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国大学生演讲

中国大学生演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国大学生演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国大学生演讲

中国大学生演讲范文第1篇

梦是风帆,乘着风儿我们前行;梦是指向标,指明前方的道路;梦是温暖的阳光,给我们以无限的力量。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梦,都应该为梦而前行。

首先,解读中国梦,中国梦的提出,表明我们对内以务实主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与决心,对外致力于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中国梦不排斥其他国家的梦,而且有助于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实现自己的梦。中国梦,深远意义是文明复兴,通过文明复兴和转型推动人类文明转型,实现持续发展。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充满机遇与活力的时代。十后,中央新闻单位改进文风,国宴瘦身不断,微博成反腐利器,领导视察不封路,决心减少三公经费。[莲山课 件 ]一切的一切都在变得更好。谁说,这个社会都是黑暗,岂不是您太悲观而已。

再次,有梦更美好。从普通教师张丽丽到国家战斗机设计师们,他们心中都有一个梦,国家更加繁荣富强。而且,他们做到了不一样的。你们,为了梦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张丽丽为救学生而双腿高位截肢,罗阳为了舰载机成功飞上苍穹,日以继夜工作,最后牺牲。想送罗阳一句话,你是中华母亲的好儿子,你重于泰山!

作为年青人,我们对国家的意义不言而喻。但是我们迷惘于游戏,迷失于玄幻。我们要执着向前,践行自己的中国梦。不仅是做事,还有做人,只有我们向前看,怀揣中国梦,用心去做,我们才能拥抱美好灿烂的明天。

中国大学生演讲范文第2篇

今天,很荣幸站在这向大家讲述我的故事,我的梦,以及背后的中国梦。听到这些大家或许都能想到白岩松在耶鲁大学的演讲,我没有他丰富的阅历,幽默的谈吐。但我有我的故事,我的梦,以及我的中国梦。

1995年我出生在一个很不富裕的村子,但我一直不愿意用贫穷来形容她。我爱她,她给了我和城里孩子不一样的童年。但我也渴望着能像城里的孩子可以每天骑着霸气的山地自行车,渴望着像城里的孩子在炎热的夏日里有一顶炫酷的风帽。那时我就想等我长大了,要把村子建设成儿童公园,梦想就要让我的家人,我的亲人,我的邻里乡亲都可以过上富裕的生活。于是我下决心要走出去!这样才可以实现我的梦!

记得1999建国50周年的时候,我代表全班的小学生演讲,小小的我站在国旗下,很紧张,很兴奋,也很激动!演讲完我就哭了,那时候小,不知道究竟是为什么哭,很多年后的今天想起来,我只能用艾青的一句诗来形容"因为我爱你爱的深沉"!XX年高考时我的分数离我的期望的学校很远,可也为着心里的梦想,儿时的梦想。我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这里!

在这里的日子,我无时无刻不在想家,想着自己的过去。与这里对比,感受到了一种远乡人的哀愁,很无奈。对于家乡的事我无能为力,我父母的劳累,相隔一方,每天12小时的劳作,我母亲只希望我能把书读完,不希望她自己的遗憾发生在我的身上。

她因为经济原因没能上学,她自责,如果当时候她坚持,不会让我童年那样艰苦,她不希望我也自责,不希望她的后辈再遭受同样的经历,这是一个母亲伟大而深沉的梦。

还有自己感情问题,她说我不够成熟,把一切想的太简单,问我报考学校为什么不去本省。我没有告诉她的是,我怕自己会太想你,忍不住回开看你,我想给她一个结果,暂时的分别是为了永远的重逢,后来我想明白了,有的人会从亲爱的变成陌生人;有的会从陌生人变成亲爱的,这就是缘分,很没有道理,却让人欲罢不能。是一次次心跳的回忆,一场场别离的梦。

悲莫悲兮生别离 乐莫乐兮新相知

记忆永远是有颜色的,现在想想,放开的时候很潇洒,只是挥一挥手,今后要承受什么,我却从未想过。

在那之后的一段日子里,我就梦想着天下的父母都能平平安安,所有的家庭都能安享天伦! 有情人终成眷属!我的梦很简单,不宏大。但我有着改变命运的冲动,还有从父辈身上继承来的勤奋的品质,善良的性格,这些足以促使我实现我的梦。也许就是这些小小的梦想交织成了 一个伟大中国梦

