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孟母断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它说明环境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是很大的。这正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与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内因与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其中,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充分发挥内因在事物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同时,要创造和利用有利于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促进事物的发展。
在“孟母三迁”的故事中,孟母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多次搬家只是为了能给孟子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由此,有人就很草率地从这个故事中得出了“环境决定论”,甚至连孔子也认为孟子的成功是孟母教化的结果,这就难怪在今天会演绎出众多的现代版“孟母”,掀起了一股“择校热”。有很大一部分家长认为,只要孩子进到了好的学校,将来就一定会有出息。因此,他们有的为了孩子能上一所心仪的学校,不惜花巨资买“学区房”;有的为了迁就孩子,逃避国内高考,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倾其所有把孩子送到国外就读,结果培养了一个“洋垃圾”回来,这不能不说是现代“孟母”们的悲哀。
其实,不管是环境变化也好,还是孟母教化的结果也罢,这些因素对于孟子来说都是外因,是外部条件,孟子之所以最后学有所成,除了这些有利的外部环境以外,最根本的还是孟子本身的聪慧、勤奋和坚持不懈。
今天,我们好多家长只是看到了“孟母三迁”中的环境变化因素,他们就没有看到还有一个“孟母断织”的典故。在《三字经》中是这样描述的:“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是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不断追求和反思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你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外因的作用要通过内因才能发挥出来的,孟母的教诲最终转变为孟子的价值观,进而成为孟子实现自己目标的动力。如果没有孟子自身的勤奋进取,孟母纵然再精于家庭教育的实施,恐怕孟子最终也难成大器。其实,孟母的这种启蒙教育在今天看来也不是尽善尽美的,她的这种价值观也许正是孟子后来所说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这种片面理论的来源吧。
人生没有回头路,这就要求我们做到无悔而逼迫就是使人生无悔的良药。
逼迫使人生变得美丽。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而他取得如此成就恐怕一半要归功于孟母的逼迫。话说“孟母三迁”后,终于给孟子选了一个好的邻边环境,孟子呢也乖乖走进了学堂。但不多久,学堂的新鲜劲消失了,孟子也步入了逃课打架闹事的行列。孟母知道后并没有说什么,只是用剪刀把织好的白绫剪断。她告诉孟子,半途而废就像这断了的白布终了一事无成。这就是断杼教子的故事。在孟母的逼迫下,孟子踏上了文学的方舟,点燃了人生的灯塔,使原本碌碌无为的“航行”,欣然转航,给人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逼迫使人生走向成功。
人生许多无法做到的事,逼迫往往使之做到。司马迁,一个集屈辱与荣耀于一身的天之骄子。虽然在未获得耻辱之前他已经开始了《史记》的创作,但是宫刑的耻辱却使他的创作登峰造极。宫刑后的他,没有了回头路,《史记》是他唯一的支柱。或许宫刑给他的人生蒙上了阴影,但宫刑的耻辱却逼迫着他不得不走向成功。古人流芳百世有三种方法:立行,立德,立言。受了宫刑,前两种早已与他失之交臂,唯有立言才能使他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足迹。他无路可选,只有立言。这种逼迫,使他走向了成功。
