外现当代童话》、背诵20首古诗。
中段(3-4年级):为父母叠被、洗衣服、扫地等;背诵复习《弟子规》,并且理解践行《弟子规》,继续阅读《小学生作文大全》、《寓言故事》、《成语故事365》、《红岩》、《中国民间故事》、《三寄小读者》,阅读《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国古今寓言》,背诵20首古诗。
高段(5-6年级):随父母上一天班或到父母所干活处参与劳动,体验工作的辛苦和劳动的光荣,为父母做一次饭;背诵弟子规,并且理解践行《弟子规》;继续读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千字文》、《论语》、《皮皮鲁传》;阅读鲁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老舍《骆驼祥子》、笛福《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罗曼•罗兰《名人传》、高尔基《童年》、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背诵20首古诗。
2、检查方式:
(1)、学生可跟体验父母所付出的辛劳和奉献,并将自己的体验实践写成心得体会(一至三年级100-300字;四、五年级300-500字),开学后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感恩父母”实践体验交流主题班会,并上交材料。
(2)、3-6年级写出500字左右的读后感,开学后组织开展“践行《弟子规》、谈心得”主题班会活动。
(3)、开展古诗文诵读汇报活动,学校结合学生背诵20首古诗内容,评选出学校班级古诗文诵读优秀个人或先进班级。
(4)、学生在家温习《三字经》、《弟子规》,学校假期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在家具体践行情况。
3、督促孩子寒假期间,生活要有规律,按时作息,和孩子一起制订合理的生活时间表。引导子女正确消费,鼓励子女参加家务劳动,抓住春节走亲访友机会,在文明礼仪、公共意识、尊老敬幼等方面进行有意训练,注意孩子读写姿势,督促孩子要注意保护视力。
4、充分利用寒假时间,在做好德育作业的同时,倡议孩子假期参与“五个一”活动:(1)养成一种节约的好习惯,在生活中寻找节约的小窍门,不乱花钱,不互相攀比学习和生活用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2)学会并掌握一种安全自救自护的技能;(3)改掉一个自身存在的陋习,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做一个活泼、健康、向上的学生。(4)每天积极参加一次体育锻炼。(5)每天观看新闻,了解国家大事。
各位家长,孩子平安、健康的成长,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最后衷心地祝愿各位家长新年快乐、全家安康!
征求意见表:
然而,苏相宜却因此获得了一个让人心痛的名字——“玻璃女孩”。
“简单说,就是脆骨病,不过不用担心,握手、拥抱都行,只要不摔着、碰着就没问题。”每每有人来访,坐在轮椅上的苏相宜总会主动与人握手,打消大家的顾虑。
这个易碎的“玻璃女孩”,却有一颗健康、开朗的水晶心。
负数人生
1986年,早春,万县市(现万州区)江边。
一层薄雾笼罩着长江,渐渐蔓延到岸边、桥头。
“哇哇……”不远处传来一阵嫩弱的啼哭。
正在散步的苏启贵、周春美夫妇循声而去,从地上抱起小脸冻得通红的婴儿。
“生于1986年正月初三……”苏启贵小声读着从婴儿身上取下的纸条。
几年前,周春美因为难产动了手术,夫妇俩没法再要孩子,留下一生遗憾。
如今看到这孩子,夫妇俩相互一望,不用多言。
婴儿停止了啼哭,躺在周春美温暖的怀抱里回家了。
故事也由此开始。
刚开始的一年里,中年得女的苏启贵夫妇沉浸在幸福中,爱好诗画的苏启贵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中“相宜”二字为女儿命名。
然而,不幸却从小相宜迈出人生第一步开始了。
又是一年春来早。
“哇……”带着相宜学走路的周春美刚一松手,小相宜便摔倒在地,随即传来撕心裂肺的哭声。
扶起女儿,周春美亲哄着,可相宜一直大哭不止,夫妇俩带她到医院检查,医生诊断:骨折,“先天性成骨不全”。
苏启贵夫妇傻了,一个艰难的选择摆在了他们面前——继续抚养或送孤儿院。
“舍不得,我认了!”痛苦地挣扎后,周春美抱着熟睡的小相宜心疼不已。
被遗弃、先天残疾,使得相宜的人生从负数开始。
然而,在养父母的关爱下,苏相宜倔强地向着“正无穷”走来。
走向“正无穷”
1992年9月,万县市一小学。
“对不起,我们没办法收这样的学生!”
面对学校的拒绝,苏启贵夫妇决定自己来辅导相宜学习。
一次作文课上,苏相宜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不同。
“‘爱好运动,最喜欢游泳……’你怎么能瞎编呢,你明明不能做这些事情呀!”周春美说。尽管残酷,但她明白,必须让女儿面对现实。
从那一刻起,苏相宜开始认识自己。
这一年,苏相宜12岁,她也知道了自己的另外一个秘密。
“妈妈,我是从哪儿来的呀?”