通过在这些时间的学习,我觉得作为大学生,我认为真正有中国梦的我们,应该有集体权利意识与公共精神,对弱者不侮辱不伤害,对强者不帮凶也不帮闲,始终不抛弃梦想,始终有稳定的价值观。我们的梦想不能被留在二十几岁的青春岁月里。梦想无论怎么模糊,它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梦想成为事实。所以现在的梦想只能成为我们将来的现实,我们不容许它随着岁月的风蚀而渐渐褪色。古龙曾经说过:梦想绝不是梦,两者之间的差别通常都有一段非常值得人们深思的距离。梦想的意义就在于梦想是一个目标,是让自己活下去的原动力,是让自己开心的原因。

中国大学生演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后续课程;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表达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5-0146-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5-070 [本刊网址]http://

一、引言

语言与文化之间有着不言而喻的密切关系。我们在学习一种语言的同时,也在了解着这一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基于此,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以英语国家文化为主要教学内容。时下使用的各类大学英语教材,各类大学英语考试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远远不够。这就使得大多数中国大学生不能用英文自由流畅地表达中国传统文化。

《课程要求》提出:“各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要求》和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设置正是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单一的文化知识讲授并不能达到培养学生的文化创造力(Cul-tural Creativity)目的。陈申认为,文化创造力是指在外语教育中,通过本族语(文化)及目的语(文化)的对比学习,逐步获得的一种创造力。具体到中国的外语教学环境中,就是以中国文化为前提,在中外文化相互交流中产生与发展而来的一种创造力。何自然( 2001)也认为,学生可以依据特定的语言环境,创造性地用英语表达中国独特的文化,构架不同文化桥梁,促进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

二、后续课程

随着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其教学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这让我们开始重新思考大学英语的未来发展方向:若不久的将来,大学英语的基础教学目标在高中就能够实现,大学英语教学又当如何?此外,社会对各行各业对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强,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若仍定位在“继续夯实基础”这一点上,是否跟得上时展步伐?因此,《大纲》指出,大学英语课程贯穿大学英语学习始终,分为基础阶段和提高阶段两个部分。提高阶段的课程,即为后续课程。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教学是指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完成了入校前两学年的大学英语基础阶段学习(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之后,针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而进行的延伸性,提高性的英语课程教学,以达到《大纲》提出的“以英语为工具交流信息”的要求。它也使得非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学习实现了“四年不断线”。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挑选适合的后续课程。后续课程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三类,即语言技能类课程、语言文化类课程和专业英语类课程。这样的划分方法杜绝了一部分学生在通过四级考试之后将英语完全放弃,导致英语能力下滑的现象;且这样也提供给学生更多满足其兴趣爱好及需求的课程,以兴趣和需求为导向,使其获得更多接触实用英语的机会,能够有针对性地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我们在开设后续课程时,要把握的一更正这样一种观念:后续课程仅是一二年级基础课的补充。其实,它更是基础课程的必要延伸,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英语实际英语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因此,任课教师在后续课程的设置,课程设计等过程中都要更为细致和高效,要提高后续课程的质量,必须在课程设置时认真分析学生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授课模式,否则,后续课程的开展就不可能达到我们的预期目标,只会沦为学生混学分的一个“捷径”。

笔者所在高校为省属师范院校,再结合自身情况进行教学改革深化过程中,我们也在大学英语第四学期对已经达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基本要求”的非英语专业文理等本科二年级的学生开设了后续课程。特别是需要进一步提升口语表达能力,并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文化的了解的学生。

