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年龄问题

年龄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年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年龄问题

年龄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刑事责任; 起始年龄; 降低

刑事责任年龄,是指刑法规定的主体为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达到刑法规定的刑事责任年龄,是刑法推定自然人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起码要求,因此也是任何自然人犯罪主体都必须具备的条件。[1]

应对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为负刑事责任,是决定主体的行为能够构成犯罪的必要条件。所以,刑事责任年龄既是主体承担刑事法律后果必须达到的“责任年龄”,也是决定行为人的行为能否构成犯罪的“犯罪年龄”。

一个人的年龄与一个人的刑事责任能力(即对犯罪行为的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之间具有内在的规律性联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年龄,一般就不可能具有对犯罪行为的辨认和控制能力。因此,只有达到法定的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刑法才要求其对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为负刑事责任。刑法明文规定主体应为自己行为负刑事责任的年龄,实际上是用法律规定的形式推定:没有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的人,一律不具有对犯罪行为的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尽管存在个别行为人的年龄和刑事责任能力不相称的情况,但是,不用这种办法就难以避免鉴定行为人刑事责任能力而在司法实践中引起混乱。

一、我国刑法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

我国现行刑法根据我们国家一贯的对少年儿童的危害行为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政策为指导,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状况、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以及各类犯罪的情况等实际出发,并适当借鉴别国的立法经验,考虑刑法的世界发展趋势,采用“四分制”,在《刑法》第十七条里对责任年龄作了较为集中的规定:1、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不满14周岁,是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对不满14周岁的人所实施的任何危害社会的行为,一概不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必要时可依法责令其家长或监护人加以管教,也可由政府收容教养。2、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是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达到这个年龄阶段的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辨别大是大非和控制自己重大行为的能力,法律要求他们对自己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负刑事责任。3、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法律推定已满16周岁的人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可以构成刑法中任何的犯罪,要求他们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一切危害行为承担刑事责任。4、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2]。

二、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必要性

以来一直到现在,我国刑法规定了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为14周岁。这种规定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是合理科学的。但是面对当今的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带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变迁,观念的更新,以及在社会进步的同时,一些不良的行为和思潮也随之介入。这些未成年人在心理和生理上的成长即刑事责任年龄规定的依据因此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经济建设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据专家初步测算,当代人的发育比20年前至少提前了2至3年。

(二)由于社会的激烈发展,大众传媒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使得现在的未成年人思想状态已超出其原有生理年龄,如果目前仍然局限于生理年龄来判断其刑事责任能力是不通的。

(三)后引起的青少年缺乏信仰一直延续到现在,整个社会处于一种信仰缺失的状态下。在这种情况下,继续以14周岁作为最低刑事责任年龄,显然是不合适的。

(四)不考虑适当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对受害人来说是不公平的。任何一部良法的规定都必须兼顾侵权行为人和受害者双方的利益,任何片面强调保护一方而忽视另一方利益的规定都是不公平的。目前我国未达到法定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未成年人“犯罪”的大案、要案、恶性案件屡有发生,这些“犯罪人”因其未满14 周岁,而未受到任何刑事处分,最多收容教养一、二年,这绝对不足以安抚受害人,尤其是相当一部分这类案件受害人民事赔偿还得不到实现。长此以往,人们可能会对法律失去信心。

三、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紧迫性

我国刑法将“已满14周岁”作为追究刑事责任和适用刑罚的起始点,即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了任何危害社会的行为,不管危害后果的严重程度,情节恶劣程度,都不认为是犯罪,排除了不满14周岁未成年人实施严重危害社会行为构成犯罪从而承担刑事责任的可能性。这是由于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生理、心理和智力的发育尚不够成熟,对自身行为的认识能力较差,法律才作出了这样的规定。但由于营养等多种原因,人的心理、生理和智力上的成熟程度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据测算,发育年龄比20年前至少提前了2至3年,致使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低龄化的倾向。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主要的还在于这些孩子都不到刑事责任年龄,刑法对其没有威慑力,导致对法律肆无忌惮。

