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吟咏花木的诗句

吟咏花木的诗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吟咏花木的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吟咏花木的诗句

吟咏花木的诗句范文第1篇

但1950年,考古学家又在伊拉克发掘了九具尼安德特人的遗骨,通过对这些遗骨的深入研究,人们修正了以前的认识。

在这九具尼安德特人遗骨中,最先引起科学家注意的是一具扭曲的骨架。

经过研究发现,这是一个严重残疾的人,他的右臂萎缩,生来就是残疾,左脸上大量疤痕组织,则证明他的左眼失明。

一个重度残疾的人,在当时那么恶劣的环境中,是不可能像我们现在这样,只要努力就可以养活自己的。

那是一个残酷到我们无法想象的年代,如果没有伙伴照料,他根本不可能活下来。

接下来,科学家在实验室对这具骨骼进行了观察,发现此人的年龄大约在40岁左右,这在那个年代是相当长寿的。

而很明显,他的长寿并非出于基因优异,而是由于他没有经历过沉重的劳作,更不必冒生命的危险前去捕猎。

要不是因为自然灾害,这位幸运的人还将继续存活下去,并向我们现代人的寿命靠拢。

研究到了这里,大家也终于明白,尼安德特人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冷酷无情,而是一个充满了爱与尊重的族群。

但一个连我们现代人也无法抗拒的变故,让这个奇迹没有持续下去。

一天,突然发生了地震,这个人所居住的房屋——山洞轰然坍塌,这回,他没有躲过劫难。

这个被灾难凝固下来的场景,证明了早在6万年前,人类就已经拥有了同情、仁慈和爱……

而另一具尼安德特人的骨骼,则向我们展示了远古时期的浪漫,以及人类对美的崇尚和向往。

这具遗骨是在洞穴深处一个极为隐蔽的地方被发现的,很显然,是被他的同类很隆重地埋葬的。

可是,为什么要埋得这么隐蔽?

一个疑问没有解决,随即又被另一个更大的发现掩盖了。

科学家对坟墓堆周围的土壤加以分析化验后惊奇地发现,土壤中竟含有八种鲜艳花木的花粉。

大自然不可能把这么多植物的花粉混合在一起,然后弄到这么深的洞中并恰巧安放在死者身上。

也就是说,只存在一种可能:有很多人在山坡上采集各种鲜花,然后把花朵编在灌木枝条上,做成花环,安放到死者的身上。

沧海桑田,但无法磨灭美的痕迹。

6万年前,就已鲜花盛开,让人类得以在无尽的悲苦中沐浴着芬芳前行,并一路走到了今天。

吟咏花木的诗句范文第2篇

我们由县城北行,但见宋塔巍然耸立,灌渠清水长流。时值北国仲夏时节,麦浪滚滚,蜂舞蝶飞,一片生机。行约5华里,穿过苍翠欲滴的柏树林,眼前出现一片掩映在青竹翠柏之中的红墙绿瓦、规模浩大的古建筑群,这便是闻名遐尔的永乐宫。

永乐宫,是元代始建的大型道教宫观,建筑面积86000平方米,相传因道教八仙之一吕洞宾故居在此而兴建,以其精美的壁画艺术闻名于世。

步入宫门,只见满院青翠,花木茂盛,自南向北一条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龙霓殿、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四座高大殿宇,飞檐凌空,画栋雕梁,金碧相映,巍峨壮观。院子中央有砖砌甬道,甬道两边花香扑鼻,芍药、牡丹争芳斗艳;丁香、月季瑞气四溢;青竹、古柏郁郁葱葱;合欢、老槐枝繁叶茂。花间柳下,蜂蝶飞舞,百鸟争鸣。再看两旁碑廊里,摆满了自战国以来的碑刻,里边有历代书法艺术的珍品,也有各朝骚人墨客的吟咏。最珍贵的是满布在各座大殿里960平方米的巨幅壁画,堪称该宫之精华,是我国现存壁画艺术的瑰宝,可与敦煌壁画相媲美。

