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介绍家乡景物的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习作”:在和同学互相介绍家乡的景物时,你一定受到了一些启发。比如,有的同学观察得特别仔细,能说出景物的特点;有的同学能按一定的顺序说得很清楚;还有的同学充分表达了热爱家乡的感情。这次习作,我们就来写一写家乡的景物,写的时候注意学习其他同学的长处,并展开丰富的想象。如果对其他地方的景物特别感兴趣,也可以写。
拓展思路
不论你生活在城市还是乡村、山区还是平原、北方草原还是江南水乡,或繁华富裕,或偏僻贫穷,家乡养育了你,你都会对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充满感情。什么是景物呢?景物是自然风景(如田野、果园、村庄、街道等)、自然现象(如风、雨、雷、电等)和各种事物(如动物、植物、器具、建筑等)的总称。所以,写家乡景物,选材的范围太广了,可以写家乡风景区的景物,也可以写一般的景物。比如广阔的田野、茂密的果园、巍峨的青山、潺潺的小溪、繁华的街道、小巧玲珑的街心公园、幽静的胡同……都可以作为本次习作的材料。
习作提示
1.抓住景物的特点介绍。什么是景物的特点呢?那就是这种景物与其他景物的不同之处,是它自己所独有的。那么,怎样才能写出景物的特点呢?很简单,那就要求同学们要留心观察你要写的景物。你可以通过观察这种景物在不同时间、不同角度或动静的变化来发现它的特点。
2.写景一定要有顺序。写景的顺序有观察顺序,如由远到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上到下、由外到内,还有时间顺序等。当然,写作顺序也并不是固定的,要根据你的表达需要来确定,因文而异。
一、语文教师要加强自身作文功底
一个有丰厚文化内涵的教师,往往热爱写作、重视作文,并能时时把作文教学贯穿于教学之中。例:《家乡的桥》,第三节介绍桥的千姿百态。在众多对桥的描写当中,对“过户桥”的介绍,文章只用了一句话:一块长石板搁两端,把两户人家连起来。这样的描写何其简单。为何?内容简单:搁(造法),连(作用)。内容的简单决定语言形式的简单:过户桥,一搁一连,仅此而已。把过户桥与单拱桥去比,写法有什么不同?结论是:简单的事物简单写,复杂的事物就要按一定顺序从几个方面去写。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一定明白这“详略”之中的奥秘了。
二、教学生善于积累材料、善于模仿写段
在学完《家乡的桥》后,有学生模仿“桥的造型”的写段:最简单的是单色喷泉,喷来喷去一个颜色;最漂亮、最引人瞩目的数彩色喷泉了喷出来的造型酷似一只巨大的毽子,被踢上了天空,色彩缤纷,一会儿黄,一会儿蓝,一会儿绿……天女散花般落下来,又升上去,仿佛看到了神话般的色彩,使人生出长久不易平息的联想来。这风景跟音乐相称相应,又平添了几分雅致。
三、引导学生写自己的作文
“文贵以真”作文应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心里怎么想,就该怎么写,不用掩饰更不能装腔作势、无病,要用自己的嘴巴说自己的话,用自己的手写自己的事和感受。
四、教给学生写作方法
1、写人文章
形神兼备,凸显个性。写人文章最重要的是多方面突出人物的个性。“相由心生”,人物的外貌、神态与其内在的品质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我们在写人的时候首先要做到形神兼备。写出人物特征,最简单的方法便是从人物的肖像描写入手。但要注意不要写得千人一面,“不――不――”的公式是不能表现人物的个性的,“红扑扑的小脸蛋”、“乌溜溜的大眼睛”一类的大众化的脸谱同样也不能表现人物的个性。另外,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特定的品质,有跟别人不一样的行为和习惯。所以,“形”与“神”应该和谐统一起来,通过形象描写和神态描写,人物的个性也就凸显出来了。
通过言行,体现特点。 “一言一行总关情”人物的语言描写不能千人一面,众口一词,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个性特点。描写人物的动作,既要写出人物做了什么,更要写出任务是怎么做的。首先,要精选动词,把动作写准确具体;其次,要写出人物的连续动作,展现出人物的动态情景;然后,尽力写出人物的动作细节,反映出个性风采。
精选事例,突出个性。事实胜于雄辩,写人,没有典型事例可不行。人的个性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比如一个人是急性子,那么他在吃饭、穿衣、干活、走路上,都比别人快一些。可是,是不是所有的表现都可以写呢?不行。我们得找那些最能表现这一个性的事实来写,这样的事就叫“典型事例”。所谓“典型”,就是最有代表性的、最突出的。
2、叙事文章
