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夏至吃狗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夏至,一年一度的“荔枝狗肉节”也随之来临,玉林这座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顿时沸腾了起来。“就像过年一样,甚至比过年还热闹。”当地人这般形容。
来到这座没有高铁站没有飞机场的城市,《小康》记者发现,这里汇聚了众多来自国内外不同肤色的人群。玉林市内的酒店旅馆一夜之间爆满,价格也猛地抬高。突增的车流量把市内的几条主要干道堵得水泄不通,人们出行使用打车软件需要等待的时间更长了,高峰阶段甚至打不到车。
看似喜乐欢庆的节日背后,遭遇更多的却是争议与质疑。爱狗人士依然如期而至,展开抵制行动。而网络上,围绕广西玉林“荔枝狗肉节”的争论更是甚嚣尘上,部分明星倡议抵制吃狗肉、取消“狗肉节”,遭到玉林当地网民针锋相对的辩驳。
这个节日从何而来?遭遇了怎样的争议?舆论对这座城市又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小康》记者近日走访玉林,探究背后的原因。 当地人:“传统”,并非“杀戮”
“这个丁字路口大都是吃狗肉的大排档,当地人去的少,除了需要招待下亲戚朋友,外地人过来吃的倒是很多。”6月21日,夏至,市民陈先生指着江滨路的一些餐饮店对《小康》记者说,而外地人之所以闻风而来,大部分人都是冲着狗肉节来的。
晚餐时间,江滨路显得格外热闹。走在这条被称为玉林“狗肉一条街”的路上,微弱的灯光下,一些餐馆中,屋里屋外座无虚席,桌上狗肉沸腾,啤酒冒泡。喝酒划拳的声音不绝于耳,红通通的荔枝壳洒满地,啤酒瓶也堆积成山。
《小康》记者询问得知餐馆里的熟狗肉卖到了四十多块一斤,一些店面的菜单招牌中故意将“狗”字隐藏,或者以“脆皮”替代。虽然商家变得极为低调,但走在街上,也会发现当地人尤其是店面的老板多少有些警惕。路上东张西望、掏手机拍照貌似“爱狗人士”的外地人立马会受到盯梢。
“今年来的爱狗人士比往年少了很多,生狗市场和往年也不太一样,他们不会在市场里当场宰杀活狗,而是在屠宰点完工后再拉到市场上来卖。”陈先生见证了这几年狗肉节上的变化。在《小康》记者走访的多家农贸市场,卖狗肉的档口老板一般也会神情紧张。据了解,夏至当天,生的狗肉卖到十几块钱,熟的二十多块,比往常都要贵一点。
“其实,我们玉林本地人一般都喜欢在家里吃狗肉,把家里的狗或是去乡下买来的土狗宰杀了,人少的话就去菜市场称点,大家吃吃喝喝聚一聚,算是庆祝夏至丰收,而这样的习俗一直从老一辈那流传下来。”陈先生介绍说,在玉林,大家一年四季都有吃狗肉的习惯,只不过夏至这天吃的人比较多。
虽然,一句“冬至鱼生夏至狗”成为不少玉林人在夏至到来时吃狗肉、啖荔枝的传统。然而在众多爱狗人士的眼里,这成了“杀戮”。在广西玉林狗肉节上演多年之后,大部分玉林人认为狗肉节受到如此大的关注度,一部分原因是饮食习惯的差异,而更多的则是近几年爱狗人士与当地狗肉售卖商家的几次冲突让玉林受到媒体关注。
爱狗人士不断积蓄着力量,试图在这具有悠久吃狗肉传统的城市,彻底铲除狗肉节――“我们希望这个民俗,彻底被取缔。”自2010年起,每年6月21日开始的玉林荔枝狗肉节总是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一份最新的民意调查显示,64%的中国民众支持取缔这一以“民俗”为名、实为商业营销的“节日”。 政府:不存在所谓“夏至荔枝狗肉节”
究竟玉林有没有举办过“荔枝狗肉节”?多年来,一直是困扰大众的一个疑团。
玉林市政府反馈给《小康》杂志的情况说明中谈到:不存在所谓“夏至荔枝狗肉节”,玉林市从来没有举办过任何形式的所谓“夏至荔枝狗肉节”。这一态度也正式表明了玉林市政府对狗肉节的看法。
“以前的玉林城区很少有人吃狗肉,城市发展以后,城中村融入到城市,农村的习俗也被带了进来,但也很平常,不是那么火。”玉林市政府工作人员朱向华向《小康》记者解释,“玉林从来没有这个节日,现在,玉林大多数人认为狗肉节最开始都是被那些怀着不纯目的的人炒出来的,政府也根本没有出面来搞这个活动。”
