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消费养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国是一个注重传统文化的国度,五千年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尊老敬老尤为受到重视,并崇尚反哺式的传承模式。传统文化也对中国的养老消费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在中国的养老问题上,家庭式的养老模式占主要地位。但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建立于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养老模式面临严峻挑战,这对社会养老机制提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关键词】
传统文化;养老;机制
1.中国老年人口现状
1.1 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速度加快
据统计,2012年,我国总人口增长到14亿人,在这一数据中,劳动年龄即1564岁人口占全部人口的74%,相比较2011年,比重下降了0.3%;但老年人口(65岁以上)数量占当年全部人口的9.5%,比重提升了0.3%。这些数据表明:一方面我国人口总量不断增长,且增幅较大;另一方面,在这一增长过程中,老年化人口增长速度较快。
1.2 老年人口区域分布发生转移
我国老龄化人口区域分布不均衡,从地区分布来看,中东部发达地区的人口老龄化形势相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人口老龄化趋势较为严重。从时间走势来看,人口老龄化严峻的现状正逐渐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扩散。老年化现象严峻的地区不断增多,这一方面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愈发严峻,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人口老龄化呈现转移趋势。
由此可以发现我国养老消费将不断增加,占总体消费的比重越来越大,但是另一方面,养老消费又受到受各方面的影响,发展并不成熟,其中传统文化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
2.传统文化对养老消费的影响
2.1 孝文化对养老消费的影响
“孝”源于人类对父母生养的感恩意识,生命创造和养护的客观事实产生了自然的人性意识。因此“孝”实际上就是一种侍奉父母,赡养父母的行为。子女出于“尽孝”,在选择老人的养老方式中,往往倾向于选择家庭式养老。家庭养老模式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不断形成和完善的一种以家庭的存在为必要条件的养老模式,这种模式在中国农村地区更为普遍。家庭养老的内容主要三个方面:经济上的给予、生活上的照料和情感上的沟通三个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是另一方面家庭养老消费不可避免的带有局限性。首先子女缺乏专业技能和知识。不能满足半自理和不能自理老人的护理需求。其次,社会竞争压力大,子女一方面背负着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另一方面又要照顾老人,这对很多工作压力大的年轻人来说是无法做到的,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父母,这很容易造成老年人精神上的空虚。最后,家庭养老消费阻碍了其他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这阻碍了养老服务业的扩大和发展。
2.2 尊老崇老对养老消费的影响
尊老崇老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子女们对父母要“唯命是从”,要以老为贵,以老为尊。崇老文化对养老消费的影响主要有:
(1)尊老祟老文化规定了养老的内容。首先,《孝经》中就有规定,“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尚全,然后能事亲”。其次,强调了养老的目标,即通过人们行为的规范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因此可以说,中国家庭养老的特征即注重物质赡养更注重精神赡养所体现的观念。因此养老消费也必须体现这种规范性。
(2)尊老祟老文化对养老具有监督作用。家庭养老主要通过家庭和社会关系来实现的。如社会的舆论压力和相关政策等。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子女在父母的养老支出方面起到了监督和约束作用。
2.3 “面子”对养老消费的影响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当中,自我实现的需求位于最顶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追求自我价值的提高,这使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形成攀比心理。在养老消费过程中,子女会因为同事或其他朋友亲戚在对父母的养老过程中实行家庭养老,因而顾忌面子,也采取家庭养老,完全不顾父母的想法与感受,或许父母更愿意到社会养老机构养老,因为这样可以和许多同龄人一起聊天,下棋,或者其他更多的活动,给生活增添更多乐趣。有些子女,为了“面子”,互相攀比,看谁的父母养老院的档次高,消费高,但这对父母无疑是有好处的,因为消费高,服务相对肯定会更好一点。
3.基于传统文化的养老消费创新
3.1 创新居家养老消费方式
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根据各地风俗和传统,推出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以家庭养老为主体,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供养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把家庭、社区和机构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推动专业服务向社区和家庭延伸。