精心选材,力求真实和新鲜。写事最好选择自己熟悉的、真实的、亲身经历的。感受最深而又比较有意义的事情作为习作的材料,这些事情包括自己做的、看到的、听到的……而且,选择的材料还要求新颖,最好要写别人没写过的。另外,还要表达新鲜活泼的内容,使文章具有独特的魅力,避免一般化。找到动情点,触发作者的情感。叙事的文章侧重表现真情,所以特别感人。这一类文章要想以情动人,就需要在叙事中凸显“动情点”。它可能是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根白发;也可能是一排大雁、一间老屋、一朵鲜花;还可能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小事,甚至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动情点”只是一个出发点,要想让读者从心底涌起喜怒哀乐,产生情感的共鸣,还需要注意生活情境的真实表现。细致描写亲生经历过的事情,抒发真实的感受,这样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3、写景文章
定点定景,集中笔墨描写景物
定点定景,写景的时候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景物呈现的方式也不同,所谓定点定景就是观察点不同观察景物相同。只有这样才可以集中笔墨把这景物详细的描述出来
定点换景,找好观察点描写景物。为了获得不同的感受还需要第二种方式――定点换景观察的角度要选好,我们在观察景物的时候,会随着视线的移动而观察到不同的景色,因此需要,“定点换景”。
观察的时候角度要选好,景物变幻的顺序也要合理,不要颠三倒四的,这样才能层次清楚。值的注意的是,运用“定点换景法”,要注意选择好观察点,在具体描写时,是不要随意改变观察点。
定景换点。只从一个角度观察事物,不可能看到事物的全貌和特征。大诗人坡的诗《题西林壁》中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可以不改变所要观察的景物,而是变换观察点,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所要描绘的景物,而是变换观察点,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所要描绘的景物。换点要在文中交代清楚,如果交代不清楚,就会使文章显得杂乱无章,既没有整体的感觉,也影响了写景的效果。
移步换景,全面而有所侧重地写景。大多数时候,我们观点不固定,所观察描绘的事物也不固定。在移动观察点的同时,我们把所见到的不同景物的特征依次描绘,注意描绘出景物的各个局部,从而更好的展示景物的全貌。这种文章是以游览的顺序写的,写出来的文章层次清晰,条理清楚。
写景时应注意详略的问题。应该把最具代表性、最使自己激动、最令自己难忘的景物,当作主要内容进行详细描述。次要景物可略写或不写,这样重点就突出了。在描写景物的过程中,你还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文章的字里行间,丰富文章内涵,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4、观察文章
用细腻的笔触刻画外形
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还是物品,我们要观察一种物,首先要观察它的外形。每一种物都有它的外形,写出它们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是我们认识它们的开端。
写物的外形的时候,我们要用描写的手法来写。如果是植物,就要写出花、叶、茎的颜色和样子,以及他的果实的样子。如果是动物,就要写出他的眼睛、鼻子和皮毛。如果是物品,我们就要写出它的造型或者构造。
语言要生动活泼
生动有趣的语言,对于状物的文章尤其重要。我们来读一读下面这段话,看你有什么感受。
这天清晨,天才蒙蒙亮,蚂蚁们就出动了。第一只工蚁伸出小脑袋想四处张望,然后它把手一挥,后面的搬家队伍便从洞口出来,像它们选定的新家的位置前进。工蚁抱着小蚂蚁,吃力地趴着。
小蚂蚁们很可爱,行动起来跟人一样。这是作者运用了修辞手法拟人的效果。我们写物就要把它们写得有感情、有美感、有个性,同时也带出自己的感情来。否则,文章就会干巴巴的,没有味道。
一、指导观察,理清顺序
参观活动,往往是依次观看,这样才能详尽地了解参观对象的主要内容。组织一次有意义的参观活动,学生耳闻目睹了许多事,为避免杂乱无章,就要引导学生在参观活动中选择恰当的路线,按顺序进行观察,写作文时再按参观的顺序写。可指导学生以参观的地点变换为线索,列出有序的参观路线,把看的内容记录在表格里:
并启发学生思考:当你带上照相机时,你会拍下哪个镜头?当你看到你感兴趣的东西时,想到了什么?当你听到很新鲜的事儿或动人的传说时,又会怎么想?鼓励学生用一两句话记录下来。随着参观地点的变换,所见所闻所想也随之变化。内容充实了,顺序理清了,叙述就不会乱。
二、确定重点,分清详略
按照参观顺序写,并不是面面俱到地叙述所见所闻,那样很容易出现不分轻重、平铺直叙的毛病。所以,在理清顺序之后,则应着手指导学生围绕参观的重点内容,花一番工夫确定哪些该详写,哪些该略写,这是本次习作指导的重点。