“从菜市场捡来的”,“从河边抱来的”……
尽管每次的回答都不一样,但相宜知道母亲是在逗自己。
直到父母有一天郑重其事地向她讲明了一切。
令人欣喜的是,天性开朗的苏相宜并没有因此受到太大影响。
“因为父母依然爱我,一切都没有改变。”苏相宜说,“是父母的不回避、不刻意,使得我悄无声息地习惯了自己的一切。”
从此,苏相宜更加努力了。
在父母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苏相宜自学了从小学到大学的所有课程。
在这个过程中,苏相宜了解了史铁生和他的“生死论”,也迎来了自己人生的转折。
“人都是向死而生的,在此之前,我要寻找自己的人生!”
苏相宜像史铁生一样,也开始用文字放飞梦想。
2010年6月的一天,一张邮政汇款单寄到了苏相宜家。
“相宜,快来看,你的文章发表了!”父母兴奋不已。
苏相宜绕着轮椅急忙过来接过汇款单——她的处女作《黑洞八小时》在《故事大王》杂志发表了,稿费200元。
苏相宜喜极而泣:“我终于可以自己挣钱了,以后也可以孝敬父母了。”
随后,苏相宜一发不可收拾,先后在《读者》、《少年文艺》、《故事大王》、《世界儿童》等杂志上发表了30多篇翻译和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
这一年,苏相宜24岁,她的人生路开始透亮起来。
在走向“正无穷”的人生里,无数人的关爱浸润着苏相宜的内心。
爱心账本
苏相宜有一个爱心账本,记录着她成长中的每一份关爱。
1999年秋,苏相宜家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原渝州大学(现重庆工商大学)万州分部的大学生。
“以后我们就负责小相宜的初中课程,任永宁负责语文、蔡平平负责英语……”来自浙江的陈群伟说,在看到媒体的相关报道后,他组建了家教志愿小组来帮助小相宜。
这对苏相宜一家来说真是雪中送炭——苏启贵夫妇正对初中代数、英语等科目一筹莫展。
一年后,这群学子离开了万州,但牵挂却不曾远离。
陈群伟毕业后给相宜办了一张银行卡,说以后每个月都会为相宜存300元,但这份爱心被相宜婉拒了。
多年来,各路志愿者先后接力,为苏相宜完成了中学课程和大学英语专业课程。
2011年,苏相宜的情绪陷入低谷——陪伴了自己25年的父母相继去世。
艰难时刻,爱心人士再次雪中送炭。
2011年6月28日,72岁的退休干部杨必河来到苏相宜家。
“孩子,你一个人挺孤单的,我认你当孙女吧。”杨必河说。老人给相宜留下了生活费,并决定帮她找一处底楼的房子,使她的生活和创作更方便。
三峡传媒网平湖论坛的一名网友谭经绪了解情况后,决定无偿提供学府路一面积约50平方米的底楼门面。
“随便住,住多久都可以。”谭经绪说。
2012年3月17日,苏相宜乔迁新居。
万州百安坝学府路17号,暖意融融。
志愿者来了、网友来了、消防战士来了、万州区残联的领导来了……
不到三个小时,苏相宜就离开了曾困扰她12年的孤岛——高楼,这期间她只下过两次楼。
新家里,商改住的房间焕然一新,万州区残联为其量身打造了一个拥有无障碍厨房、卫生间,适合残疾人居住的居室。
这一切,苏相宜不仅记在爱心账本里,更记在心里。
记录,不仅是为了感恩,更是为了回报。
感恩回报
2011年9月18日,苏相宜拨通了刘晓华的电话。
“我要加入青助会,做一名志愿者!”
青助会即重庆市青年助学志愿者协会,是一个民间公益团队,主要关注儿童,开展助学公益活动。
接到电话,青助会负责人刘晓华既欣喜又惊讶。
欣喜的是,团队正好缺人手;惊讶的是,苏相宜是一个尚需别人关爱的残疾人。
挂断电话,刘晓华赶往苏相宜家里,两个小时的促膝长谈后,两人的双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一个月后,苏相宜开始打理青助会的公益网店、官方网站、官方QQ、微博,组织暑期留守儿童拓展营,成了该团队背后的负责人。
“是雄鹰就要学会迎风飞翔!大山中,城市里,到处有爱的牵挂,有你的家……”苏相宜还用自己的创作温暖着留守儿童的心,而一次更为温暖的活动正悄然开始。
2011年12月20日,一场大型公益活动开始穿越山城重庆。
重庆市青年助学志愿者协会发起了“关爱留守儿童·骑行穿越重庆”大型公益活动,活动获得空前成功,帮助5000多名留守儿童实现了新年愿望。
但没有几个人知道,这次活动的创意是苏相宜提出来的。
12月初,志愿者QQ群里热闹非凡。
“这么大一个重庆,如何去征集愿望帮助留守儿童?”
