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三年级作文家乡的景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兴趣;写话;写作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1-0114
由二年级的写话到三年级的习作,距离看起来很近,其实很远。二年级的写话内容主要是以观察图画为主,能将图画上的内容用准确、通顺的几句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即可。但三年级的习作强调的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生活积累,通过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所以不论是写作的内容,还是写作的难度都有所提高。但由于学生年龄特点及接受能力等问题,从写话阶段到习作阶段之间就好像有一条大河横隔在中间,很多刚升上三年级的学生在习作时出现了不知从何下笔,言之无物等种种问题。为了让刚升上三年级的学生能更快地由写话顺利过渡到习作,笔者尝试从兴趣入手,在以下五方面做了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通过分析三年级第一单元的习作的完成情况,笔者发现有85%的学生是写了一段话,没有题目、没有分段、语句不通、中心不明确等现象非常明显。通过与学生谈心,笔者知道了大部分学生对三年级习作的感受:一看到写作文题目就害怕,不知道要写什么,怎么写。在和许多家长沟通中,笔者得知:很多刚升上三年级的孩子们在家里写作文是咬烂了笔头,大部分人要依赖父母进行指导与帮助才能完成。这些都说明了三年级学生对于作还处于“怕”的阶段,还处在一点兴趣都没有的阶段!
新课标中对三年级习作的要求是: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些目标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写作文。
所以,笔者认为三年级教师在进行习作起步教学时,要有期待的心理,一开始要允许学生的作文带有二年级写话的特点,不要拔高三年级学生习作的要求。千万不要为了一时的成绩而打击了学生写作的兴趣,我们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用儿童的眼光看童稚的习作,用宽容、鼓励、期待的心理等待学生的进步和成长,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对写作逐步产生兴趣,才会在我们教师耐心而细致地引导下爱上写作。
二、在作文命题上下苦功,培养学生的写作欲望
三年级的小学生之所以面临着“不知道写什么”或“如何写”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和我们教师出的作文题目有关系。例如我们最经常出的:“最有意义的一天”,这题目的范围太大了,对于刚升上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审题能力不强,不知道做什么才算有意义,是不是一天当中做了什么事情都可以写呢?这会造成一部分学生无话可说,无物可写,无事可叙,无情可抒。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我们三年级语文教师应该多在作文命题上下工夫,多出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学生有切身感受的题目。
三、“玩”与“写”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年级的学生爱玩、贪玩、想玩。针对这一年龄特点,笔者在作文训练中把“玩”与“写”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在教写活动类作文时,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介绍自己的课余生活,笔者特意找了一节课组织学生玩“拔河比赛”“老鹰抓小鸡”等游戏,利用手机把活动中的情境拍下,通过多媒体播放给学生看,引导学生抓住活动中的一个细节或一个场面去写。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习作是要求写秋天的景物,笔者的做法是先诱导学生谈一谈曾经参加过的秋游和秋季的实践活动,帮助他们回想见过的景物,从而产生直观的认识。接着,笔者还亲自带他们到校园走走,静下心来听听秋的声音,睁大双眼看看秋天的足迹,在操场上找找秋天带给我们的感受,最后让他们把自己心中的秋天画下来。这样,学生的写作就不会言之无物,而是水到渠成了。
四、亲近自然接触社会,激发学生的创作冲动
现在的小学生在重大的学业压力下,过的无非是“上课――回家――上补习班”的生活,生活面太窄。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近大自然,接触大社会。因为“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写文章就是写生活。所以,让学生从大自然中攫取写作灵感,从社会生活中找寻写作素材,是提高他们作文兴趣和水平的有效途径。
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习作:写写保护环境或家乡环境的变化,笔者的做法是带上班上的学生走出校门,看看学校门前的小河,那本来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现在还没走近就已闻到了一股臭味,再看到那黑乎乎的河水,相信这一刻不用教师多说,学生心里已有很多很多的想法。除此之外,笔者还利用家长会发动家长们利用双休日带学生游山玩水;带孩子参观朋友的工厂……通过走出课堂,亲近自然,走进社会,拓宽了孩子们的生活面,增长了他们的见识。这样一来,学生的作文材料积累自然就丰厚起来,写起作文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五、给学生展示的平台,让作文成为他们的骄傲