记一次参观活动,参观前和参观后的一些内容是次要的,重点是参观过程。在参观过程中,所看到的往往不止一样东西,而写参观记,总要抓住一两点详细地叙述,参观过程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怎样从中确定一两个重点部分呢?学生的表现往往是难以割舍。参观过程中所看到的一切都那么新鲜、那么可爱、那么有意思,都想提它几句。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本次参观活动的目的来指导学生选择重点内容。这次我校进行了一次春游活动,游览家乡的枕头山,所看到的内容有:1.枕头山一路美丽的风景;2.枕头山上几处有特点的景点以及美丽传说的文字介绍;3.枕头山上一座高大的寺庙;4.爬上最高处,俯视山脚,壮观的景象尽收眼底。启发学生对这些材料进行对比,如果要表达家乡的美丽,应确定哪些材料为重点?如果要表达对寺庙建筑美观的赞许,则应确定哪些材料为重点?再启发学生领会:凡与中心目的无关的,一概不写;与中心目的有关的,但关系不大密切的应略写;与中心目的关系密切的,就要反复琢磨,把它详细地写下来,让人看了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经过对比分析,学生确定重点就不难了。
三、把握具体,有序叙述
要把参观过程中的重点部分写具体,除了指导学生观察要特别留意重点外,还应着重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东西,用自己的话详细地写出来。
第一点,列好总起句,为分述打下基础。先引导学生把自己所确定的重点参观内容口头讲述或心里默述一遍,找一句最能概括自己所述的意思的话作为总起句,并把这句话写下来。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结构:先总写“桂林山水甲天下”;第二、三自然段分别从桂林的水(静、清、绿的特点)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来突出表现桂林山水独特的美;最后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总结全文。再引导学生互问互答,详细介绍枕头山的景点,启发他们将所观察的景物与文中的景物进行比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最后要求学生模仿课文的结构进行描写。这次作文取得很大的收获。如一位同学开头是这样写的:“我的家乡在美丽的后楼,家乡的枕头山更是一年四季景色怡人,瓜果飘香。”结尾是这样照应的:“家乡的四季真是一幅美丽的天然画卷!”也有的同学以“家乡的枕头山景色优美,令人向往”为总起句,然后详细描述一路上的见闻,并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加上自己的合理想象,文章写得具体、生动。
第二点,写好分述句,进行片段训练,这是写好参观游记作文的关键。要指导学生围绕总述句组织材料,如围绕“我的家乡在美丽的后楼,家乡的枕头山更是一年四季景色怡人,瓜果飘香”这一句话,学生就应该具体描述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分述当然不是简单地把参观时看到的东西像流水账似的罗列出来,而要引导学生根据总起句的提示把看到的有关内容进行一番认真的梳理,再想一想哪些该讲、哪些不讲,哪些先讲、哪些后讲,哪些多讲、哪些少讲。再考虑哪些地方有必要把自己想到的也写进去。如在指导这篇习作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把表现家乡的美丽的有关材料进行详细描写,至于游览前的准备和游览后回来的路上只要简单交代就行了。这样引导学生围绕总述句写分述句,既有顺序,又有轻重,还有所想的内容,写具体就不难了。
第三点,写好过渡句,注意前后衔接。过渡句在参观记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过渡句要根据前后内容,选择恰当的语言来表示。如《游家乡的枕头山》这篇作文前半部分可以写美丽的景色,后半部分写一写丰富的物产,可以“我的家乡不仅风景优美,而且物产丰富”来作为过渡句。可以启发学生,在参观地点发生变换的地方用上表示前后地点变换的语言,使两地点勾连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在由总述转为分述或分述转为总述的地方,用上表示承上启下的语言,使之既体现本段中心,又有利一层层地具体叙述。
【关键词】引导 ;获取 ;习作素材
作文教学历来是个难点,尤其小学生更是如此。老师布置了作文,大多数学生苦思冥想,总觉得无话可说,更谈不上“下笔千言,一挥而就”,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害怕习作的根本原因是无内容可写。通过长期的尝试和研究,我认为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渠道去捕捉习作素材,解决习作无内容可写的问题。
一从各种媒体上获取素材