逼迫使人生登峰造极。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凄冷愁美人——李清照。“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这首《浣溪沙》是她前半生快乐的写照。尽管词句优美多情,却也只赢得了“李家有女初长成,笔走龙蛇起雷声。”的美誉。再看她的代表作《声声慢》,十四字重叠,把她描绘成了愁的化身。历史长河三千年,她依然独放光彩。后半生的三大苦难造就了她的《声声慢》,同时也造就了愁仙子。使之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光彩夺目。苦难逼迫了她传奇的一生。
这段时间,我每天晚上写完作业后就喜欢看《三字经》,还大声地背出来。妈妈觉得很奇怪,问我怎么突然喜欢看这本书呢?她说自己也只会背前面的部分,还想跟我一起往下背呢。
其实妈妈不知道,是因为在学校里,我经常听到好多同学都会背《三字经》,而我却只会开头那几句,心里不服输。所以这个寒假我就想好好学习一下,争取赶上同学们。
我原本以为单纯地背《三字经》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没想到才看了前几页,我就爱不释手了。因为这里面讲的全是古代的小故事,并且都是三字一句,两字一韵,读起来琅琅上口。有的句子能从字面上理解含义,有的句子意思就很深奥了,好在每一页都有拼音和注释,可以让我轻松快乐地学习。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这是说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在冬天先帮父母把被子暖热了再让他们睡觉。我觉得我们都应该向黄香学习,体谅父母的辛苦,有时间就要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在家听父母的话,孝敬父母。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的是孟母三迁和孟子逃学后他妈妈剪断织好的布来教育他的故事。我明白了学习不仅要有好的方法,而且要有好的环境,特别是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我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困难不会退缩,要勇敢面对不放弃……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告诉我们,一块玉石,如果不去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具。人也是一样的,如果不认真学习,就无法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即使这个人再聪明,如果不用在正当的地方,不刻苦不努力,长大后也会一事无成的。
现在的孩子对《孟母三迁》的故事有什么新的领悟呢?在苏教版《品德与社会》课本三年级下册《快乐的邻里生活》安排了这个故事的欣赏,并在结尾设了一个讨论题:
你赞同孟子妈妈的做法吗?赞同,因为孟子妈妈搬家是为了孟子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 不赞同,因为搬家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新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鉴于此,教者在教学到这一环节时,就故意设计了一个小辩论。首先让支持不同观点的同学分成两组。刚开始分组的时候,多数的孩子不假思索地加入了正方,在他们想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当然是对的,要支持。只有少部分同学选择了反方,似乎还对自己没有信心,因为在此之前,也许所有的同学甚至老师也都没有怀疑过这个事情的合理性。于是一场力量悬殊的舌战开始了。
毕竟是小学生,所以不能严格按照一辩二辩的程序进行了,只是让孩子们畅所欲言,自由辩论。
正方:在学校附近当然好了,这样才能好好学习。
反方:难道不住学校附近就学习不好了吗?
正方:孟子住在屠夫家旁边,经常拿刀乱砍,既破坏了家中的东西,又可能有危险,这多不好啊。
反方:他切菜有什么不好,也许将来还能成为厨师呢,听爸爸说,现在厨师工资可高呢。再说了,住市场边买菜多方便啊。
正方:孟子住坟地旁边不好,经常学人大哭,以后会养成爱哭的毛病。
反方:爱哭不好,那他可以不学人哭啊。
正方:但是他还是个很小的孩子呢。
反方:那孟子妈妈不能教育他吗?搬家就行了吗?难道大家都住到学校旁边,坟地附近、市场附近都不要住人吗?
正方:反正住学校附近好,我家在城里买了一套房子。妈妈说下学期就到那里的实验小学念书了。这不说明住学校附近好吗?
反方:你住学校近,进好学校就能学习好吗?不一定吧。那小沈阳以前还是唱戏的,现在不照样成大明星嘛。
正方:我爸爸说,现在我们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才能有出息。
反方:那学习不好就没有出息吗?