三、中国大学生传统文化表达能力现状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以英语国家文化为主要教学内容。时下使用的各类大学英语教材,各类大学英语考试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远远不够。这就使得大多数中国大学生不能用英文自由流畅地表达中国传统文化,英语学习出现了“只知课本事,不知身边事;只知国外事,不知中国事;只知语言事,不知文化事”的倾向。所以,中国大学生总体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力比较低下,在进入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情境中时,自然而然地出现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笔者在日常教学中观察发现,我们的学生小学中学地学了十几年的英语,却连最简单日常的英语问题都无法回答,更不用提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了。如What do you usually have for your breakfast?”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学生们十有八九都说是“Milk and hread”,事实上大部分人常吃“中式早餐”,却不得不在这里“撒谎”,原因是我们的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用英语表达稀饭、馒头、豆浆、油条等最常见的中式早点。直到笔者撰写此文时,这种状况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

四、“说英语游中国”课程设计

随着近几年“国学热”浪潮的不断高涨,中国的外语教学及传统文化的研究者们包括笔者本人,都对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传统文化表达能力提升更加关注。之前的大量研究都得到了这样一个相似的研究结果:由于多年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忽视,中国的英语学习者确实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症”。因此,把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深化这一契机,在进行后续课程的设置时,我们也充分地考虑到设置此类向学生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才能更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研究结合了当前中国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表达力较弱的现实状况以及《要求》中提出的“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不断提高,保证学习者在整个大学英语阶段英语学习不断线”的要求,探讨后续课程一《说英语游中国》的课程建设,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的同时,通过“游历”中国,增强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表达力,实现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双赢。

(一)理论基础

认知教学法强调在理解的前提下进行的有意识的材料和学习。这样才能避免被动接收.最终培养起实际的语言应用能力。基于认知心理学的认知教学法强调: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将其所面对的语言材料与他本人的常识,经验等联系起来,来选择最真实的,最恰当的情境来进行教学。语言技能的习得会随着语言在有意义的情境中的使用渐渐达到灵活使用的自动化发展阶段。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的课堂练约有这些类型:角色表演,故事讲述,口头报告,群体讨论等。另外,在教学中试听教具的作用也不容忽视,这是实现外语教学情景化、交际化的重要工具。另外,认知教学法也认为口语,书面语是相互促进的,应该同时发展从而增加强学习者的语言感受力。最后,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在认知发展过程中,新的学习任务是在已经掌握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我们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传授新的知识。母语毫无疑问是学生共有的知识,应在教学中广加利用,必要时可将本族语与外语作比较,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现象。而且,基于母语基础,学习者能符合逻辑的分析外语及其附带的文化价值,最终找出两种语言间的异同点。研究显示,特别在阅读方面,外语的认知过程取决于母语的认知过程。“说英语游中国”的课程设计充分考虑到了这些认知教学法的基本原则。

(二)教学目标

“说英语游中国”的课程宗旨在于向学生传授英语语言文化的同时,拓宽其传统文化的视野,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最大限度增强其人文素养,激发民族自豪感。通过不断的实践与积累,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表达能力和文化创造力,使其在以后的学习工作,社会交往中更有效率地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三)教学模式及特点

“说英语游中国”,课如其名。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此课程以教师的讲授为辅,学生的充分参与为主。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课上会有教师的准备性的“输入”继以介绍传统文化的视频音频图片等真实材料的展示分享,之后通过口语表达、分组讨论、导游词写作等加强理解记忆。课下进行各种自选主题或形式的实践活动,如视频短片拍摄,特定主题演讲等,介绍中国书法,绘画,民俗民风,或是旅游景点等。这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同自己在亲身游历神州大地,以这样一种轻松有趣方式达到了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表达能力目的。

(四)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本课程主要坚持由易到难、实用至上的原则。如以旅游英语口语基础,为开头几讲,作为后面探讨其他传统文化的基础,再选取中国饮食文化,茶酒文化,民间艺术,传统节日等中国特色文化内容进行讲授。这些都是与学生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内容,也是他们在走向社会后最可能频繁接触的话题。甚至,在选取某些特色的中国旅游地,如杭州、北京、西安、丽江、拉萨等进行介绍时,笔者也选取了学生们生活的城市一古都洛阳,并结合当时实际,做了洛阳牡丹文化旅游节专题,让更多的学生在文化旅游节期间成为能够用外语更好地向八方来客介绍洛阳文化,牡丹文化的出色的志愿者,使他们得到了锻炼,增强了英语学习的信心,同时也更好地促进了文化交流。