然而,玉林“狗肉节”这个帽子又是从何而来?玉林市政府回应称:一些境内外动物保护组织和人士,出于不同的动机和目的将玉林城区一些群众在农历夏至这一天聚在一起吃狗肉、品荔枝的习惯大肆渲染、炒作,给当地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境外的势力提供资金让一些人在这里闹,他们造出这样的节日给玉林贴个标签,现在又叫你去取消。就像给你安一个‘骗子’的标签,看到人人都认为你是‘骗子’,他就暗喜,现在反而要你来证明你不是骗子,你怎么搞?我们正处在这个境地。”朱向华无奈地表示。
玉林市政府在情况说明中还谈到:玉林市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明确要求各有关职能部门切实履行职责,按照《食品安全法》等有关法律规定加强对食品安全的整治,确保全市食品安全。重点加强对肉品生产经营实施全程监管;加大市容市貌整治力度,取缔和打击占道经营行为;严厉打击偷盗、毒杀犬类犯罪行为,通过集中开展综合整治,进一步规范肉品生产经营行为。
也就在夏至当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针对外媒关于玉林狗肉节的提问,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表示,据地方政府介绍,在中国农历夏至节气食用荔枝和狗肉,是玉林市民间的一种饮食行为,属个人饮食偏好。不存在以食用狗肉为名的节庆活动。玉林市当地政府也从来没有支持、组织、举办过所谓的“玉林狗肉节”。 “狗肉节”带来火爆经济效益
名声在外的“狗肉节”,除了给当地带来名誉上的负面影响,毋庸置疑,也带来了经济上的一定效益。每年夏至前后,玉林街头总能看到一些外地车牌的小轿车出现。
为了这个“节日”,经营狗肉店9年多的杨老板早早做起准备。“前几天就有好多人打电话订餐,夏至那天来的人最多,我们也最累。”他说,动物保护人士的忙活并没有给自家生意带来丝毫损伤,相反,近一两年来,他的生意越来越红火。
在玉林,除了与狗肉相关的市场,荔枝市场也是大火了一把。“平常几块钱一斤的荔枝,到狗肉节那天可以卖到十六七块甚至更高价,过了那天才能降点价。”市民张先生说,“一吃狗肉,就要就着荔枝,而且吃得很猛,荔枝也因此要涨涨价,这是连锁效应。”
连锁效应也涉及到更多与狗肉不相关的行业,比如酒店业、出租车业等。
“外地人要来玉林需要提前订好房间, ‘狗肉节’前一个星期就有人陆陆续续在预定。”千景酒店的前台对《小康》记者说,“近年来,狗肉节及前一两天玉林酒店的住房一般都会爆满,房价也都会大幅上涨。”《小康》记者最终入住的千景酒店,豪华单人电脑间从平常的143元上涨到358元。
出租车也火热起来,尤其是打车软件的运用。“平常一般一天接十几个单差不多,这两天我几个小时就能完成一天的量,手机一直响不停。”梁师傅对《小康》记者说,“一般人打车都是在酒店与吃狗肉的地方往返,有些比较赶急的顾客加个价才能打到车。”
滴滴司机王师傅谈到:“每年狗肉节上爱狗人士与商家的争锋相对,玉林人看多了,更多的是认为这是扭曲的爱狗护狗行为,也是在故意炒作。狗肉商家虽然顶着舆论压力但依旧能在这天获利丰收。”
“我一个朋友开狗肉大排档,夏至狗肉节一天的收入就过万,雇佣的狗肉屠宰师傅和厨师就有十几个人。说到底商家才是最后的赢家。”王师傅觉得这场爱狗人与吃狗人之间的唇枪舌战很难有一个公平合理的评判结果,“一个爱熟肉一个爱活狗,只要有人吃就一定会有反对。” 摘掉标签还需很长一段路
对于“狗肉节”这个被贴上去的标签,朱向华谈到:“现在越炒越热,变相地炒,怀着不纯的目的。被贴标签这么久了,我们都是被动的,也真的很无奈。”
“一些操外地口音的人不远万里就是来看杀狗的,也有来收狗的,除了狗肉节引发了人们的极大好奇,人们对玉林其他方面一点都不关心,狗肉节成为玉林的标签其实并不是玉林人期望看到的。”当地媒体人小谭告诉《小康》记者,这些年即使国内外媒体对玉林狗肉节争相报道,但玉林当地的媒体并没有对狗肉节进行大肆宣传,“虽然算不上家丑但是确实产生了一些不好的影响,玉林的媒体多数都在观望舆论的走向,参与极少。”
1、玉林荔枝狗肉节:
荔枝狗肉节,是广西玉林市民间自发形成的节日,是一种欢度夏至的传统民俗。国人素有吃狗肉习俗,每年夏至这天,豪爽好客的当地民众习惯于聚在一起食用狗肉,呼朋唤友地聚在一起欢度夏至,并用新鲜荔枝就酒。
2、对岁:
孩子出生后一周岁称对岁。孩子对岁时,贫者一般煮两个鸡蛋给孩子,为孩子缝一套新衣服。中等以上人家要办酒庆贺。
3、挂灯:
桑葚――21世纪最佳保健果品
桑椹,又名桑果,早在两千多年前,桑椹已是中国皇帝御用的补品。桑树特殊的生长环境决定了桑椹具有天然生长、无任何污染的特点,因此又被称为“民间圣果”,成熟的桑椹味甜汁多,酸甜适口,是人们常食的水果之一。
桑椹果实中含有丰富的葡萄糖、蔗糖、果糖、胡萝卜素、维生素(A、B1、B2、C)、苹果酸、琥珀酸、酒石酸及矿物质钙、磷、铁、铜、锌等,被医学界誉为“21世纪的最佳保健品”。用,并能延缓衰老。桑椹是中老年人健体美颜、抗衰老的佳果与良药。常食桑椹可以明目,缓解眼睛疲劳干涩的症状。桑椹具有免疫促进作用,可防止人体动脉硬化、骨骼关节硬化,促进新陈代谢。它可以促进血红细胞的生长,防止白细胞减少,并对治疗糖尿病、贫血、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神经衰弱等病症具有辅助功效。桑椹入胃能补充胃液的缺乏,促进胃液的消化,入肠能刺激肠黏膜,促进肠液分泌,增进胃肠蠕动,因而有补益强壮之功。
中医认为桑椹味甘酸,性微寒,人心、肝、肾经,具有补肝益肾、生津润肠、乌发明目等功效,主治阴血不足而致的头晕目眩、耳鸣心悸、烦躁失眠、腰膝酸软、须发早白、消渴口干、大便干结等症。
食用桑椹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因桑椹中含有过敏物质及透明质酸,过量食用后容易发生溶血性肠炎,因此小孩不宜多吃桑椹。②因为桑椹内含有较多的胰蛋白酶抑制物――鞣酸,会影响人体对铁、钙、锌等物质的吸收,且性质偏寒,故脾胃虚寒、大便稀溏者不宜食用。③桑椹含糖量高,糖尿病病人应忌食。④桑椹有黑白两种,鲜食以紫黑色为补益上品,未成熟的不能吃。
桑椹小偏方
鲜黑桑椹30―60克,水煎服,治疗风湿性关节疼痛。
取新鲜熟透的桑椹500克,米酒1000毫升,浸泡1~2个月饮用,每日2次,每次1小杯,可用于贫血或关节炎的辅助治疗。
桑椹、蜂蜜各适量,将桑椹水煎取汁,文火熬膏,加入蜂蜜拌匀饮服,每次10~15克,每日2~3次,可滋阴补血,适用于阴血亏虚所致的须发早白、头目眩晕、女子月经不调、闭经等。
桑椹40克,冰糖20克,用开水冲泡饮刚。桑椹性寒生津,冰糖性平滋津,适用于肠道津液不足所致的大便干燥。
狗肉――吃了夏至狗,西风绕道走
在我国南方等地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称夏至这天吃狗肉能祛邪补身、抵御瘟疫等。“吃了夏至狗,西风绕道走”,意思是说人在夏至这天吃了狗肉,其身体就能抵抗西风恶雨的入侵,少感冒,身体好。复至杀狗补身,相传源于战国时期秦德公即位次年,六月酷热。疫疠流行,秦德公便按“狗为阳畜,能辟不祥”之说,命令臣民杀狗避邪,后来形成夏至杀狗的习俗。
狗肉味道醇厚,芳香四溢,其营养价值很高,每100克狗肉含蛋白质14.5克,脂肪23.5克。可与牛肉、猪肉相媲美,而且含有钾、钙、磷、钠及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是理想的营养食品。狗肉的食用方法很多,有红烧、清炖、卤制等。
中医认为,狗肉味咸,性温,入脾、胃、肾经,具有补中益气、温肾助阳功效,常用于脾肾气虚、胸腹胀满、鼓胀、浮肿、腰膝软弱、寒疟、败疮久不收敛。《日华子本草》认为:“补胃气,壮阳,暖腰膝,补虚劳,益气力。”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狗肉中含有的微量元素对治疗心脑缺血性疾病、调整血压有一定益处。狗肉还可用于老年人的虚弱症,如尿不尽、四肢厥冷、精神不振等。冬天食用,可增强抗寒能力。