龙虎殿里,抬头可见墙上画着26个守卫仙界的天丁、力士,手持十八般武器,寒光闪闪,铜盔金甲,锦带飘飞,威风凛凛,个个是降妖捉怪的能手。三清殿是宫内主殿,建筑规模最大,柱高梁粗,碧瓦飞甍,殿顶用彩色琉璃浮雕组成五条屋脊,脊上的鸱兽高达3米。壁画面积达420平方米,描绘了《朝元图》中286个不同的艺术形象。其中有八位主神,青龙、白虎、雷公、电母、八卦星君、各方星宿等,人物形象千变万化,服饰仪仗丰富多彩。所绘人物高达2米以上,气势宏伟,场面壮阔。整幅壁画笔力遒劲,线条流畅,色彩绚丽,格调协调,布局严谨,刻画精细。武将的须眉飞动,真人则翩翩欲仙,庄严肃穆的主像和美丽文雅的玉女遥遥相对,人物或静或动,神情性格,个个不同。有的对话,有的沉思,有的倾听,有的顾盼,彼此呼应,表现得维妙维肖,真可谓我国和世界美术史上的珍贵遗产。

纯阳殿,又称吕祖殿。殿内壁画由52幅连环画组成,描绘了道教祖师吕洞宾从诞生到得道成仙的经历,题为《纯阳帝君仙游显化图》。壁画内容丰富,主题突出,包罗万象,千变万化,可以说是十三至十四世纪中国社会风情的一个缩影,也是研究我国历史的重要资料。画中有宫殿、山野、村舍、园林、酒楼、茶肆、旅店、医馆、道观、私塾以及活动的各式各样人物。从“瑞应永乐”这幅壁画中可以看到婴儿降生的情景。传说吕洞宾出生的那一天,永乐镇上空突然出现一只白鹤,在晴空飞翔盘旋许久许久,满城的人都很惊异。那白鹤飞着飞着引颈高叫了几声,俯身冲下,直飞吕洞宾母亲房中。吕母在梦中蓦地被惊醒了,顿时感到腹中疼痛难忍,额头上豆大的汗珠直往下落,继而觉得腹部下坠――临产了。于是听到婴儿落地后的“呱呱”叫声。洞宾临生的当儿,四周瑞气氤氲,异香飘溢,霞光万道,久不消失。街坊邻居感到是吉祥之光,都喜气洋洋,奔走相告。说:“定是出凡降圣之时。”好心的邻人们,撂下手中的营生,匆匆赶来为婴儿洗澡着衣,为产妇熬汤煎药,跑前跑后,忙个不停。在料理婴儿时,大家看到是个男孩,长相不凡:天庭饱满,地廊方圆,道骨仙风,虎体龙腮,鼻梁耸直,面色黄白,左眼角一颗黑痣,左眼下一颗黑痣,都夸赞婴儿有仙人的风度和气派,将来长大成人必有大福大贵。洞宾长大后,果然聪慧过人,能日记万言,出口成章,落笔成文。由于他一生仕途不畅,一气之下出家栖身山洞,修仙传道,成为历史上一个传说中的神奇人物。此殿中的每幅画都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也是我们研究当时社会生活的宝贵资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神龛背面16平方米的钟吕谈道图,笔调奔放,墨色淋漓,以洗炼的线条把人物的性格、内心世界表现得恰到好处。

最后一座殿是重阳殿,画着“全真教祖”王重阳和他六位门徒传教的故事。此殿外型古朴,斗拱相叠,规模虽小却是研究宋、元建筑结构演变的可贵实物。殿内49幅壁画,题材丰富,画技高超,下笔如走龙蛇,以连环画方式绘出了王重阳修仙成道的经过。

归途中,我一边默诵着“纯阳不见千百年,朱檐碧瓦色正鲜”,“宫前下马日已申,琪花瑶草俱争春”的诗句,一边想:永乐宫和华山、莺莺塔的在咫尺,春游的人们登西岳逛蒲州之后,不妨到此一游,听听那美妙动人的传说,看看那巧夺天工的艺术,一定不虚此行。

今日永乐宫,再现了历史文明的光辉。

吟咏花木的诗句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寒山诗歌 意境 四季 寒山

历代能够韵味隽永、流传千古的诗词佳作往往都注重意境的塑造与意象的选用,创作于中唐时期的寒山诗歌也不例外。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将意境分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两类,然寒山诗之意境非“无物”二字不足以准确概括。何为“无物”?“心量广大,犹如虚空……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故“无物”并非没有物,而是对万物不取不舍、无有执著的境界,这是诗人的诗境、心境,也是禅的最高境界。那么,“无物”之境具体如何体现的呢?本文将从空境、幻境、离境三个维度对寒山诗境作具体论述。