“青助会志愿者骑车穿行重庆怎么样?”
“咦,既健康又环保,可行。”
苏相宜的独特创意,当即被大家采纳。
活动一启动,便在整个重庆引起了强烈反响,随后延伸到湖北,促成了爱心大联动。
有此感悟,源于2004年他和死神的一次较量。
2004年11月5日,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手术室。
“来尿了。”医生一声轻喊,王荣华从深深的黑暗中苏醒过来,一阵“滴滴答答”的声音传来,尿管中尿液滴进袋子。
大家松了口气,这意味着新的肾脏开始发挥作用。
此时,换肾手术已近尾声。
“一定要挺过来。”虚弱无力的王荣华在氧器罩里深吸了口气。
半年后。
王荣华一身正装,走进灰色的办公楼。作为重庆市委组织部综合干部处的一名处级干部,他还有太多的事要做。
“气力用了气力在,哪怕不吃饭不睡觉都要把事情做好”
日头刚跳出地平线,农田瓦舍沐浴在朝阳之中。
在山洼间,一名年轻人用力蹬踩自行车,飞驰在小道上。
他个头不高、皮肤黝黑,两眼却闪烁精光。
作为涪陵财贸学校发展的第一名学生党员,1985年7月,品学兼优的王荣华被分配到当时的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县委组织部干部科工作。因为人手有限,王荣华承担了干部统计、工资调整、干部考察等工作。
在山路上颠簸一天,王荣华把考察材料仔细核查了一遍,猛喝了一碗水。
这样的苦和累,王荣华从小就见惯了。
山的另一边就是王荣华的故乡渗坝乡。父母都是农民,家中五个孩子,王荣华排行老大。为供他读书,弟妹不得不终止学业。因此,王荣华读书做事格外用心。
进入县委组织部后,他更是无比珍惜这份工作。因宿舍紧邻组织部长的办公室,部长办公室常常亮到深夜的灯,深深感染着这个涉世未深的年轻人。
“组织部的工作是很苦的,组工干部更要甘为别人当梯子,你愿意长期在这里干吗?”一次,组织部长拍着这个年轻人的肩问。
“吃苦我不怕,我就是个农民的儿子。当梯子我愿意,能到这里工作,我很感恩。”王荣华咬紧嘴唇,“气力用了气力在,哪怕不吃饭不睡觉都要把事情做好。”
凭借这股劲,几年时间,王荣华靠一辆自行车跑遍全县的每个乡镇。实干的精神和出色的工作也让这个年轻的身影进入了组织的视野,王荣华很快成长为黔江地委(1988年,四川省黔江地区成立,辖黔江土家苗族自治县等五县)组织部干部科的副科长、科长。
1994年,王荣华刚过而立之年,命运再次垂青这个勤奋的年轻人——他被选拔为黔江地委组织部分管干部工作的副部长,后又升任常务副部长。
2000年,重庆市委组织部急需一名了解黔江地区干部情况的同志,王荣华是最佳人选,但组织找他谈话时有言在先:“目前领导职数已经配齐,你来只能是非领导职务,但是工作十分需要你!”
王荣华毫不犹豫:“有没有职位不重要,只要工作用得上我,我就来!”