食用狗肉时注意以下几点:①狗肉热性较大,急性炎症患者如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急性鼻炎、急性支气管炎等,多属中医火热之证,食后能生热化火,加重病情。②小儿不宜多食,因为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性味过寒过热的食品均会导致疾病。③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多为阴虚阳亢,治宜滋阴潜阳,而狗肉温肾壮阳,食之会加重高血压病情。④心脏病、中风后遗症等也忌吃狗肉。
推荐两通狗肉美食:
狗肉粥:狗肉250克,粳米(或糯米)适量,生姜少许。将狗肉洗净切成小块,放入锅内,加水烧开后,放人生姜、粳米同煮成粥,早晚餐温服,用于年老体衰、阳气不足、遗精、阳痿、、营养不良、小儿发育迟缓、畏寒肢冷等症。还可加入红豆、黑豆、黄豆、绿豆和薏苡仁等,称为五福狗肉粥。
狗肉煨黑豆:狗肉250克,黑豆50克,姜、盐、糖、五香粉各适量。上述各味齐上锅,先用旺火煮开,后改文火煨熟,肉烂后即可食用,适用于遗尿、小便频数等肾虚症的治疗及补益。
苦瓜――脂肪杀手
苦瓜是葫芦科植物苦瓜的果实,因其具有特殊的苦味而得名。苦瓜又叫做凉瓜、癞瓜。它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较高,是药食两用的食疗佳品。我国各地均有生产,一般多被作为蔬菜栽培使用。
在夏季所产的瓜果中,苦瓜虽然味苦,但由于其苦味清香,食后回甘,并有清火消暑功能,而且有提高食欲的特殊作用,所以受到人们的欢迎。苦瓜的营养成分较多,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物、钾、钠、磷、胡萝卜素、尼克酸、硫胺素、抗坏血酸等。此外,还含有粗纤维、苦瓜索、苦瓜苷等物质。苦瓜中维生素含量尤其高,比丝瓜、菜瓜等高10~20倍。人每天只要吃100克生苦瓜就可获得其全天所需要的维生素C。
中医认为,苦瓜性寒,味苦,人心、肝经,有清热祛暑、明目解毒、利尿凉血等功效,对治疗痢疾、疮肿、中暑发热、痱子过多、结膜炎等病有一定的作用。适宜夏季烦热、口渴多饮、中暑发热等病患者服食。苦瓜的维生素C含量很高,具有预防坏血病、保护细胞膜、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提高机体应激能力、保护心脏等作用。苦瓜中的苦瓜苷和苦味素能增进食欲,健脾开胃。苦瓜蛋白质成分及大量维生素C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使免疫细胞具有杀灭癌细胞的作用。苦瓜汁含有类似奎宁的蛋白成分,能加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临床上对淋巴肉瘤和白血病有效。苦瓜种子中提炼出的胰蛋白酶抑制剂,可以抑制癌细胞所分泌出来的蛋白酶,阻止恶性肿瘤生长。另外,苦瓜中的苦瓜素被誉为“脂肪杀手”,有较好的减肥作用。苦瓜的新鲜汁液,含有苦瓜苷和类似胰岛素的物质,具有良好的降血糖作用,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食品,能够预防和改善糖尿病并发症的作用,因而营养学家和医生推荐把苦瓜作为治疗糖尿病的良药。
苦瓜可炒可拌,与鱼、肉同煮,还可用来炖汤,其味不仅不太苦,反而会使味道更加鲜美。
推荐菜品:苦瓜拌芹菜。用苦瓜、芹菜各150克,芝麻酱、蒜泥各适量。先将苦瓜去皮、瓤,切成细丝,用开水烫一下,再用凉开水过一遍,沥掉水分,然后将芹菜、苦瓜同拌,加入作料调匀即可。本菜肴具有凉肝降压的功效,适用于肝阳上亢之高血压患者食用。
还可自制苦瓜茶长期饮用。将苦瓜1个上端切开,挖去瓤,装入适量绿茶,把瓜挂于通风处阴干。将阴干的苦瓜取下洗净,连同茶切碎,混匀,每次取10克放入杯中,以沸水冲沏饮用。此茶具有清热解暑、利尿除烦之功效,适用于中暑发热、口渴烦躁等病症。
[关键词]做节 狗肉节 文化内涵
乐平的“做节”习俗
