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范文第1篇

邮票是具有特殊属性的商品,是特殊商品。

什么是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什么是商品的价格——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表现形式。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具有两重属性。邮票是具有使用价值与收藏价值的统一体,因此,邮票的价格必需围绕邮票的价值而上下波动。价值规律是通过价格围绕价值波动表现出来的。

(来源:文章屋网 )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范文第2篇

昨天到县城参加“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会议”,在“文物知识培训”环节中,那位讲课的赖老师说到了文物的价格与价值的关系话题,令我触类旁通地想到了无时无刻都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有关价格与价值的思考。

先说去年过年前后的事情吧,在我记忆中最深刻的就是蜡烛的价格问题,因为冰灾压塌了输电线路,导致大面积长时间停电,原先0.2元一根的蜡烛张到了4元,上涨率是200%,创造了物价上涨率的“之最”。很显然,当时的蜡烛价格跟价值是不相符的。从经济学的理论来讲,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它是与商品经济紧密联系的一个经济范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这种劳动是以量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的价值不能自我表现,一个商品的价值必须由另一个商品来表现,并且只能在同另外一个商品相交换时才能实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决定价格。价格表现价值在不同社会形态里情况是不一样的。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价值规律自发地起调节作用,价格更多地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价格受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外,还要受国家自觉运用价值规律进行宏观调控的约束。想到这,我心里似乎明白了一支原价格2角的蜡烛为什么会买到4元了:就因为此次冰雪灾害是五十年不遇的,没有“惶过神来”的国家有关部门对蜡烛价格进行“约束”的措施还没有到位,“机会”促使蜡烛的产销者们发足了一次昧心的冰灾财。虽然我也听说有的奸商因把蜡烛卖到8元一根的时候受到了查处,我那近乎麻木的心也并没有表示要拍手称快的样子。

其实,在我们这个泱泱大国里,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今天,价格与价值“倒挂”的现象比比皆是:研究制造原子弹的不如街头卖茶叶蛋的、捻须捋发创作歌曲的不如登台演唱的歌星、养猪的不如杀猪的、盖房的不如炒房的……等等,不胜枚举。这就又迫使我去思索价格运动的规律来,原来价格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表现价值,实现价值并围绕价值而变动的,也就是价格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表现自己、实现自己并围绕价值而变动。价值运动规律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规律。依照价值规律运动的要求,商品必须以价值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来进行……对对对,商品必须以价值为基础哦。然而,现实社会中,完全不以价值为基础的不和谐价格现象也许就是我国经济社会种种矛盾中的一种罢了,凡夫俗子们是没有能力解决的哦。

在我的身边,价格与价值背道而弛的现象也是很厉害的,比如刚从学校分配来的年轻干部做起工作来远远不及那些拿“乡聘干部”工资的本地干部,但他们的月薪却高的多;乡镇机关“累的累死、闲的闲死”,而福利将金却是一碗水端平、一些“能者多劳”的老黄牛做的越多越得不到相应的报酬……所以说,我对十几年前孙悦演唱的那首《祝你平安》的歌曲是极为喜欢的,这首歌曲这样唱到:“你的所得还那样少吗你的付出还那样多吗\生活的路总有一些不平事请你不必太在意\洒脱一些过得好祝你平安喔祝你平安\让那快乐围绕在你身边祝你平安喔祝你平安\你永远都幸福是我最大的心愿……”夜深人静的时候静静的品位这首歌,我的心就会豁然开朗:“所得的少而付出的多”又有什么呢?洒脱一些才能过的好啊!嘿嘿,价格与价值之间的那种“理还乱”的关系就不扯自明了。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范文第3篇

难点。

关键词:教材资源;思想政治课堂;情境;重难点

进入新课改之后,《经济生活》教材的内容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改变,有大量的资料呈现。但很多教师在上课时更愿意用自己找的材料,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笔者听过很多这样的课,往往在喧哗热闹的课堂背后,隐藏着许多值得推敲与深思的“问题”。例如,选材是否合适,材料呈现方式如何取舍,提问方式是否恰当,与知识点的联结是否契合等等,当然还包括由于材料呈现之后可能带给学生的负面作用。而教材中的许多材料都是经过众多专家精挑细选、反复推敲后才最后定夺的。从这个角度讲,如果可以巧妙利用课文原有的材料与表述,那么既可以省时省力,又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利用情境,整合知识

在《货币的基本职能》这一目题中,有这样一段材料:

在“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阶段的变化既重要又困难,“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

为什么说这个跳跃不成功,摔坏的一定是商品所有者?