在王荣华的字典里,永远是工作第一,个人第二,在此后的13年中,这个排序从来不曾动摇。
“我是一名组工干部,在一天,就要做点有意义的事,哪怕是小事”
2011年12月2日深夜,城口县城夜色如墨。
“哇!”王荣华胃部一阵翻滚,他冲向厕所。
他用手紧紧按住腹部,一阵阵疼痛传来,背心已汗湿一大片。
因深夜突患重感冒,王荣华身体出现术后排异反应,上吐下泄、高烧不退。
窗外,寒风呼啸,王荣华头晕目眩躺回床上。
天刚亮,王荣华吃力地推开门,对随行的同事说:“我上午去趟医院,下午行程不变。”
随行的同事看到王荣华苍白的脸,吓了一跳:“要不先回家吧?档案工作可早可晚,不急这一时。”
“不行,干部档案工作事关干部的前途命运,既然来了,就要把工作做完了再走。”王荣华吃力地摆摆手。
下午1点,城口县委办公楼前的空地上,黑色的小轿车马达轰鸣。
在此前的十几个小时里,王荣华粒米未进。他拉门上车,手一挥:“去开县。”
王荣华靠在座椅后,窗外景物向后飞驰,他的思绪也回到十年前。那时,王荣华在市委组织部干部一处工作,在填写一名县委书记的《干部任免审批表》时遭遇难题——档案中没有准确的任职时间记录,本来只需要花几分钟就能完成的事情,王荣华用了整整一天时间查找依据。
多年来从事干部工作,王荣华深知档案的重要,而有的基层单位在形成干部档案材料时极不规范,档案管理更是大多数人不愿染指的“麻烦事”,王荣华却主动提出从事干部档案管理工作。
“你是个‘组装人’,经常跑区县不方便。”妻子忧心忡忡。
“你要注意身体,哪里还需要跑前跑后,跑腿的事可以让年轻同志干。”部领导也经常劝他。
王荣华总是摆摆手:“我是一名组工干部,在一天,就要做点有意义的事,哪怕是小事。”
就这样,两年时间,王荣华跑遍所有区县党委组织部和市级多数管档部门、300多个单位,一年中一半的工作时间都在路上奔波。
在听取1200多人意见、6次书面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26次修改,《加强全市干部人事档案工作的意见》出台。这是重庆直辖以来干部档案工作的第一份文件。
为做好这些“小事”,王荣华可谓用心良苦。从2005年开始,身体仍未痊愈的王荣华,整理完成了15万余字的重庆市优秀选调生文集《闪光的青春》,10万余字的第四批干部文集《情系雪域高原》,起草干部档案工作文件、验收意见等各类材料60余万字……
2010年,王荣华主动承担组织了直辖以来范围最广、职位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集中公选,涉及27个区县、245个领导职位,在高烧39.5度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工作,保证了公选顺利进行。
其实,在手术后回到办公室的第一天,部领导就对他说:“荣华,你要保重身体,多注意休息。”
王荣华淡淡一笑,在心里提醒自己:“我还是一名组工战士!”
“生命的长度我不能掌控,但生命的厚度我还可以追求”
2011年8月中旬的一天清晨,山林间氤氲着雾气。
刚初中毕业的李夏挽着篮子,钻进豇豆地里。
不一会,篮子就装满了,而李夏的脸上却满是忧伤。一周前,妈妈带着她前往广东打工,就在出发前,被姐姐拦了下来。
几年前,因父亲患上肝癌,姐姐为了给父亲治病早就辍学打工。眼见着自己也要离开校园,李夏十分伤心。
就在李夏暗自垂泪时,弯曲的山路上走来三人。
为首一人个头不高、皮肤黝黑,他正是王荣华。当时,他和市委组织部两位同事一起,到开县满月乡的一个贫困村调研。“你们家的困难我们知道了,你有什么想法?”看着这个裤子全被露水湿透的孩子,王荣华心头一酸。
“我想读书……”泪珠从李夏脸上滚落。
从不轻弹泪水的王荣华,眼圈唰地红了,他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无论如何都要帮她一把。”经王荣华等人多方协调,李夏重新回到校园。
在王荣华身边工作过的人都说,“他待人宽和”。
对别人宽,王荣华对自己却很严。
2008年,对于李莹来说实在是值得永恒纪念的一年。在参加残奥会开闭幕式之前,李莹参加了中央电视台2008北京奥运会火炬手北京赛区选拔赛。因为紧张,李莹突然抓住身旁的舞蹈老师的胳膊,眼神中流露出迫切寻求安慰的渴望。“别怕,就算跳错了,也只有你自己知道这个秘密,只要表情好就行。”比赛时,热烈奔放、气势如虹的爱尔兰踢踏舞《青春的旋律》在她那灵活矫捷的脚下欢快地跳荡;浑身洋溢着青春气息的李莹,看上去简直就像电影《红菱艳》里那个爱舞如命的佩姬,如果不是音乐戛然而止,人们相信这快活的小精灵会一直跳下去。
台下所有的观众和评委,无不被这个聋孩子身上所迸发出来的生命中最原始最蓬勃的激情所震撼和感动。最终,李莹成为北京赛区21880人中的赢家,成为2008年奥运火炬手。
2008年7月15日,李莹在吉林省吉林市传递奥运火炬。“我会用圣火的光辉,把奥林匹克拼搏与超越的精神传递到每一个和我一样的聋人朋友心中。”
命运弄人
17年前,李莹的降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然而,10个月过后,家里人却发现了李莹的异常。每次当爸爸妈妈从后面呼唤李莹时,李莹从不回头找声音,在北京儿童医院,李莹被诊断为“重度耳聋”。顿时,李莹的父母觉得“自己的耳朵也听不见了”。
