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慧城市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未来3年,桂林市将立足于“创建桂林特色智慧城市”的总体定位,进一步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促进电信网、计算机网和广电网融合;构建统一的“智慧桂林”电子政务网络,为建设网上“一体化”政府和“一站式”服务奠定基础;强化信息资源管理和应用,建设桂林云计算中心,完善基础信息数据库,构建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桂林市信息资源中心;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等。
加强智慧城市顶层设计
目前,桂林市智慧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做好顶层设计,即明确各部门职能。桂林市与住建部城科院合作,编制了智慧桂林的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参与了国家标准委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编制。
按照初步规划,在未来3~5年,桂林市将立足于“创建桂林特色智慧城市”的总体定位,以智慧旅游为智慧城市建设的突破口和信息产业增长点,带动智慧小区、智慧交通等一系列智慧产业发展,逐步完成桂林市整体智慧城市的信息化建设。预计到2017年,“智慧桂林”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为中西部地区旅游型城市建设智慧城市提供示范经验。
桂林市将通过“智慧桂林”建设,引领和支撑桂林市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实现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公共数据库、公共服务平台和典型智慧应用系统投入使用,资源共享、业务协同体系基本建成,政务服务、社会管理智慧化基本形成,产业结构实现高端化与轻型化转型,城镇化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智慧旅游和智慧生态建设成效显著等目标。
城市信息网络多元化
近年来,桂林市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已经具备相当的规模,平安桂林、数字城管、农村党员远程教育、行政效能监察、电子政务、新农村、工业园区、卫生及公共服务等信息化工程均建成并投入使用。
桂林市围绕建设宽带化、无线化、个泛化的城市基础网络,不断提升城市的聚集辐射力。目前,桂林市已经基本形成广泛覆盖高速互联互通的主干网络,全市的住宅小区90%有光线宽带。2013年,全市宽带用户数已经突破79万户,桂林市城市人口约有80万,90%的家庭用户具备了20兆以上的宽带接入能力,互联网出口带宽首次突破500G。全市三大运营商建成WIFI热点超过1万个,农村基本实现了广播电视户户通。
据悉,“十二五”期间,中国电信广西公司将在桂林市投入30亿元完善通信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用3年时间实现城市光纤化,重点打造百兆接入能力,使桂林市总出口带宽达到300G,入户接入带宽平均达到30M以上。
此外,为了提高城市的智慧水平,更加方便市民生活,桂林市三年来建成并投入使用了多个公共服务平台,包括桂林市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桂林市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桂林市中小企业服务平台、桂林市旅游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桂林市物流公共服务平台。
桂林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却面临着标准和数据的瓶颈,现在很多数据都分散于各个行业、各个部门。考虑到顶层设计和数据共享,桂林市建成了全市视频资源共享平台和全市基础地理信息共享系统。2014年,桂林市准备把全市建成100平方公里1:500数字地图共享,通过共享、共建降低各个单位的信息化建设成本,为全市的信息资源共享打下坚实的基础。
智慧项目建设陆续推进
桂林市是著名的旅游城市,也是国内旅游电子商务的四大发源地之一,长期以来引领着我国入境电子旅游的发展,其产业规模和市场影响力位居全国第三。桂林国旅入镜旅游电子商务的业务规模和市场影响力是位居全国第一,2013年桂林国旅入境游电子商务平台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商务集成创新示范应用”称号。
在智慧酒店方面,桂林市与中航信合作,共同推进“机+酒”业务,为旅客提供更加便捷的入住条件和实惠价格。积极推进智慧景区建设,推进自助导游、景区监控、快速入园旅游预警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为游客提供及时、贴身的导游服务,提供安全可靠的旅游环境。目前,全市重要的景区景点已经实现了监控,这在全国走在了前列。
桂林市还积极推进智慧旅游政务建设,开发完成桂林市旅游政务服务系统――桂林旅游系统超级办公室,搭建并逐步完善市、县、各旅游企业一体化的旅游信息化报送机制和交互机制。
在以智慧旅游为特色的前提下,桂林市开展了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医疗等建设,实施环境监测源数据管理与应用示范项目、旅游预警系统、城市绿色照明地理信息系统、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旅游服务平台及示范应用。目前,正在准备实施桂林市综合旅游数据中心的建设。
智慧产业不断丰富
桂林市作为一个旅游大市,从规模上在国内处于前三的位置,但旅游收入以及信息化水平同国内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桂林市的信息化应用领域和水平还有待于提高,特别是在智慧旅游方面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同时,桂林市也在考虑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智慧产业,特别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桂林市智慧产业的发展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旅游信息化服务产业,二是以旅游消费为特色的信息消费产业。