在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保留着一项特殊的节日――村节,村民们习惯把该活动的举办称之为“做节”。在这里各村按祖辈定下的时间轮流举行庆祝活动,轮值“做节”的自然村要宴请村落群内其它自然村的村民,村民们根据自身经济情况控制宴请规模,长期以来形成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习俗。在三水区,以乐平镇的保安村和黄塘村最为典型,这里的村民每逢村节均会在宴席上烹食狗肉,长期以来该节又被称为“狗肉节”或“香肉宴”。村民们认为该节比冬至重要,对于有“冬至大过年”之说的三水人来说,该节日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据了解,在村节来临前的几个月,村民就要着手准备节日食材――狗肉,其来源通常由购买或饲养获得,具体数量根据各家经济情况而定,通常为2至6条。
到了村节当天,只要你是,或曾是该村村民,无论你身处何处都会赶回村中过节,甚至还会召集身边的好友或同事一起回家过节。以乐平黄塘村①为例,近年来,每逢农历九月十五村节当日都有数万人齐聚黄塘,共度村节。从三水城区至黄塘的公路旁,来来往往的车辆络绎不绝,有广州的、南海的、深圳的,甚至还有来自香港和澳门的。由于村里没有专用停车位,在乡村里的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到处停满车辆。
在轮值“做节”的村子内,人头攒动,狗肉飘香,不少村民就在民居小院内或大门口架设灶台专门用于烹饪狗肉。晚宴前夕,来自不同地方的客人陆续到来,并向村民问候或致谢;而村民则一边回礼,一边准备饭菜。场面非常热闹,洋溢着浓烈的节日气氛。
客人到来后,有的坐于院内聊天,有的趁饭前闲暇时间走访亲戚,也有部分摄影爱好者好奇地四处游走,捕捉镜头。村民们经过一天的准备,周围的亲戚、朋友也都陆续到来,随着晚宴时间的到来,迎来了村节最热闹的时刻。宴席中常吃的食物除了狗肉,还有鱼肉、鸡肉等各式菜肴,每桌一般都配有酒水,常备的有白酒、啤酒或饮料。当热腾腾的狗肉送到桌面时,宴席基本就可以开始了。
传统的“做节”习俗
乐平现居人口大部分是南宋以后陆续迁徙至此的,据《三水氏族谱》记载“南宋咸淳年间始由南雄珠玑巷徙居广州府南海郡三江都碧湖坊,又于明景泰年间分入三水,繁衍十余乡”,保安村《陆氏族谱》记载“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正月十五由珠玑巷迁到三水乐湖”。以上族谱记载的迁徙史在黄塘村和保安村也得到受访者的普遍认同,但“做节”习俗始于何时尚未发现史料记载。据受访对象口述,多数人认为“做节”习俗起源至少可以追溯至清朝中期。该时间并非开村时间,而应该是村落群基本形成的时间,因为各条村轮值“做节”时间的主次安排与村子间相互关系及开村先后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只有在村落群初步定型后才可能形成这样轮值“做节”的习俗。
每逢村节,村民们要举办一系列活动,借此祈求福祉,联络亲情,增进友谊。通常很多自然村(或村民小组)合为一个村委会,而每个村委会就相当于一个村落群,在该区域内的每条自然村(或村民小组)都会轮值安排吉日主持“做节”活动。轮值的村子由近年刚结婚的家庭负责“做头”,主持宴请活动,负责主要经费,他们也会竭尽所能办好该活动。以保安村和黄塘村为例,此二村分属于两片不同的区域,两片区域内的各条自然村都有着不同的“做节”时间安排,各自形成了独特的“做节”文化圈。在该圈子内,村民们根据各村建村的先后或辈分的不同安排具体的“做节”时间。该习俗一年中最隆重的是农历九月十五,在当地倍受重视,人们习惯把这一天称为“做九月十五”,重视程度远超过“冬至”。其次是八、九月和正月的吉日也有“做节”活动,但活动场面不如农历九月十五隆重。
在老一辈村民的印象中,每逢村节都要举办“迎神②”、“拜神”、“送神”、“宴请”等活动,宴席中以橄榄、酸姜、鸡肉、鱼肉为主,烧酒助兴。通常,村民会在“做节”的前一天派“喃呒佬③”去祠堂或庙宇“迎神”,夜里把神像迎到村中祠堂,“做节”当日族人在祠堂举行“拜神”仪式,下午筹备晚宴进行庆祝,晚宴过后又请“喃呒佬”将神像送回庙中,或直接送往下一个轮值“做节”的村中祠堂。
保安村的“做节”习俗