刑法规定刑事责任年龄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这正是体现法律的公正的,但同时也给了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有些是因为未成年人自身犯罪以年龄小获取别人同情,而规避法律严惩;有些则是成年人包庇未成年人犯罪而逃避法律追究。无论哪种结果都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负面作用。如未成年人王某将盗窃物品放于谢某租赁的屋内,谢明知其系盗窃所得仍为代为保管,法院判决谢的行为不构成犯罪。理由是:在本案中,王某未满16周岁,其盗窃行为不构成犯罪,因此其所盗得的赃物也不是犯罪所得的赃物。根据《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明知是犯罪所得的赃物而予以窝藏 ……”的规定,从法律条文语义上理解,明知是犯罪所得的赃物而予以窝藏的行为能构成窝藏赃物罪,如果不是犯罪所得的赃物而予以窝藏的行为不能构成窝藏赃物罪,故谢的窝藏行为不构成犯罪。以上案例盗窃者和窝赃者双双逃避了法律的追究,其结果不仅达不到杜绝违法的目的,反而会提醒犯罪分子继续作案,因为他们知道最终的结果仍然是法律对他们束手无策,反而更有了作案的经验,这样恶性循环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像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不得不让人觉得现行刑法在刑事责任年龄方面的规定已经不太适合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各地频繁出现犯罪人员低龄化,且有些犯罪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但由于行为人不到刑事责任年龄,虽然有犯罪事实,却无法律追究,使犯罪分子逍遥法外。所以我们应该反思,在儿童普遍早熟的今天,14周岁和16周岁,还是一个合适的刑事责任年龄吗?对于一些惯偷、杀人、放火的青少年需要进行一些强有力的管教,以使他们不危害社会。同时,将他们及时改造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就需要尽快调整现行刑法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特别是应降低不负刑事责任年龄的界限。这一问题在一些发达国家早就引起重视。英美一些国家法律明文规定严惩少年罪犯。英国内政部正在研究一个方案,将问题少年的平均年龄由现在的13岁降低至8岁。美国针对少年犯罪的司法程序由各州自行决定,在 20世纪80年代之后,各地降低了追究刑事责任的年龄,加大了对少年犯的严惩力度。一些州可以在成人法庭审判10岁的少年犯。

四、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设想

笔者认为适当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已是势在必行,现在的未成年人犯罪中,12至16周岁的犯案比例最高,同时由于儿童的心智成熟程度和认识能力不断提高,12周岁是现代儿童向成年人转型时期,所以,笔者主张将刑事最低年龄降低至12周岁。

注释:

[1] 林.刑法散得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2] 马克昌.犯罪通论[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9 .

年龄问题范文第2篇

老夫少妻型:

【分析】 这是大部分人可接受的一种婚姻,也是三种婚姻中,相对最稳定的婚姻。首先,先生年长,生活经验丰富,知识面广,事业起步早,在经济方面有很大优势;其次,年龄大的男人已形成稳定的性格和生活习惯,对生活要求简单,女性适应起来容易;再次,年长的男子对生活有更好的适应能力,大风大浪经过了,心理素质好,对生活少抱怨,也不会把过错责任推给别人,即便太太耍脾气使性子,先生也能大度容忍;最后,两个人年龄差异比较大,可构成丰富的生活情境。先生年长,喜欢熟悉按部就班,太太年轻喜欢变化和探索,先生冷静,而太太热烈。先生求稳,而太太激进,不同的价值观碰撞,让生活更精彩,而且年龄的差距,一方面可以让男人青春常驻,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女性保持持久的魅力。

?幸福建议:首先,年长的老公不要倚老卖老,而年轻的妻子也不要觉得自己年龄小,就随意撒泼,针锋相对,两不相让。有问题多探讨,不要固执己见;其次,婚姻是人第二次成长的地方,先生要给太太足够的空间和信任让她长大,不要觉得她的成熟,独立判断是对自己的冒犯。太太也不要觉得,我先生什么都有,可随心所欲,且不用长大,这样的后果只会缩短婚姻的命运;最后,因年龄的差距,在性生活方面,两人既是最和谐的,也是最不和谐的。结婚初期,太太年龄小,对没什么认识,而先生已成熟,不再像年轻小伙子一样追求速度,更看重完美的过程,此时两人互动会比较好。但太太可能无法体会勇猛的感觉。当太太成熟时,先生的已趋于衰退,所以在性方面会出现某些不和谐。不过很快男人会迎来第二次的成长期,所以从生理角度和经济角度来说,这种婚姻最稳定。