2012年,桂林市在业内首次提出了“旅游信息化服务产业”的概念,包括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网络媒体、旅游软件服务等5个方向,希望通过打造智慧产业促进桂林市的整个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桂林市计划通过信息消费试点继续推动宽带桂林、桂林市旅游电子商务服务系统及公共信息服务等建设,力争到2015年桂林市消费信息规模达到200亿。按照桂林市旅游信息化服务产业的规模,桂林市计划到2017年全市围绕旅游信息化产业的产值以及营业收入达到300亿以上。
相关链接
开启“智慧旅游”时代
2014年是国家旅游局确定的“智慧旅游年”。作为广西首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桂林市正在积极加强“智慧旅游”城市、景区等旅游目的地建设。
目前,桂林市王城・独秀峰被确定为广西首个“智慧旅游”试点景区。 王城・独秀峰景区已与多个开发“智慧旅游”的企业联系,力争在电子门票、无障碍旅游等多方面更加“智慧”。
经过多年的技术发展和信息化建设,我国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逐步提高,各个行业的信息化建设突飞猛进,办公自动化平台已成为城市管理的基本平台,部分发达城市已经进入信息化发展的相对高级阶段,随着物联网、云计算技术的发展,智慧城市建设成为信息化发展建设的新目标。但不得不注意的是智慧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与信息化建设初期出现的问题大同小异,只不过表现不同而已。
在信息化建设初期,信息孤岛现象非常普遍,比如分立建设的信息化平台、同一单位隶属于不同部门或不同单位的硬件设施、同一部门的不同信息系统等,这些信息孤岛随着信息化发展,一些信息孤岛被整合,但新的信息孤岛又出现。信息化建设初期的信息孤岛变为现在的数据孤岛,硬件重复建设表现为现在的数据重复存储,分立的信息化平台表现为现在的信息化平台数据结构各自独立。因此智慧城市建设尤其需要顶层设计,只有认真进行顶层设计,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新的信息孤岛出现。
智慧城市建设的本质是数据资源的建设和整合,要将处在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系统、不同数据格式之间的海量数据融合和互用,深度挖掘数据资源,形成新的支持决策的数据源。因此,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除了硬件建设外,更重要的是数据资源建设,没有数据就没有智慧产生的根源,就没有构架在数据整合开发基础上的智慧决策。智慧城市就像是行走在海量数据上的大船,孤立的数据源就像是一朵朵浪花,对行驶在“浪花”上的智慧城市大船看似有用实则是阻碍。可以说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硬件是支撑,海量数据是基础,数据的融合、开发是核心,激发城市信息化活力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方向。城市管理者占有着在城市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最大量的数据资源,从这些各式各样的数据中快速获取有价值信息,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
现在,信息化在一些地区已经发展到了针对社会各个行业、各个部门之间互联互通、业务相互协调发展的阶段。这里的互联互通最主要的是信息的互联互通,其本质是大数据的相互融合,是对海量数据的深度挖掘,这必然要面对大数据的挑战。其实智慧城市建设的挑战就是面对大数据的挑战,成也数据败也数据。
大数据出现,是应对快速变化的有效方法。可以说未来企业、产业乃至政府都需要具备大数据这一“第二智商”或“技术大脑”。
任何时代都有其核心资源,农业时代的核心资源是土地和水,工业时代的核心资源是矿产和电,现在信息时代的核心资源就是互联网和大数据。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的核心资源都是有形的,信息时代的核心资源是无形的,是一种思维、一种技术。在信息时代,谁掌握了这种以思维和技术形式体现的力量,谁就能适应快速变化,并得到发展。个人如此、企业如此,智慧城市建设也应如此。 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新模式
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一种新兴模式。智慧城市的服务对象面向城市主体,即政府、企业和个人,它的结果是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提升和完善,终极表现为人类拥有更美好的城市生活。智慧城市的本质在于信息化与城市化的高度融合,是城市信息化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表现。可以说,智慧城市是继土地城镇化、人的城镇化后的第三种城镇化方式,即科技城镇化。
目前,国内智慧城市建设存在“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局面。主要原因在于智慧城市在大多数人的眼里是指基础设施智能化,投资大,效果不明显;重“表”轻“里”,孤岛问题严重;政府主导为主,公众、行业参与不足,容易造成形象工程形成新的泡沫。如何走出一条多赢的、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城市建设发展道路,是摆在各方面前的一个问题。
我们认为智慧城市“智”在基础设施智能化、“慧”在大数据、“难”在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投资大、见效慢,是一种“硬实力”;大数据是一种“软实力”;城市千城千面统一难。过去建设智慧城市的传统思路普遍是重视建设硬实力,忽视软实力的建设;先建设硬实力,后才考虑建设软实力。这也是造成目前智慧城市各种问题的主要根源所在。能否站在时代制高点上,充分发挥“大数据”和“互联网”力量,转变传统智慧城市建设思路?