乐平镇的保安村和黄塘村地理位置相近,习俗相似,都有“做节”习俗,都吃狗肉;但是谈到“狗肉节”大家都首先想到黄塘,对于保安村则不甚了解。其实保安村的“做节”习俗保存得更为完整,但为什么黄塘村的“狗肉节”却更具知名度?原因不仅在于黄塘村“做节”时食狗肉的鲜明特征,还在于该村每次“做节”都大宴宾客,宴请范围远远超出村落群。参加人员除了本村及邻村的亲戚、朋友外,凡是与本村有联系的人均可参与。由于食客较多,规模较大,现在的黄塘“狗肉节”已成为三水人所熟知的重要节日,而与之相邻的保安村正因为少了以上两个要素而鲜为人知。
现在的保安村,共有21个村民小组,户数1278户,户籍人口4213人,外来暂住人口1460人。辖区内的布东村“做节”时间为农历9月15日,布西为农历9月13日、布北为农历9月15日、黄上为农历9月18日、黄南为农历9月18日、中一为农历9月16日、中二为农历9月13日、南麦为农历9月14日、唐家为农历9月15日、高家为农历9月10日、新村为农历9月11日、坳头为正月26日、涡南为农历8月15日、涡北农历8月14日、地岗农历8月12日、上村农历8月11日、麦岗农历8月13日、麦岗新农历8月14日、迁坑农历8月12日、小陆坑农历8月14日、新布(三峡移民村)无“做节”习俗。从调查中了解到“做节”的村子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做九月十五”的是布东村和布北村,此二村在村落群中分别被称为“大佬(哥哥)”、“细佬(弟弟)”,布西村被称为布东村的“契仔(干儿子)”。这说明以上各村子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也解释了为什么布东村和布北村“做九月十五”最为隆重,这和他们在村落群内的地位密不可分。
“狗肉节”的形成
“狗肉节”是人们对乐平镇部分村落“做节”习俗的一个通俗称谓,主要源于节日期间吃狗肉的鲜明特征。在三水区有“做节”习俗的村子很多,但每逢村节均烹食狗肉,并长期坚持形成习惯的主要集中在三水区乐平镇,其中以黄塘村和保安村④最具特色。
“狗肉节”源于“做节”习俗,但绝不等同。村节早已有之,而“狗肉节”作为村节的衍生品现在也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狗肉节”的形成民间流传着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清末民初,受战乱影响,一群难民逃亡,落脚于此,为纪念这一天,村民便每逢该日就举办“做节”活动,烹狗待客,逐渐就形成现在的“狗肉节”。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在时期,村民四处逃亡以躲避战乱,待到重返家园之时,庄稼已被破坏,村民无粮可食,正在大家苦恼之时,村民看到几条恶狗正在糟蹋仅剩的粮食,一怒之下将狗捕杀,食之,当天正是农历9月15日。
以上两种说法以后者居多。吃狗肉的习俗在三水乐平镇虽然比较常见,但并非所有乐平人都能接受,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喜欢吃,甚至十分排斥吃狗肉的做法。因为他们认为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不忍杀害或食用,但在战争年代为了解决温饱问题而开始食用狗肉也是可以理解的。当地人为纪念以前的艰苦岁月,便在“做节”期间烹食狗肉,形成习俗并一直延续至今。“做节”习俗早已存在,而“狗肉节”的形成是在“做节”习俗的基础上演变而来,时间晚于“做节”。二者活动时间基本相同,内容相似,主要区别体现在菜肴的选择和宴请的规模方面。
近年来,“做节”习俗逐渐简化,突出了“宴请”环节,而选用的食物则变得更为丰富,有不少村子形成了节日当天烹食狗肉的习惯,宴请规模及影响力都远远超出了传统的“做节”活动。尤其是黄塘村,其“做节”的说法已逐渐被“狗肉节”的声势所掩盖。
“做节”习俗的文化变迁
根据调查资料分析,“做节”习俗的演变经历了两个重要阶段,日军侵华是一个重要节点,在此之前保安村一直延续着传统的“做节”习俗,轮值时间的安排秩序井然,当时也并未出现食狗的风气。经历后,乐平镇渐起食狗之风,并与传统的“做节”习俗融为一体,传承至今。另外一个节点是,“做节”的习俗在期间基本销声匿迹,曾一度中断。直至改革开放后,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这一民间习俗才得以复兴和繁荣。