一、寒山之空境

“寒山”这个意境早在寒山诗出现之前就已经被众多诗人青睐了。盛唐诗人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一诗中就塑造了此境:“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1]此诗表述了诗人幽居山林、超然物外的志趣,诗中的寒山正值初秋,流水潺潺、草木葱葱,暮色下蝉鸣阵阵、炊烟缕缕,无一不给人以安闲之感,与诗人心境遥相呼应。在这里,“寒山”既是诗人所居辋川之物境,亦是诗人隐居乐道之心境,相辅相成、合二为一。不过,“寒山”之境在每篇诗作中的含义与韵味是千差万别、因时而变的,除了物境本身因地理因素的变化有不同之外,对诗人的心境、诗歌的旨趣等皆有重要影响。

寒山诗中的“寒山”之境,就物境而言,主要指的是浙江天台县寒石山的景象,而就心境而言,则指的是一种空寂无物的境界,此种境界与禅宗息息相关,是寒山诗韵味、旨趣的外化形式。那么,诗人笔下的“寒山”之境究竟如何呢?从诗中可知,寒山气候寒冷、路途险恶、人迹罕至,然而此中风景却又别有韵味,青天白云、孤月圆日、虎鹿为邻、石林临溪,与王维笔下有着烟火气息的寒山之境相比,这里的寒山之境显得更为安闲自在、清雅绝尘。受到诗人心境的影响,诗中的寒山之境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空”、“寂”之感,如“寒山唯白云,寂寂绝埃尘”、“寂寂好安居,空空离讥诮”、“莫知神自明,观空境愈寂”等。“空”、“寂”在禅宗中的含义分别是无诸相、无起灭,指的是一种远离诸法相的寂静状态。《维摩吉经义疏》卷二亦有对“空寂”的解释:“谓不著世间,即善能入于空寂而舍弃其心;亦即虽处于世间而常入空寂。又所谓善入,即出入自在而不乖离空寂之真义。”[2]这种意境正与诗歌中的寒山之物境以及诗人心中包容万物又空寂无物的平和心境相契合,共同营造了“寒山之空境”的最高境界,韵味无穷、禅意隽永。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曾云:“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3]由言转意、意在言外正是寒山空境的最好诠释。

此外,寒山诗在塑造寒山之空境时时常出现溪水、白云、绿树、明月等明快意象,以物参禅。关于以物参禅的境界,唐代吉州青原惟信禅师曾语:“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4]这里共有三重境界,第一重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即对于万物的直观感受,属于纯粹的客观物境;第二重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即万物只是表象,心中的认识才是根源,这时的万物渗透了喜怒哀乐的主观情感,是物境与心境的融合;第三重是“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即明心见性后,回归本源,了解万法皆空,从而平心静气、无欲无求,达到物境、心境、禅境的有机统一,此乃最高境界,亦即寒山诗中的寒山之境。寒山诗第九首即是蕴含此种境界的典型诗篇。“登陟寒山道,寒山路不穷。溪长石磊磊,涧阔草蒙蒙。苔滑非关雨,松鸣不假风。谁能超世累,共坐白云中。”寒山的道路是绵延不尽、攀爬不绝的,这里细水长流、岩石磊磊、山涧空阔、草木葱茏。诗中的物象纷繁多样,但犹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花始终是空,并不在诗人心中,对于诗人而言,这些风物只是“世累”,执迷其间只会迷失心性。此诗的颈联“苔滑非关雨,松鸣不假风”则蕴含了浓浓的禅味,青苔很滑并非是因为淋了雨,而松树遥响也不是风吹的缘故。此句字面上是一层意思,但是言外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参禅悟道必须自己亲身投入、亲自体会,才能了悟自心,凡是希望凭借外力来完成的想法皆是虚妄,这是需要读者凭借自己的内在涵养与学识反复吟咏、细细体会方能悟出的真味。寒山诗第八十一首亦是如此,“碧涧泉水清,寒山月华白。莫知神自明,观空境愈寂”。山涧清清、山月银白,诗人在此情此景中清修,愈发感觉环境空明寂静。这首诗歌的韵致空灵澄澈,景物亦清澈明亮,淡然宁静,是诗人平和心境与高远禅境的体现。

二、四季之幻境

“四季”之境是中国古典诗歌以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不同风貌为基础所营造出来的特殊意境,也是最为常见的意境。以春为例,春天是万物复苏的时节,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桃红柳绿的风景总能给人带来身心的愉悦之感,亦能唤起人们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因此,以春为境的古诗词大多是明快积极、缠绵悱恻的,如唐代诗人李白的《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5]此诗以春天造境、以春草、桑叶、春风入诗,寄托了思妇对征夫的浓浓思念,别有一番缱绻风韵。然而,四季虽有它特定的景致与风韵,却也并非一成不变。