(五)教学评估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指出,“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评估体系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为了公正客观地评估学生们的学习成果,本课程采用了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评估方式,以形成性评估为主。考核采用百分制,具体分值如下:

形成性评估占70分,由出勤率10分、随堂翻译10分、口语表达20分(2次)、实践活动20分(视频拍摄,定题演讲等)、导游词写作10分组成;终结性评估占30分。期末考试百分制试卷得分折合30%计为终结性评估成绩;本课程最终成绩为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成绩之和。

中国大学生演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生;英语口语;流利性;建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9.112

英语口语可以说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最薄弱的环节,据调查,全国不足10%的大学生能够用英语进行流利的口语交流。中国的大学生,接触和学习英语的过程大部分始于初中乃至小学。然而大部分的学生都只是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了试卷上,对英语的口语能力方面的练习缺乏主动性。英语作为国际间交流的语言,在国际交往越来越密切的今天,影响力日趋重要。当今时代,随着国家间交流的深入,英语普遍存在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无论是出国工作、学习或是旅游,都需要运用英语进行口语交流。当前,各种英语等级考试中,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口语的考核,这一变化也使中国大学生逐渐意识到英语口语的重要性。

1 影响大学生口语流利性的因素

1.1 英语口语的音变技巧的忽视

许多大学生说着口音严重的“中国式英语”,或是无法听懂外国人的英语,从而导致丧失了说英语的信心,不敢轻易开口说英语。概括来说就是没有正确地理解英语的音变知识。提高英语的口语能力,除了掌握大量的词汇及语法知识,对英语中音变的掌握也是非常重要的。

音变主要有连读、同化、失音、弱化、浊化、重音、等形式。在英语国家的人日常交流的过程中,音变在句子中很常见,它使句子更加的简洁和流畅。但是,很多中国大学生对音变技巧很难正确的把握。大多数中国学生在朗读英语的时候,会很容易遵循汉语的语言习惯,将每一个单词都清晰明朗的读出来。这样会降低语句的流畅性的感觉,在真正交流的过程中,会让对方觉得言语过于繁琐,影响交流。下面对英语音变的其中两种形式―连读和同化,进行简要的说明。首先,连读是很常见的音变的形式。连读并不是随意的语言形式,它有自身特定的规则。学会运用这些规则,就会使英语的表达更加的流畅和明朗。英语连读中主要有三个规则,下面就英语连读中最常见的一个规则进行说明:如果以辅音结尾的单词(音标中的最后一个音是辅音)的后面,是以元音开头(音标中的第一个音是元音)的单词,就可以连读。例如:He’d like another bowl of soup.这句中的like/laIk/最后一个音是辅音,其后的another以元音开头,这种情况就需要连读,来增强句子的流畅性。音的同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连读的形式,使一个音受相邻音的作用而产生不同的音发音。引得同化的形式有以下三种辅音:[d]与[j]相邻时,被同化为[dэ];辅音[t]与[j]相邻时,被同化为[t∫];辅音[s]与[j]相邻时,被同化为[∫]。Would you, can’t you ,miss you 依次对应上述三个同化规则。

1.2 英式口音和美式口音的混用

口音,根据口语发音的不同来区别美国人和英国人,是一种最直接的方法。英式英语吐字清晰明朗,摩擦音相比美式英语明显;声调起伏较大,吐字清晰高亢,语调抑扬顿挫。美式英语由英式英语发展而来,与英式英语相比,语气更为柔和,语调较为平稳。美式英语与英式英语明显区别于r音。美式口语尤其是强调r的卷舌音,例如:her, better, car等等;而英式口音一般不会读出r音,这种区别最直接简单的体现了两种口音的差别。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多数中国人认为,区分北京人和其他省份的人一个最主要的方面,就是有无明显的儿化音。北京人注重儿化音,平常的说话中也会出现大量的儿化音,例如老炮儿,快板儿,好玩儿等等。