为了解决学生对有的事物不可能去观察和对有的事物没有细致观察的矛盾,可以拍摄和通过网络查找资料照片用投影放大后让学生反复观察,然后让学生写作。如学习了《花钟》一课后,教师让学生写一写自己见过的花钟,而学生很少见过,就可采用这种方法提供素材。还可以通过课前拍摄录像资料,课中播放给学生观看,然后根据录像写作。有一次,我上作文教学公开课《美丽的家乡》,石门沟是个风景旅游区,景色迷人,学生们大多都去过,但对有些景物的观察不是很仔细,写的时候还是觉得无从下笔,于是我首先播放了有关家乡石门沟的MTV,让学生再次走进石门沟参观,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展开联想。并随机介绍了冬虫夏草、白牦牛等家乡特产,这样解决了学生习作无内容可写的问题。如有的动物、人物、景物是无法搬进课堂让学生观察的,录像就解决了这一问题。
二挖掘文本资源获取素材
在阅读教学中挖掘文本资源,开辟学生练笔天地。 一是插图练笔,在教材中,许多文章都配有生动的插图,这些插图不仅有趣味性、直观性、教育性,还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素材,教学时可抓住插图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把静止的画面变成鲜活灵动的形象。 二是模仿练笔,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都是名家名篇,它们在以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独特的感情魅力感染读者的同时,更以其优美生动的语言、灵活生动的表达、独具匠心的布局谋篇,为学生提供了习作的范本。如《三峡之秋》一文,描写的是中秋这一天从早晨到夜晚三峡景色的变化,是按时间顺序写的,而且想象丰富,比喻恰当,学习全文后,可引导学生仿照这种写法写一处景物,尝试用时间顺序来写。 三是续写练笔,教材中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章,结尾似乎把故事讲完了,但实际上意犹未尽,给读者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教师可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思维,让学生延伸情节,寻求不同的结果,想象续写。 四是转换练笔,同一个题材,转换一种表现手法,进行合理的创造性表述,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习作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如学完《翠鸟》一文,可以让学生以翠鸟的身份写一段自我介绍。 五是空白练笔,课文中的空白往往存在于词语、句子、段落以及标点符号中,这我学生提供了思考的空间课文中的空白也是学生练笔的材料。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意味隽永的空白,让学生在补充中想象、创新,把课文中情节跳跃的空白处补上。
三从现实生活中获取素材
生活中的习作素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们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的人、事和物。本来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是有的学生平时对周围的环境、事物没有留心,缺乏细致的观察,以致“身在此山中”却“不识真面目”。学生每时每刻都在接触一些人和事,关键在于教师要引导他们走进生活、观察生活和感受生活,教给学生一些观察的方法,如观察人物,可抓住肖像、衣着、神态和言谈举止进行观察,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等;如观察植物,可通过视觉了解形状、颜色、姿态等,可通过嗅觉闻它的气味等等。比如,在三年级起步作文的训练时,我精心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如开展“讲故事比赛”、“写字接力”、“盲人摸象”、“老鹰抓小鸡”等,让学生在玩中积累素材。学生兴奋得不得了,同时提醒学生要体会参加游戏时的心情,观察别人的动作、神态,写作时就有内容可写了。
另外,老师还可引导学生及时捕捉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现象,作为习作的材料。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景物,突发的事情,有些画面如不及时捕捉,就会稍纵即逝。因此,我们要抓住这些机会进行习作训练。如:下雷阵雨、第一次下雪时,同学们是最好奇的,他们会不顾有无老师,问题情不自禁地向窗外张望,甚至发出怪叫。这难道不是习作指导的好时机吗?每当遇到这类似情况,我会连忙停止了讲课,干脆让同学们站在教室里或到走廊上去仔指导细观察雷雨或下雪时的情景,然后即时地说一说,并写下来,学生会非常感兴趣,并能写出好的习作。比如,一位同学观察雷雨后写下了这段话:“……突然眼前是一道亮光,那是闪电。它像一把利剑,划破了黑沉沉的天空,‘轰隆隆’,炸雷响彻云霄。炸雷过后,豆大的雨珠落下来,渐渐变成了瓢泼大雨。雨珠调皮地落在屋顶上,有节奏地跳起舞来。雨水顺着屋顶往下流,像断了线的珠子,渐渐地连成一条线,如烟雾笼罩着一切,地上一会儿就成了河……”