……
听听现在的孩子们,联想多丰富,语言多犀利。其中不乏一些在成人看来都很复杂的问题,比如学区房,成才的标准等。
经过激烈的辩论,同学们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一方面了解“环境对人的成长和生活有重要的影响”的道理,另一方面也养成了不能逃避问题,要有自主改善环境的意识。还训练了逻辑思维、语言表达能力,真正达成了三维教学目标。
这场辩论最大的收获并非是这一论题的结果,而是引起我对教学过程的探索与思考。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活动性是其突出的特点。多种形式的活动会令教学过程更灵活有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历程中,我总结到一些有效的活动形式,在此简述一二。
一、 开展小调查
通过调查访问让学生能够在生活实践中以道德情感体验为动力,逐步形成道德行为习惯。如《塑料与我们的生活》,请学生调查了解生活中的塑料制品,从而明白现在的生活和塑料密不可分,再调查家里、学校里有哪些白色垃圾,学生发现环境污染特别严重:村民都把垃圾倒在垃圾桶外、河沿上;河水中不时可看到塑料袋、泡沫浮子、污柴油等,河水呈暗黑色,散发着臭味,使学生对生活污染的严重性有了深刻的了解,继而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 情景模拟,角色扮演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他们很喜爱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经常借助各种媒体创设或模拟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使他们身临其境,产生换位体验感。如在教《想想他们的难处》中,让孩子蒙上双眼从门口走上座位,或者用一只手系红领巾,拄拐走路等活动体验残疾人的生活,通过表演让学生感受到残疾人一切日常生活都难。在情境中体验生活,在体验中感受生活。
三、 交流讨论
这是《品德与社会》课最常用的活动类型。它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在锻炼交际能力的同时又培养了自身的表达能力及相互合作能力。引导学生将课前搜集的信息材料,通过文字、图片、多媒体等在课内广泛交流,以增强教学的可信度。如教学《让学校更美》一课,学生将课前调查到校园内不文明现象在课上一一交流,说明爱护学校公共设施的重要性。接着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然后再进行充分交流。仍以前课为例,针对“如何防止校园内不文明现象”这一问题,教师要求学生小组讨论,提出“金点子”。学生集思广益,在交流中提出了“加强宣传”、“注重监督”、“结合检查”等许多可行性的建议,从中增进了学生的学校责任意识。
四、 教学游戏
这是一种用于低中年级与学习内容配合、诱导他们从中悟出做人的道理的娱乐性的活动形式。如教《我不耍赖皮》,组织学生到操场上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让学生找到游戏中存在的问题:有的人排队不自觉;有的人手没抓前一位同学的衣服,队伍老断;有被抓到的同学唱歌时不唱……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做好游戏,再次做游戏,这次游戏完成特别好。教师小结:游戏要遵守规则,不仅游戏有规则,上课、做作业、买东西等事情都有规则,只有人人遵守规则,才能把事做好。
五、 操作实践
在平常生活中,我们都会得到教育,也只有经过教育才会懂得更多的道理。是教育,让我们成长得更好。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七年级教育的作文700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七年级教育的作文700字1微信中的一则小视频,唤起了我对国民素质的悲叹!国民素质的挽救又该如何开展?通过小视频中反映出的问题,不由让我们提出了质疑。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吧!
“哐!哐!”一名小孩在用石头砸着公园路灯下的柱子,原来红漆柱上亮丽的光泽,立马现出了斑斑伤痕,经人劝阻,一旁照看的大爷将孩子牵走,居然又引导到另一根柱子下砸,只是为了发出“叮当”的响声来取悦自己。这时,劝阻的年轻人大怒,一边拍摄一边指责,没想到那大爷语气十分嚣张:“你去找物业或警察啊!我想怎么着就怎么着!”年轻人最终无奈地含怒而去……
的确,这个现象无关法律,只涉道德,但国民素质无小事,大爷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固然令人心寒,但那年轻人的劝阻方式也值得反省!视频中的他虽然充满正义感,但语气太冲,也太过大声,难免吸引路人注意,使其恼羞成怒,有点死皮赖脸地死扛。
那么,就让我进入角色,来演示一番,与那位年轻人“教育家”来探讨该如何有效地劝阻和教育。首先,我们还原一下场景……
“哐!哐!”一名小孩在用石头砸着公园路灯下的柱子,我会走过去笑着对小孩说:“小朋友,停下来吧,有好吃的!”由于自己是游客,手头必定有些当地特产,拿出来哄小孩,让他停止行动,这一行为必定引起身边大人的注意,这时候我可以用温和的语气劝说:“大爷,快让小孩别敲了,一则损害公物,二则那么大块的石头,万一划伤手怎么办,小孩还那么小,噪音也对耳朵不好。”“小孩子嘛,什么也不懂!”“大爷啊,你的心情我理解,小孩子很可爱,谁都喜欢,但不能宠着,长大后太任性可不好,会没朋友的。”这样就成功地把话题转到了教育上,即使是再不明事理的人也会让小孩停止了破坏行动。
所以,人在与人正常交流时反而是放松的,如果像年轻人一样对其他人也许有效,但对一些上了年纪的脾气不好的人也许反而不通,适得其反,对于这类人劝阻的方式就要有所不同,顺着他的喜好,比如他疼爱自己的孩子,一起关心他孩子的成长!