姐弟恋:

【分析】 有句俗话,女大三抱金砖。太太比先生年长,更懂得呵护和关爱男性,让男人有更多的自由,经济方面也可提供一定的支持。母性心态是女人的天性,而“大姐姐”的母性心态会更强一些,这又正好满足了男人是个长不大的小孩的心灵。

?幸福建议:这种家庭尤其注意,喜欢“大姐姐”的男人,其实就是喜欢被爱着宠着,他付出的爱与索取的爱是不大可能成正比的。所以,女方要有足够心理准备,谨记以“大姐姐”姿态多让着男方,而不宜扮演母亲的角色去过多过高要求、管束他。另外,女人要适当的撒撒娇,示示弱,让男人有体现自己男子魅力的机会。再有,“大姐姐”的优势从来不在年轻,而在成熟。跟“小弟弟”在一起,会显得老得更快。所以,女方要放下年龄的心理包袱,别过分在乎是否年轻这个问题。作为“小弟弟”,最重要的是防止过度依赖心态。既是“姐弟恋”,就不可避免有男方对女方的心理依赖。但如果这种心理依赖过度,将是“姐弟恋”最大隐患。“小弟弟”也要长大,不能把“姐弟恋”当成永远的“心灵庇护所”,不能没完没了地靠在“大姐姐”身上,应该在共同的生活中让自己的心灵成长起来,强化自我独立性。只有成熟而独立的两个人,才能创造出美满和谐的婚姻。而且,再成熟独立的女人,都有希望得到男人呵护的需要。所以,“小弟弟”要适当地扮演一下“大哥哥”,让女人当一回“小妹妹”。不过因为女性衰老比较快和某些社会原因,姐弟恋是三种婚姻中最不稳定的婚姻。

双方年龄相仿

【分析】 这里所谓的同龄人,并非是狭义的同岁,而是双方年龄大同小异,基本属于同一代人。在我国,同龄人结婚是最普遍的现象。同龄婚姻大家因为年龄相当,经历类似,价值观差异不大,而且有共同话题,所以沟通起来比较容易。但可能经济比较薄弱,需要共同奋斗。不过共同的奋斗经历,如果利用好了,也可以加深两人的感情,增加两人的默契,使婚姻稳固。另外,同龄人由于年龄相仿,可能会出现互不相让的局面,吵架的几率也就很大。

?幸福建议:在同龄婚姻中最需要注意的是大家需要彼此尊重、理解、信任和赞美,让彼此成为事业上的伙伴,心灵上的朋友。

【链接】

男大5岁最般配?

年龄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模式;居家养老;年龄;决策树

2000年时,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了7%,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老龄型社会。2012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4.3%,处于快速老龄化阶段。2015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到2.22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6.1%。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期,属于中等收入国家,人口老龄化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老年人口增加快、峰值高。二是高龄、失能老人数量多。三是老龄化分布不平衡。四是家庭空巢化、独居化加速。五是老年抚养比快速攀升。六是“未富先老”矛盾凸显。

“养老”是一个持续发展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改变,养老方式的选择也在发生着变化。想要正确应对这个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改善处理这个问题,就需要调查社会中不同年龄层的人们对养老的看法,为解决老龄化提供可持续的参考方案。

一、研究目的

在社会经济发展快速转型和相关政策影响下,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和养老观念正在发生转变,新型养老理念和养老模式进入构筑期。面对巨大的需求,如何科学地把握居民的养老服务需求,并据此进行相关资源的配置,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课题。本课题通过进行分年龄段养老调查及数据分析,客观分析了居民的养老服务需求,并对其合理性和可能性进行科学的评价,为调控需求、合理解决养老服务的供需矛盾提供科学支撑。

此外,同时调查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养老的看法是一个极具创新意识的、开创性的研究方案,结合所采集数据的科学分析,将得到更多关于养老的可持续发展的结论。

二、调查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调查针对北京市10~20岁(未来预测)、20~40岁(未来的养老主体)、40~60岁(当今养老主体与未来被养老主体)以及60岁及以上(当今被养老主体)四个年龄段的人群进行,调查内容涵盖社保覆盖率、家属与老人的沟通、养老需求、养老方式选择、养老责任分配等内容,调查于2016年2月至5月进行,共收回有效问卷1381份。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1.养老现状统计