要想提高三年级小学生的作文兴趣,笔者认为在班上设立一个展示的平台是比较可行的办法。笔者的作文展示平台是设在班级外面的走廊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不但自己班的同学能看到,更让其他班的同学及过往的教师也能看到,这样更会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豪与骄傲!更重要的是设立这样的一个作文展示平台,可以让学生看到别的同学作文的长处,意识到自己作文的短处。这样,他们就可以在交流和借鉴中取人之长,舍己之短,以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鼓励他们向《中山日报》《中山商报》等报刊投稿。
现状一放任自流式又到习作课,老师犯难了。三年级写关注环境的,没调查、没参与,学生怎么写?算了吧,让他们自己去写,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写个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学生回家后,有的抄、有的家长教、有的胡乱写、有的一筹莫展,只好交“白卷”,沉重的包袱从此就背上了。
现状二揠苗组长式这是什么文章?你这还是什么水平?这是经常听到的老师批评学生的话。三年级作文明明只要求能写一件完整的事。老师硬要拔高要求,开头如何,结尾怎样,外加小孩子难懂的习作技巧。学生们云里雾里,摸不着头绪,慢慢的,畏难情绪就在孩子的心中系上结。
现状三统一雕刻式写校园的一处景物,那就写学校的小花园吧。老师花了一番心思,亲自带着学生来到小花园,引导他们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迎春花、小松柏、六角亭等景物各具特色,学生们兴趣盎然。可回到教室,绝大多数学生写的顺序基本相同,景物的特点,就连打比方的句子也一模一样。创新的表达少之又少。老师批改下来,篇篇都基本相同了。
我们在探讨习作教学的有效性时,不得不重温课标对习作的教学要求: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反思我们的教学,针对当前的教学现状,我认为应该从教学方法的大胆改革、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珍惜亮点的教学评价这几个方面努力。
对策一:适度指导,带领学生关注生活
习作教学如果长期放任自流,“靠天收”,必然导致学生的作文水平整体滑坡。这就要求教师适度引导学生弄清三年级习作教学的难点,指导一定的方法。如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的“环境保护”专题,这个话题学生不能信手拈来,对于“写什么”有难度,针对这一问题,教者采用活动教学法,师生、生生在活动中弄清写的内容。一是指导分组,根据学生兴趣选择搜集资料组、实地考察组、采访组。二是商定活动计划,各组同学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展开:家乡的环境怎么样?人们为环境保护做了些什么?三是引导具体开展活动。资料组以上网查询为主,并把收集到的资料在教室醒目位置张贴,做到资源共享;实地考察组由老师带队,前往污染较严重的涵闸河进行实地调查:观察污染现状、分析污染原因、查看整治情况;采访组校外依托家长,前往环保部门。校内借助科学课,拓展教材内容,采访科学课教师,整合课程资源。四是现场展示。各小组分组汇报活动所得。有的出示涵闸河污染的照片,有的情境再现“采访我最棒”,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交流信息、感受、启发,为学生解决了不知写什么的困惑,推动了学生表达的需求,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愿望。
对策二:放缓坡度,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作为三年级的语文教师应该牢牢把握本阶段的训练重点,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上来。课标明确指出:不作写作知识的要求,淡化文体要求,在条理性方面适当降低要求,只是提出“能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分段表达”。因此,教者要抓住习作教学的两个环节强化这一观念。习作前,不必对篇章结构提出要求,尽量鼓励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在结构方面要做到“放胆”。习作批改时,对于能把人、事写清楚的,都应给予合格评价。纵观三年级的16篇教材习作,体现习作要求的少之又少。如介绍的地方要吸引人,编的童话故事要有趣,属于隐性标准。直到三年级下学期,才出现了显性的直接的习作要求,而且应该是个训练的渐进目标,而不是一个必须达到的目标。四单元“我学会了__”,要把由不会到学会的过程写具体,表达真情实感。七单元的自由习作提出“要注意把内容写具体,把句子写通顺”。不难看出,三年级是由一二年级说话、写话训练向高年级过渡的年级,习作训练应以“片断训练”为主,写通顺连贯的话,写正确的字,学习把事情写清楚,把内容写具体。
对策三:鼓励创新,珍惜学生表达亮点
一、 “景物描写”的写话与习作内容和要求
整理发现,以景物描写为内容的写话与习作编排大略有10次,为便于比较和分析,列表如下:
二、 从数量、内容及要求上作三个维度的分析
1. 从上表不难看出,景物描写类的写话与习作安排次数,第二学段有七次,占了非常大的比重,而第一学段和第三学段分别为2次和1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编排呢?