为了能让李莹早一天戴上助听器,生活拮据的小家庭靠每月只吃一袋面来攒钱,1岁多的时候,李莹终于戴上了当时只有300元钱的最原始、最沉重的盒式助听器。为了不妨碍孩子的运动,又能固定住助听器,心细的妈妈想出一个办法:将李莹裤子上的两个兜儿拆掉,缝到上衣后面,这样就解决问题了。到了夏天穿单衣的时候,沉重的助听器把李莹前面的衣领提到嗓子上。但是,这一切对李莹来说好像从来不觉得什么,因为能听到有声音的世界,这让她喜欢。
“抓紧一切时间教她说话!”做钳工的爸爸和临时工的妈妈商定,爸爸上夜班,妈妈上白班,这样无论白天还是晚上都会有人对李莹进行语言训练。
“从我懂事的那一天起,就知道自己是聋孩子了,我不再追问妈妈为什么我总要戴着助听器。”李莹眼里含着泪花,一字一顿地说。因为内心特别的痛苦,李莹经常背着家人暗自哭泣:“每当这时,妈妈就来安慰我,最后,经常是妈妈跟着我一起哭。”
随着李莹一天天长大,想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出来的愿望也一天比一天强烈。每次和小伙伴们玩耍的时候,因为交流的障碍不欢而散,渐渐地小伙伴们与她疏远了。李莹觉得自己的世界与真实的世界隔着一堵无声的高墙。
李莹的家在距北京城区60多公里的郊区门头沟,因为这一带没有聋人学校,所以李莹就在附近的长辛店中心小学随班就读。由于从小没有坚持严格正规的语言康复训练,李莹在上到3年级的时候,无法用完整的句子写作文,而数学应用题也同样令她无法理解,加上周围同学的交流的方式和她不一样,使得李莹自卑到了极点。
直到有一天,李莹转学到有着70多年历史和丰富的聋人教学经验的北京市第二聋人学校后,情况才有所改变。
“到了这里,我才知道我的新朋友都是聋孩子,我很快忘掉了自己的痛苦,因为大家在一起的时候总是那么快活,我感到像在自己家里一样熟悉和亲切。”
这里的一切让李莹感觉十分妥帖:上课铃用红绿灯表示;讲台是用木头做的,老师在提醒同学们注意时会像聋人一样跺脚,以便声音通过地面震动传达出去;为了能够更深层次的交流,老师还用手语教学。在这样的环境下,李莹的学习直线上升,并在班里担任了班长。
正当李莹多多少少有些满足的时候,一个叫朱梦娜的女孩子的出现,打破了李莹内心的平静。同样失聪的朱梦娜因为小时候听力康复得及时,语言表达流畅,加上她阅读面广,作文总是让李莹遥不可及。出于女孩子特有的嫉妒,李莹不愿意接受这个难以超越的朱梦娜,两个人经常为一点小事情发生争吵,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了将近半个学期。最后,还是李莹的妈妈在得知朱梦娜的父母在外地,缺少家庭关爱时,特意为朱梦娜缝制了女孩子在特殊时期用的小褥子的举动,令两个女孩子意识到了友情和亲情的温暖而重归于好。这场几乎是所有孩子在成长中发生的故事,让李莹从中学到了与人交往中最重要的一课――“包容”。
心随舞动
“是舞蹈拯救了我!”真正让李莹走出自卑阴影的是参加学校踢踏舞队以后。
至今李莹还记得第一次听到音乐时的感受。对于像李莹这样的聋儿来说,听不到音乐,是跳舞最大的障碍。教舞蹈的俞老师采用了一种特殊的办法教她:让李莹坐在地上,身体背靠着音箱,当音量放到最大的时候,一种奇怪而自然的有节奏的振动刹那间传遍李莹的全身。“哎,有,老师,有!”李莹激动地从地上蹦起来,大声地喊着。随即,李莹手摸着音箱将耳朵完全贴在上面,仿佛被那里面的音乐吸了进去。音乐的魅力神奇地打开了李莹心底不曾有的一扇窗。
这就是音乐?一个新奇而充满感召力的世界让李莹为之着迷。对聋人而言,音乐只是重音和弱音。但李莹却如醉如痴地沉浸在老师向她描述的舞蹈的意境中,渐渐地,她能走到镜子面前试着把自己心里的感受,按音乐节奏表达出来。
这之后,李莹开始听着音乐练习踢踏舞的“叶步”,这是一个难度极大的舞步,它要求舞者在用脚尖点击地面的同时发出两个清脆的声音。为了这“两个声音”,坚韧的李莹每天下午放学后,就跑到空荡荡的舞蹈教室,一个人面对着镜子不停地练。一个月后的一天,李莹突然冲出教室,跑到老师面前,兴奋地展示自己的成功。果真,完美无缺的“两个声音”从她的脚下飞起。第二天,当大家想欣赏李莹的舞步时,李莹却说脚疼不跳了,原来她的两个脚趾早已血肉模糊,脚踝已经肿得像小包子一样。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2年,北京市举行首届踢踏舞大赛,包括李莹在内的8个聋童表演的《快乐的聋童》在30多个专业踢踏舞表演队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少儿组第一名。
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李莹跟俞老师成为了一对心心相印的好朋友。每次演出前,李莹都会跑到老师的被窝抱抱她,仿佛要从老师的身上获得温暖和能量。
因为排练,李莹的功课落下了,一个同在舞蹈队的男孩子经常主动帮她复习功课,渐渐地,李莹喜欢上他。但是,父母知道后严厉地批评了李莹。“其实没有父母想得那么复杂。”李莹稚气的小脸显得有些迷惑,对她来讲,大人的世界总让她弄不懂的地方。从小就听话的李莹学会服从,“爸爸妈妈说得对,学习知识对聋孩子太重要了,虽然忘掉他,心里很难受”,说着,李莹双颊绯红。
我想听到全世界所有的声音
清晨,身材修长的的李莹一边张开双臂,做着扩胸运动,一边走向院子西边的水泥台阶,将一条腿放在最高处练习着压腿。虽然每周只能回家一次。但是每天必练的舞蹈基本功丝毫不敢松懈。大约20分钟后,一脸孩子气的李莹好像忽然想起什么,点着脚尖跑回屋子,一会儿拎出一双旱冰鞋,在不大的院子里“嚓、嚓”地滑出优美的弧线。李莹的青春无人抵挡!