3.2 推行积分宝养老消费模式
积分宝消费养老是一种将社会消费与养老消费融合在一起,以此来解决养老问题的全新养老消费模式。积分宝养老消费提倡“一生消费,一生养老”的理念,倡导从日常消费中为养老做准备,人们在消费的过程中为养老积分,这不仅有利于发展消费养老事业,还在不增加国家、社会和个人负担的基础上不仅提升了社会保障,从而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3 建立养生文化村
三四个村子构建一个养生文化村,村内设立多种多样的养生休闲活动,政府可以在建立养生文化村的过程中利用财政拨款或者将其作为公共业务进行投资,以减轻子女和老人的经济压力,将养生文化村的养老消费控制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或者采取同样的消费标准,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的养老消费。
4.结论
国家高度重视养老问题,党的十七大还明确提出要实现“老有所养”的目标。因此在创新养老体系过程中必须以传统孝道作为现代养老的重要的内涵,发扬以人为本的精神,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对父母之恩的回报化作自身生命之外形态的延续,这样才能够在理解传统孝道的基础上,自觉践行孝道,实现现代养老问题中对老年人的乐养与敬养。
参考文献:
[1]王如鹏.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
关键词:消费养老保险项目;零售商;利益
一、消费养老保险项目的原理与实质
消费养老保险是指购物者无需额外交付保险费用,只需通过相关服务机构所提供的消费养老购物平台进行日常购物,通过平台上的商家按照契约要求对购物者的返利行为,就可取得一份属于自己的养老保险。消费养老保险项目的做法是,利用现代电子商务技术,为消费者设立长期固定的养老金账号,将让利所得全部记入该账号,日积月累,待消费者达到养老年龄后便可享受到一定的养老保险回报,以此作为对社会养老金缺口的有效补充。消费养老保险项目的本质是在一定程度上压缩商业利润,取之于消费者、用之于消费者,通过金融机构、保险公司为消费者理财,使消费者得到更多的利益回报。同时,也为参与其中的企业拓展了商业空间。利用消费养老保险项目为这些企业尤其是零售商稳定消费者群,使其得到持久稳定的营业收入,实现多方共赢。消费养老保险项目的亮点是,在政府的财政预算之外,通过政府认可的社会服务机构运作,在个人与政府零投入的情况下对社会养老金缺口进行有效补充,进而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提高社会福利。
二、零售商在经营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一)零售商在经营中面临的问题
由于零售是将商品和相关服务提供给消费者作为最终消费之用的活动,不仅向最终消费者出售商品,同时还利用使消费者便利的设施和方式提供相关服务,加之消费者群的不稳定性,因此在经营中面临许多问题。
1.终端服务成本高
零售商面对的终端消费者每次购买数量少,且要求商品档次、品种齐全,提供购买与消费方便的服务。为此,零售商通常要多品种小批量多次进货,以便加快销售过程,提高资金周转率,这就使得其终端服务成本提高。
2.业态多元化造成高成本经营
由于消费者需求多样且快速变化,要求零售商在经营方式(即零售业态)上必须多元化经营,使得零售商难以在经营上实现规模效益,造成经营成本上升。
3.因销售地域范围小而造成对消费者群的限定
零售商尤其是社区网点零售商的消费者群与批发销售商不同,主要是营业网点附近的居民和流动人口。因此,销售地域范围小对消费者群的限定,直接限制了其销售量。
4.竞争激烈提高了经营成本
与其他行业相比,零售商之间有着更为直接、激烈的竞争。例如,为了适应消费者的随意性购买和零售市场竞争,许多零售商千方百计地整饰销售现场及周边环境,以加强商店整体设计和形象宣传。此外,为了吸引并稳定住消费者群,零售商不断强化特色定位,对商店位置、营业时间、服务项目、商品结构、广告宣传、促销等手段进行综合战略策划,实施差异化营销,使得其经营成本大幅度上升。
5.“触网”遭遇的难题
传统零售商开展网络零售面对着人才短缺、供应链和物流配送不足、线上虚拟店与线下实体店的价格冲突(左右手互搏)、成本和盈利难预期等问题。
6.现代连锁经营模式下的商业管理问题
(1)由于连锁零售商的规模普遍较小,而且大多数商店的连锁流于形式,很难形成“集中采购、统一配送、规模经营”以降低成本和风险的优势,难以提高竞争力、增加规模收益。(2)缺少优秀的经营人才。管理型人才稀缺,非专业的员工进行管理经营的现象普遍。缺少专业的工商、财务、投资咨询、信息技术、企划、广告设计、研究消费者心理的高级管理人才,是零售商发展的一个“瓶颈”。(3)经营合作欠和谐。零售商之间竞争激烈,这种竞争既体现在管理人才、管理水平、价格的竞争,也体现在零售商之间因缺乏合作而产生的不和谐关系,尤其体现在供应链的团结协作上。
(二)零售商经营问题的解决思路
1.利用消费养老保险项目缓解城市商业中心零售业态竞争激烈化和饱和化问题
利用消费养老保险项目进行业态地域布局、合理布网设点,缓解城市商业中心零售业态竞争激烈化和饱和化问题,增加零售商的市场机会。
2.在消费养老购物平台上促进商业链之间的联合
(1)在横向上,促进零售商联合经营,通过零售商之间的信息沟通,提高市场的稳定性和可预知性,提升零售业整体集约化经营水平。(2)在纵向上,促进零售商与上游的供应商及下游客户之间的联系,积极进行市场资源整合,培育工、商、金融保险及客户群体一体化经营形式,逐步实现规模经济。
3.利用消费养老保险项目商业体系降低运营成本
高效的商业体系是提高整个商业链效益的关键。零售业应构建合理的体系,由单一的区域销售转变为由供应商、零售商、金融保险与消费者的一体化现代化商业网结构,利用消费养老保险项目降低供应商、零售商与消费者之间的商业损失,降低整个商业链的损耗,以达到最有效的销售量和最低运营成本。
4.加强宏观调控,创造公平、高效的市场平台
对零售商之间激烈的竞争压力,政府应加大宏观调控力度,联合社会力量为零售业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三、实施消费养老保险项目给零售商带来的利益
(一)吸附消费者
消费养老保险在使消费者得到更多利益回报的同时,也为参与其中的零售商拓展了商业空间,利用消费养老保险项目稳定消费者群,使其得到持久稳定的营业收入。由于服务中心所提供的购物平台是利用现代电子商务技术,使消费者获取商品信息具有很大的便利性,加上商家按照契约要求对消费者给予返利,令消费者切实感受到实用和满足。同时,消费养老保险项目的运作模式,使消费者在购物和查询其保费积累情况的操作过程既简单又透明,使消费者能够清清楚楚地感知到其所得到的切身利益,由此对消费者产生了较大的吸附作用。