作为国内率先提出产业互联网概念的亚信公司,在基于多年智慧城市丰富实践的基础上,率先创新性提出指导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的完整理论体系,即城市操作系统(CityOS)的理论体系,走出了一条新型的智慧城市建设道路。
城市操作系统的理论体系主要观点概括为:随着智能手机普及、网络带宽不断升级,以及云计算的成熟,智慧城市建设要以“大数据”和“互联网”力量为依托,优先进行软实力建设,采用互联网思维和手段,实现政府以及各行业的数据汇聚、融合、开放,带动发展大数据产业,通过大数据改进城市的管理,促进应用创新,探索数据运营,培育新兴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并以此反哺智慧城市硬实力建设。
随着大数据价值的逐步体现,城市管理者们对于基础设施智能化将会有更深刻认识和科学决策,这个时候再投资建设各种基础设施智能化时,就不容易造成盲目投资,而是有的放矢地进行投资建设,使每项投资效果最大化。
城市操作系统的理论体系充分借鉴了成熟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理论体系,城市操作系统的特征是“连接、开放、使能”。
城市操作系统的核心理念是连接一切、开放汇聚数据、使能应用创新和数据交易促进数据流通。借助城市操作系统可以形成统一、高效的新型城市运行体系,覆盖城市管理、社会治理、民生服务、产业服务等方方面面。城市操作系统将建立凝聚社会力量的途径和手段,能使公众、行业从智慧城市建设的旁观者成为参与者,众“智”成“城”。同时,城市操作系统也将建立起政府主导的无限网络空间,通过政府引导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城市操作系统提升城市管理能力
城市操作系统分三个层次来建设,在启动层次利用内部数据解决内部问题,即建立政府内部数据汇聚机制,解决政府内部数据的汇聚共享问题,如构建可视化的城市管理服务中心,提升政府治理效率;在增强层次利用内部数据解决外部问题,或利用外部数据解决内部问题,通过支撑智慧行业应用,汇聚智慧城市各智慧应用产生的数据,关联融合,缓解物理空间城市病等问题;支撑城市规划、解决城市病等大数据应用,提升政府治理现代化能力;在价值层次,利用汇聚数据创造新的价值。
在这个新模式下,智慧城市建设路径分近期和远期两个阶段。
近期阶段首先通过城市操作系统连接城市服务对象,即政府、企业、公众,以及管理对象,即环境资源、设施资源、服务资源,为汇聚尽可能多的数据建起链路、为开放更多的能力建立通道,增强智慧城市作为自适应系统的信息获取、实时反馈、随时随地智能服务的能力。
数据驱动应用,数据创新应用,通过对城市大数据的综合利用,可以催生出前所未有的智能化应用,充分渗透入城市运行的各个领域,面向各类对象提供唾手可得的信息服务,促进城市又好又快地发展,推进“智慧城市”完整体系的形成。
应用提升服务,服务产生数据,多样化、碎片化的应用形成新型的服务内容和模式,催生新的数据,从而建立起城市数据汇聚的正反馈环。建设路径的远期阶段是数据运营,由政府指导,市场化运行,开放政府大数据的开发利用权限,借助社会的力量充分发掘大数据的价值,推动城市管理和服务能力的提升,引领产业繁荣,使智慧城市建设走向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总结来看,这种新型建设模式带来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能够打造新兴产业链,促进信息消费,撬动经济发展。城市操作系统引导和推动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开发和利用,为政府、企业和公众提供创新平台,丰富信息产品和信息消费内容,增强信息产品供给能力,培育信息消费需求,从而发挥信息的经济化价值,有力促进经济结构转型。该产业链具有结构层次高、绿色无污染、带动作用强的特点,是城市有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既稳增长又调结构,必将成为撬动经济发展的新支点。
其次,能够助力治理体系现代化。通过国家、省、市三级城市操作系统架构,有可能打造全国信息化体系,破解部门、城际、省际各级信息孤岛,为建设透明开放政府奠定基础,形成更大的创新空间,真正全面建成信息社会。
通过城市操作系统指导的智慧城市建设,将会汇聚城市“管理、服务、运营”的全局、全方位数据,从而可能为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总目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信息化支撑,比如将来中央一个新的政策出台,可能是发送一个软件配置文件,各地瞬间同时生效。
关键词:智慧城市 融合策略 资源融合 平台融合 商业融合
1 引言