因为不能说话,李莹觉得舞蹈就是她的另一种语言。很早,她就有个心愿当舞蹈老师。在参加奥运会火炬手选拔赛的时候,李莹结识了一位长得特别漂亮、微笑也特别标准的空姐,这使她又萌生了新的想法:乘坐飞机的人里一定有聋人,他们一定需要我。
“我喜欢爬山、打羽毛球、看有字幕的电影……”正说着,院子里来了一拨儿嬉笑打闹的孩子们。望着这些健全的孩子,李莹的眼里不自觉地流露出了羡慕和失落的眼神。她转身进屋,拿起一本书默默地翻。
自2009年至今,黄新古的素质教育改革取得显著的成效。他也因此获得诸多荣誉:南海区优秀校长、南海区名校长、南海区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佛山市先进教育工作者、广东省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等。今年9月,他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
走进学生心里的“新古哥”
当记者一行人走进南海实验中学的展览室时,只见室内的学生作品如书法、绘画、山水盆景、物理模型、机器人设计等琳琅满目,令人应接不暇。在或飘逸,或古朴的书画作品中间,一副“另类”的漫画吸引了记者的目光。漫画中的人物夸张的五官和笑容不掩其爽朗睿智的个性,一望便知是南海实验中学的校长黄新古。一看落款,如此幽默诙谐、惟妙惟肖的作品竟是出自一位初一学生之手。南海实验中学卓有成效的个性化办学,由此可见一斑。
如今,已是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的黄新古仍没有忘记这位初一学生为他画的漫画。他对记者说,他打算等展览结束之后,请这位学生把漫画作品送给他。在他看来,这是他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的见证。
由于黄新古与学校师生打交道之时素来秉持真诚平等的原则,从不摆领导架子,学生们一有机会,都乐于与他交流,甚至开一些小玩笑。学生小谭说:“说起黄校长,我印象最深的除了他宽厚和蔼的笑容,就是他和我们打篮球时百投百中的三分球!”在课余活动中,学生们喜欢和黄新古一起下棋、打篮球,而且毫无局促不安之感。有的学生玩到“忘乎所以”时,甚至称黄新古为“新古哥”。黄新古乐得藉此与学生平等交流,便采取了听其自然的态度。此后,“新古哥”的称呼不胫而走。如今,要理解南海实验中学的校园文化,“新古哥”肯定是关键词之一。
不过,“新古哥”的称呼之所以深入人心,不仅因为黄新古把真诚平等的原则落实到学校管理工作中,更重要的是,这一称呼传达出学校师生对黄新古由衷的敬佩与信赖。细数黄新古接任南海实验中学校长迄今递交的成绩单,自然不难理解他何以能如此深得南实师生的爱戴。
迄今,南海实验中学的中考成绩已蝉联南海区中考12连冠。以2014年中考为例,南海区前20名南海实验中学独占10人,前50名独占21人,南海区前600名独占169人,92人上广东实验中学分数线,473人上石门中学、佛山一中分数线,上线率达49%。
从这些数据来看,南海实验中学历年中考可谓成绩卓著。可是,当记者对此表示惊叹之时,黄新古却平静地说:“如今我们很少提中考成绩,因为这么多年来,学校每年都有一半左右的学生成绩过了广东实验中学、佛山一中、南海区石门中学等重点中学的分数线。现在,我们的办学更强调的,是学生个性充分而协调的发展,并成功打造了我们的品牌――‘六个一’工程。”
黄新古所说的“六个一”工程,具体是指在校学生人人都有一颗仁孝之心,人人都会一门乐器,人人能写一手好字好文章,人人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人人都有一项健体专长,人人都参与一项科学探究活动。“六个一”工程旨在打破应试教育的瓶颈,为每个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平台。
自2009年实施以来,“六个一”工程成效显著,有力推动了南实学子的个性化发展。学生不仅中考成绩一如既往优秀,还兼擅音乐、书法等多项特长。在国际国内大赛的领奖台中,也时常可以看到南实学子的身影。五年以来,南实学子光是获得世界级、国家级一等奖的奖项就有近300人次,如2012年VEX世界机器人锦标赛联赛总决赛一等奖、2014VEX机器人欧洲锦标赛一等奖、2013年全国“新世纪”杯作文竞赛一等奖、2013年全国“希望杯”数学竞赛一等奖、2013年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竞赛一等奖等。其他国家级、省级奖项更是不计其数。
不过,在黄新古看来,“六个一”工程最大的成绩是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最难得的是,你在南实学生的脸上,看到的不是疲倦、麻木、苍白的神情,而是活力、灵气和发自内心的笑容。”黄新古如是说。
开辟素质教育改革的蹊径
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黄新古是如何另辟素质教育改革的蹊径的?这要从2009年的暑假说起。当时黄新古刚接手南海实验中学,时任南海区教育局常务副局长的吴赐成随即找到他,希望他以南海实验中学为平台,大胆探索一条素质教育改革的路径,既造福一区的学子,也为我国的教育提供可资借鉴的模式。吴赐成明确提出:“我希望在南实校园里,既要听到读书声,还要听到歌声、笑声、欢呼声;既要听到中文,也要听到英文。”