近年来,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美的交流更加密切,中美两国之间的人员流动更加频繁。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美剧,美国电影、电视和歌曲在中国的关注度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渐渐地趋向于对美式英语的研究。但是,许多学生小学时期接触到的英语词汇,句法和口音都是英式的,对英式英语更为熟悉,很难完全抛弃英式英语的句法和词汇而精准的运用美式英语,所以容易造成两种语言的混用和误差。例如,说到“football”时,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足球”,在英式英语中此意思完全正确。但是“football”在美式英语中指的是“橄榄球”。所以如果你对美国人说“I like playing football”,你本身想传达的意思是“我喜欢踢足球”,但是美国人会理解成“我喜欢玩橄榄球”,这就造成了语义的误差。“bin”英式英语中意味着 “垃圾桶”,而美式英语则被理解为“储物箱”;“firstfloor”在英式英语中是“建筑物的第二层”,但在美式英语中则是“最底层”,即“一楼”的含义。在口语中,语言的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将两种语言混合使用,不仅不能很好地传达要表达的意思,同时也不利于自身对语言的掌握。

1.3 情感和性格因素

在中国,大学校园里中国学生的数量占绝对优势,大学生在平常的生活和学习中,都自然地运用汉语进行交流和沟通。在这种缺乏英语语言环境的情况下,用汉语交流成为了习惯,因此很少有学生会主动地在日常生活中和同学用英语进行会话交流。英语课,是学生与老师或同学,用英语进行口语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中国的学生大多性格内敛,不愿意在课堂上开口表达自己的想法,于是更加缺少了英语交流的时机。中国的大学生习惯于相互间说中文,一方面他们觉得自己的口语实力不行,担心不能流畅地交流而引发尴尬场面;另一方面是,大多数学生认为英语与日常生活生活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觉得自己既然不出国工作或是学习,就不必过多的注重口语能力,而只追求在考试中取得高分。这样的想法必然会导致对口语的忽视,以一种消极的态度面对英语口语的学习。

1.4 教学模式

当前大学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课堂教学,以讲授书本上的语法知识为主,教师控制着课堂教学的主题、内容和参与者,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不高。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很少,基本是一种以教师中心的由教师讲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对英语的句法知识有了熟练地掌握,可以对英语文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英语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得到了提升。但是,大部分中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少关注英语口语的教学,学生容易忽视有关英语口语能力的训练,使英语听说和读写能力产生严重的两极分化。虽然在很多的大学,都有国外英语教师对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口语授课,但是学生们往往对口语课的重视程度不高。很大一个原因是在日常的英语考试中,相比之下英语口语,学校更加注重考察英文句法和写作等笔试能力的练习。

教师教学成果的主要检验标准之一是学生的成绩,所以大多数的教师会更加注重对学生的英语笔试能力的练习,而忽视了不计入考核标准的英语口语。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为了使学生更加理解教学内容,大多都会用中文进行教学,学生习惯于这种教学模式并产生依赖性,缺乏对英文教学环境的感知。另外,大多数英语教师的英语发音和语言的准确性各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对于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口音区分度不高,混淆使用两种口音,消极的影响了学生的发音正确性。教师口语水平的参差性,一方面不能为学生起到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另一方面限制了学生在课堂使用英文与教师进行交流的可能性,导致学生对口语学习缺乏准确地把握。

2 提高英语口语流利度的措施

2.1 加强英语习惯用语学习

英语国家的人们,在日常交流中使用的问候语,都有一定的格式。熟悉一些较为固定的习惯用语,有助于交谈时引入话题或及时结束交谈。例如,如果和陌生人攀谈,可以使用一些简单的问候语:Excuse me.或是A nice day,isn’t it?如果是谈话中途,不得不打断想打断别人而插入对话时时,可以说Sorry to interrupt you…;结束谈话时可以说It’s been nice talking to you,来暗示谈话的结束。大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应当注重对习惯用语的理解性记忆,以提高语言的准确性以及学习语言的自信心。同时,在日常学习熟记习惯用语,学生能够进行正常的英语交流,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引导学生理解并熟记英语习惯用语,课堂上与学生进行英语交流,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和理解英语习惯用语,增强学生言语表达的流畅性语言的准确性。