智慧城市的发展理念从根本上来说是将城市中物的智能与人的智慧结合起来,使城市具备自管理、自适应和自调节的能力,也即“智慧”的能力。与人的“智慧”类似,智慧城市也必须具备自然健康的有机系统以及敏捷的思维、行为能力,即智慧城市是个有生命的统一体:它在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的前提下,能够广泛地汇集社会各方面的信息资源,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形成完备的数据资源。在完善的数据资源基础上,通过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建设统一的应用平台系统,城市能够实现高效、智能地运转,并协助城市管理者做出科学的决策,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整个运转过程产生的数据资源又可被城市所感知,进一步促进数据资源的完善和处理能力的提升。
显然,智慧城市效率和效能的提高取决于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优化以及相互之间的协作能力,这就是智慧城市这个庞大系统工程的内在融合。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共建、共享、开放、共赢”,需要内在的不同的融合策略支撑,而这些正是融合运营理念的具体表现,因此本文接下来将对智慧城市建设融合策略实施进行研究。
2 融合策略分析
智慧城市不可能由单个行业推动、单种技术支撑、单个系统服务及单方投资、建设及运营。它是一个生命体,通过其内部的结构、功能、流程等相互作用,融合成一个自然成长的有机体。如图1所示,这个有机体持续成长离不开资源、技术、平台及商业四方面自我融合及共同融合。对于智慧城市建设,资源融合是前提,技术融合是手段,平台融合是保障,商业融合是动力。资源融合推动技术融合,技术融合实现平台融合,平台融合保障商业融合,商业融合实现了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1 资源融合策略
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涵盖了众多行业,包括政府信息化、公检法、交通、卫生、城市管理等部门,还有参与建设的电信运营商、业务提供商、咨询服务商、软硬件提供商。但是,目前我的信息化建设仍以“竖井”式开展和部署为主导,部门仍旧以本系统为单元建设相对独立和封闭的信息系统,这就形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信息资源的巨大价值无法以有效的方式被挖掘和利用。在这种建设环境下,各部门创造的信息不能被及时共享或交换,城市功能无法高效协同联动,智慧城市也就无从智慧。例如,一个人从出生到去世,会在城市公共部门(如医院、户籍、学校、人事、保险)留下信息踪迹,但由于信息不能共享,类似于保险金、补助金、工资等资源被虚假占用。因此,越来越多的智慧城市建设参与者和受益者不断向政府或者行业要求消灭信息孤岛,实现信息资源高度融合。信息资源融合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着实推进:
(1)数据要开放,尤其是政府数据实现开放
数据资源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灵魂,其中政府及行业数据资源是城市运作情况的晴雨表。政府开放数据的目的是推动信息公开及获取平等,形成一个社会广泛参与和受益的生态圈。城市是个逻辑概念,它可能跨地域、跨领域,政府可利用“众人拾材火焰高”原理,采取多点分布、分工协作、集中汇聚的方式来完成数据采集与提取。
比如文献[1]中所提到的,美国联邦政府推出的Data.gov数据开放方案,通过Data.gov网站公开美国联邦政府全部行政部门在运营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有潜在价值的、可供再次开发利用的、涉及18个行业的数据集,同时为大众提供与数据相关的各类统计工具及基本分析软件。此举成为美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开放数据实践的标志性成果。
(2)数据要标准,尤其是数据结构实现统一
数据标准是数据流动及共享的前提,数据的应用、类型、来源都是大不相同的,“智慧城市”的数据资源体系就是将其进行规范、整合后形成的平台。
图2列举了基础的技术数据“元数据”。这是一种非常受到信赖和认可的方式,将数据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了实现异构海量数据共享和融合,需要将不同存储形式的数据转换为统一的、结构化的、标准的智慧城市元数据形式,从而为建立一体化城市数据共享平台以及进一步的信息融合交互平台提供基础。针对不同的数据类型,可以主要采用两种技术方法:对结构化数据(主要是数据库存储的数据)可以直接采用映射技术方法将数据转化为标准的智慧城市元数据形式;对于非结构化数据(如视频、音频、图片、图像、文档、文本等形式)可以采用嵌入数据标注标签的方法将非结构化信息数据转化为标准的结构化元数据。通过异构数据标准化过程,可以实现智慧城市系统对各类数据源的无缝对接,从而进一步实现对数据的管理、处理和分析。