问题:为什么“摔坏”的是商品所有者?摔坏是什么意思?那么商品所有者如何让自己不摔坏?

这个案例中对“摔坏”做了抽象的理解。而商品所有者被“摔坏”的意思学生也通过“商品―货币”这一过程的想象能很好地理解,即商品被大量积压,商品所有者的资金链可能发生断裂而导致可能破产的境地。至此,摔坏也得到了很好的解释。

接下来的问题是最关键的,商品所有者如何才能使自己不被

摔坏?这里就涉及“商品―货币”过程的顺利完成,即把商品顺利地卖出去。而作为商品所有者要做到这点,就必须生产适销对路的商

品,在这里就可以把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即使用价值和价值整合

进来。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但作为商品的所有者和消费者都不可能同时拥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作为商品所有者想要完成“商品―货币”这惊人的一跃,顺利地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必须把商品的质量(使用价值)提高上去,这样才能满足消费者对于使用价值的需求,让其心甘情愿地付出与商品价值相应的钱,而商品所有者也可以顺利地进入下一个环节。

二、设置情境,突破难点

在《价值决定价格》这一目题中,“专家点评”中提到:

商品是劳动产品,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形成的,因而它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衡量的。

换句话说,衡量商品的价值量的天然尺度是劳动时间。劳动时间越长,生产出来的东西就越贵。此时设计一个情境,比如生产一双鞋子,甲乙丙三个人分别用2、4、6个小时来生产一双一样的鞋

子,那么哪双最贵?按照“劳动时间越长的东西越贵”这句话,最贵的鞋子应该是丙生产的,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三双鞋子应该是一样贵的。

问题:应该如何来界定劳动时间?

这个案例中很简单地呈现了现实生活和思想感觉相矛盾的地方,在这个矛盾口,学生可以找到突破口,即社会平均劳动时间才是真正的“劳动时间”即价值量,而某一个生产者的劳动时间属于个别劳动时间,接下来理解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也显得顺理成章。通过这样一个很简单的情境,学生很轻松直观地掌握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这一难点。

三、“质疑”教材,掌握重点

在《价值决定价格》这一目题的最后,教材是这样表述的: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

容。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问题:照理说,形式是内容的表现。在这个表述中,为什么两者恰恰是“矛盾”的?如何理解等价交换?

按照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价格与价值相等才是等价交换,但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却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在教材所呈现的图表中,只有9个点是完全相等的,用数学的逻辑来说,一条线上有无数个点,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恰恰与基本内容相“矛盾”。

此时,适时引入等价交换的表述:

从单个交换过程来看,价格时涨时落,但从较长一段时间来看,商品的价格总的来说仍然与价值相符。

等价交换不是指每一次交换都必须等价,还包括“较长一段时间内”的交换。因为受到供求关系因素的影响,价格经常会出现波动,但从长远来看,价格与价值仍然相符。这样学生就能够很好地理解为什么大多数情况下,价格与价值是不相符的。通过此次质疑,学生再一次复习了前面学习的内容: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并且深刻理解“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恰恰就很好地表现了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形式与内容是相一致的。

在对教材进行反思整合的过程中,我深切地体会到:如果能够把教材中的情境、表达运用恰当、巧妙,就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的活跃性。青年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虽然还是基于教材的内容,但是不一样的教法,学生的感受也会完全不同。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变化,学生会觉得原来枯燥无味的思想政治课堂一下子变得生动有趣起来,学习的积极性也大为提高,当然教师教学能力也会在这个过程中逐步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学环节 逻辑 思维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71-01

教学环节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构成,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依托和凭借。在课堂教学不断追求简约和高效的今天,如何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确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在复习了“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后,对这一问题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体会,在这里与各位同仁进行交流。

一、教学环节简述。

环节一 ——“试试看”:描述当年赵桂艳投身养鸡售蛋行列时可能的市场形势以及她能进行薄利多销的原因。设计意图:在交流合作中,利用价值规律对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进行判断和说明。