吴赐成的这一要求与黄新古的筹划不谋而合。二十年来,黄新古在基础教育领域辛勤耕耘,对于中国教育的积弊,其实已经洞若观火。他与记者分享自己的思考:“我们的基础教育最大的问题,在于考分和升学率长期以来成为许多学校的主要追求,由此导致了教育的模式化和学生培养的标准化、单一化。学生丰富而多样的个性和心灵的健康成长却被忽视了。”在他看来,应试教育的结果必然是分数取代成长,雷同取代个性,孩子们的灵气和创造力被窒息、扼杀。他早已在探寻一条合理、可行的素质教育改革道路,以促进学生个性充分而协调的发展。如今,得到区教育局领导的大力支持,黄新古终于可以放开手脚,把自己的一揽子计划付诸实践。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黄新古决定把“减负”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为了在中考再创辉煌,南实师生都面临着重重压力。平时自不待言,到了周末,学生依然淹没在写不完的作业之中,各种补习班更是接连不断。虽然中考成绩遥遥领先其他学校,可很多人脸色苍白、形容瘦削,失去了入校之初的生气和活力。对此,黄新古既痛心,又深感内疚。在新学期开学时,他提出在初一初二年级实施“周末零作业”的举措:学生在周末只需每天坚持练字15分钟,此外再无任何书面作业。黄新古的考虑是:“只有把周末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充分休息,并按照兴趣发展自己的特长,才有可能打破应试教育对学生的桎梏。”
不出黄新古所料,“周末零作业”的规定刚一宣布,就引来家长的阵阵质疑声。家长们普遍担心,孩子周末不做作业,很快会被其他学校的学生超过。学校部分老师也是忧心忡忡。在他们看来,周末不写作业、不补习,光靠课堂上的时间,教学任务很难完成,学生也很难消化并牢固掌握所学知识,若长期如此,学校的中考成绩很可能出现下滑。
家长和老师担忧的问题,黄新古当然明白,但对于素质教育改革,他早已成竹在胸:改革之后,南海实验中学的中考成绩不仅不会下降,反而会再上一个台阶。黄新古的自信,源自他对南实教师和学生的充分信任。在他看来,好成绩未必都要靠补课或“题海战术”,学校老师在研究教学和考试上经验非常丰富,只要通过适度加压,鼓励他们改革教学,打造高效课堂,完全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在黄新古的大力推动下,“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南海实验中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高效课堂引发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深刻变革。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上的精妙讲解充分调动起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创新的教育方法为学生营造了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的日常学习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提起高效课堂和学习方法,黄新古不无自豪地说:“在佛山一中、石门中学这些重点高中,全校名列前50名、前100名、前200名的学生,至少有一半来自南海实验中学。因为我们教给学生的是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探究精神,一旦学生掌握并习惯了这种学习方法,不管他们到了哪个学校,在哪一个学习阶段,都能够保持高效的学习效率。这对他们而言,是受益终身的。”
高效课堂的打造,使减负增效真正落到了实处,确保了“周末零作业”的顺利实施。围绕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心灵的健康和谐成长,黄新古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按照黄新古的要求,学校在开齐所有必修课程后,每周增设一节书法课、阅读课、文明礼仪课和三节的器乐课,加上针织、篆刻、航模、机器人设计等课程,总共超过了20门的选修课,真正兼顾到学生丰富而多样的个性。为了推动“六个一”工程的进展,黄新古还提出,每年举办仁孝节、读书节、器乐节、科技节、英语节、体艺节等六大节日,以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式,使“张扬个性、全面发展”的理念深深地烙刻在学生的脑海中,渗透至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雄厚的师资力量、丰富的课程设置和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为学生的快乐成长和个性发展提供了极为优渥的环境。