那么,寒山诗中的四季之境又如何呢?寒山诗第三百七首云:“寒山寒,冰锁石。藏山青,现雪白。”由此可知,诗人所居住的寒山寒气逼人,冰雪封石,山岩上草木繁盛的青色已被白雪掩盖,只剩下白茫茫的冰天雪地了。这里四季都很寒冷,“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几乎让人感觉不到春天真正来过,春暖花开的景象极其罕见。即使到了夏天,山里的冰雪也还没有完全融化,“夏天冰未释,日出雾朦胧”,不过这倒是给居住在此处的人们提供了山下少有的清凉,微风拂面,沁人肺腑。秋天,更深露重,山中雾气环绕、露水沾衣,清冷出尘。而到了冬天,这里就是大雪纷飞、寒风刺骨了,“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虽然气候始终寒冷,但是四时之景并不完全相同,冰雪会消融,青草绿树也会现出本来面目,并不存在永恒不变的景致。而人生犹如四季,一个四季是一次轮回,幻化无常品相,终归并非真如实相。因此,寒山诗中的四季之境最大的特征即是“无常”,亦即“幻境”。关于“无常”,《杂阿含经》中提到:“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6]这句话揭示了万事万物存在的本性,即是无常。佛教认为无论是鸟兽虫鱼还是花草树木,甚至人类自身都没有永久生存的,生极必灭,四季也是如此,春夏秋冬不停变换更替,野草花木会重生,但是重生后的野草也并非原来的那一株了。而寒山正是看透了这一点,领悟了无常这个道理,故而能够在迷幻之境中抓住自己的本心,抵达开悟的境界。因此,寒山诗中的“四季之境”乃是诗人着意塑造的幻境,这里迷雾朦胧、前途不明,“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夏天冰未释,日出雾朦胧”[7],诗中的夏天是迷离惝恍的,读者在品读诗歌之时能够感受到那份迷蒙梦幻的意境以及若有若无的禅韵,但是至于诗中真味究竟在哪里,又需要读者在诗外静静求索。“似我何由届,与君心不同。君心若似我,还得到其中”,诗人点明如果世人想要品出这个中真味,还得要有一颗禅心,只有真正具备这颗真心,才能到达最高的境界。事实上,诗中的朦朦夏境既是现实物境,也是回归本性前必须经历的幻境,是诗人的无执心境,更是无常禅境,需要读者细细地品味和冥想。

寒山诗第一百六十四首还透露出了诗人营造此境的初衷:无论天地变换还是四季更替,找回自心、破除迷幻都是重中之重,唯有如此,才能任运随缘、安闲自在。“粤自居寒山,曾经几万载。任运遁林泉,栖迟观自在。寒岩人不到,白云常叆叇。细草作卧褥,青天为被盖。快活枕石头,天地任变改。”诗歌描写了寒山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隐居生活,他顺应自然变化居住在山泉边,以地为席、以天为盖,尽管天地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但是他只管枕着岩石安然入睡,体现了诗人自由舒散的心灵境界。此外,“形容寒暑迁,心珠甚可保”、“自觉浮生幻化事,逍遥快乐实奇哉”[8]等诗句皆指明了“四季之幻境”的真谛,人生变幻莫测、反复无常,只有无拘无束、逍遥快乐才是真正的得大自在。

三、灵动之离境

灵动之境是指诗人以处于活动变化状态中的事物为意象塑造出来的意境,往往具有以动显静、空灵澄澈的意蕴,是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境。盛唐诗人王维的《鸟鸣涧》即是其中的典型:“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9]诗中的“花落”、“月出”、“鸟鸣”皆是动景,初读时似乎有热闹非凡之态,但是细细品味后,又能体会到其中安详静谧的氛围。那么究竟静到何种程度呢?以诗作答,静到不仅让人感受到春天山中的空旷冷清,还能察觉到桂花飘落地上的细微声响,静到连月亮的银辉也能使山鸟惊觉而鸣,这些都足以表现山谷中的幽静空寂了。诗中所营造的灵动之境,既使诗歌显得生机勃勃,又以动衬静,动静相形,别有一番风味。