根据儿童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看,中年级的学生观察能力迅速发展,能通过观察比较,正确、全面、深入地感知事物的特点。观察力的发展也是学生具体想象思维和抽象概念思维逐步取得均衡发展的重要标志。如果说低年级是学生想象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那么,中年级就是学生观察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第二学段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教会学生“虚构”,而是教会他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因此,中年级最佳的作文训练形式是素描,即以观察实物作为途径,以片段和简短的篇章作为形式,将描写和叙述结合起来反映周围生活的记叙文训练。这样看来,第二学段如此密集地安排写景的习作训练是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的。
2. 从景物描写的写话与习作内容来看,主要表现为这样几个方面:写自己最想写、感兴趣的景物;写生活中的、自己家乡或游历过的美好的景物或景观;写自己独特的发现、感受和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从编排的内容看,写话与习作很好地体现了课标要求。值得一提的是,习作内容几乎都引导学生写身边的景物,真实存在,亲切可感;引导学生写美好的景物,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的情操,也体现了育人的终极目标:为学生幸福美丽的人生奠基。
3. 从景物描写的写话和习作要求看,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语言表达的品质上要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当然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中三年级下册“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主题单元的习作完整地呈现了以上三个要求,即仔细观察才能抓住景物的特点,才有具体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才能条理清楚;充分表达热爱家乡的情感,习作才有真情实感。
如何提高语言品质?
习作要求中还明确提出了把自己想写的、感兴趣的写下来,和同学交流,相互取长补短。这正是体现了作文教学从动机到目的的训练策略。《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对写作的认识”中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这说明习作是生活的需要,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往的需要。学生在生活中有了新感受,观察有了新发现,情感有了新体验,对事物有了新看法……这些都是产生习作冲动的起因。习作冲动其实就是表达的冲动,表达的冲动就是为了与人交流分享。作文教学也只有真正从激发学生习作的内在动机入手,才能摆脱“应试”的束缚,实现自由表达与语言规范的统一。
习作要求中还提出了要运用积累的优美词句,这与人教版教材编写的特征――读写结合也是相吻合的。
但纵观教材中的习作导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这些词语:“可以……也可以……”“你愿意写的”“你最感兴趣的”“自己最想写的”“最想告诉别人的”等,内容非常宽泛,似乎写什么都可以,使得教师对习作内容不敢有过多的指导和限制,否则就违背了课标倡导的自由表达了。而在习作要求中关于写作方法(构句成段、布局谋篇等)的表述更是无从寻找,要不要技巧的指导,什么时候渗透都让人倍感迷茫。
必须承认,新教材写话与习作教学的序列首先是科学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具有内隐的特征,而序列的内隐性正是导致教师对新教材习作序列认识模糊的主因。
三、 思考
(一) 整体解读,心中有序
为克服习作训练中长期存在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切实增强计划性和系统性(序列性),我们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习作教学总目标”、确立的“习作教学学段目标”,从整体上对整个小学阶段习作训练的目标和具体内容进行梳理,做到心中有数。
一是要把握好整体训练目标与学段、学年、各册、各次训练目标之间的关系,努力形成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训练体系(低年级“乐于”表达、中年级“自由表达”、高年级“学会表达”)。
二是要把握好整体训练目标与训练内容之间的关系,在训练内容上主要抓住语文教材中规定的习作训练和小练笔外,教师还要补充一些随文的片段练习和课外自主观察(自然和生活)练笔。
三是要把握好单元习作训练在本组教材中与阅读、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关系。人教版教材从导语到课文,再到“学习园地”,各项语文活动都紧密围绕本单元专题而展开,注重口语交际和语文实践、自由习作的整合,体现了先说后写、实践在前交流在后的整体渗透训练过程。因此,教学时,教师只有明确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训练要求,在整组课文教学时有机地适时地进行习作指导,才能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稳步达成习作训练目标。以四上年级第一单元写景习作指导为例,我们可以试着做这样一些教学准备,以达成习作教学的目标。
(二) 梯度分解,把握重点