环节二 ——“说说看”:赵桂艳是怎样利用价值规律生产“本草蛋”获得很好的市场效益。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参与课堂,结合事例,认识利用价值规律的做法及重要性。

环节三 ——“想想看”:赵桂艳的事迹给我们的启示?你身边利用价值规律的事例。设计意图:整体把握,形成认识,达成教育意义。

二、教学环节的设计要注重从整体立意,体现逻辑的美。

教材由于篇幅的限制,往往以精炼、浓缩的编排方式呈现丰富的教学内容,教师作为教材的开发者,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背景,通过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将静态、结果性的内容,设计成丰富、生动、过程化的教学环节。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环节设计时,需要站得更高一点,既要让教学环节有助于对具体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还要能够跳出某个教学环节、某个知识点的范围,从教材整体甚至课程的高度来设计教学环节,着眼于整体,对各个环节在符合逻辑的基础上,进行巧妙设计和安排。

在第一个环节的认知铺垫基础上,用赵桂艳的事迹对第二、第三和第四个教学环节进行贯穿相接,不仅可以形成一个整体性的教学材料,同时,各个环节的设计意图符合知识的全面把握、理解判断、调动应用和感悟内化的认识秩序。四个教学环节虽有不同的设计目的和要求,但在实现整体教学目标方面又有着内在的联系,是和谐统一的。通过这些环节把学生活动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使教学内容得以不断推进和延伸,不仅拓展和深化了教学主题,更显示了教学环节的逻辑力量。

三、教学环节的设计要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展现出思维的美。

教学环节是教学过程实施的载体,是为了服务和强化教学主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教学环节还应该是锻炼学生思维的载体,它要有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扩张,要有利于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环节二“试试看”中,学生要想描述出当年赵桂艳投身养鸡售蛋行列时可能的市场形势,就要全面理解价格与供求的变化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赵桂艳投资养鸡的这一行为,来推测出当时的市场形势:可能是鸡和蛋的价格很高,鸡和蛋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还有学生想到了国家有可能出台了扶持养殖业发展的有利政策等。

要说明赵桂艳能实行薄利多销的原因,就要全面理解价值规律的内容,知识鸡蛋的价值量由生产鸡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赵桂艳由于个别劳动生产率高,生产鸡蛋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单位时间内创造出了更多的价值,所以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能够降价销售,进行薄利多销。

笔者通过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在课堂操作中引导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帮助学生深入、全面地把握了价值规律的内容,它不仅丰富了教学过程,更活跃了课堂气氛和学生的思维。

四、教学环节的设计要立足学生能力的发展,追求知识的应用美。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不是为了让学生记住几个道理,而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能更好地认识社会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学环节的设计要力求为学生的能力发展服务,让它成为学生获取和应用知识的重要途径。

教学环节三的设计就是在学生在掌握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对相关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说明,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应用能力的。在课堂操作中,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从市场供求关系、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商品质量及其交换等角度对赵桂艳的事例进行了说明,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课堂的教学实践证明,这个环节对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起着积极作用,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分析、判断、解决问题能力发展和提升。

五、教学环节的设计要充分挖掘情景材料,追求教育的美。

教学环节的创设中,不仅要关注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需求,特别是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寓教育于知识之中的要求更高。教学环节的设置相当程度上都是借助一定的情景材料来实施的,教学环节应该是既有“情”又有“景”的。“景”是载体,“情”才是活动的归宿。情景交融,才能实现教育有痕,润物无声。

对越桂艳的事迹,学生虽有很多想法,但对以下几点学生是没有异议的:赵桂艳的成功来之不易,是她不怕困难,勇于创新的结果;她能成功是她利用价值规律,按价值规律办事的结果;我们要学习她致富不忘乡亲,带动众多人走上致富路的高尚情怀。这就是“想想看”环节教育的落脚点,也是要引导学生认识和形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第四个环节中要学生说说身边利用价值规律的事例并不难,课堂中,学生举了很多如“水果集中上市再去买很便宜”、“冬买夏衣很合算”等生活中的实例。它的设计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明白价值规律其实并不神秘,就在我们身边,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经济生活,自觉遵循价值规律的意识。