寒山诗中同样营造了富有生机、意趣盎然的灵动之境。寒山诗第一百六十五首曰:“可重是寒山,白云常自闲。猿啼畅道内,虎啸出人间。独步石可履,孤吟藤好攀。松风清飒飒,鸟语声关关。”诗人独自走在这空旷的山间,举目远望,寒山上空的白云总是悠闲自在地飘忽不定,凝神细听,山间小道里回旋着猿啼、虎啸,微风吹过,松林飒飒作响,鸟儿欢声歌唱。诗中所描绘的景象是充满生机的,无论是目光所见还是亲耳听闻,皆是有声有色,但是这一啼一啸、松涛鸟语并没有打破这山间的宁静,反而更加衬托出山里的静谧清闲,同时也透露出了诗人清净悠然、纯朴安闲的心境。当然,寒山诗所营造的灵动之境并非仅仅是以动衬静如此单一,与寒山空境、四季幻境一样,它的塑造与超然物外的禅意同样是密不可分的,但是它与二者又有不同,那就是这种意境的最大特征是动中见禅,故而以“离境”称之。关于“离境”,《六祖坛经》云:“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10]如果执着于世间万物,那就是烦恼,如果心不动念,那就是觉悟。因此,离境指的就是觉悟的境界。那么,如何通过灵动之境到达觉悟呢?《六祖坛经》中有这样一段话:“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遁。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动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面对风吹幡动的景象,众僧莫衷一是,认为风动、幡动的都有,此时慧能一语中的,提出了仁者心动的观点。“动”是不定,因为心中不定,未生止观之心,执迷其中,所以才会随着外物的变动而摇摆不定,如果能够坚定地护持本性,那么就能够对于外界的环境变化置若无物,抵达真如境界。这就是动中见禅,亦即灵动之离境。

寒山诗第二百八十七首就极为典型。“高高峰顶上,四顾极无边。独坐无人知,孤月照寒泉。泉中且无月,月自在青天。吟此一曲歌,歌终不是禅。”诗人独自坐在高高的山峰上吟唱歌曲,周围的景色无边无际,但却了无人烟,只有一轮孤月映照着清寒的山泉。诗中所营造的意境是灵动的也是清冷的,有歌声有圆月也有山泉,只是无人问津。其中,“孤月照寒泉”一句蕴含着淡淡的禅韵,是全诗的点睛之处。这里的“孤月”其实是比喻万法所变现的诸相,而“寒泉”则是指不变之自心,整个禅境通过“照”的动作来完成,孤月照在泉水中,仿佛万物看在人眼里,但是泉中并没有月亮,只是影像罢了,月亮仍旧挂在天空中,如果执迷于水中的月亮,那无疑就是水中捞月一场空了。这正是灵动之境中所蕴含的离境,须得仔细体会才能品出其中意味。此外,“寒山顶上月轮孤,照见晴空一物无”、“性月澄澄朗,廓尔照无边”、“孤月夜长明,圆日常来照”、“白云朝影静,明月夜光浮”[11]等诗句皆同此理。寒山诗第二百一十一首较为鲜明地道出了灵动之离境的真谛:“水清澄澄莹,彻底自然见。心中无一事,水清众兽现。心既不妄起,永劫无改变。若能如是知,是知无背面。”人的本心如同水一样清澈澄明、无染无着,水中的众兽就是人的真如本性,如果不起妄念、保持心定,视万物于无物,就能臻于离境,否则便只能落入迷境了。

综上所述,根据所取物境与所蕴禅境的不同,寒山诗中的无物之境可分为三重:一为寒山之空境,取寒山空寂之景入诗,蕴“出入自在而不乖离空寂”之意;二为四季之幻境,取四季变幻之景入诗,蕴“一切诸行无常”之意;三为灵动之离境,取空灵动态之景入诗,蕴“后念离境即菩提”之意。凡此三重,结合诗人平和之自心,共同构成了“本来无一物”的空寂清明、自由舒散的寒山诗境,真正具足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12]的旨趣与韵味,堪称诗境上乘。

参考文献:

[1]李永祥编.王维诗集.济南市:济南出版社,2007.4,第1版:34.

[2]蒲正信.六度集经.成都市:巴蜀书社,2001.6,第1版:184.

[3][宋]严羽.沧浪诗话.明津逮秘书本.

[4][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宋刻本.

[5][唐]李白.《李太白集》.宋刻本.

[6][南北朝]求那跋陀罗.杂阿含经.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7][8][清]曹寅.全唐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元]杨士宏.唐音.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10][唐]慧能.坛经.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相关期刊更多

工会博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市总工会

民族音乐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