(二)稳定消费者群
稳定一个消费者群,应以消费者的需求为中心、建立以消费者的便利为主导的服务流程,并将消费者长期获利与零售商联接在一起。由于消费养老保险是一种终身人寿保险,其险种的设立可针对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满足每一个消费者精神和心理需求,且其获利时间一般从投保后的第15年开始,消费者投保时间越长获利越高。这样就将消费者的利益与零售商长期联接在一起,对消费者群的稳定作用十分明显。
(三)扩展经营范围,降低成本,提高营业利润
1.为零售商带来更多的消费者群体
消费养老保险产品是保险公司与签约零售商对客户作出的长期、稳定的让利承诺,实施该项目后将为零售商带来更多的消费者群体,赚取更多的利润。
2.零售商可实现较均衡和稳定的营业收入
在消费养老保险平台购物有利于形成消费者、零售商与保险公司之间长期稳定的互信关系。消费养老保险项目的实施奠定了消费者群体长期购物的基础,零售商可实现较均衡、稳定的营业收入,有效地减少了市场波动给零售商带来的风险。
3.零售商可降低成本、增加利润
零售商签约消费养老保险项目后,可在平台上整合行业信息,零售商之间可互相了解货源渠道,降低成本、增加利润。
4.零售商可扩展经营范围,提高销售收入
消费养老保险平台为零售商植入资源,经平台授权,零售商可代办平台内的其他零售商所经营的项目,因此扩展了经营范围,快速提高了销售收入。
5.零售商可扩大销售规模,提高营业利润
需求曲线是显示价格与需求量关系的曲线,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在每一价格水平上购物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是随着价格下降(或说消费者得到的利益提升)而增加的。例如,零售商一天的营业额是2000元,利润率约为30%,利润额约为600元。假如签约让利给消费者10%,商家利润率为20%,由于签约后有了稳定的客源,客流量会稳步增大,每天营业额可增至3000元,此时名义上的利润仍然保持600元。但是由于消费者群、市场的驱稳性,以及由于资源、信息整合而造成的零售商经营范围扩大、成本降低,零售商的实际利润将会有效提高。因此,实施消费养老保险项目实现了零售商从规模里要利润的经营方式。
四、在零售商中推行消费养老保险项目要解决的问题及方法
(一)零售商的经营理念有待进一步提高
由于零售商是以零售活动为基本职能,以消费者为中心,直接面向消费者,因此其观念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状况的制约。在新的经营模式和市场环境下,零售商的经营理念有待于调整。传统条件下,零售业是市场的末梢环节,看重的是获取利润。而在现代社会经济条件下,服务行业看重的是为消费者提供的利益。消费养老保险是通过服务中心所提供的购物平台对消费者的返利行为,使消费者得到一份无需缴费的养老保险,这与零售商在传统条件下的经营理念有一定的落差。因此,在推进消费养老保险项目时,需要对零售商进行耐心、持久的宣传和引导。推行消费养老保险项目离不开零售商的支持与配合,只有在零售商完全理解并真心支持的情况下,这个项目才能够顺利推进。
(二)零售商面临的市场环境有待进一步规范
消费养老购物平台有利于形成消费者、零售商与保险公司之间长期稳定的互信关系,项目的实施奠定了消费者群体长期购物的基础,有效地减少了市场波动。但是这一市场的形成牵涉到整个购物链上各零售商的利益,难免造成各零售商在商业利益上的博弈与欺诈。这就需要消费养老保险项目服务中心、政府相关部门规范市场环境,以保障整个购物链上各零售商的商业利益。
(三)形成一个持久稳定的消费者群需要较长的时间和一定的成本
消费养老保险产品是保险公司与签约零售商对消费者作出的长期、稳定的让利承诺。虽然实施该项目可为零售商带来更多的消费者群体,但是由于形成一个持久稳定的消费者群需要较长的时间,因而零售商在引进消费养老保险项目的初期,会面临着一定的商业成本。一方面,需要零售商转变经营理念,理解并支持这个项目的推进;另一方面,也需要消费养老保险服务平台、相关各方包括政府相关部门的鼎力支持。
(四)零售商的近期利益有可能受到损失
需求曲线表现的是价格与需求量的关系,即在其他条件相同时,购物者对商品的需求量是随着价格下降而增加的。这一过程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零售商的近期利益有可能受到损失。因此,既需要零售商转变经营理念,也需要消费养老保险服务平台和相关各方的大力支持。
(五)扩展经营范围可能会对零售商固有的经营模式造成较大冲击
零售商签约消费养老保险项目后,可在平台上整合行业信息,零售商之间可互相了解货源渠道,零售商可代办平台内其他零售商所经营的项目,扩展经营范围。但是,扩展经营范围可能会对零售商固有的经营模式造成较大冲击。零售商往往会因为对其固有经营模式改变的不适应而影响经营业绩。因此,这就需要消费养老保险服务中心和相关各方在其经营过程中给予有效的支持和引导。
五、结论
消费养老保险项目是在消费过程中积累养老资金,并以此作为纽带,将消费者、服务提供商、产品供应商、资产管理方、资产运营方、政府监管方有效串联。这一项目的推广,能够增强消费者的保险意识、提高保险业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发挥保险业社会保险机制和管理职能、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推动力,为加速实现保险业在创新中扩大保障覆盖面等工作发挥重要作用。如能将消费养老概念延伸至准客户群体中,并将此运行模式进行逐步推广应用,则是建立长期稳定、互动有序的社会经济关系,实现良好的个人规划,成为除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个人储蓄三大养老资金来源之外的又一资金来源支柱。就全社会而言,消费养老保险项目既能为我国养老保险资金来源探索出一条全新的路径,又能带动保险产业在养老领域发挥社会补充保障功能的提升,希望能够得到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参考文献:
[1]郑功成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郑功成.从企业保障到社会保障[M].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
[3]劳动保障蓝皮书:中国劳动保障发展报告(2016)[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4]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R].2011-04-28.