毋庸置疑,国民的素质有待提高,但换句话来说,教育还不过关!生活当中,这样的事还少吗?我们要用平和与宽容的心对待他人,用平等的交流来代替无用的说教,也只有平等地对待一个人,才能得到相应的尊重!你说对吗?年轻的“教育家”!
七年级教育的作文700字2又到暮春,沂水泛波,舞雩台春风和煦,只不见当年的冠者和童子。沂水边的欢声笑语已中断了千年,不知何时才能续上。
看着那一张张毫无生气的脸,我感到一阵悲哀:学生的个性在当今的教育理念下受到压抑,许多学生不得不抛弃自己的爱好,投身于无边无际的题海书山之中,素质教育离我们越来越远。突然开始怀念起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那位用行动践行素质教育的老者,那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那是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教育。
全面发展是为了使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但许多人对此理解却存在着误区。全面发展不是不联系实际盲目地要求学生学会各种技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有些事情确实是我们不擅长的,盲目地在这些短处上下功夫,倒不如扬长避短,发展特长,那样也许效果会更好。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自身素质与生存能力为出发点的,因此,素质教育也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并非一句简单的“全面发展”能概括的。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根本的,因此,必须尊重学生,学生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兴趣。生存的本领不止一种,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因材施教,而不是“一刀切”,让所有的人都学同一种本领,有时可能会得不偿失。
正如故事中的小白兔,动物管理局要求其学游泳,但游泳并不符合小白兔自身的特点,如果强制小白兔学游泳,它不但学不会游泳,可能连短跑都不行了,照此下去,下次再遇到狼,大概还没跑到河边就被捉住了。动物管理局这种要求小动物全面发展的政策与我们现行的教育政策又何其相似啊!由于没有考虑到学生自身的特点,最终会适得其反。
摩挲着书架上早已落满灰尘的《论语》,想起了太多我们被迫抛弃的东西,篮球场上不再有矫健的身影,同学们的指尖也不再在琴键上跳动,还有我们曾书写青春与梦想的钢笔……
但愿故事中的情景不会再在我们当中出现,什么时候,教育能够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因材施教,让学生真正受益,那时候,我们的教育才算是成熟的。我相信,这一切总会重新回到我们身边。
翻开书,耳边仿佛又响起千年前的歌声,那位微笑的老者,穿越千年的云雾,向我们走来,把光明带给我们的教育。
七年级教育的作文700字3最近一段时间,北大学子吴谢宇弑母案闹得沸沸扬扬,它本该是向着成功的彼岸一步步走去,但他却转身,回头,走向了犯罪的不归路。
吴谢宇弑母案只是其中一件,而如今弑母案越来越多。而也有许多学生因不满老师管理而对老师大打出手,甚至发生了一起又一起弑师案。这也许这是学生的道德问题念。但还有一批又一批国家辛辛苦苦品样的人才奔向美国为美国做研究,留在中国的却在少数。为什么?因为教育,因为教育的失败!因为中国式家长逼迫让孩子做自己不喜欢的,因为在中国,梦想与现实,还是会选择现实。而美国支持他们的科研,有专门的办公室,可以投身自己喜爱的事业中,而中国,大多数父母只是逼迫你选择另一条人生,而这样的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呢?家长也为此给你报一个又一个补习班,不关你是否喜欢。只是为了你不在社会上淘汰。但是,他们忘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们却不支持你的兴趣。因为你的人生已经被他们计划好了,从你出生那一刻,就像一个牵线木偶。压抑了自己的个性,必须服从权威。也许这有些可怕,但现实就是如此,当然,只是大多数家长。
现在八股式作文越来越多,许多作文空淡无奇,写来写去都是那几件,乏味,空洞。为什么?因为老师就告诉你这样写,因为你没有创造力。教育的权威,不但扼杀了个性,而且扼杀了创造力。一位美国教授对中国教授说:”你们比我们聪明,你们的学业比我们优秀,你们的奥林匹克也是第一,你们也学习能力也是最强,但是,你们还是要买我们的东西。“不得不说,这样的教育真的很失败。
也有些家长,太过溺爱。
在中国,一个孩子跌倒,妈妈扶,爷爷奶奶哄,爸爸清理伤口,其实就破了点皮。仿佛一点挫折也不养孩子收,殊不知,挫折才是成长。一次在超市,以为孩子因为妈妈没有给他买心爱的玩具,对妈妈拳打脚踢,妈妈在一旁躲闪,爸爸要出出手教训孩子,却被妈妈拦住,可想而知,这个孩子平日在家中的地位。一次我回家,手里拿着拼图,一个孩子突然指着我的拼图说;”我想要。”他的母亲用祈求的目光看着我,孩子见我不给,竟大声哭了起来,还对我吼你到:“你为什么不给我。”我没理他,走了。这位家长也许没有让孩子明白:世界上有许多东西不是你想要就能得到的。
我劝家长和老师们醒醒吧,教育不是权威,不是扼杀个性,扼杀创造力,分数并不代表一切,不能太过于看重分数了,也不能过于溺爱,不要走向两边的极端,请给孩子自己的一片天空!