总之,设计出高效的教学环节让教学目标以最优化的方式达成,这应是我们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它不仅体现了教师自身的专业修炼,更体现的是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希望在我们的课堂中,教学环节就如一个个支架,不仅支撑学生向上发展攀升,还能尽现设计之美,支撑出魅力动人的课堂。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范文第5篇

一、正确认识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方法与适用条件的区别问题

商品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有价值,所以分析商品实质上就是分析价值。无论简单商品经济社会还是发达商品经济社会,商品都是最简单、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的经济现象,只有从此入手,才能了解价值的内涵,才能进而说明货币、资本、剩余价值等比较复杂、比较具体的范畴。正如列宁所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先分析资产阶级社会(商品社会)里最简单、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碰到过亿万次的关系——商品交换。这一分析从这个最简单的现象中(从资产阶级社会的这个‘细胞’中)揭示出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或一切矛盾的胚芽)往后的叙述向我们表明这些矛盾和这个社会的发展,在这个社会的各个部分总和中的、从这个社会的开始到终结的发展(既是生长又是运动)。”(注:列宁选集第二卷第712-713页。)“这是研究任何事物发展过程所必须应用的方法”。(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22页。)然而有的学者却以此为依据提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是:原始的纯粹的实物交换,没有货币居间,更没有资本的余地,除劳动外的要素都是无偿的;劳动是简单劳动而不是复杂劳动。在超越了这些条件后,劳动价值论的有效性至少是值得怀疑的。”显然他是把研究劳动价值理论所遵循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认定为劳动价值理论的适用条件,从而混淆了价值产生和发展的条件与价值研究方法这样两个命题。

价值是商品经济的范畴,有了商品交换就产生了价值的问题,也就是说价值的产生和发展是与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相联系的,那么作为价值问题的研究也就会自然遵循这一原则。对此恩格斯曾指出,“不仅是纯粹的逻辑过程,而且是历史过程和对这个过程加以说明的思想反映,是对这个过程的内部联系的逻辑研究”。(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1013页。)所以《资本论》第一章所分析的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的商品,并不是“在两个原始公社之间的原始物物交换中刚在艰难地发展着的商品”(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23页。),而是“充分发达了的商品”(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23页。),诚然马克思在研究价值形式发展是从原始公社时的物物交换开始的,但这是基于研究方法的要求,即逻辑的展开要求与历史的发展相一致,可是这并不意味劳动价值理论仅仅只适用于研究的起点,恰恰相反,劳动价值理论正是遵循逻辑的展开与历史的发展相一致的基础上,揭示了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进而深刻地揭示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总之,劳动价值理论对价值问题的研究是遵循唯物辨证法的基本要求即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逻辑的展开和历史的发展相一致的要求。而劳动价值理论所揭示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基本规律,只要是处于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价值理论所包含的基本规律就会发生作用。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尚处于初级阶段,商品经济在相当多的地方还很不发达,只有自觉运用价值规律,才能促使生产力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并由此带动生产关系向前发展。如果简单的以所谓的现实已经超越了劳动价值理论的适用条件为由而断章取义地曲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并且认为劳动价值理论过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有害的。对于部分学者所提出的劳动价值理论只适用“有条件性”论断,应该说是一个重大误解。

二、正确认识价值的决定和源泉问题

在价值的决定问题上,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出:“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内容,而这个内容最初同这种形式无关。我们从小麦的滋味中尝不出种植小麦的人是俄国的农奴,法国的小农,还是英国的资本家。使用价值虽然是社会需要的对象,因而处在社会联系之中,但是并不反映任何社会生产关系。”(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16页。)可见,作为交换价值物质承担者的使用价值,它是有别于商品学研究的使用价值。之所以要研究使用价值是因为它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即政治经济学只是研究产品成为商品的条件下,作为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的使用价值。那么,在交换过程中两种使用价值交换的依据是什么呢?真的如有些学者所讲的是由生产出来的商品的使用价值或者是由所有参与生产使用价值的要素作为依据的吗?对此,马克思明确指出,商品的交换价值与商品本身有多大的使用价值,是不同的两回事。因为:“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49页。)。它体现两种异质的使用价值背后存在着可以通约的东西,而这种可以通约的东西,绝不能由使用价值来决定。即“这种共同的东西不可能是商品的几何的、物理的、化学的或其他的天然属性”(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50页。)。事实上,交换的前提的确是该种商品具有使用价值,这毫无疑问。但前提并不等于依据,交换所依据的东西是抽去了各种具体形式的人类一般劳动。但有学者认为既然是各种要素都参与了价值的创造,但为什么单单只抽象出一个人类一般劳动呢?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理解的枢纽就是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即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是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统一,异质的具体劳动是形成使用价值的要素,同质的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其实所谓的异质指的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在质上是不同的;所谓同质指的是形成价值的劳动,在每个商品上是同质的,只是在量上大小不同。那么很自然,交换价值的依据只能是人类劳动一般,只有以此为依据,两种不同的使用价值才具有量的可比性。如果将各种要素也参与到交换价值的比较中,交换势必会陷入究竟是什么样的劳动和劳动过程是怎么样的循环陷阱中。