[5]周振华.收入分配[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6]万广华.经济发展与收入不均等:方法和证据[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7]王义龙.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5):114-115,140.
关键词:养老保险制度;居民消费;行为生命周期模型
中图分类号:F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2)10-0043-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10.12
一、引言
行为生命周期模型是结合行为经济学理论与生命周期模型而形成的。由于行为经济学理论的引入,使得行为生命周期模型的行为人有很多非理性限制,进而该模型特别适用于描述实际行为,而非如同生命周期模型般仅总结行为人理特征。同时,由于行为人的非理性限制,使得行为生命周期模型对一些经济现象的预测可能将完全不同于生命周期模型。其中,养老保险制度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恰为其中之一。根据生命周期模型可以预测:当养老金增加时,储蓄则会相应减少、消费增加①。而根据行为生命周期模型做出的预测则恰恰相反:养老金的增加会使储蓄增加、消费减少。那么,究竟哪种模型的预测结果会符合我国实际?根据我国政府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而我国居民储蓄率却没有下降趋势[1],我们可做出初步判断,即行为生命周期模型的预测结果会与中国实际较为符合。
二、行为生命周期模型
(一)自我控制模型
基于消费者的感性和理性冲突,行为生命周期模型假设个人作出两组共存却不一致的偏好:一个关注长期(称作计划者),另一个关注短期(称作执行者)。假设一个人的生命周期延续至T期,则生命周期收入流:y=(y1,…,yT)。总财富为LW=∑Tt=1Yt。消费流用c=(c1,…,cT)表示。且生命周期预算约束为∑ct=LW。
又由于计划者利用意志力减少消费,会对其正面效用(快乐效用)产生负面影响,即痛苦效用。因此以Zt表示消费者总效用,其为快乐效用和痛苦效用的加总。并令意志力努力变量为?兹t,表示t期运用的意志力数量。并假设消费减少导致的边际效用递减比运用意志力时相应的效用损失要小,可得到:
D=*->0 (1)
其中,在?兹=0时求值。差分D可看作运用意志力的净边际成本。
因此,由于意志力成本高昂,计划者需要采取一些诸如强制性定期储蓄等技巧以获得自我控制。
(二)心智账户模型
一个简单的公式化的心智账户体系把财富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现有可支配收入(I)、现有资产(A)和未来收入(F)。且在一个给定的时期,可支配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最高,未来收入(F)边际消费倾向最低,现有资产(A)的边际消费倾向居中,即:
1≈?坠C/?坠I>?坠C/?坠A>?坠C/?坠F (2)
且行为生命周期总消费函数对于三类账户有不同的衡量标准,即:
C=f(I,A,F) (3)
对于短期收入账户(I),用符号mt表示其在第t期开始的余额。假定诱惑越大,选择任何给出的消费水平ct
?坠/?坠mt(*)
综上,结合上述两个模型,笔者可对养老金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做出预测,而这个预测将在下文阐述。
三、模型分析
设想一个人为了应对日后的退休而储蓄他或她10%的年收入。假设总储蓄部分由以下部分构成:6%作为养老金计划;4%作为自由处置储蓄。若他或她被迫把养老金的比例从6%提高到7%,总储蓄、总消费会发生何种变化?(撇开以下因素:捐赠所得、流动性约束、税率、保留退休金权利的收益,以及被劝诱退休)生命周期模型的预测是:总储蓄、消费不会受影响。即令PS为养老储蓄金,DS为自由处置储蓄,则生命周期模型预测是dDS/dPS=-1.0。然而实际上,通过格林(Green,1981)以及库尔兹(Kurz,1981)等人的实证分析表明,dDS/dPS的数值与-1.0相距甚远,甚至有些测算为正值[2]。
而通过行为生命周期模型则可做出如下预测:随着养老金储蓄的改变,自由处置储蓄发生相应变化的程度(在绝对价值意义上)小于1.0。
这意味着当强制性质的养老金增加时,自由储蓄的减少额会小于相应的养老金增加的数值。通过不等式(4)可以推出结论:养老保险会抑制消费。即增加养老金的提取(s),则财富从I账户转移到F账户,并假设Ct(s)
同时,通过简单的理论分析也可以得出此结论。对于行为经济学理论中的典型家庭来说,短期收入账户的边际消费倾向接近于1,但是远期财富账户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首先是由于自我控制成本高昂。当人们面临即期消费或远期消费时,很难抵制当前消费冲动的诱惑。其次是大多数家庭在进行消费决策时,是按照一整套心智账户体系做出判断的。比如,虽然房子和养老金账户对于人们来说是财富,但人们在决定即期消费时很少考虑到这些账户的实际价值,而是以当前手中的短期收入或流动性资产做决策。当然,对于当前大额消费和日常消费,我们在做出决策时所判断的标准也是不同的,即通过不同的心智账户进行判断。
因此,当养老金计划从短期收入账户向远期财富账户转移1元时,人们容易忽略这部分资产的当前效用,而是作为财富储蓄起来,即总储蓄几乎也增加1元。又由于支出通常调整到与可支配收入一致的水平,所以工资的扣除额度减少了用于支付的货币。因此,一旦养老金缴费变成养老金财富,就会相应地抑制消费。
四、数据说明与实证分析
(一)时间序列数据模型
1.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都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统计年鉴,最终选取了1989—2010年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P)作为养老保险的量化指标,国民总收入GDP(Y)作为收入的量化指标,居民消费额(PC)作为消费的量化指标。在这里做一点说明,我们本来准备选取居民的收入作为收入的指标,但是没有搜集到关于居民收入或者居民储蓄的相关数据,而国民总收入是包括居民收入在内的,对养老保险基金和居民消费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并且国民总收入还包含其它的因素,这些因素也会影响养老保险基金和居民消费。最后笔者选择以国民总收入替代居民收入作为收入的指标。 所有的统计分析均在Eviews5.0软件上完成。
2.回归分析
(1)平稳性检验