2.2 教学模式的提升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时间都是学生在听教师的讲解,学生进行口语实践的机会很少。这样,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参与课堂的主动性不高,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水平。教师应该主动地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给予学生更多发表观点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想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将学生分组,规定小组成员用英语进行相互讨论,并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和交流时间。这种轻松的课堂气氛下,学生会积极主动地用英语进行交流,增加学习的信心和兴趣。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邀请学生做短时间的presentation、经常性的有计划的举办英文演讲比赛和辩论赛等等,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口语能力和学习自信心。教师应当以一种积极地心态去教授英语课,注重引导学生,使他们在平常的学习中不仅重视英语写作能力,重视英语口语能力的提升。

2.3 听说结合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除了要熟练地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学生应该通过收听英语新闻,广播等方式来更新英语词汇和英语句法。在听的同时对内容进行跟读,不仅可以模仿正确的语音、语调,还可以提高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学生应该选择适合自己英语水平的听力材料进行自我训练,过难的或者过于简单的都不利于口语能力的提升。能力的进步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因此学生需要每天反复的训练发音和语调,才能逐步的提高。遇到好的表达语句,可以做笔记进行反复的模仿练习,真正的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侯维瑞.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2]屈宇清.影响口语流利性因素分析及教学建议[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2).

中国大学生演讲范文第5篇

“心情关键词:灰暗。今天班里评奖学金,我依然榜上无名。两年了,已然该习惯了,大学生活让我从一颗‘启明星’变成了‘流星’。可是,我真的不甘心,成功为何离我越来越遥远?”

我大为惊讶!这位好友目前就读于北京的一所名牌大学,学的是国内排名第一的专业,在别的大学生眼里,她无疑是个成功者,怎么一两次没评上奖学金,就感慨“成功为何离我越来越遥远”呢?岂不是郁闷倒一大片人?

继续闲逛,在一个帖子里看到了这段话:

“同学借父母的钱炒股赚了几万,牛啊!在他得意的样子面前,我显然该找个地洞一头钻进去。他家里有车有房有钱,目前还有个漂亮的女朋友,而我什么都没有。真可悲,我的人生好像从来都没成功过!”

……

我突然意识到:他们也许都得了“成功焦虑症”――渴望拥有多种“硬件”来证明自己成功的人,由于对成功抱有迫切的期待,一旦不能得偿所愿或落拓失意,就可能陷入一种欲罢不能的焦虑中。他们整天和他们眼中的“成功人士”攀比,希望找到一种成功学指南走上通往出人头地之路的捷径,比其他人更风光、更成功,简直如同吸毒的人上了瘾,不满足于自己现有的优越条件,在焦虑中无法自拔。

这种焦虑症显然不是最近才流行的。记得两年前北京一所名牌大学研究生小刘离家出走,原因在于小刘认为:一个生活在大城市的青年人,一个名牌大学的研究生,如果不能拥有驾照、出国留学的机会、好工作、大房子、漂亮女朋友等“硬件”,就实在是“混”得太惨了,就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一个可怜的弃儿。

《新周刊》的一席话道明了这些“成功焦虑症”患者的逻辑:“在成功学的逻辑中,如果你没有赚到‘豪宅、名车、一年百万’,如果你没有成为他人艳羡的成功人士,就证明你不行,你犯了‘不成功罪’!”

谷歌中国区总裁李开复先生曾经在中国几十所高校做演讲,每场演讲结束后都会有半个小时左右的学生提问环节。几十场演讲下来,李开复先生不无遗憾地告诉身边的工作人员:“中国大学生对成功的渴望里有太多急功近利的色彩,因为几乎所有提问都围绕同一个主题:‘李老师,请问您认为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您个人具备的什么素质让您如此成功?’似乎听一次讲座,我的一个回答就能让他们脱胎换骨。”却没有学生在演讲后对这位“成功人士”提出一个“务实”的问题。

曾经,人们见面就问:“你吃了吗?”那些自认为理所应当是“成功人士”的大学生们,当你们读大学的意义越来越取决于所获得成功的大小时,你们之间的见面语可能会变成:“你今天过得成功吗?”被问者简直悔愧难当――人家张伯宏十八岁就成了最年轻的CEO,我今天还在干吗呢?或许,当个“成功焦虑症”患者会好过一点,至少说明你还有那么点上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