有近三分之一的调查对象家里老人没有社保,说明社保在老人中的普及率有待提升。社保率偏低的原因可能是部分受调查者来自于社保覆盖率相对低的农村。社保是参保老人的一种生活保障,无社保的老人在日常用度、医疗支出等方面可能存在问题,由于农村社保覆盖率低,在老龄化的巨大压力下,农村养老可能出现较大经济压力。

每周一次、介于每月一次与每年一次之间两种情况占比最高,这表明我国目前家属与老人沟通情况存在两极分化现象,这可能体现了本地人与外来务工人员在养老问题上的差异。有30%以上的老人,一年只能和子女见面几次, 情感需求难以满足。

当面沟通与打电话仍是主要的沟通方式,60岁以上老人对登门拜访的要求更为强烈,这与老年人对感情和精神娱乐需求是相吻合的。视频聊天、短信息等新兴技术仍未得到广泛运用,其中20~40岁的人对于视频聊天的应用率高于40~60岁。视频聊天的应用率较低,应该与老人对新技术的学习和接受能力较低有关,鉴于视频聊天比语音更能满足老人的情感需求,新兴通信手段的适老化设计是一个具有前景的研究课题。

2.养老需求统计

10~20岁、20~40岁、40~60岁年龄段对养老需求的优先考虑顺序一致,顺序为生活条件>医疗条件>感情需求>精神娱乐。60岁及以上老人自身将精神需求(精神娱乐+感情需求)放在首位的占40%以上,而20~60岁之间的人这一比例在30%以下,说明现在养老主体与预备主体对于老人精神需求的重视程度不够,应该要同时注重老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才能全面提升老人生活质量。

3.养老方式选择统计

家庭当前养老方式在各个年龄段人群中表现出一致性,绝大多数(90%以上)的人选择居家养老(子女同住或独立生活),其中独立生活比例略高于子女同住。这表明未来的养老仍然以居家养老为主要形式,社区、机构养老为辅。独居老人本身行为能力受限,生活存在安全隐患,同时独居老人往往易受孤独、沮丧等负面情绪干扰,独居老人的照料是养老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由于大部分人的选择是居家养老,这解释了为什么民办养老机构空置率高,然而养老机构的存在属于刚性需求,特别是在对于独居老人、失能老人的照料方面,因此在养老机构的建设上,政府应该起到主导作用。

关于养老方式的影响因素,除20~40岁以外尊重老人意愿占多数,而20~40岁人群却更看重经济问题。此外主张尊重子女意愿的人在20至60岁的人中的比重也相对较大,超过40%。中年人承担的经济负担较大可能是主要因素,但大多数老年人把财产留给了子女,也可能是他们会选择看子女意愿的原因之一。

4.养老责任分配统计

80%以上的人都认识到了自己的养老责任,养老主体中有接近20%的人觉得负担太重,喘不过气来,这可能是由于中国特有的“4+2+1”的主流家庭结构造成的。独生子女政策导致一个家庭有4位老人,1位小孩,只有2个主要收入来源,经济压力大,二胎政策放开后,这一负担会逐步减轻,但是未来十数年内养老负担仍十分沉重。

认为政府应当承担主要养老责任的人中,20岁以上的人占了大多数,20~60岁的人中认为子女负首要责任的仅次于认为政府应负首要责任的,在实际承担养老压力的人(20~60岁)看来,养老责任更需要有政府和社会的分担。

四、数据挖掘

为了进一步挖掘问卷数据中的有用信息,本文使用关联规则学习的方法,挖掘数据中的频繁项,并分析其意义。

1.关联规则发现及其在问卷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定义1

考虑一个离散的项集I,以及一个事务数据库T,其中每条事务都是I的子集。关联规则是一种形如XY的蕴涵式,其中X,Y I,称X为关联规则的先导,Y为后继,并且称T中事务同时包含X,Y的百分比为XY的支持度,称T中事务在包含X的条件下,包含Y的百分比为XY的置信度。关联规则发现(Associate Rule Discover, ARD)指从给定的项集以及事务数据库中挖掘出关联规则集合的方法。