四从学科课堂中获取素材
学生的课堂除了语文课堂,更多的是各具特色的其它学科课堂,只要稍加留意,课堂中的美无时不在,激情无时不有,我们要善于发现,用心捕捉,巧妙引导,就会自然地捕捉到写作素材,激发起写作激情。比如,从音乐欣赏课上捕捉孩子们那张开想像的翅膀尽情驰骋的情景;从快乐体育课中捕捉孩子们那忘我活动的场面;从美术课上捕捉孩子们的妙笔生花;从品德与社会课上捕捉孩子们撞击出的一个个思维火花;从科学课上的一个个小制作、一个个小发明、一次次播种过程、一次次观察发现中获取习作材料。让学生尽情享受其中,同时不断积累写作素材,并及时引导让学生在激情满怀中快乐作文。
五从组织活动中获取素材
一、多媒体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让写作不再枯燥
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学生也只有通过观察生活,感知生活,作文时才能“言之有物”。所以许多老师为了作文会组织学生实地观察,或给学生布置一些去体验的作业或活动,为作准备,但由于受时间、地点、观察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的体验往往是停留在表面或杂乱无章,而不能进行得十分细致、深入,以致最后对事物仍然是缺少足够的了解,写起文章不是内容空洞,就是条理不清。而运用多媒体教学作文,就可把现实生活中的情、景、事、物搬进课堂,突破时空的限制,创设一个良好的习作情境,不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让学生不再感到写作困难,在愉快的情境中完成作文教学。
例如在教学《课间十分钟》时,我实地拍摄了同学们在大课间“跳皮筋、丢手绢、打乒乓球”等活动场面。并将一些有个性的人物神态、动作拍成特写。在作文指导课上,利用多媒体重现了这些场面,并通过定格特定镜头等技巧,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学生们在镜头上看到自己在荧屏上出现时,犹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似的特别高兴,人人都争着练说,也让习作教学充满了乐趣。
二、多媒体可帮助学生走进生活,培养多种写作能力
1.巧借多媒体展示,指导观察
由于小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主导,因此很多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尽管置身于现实生活中,但对现实生活里的人和事、景和物的观察都仍不够细致,对相互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关系难以发现,写作时常常会出现条理混乱不清、内容重点不突出、主题不鲜明,不能清楚地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多媒体课件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它可将文字、声音、图像直观地显示出来,方便教师多方面、多角度地引导学生观察,指导学生学会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引起积极、活跃的思维,带动具体、生动的表达。
例如,在指导写作《家乡的樱桃》时,我用摄像机把樱桃树从开花、长叶、结果的全过程都摄录下来,然后在屏幕上播放,先通过远镜头让学生观察整体,再通过分镜头看它的干、枝、叶、花、果,指导学生掌握“先总后分”的观察方法。然后突出重点,先后播放花、果的特写图片,让学生观察花和果的颜色、形状。最后播放樱桃树的静态与在风中摇曳时的动态,从总体上感知家乡樱桃之美。这样,学生观察有序细致,写起来也就言之有物,言之有序了。
2.巧借多媒体展示例文,引导思路
构思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发展能力的过程,是学习谋篇布局的重要一步。光有观察得来的资料,并不等于就能写出好文章,必须通过巧妙的构思,精心的裁剪,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写出好文章。
在写景训练时,如写“我的家乡”时,我先制作出多幅反映家乡特色的影像资料。利用多媒体采用放慢镜头、定格的方式播放这些课件,让学生仔细观察每一处景物,启发学生的思维由表象感知、展开联想、激感的递进,产生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及描写家乡的表达欲望。然后以《桂林山水》为范例,边展示边引导学生回忆,归纳出的“抓住事物特点,用‘总——分——总’结构,用对比,比喻等手法,及形容词描述事物,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使学生作文的思路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引导得以开启。
3.巧借多媒体引导,激发学生表达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