(3)数据要共享,尤其是共享机制要有效可行
在智慧城市平台中,共享数据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部署。一是利用数据交换中心建立逻辑上的统一的共享数据库。由于业务系统对数据安全性要求比较高,都存储有大量的数据,且不同业务系统之间需要交流时是在大量的数据资源中提取少量的部分数据。因此,数据交换中心的功能就是将各异构数据源的数据采集、分发,为被交换数据打包、解包、过滤、审核、装载入库等数据交换提供服务接口。二是建立物理上的一体化智慧城市共享数据库,这样可以保证智慧城市平台具有稳定的全局性数据源,从而有利于智慧城市平台对共享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控。
为了整合形成一个共享数据源,也为了完成业务系统数据交换,业务系统可将外部信息纳入共享数据库。随着智慧城市进程化的不断深入和进一步规范,在城市范围内将逐步形成统一的全局共享数据库。在实际情况下,智慧城市共享数据库的部署可以综合上述两种方案的优势进行平滑演进,如图3所示。
此外,实现数据价值的更高效提取,需要对数据做进一步分层分类处理。如图4所示,城市共享数据可以分为三个层级:一是基于城市各企事业单位部门的各个异构的基础源数据库;二是在源数据库的基础上,经过数据转换过程形成的基础共享数据库;三是通过智慧城市数据分类机制形成的面向上层应用平台的各专题数据库。
2.2 技术融合策略
智慧城市是一个新型技术体系,它由多种信息技术整合实现,如图5所示。不同技术手段之间的异构性决定了这些技术并不能在智慧城市系统中独立,它们的终极服务目标是上层应用,因此应根据一定的机制协同合作。
(1)感知技术融合
作为智慧城市信息的源头,物联感知层是智能信息采集的关键部分,它具有动态性、多元异构性、超大规模性等特征。因此,针对多种感知信息采集技术的融合协同感知方法的研究尤为重要。目前,针对感知技术的融合策略,主要包括:
1)RFID技术与传感器网络的技术融合。在智慧城市系统中,各类传感器分布于城市各个角落,但是目前传感器网络很难对特定的传感器节点进行标示,而在此方面,RFID技术很有优势。因此感知技术融合既可以迅速找到节点位置,又能将网络的主要精力集中到数据上。
2)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智慧城市感知层中包含了视频、音频、红外、化学等多种类型的传感器,不同类型传感信息的有效融合对提高智慧城市运行效率具有重大意义。一般来说多传感器信息融合过程如图6所示:
(2)网络技术融合
智慧城市的网络是一个异构的网络:接入技术异构、传输网络异构、终端服务异构。智慧城市网络层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是在异构网络存在的前提下仍然保证端到端的服务质量。因此,很有必要构建异构网络融合平台,针对网络技术的融合策略,主要包括:
1)在传输网络层面,逐步实现各类传输网络向IP化方向融合演进;
2)在无线接入网络层面,逐步实现不同网络频谱、空中接口及相关协议统一融合;
3)在终端层面,逐步达成各类终端的全网络兼容,实现“全网通”。
各个层次通信网络的融合更有利于智慧城市基础网络,是实现网络服务的泛在化、高速化和便捷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未来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
(3)应用技术融合
在智慧城市建O过程中,“信息孤岛”的现象普遍存在:行业或部门应用单独自成体系,各类应用分别独立开发、独立运营,导致智慧应用之间信息不能共享交换,业务无法协同联动。因此,从技术角度来看,可以通过以下策略进行应用融合促进:
一是加快搭建云平台,部署大数据分析技术。如图7所示,云平台可以有力地带动城市智慧应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融合的发展。通过云平台的搭建,可以将城市各行业与部门的分立应用系统进行统一整合,实现统一管理、统一运营。同时,借助大数据处理技术可以为所有智慧城市应用提供统一的数据分析,应用提供与信息呈现能力。
二是加强应用支撑平台的平滑演进能力。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在建设过程中,会不断产生新的应用需求,并要求不断接入新的数据源、系统功能模块以及业务子平台,同时不断增强新的硬件支撑。因此,借助新兴的云计算、大数据、海量面向对象存储等技术不断增强平台的平滑演进能力,对促进智慧城市发展尤为重要。
2.3 平台融合策略