时至今日,“做节”习俗已简化为以宴请为主的节日活动,在食品的种类方面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宴席中的食材种类更加丰富,狗肉作为一道较具特色的菜式虽然不被所有人接受,但依然吸引着不少食客的注意。另外,“做节”的轮值安排也和以往有所不同,出现数条村子同日“做节”的情况,高度集中的人流量及狗肉烹饪过程中香飘四溢的情景为节日增添了喜庆气氛。
“狗肉节”的文化内涵
改革开放之前,三水各地由于经济条件差,“做节”所配的菜肴都很简单,有时候甚至吃不上肉。改革开放后,村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食物已经不是他们考虑的主要问题,他们开始对传统文化日益重视,并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衍生出新的文化――“狗肉节”。现在的“狗肉节”较以往有所不同,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开放性。在宴请过程中,不管是同事或朋友,也不管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这里的村民都乐意邀请,他们不担心人满为患,反而会以客多为荣。因此,每逢“狗肉节”黄塘的村民都希望有更多的客人前来助兴,少的有四五桌,多的达三十多桌。另外,部分村落群轮值过“狗肉节”的习俗较以往也有所改变,出现多条村同日过“狗肉节”的情况,该转变扩大了村落的影响力,也为村落群增添了节日气氛。2006年11月5日(农历九月十五)乐平29个自然村举行盛大“狗肉节”,据村委会干部估计,以平均每户接待六桌计,约6万人参加了该活动,是村民总人数的十几倍。
在乐平,食狗之风相对较盛,关于狗肉的一些谚语也颇为丰富,形容狗肉味香可口的有“狗肉滚三滚,和尚企唔稳”,记录狗肉食材选择的有“老猫嫩狗吃死人”,描述吃狗肉最佳时节的有“冬至鱼生夏至狗”等说法。
其实,本地人并非都喜欢吃狗肉,有的甚至从来不吃,有的是因为个人饮食习惯所致,有的是因为他们认为狗是人类的“好朋友”,不忍食用。虽然在乐平很多人不吃狗肉,但也没有影响这里食狗的饮食习惯。
三水的“狗肉宴”虽然分别在一年中的数个时点来举办,但最为隆重的是农历9月15日,即中秋之后的一个月,这一时间点不仅与“冬至鱼生夏至狗”的说法不符,也和晚清以后习惯于冬季食狗之习俗不符。这说明乐平兴起食狗肉之风并非源自岭南地区早期食狗肉的习俗,也不同于周边地区食狗肉的习俗。根据村中老人的说法:“狗肉节”形成于战争年代,那时庄稼绝收,因没有东西可吃而选择狗肉,为了纪念那些特别日子而选择在每年“做节”时食用狗肉,以缅怀过去。这一说法正好为“狗肉节”时间的选择找到了根据,并逐渐演变为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习俗。
“做节”是乐平镇较为常见的习俗,在不少村落依然保留。吃狗肉只是当地村民“做节”过程中在食材选用方面的一个外在表现形式。将最具代表性的黄塘村和保安村进行比较后,发现保安村的“做节”习俗比黄塘村保存得更为完整,但是对外的影响力却不如黄塘。究其原因在于黄塘“做节”时广邀四方宾客,熟悉的,不熟悉的,只要能请到的都邀请到村中聚餐。客人越多,表示主人家的人缘越广,面子越大,主人家也会倍感荣耀。这一文化现象的出现与村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密切关系,除了体现出他们热情好客的一面,还是一项具有文化内涵的群体文化活动,村民可通过参与该活动来稳定、扩充、展示其各自的人际关系资源。
[参考文献]:
[1]王仁湘.中国史前饮食史[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7,第74-81页;
[2]邹卫东.岭南食狗习俗考[J].广东:广东史志,2003,(03),第53页;
[3]刘朴兵.略论中国古代的食狗之风及人们对食用狗肉的态度[J].河南:殷都学刊,2006,(01),第105页;