在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之前,需要先进行平稳性检验,首先采用ADF方法对P、Y、PC三个样本数据进行检验,经检验三列数据都是非平稳的,检验结果如下:
考虑搜集到的是年度数据,数据间隔很大,误差相应偏大,不利于建立模型分析。所以对三列数据进行对数处理,得到新的三列数据样本,再次进行ADF检验后,显示新的三列数据都是平稳的,检验结果如下(下文的模型分析讨论都建立在新的三列数据之上):
(2)协整检验
进行平稳性检验后,还需要检验数据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即进行协整检验,直接对新的三列平稳数据LOGP、LOGPC、LOGY进行回归后得到残差序列resid,对残差序列做单位根检验结果如下:
残差序列resid无单位根,t统计量小于各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所以新的三列平稳数据之间是协整的,它们之间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
(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最后还需要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从统计的角度确定数据之间的因果关系,在Eviews5.0上进行滞后两期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显示结果如下:
经查表得,在5%的显著水平下,F0.05(2,20)=3.10的临界值,根据表中的F统计量大于该值的项,表明LOGP、LOGPC、LOGY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并且LOGP、LOGY是LOGPC的格兰杰原因,因而最终选择LOGP、LOGY作为解释变量,LOGPC作为因变量。
(4)建立回归方程
准备工作已经完成,下面进行回归分析,在Eviews5.0中回归得到的结果为:
LOGPCt=-0.1919606174*LOGPt+1.193600559*LOGYt
(0.030700) (0.051600)
t=(-6.252704) (23.13173)
-1.699886597
(0.378567)
(-4.490318)
R2=0.998452,R2=0.998289,F=6127.260,DW=1.214117
结果中拟合优度达到了0.998452,但是DW统计量为1.214117,这时的样本量为22,解释变量有2个,在5%的显著水平下,查DW统计表得:dL=1.147,dU=1.541?圯dL?刍DW?刍dU,无法判断是否存在自相关性,还需进行进一步检验。
(5)检验异方差性与自相关性
对方程进行怀特检验结果如下:
nR2=2.605989?刍?字20.05(2)=5.991,不能拒绝原假设,结果显示不存在异方差性。
用拉格朗日乘数法(LM法)对方程进行滞后一阶的检验结果如下:
LM(1)=(n-1)R2=2.250969?刍?字20.05(1)=3.841,无法拒绝原假设,结果显示也不存在自相关性。综上所述,最终的回归方程为:
LOGPCt=-0.1919606174*LOGPt+1.193600559*LOGYt
(0.030700) (0.051600)
t=(-6.252704) (23.13173)
-1.699886597
(0.378567)
(-4.490318)
R2=0.998452,R2=0.998289,F=6127.260,DW=1.214117
此时t检验与F检验都很显著,拟合优度也高达0.998452,且不存在异方差性和自相关性,说明模型拟合效果很好。根据方程结果显示,养老保险基金平均每增加一元,居民的消费就会减少0.2元,表明养老保险对消费的抑制作用。
(二)截面数据模型
1.数据来源
数据也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1》,笔者搜集了全国31个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的总消费支出和收入金额,二者之比为最终消费率(FCR),还有各地年末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和总人数,定义二者之比为养老保险覆盖率(COVER)。
2.回归分析
由于这部分统计数据属于截面数据,不需要进行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等,所以可以直接进行回归,得到的结果为:
FCRi=0.5141004915-0.1557488609*COVERi
(0.026077) (0.117266)
t=(19.71460) (-1.328167)
R2=0.057341,R2=0.024835,F=1.764027,DW=1.291555
可以看出拟合系数R2=0.057341很低,说明结果很不理想,于是本文采用怀特检验来检验异方差性,得出的结果:
由上可知,nR2=16.71744>?字20.05(2)=5.9915,式中有两项含有解释变量,因而自由度为2,所以拒绝原假设,表明模型存在异方差性。
笔者采取加权最小二乘法(WLS法)对异方差进行修正,选取的权数为1/COVER,再次回归得到的结果为:
R2=0.984656,R2=0.984127,F=58.70096,DW=1.559097
最终R2=0.984656,F检验与t检验也都非常显著。对样本量为31,有一个解释变量的模型,在5%的显著水平下,查DW统计表得,dL=1.363,dU=1.496,模型中dU?刍DW?刍4-dU=2.504,因而不存在自相关性,模型拟合效果很好。结果说明了各地养老保险与消费呈负相关关系,也即养老保险对消费有抑制作用。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与居民消费关系的实证分析,发现养老金对居民私人消费的抑制作用及养老保险覆盖率高的城市消费低的现象,验证了行为生命周期模型的相关理论,并得出:养老金的增加会抑制居民消费。这意味着如果我国政府以提高居民消费率为最终政策目标,那么通过建立广覆盖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方式是行不通的。
因此,根据行为生命周期模型理论,笔者建议一方面改变养老保险金的筹资方式、降低居民的缴费率并提高居民收入,使居民的现有可支配收入账户的数值增加进而增加居民消费率,同时以其他资金来补充养老保险基金。至于其他资金的来源,可通过国企分红来补充[3]。另一方面,由于短期收入账户的消费倾向高,如若政府想提高居民消费率、降低储蓄率,可从改变现行的工资制度着手,如降低年终奖金额度(减少现有资产账户收入)或将年终奖改为季度奖励(使得奖金数额不足够大以被居民编入现有资产账户)等方式。