而且,马克思指出,“处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但本身并不是价值。它在凝固的状态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形成价值。这就是说,要把人类抽象劳动,凝结在一定的物体里面,即一定的对象里,它才形成价值。”(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65页。)由此可见,马克思从来也没有如有些学者所认为的“脱离使用价值抽象地谈论价值”,而是将使用价值和价值统一起来谈论价值的。其实仅仅认识到交换价值的依据是人类劳动一般还不够,因为还并没有认识到价值最本质的内容,马克思是把价值创造的劳动当作社会劳动来看待,把价值当作社会关系来看待,商品和商品相交换,其实质是体现人与人的劳动交换关系,不过在商品社会里,人们交换劳动是通过商品为媒介来表现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一定的社会关系。所以无论从交换价值的依据来看,还是从使用价值的属性与价值的属性是无法替代性上来看,商品的二重性都是存在的,是不能划一的。所以有的学者提出的“交换价值只不过是使用价值的一种延伸和另一种广义的使用价值而已,商品的二重性实质上还是一重性”的认识是极其片面的。

在价值的源泉问题上,特别强调的是价值的源泉和财富的源泉是两个概念。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生产价值必须以生产出使用价值为前提,生产使用价值的条件同样也是生产价值的条件,但绝不能混淆生产价值的条件和价值形成的源泉,也不能混淆价值形成的源泉和财富形成的源泉。生产价值的条件和生产使用价值的条件是同一的,但二者的源泉则是不同的,前者的源泉是人类抽象劳动,后者的源泉是劳动和生产资料。这是因为价值所代表的是人类劳动的交换关系,而财富的生产是体现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二者蕴涵着不同的内涵,故不能简单划一。此外,更加令人担心的是有学者提出,“各种生产要素都有可能充当交换价值的源泉”的论断,其实不过是马克思对此早已进行过严厉批判的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对此马克思指出,资本、土地和劳动这三者“属于完全不同的领域,彼此之间毫无共同之处”(注:《资本论》第三卷第七篇第920页。),就象公证人的手续费、甜菜和音乐这三者之间毫无共同之处一样。其错误之处在于,把各种收入的源泉之间能联系起来的社会生产关系抛掉以后,又把它们还原为互不相关的各种收入的直接源泉,而且上述三种收入,只是一种分配关系,而并非收入的实体本身,至于收入的实体本身是什么?收入本身是无法回答的,因为收入不是与实体本身,要分配,必须以所分配的实体已经存在为前提,那么收入的实体是什么?就是物化的社会劳动。物化的社会劳动由于存在不同的所有权可以转化为不同所有者的收入,但不能把不同的收入转化为实体本身。

三、正确认识价值和价格的关系问题

首先,在价值和价格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作了详细地阐述,他指出,价值决定价格,而“价格是物化在商品内的劳动的货币名称”即价格只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因为商品是客观存在的,看得见、摸的着,价值虽也是客观存在的,但却和商品不同,看不见、摸不着,价值要表现出来,只有通过和货币发生交换关系。故商品所有者要想把该商品的价值表现出来,“必须把自己的舌头塞进它们的脑袋里”,也就是说内在的价值只有通过外在的价格才能得以表现,价格只是价值的表现形式而已。