[4]叶春生.岭南风俗录[M].广东:广东旅游出版社,1988,第196-197页;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1年冬至节气特点与习俗,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冬至节气特点1、日照时间短
冬至前后,虽然北半球日照时间最短,接收的太阳辐射量最少,但这时地面在夏半时积蓄的热量还可提供一定的补充,故这时气温还不是最低。“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冬至后白昼时间日渐增长。
但是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仍比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少,所以在短期内气温仍继续下降。我国除少数海岛和海滨局部地区外,1月都是最冷的月份,故民间有“冬至不过不冷”之说,天文学上也把“冬至”规定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
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逐渐变长,夜间逐渐变短。
2、气温走低气候寒冷
从气候上看,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另外,冬至开始“数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数九”的第一天。关于“数九”,民间流传着的歌谣是这样说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_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不过,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平,全年无冬。
冬至的习俗:古代传统习俗1、祭祀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2、吃水饺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3、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冰开,_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南北地区的传统饮食习俗1、北京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吃馄饨。
2、南方饺子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北方人吃混沌,南方人出饺子。
3、狗肉羊肉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4、红豆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5、台湾糯糕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 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等。
6、苏州冬酿酒
姑苏地区对冬至这一节气非常重视,姑苏地区有俗语云:“冬至如大年”。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姑苏百姓在冬至夜畅饮冬酿酒的同时,还会配以卤牛肉、卤羊肉等各式各样的卤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姑苏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祈愿。
7、麻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