崔峦老师提出,习作教学既要抓好开放式的“自由习作”,也要抓好有指导性的、按一定序列进行的“训练习作”。首先,习作训练的形式应符合儿童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低年级是儿童想象活动的“敏感期”,因此最佳的习作训练形式是创造型的想象习作和童话体习作;中年级是儿童观察活动的“敏感期”,最佳的习作训练形式是观察习作。从高年级开始,学生的抽象概念思维进入“敏感期”,其习作训练应该转向有明确表达需要的实用型习作。其次,要根据语文学习的规律。确定各学段习作基本功训练的重点。低、中、高三个学段应分别侧重于句子、构段和谋篇训练。
这个序列体现了各阶段的重点,单就某个学段而言,对同类题材在不同学期出现,每一次的训练目标如何体现层次和递进,如何使学生习作水平有增量,也是需要我们去思考的。以第二学段中出现的关于写景的习作训练为例,是否可以作这样的梯度分解,更符合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一 畅所欲言,激发兴趣——谈
让学生敢写、愿写作文,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这就必须消除他们对作文的畏惧心理。“写什么”是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了帮助学生有意识地积累生活素材,从三年级开始,笔者要求学生每天讲述一件新鲜事,新鲜事不一定是大事,点滴小事同样可以。学生先在小组中讲,再由小组推荐一个代表,利用课前五分钟讲故事。教师除了要做一个表扬为主的评价外,还要求学生对讲述者做一个评价:意思讲清楚了没有?是不是有顺序?重要的地方听明白了吗?经过较长时间训练后,学生基本形成了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然后开始要求学生写新鲜事,我告诉他们:“老师希望了解每位同学的新鲜事,课堂上只能听一两位同学的,太遗憾了。并且,要是你们的发现能让家长也了解,那不是更好吗?”于是,学生开始把他们的故事写在日记本上,日记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学生愿意完成的常规性作业。对于学生日记的评价我注重发掘优点,即使非常差,也要找出优点进行表扬。学生们感觉到了原来作文就是自己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思想上的压力大大减轻,喜欢写日记了,甚至在老师没布置的情况下有的同学也主动地写。这样,激发了学生愿意表达的积极性,消除了他们对作文的畏惧心理。
二 引导观察,细致入微——看
观察浮光掠影,笔下空洞无物,这是学生的通病。要想学生写的作文言之有物,有血有肉,有话可写,说得详细,就应教会他们怎么观察。为此,只要可能,作文前我总是要求学生挖掘大脑中的记忆,或带领学生先看后写。如三年级第一单元的作文是要求写一处景物,我便利用课余先带领学生参观了校园,让学生讨论确定哪些景物应是作文中的重点。然后再带领学生重点观察校园的舞台、假山、后山,参观的过程中告诉学生要看仔细,不但要看,而且要看清楚。如假山的形状、假山下的水池、水池中的游鱼等。我还让学生边看边谈,谈谈自己看到些什么,尤其是看到些什么不易发现的东西。在积累了一点的观察经验后,再让学生根据刚才学到的观察法,回家看看家乡的竹林,山下的小溪,回忆曾经去过的美丽地方,等学生积累了比较多的感性认识之后,再组织班队活动,让大家夸夸自己的家乡。在此基础上布置学生作文,便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所以,发掘学生记忆,增加感性认识,是避免作文空洞的一个好办法。
三 再现生活,善于表达——练
学生作文内容干瘪、没有条理是一个通病,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这些毛病呢?这要与观察能力的培养联系起来。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告诉学生观察顺序、观察重点、观察的细致度。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强化练习。如在训练学生具体描写的这个问题上,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家乡的一棵树”、“这棵树真小呀!”、“今天真热呀!”、“爸爸对我特别好”、“我很难过”等,让学生分析怎样把这些句子写具体。如第一句“家乡的一棵树”,学生往往只会说树高、树大,除此之外还可以说些什么呢?笔者和学生一起分析,我们还可以从树的位置、树的高度、树干的粗细、枝叶的繁茂、形状、颜色,树的花、果,早上、中午、晚上它有什么不同,初夏秋冬有什么不一样等,再想想,这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棵树呢?(爸爸栽的?自己长出来的?),它给我们带来什么方便?我们对它是什么态度?学生仔细一分析,就一棵树,还真有说不完的话,写出来的东西自然就多了。再如“我很难过”,老师和学生一起分析,把它做成了一个作文题目。大家又一起分析了:难过的原因是什么?(是受到老师的批评)为什么老师会批评呢?老师是怎么批评的?自己当时有什么想法?自己错在哪里?自己决心以后怎么做?学生这么一想,话就多起来了,写起来自然也就有了真情实感。经常进行这类练习,学生写起作文来自然思维开阔,才会有得心应手的感受。当然,在指导具体描写的进程中还要注意纠正学生作文条理混乱问题。
四 展示成果,赏析作品——辨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他们自发地经常练笔,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教师要启发学生作文的愿望。”也就是说,学生既要学得开心,又要学有收获;既要学得轻松,又要学有方法。
一、联系生活,用心感悟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渠水,泉源丰盈而不竭。”生活本身就是绚丽多彩的万花筒,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鼻子和耳朵。作文就是对生活的再现、反映和创造。孩子们的生活内涵其实是很丰富的,学校家庭中每天会发生许多事,有让他们高兴的,也有让他们难忘的,但由于他们年纪小,知识水平有限,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和自我体验,不懂得从生活中收集作文的材料。