七年级教育的作文700字4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矩是一个人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的准则。中华民族素来以严谨的作风和得体的礼仪闻名于世界。而这,全都归功于良好的家风家训。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史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优良家风的典范。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被后世尊为“亚圣”的孟子,小时候很贪玩,孟母为了把他教育好,曾经搬过三次家。刚开始时,孟子的家在墓地附近,年幼的孟子经常看见送墓扫墓的情景,于是总学着跪拜、哭嚎。孟母认为这样对孟子的影响很不好,就把家搬到了闹市附近,可孟子又学起讨价还价来,孟母又把家搬到学校附近。从此,孟子每天看到的都是富有学识的读书人,听到的都是朗朗的读书声,便跟着读起书来。一次孟子逃学回家,孟母一气之下,把织布机上的梭子折断,说:“你学习就像织布一样,需要日积月累才能学成,而现在你逃学回来,就像这快织好的布一样,以前的功夫都白费了。”孟子听后如梦初醒,开始努力学习,终于成了有用之才。试问,若孟子没有这样一位深明大义的母亲,他还会有以后的成就吗?
无疑,孟子受到了最好的教育——家教。家是我们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我们学习人生基本准则的地方。家庭教会我们辨别好与坏,善与恶;教会我们面对成功与失败,平坦与崎岖;教会我们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怎样朝着梦想前进……
有人会问,难道家教一定是摆大道理吗?其实不然。回望我们的童年,长辈对我们的教育往往是从“一粒米、一根线”开始的。而这看似不起眼的“一粒米、一根线”,也许就是人生长跑的起点。或许我们早已听腻了长辈的唠叨,厌倦了父母的教导,但这生活中不经意间刮过的一阵阵“耳旁风”,就是我们的家教。这些似乎被我们轻视的“耳旁风”,其实早已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做一件事前,我们总会习惯性地思考这件事是对还是错,会不会对某个人有影响,会产生什么后果。这些或许连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改变,正是家教使我们受益之处。
一个人一生受到的最好的教育,就是他的家教。我们身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更应该自我勉励,秉行并传承良好的家风,为民族复兴夯实基础!
七年级教育的作文700字5在历史的长河中,教育家的身份值得人们敬重,他们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使他们的思想能够传承下去,教育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教育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教育这条漫长的路,一不小心我们就会犯错误,这个错误可能会击垮我们前面走的所有路,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扎实的基础,才能走的更远。就好比登山,登山者需要小心谨慎地走完每一个小路,稍有不慎就会落入万丈深渊。一步一个脚印对于登山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做好登山者登山前做的每一件事,比如锻炼出一身适合登山的体质,准备好登山所需的每一个物品,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希望登上顶峰,登上胜利得彼岸。所以,教育需要一步一个脚印。
教育需要一个好老师来引导我们。雅思贝尔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的本质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我们受教育的过程中,有一个好的老师去教导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好的老师能把我们引领到好的环境去学习,他所传授的知识也能带给我们启发。传闻孔子有3000多名弟子,他们受到了孔子儒家思想的启发。成为社会上的精英。孔子这样的大教育家将他的弟子带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弟子的成就自然也不会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