其次,马克思肯定了价格与价值在量和质上存在背离的问题,马克思指出,“虽然价格作为商品价值量的指数,是商品同货币的交换比例的指数,但不能由此反过来说,商品同货币的交换比例的指数必然是商品价值量的指标。”(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120页。)这就是说,虽然商品的价值量必须通过价格才能表现出来,但并不意味着价格一定要和商品的价值量完全一致。对于价格和价值量的背离情况,马克思指出,货币和商品的比例关系,既受价值量的决定,又受其它诸如供求等因素的影响。此时的价格“既可以表现商品的价值量,也可以表现比它大或小的量”,而“商品就是按这种较大或较小的量来让渡的”。所以只要价值量转化为价格,受供求等因素的影响,商品和货币在市场上进行交换,价格与价值的背离也就是必然的。而这种价格与价值的不一致正是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此外,马克思还指出,价格和价值在质上的矛盾也是存在的,即“没有价值的东西在形式上可以具有价格。”可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在阐述了商品价值决定价格的基础上,并不否定价格本身有脱离价值的现象,而认为这恰恰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

再次,马克思同时也指出“价格是由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和影响的现象”的论断还有着致命的错误,它根本无法回答当供求一致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是由什么来决定的这一问题。因为在资本主义经济尚未出现以前的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就已经起支配作用。如果把供求作为决定价格的源泉,那么在供求一致的情况下,一辆汽车和自行车为什么是有不同的价位?显然是无法回答。

对于价值分析和价格分析的层次问题,恩格斯在编辑《资本论》第三卷时,为了对付庸俗经济学家对马克思劳动价值价值理论的攻击,运用大量的经济史料,详细论证了价值的产生和发展直至转化为生产价格的历史过程,论证了价值规律转化为生产价格规律的历史过程。恩格斯指出,在初期的简单商品交换中,价格是以价值为中心,并且是围绕价值来变动的,特别是简单商品生产越充分,则较长期内的平均价格越是与价值一致;伴随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一切落后的生产方式最终被资本征服了,工业取得了应有的支配地位,清除了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转移的障碍,使工业利润和商业利润平均化为一般利润率,这样对整个交换来说,就完成了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移,这是一个历史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过程。生产价格规律恰恰是价值规律在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的转化形式,尽管现象会偏离本质,但终究替代不了本质。可见价值分析是高于价格分析的深层次的实质性东西,无论价格怎么样地复杂,如何偏离价值的轨道,其背后的决定力量都是价值,价值分析的独立化不仅是有道理的,而且是必要的,即严格区分价格决定和价格实现的不同。前者是一个根本原则问题,后者是现象问题,二者绝不能混淆。

四、正确认识劳动价值理论在现阶段的指导意义的问题

首先,劳动价值理论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价值规律理论的揭示。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以及竞争规律是商品经济条件下,刺激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只要人与人的关系还表现为利益关系,只要社会不能直接地调节这种利益关系,商品生产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最适宜的形式,商品生产过程中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运动,必然会促使每个商品生产者设法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普及全社会,使生产力向前发展。市场化改革二十年的成就证明只要我们尊重价值规律,我们的事业就能向前发展;相反,如果忽视价值规律的作用,我们就必然走弯路。在这方面我们是有教训的,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脱胎于半殖民和半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我们不仅要完成工业化,而且还要完成现代化目标,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但是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实践上把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统统视为异端,简单地认为我们可以不经历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就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目标,这种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做法,结果证明只能是经济的“穷过渡”。

再看当今的时代特征是经济的全球化,其实质就是市场的全球化即资金、人才和生产要素的全球范围的自由流动和最优配置,也就是价值规律将在全球范围内发生作用,为各个国家在世界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和开拓市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能否有效地融入世界经济,使本国经济结构在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体系中占据尽可能的有利地位,成了促进各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在这种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想独立于全球化市场经济之外,不遵循价值规律的原则都是不可能的。

最后,看一个理论能否经的起历史的检验,关键是要看这个理论本身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封闭的理论必然被历史所抛弃,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事实上,我们对劳动价值理论和价值规律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并不断运用于实践的过程。从计划和市场的排斥论到消极结合论到积极结合理论再到十五大所确立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过程是我们丰富和发展价值规律理论并自觉地运用于实践的过程。价值规律伴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农村,由于实行了,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在城市,由于建立起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焕发出了生机。纵观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成绩斐然,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和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极大地提高,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加强。这一切恰恰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闪耀出的灿烂光芒。那种认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经不起历史的检验的说法,才是真正地经不起历史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