国际化办学是黄新古素质教育改革的另一重要举措。黄新古深知,21世纪是全球化的时代,对于每一个孩子而言,是否具有国际视野对于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在黄新古力倡下,南海实验中学和南海国际教育中心强强联手创办国际课程实验班。国际课程实验班率先引入剑桥国际初中课程,不仅深化了学校的国际化办学,也为南实学子的个性化成长和国际视野的拓展提供了更多高层次平台。国际班的学生视野开阔,多才多艺,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一切都在黄新古的预料之中。这几年中考,南海实验中学都不负众望,始终占据南海区第一名的位置。原来质疑和担忧的声音早已荡然无存,代之而来的是激动和赞誉。然而,真正令家长们激动不已的并不是中考成绩,而是孩子们在“减负”之后的快乐成长,是他们的多才多艺,更是他们对父母的一片仁孝之心。面对记者的采访,家长们纷纷表达了他们的感激之情:“我深深地感到黄校长是一位时刻关心孩子成长的好校长,是一位能够激发孩子的自信心、感恩之心的好校长”,“魅力四射的学校生活成为学生成长的‘炼场’,我为我的孩子感到幸运”。
中国传统教育智慧的创造性转化
黄新古采取的这一系列举措,看似颇为前卫,其背后的办学思想其实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若以一言蔽之,即立足于现代价值理念对中国传统教育智慧的创造性转化。
在黄新古看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实现这一终极目的的具体途径,则需要依靠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这其中黄新古受益最多的,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纳德的“多元智能理论”。加纳德认为,每个人身上至少存在语言、数理逻辑、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关系、自我认识等七项智能,所有的人身上都体现多种智力的组合。无疑,“多元智能理论”为黄新古的“六个一”工程提供了理论支撑。
不过,在黄新古的办学思想中,最核心的因素是儒家教育智慧的传承与转化。在他看来,个性化办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而是学生心灵健康和谐的成长。在这方面,儒家教育思想有“多元智能理论”等现代教育理论难以企及的地方,即更加关注人的整体性,更注重人的心灵的和谐。黄新古非常喜欢《论语》中的一句名言,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对于这句名言,黄新古有独到的体会。他对记者说:“孔子这句名言对我的办学有很大启发。孔子的意思是说,诗是感性的,礼是理性的,而乐则是感性和理性的融合,是诗和礼的升华。这句名言实际上是儒家教育思想关于一个人成长、发展过程的规律。”
儒家美育思想提倡,以诗歌感发人的意志,以礼实现人的自立,最终在音乐的教育熏陶下,实现心灵的健康和谐与社会的敦风化俗。对此,黄新古不仅有深入领会,而且将其应用到具体的办学中。在“六个一”工程中,全员音乐教育和书画艺术教育,正是源自儒家美育思想的启发。以黄新古最为看重的全员音乐教育为例,他要求每个学生都修完器乐教育课程,并熟练掌握一门乐器的演奏。在他看来,沉浸于音乐的美妙世界,学生的情感可得到宣泄、净化、升华,心灵可以在“悦志悦神”的体验中臻于和谐,并产生一种生命力量的正面昂奋,从而积极地融入生活,自觉善待他人。
黄新古还认为,借助音乐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可以促使学生达到外在的遵守仪礼和内心道德自觉的统一,不仅有助于学生健康和谐地成长,而且可以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起到移风易俗之效”。这也是他对孔子另一句名言“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理解和实践。
不难看出,黄新古的办学思想既有与时俱进,敢于创新的意识,又有对儒家教育智慧的自觉传承和转化。这种创新与传承相结合的意识,也是黄新古办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一百多年前,面对中国教育在积贫积弱的局面下出现的种种弊病,南海先贤康有为忧虑重重,不能自已。在其早期诗作《再题》中,康有为表达了对中国教育问题的忧思,其结尾有这么一句:“西江后英起,道术犹有系。”显然,作为近代儒学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期待,饮珠江水长大的后世英才,在睁开眼看世界时,能够继承儒家文化传统的精华,为我国的人才培养和思想文化复兴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