目前常见的问卷数据分析方法为图表分析,这一方法对于分析两个因素之间的互相作用具有非常好的效果,然而对于多因素较为无力,同时只能分析研究者预先设定的一对因素,难以挖掘数据中隐藏的关联。ARD能够挖掘多因素的关联,并且生成的规则解释性高,因此天然适合于问卷数据分析,只需对问卷数据进行一定的处理。

(1)对单选题和判断题,将其所有选项被放入项集中,并编号为QxAy,其中x为问题编号,y为选项编号。

(2)对多选题,将其转换为复数个判断题,并按判断题处理。

(3)对排序题,将其转换为复数个单选题,并按单选题处理。

(4)对问答题,设定数个关键词,然后把问答题看做关键词的多选,参照(2)处理。

(5)对缺失项,ARD可以直接忽略缺失项。

对问卷进行如上处理后,可得一项集,其中每一项对应一个问题的一个选项,则问卷数据库可以视为该项集上的事务数据库,可以进行ARD。本文使用基于Aprior算法的ARD,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挖掘出频繁项集,第二步根据频繁项集生成关联规则。Aprior算法的主要参数为最小支持度Smin以及最小置信度Cmin,前者表示频繁集必须满足的最小支持度,后者表示强关联规则必须满足的最小置信度。

在问卷数据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大量的二项频繁集,而两因素的关联在前述图表已经分析过,本部分更关注多因素的关联,因此本文对不同大小的频繁集使用不同的最小支持度,经过试验,确定Smin,1=0.1,Smin,2=0.2,Smin,3=0.14, Smin,>=4=0.1,问卷数据分析更关注于因素的关联而非如何预测回答结果,因此本文忽略关联规则,只考虑频繁集。

2.频繁项挖掘

对本文收集的所有问卷数据进行挖掘,得出频繁集如下(忽略大小二及以下的频繁项,频繁项名已经从QxAy的形式转换为问题答案,可能混淆的答案对应的问题使用上标标出)。

ARD得出4条三频繁项,设计的问题包括:您最赞同的养老方式、当前养老方式、感觉到的养老责任、是否考虑自身养老问题、养老责任分配。此外,最赞同的养老方式与当前养老方式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

ARD总共得出四条四频繁项,涉及五个方面:年龄、当前养老方式、感觉到的养老责任、选择养老方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否考虑自身养老问题,说明受调查者在这5个问题的回答上表现出较高的关联性。

五、结论

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是未来一段时间主要的养老方式

根据本次调研的数据显示,从养老方式的选择上看,所有年龄段都以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为主体。然而,在现存体系内,家庭养老的功能在不断弱化, 传统家庭格局已经改变,应逐渐完成养老支持由家庭到社会的转型。社区养老实际上是建立一个支持家庭养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它具有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主体多元化的特点。需要增加养老投入与补助,同时完善社会福利体系,增强社区建设。

在本次调研中,随着年龄增长,对机构养老的认可度也在提升,说明养老机构也逐步得到老年人的关注。对于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失去亲人的孤寡老人或亲人无力照顾的老人,机构养老集中供养、集中居住的方式仍然有很大的优势。

因此,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更容易得到推广,同时将机构养老与家庭养老、社区服务、医疗保健结合起来形成互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应该是一个好的发展方向。

2.老年人的需求存在多样性,但感情与精神需求应得到关注

在问卷设置中,从考虑养老问题时优先考虑老人哪些需求以及与老人联系的主要方式两方面来关注老年人的需求。两个问题得到的结果基本吻合,老年人对感情和精神的需求不亚于对生活和医疗的需求,老年人更加渴望与子女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也是目前大多数做养老产业的人所忽略的问题。

从看望频率与当前生活方式来看,在家养老与子女养老正在逐步分离,大多数老人独自在家。而子女因为生活忙碌看望老人次数减少,甚至数年不去看望的情况不再是个例,也表明家庭养老的功能在逐渐弱化。这也需要我们加强社会福利制度建设与养老、助老投入,以免让养老问题进一步恶化。