需要补充的是,笔者在对不同城市间的养老保险覆盖率和消费率做实证分析时,发现北京和上海与其他城市差异较大,即养老金对消费的影响不明显。究其原因,本文推测为北京和上海的经济水平发达,居民生活水平较高,养老金的扣除额度对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账户影响不大。如果此推测正确,也可验证笔者在上文提出建议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Peter·Diamond, Hannu·Vartiainen.行为经济学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中图分类号:F84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6)06-0028-06
一、引 言
从个人经济安全及社会公平目标引入的养老保险制度(就规则安排而言,可视为一种制度,称之为养老保险制度,而从系统运行角度,具有自身输入输出特性,相对于经济体系可视为一种系统,称之为养老保险系统,本文中二者可视为同义),基本筹资模式有现收现付制(Pay-as-you-go)和基金制(Ful-ly Funded)两种。现收现付制通过建立社会统筹帐户,对工作一代收缴养老保险费用支付给退休一代,收入发生代际转移。基金制则是工作一代通过个人帐户为自己退休时期积累养老基金,收入在个人两个时期(工作时期和退休时期)发生转移。由于改变了收入以储蓄和消费形式在当期及远期的分配,在年轻一代和年老一代的代际分配及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之间的代内分配,不同模式产生不同的经济效应,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同的影响,这历来是政府关注的焦点之一。中国目前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混合制养老保险制度,兼有现收现付制和基金制的特点,增加了其经济效应和经济增长效应的复杂程度。
关于养老保险制度经济效应的研究很多,一般可分两类,一是集中于研究养老保险制度对储蓄产生的影响。养老保险分配个体在工作时期和退休时期的储蓄和消费,通过储蓄的变化影响资本形成,而资本增量被认为和经济增长存在正向关系。关于养老保险制度对储蓄的影响历来存在不同看法。对于现收现付制,费尔德斯坦(Feldstein,1974)认为,社会保障制度(养老保险是其主要内容)会使私人的储蓄总量下降30%~60%,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险制度会对私人储蓄带来负面的影响,在非利它条件下,当一个经济储蓄率较低,在现收现付制下不能达到某种最优状态时,引进个人积累制的养老保险体系将提高储蓄率,改进经济的效率。贝恩汉姆与列维(Beinheim and Levin,1989)证明了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险制度一般会降低储蓄规模,具有挤出效应。而斯赖特(Slate,1994)则认为其对私人储蓄并没有显著的影响。对于基金制养老保险制度,迪克斯和金(Dicks-Mireaux and King,1984)发现年金和储蓄之间有很大的抵消,维坦德与维斯(Ventiand and Wise,1995)则认为跨时期个人帐户对个人自愿储蓄的影响较小。另一类研究将养老保险制度的缴费率、人口增长率等因素与经济增长理论联系起来。贝克和巴罗(Becker and Barro,1988)借助非内生人均产出增长模型研究了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效应。随着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效应研究也逐渐从水平效应研究转向增长效应研究。罗特(Raut,1990)用代际叠代均衡模型对内生人口出生率及社会保障的资本积累和收入分配等经济效应作了研究,张军森和张军西(Junsen Zhang and Junxi Zhang,1998)借助了罗默(Romer,1986)和卢卡斯(Lucas,1988)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引入了代际财富转移及内生的人口出生率(孩子可被视为消费商品和资本品,父母向孩子转移财富,获得回报),通过出生率和储蓄的影响分析社会保障制度的人均产出增长效应,如果代际财富转移是正的,社会保障制度减少出生率而不影响储蓄,促进人均产出增长。国内对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相对较少,仅柏杰(2000)从养老保险制度影响储蓄,进而影响资本的角度,用养老保险制度对资本的影响来代表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增长效应,未给出直接指标。目前国内外尚无关于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经济增长效应定量及实证方面的研究。本文试图借鉴柏杰的思路,由资本角度作进一步研究,从理论和方法上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经济增长效应指标,并测算中国的数值,提供政府改革养老保险制度的决策依据。
二、模型建立
(一)混合制养老保险模型
本文模型中资本来源为:当期自愿储蓄和强制储蓄转为当期投资,即自愿储蓄和强制储蓄均会影响可运用于投资的资本。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逐步成熟,除了作为银行存款外,社保基金入市的限制逐步放开,个人帐户已经可以视为资本来源的一部分。故养老保险系统以自愿储蓄st,和个人帐户强制储蓄的形式影响资本量kt,进而影响经济增长。但由于存在交易成本、商业银行由于规避风险而惜贷、投资运用的限制等原因,养老基金在实际中并非完全能转化为资本,假设转化系数为p,即只有份额为β的养老基金可用作投资资本,则是,=β(st+wt ),代入st表达式,得到单位有效劳动资本:
可见,工资收入越高,越能提供更多资本来源,个人帐户规定收益越高,人们预期收入增加,减少自愿性储蓄,进而减少资本来源,而统筹帐户资金按现收现付制方式转化为老年人消费,无疑会减少资本。由资本变动导致的经济增长绝对量为:
根据式(15)和(16)就可作进一步的模型测算。
三、模型测算
对上述模型中建立的指标进行测算的关键在于确定各参数的值。结合到目前为止的一些经验研究结果及中国的GDP增长指数、工资增长指数、人口增长率、实际利率等经验数据设定模型的参数,养老保险系统参数也选用中国目前实行的政策数据,使模型测算结果尽可能反映实际情况。
(一)参数选取