为了让学生写好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我特意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做游戏。学生在做《丢手绢》、《吹泡泡》这些有亲身经历的游戏中,用心体会,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于是“大家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圈,然后松开手,像小鸟一样蹲在地上”;“大家鼓掌为他喝彩”;“我只好红着脸学了几声狗叫,大家顿时乐得哈哈大笑”;“在阳光的照射下,一个个小泡泡真像一个个五光十色的彩球在空中飘浮着”;“同学们跑啊,追啊,笑啊,高兴极了”就在孩子们的笔下出现了。因此,我经常引导学生用眼睛“摄像”,用耳朵“录音”,用双手“复印”,用大脑想象,用心灵感受,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体验生活,让他们发现美、感受美、享受美的同时激发写作兴趣。
我们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镜头,适时引导学生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表达出来。2013年冬天的一次语文课上,天气特别寒冷,孩子们在教室里瑟瑟发抖。我灵机一动,让学生用一两句话表达自己的冷,但不能出现“冷”字。一开始,学生搜肠刮肚,但只会用“寒冬腊月”、“冰天雪地”、“冻僵”等词语,并没有把他们切身的体验表达出来。于是,我耐心地启发他们:“只要把你们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说出来就行了。”这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的耳朵冻僵了。大家笑话我:‘你的耳朵快成猪耳朵了。’”顿时,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连平时害怕写作文的学生也深有感触地说:“走在上学的路上,西北风呼呼地刮着,吹在脸上,像刀割一样。”这些朴实的语句,融入了学生真切的生活感受,显得格外生动。
二、学会观察,掌握方法
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观察是对认知对象自觉的、有目的的感知,是作文的基础。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重头戏,扎扎实实地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让学生做勤于观察、敢于发现的有心人。
首先,观察要有顺序。要教会学生常见的观察顺序,否则,写出的文章将杂乱无章。顺序观察可分为四种:一种按空间转换的顺序,从远到近,从上到下,取一个观察点观察,有时也可变化立足点;二是按内容顺序,如从整体到局部,景物到人物,主要到次要等;三是按时间顺序;四是按事情发展顺序。比如指导写一种植物,我除了重视句子的表达外,还十分重视观察的顺序。我在讲台上放一盆含羞草,问:“这盆植物给你什么印象?”“很美丽。”“非常好看。”等是学生的答案,这就是“整体”。接着我问:“它美在哪里呢?你想按什么顺序观察呢?”让学生思考后分组上台观察,然后指名说出。经过这样的观察和指导,大部分学生写的段落都很有条理。
其次,观察要抓住特点,要细致。每件事物、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特点,这就要引导学生观察时努力发现那与众不同的一点,抓住特点进行重点观察。例如写一个人的肖像时,学生总喜欢用上“弯弯的眉毛下面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苹果似的脸蛋”等,把所有人都美化了。因此,在写《我的同学》时,我特意请一男一女两位学生站在前面,通过对比,找出他们各自的特点,学生根据老师的指点再认真观察、描述,一次观察不够再观察,直到“细致”为止。
三、凭借教材,借鉴仿写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的积累感情是基础,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只有语言积累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泉、笔下生花。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课文作为学习作文的范例,懂得这“范例”是写什么?用什么方法写?按什么顺序写?边读边想,边议边练,读写结合,掌握技能。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引导学生领悟课文是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结尾点明全文的中心。在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要求学习作者怎样观察?用什么方法描写,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议、写”训练,比如仿照课文的描写方法,写写家乡的一处景物,把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部分是名篇佳作,文质兼美。它们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的语言表达各不相同。老师要充当有心人,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各类文章的构段和表达方法,找出规律,进行形式多样的写段训练。凭借教材,借鉴仿写,指导学生作文,既让他们学习了习作的方法,又明白了仿写的奥秘。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算是及时雨。
四、注重讲评,学会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