智慧城市的运行发展需要接入汇集城市中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社会公众服务部门独立的业务信息,因此建立一个能够有效融合城市各类信息数据的智慧平台尤为重要。具体到平台融合策略,可以从实现平台开放和建立分级架构两方面进行考虑。平台开放是智慧融合的前提,只有在开放平台的基础上才能对城市交通、市政、安全、经济产业和公众服务等各方面做出统筹规划,保证城市高效低成本运营,实现社会科学管理、民生服务高品质。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工程,只有建立层次清晰的分级平台架构,才能有效地支撑智慧融合平台的开放运营和可持续发展。
首先,智慧城市要实现平台融合,必须尽最大可能地进行能力开放,通过构建面向公众的一组互联网服务组件,形成统一、标准、灵活的实用能力接口。能力组件主要包括对外开放能力以及内部开放能力:语音能力、消息能力、视频能力、位置能力、支付能力、搜索能力、云存储能力、认证管理能力、授权管理能力、运维管理能力等。这些组件组成了平台核心能力,经过一定的封装处理后形成能力接口,继而构成能力开放平台。如图8所示,通过不同能力的融合协作,平台具有“人脑”处理的功能,如分析、解决、表达、接受、调节及成长的能力。
其次,建立一套层次结构清晰、易于扩展部署的智慧城市平台统一框架结构是支撑智慧城市平台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如图9所示。
其中一级平台为统一的城市级信息汇聚处理云平台,主要包含信息系统集成、数据资源管理与共享、数据分析、海量存储、身份认证以及可视化管理等功能。二级平台为行业级平台,主要负责智慧交通、平安城市、智慧园区、智慧贸易、智慧医疗、智慧城管、电子政务等分立行业的信息汇聚与处理。三级平台为企业和部门级平台,主要涉及企业内部的行政审批、节能减排、客户关系、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数据收集和处理工作。利用智慧城市的开放接口实现智慧平台分立架构的三级联动可以有力保障智慧城市融合平台的平滑演进和可持续发展。
2.4 商业融合策略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还不成熟,仍处于实践探索阶段,其可持续发展也受到建设运营手段单一和市场的主体地位未能充分发挥的影响。因而形成有效的商业融合策略很重要,吸纳不同类型的建设运营手段,引导其作用于智慧城市,催生出更大价值。
智慧城市商业融合策略的构建需要遵循“合作共赢”、“持续盈利”、“市场主体”及“保障安全”等原则,从产业链构建、建设模式、运营模式三方面推进。
(1)产业要融合
智慧城市形成了一个以为终端用户提供服务为核心,包含多个服务提供者庞大的产业链,其中有内容提供商、系统集成商、芯片制造商、设备制造商等。产业链中上下游方关系相互依存,经过长期的演变,逐渐形成了两大产业融合阵营。如图10所示,第一个产业融合阵营是以网络运营商为核心的“运营派”,如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利用其网络和用户优势在终端、软件、集成、建设、内容等领域联合了众多跟随者。第二个产业融合阵营是以设备软件提供商为核心的“设备派”,如华为、中兴利用其自身内部丰富强大的产业链资源,带动芯片、设备、集成、软件、运营等相关产业资源,形成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生力军。当然,两大阵营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是并存的。然而,二者更应该逐渐差异化自己的定位,突出自己的特色,谋求相互间更多的战略合作,实现合作共赢。
(2)建设模式要融合
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应在传统建设模式基础上,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及网络技术,整合优势资源,推动城市以新模式运行。智慧城市建设是个巨大的、持续的工程,它建设方式包括全局的也包括局部的,包括短期的也包括长期的,包括政府的也包括企业的,包括公共的也包括商业的。任何城市建设的参与者都可能同是城市“智慧化”建设的参与者。文献[2]中给出了智慧城市可根据建设形态和服务对象的不同分类实施:
1)对于面向政府的信息系统建设项目以及公共服务项目,可由政府主导、企业建设,建成后由政府安排专项资金向相关企业购买服务或直接由企业移交于政府;
2)对于面向公众的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政府通过政策引导扶持,引入较为成熟的行业企业进行建设、运营和维护,在建设过程中的管控功能由政府担任;
3)对于涉及信息保密但又是面向大众的服务项目,为了兼顾为大众服务和保密职能,可成立由政府注资的市场化运营公司;
4)对于传统行业的智能化改造项目,由原有运营部门组织进行改造升级和实施。
在际建设实施中,可在充分整合多方面资源的基础上,对智慧城市功能进行“划小”建设,划小单元可灵活搭配选取BT/BOT/BLT/BOO/BOOST/BTO多种方式,提供“顶层规划+解决方案+集成施工+资金支持+运营服务”一站式的融合建设模式,此模式可以解决许多问题,包括项目集成度低、资金不足、配套服务无法跟进、设备兼容性差等。