1.单位有效劳动产出的资本弹性αk取值。依据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所作的经验研究得到的αk值基本介于0.3~0.5之间,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隐含技术因素不变的假定,而不断发展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正竭力寻求技术内生化的途径,倾向于纳入技术因素变化来解释经济增长。综合考虑技术、资本及劳动力的贡献率及中国粗放型与劳动密集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本文的测算取ak=1/3。
2.工资增长率Zt及Zt-1取值。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4》,中国1997~2003年GDP平均增长率为8.1%,职工的实际工资指数1978年为106%,1980
年为106.1%,1985年为105.3%,1989~1998年平均为104.58%,1999~2003年平均为113.44%。参考GDP增长率及职工实际工资增长率,结合今后经济增长的平稳性,Zt-15%,Zt=10%。
3.自愿储蓄收益率rt及rt-1取值。根据2004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中国金融机构公布的法定一年期存款利率:1998年7月1日为4.77%,1998年12月7日为3.78%,1999年6月10日为2.25%,2002年2月21日为1.9896,2004年10月29日为2.25%,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逐步成熟,自愿储蓄收益率也将逐步提高。本文取rt-1=2%,rZt=4%。
4.人口自然增长率nt-1及nt。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1987年以前基本呈上升趋势,到1987年达到16.61‰,随后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而持续下降,2000年为7.58‰,2001年为6.95‰,2002年为6.45‰,2003年为6.01‰,为突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本文取nZt=15‰,nZt=‰。
5.养老保险系统个人帐户缴费率r及统筹帐户缴费率q组合。2005年12月前规定企业和个人向养老保险系统缴费中,17%进入统筹帐户,11%进入个人帐户,但不同省份根据不同情况试验r及q的组合。封进(2004)的研究表明,中国的养老保险体系仍然支持现收现付制,统筹帐户的作用有加强的趋势。2006年后个人帐户缴费率由工资的11%降为8%。故本文选取三种基准:=0,q=0,即不存在养老保险制度时的组合;=11%,q=17%为2006年前的缴费组合;=8%,q=20%为2006年后的缴费组合。
6.资本转化系数。取8=0.8,即扣除交易成本、金融市场的准人限制等因素,自愿储蓄和养老保险个人帐户资金80%转化为投资资本。
(二)测算结果及分析
选取个人帐户收益率参数m的值为1、0.8、1.2,分别代表个人帐户收益率等于、小于、大于银行存款利率的情形,测算对应三种统筹帐户和个人帐户缴费率组合基准下的经济增长效应,本文仅考察经济相对增长率。考虑到养老保险制度短期内不可能有较大的起伏波动,故取统筹帐户和个人帐户缴费率分别变动1%、2%、3%几种情形(结果参见表1),以此分析养老保险统筹帐户和个人帐户在不同情形下变动产生的经济增长效应。
1.养老保险系统个人帐户缴费率 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由表1可以看出,个人帐户缴费率的变动对经济增长变动影响不大:(1)当个人帐户收益率参数m.=1时,个人帐户强制储蓄收益率等于自愿储蓄收益率,个人帐户缴费完全替代自愿储蓄,个人帐户缴费率的增加会等量地挤出自愿储蓄,此消彼涨,资本总量不变,不影响经济增长。(2)当m1时,个人帐户收益高于自愿储蓄收益,人们预期从养老保险系统得到的收入增加,从而减少自愿储蓄,养老保险系统缴费挤出自愿储蓄,减少经济体系资本,导致负的经济增长效应。表1中给出了m=1.2的负经济增长效应,效果亦不显著(m=1.2与m=0.8经济效应相反而绝对数量相等,从(16)式可以看出经济增长效应是相对于m=1对称分布的,此处我们只关注数量大小)。总而言之,个人帐户与自愿储蓄几乎完全替代,个人帐户在很小程度上改变资本在经济体系中的配置,因而个人帐户缴费率变动对经济增长变动影响较小。随着金融市场的成熟,养老基金的运用限制逐渐消失,个人帐户收益率趋于等于银行收益率,这样个人帐户缴费率的变动对经济增长变动的影响趋于消失。
2.养老保险系统统筹帐户缴费率口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年轻一代向统筹帐户的缴费被支付给当代老年人用于消费,可视为资本的直接减少。在三种基准下,统筹帐户缴费率增加都会引起显著的经济增长负效应。从表1的纵向来看,同一个基准下,缴费率增量越大越能降低经济增长率,如在 =8%,q=20%基准下,m=1时,当统筹帐户缴费率增加dq=1%,经济增长下降0.97%;dq=2%,经济增长下降1.94%;dq=3%,经济增长下降2.91%。从横行来看,在统筹帐户缴费率越高(意味着越多的资金被用于老年消费)的基准下,经济增长的负效应越高,如m=1,dq=1%时,在 =0,q=0基准下经济增长下降0.56%;在 =11%,q=17%基准下,下降0.86%;在 =8%,q=20%基准下,下降0.97%。同时表1结果也反映了一个特点:m取值对统筹帐户缴费率变动的经济增长效应影响不大。
可见,对于混合制养老保险制度,个人帐户缴费率的变化在有发达金融市场、养老基金可以自由运用的条件下,基本上不会改变经济体系中的资本量,从而不影响经济增长;而统筹帐户将统筹资金从工作一代转移给退休一代用于消费,直接减少了资本,因而会有显著的经济增长负效应。因而政府在作出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决策时,除了要保证发挥收入再分配及退休经济保障功能外,对个人帐户以及统筹帐户缴费率的变更,还应从二者的经济效应角度加以考虑。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国内外经济学界关于养老保险制度最为热烈的话题是基金制和现收现付制之争,其实就是个人帐户缴费率和统筹帐户缴费率之争。统筹帐户从年轻一代向年老一代转移消费性资金,减少了储蓄及资本的积累。实行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制度的国家,基本上都面临统筹帐户资金赤字的巨大压力。而基金制养老保险制度由于个人帐户有资金积累,可以为经济体系提供投资资本受到越来越多政府的推崇。中国在1995年改革养老保险制度前,基本上是实行现收现付制,实质上由财政提供资金支持,覆盖范围较窄,主要是国企、政府机关及部分集体企业,养老保险系统面临严重的资金赤字。1995年后引入个人帐户,放宽养老保险基金进入资本市场的限制,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