3.年轻一代愿为养老承担更多责任

在养老责任上,大多数人认为政府应负主要责任。但唯有10至20岁的不同,认为子女当居首位,责任与义务是促使他们作此选择的主导因素。表明新一代人的道德感和家庭责任意识是很高的,他们更愿意承担抚养老人的责任,看重老人幸福,也更看重老人或子女的意愿以及情感而非经济等客观条件。因其未走向社会,对经济等条件不太重视,但正是他们即将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严重后果,不仅将面临极强的就业竞争,还要面对两人供四老的局面,现在虽能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但将来势必会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如果他们能力不足,政府需要提前防范各种社会矛盾。

六、展望

养老服务需求的客观分析和评价,为合理地调控需求和配置公共资源,解决养老服务的供需矛盾提供了科学依据。当然,本课题的范围仍然十分有限。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的需求存在巨大的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在实际中,城乡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但受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条件和文化因素的影响,还受到一系列制度因素的约束。要想真正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需要加强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信息交流,还需要结合不同区域、不同城市和农村、不同社区的特点,进行更加深入、全面而综合的研究。

参考文献:

年龄问题范文第4篇

有的年龄问题信息量比较大,学生即使多遍阅读题目也摸不着头脑,不会归纳分析。比如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196页的习题:希腊数学家丢番图(公元3―4世纪)的墓碑上记载着:“他生命的六分之一是幸福的童年;再活了他生命的十二分之一,两颊长起了细细的胡须;又度过了一生的七分之一,他结婚了;再过5年,他有了儿子,感到很幸福;可是儿子只活了他全部年龄的一半;儿子死后,他在极度痛苦中度过了4年,与世长辞了。”(1)他结婚时的年龄是多少?(2)他去世时的年龄是多少?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是想通过数学家特别的墓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和主动的自我发展的愿望。可读完题目后,学生一脸茫然,竟然还有学生恨恨地说:“什么数学家,真讨厌,死后还留下个题目害人。”让我惊讶的是竟然有大部分学生附合。看孩子们的表现,不是故意的,而是数学学习中受挫的真实心情。如果这个题目找不到好的解决方法,让学生豁然开朗,会给他们以后的数学学习留下很大的阴影,打击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和信心。面对他们的抱怨,我微笑着说:“这个题目确实有点难,不过我有个好方法大家可以试试,很快就可以解决。”学生很期待,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条线段作为丢番图的年龄x岁,然后,按照题目的每一句话,在线段上标注年龄段。如图1所示:

复杂的题目信息都被归纳到了一条线段上,学生一目了然,很快找到了等量关系,列出了方程。刚才对这个题目的深恶痛绝全没有了影子,满脸的欢喜,嚷嚷着:“原来就这么简单啊!我们刚才怎么没有想到啊?”我也释然,满脸的轻松,一条线段就可以让孩子的情绪变化这么快!由此可见,借助线段可以将抽象的年龄段具体化,可以将变化的年龄静止化,可以将复杂的信息简单化,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题目,降低寻找等量关系的难度。

有的年龄问题虽然信息量较少,但学生对其中的动态的变化分析不到位,或是只关注一个年龄的变化,仍然找不到正确的等量关系。比如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195页的习题:儿子今年13岁,父亲今年40岁,是否有哪一年父亲的年龄恰好是儿子年龄的4倍?学生读完题目后,大喊简单,立刻动笔,可结果出来大部分同学的方程却是错误的。原因是学生只关注了题目中儿子的年龄变化,忽视了父亲的年龄变化,将父亲的年龄固定在40岁不变。如果采用线段来表示变化过程,就会避免产生这样的错误。在分析题目时,先画一条线段,然后设*年后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4倍,用线段表示x年,线段的两个端点分别表示今年和x年后,如图2所示:

采用这样的线段来分析,可以很明确的表示出父子两人的年龄同时变化的情况,有助于学生找到正确的等量关系。当学生按照正确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后,解出x为-4时,有些困惑,但很快学生就明白了从今年到x年后相当于正方向,出现负数应该向负方向考虑,所以-4应该表示4年前。所以借助线段分析年龄问题,在关注所有变化的年龄的同时,还可以给学生一种正负数意义的暗示,让学生对解题的结果有恰当合理的解释。