(3)盈利模式要融合
智慧城市是一个庞大系统的工程,一直以来智慧城市由谁投资、谁运营、谁买单这几个点一直困扰着政府与从业者。以往智慧城市建设多以政府牵头,投资少部分,企业大投入并兼顾运营工作,但是智慧城市建成之后由谁来为系统运营买单,不断的资金投入后期维护成为困扰着政府、企业以及用户的问题。智慧城市在建设初期出现了多种运营模式并存的局面。
1)官办官营:政府独自投资建网运营
模式:运营商负责提供网络支持和运营维护。政府负责建设、维护、运营和投资,部分服务免费提供使用,部分网络容量将被用于出租。
盈利模式:部分网络容量用于市政服务的自动化服务,剩余网络容量出租ISP用于建设独立于民用的政务专用网络或公共服务。
2)官管民营:政府指导,委托运营商建网
模式:政府进行投资,拥有所有权,投资运营商负责投资建设和运维。在建成后的一段时期内政府对业务和资费进行监管,投资运营商拥有该项目的经营权。
盈利模式:结合部分广告、增值服务,用户免费使用为主,政府给予运营商一定补贴。
3)官办民营:政府投资,运营商投资建网运营
模式:运营商利用自身有利条件建设,包括已有网络、技术、产品等,相关的扶持政策由政府提供。
盈利模式:公共服务或公共场所由政府买单,提供免费服务。商业服务获取资费,结合广告等增值服务获得市场化收入来源。
4)BOT模式:政府牵头,运营商建网
模式:主要由运营商出资建设,建设完成后的一定期限内运营商拥有专营权,到期移交政府;政府只支付少量规划咨询费用。
盈利模式:专营权期间,运营商将小部分营业额向政府缴纳管理费;运营商提供多种付费套餐。
5)民办民营:运营商投资建网运营
模式:政府仅对于基础设施或政策提供有限的支持,完全由运营商提供资金并进行建设。
盈利模式:用户购买服务才能接入网络,但在机场等重要对外场所可由政府提供补贴使用免费服务。
随着各方资本逐步进入,盈利模式不断清晰,产业链也逐渐成熟,其中的各个环节均参与到投资及运营中,单一的盈利模式是无法满足各方利益,多种盈利模式互相结合成一种灵活的、有活力的盈利的融合模式成为必然趋势,如图11所示。政府及产业链上下游只有根据当时当地城市的建设情况,首先确定投资方利益诉求,再选择适合的盈利模式(可设置不同盈利周期、不同种类的盈利方式、不同级别的盈利程度),同时在运营过程中不断调整,最终达到产业链的一种平衡。
3 融合评估思路
由于城市在自然条件、经济基础、人文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处于不同阶段(包括总体规划与顶层设计、建设实施阶段、阶段性成果),亟需要通过考核方式来检验建设效果。目前,智慧城市的评估指标体系良莠不齐,比较典型体系如文献[3],但是仍缺少国家层面一套体系来评估全国智慧城市建设成果。不过,大多数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都是从城市规划、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等几个维度进行评估。从评估的实际意义来说,评估的对象应该是城市,而不是城市的细节。评估的指标应该是城市被“智慧化”后呈现的整体功能效果,而不是各别功能呈现的局部效果。
通过对智慧城市建设融合策略的分析,智慧城市更偏向于一个“内因”主导的系统工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向能够衡量城市整体效果的维度考虑,即能够反映城市内部因素融合结果的指标(被称为融合指标,比如社会管理水平、公用服务水平或者城市某行业产业发展水平等)。在这个评估指标体系中,智慧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被评估对象(类似于黑盒,被称为黑盒评估,如图12所示),向评估指标体系输入融合指标,并从城市中获取所需数据,通过复杂运算并实现融合指标结果输出(如图13所示)。通过融合指数对比,可以评估智慧城市建设的阶段(比如摸索阶段、建设阶段还是完善阶段)。
4 结束语
智慧城市目前正处于炒作高峰期,但也是个吸纳各方力量的最佳时机。由本文的分析可知,信息和数据壁垒必将被打破,技术和网络手段要优化使用,各方在合作共赢商业理念下,以最终客户需求为导向,形成广泛认可的产业规则和技术规范标准,搭建起统一、开放、标准的业务管控平台,构建起端到端的建设流程和运维体系,才能抓住“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 姚乐,樊振佳,赖茂生. 政府开放数据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整合初探[J]. 图书情报工作, 2013,57(13): 12-17.
[2] 刘尚海.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运营商业模式研究[J]. 未来与发展, 2013,36(8): 24-29.
[3] 中国软件评测中心. 2013年中国智慧城市评估调查报告[R]. 2013.
[4] 张明会,孟印. 物联网关键技术融合体系[J]. 物流科技, 2012(2): 92-95.