负担养老缴费负担,缴费工资的17%进入统筹帐户,11%进入个人帐户,扩大覆盖范围。统筹帐户缴费的经济增长负效应大于个人帐户,换言之,个人帐户的经济增长效应大于统筹帐户,从完全依靠统筹帐户的现收现付制转向统筹帐户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混合制养老保险制度,最终走向基金制,是沿着一条促进经济增长的路径演进的。这方面最卓有成效的是智利,在1980年引入个人帐户后,成功地将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险制度转向个人帐户完全积累制,积累大量的资金,有力地支持投资,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从而带动了税收增长,特别是增值税的增长。养老金体制改革仅15年,智利的财政预算就接连出现盈余(Pinera,1996)。但中国还不具备转向完全基金制的条件,由于养老保险制度的转轨成本、养老保险赤字导致的“空帐”以及国有企业改革带来的显性失业等一列问题,中国目前只能采取统筹帐户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混合制且在实践中不断调整统筹帐户和个人帐户的缴费比例。2005年12月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规定从2006年1月1日起,个人账户的规模统一由本人缴费工资的11%调整为8%,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单位缴费不再划入个人账户。养老保险系统缴费率安排涉及到经济增长、经济稳定、经济改革以及国民收入在储蓄和消费之间分配等一系列问题。
四、结论及研究展望
【关键词】 重症肺炎; 肠内外营养; 支持疗法
中图分类号 R56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26-0116-01
肺炎为细菌、病毒、真菌等不同的病原体或其他理化因素导致的肺部感染性炎症。随着老龄化步伐的加快,老年人的患病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1]。随着年龄的增高老年人身体免疫力功能的下降、营养状况差加之本身的基础疾病,肺部感染后发展为重症肺炎的几率较高。近年来临床观察发现,对于重症肺炎的老年人,在对疾病抗感染的同时进行积极的肠内外营养支持,成为重要的治疗环节。笔者对2009年8月-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184例老年肺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为2009年8月-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184例老年肺炎患者,根据中华医学会呼吸学分会公布的诊断标准[2],确诊为重症肺炎患者76例。其中男49例,女27例,年龄63~98岁,平均(76.5±3.2)岁。将其随机分为肠内组和肠外组,每组38例,两组患者的年龄、病情及治疗前营养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给予常规抗生素应用抗感染治疗,糖皮质激素应用减轻炎症反应保证足够的蛋白和热量摄入,鼓励患者多喝水。肠内组患者通过鼻、胃管24 h持续匀速滴注含蛋白质、脂肪、糖类及能量的肠内营养液;肠外组通过中心静脉24 h连续的微量元素、维生素、电解质比例调制全营养液输注,输注10 d以上,待病情稳定后停用。
1.3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及辅助检查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得到很大改善,未完全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得到改善,改善效果不明显;无效:各项指标无恢复或继续发展,患者死亡。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l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比较采取字2校验,P
2 结果
两组疗效对比见表1。
3 讨论
肺炎为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多由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或其他慢性病的基础上引起,严重程度随年龄增长而加重,发展为重症肺炎的可能性较高,病死率高。老年重症肺炎临床表现不典型,患者由于疾病及自身年龄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各组织器官呈退行性变化,营养吸收不良和免疫功能下降,加之一种或多种基础疾病,对于疾病的康复和并发症的控制不利,是难治和加重的重要原因。因此,在疾病治疗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对疾病的药物治疗,加强营养支持方面的干预也不容忽视。老年重症肺炎患者救治中,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营养支持方式至关重要[3]。
随着近年来对胃肠道结构和功能研究的深入,逐步认识到胃肠道不单纯是消化吸收器官,同时是重要的免疫器官。本文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营养指标比较,得出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组患者代谢效应和营养效果佳,营养素直接经肠吸收、利用,有助于维持肠黏膜结构和屏障功能完整性。本文研究显示,肠内组36例有效,总有效率为94.74%,肠外组30例有效,总有效率为78.95%,肠内组的效果更好(字2=4.1455,P
综上所述,肠内支持疗法的运用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的免疫功能,对老年重症肺炎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可显著改善其营养和免疫状态,可有效控制并发症发生率,给药方便符合生理。具有简便、有效、安全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和运用。
参考文献
[1]王远方,唐洪波,张伟,等.老年重症肺炎的肠内外营养支持疗法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9):4958-4959.