有的年龄问题信息量不是很大,但涉及到的年龄关系比较复杂,学生读题后理不清思路,找不到题目信息的脉络,找不到解题的思维切入点。如这样一道题目:甲对乙说:“当我像你现在这么大时,你那时的年龄是我现在年龄的一半;当你像我现在这么大时,我们俩的年龄和是63岁。”问甲、乙两人今年各是多少岁?笔者在处理这个题目时,也是借助了线段来帮助学生理解。以甲现在的年龄x岁作为切入点,用线段的两个端点分别表示过去和将来的两个时间,中间一个点表示现在。如图3所示:

年龄问题范文第5篇

(一)适婚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男多女少

由于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根深蒂固,再加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已经持续了几十年,中国的男女比例已经严重失衡。以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为标准,推算出从1980年到2010年间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情况,出生的男性为2.9亿,女性为2.54亿,男性比女性多出了3600万。而且随着这一代人陆续进入了适婚年龄,男女失衡的问题也将被无限放大,从2010年开始,我国男性将面临长达几十年的“婚姻挤压”。尤其是1980年以后出生的男性,将有10%甚至15%的男性找不到或者很难如期找到配偶,而这种情况多出现在农村,尤其是那些地处偏远,贫困落后的农村。

(二)农村大龄未婚男青年收入水平低,文化水平低,思想落后

受自然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农村地区产业机构单一,生产力相对落后,经济发展滞后,大部分农村居民生活仍比较贫困,大部分农村大龄未婚男青年文化水平较低,生产生活的技能低下,且绝大部分因为家庭和思想上的限制,没有理想和奋斗的目标,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部分大龄未婚男青年成为村中的贫困户,甚至需要政府的帮助和社会救济来维持日常的生活。

(三)农村彩礼过重,大龄青年难以负担

近年来,农村结婚的彩礼持续飙升,犹如一道无情的屏障,让许多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村未婚青年“望婚心叹”。当金钱绑架了婚姻,彩礼变成了衡量爱与不爱的标准,有情人终成不了眷属,两个不相爱的人却却阴差阳错得被高价彩礼“绑”在了一起。这样的婚姻没有感情基础,还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相互攀比之风盛行。许多农村地区更是明码标价,按农村女孩的学历索要彩礼,本科生10万,专科生8万。

二、农村大龄男青年娶妻难造成的社会问题

(一)婚姻观念畸形发展,金钱至上,农村婚姻文明遭到践踏

日益兴盛的农村彩礼文化,无疑给人一种“卖女”的感觉,在崇尚婚姻自由的今天,那女双方的感情基础理应比物质上的索取更为重要,而现在的农村婚姻,男方没有足够的彩礼去结婚,女方彩礼到位后结婚缺乏足够的人格尊严,花钱买来的婚姻,注定是一种悲哀。在很多相对贫困的农村地区,索要高价彩礼的现象愈演愈烈,女孩出嫁甚至成为了一些家庭发家致富的手段。

(二)威胁基层农村社会稳定,扰乱农村正常生活秩序

农村大龄未婚青年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已经逐渐演变为社会边缘人员。因为长期处于单身生活状态,得不到关怀和心理抚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性格孤僻,情绪喜怒无常,思想偏激,经常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动怒,对社会存在反抗思想。由于缺乏生活目标和动力,且文化水平低下,极易受组织的影响,报复社会。由于没有精神寄托,无牵无挂,很容易沾染“黄、赌、毒”等不良风气,为了一己私欲,偷盗、,堕入犯罪的深渊,威胁社会治安的稳定。滋生腐化堕落的生活习惯,败坏当地的社会风气,给国家,给社会,给村子带来不可估量的恶劣影响和沉重负担。

三、解决农村大龄男青年娶妻难的相关对策

(一)大力发展经济,摆脱贫困,优化农村生活环境

依托农村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村经济,整合优质项目,为农村大龄未婚青年提供工作岗位。鼓励农村大龄未婚青年创业致富,重视大龄未婚青年素质培训,提高农村大龄未婚青年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对大龄未婚青年进行文化知识的教育和道德素质的修养,努力提高其自身素质。努力帮助大龄未婚青年修建改造房屋,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和生活条件,增强大龄未婚青年的生活品味和生活修养,为择偶提供物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