[5] 李元青. 哈尔滨移动无线城市的发展研究[D].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2.
[6] 宁奇雷,鲁冬林,聂锐. 装备管理数据集成与整合方案研究[J]. 电脑开发与应用, 2008,21(7): 10-11.
[7] 曹国辉. 智慧中国 物联天下[J]. 中国公共安全: 综合版, 2011,21(7): 10-11.
[8] 张鸿,范满航,张超,等. 智慧城市建设模式比较研究[J]. 2014(5): 116-120.
[9] 顾德道. 智慧城市评估的若干对策建议[J]. 高科技与产业化, 2013,9(6): 51-55.
智慧城市是在现代信息科技的影响下进行建造的、能够促进城市更有效率的发展、并促进城市长期持续发展的全新城市形态。建设智慧城市意义重大。首先,能够促进经济进一步的发展。我国经济建设虽然一直保持着较高的速度,推广智慧城市建设能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打开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其次,能够为科技发展提供基础。信息化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科学技术更新速度加快,在智慧城市的理念指导下,能够真正实现科技的规模化发展,以及为保障科技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技术和资金,可以说智慧城市为科技的发展搭建了一个全新的平台模式,在这个平台上集合所有的资源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持。
二、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误区
我国许多城市展开了智慧城市的建设,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不能忽视的是智慧城市建设还存在一些误区:
1.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过于盲目
党的十以后,我国加大了智慧城市建设的速度,许多地方政府将建设智慧城市作为发展目标,积极采取措施。但是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结症也在于此:许多地方政府没有看到智慧城市需要的一些先决条件,没有认清智慧城市建设的真实内涵,比如在科技、人才、资源等方面极为欠缺的情况下,盲目地进行项目上马,缺乏前期的规划和合理的实施方案,过度地进行城市基础建设,致使智慧城市没有建成,却出现了许多城市建设“后遗症”,对于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2.智慧城市建设过于表面化
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一个合理的资源配置,需要有一个平台设计,所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结合才能完成智慧城市的建设。但是在我国许多智慧城市的建设缺乏这些核心的因素,地方政府在盲目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没有长远的计划和安排,在经济能力、科技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方面都存在许多的问题,其只看到智慧城市建设的表明现象,没有注意到智慧城市内部所具有的巨大潜力和支撑力量。在智慧城市的建设思路和发展方向上存在照搬他国或者其他城市发展的现象,这种方式就是脱离本地区实际的表面化现象,对于智慧城市的建设是极为不利的。
3.智慧城市建设的创新力有限
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新一代信息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的强力支撑。然而,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多项核心技术和关键问题仍没有突破。一方面体现人才的匮乏上,缺少创新创造的原动力和智力支持;另一方面体现在许多领域并没有掌握先进科技,据不完全统计,信息领域我国对外依存度高达80%以上。因此,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仍处在模仿阶段,智慧城市建设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问题突出。
三、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正确发展策略
针对我国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误区,我国政府要切实结合智慧城市所包含的全新理念进行全面解读,根治问题并找到正确的发展策略。
1.智慧城市的建设应当做好前期规划
在构建智慧城市的过程中要避免表面化、政绩化的现象,政府要把智慧城市建设作为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真正看到智慧城市建设的内涵,在确定智慧城市发展目标之前要对城市的整体优势和实力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且从智慧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认识到智慧城市未来几十年乃至一个世纪发展的目标,这样才能保障智慧城市建设的长久和可持续;另外,还要从自身优势上挖掘能力,构建起良好的资源平台,为智慧城市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2.避免智慧城市建设的表面化
智慧城市建设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而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坚持和规划的复杂架构。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国家首先要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进行评估,确定适合发展智慧城市的目标,这样能够避免盲目的项目上马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其次地方政府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要做好内部工程建设,积累起雄厚的建设资本,为智慧城市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再次就是从智慧城市建设责任分工到每一项工程实施都要思路科学、落实细致,防止因为表面化的建设为城市带来背离规划目标的灾难。
3.加大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智慧城市应依托信息技术的创新,促进技术创新与智慧城市建设有效对接,从而形成对智慧城市发展强有力的驱动力。一是要优化技术创新环境。要进一步完善研发、试验、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着力完善协同创新机制,优化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创新硬环境;要引导和鼓励全社会更加积极主动地依靠科技进步投身技术创新创业实践,不断优化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创新软环境。二是要加快智慧技术发展,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不断改变我国技术对外依存度高的问题;三是要完善人才吸纳利用制度,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要针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智慧技术的专业性人才。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